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自信心培养的思考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自信心培养的思考

当前推进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的进程中,探索各种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素质的教育模式显得十分重要而又迫切,而人的自信心是创新素质的核心成分之一。

社会发展和人类科学技术的进步向基础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要求学校教育培养和造就适应未来时代需要的创新型人才。为适应这种要求,教育要把不断提高学生以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重点的综合素质为出发点和归宿。人是生物的、心理的、社会的和谐统一体,而创新型人才诸多素质中,具备创新心理素质既是综合素质的重要前提,也是学生个体发展的高层次的表现。在创新心理素质中,自信心处于非常重要的位置,缺乏自信的人,将无法成为有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一代新人。

自信是一个人的精神支柱、是学业及事业成功的第一要诀。然而就学校教育现状而言,忽视培养学生的自信心,以致大多数学生缺乏学习自信心,可以说是现行教育的一大弊端。经过我们教育的调教,孩子们变得老实、规矩了,但也畏缩、胆怯了、自卑了。这是令人难以置信的事实。

自信心,就是个人对自己信念、能力和力量的正确认识和评估,相信自己有能力面对现实解决问题。自信心是个性品质的核心,它既是一种稳定的心理品质,又是一种积极的心理体验。自信包含自我信任和相信信任两层含义。自我信任就是对自己的能力(包括潜能)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和客观的评价,尤其是善于看到自己的长处和优点,并且相信这些长处和优点是别人所不及的;相互信任就是相信他人与自己一样,也有能力把学习或事业搞好。因此,自信与自我中心,骄傲自大,自我膨胀有着本质的区别。

一个学生能否在学习中取得成功,是否具有自信心、是否具有积极的自我概念,决定他是否具有积极的学习生活态度,决定了他在以后的学习和生活中能否继续取得成功。目前初中生学习自信心不足的比例

有增大的趋势。其主要原因是由于陈旧的教育观念和应试教育模式的影响,使得一部分因各种原因学习成绩落后的学生经受反复失败(其中包括教师在内的成人的反复指责),导致学生自我概念趋向消极,使那些自信心本来就不足,学习中又难以获得成功的学生陷入困境。

课堂是自信教育的主渠道。自信教育改革探究中,把课堂作为实施的重点,努力构建自信教育的课堂,让学生自信学习,学习自信。

“应试教育”观支配下的课堂教学,以书本知识的授受、记忆为中心,有关技能以及非智力因素领域的教育目标,虽然在课程文件中也有相关规定,但是由于考试不要求,所以课堂上老师一般不教。事实上,这些方面的目标在课堂上是被严重地忽视了,至于学生自信心培养问题也就无从谈起。S·拉塞克等人在研究了以往课程改革的各种趋向和国际教育改革取得的经验之后,提出应将传统的教育目标三级层次颠倒过来成为新的三级层次:①态度和技能;②实用技术;③知识。由优先重视知识授受转向优先重视行为的培养,这是因为,具有坚实行为素养的人(关心变化和革新,有批判精神和团结精神,富于责任感和思想自主的人),尤其是一个具有自信心的人,更适合于学习和更新自己的专业和文化知识,他们在需要时知道如何通过图书馆和计算机获取信息。正是出于这种理解,我们认为,培养自信心是学生学业及未来事业成功的第一要诀、内动力。一个充满自信的学生才敢于探索,勇于进取,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卓有成效地学习,不断从成功走向成功。

传统以知识授受为中心的课堂教学结构是:组织教学--检查复习--传授新知识--巩固新知识--布置课外作业。在这种课堂上,学生的自信心没有发展的时空。学生自信教育应依据现代教育的新的三级目标层次,优先重视学生自信心及良好行为的培养,课堂教学以学生的自信心发展为中心,展开课堂教学过程:激发与树立自信--维持与发展自信--强化与巩固自信。在这种课堂上,我们在优先重视学生自信心发展的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探究知

识,培养能力,特别是创造能力,开发潜能。

初中教育面临新的形势使“自信心”教育更具有现实性和迫切性。初中生源正面临两个现实问题,一是由于各种原因,初一新生中两极分化趋势加大;二是有限的小学优秀毕业生(他们是小学教育中的成功者)资源被少数初中优先分配,一般初中学生学习自信心不足,甚至丧失的急剧增加。使得初中素质教育面临着一个新的重要课题,如何让进入初中前自信心不足的学生迅速调整自己失败者的心态,重塑积极的自我概念。学生的发展是其作为一个主体的人的发展,主体丧失了自信心,也就失去了动力,也就谈不上任何发展了。

初中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最敏感、最关键的时期,他们的心理状态动荡不定,心理矛盾错综复杂,心理问题没有受到教师的普遍重视,严重影响了他们健康心理的形成和发展,导致了他们消极心理的形成,有的甚至发展为心理疾病。

当前初中教育中存在的不利于发展学生自信心的因素

(1)社会上普遍存在的浮躁、功利的思潮也影响了学校的教育,就我个人而言希望帮助学生成功时一蹴而就,立竿见影,对开发学生的潜能缺乏足够的耐心。

(2)学校教育环境比较注重强化学习优秀者,仍停留在鼓励学生成为科学家、工程师、伟人的传统德育观、人才观上,对普通学生,特别是对一些学习困难学生缺乏理解和激励的氛围。

(3)教师的教育观念更新滞后,对许多传统的教育方法(包括教育言行)已习以为常,我们自己也缺乏自信,难以发现自己的教育优势,更难以发现和创造学生成功的机会,对自己能否教育好学生缺乏自信,在教育中这种消极期望影响着学生的心态,造成教育教学上的恶性循环。

自信是适应未来时代需要的创新型人才心理素质的基础,是创新性人格的基本特征之一。自信心就是相信自己,即相信自己所追求的目

标是正确的,也相信自己有力量与能力去实现自己追求的那个正确目标。一个对自己充满自信的人,才能激发出超越自我超越他人,不断向未知领域进军的开拓意识,才能具有独立思考、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才能在困难和挫折面前冷静沉着、坚韧不拔。

成功是自信的基础,自信心不是天生的,对一个青少年学生来说,自信心是尤其需要不断培养和巩固的,学生自信心的培养最重要的莫过于让他们获得成功,优秀生多是屡获成功者,所以他们都具有十足的自信心;而所谓差生则多是屡遭失败者,所以他们几乎都缺乏应有的自信心。学生树立起自信心后,就会对他争取新的更大的成功起到巨大的促进作用。学生的自信心和成功相互促进、共同提高,周而复始,形成良性循环,即:成功→自信→成功→自信→成功┅┅。只有当自信心牢固树立起来后,才能在困难和挫折面前冷静沉着、坚韧不拔,失败才会成为“成功之母”。对于目前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饱受失败煎熬,自信心近于丧失的众多普通初中生来说,创新教育首先要让他们接受成功教育来获得成功,进而树立应有的自信,这样才能培养出自尊、自信、主动的创新人格,具有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一代新人。

从心理学的角度讲,鼓励,包括自励都对增强信心有一定积极意义。今天,学业竞争非常激烈,对学生的挫折教育也还不够,一些学生在心理上或多或少存在自信心不足的问题,更严重的还会形成心理障碍。从这个角度看,“信心教育活动”是有其积极一面的。

不过话说回来,自信心虽然是意识的产物,却又不是空中楼阁,说自己有便有的———假如自信心廉价到可以成批地被“生产”出来,这个世界上恐怕就不会有自卑心理的生存空间了。更多的时候,自信心建立在自身进步得到及时肯定的基础上,脱离了现实、一味像念咒一样给自己打气,属于人造的自信,建立了也不长久。

搞教育的人学一点心理学,在适当的场合和合适的程度上加以运用,往往能收到很好的效果。然而心理学原理在教育实践中的应用,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