让阅读教学回归文本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让阅读教学回归文本
【摘要】现在的语文阅读教学有矫枉过正的现象——脱离文本,随意曲解文本。
语文阅读教学首先教师要准确解读文本,明确教学目标;其次教师要引导学生准确解读文本;最后,通过教师、学生、文本的对话,形成大体一致的认识评价并创获文本。
【关键词】阅读教学文本解读
【中图分类号】g63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4-0092-01
阅读是一项最重要的语文基本功,阅读能力是学生语文能力方面主要的一项,是学习、吸收知识必须具备的能力,也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培养学生人文精神的重要途径。
新课标提出:“阅读是搜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
”
在传统的阅读教学中,教师以讲代替学生的阅读,文本仅仅是教师备课的材料、讲课的内容。
因此,课堂上常见这样的现象:教师在台上讲得声嘶力竭,一灌到底,学生在台下听得睁大眼睛却不甚明白,个别学生干脆闭目养神。
这种教学当然是落后过时了。
新课标里明确提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该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
”“提倡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
”“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
”于是在阅读课上出现了另一种情景:教师与学生争得面红耳赤,学生与学生辩得难解难分,课堂上热闹非凡,节目丰富多彩——表演、讲故事、辩论、讨论等等。
曾
听过一节《夏天真好》的公开课。
执教者让学生认读生字整体了解课文内容后,让学生表演文中小男孩、小女孩的事例,然后又让学生用几句话写自己对夏天的感受。
在座位写好后可以上台写到黑板上展示,看谁写得快。
结果不一会儿黑板前人满为患,课室里不断有人跑上跑下,课堂气氛异常活跃。
只是不知道学生教师与文本有哪些对话,连文本最基本的形式——语言文字都视而不见,何来“对话”?其实,“对话”是指学生、教师、文本(作者)在彼此独立和尊重的基础上,通过了解、询问和思辨,进行倾听和表达,通过对话达到“视域共享的一致”。
而不是乱哄哄的你方唱罢我登台;或者利用多媒体教学平台,向学生进行“信息轰炸”,弄得学生四肢五官都忙不过来;又或者质疑不断,屡见新意,什么“父亲爬月台违反交通规则”,什么“孔乙己告状”等等。
这些矫枉过正的做法照样没有重视发挥“文本”的作用。
正如有些专家指出的:“许多语文教学实践不认真学习文本的语言形式,只讨论所谓的文化内涵。
而对文化内涵的讨论又不是从文本的解读出发,满足于学生肤浅的所谓体验。
”
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文本解读是指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感知、理解、评价、创获文本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掌握一定的方法,才能更好地引导学生解读文本,从而达到积累知识、提高语文素养、陶冶情操、培养人文精神的目标。
首先,教师要准确解读文本,明确教学目标。
教师课前必须钻研教材,把握教材,灵活处理教材。
“上好语文课,解读文本是第一
步。
”解读文本不仅指文本的字面意思,或教参资料上已有的分析理解,还包含文本背后的作者。
教师要以读者的身份与作者对话,静心凝神,深入作者的灵魂(思想),透彻地解读文本,有自己的体验和理解,而不仅仅是教参资料上已有的定论。
这样上课才不会人云亦云,照本宣科。
同时,教师在准确解读文本的过程中,去发现文本最具有语文价值的地方,从而确定教学内容,明确教学目标。
因为一篇课文,它包含作者的思想倾向,审美情趣,生活感悟,反映作者生活时代的社会生活,文化风尚,还有语言表达示范意义,写作手法运用等多方面的信息。
它是学生学习语文的好素材,但它的教学价值却需要教师去挖掘。
语文不同于数学、物理、化学等理科,数理化的知识点直接展示在教材上,教师按照教材上的知识点教学就可以了。
语文课文展示在教材上的只有文字,语文的教学价值隐藏于课文中,其核心价值——语文价值,更是要用心去发现,用眼光去寻找选择。
教师对文本解读的程度,对教学内容的选择,对教学目标的确定,直接影响阅读教学的效果,学生学习的收获。
一篇课文到底什么是最值得教的,是它的思想内涵,还是它的语言形式。
这个问题一直有不同的看法。
笔者更赞同华东师大语文课程与教材研究所所长郑桂华的观点,他认为,语文课要有语文味,要把语文课上成真正的语文课。
它是学习语文知识的课堂,锻炼的是以语言为载体的理解力、判断力、欣赏能力和表达能力,以及相应的思维能力。
学生是在学习语文中进入人文熏陶和价值观培养的。
其次,教师要引导学生准确解读文本。
课堂上,“学生是学习语
文的主人。
”“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
”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自主阅读,要给学生充分的阅读时间,鼓励他们专心阅读,静心思考。
在阅读中理解体验,在阅读中感悟,在阅读中提出问题或表达自己的看法或感受。
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为学生与文本对话架起“桥梁”,如提供必要的背景资料,介绍文体知识,教给阅读方法,交流阅读经验等。
同时受认知判断能力、生活体验、社会阅历等方面的制约,学生在阅读理解出现明显偏差时,教师应及时引导。
而不是任由学生以“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为理由毫无原则无根据地随意“肢解”文本。
在这一环节,教师既不能像传统教学那样,以教师的讲解代替学生的阅读,也不能像时下所谓自主的课堂一样,完全放任学生自由发挥,放弃教师的引导作用。
教师要以文本为依据,引导学生深入文本,汲取文本最有价值最有营养的东西,把阅读课变成高效有用的课。
最后,通过教师、学生、文本的对话,形成大体一致的认识评价并创获文本。
要注意,这个认识评价与创获,不是教师在备课时就预设的,或教师强加给学生的,而是在师生与文本对话碰撞后共同达成的。
问题的提出及探究要在学生积极自主参与过程中进行,教师是组织学生展开思维碰撞,启发学生进行深层思考,帮助学生总结经验。
阅读课是语文最基本的课型,阅读教学直接关系到语文教学的成败,让我们准确理解新课标精神,让阅读教学回归文本。
参考文献:
[1]吴格明.理性:语文课程改革不应缺失的价值坐标——语文课程改革的深度反思[j].课程·教材·教法.2012(02).
[2]赵明.关注语文课程改革的几个热点问题[j].继承发展求是——全国中语会第九届年会论文选[d].开明出版社:北京,2009(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