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历史街区的复兴读后感

城市历史街区的复兴读后感
城市历史街区的复兴读后感

《城市历史街区的复兴》读后感

最近看了英国史蒂文·蒂耶斯德尔的《城市历史街区的复兴》。本书研究的对象是历史街区,通过对具有代表性的历史街区振兴案例的分析,将城市设计与城市更新予以综合考虑,对历史街区复兴的难题进行了探讨,对我国现阶段进行的旧城改造有很重要的意义。

许多城市的文明处于消失的危险中,有的地方破坏了城市的文脉。划定保护区或历史保存区意味着承担更广泛的公共管理责任,一些普通的历史建筑不可能成为博物馆,因此应当创造一种可行的具有经济效益的使用方式。

通常城市街区的限定或确定可以通过以下几种方式:划定物质边界,独特的街区个性和特色,功能和经济方面的关联性。一个街区中的历史建筑具有多层次的价值,而其基础是“经济价值”。在缺乏商业性理由的情况下,那些有严格法规和土地利用规划的地方,是为了公众福祉而进行公共干预,市场往往不能有效地保护那些公众认为值得保护的建筑,因此,探讨在法规体系中到底体现了什么人的利益是最重要的。历史街区保护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1,美学价值。阿普尔亚德说:“老城市展示了人的尺度、个性化、相互关怀、手工技艺、美轮美奂和多样性,这些在机器制造的,现代造型的城市中所匮乏的一切。”但如果将整个建成的环境都保护起来,就会使城市的进化和发展完全停止,使它的肌理和结构完全陷入僵化。2,建筑多样性的价值。许多城市正是由一系列不同时期,不同形式和风格的建筑所组成的,正因为过去建筑与现代建筑的并置才显现出它们的价值。3,

环境多样化的价值。4,功能多样化的价值,不同功能之间的协同作用。5,资源的价值。建筑的再利用促成了对紧缺资源的保护,减少了建造过程中能源和材料的消耗,提高了资源管理的水平。6,文化遗产连续性的价值。历史文化遗产为人们提供了一种历史观,引起人们对文化延续性的关注。在这个变化的危险的时代,遗产在某种程度上扮演了地质变化的安全区和庇护所的较色。抵制不断变化的全球文化同质化的倾向。7,经济与商业价值。利普凯马说:“要吸引私人投资到历史保护上来,必须创造并提升历史建筑的商业价值。”8,历史街区的振兴。

城市历史街区面临着经济的挑战。城市历史街区可以以一种表面性或物质方面的振兴作为短期策略,其目的是引发一种长期的,更深层次的经济方面的振兴,尊重环境质量的同时,协调保护与振兴。过时可以分为以下几种:功能性过时、形象过时、法律或者官方的过时、区位的过时、财政上的过时、相对的或经济上的过时等。城市历史街区的物质振兴有以下几种方法:历史建筑的拆除,历史建筑的整治,基于街区的振兴等。城市历史街区的经济复兴问题。对一个地区资产的物质性振兴将有助于提高人们对这个地区的自信,但没有经济方面的改善,物质方面的改善是难以维持下去的。提高竞争优势的办法有以下几种:用新功能或活动取代以前的功能或活动;保持现有用地的现状功能但须运作得更有利润;使功能多样化,对用地进行结构性调整,使性功能协调并扶持街区现有的经济基础。哈维提到四种竞争的领域:为成为生产中心地位而竞争;为成为消费中心而竞争;未获得

政府资金分配而竞争;为获得地区控制权而竞争。

重新评估城市历史街区的品质。现代主义是一个新时代,现代主义者对新时代的进步与技术潜力有一种狂热的信仰,现代主义文化的驱动力之一就是以建筑和技术实现社会变革的理想。现代主义者不仅努力创造出比工业城市的平民窟更健康的城市环境,也努力设计更加健康的室内环境的建筑。摩天大楼的建筑形式能充分利用新的建造技术和材料,能获得更多日照和空气。现代主义者通过实践使城市结构得以彻底的改造,以满足现代商业活动的要求,到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中期,由于邻里与宝贵的生活环境被破坏所引发的社会反响越来越强烈。保护主义者的反应:简·雅各布斯的《美国大城市的生与死》,赫伯特·甘斯的《都市村民》,马丁·安德森的《联邦推土机》呼吁“应当飞出整个拆除计划”,亚历山大《城市并非树形》等。后现代主义者产生了两种相关的主要反应:对传统城市广泛而深入的理解;使现有和熟悉的生活环境保持不变的愿望。现代城市设计不应局限于公共领域的空间限定,更需要人赋予其获利。空间只有经过人的使用,才能成为场所。

历史街区中振兴旅游和文化产业。地方行销的目的不仅是做广告,更致力于重建地区形象,也可以支持内部的消费,改善区域环境质量,加强居民和商业团体对本地区的自豪感,同时也鼓舞了地方士气。公共部门在旅游策略的建立和协调中扮演关键角色,政府抓住机会使地方经济多样化并创造新的就业机会,或鼓励私人企业来刺激经济增长。这方面采取措施的有马萨诸塞·罗威尔,卡斯菲尔德·曼彻斯特,

都柏林坦·普尔等地。

以住宅建设为主导的城市振兴。许多城市活动日渐分散化和新的高质量办公空间的开发,过剩的办公空间和闲置的工业空间可能使城市中心变得荒废颓败,实行功能转化,尤其是转向居住功能,是确保这些建筑得到有效利用的一种方式,以住宅为先导的城市振兴不可避免地会导致街区功能及其社会特征的变化,这通常成为绅士化,也就是说,那些低收入的居民或功能被高收入居民或功能取代。如巴黎的马墩街区,博洛尼亚中心区等。

工业及商业街区的振兴。空间结构的过时,还有某些程度上过时都能通过整治和转型加以解决。重建或多样化时,它不但吸引旅游业,还通过吸引新的工业或商业活动来实现其重建。如诺丁汉莱斯市场街区,伯明翰市珠宝街区,布拉德福德的小德国街区等。

城市历史街区的设计。林奇说:“为了现在和未来的需要而对历史遗迹的变化进行管理并有效地加以利用,胜过对神圣过去的一种僵化的尊重,一个不能改变的环境会招致自身的毁灭。”历史街区的规划活动是一个审慎而恰当的方式来管理其变化的过程,保证历史街区景观特征及物质空间的延续。对历史街区的整治,根据介入程度可以分为保存、修复、翻新、重建组建、转化、复制等。建筑及街道立面几乎决定了街区的特点和视觉连续性,保护立面是城市保护的有效方法,它能够保留人们熟悉的历史街道景观或城市空间片段。城市历史街区的开发通常保持原有的建筑总量,形式及用地的覆盖率,在平面、剖面上用图底关系来研究,它不需要盲目遵从,仅需尊重空间特征及

其精神。实现文脉的和谐,理查德·罗杰斯确认了几种文脉和谐的方法,包括文脉统合,文脉并置,文脉延续。文脉统合常常意味着复制或模仿周围的风格,复制品将风格和空间结构分离开来,使建筑缺少建筑意义上的整体性;文脉并置通过一个相对同质的背景作对比产生效果,极端的文脉并置只能偶尔以用,过大的差异会导致地方文脉的连贯性的破坏。文脉延续强调各个时代的延续性而不同,对差异性和场所性给予尊重。

走向成功的历史街区的复兴。作者认为存在着多种形式的过时,但很多过时都可以解决。物质过时可以进行修复,功能过时可以通过整治加以解决,官方过时可通过相关规定废除,形象过时可通过环境改善和街区整治来使街区焕然一新。区位过时较为麻烦,会导致对历史建筑的利用和需求降低。各种城市历史街区都拥有其特有的历史性建筑环境和城镇景观,由于这种稀缺性,使街区的环境特征拥有了一种经济价值。应当严格保护物质环境特征而较为灵活地对待其功能特征。充分认识街区的资产和资源,确定街区的适当角色是成功的关键。振兴历史需要创立一种多样化的经济基础,并在不同的需求中取得平衡,这可以通过引入多种功能来实现。振兴城市过时地区的使命由政府机构、大地主、居民、商家和各种地方团体共同承担,他们之间拥有利害关系。成功的振兴会使街区恢复有效的功能,它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振兴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物质环境的振兴,对建筑、公共环境或者同时对两者实施环境改善,历史街区会展现出一个良好的总体形象,这种积极的形象使它成为一个对投资者、旅行者和居民有吸引力

的地方;经济的振兴,短期内物质环境的振兴可以产生一个有吸引力的维护良好的公共领域,使街区呈现积极性,以鼓励公众的信心。长期而言,还需要经济的振兴,因为最终是生产性设施支付维护公众领域所需的费用;社会振兴,重点是营造公共领域,公共领域不仅是一种物质结构,同时也是一种社会结构。公共领域需要从空间上予以界定,也需要认得活动使它活跃起来。营造一个生机勃勃的社区也很重要,注意街道的渗透性,即让步行者悠闲地在街区周围安全的行走,注意街道的识别性,能够引导步行者在街区中漫游等。

欢迎您的下载,

资料仅供参考!

致力为企业和个人提供合同协议,策划案计划书,学习资料等等

打造全网一站式需求

城市历史街区复兴产业定位研究

城市历史街区复兴产业定位研究 【摘要】纵观历史街区复兴的历程,商业复兴成为历史街区复兴中最常用的一种方式,而以追逐利润为本质的商业必然会与历史街区的特质产生一定的矛盾。因为,历史街区的复兴首先应当建立在尊重历史街区的肌理文脉乃至空间形态的基础上。城市设计应当成为引导,使得历史与商业可以和平共处。 【关键词】:历史街区;城市复兴;商业区;产业定位 在中国城市化迅速发展的今天,对于城市历史街区的复兴,学术界有两种不同的说法:一种是站在历史的角度,专注批评新发展对历史街区的破坏,强调历史的保护与传承;另一种则是的以更新发展为主题,反思传统对发展的束缚,强调突破历史获得新的发展。 一城市复兴概念界定 城市更新,就是对城市内的衰败地区进行重新规划与产业布局的调整,通过民居拆迁,老建筑的保护、修复与重建,来改变城市中产业和人口的地域分布,并使城市内衰败地区的物质环境现代化,从而满足居民的经济和发展的需求。利用产业结构的调整,发挥商业和旅游产业的带动作用,吸引艺术家、投资商、旅游者的关注,更重要的是吸引新居民入住,实现老城区居住人群结构的换血,重新赋予历史中心区以活力。主要目标是促进经济发展,提高居民收入,并保存、维持和增强历史街区的特征。[1] 二城市产业发展模式 城市是产业发展的承载者,产业是城市发展的支撑体。城市产业发展战略是城市复兴战略的重要内容。城市产业发展模式主要包括产业延伸模式,产业更新模式和产业复合模式。 其中产业更新模式实施转型的难度较小。产业更新不同于产业延伸,产业更新不依赖于原有产业,它是在原有产业逐步枯竭后,重新选择并确立适合城市发展的主导产业。对于资源开发已进入衰退期的城市,若要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产业更新是必须要采取的模式。但是在确定产业发展方向时,必须综合考虑城市特点,选择适合的产业结构。 三历史街区商业空间复兴特征 历史地段的商业复兴空间指的是在历史街区范围内的,通过功能置换后,从事商业活动的场所。按其规模可分为:商业区、商业街、商业中心或大型综合性商业建筑、各专业商店、小型店面、店铺。

天津解放南路历史风貌街区城市设计

天津解放南路历史风貌街区城市设计---拼贴城市记 忆 论文发表 写作指导 资料参考 发表时间:2010-09-10 来源:鸣网作者: 摘要:解放南路作为解放北路悠久历史城市文脉的延续,“塑造解放路的整体风貌,重现解放路的昔日繁华,使各种建筑做到多元共生,有机共融,是这次规划设计的理念。关键词:整旧如故、多元共生、有机共融 天津,素有万国博览会之称。她拥有的建筑外来文化之丰富、之广博,在我国城市中是极为罕见的。而在天津中心城区的解放路则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与五大道意式风情街一并称为天津的两大历史风貌街区。解放路分为解放北路与解放南路,其中解放北路是天津著名的“金融街”,从17世纪60年代第二次鸦片战争天津被迫开埠通商后解放北路最先被开发,先后建有“英国汇丰银行、华俄道胜银行、麦加利银行、横滨正金银行、中法工商银行、利华大楼等各种欧式风格建筑”相继建设。至18世纪30年代,国内外各大银行在解放路云集,资金流量位居全国第二,因此当时被称之为天津的“华尔街”。解放南路作为解放北路的延续、这样一段万国景观线其风貌改造设计面临巨大的挑战和压力。如何体现南、北解放路建筑风貌一致中的特色,特色中的协调,通过对现有建筑风格的延续与统一,采用整旧如故的处理手法,使解放南路在现代化的城市生活中焕发新的活力,是今天我们研究的内容。 一、原貌概述: 本次设计规划路段为欧式风貌区,位于天津中心城区的中心地带,北侧为小白楼中心商务区;东侧紧邻海河;西侧与五大道历史街区相呼应。在小白楼CBD和海河的辐射影响下,欧式风貌区应发挥自身特色,延续解放北路的历史记忆,塑造城市的文化长廊。规划范围为解放南路位于“曲阜道至琼州道”之间的路段,全长约为2.1公里。有较为重要的解放前建设的传统欧式风貌建筑、解放后建设现代高层建筑、多层建筑。 解放南路共有公共建筑24栋、本次所需整修公共建筑11栋,住宅建筑共有28栋,本次所需整修住宅建筑28栋。 规划范围内有市级保护建筑一座“市政协礼堂”(原德国俱乐部),历史风貌建筑14座(北京影院、东光大楼等)。在整个街区范围内分布着较多的的文物保护建筑和传统风貌建筑。(现状照片)

城市历史景观——历史文化街区保护的新思路

城市历史景观——历史街区保护的新思路 ——以福州上下杭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为例 姜滢张弓 【摘要】纵观城市历史街区保护的进程,从单一的对文物进行保护到保护文物所处的空间环境,人们对自身文明产物的保护逐渐加强,体系日趋完善。2005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维也纳备忘录》的基础上通过了《关于保护城市历史景观的宣言》,2011年11月10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大会采纳了”城市历史景观”的新建议,这一建议的采纳为城市遗产的保护提出了更为全面的建议,对于街区价值认知突破了以往的物质空间形态,通过对城市历史景观的内在联系及其生成机制认知街区价值。文章以福州上下杭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为例,以城市历史景观为指导,通过多学科的交叉,对历史街区价值的认知及其内在与生成机制进行研究,试探索街区价值认知方法和历史街区的保护的新思路,保护与提升历史街区的真实性和完整性。 【关键词】城市历史景观;历史街区;保护;多学科;福州上下杭;文化 1.传统历史街区保护方法 人类对自身文明产物的保护随着现代文明的发达而日益提高,从1840年世界上最早的一部关于文物保护方面的法律——法国《历史性建筑法案》开始,世界各国对于自身文明的保护机制逐步完善。 从各国对于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以及相关的国际会议的内容来看,我们可以看到,对于文化遗产的保护都是从单一的对文物进行保护开始,逐渐发展到对于文物所处的空间环境进行保护。 “历史街区”的概念最早出现在1933年的《雅典宪章》中,“对有历史价值的建筑和街区,均应妥为保存,不可加以破坏”; 1987年《华盛顿宪章》提出“历史城区”的概念,并将其定义为:“不论大小,包括城市、镇、历史中心区和居住区,也包括其自然和人造的环境。……它们不仅可以作为历史的见证,而且体现了城镇传统文化的价值”。 我国在1985年由建设部城市规划司建议设立“历史性传统街区”,提出“对文物古迹比较集中,或能较完整地体现出某一历史时期传统风貌和民族地方特色的街区……等也予以保

青岛历史文化街区复兴研究

青岛历史文化街区复兴研究 发表时间:2018-12-20T11:03:01.193Z 来源:《建筑学研究前沿》2018年第29期作者:董世宇1 周慧2 [导读] 目前,青岛划定的历史文化街共有13片,其建筑类型以近代居住建筑为主,近代居住建筑又分为“别墅”和“里院”两种。 ——“里院”建筑的源、流、存、续 1青岛理工大学琴岛学院山东青岛 266106 2东华理工大学江西南昌 330013 摘要:随着青岛城市化进程逐步加快,城市建设与旧城保护的矛盾日益突显,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与更新正面临严峻挑战。在青岛的历史文化街区中,最具代表性的是“里院”建筑(街区),它已被变革的洪流推到了风口浪尖上,困境与机遇并存。本文首先分析了“里院”的现状及面临困境,进而指出了里院建筑的“价值”和“过时性”(“过时性”在本文中指里院建筑“反价值”的一面),最终提出了里院建筑的更新策略,期望研究成果对指导同类历史文化街区的复兴有所启示。 关键词:青岛历史文化街区里院复兴策略 正文: 1 青岛里院 目前,青岛划定的历史文化街共有13片,其建筑类型以近代居住建筑为主,近代居住建筑又分为“别墅”和“里院”两种。 青岛里院是德占时期中国“传统建筑”受西方“外来建筑”影响形成的一种居住建筑形式,融合了中式四合院和西方商住式公寓的风格,是根植于青岛殖民历史和本土文化发展起来的一种建筑形式。里院是青岛平民文化的根,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和珍贵的历史价值。 然而,随着青岛城市更新加速、经济重心东移,位于老城区的里院建筑正面临困境,人们选择忽视它所蕴含历史文化价值,或将其拆除废弃,或盲目的翻新重建,大量的里院建筑(街区)消失在旧城改造的尘埃中,青岛城市的历史脉络已开始出现断层的迹象。对它们采取合理的保护与改造手段势在必行。 2 里院的“价值”研究 里院的“价值”就是应对里院建筑进行保护的理由,主要体现在以下六个方面: 1)美学价值。里院本身具有“美”或“古董”的特征,因此能产生出珍稀性价值。 2)建筑多样性价值。一个场所的美感是由许多建筑并列产生的,而不是其中任何一栋建筑单独作用的结果。青岛老城区是由一系列不同时期、不同形式与风格的建筑所组成的。正是因为过去与现代并置,才凸显出老建筑的价值。传统质朴的里院建筑与单调贫乏的现代建筑所产生的强烈对比,更能激发人们发自内心地去感受、探索这个城市过去的故事。 3)功能多样性价值。在青岛,里院的租金较低,可为那些经济效益低下但社会意义重大的活动在城市中提供生存空间。而大规模的在开发项目会摒弃这些回报率较低的使用功能,这对城市的长远发展来说是不利的。 4)资源价值。里院的过时并不意味着建筑的消亡,无论里院是否美观,有无历史意义,还是简单实用与否,能够被使用总比被替换掉要好,建筑整治比全部重建的代价要低廉。 5)文化记忆或遗产连续性价值。青岛的历史建筑对于建立文化认同感、延续社区共同记忆具有积极意义。目前,人们对于探索城市中历史文脉的兴趣在不断增长,这种兴趣源自整个社会对现代城市趋于雷同、丧失个性的担忧。 6)经济与商业意义。如今,探讨里院保护的理由还基本停留在美学、社会学和文化的层面上,而较少涉及到经济或商业价值。而现实情况是,在公共资金无法到位的情况下,出于经济和商业利益而从事的保护最终必然成为其他一切保护动机的基础。经济和商业并不是保护的对立面。 在里院的六种价值中,支撑所有价值的基础是里院的“经济价值”。保护的持续性一定是基于合理的经济和商业目标而做出的选择,如果里院只是因法律和土地利用规划的控制才得到保护,那么各种问题将会接踵而至。 3 里院的“过时性”研究 历史文化街区所显现出来的一系列问题基本都与历史建筑本身或历史地段的“过时性”有关。振兴历史文化街区一定包含对这些“过时性”问题的处理和补救,以延长历史建筑的经济、社会寿命。过时性包含六个方面: 1)物质与结构性过时。因为里院建筑大多经历了较长的使用过程,建筑结构受使用时间、天气、地基变动、不当维护的影响,如不投入更多的力量加以修复和维护,建筑的物质条件会影响其使用功能。 2)功能性过时。历史建筑往往不能适应当前及未来适用者的要求。里院的户型、空间、设备均无法与现代化的生活方式相匹配,这表现在:里院户型面积太小,存在房间穿套现象。建筑中缺乏中央供暖、空调、电梯。周围的街道没有足够的停车场(或街道狭窄导致交通阻塞)等。 3)形象过时。里院建筑对于使用它的人来说不再传递一种“现代”的形象。 4)区位的过时。因城市发展重心转移,城市商业迁入可达性更好的新区,里院建筑(街区)会产生区位的过时。 5)财政上的过时。折旧使得固定资产(如建筑)的价值随时间变化而有规律的降低。当里院的剩余价值被认为有限的时候,就会被拆除。 6)相对的或经济上的过时。里院建筑的投资成本可能会高于某些更有吸引力的地区,这使得里院相对于其他可替代的机会成本显得过时了。 4 里院的复兴策略 4.1 三个步骤 第一步物质环境的振兴,即对破败的里院建筑开展引人注目的环境干预。经过表面的修复和整治,将里院中的层层垃圾、灰尘加以清除,使街道的卫生得以改善。此时,街区就会展现出一种不令投资者、旅行者、居民从心理上感到排斥的良好形象。这一步可以在更新决策尚不明朗的情形下提前开展。 第二步是经济振兴,即应关注历史文化街区的经济基础建设,这样才能进一步刺激历史建筑资产的成长,以“私人生产性设施”支付“公共维护费用”,最终形成一个经济层面的良性的循环系统。

城市历史街区空间形态分析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a712901168.html, 城市历史街区空间形态分析 作者:薛猛 来源:《硅谷》2015年第04期 摘要通过对东风大街现状的调查研究,分析其独特的空间形态及空间机理;指出影响东风大街空间形态的因素;从业态、物态及文态三方面指出东风大街历史街区可持续发展的可能性。 关键词历史街区;空间形态;空间机理;影响因素 中图分类号:TU98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7597(2015)04-0246-02 1 历史街区概况 1.1 区位情况 东风大街位于长春市汽车产业开发区,为城市主干路,是街区与外部的主要交通纽带,也是该街区历史最悠久的道路之一,东风大街东起春城大街,西至红旗广场,全长4125米,是该街区东西向最长的道路,三块板路面形式。越野路与日新路之间为东风大街的历史风貌特色区,长1522米,两侧分布有特色街坊。整体而言,由于建筑高度普遍较低,而街道较宽,达到较为合适的街道比例。 1.2 用地情况 东风大街是街区的主要大街,处于街区综合功能区域内,主要有商业、办公、居住等功能,主要集中在东风大街和迎春路交汇处及厂区一号门前,东风大街传统风貌街道很好的适应并能够延续城市功能,此外东风大街在城市交通系统中主要承担了对外的交通功能。东风大街风貌区内的建筑建筑风格以中国传统风格建筑和现代风格建筑为主。 2 空间形态 2.1 外部形态 汽车产业街区内的道路骨架采用方格网布局,纵横交错的交通网络构成整个空间构架。建筑对在这些道路网划分的地块中逐一进行填充,由于地块的划分趋于均质,一块块重复规律的地块产生强烈的秩序感,它成为地块空间各种划分的基本尺度单元,建筑以地块为边界形成簇群,以地块为尺度的参照使整个街区在形态上保持了和谐统一。该街区的道路骨架,把厂区和生活区两大功能单元有机的连接起来,同时又把下一级的零散分布的小地块有机的联系起来,反映出该街区特征鲜明的城市肌理。其路网结构以东风大街作为总体布局的主脊骨骼,生活用地和生产用地沿东风大街平行布置。

城市历史街区风貌的保护与利用

城市历史街区风貌的保护与利用 摘要:为深入研究城市历史街区的保护原则与方法,本文以“南京1912”为例,对该历史地段进行实地调研与分析,从空间格局、建筑面貌、绿化设施、功能作用四个方面评析了“1912”文化街区的规划手法,对目前城市历史街区的再利用起到一定的借鉴作用。 关键词:历史街区;“南京1912”;民国文化;建筑;街区改造; 南京是著名的历史古都,文化名城,文化底蕴丰富。2002年南京市政府提出“文化南京”战略,城市开始着手对历史文化街区进行改造和重新规划,到目前为止,已经取得了不少成就,规划较好的有“南京1912”休闲街区、“水木秦淮”休闲街区、长江路文化街、夫子庙商业文化街等等,这些街区除保留了各自的文化特点外,现在已是集餐饮、娱乐、休闲、观光、聚会为一体的时尚休闲商业区,是南京古典与现代文化的传承之地,成为南京城市的标识。 1街区概况 “南京1912”位于南京市长江路与太平北路交汇处。经过三年的改造和完善,现已初具规模,该区由17幢民国风格建筑和“共和”“博爱”“新世纪”“太平洋”4个街心广场组成,总面积达3万多平方米。这片青灰色与砖红色相间的建筑群,错落有致地呈L形环绕“总统府”,风格古朴精巧,成为以民国文化为特征的南京长江路文化街的新亮点。 “南京1912”地段的规划,定位类似于上海“新天地”。在规划上,与其它街区相比,有其自身的特点:首先它是一个历史地段,含有一定比例的真实的历史遗存,组合了一些真实性的单体历史建筑。其次它具有整体性:在历史文化价值方面,它作为一个整体,有更强烈的组合的整体价值,即整体效果大于部分之和,在这里,每一个历史建筑可能具有的历史文化价值都不是很高,但是组合在一起,便具有了较高的文化价值;在视觉环境方面,它可以体现出一种整体的特定的历史气氛,因此,对于这个地块的扩建,在风格上必须与原有建筑统一,不能破坏整体地段的历史文化气氛。该区域的建筑是南京在民国时期的历史遗存,对它的保护同样也是对该时期文化的保护与展示。 2总体规划理念 在对该地段调研之后,笔者对“1912”的规划进行了分析,主要分为以下

城市历史街区的复兴读后感

《城市历史街区的复兴》读后感 最近看了英国史蒂文蒂耶斯德尔的《城市历史街区的复兴》。本书研究的对象是历史街区,通过对具有代表性的历史街区振兴案例的分析,将城市设计与城市更新予以综合考虑,对历史街区复兴的难题进行了探讨,对我国现阶段进行的旧城改造有很重要的意义。 许多城市的文明处于消失的危险中,有的地方破坏了城市的文脉。划定保护区或历史保存区意味着承担更广泛的公共管理责任,一些普通的历史建筑不可能成为博物馆,因此应当创造一种可行的具有经济效益的使用方式。 通常城市街区的限定或确定可以通过以下几种方式:划定物质边界,独特的街区个性和特色,功能和经济方面的关联性。一个街区中的历史建筑具有多层次的价值,而其基础是“经济价值”。在缺乏商业性理由的情况下,那些有严格法规和土地利用规划的地方,是为了公众福祉而进行公共干预,市场往往不能有效地保护那些公众认为值得保护的建筑,因此,探讨在法规体系中到底体现了什么人的利益是最重要的。历史街区保护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1,美学价值。阿普 尔亚德说:“老城市展示了人的尺度、个性化、相互关怀、手工技艺、美轮美奂和多样性,这些在机器制造的,现代造型的城市中所匮乏的一切。”但如果将整个建成的环境都保护起来,就会使城市的进化和发展完全停止,使它的肌理和结构完全陷入僵化。2,建筑多样性的 价值。许多城市正是由一系列不同时期,不同形式和风格的建筑所组成的,正因为过去建筑与现代建筑的并置才显现出它们的价值。3,

环境多样化的价值。4,功能多样化的价值,不同功能之间的协同作用。5,资源的价值。建筑的再利用促成了对紧缺资源的保护,减少了建造过程中能源和材料的消耗,提高了资源管理的水平。6,文化 遗产连续性的价值。历史文化遗产为人们提供了一种历史观,引起人 们对文化延续性的关注。在这个变化的危险的时代,遗产在某种程度上扮演了地质变化的安全区和庇护所的较色。抵制不断变化的全球文化同质化的倾向。7,经济与商业价值。利普凯马说:“要吸引私人投资到历史保护上来,必须创造并提升历史建筑的商业价值。” 8,历史街区的振兴。 城市历史街区面临着经济的挑战。城市历史街区可以以一种表面性或物质方面的振兴作为短期策略,其目的是引发一种长期的,更深层次的经济方面的振兴,尊重环境质量的同时,协调保护与振兴。过时可以分为以下几种:功能性过时、形象过时、法律或者官方的过时、区位的过时、财政上的过时、相对的或经济上的过时等。城市历史街区的物质振兴有以下几种方法:历史建筑的拆除,历史建筑的整治,基于街区的振兴等。城市历史街区的经济复兴问题。对一个地区资产的物质性振兴将有助于提高人们对这个地区的自信,但没有经济方面的改善,物质方面的改善是难以维持下去的。提高竞争优势的办法有 以下几种:用新功能或活动取代以前的功能或活动;保持现有用地的 现状功能但须运作得更有利润;使功能多样化,对用地进行结构性调整,使性功能协调并扶持街区现有的经济基础。哈维提到四种竞争的 领域:为成为生产中心地位而竞争;为成为消费中心而竞争;未获得政

厦门历史街区的保护与复兴_王敏

厦门历史街区的保护与复兴 王 敏1  张亚娟 2 (1.厦门大学建筑与土木工程学院 361005 厦门;2.西安科技大学 建筑与土木工程学院 710054 西安) 摘 要: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的飞速发展,传统街区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本文旨在重新审视历史街区保护的 价值以及目前实际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提出一点建议,希望有利于厦门中山路历史街区的保护与复兴。 关键词:都市形态布局;尺度;节奏;地域性;骑楼;景观轴;阴角空间1.概述: 对于传统街区的保护与复兴是一个世界性的问题。它的核心问题实际上就是经济的问题。现代城市土地价格高涨,开发商的土地投机与政府急功近利的短视行为造成有价值的历史街区迅速的消亡。在旧城区历史街区作为单纯的观光资源原封不动的保存下来是不现实的。我认为所谓保留历史街区的理念实际就是保护都市景观,这不仅是保存都市形态本身,而且还是在更新都市时至少可以继承都市形态布局的理念。 2.厦门历史街区的保护价值: 2.1.厦门中山路附近历史街区尺度宜人。 由于传统街道并不是以车行为中心而建造的,它更多的考虑的是人的因素,例如行人的步行,社交活动、购物活动等等,所以它的尺度相对较小以适应这类人的活动。中山路路宽约十五米左右,两侧骑楼廊道的人可以轻易的看清对方 。 图1 中山路附近历史街区外景 廊道高达五米而没有丝毫的压迫感。道路宽度与建筑高度之比D /W ≤1。部分路段临街商店的宽度与道路宽度之比W /D ≤1,这一点也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在传统的街区中早期并没有办公楼、银行这 些大型单元的介入,因而也就避免了在街区中造成空 洞和间隙的可能。窄窄的街道、小巧的空间、建筑物和建筑细部、空间中的活动的人群都可以在咫尺之间深切地体会到。这样的街区让人感到亲切而温馨,充满人情味,完全没有那种空旷、宽广的现代街区的冷漠与乏味。这些特点都是形成厦门特色的商业街热闹气氛的重要原因。可以这么说,正是街道塑成了这里的一切。 2.2.历史街区的立面形式多样,富有节奏感。 图2 具有异域特点的建筑 建筑物由于不同的建造年代以及各异的业主背景造成了多种风格的建筑同处一街的奇异景象。这里被各种纹饰装饰着,欧式的线脚华丽的柱头、欧式穹顶、甚至是东南亚伊斯兰教、印度风格的影响。这是那个时代的缩影。人们可以强烈的感受到厦门深受多元文化影响的历史背景,而这一点也正是厦门地 8陕西建筑 2009年4月总第166期

城市历史文化街区的复兴

陈剑飞等:城市历史文化街区的复兴 城市历史文化街区的复兴 陈剑飞1,张骏2 (1.哈尔滨工业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哈尔滨150090;2.哈尔滨工业大学建筑学院,哈尔滨150006) 【摘要】以哈尔滨市花园街历史文化街区改造设计为例,分析其在城市发展中的种种不和谐因素并提出相应对策,在此基础上提出花园式商业区的规翱与开发、内向型开放空间的发掘与营造、新老建筑风格的对比与协调、历史文化景观的承载与延续等设计目标,实现历史文化街区的复兴。 【关键词】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街坊;改造 【中图分类号】Tu一87【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1—6864(2007J02一0027—02 随着经济的发展,我们生活的城市从空间结构、规划布局到建筑环境都发生了巨大的变革。一些有着深厚渊源的城市传统街区,保存有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和独特的自然、人文景观,反映出浓郁的地方特色和民族风情,我们把它们称为历史文化街区。或许街区中每一座建筑物都够不上文物保护的级别,但却以整体性的环境风貌记录着城市空问发展的文脉和历史发展的轨迹。为了更好地保护历史文化街区中有价值的文化信息,我们应在规划布局上因地制宜地采取保护与改造措施。 1项目概况 花园街历史文化保护街区位于哈尔滨市南岗区,北起西大直街,南止木介街,东起海关街、红军街,西止耀景街,包括三片四个街坊。本例的改造街坊为哈尔滨待公布的第二批保护街坊,由西大直街、海城街、联发街、北京街围合而成,占地面积3.1公顷。该街坊是1899年沙俄为中东铁路管理中心规划建设的新城的一部分,是中东铁路建设局职员的住宅区,也是哈尔滨市现存唯一比较完整的近代铁路职工住宅街坊,它对了解哈尔滨城市发展史、继承和发展城市文脉具有重要意义。街坊内的居住形态反映早期花园式城市的规划思想,厚墙窄窗的俄罗斯式砖结构单层房屋,体现了严寒地区建筑的个性。街坊内还生长着有百年历史的老榆树约40棵,具有很好的观赏价值和保护价值。 2问题与对策 设计伊始,通过调研、分析,发现街坊现状环境存有以下几方面问题: 街坊内环境比较混乱,基础设施严重落后,相当一部分建筑已破旧不堪。现状建筑以居住为主,间杂一些公企、市政用地,住户冗杂,街坊内部环境很差,完全破坏了历史文化街区的原有特点。 该区前身为沙俄中东铁路建设局的职员住宅,受欧式建筑文化影响较大,但除了区域内两座保存较好的保护建筑外,其余有保留价值的建筑物均为一层小住宅,规模较小,形式单一,为街坊的整体改造带来一定难度。 街坊地处市区中心,周围商业繁华,如将整个区域完全按现有特点严格保护,将影响此区域的城市活力,制约城市发展。 针对以上问题,在借鉴国内外以往旧城改造的成功经验后,结合本项目的具体情况,着重从以下三方面提出解决的途径: 环境整治——混沌一整合。对街坊周边历史较为悠久的14栋建筑(包括两座保护建筑)进行保留和修缮,因这些建筑虽有一定程度的损坏,但仍有较高的历史价值、艺术价值和使用价值。对那些后期私建、乱建的公企、市政用房及部分无保留价值的民宅予以拆除,并适当加建一定规模的新建筑以保证其开发价值,完成街坊建筑环境的整合。 风格转变——单一一复合。建筑单体的风格、结构、材料、细部等对整个街坊的空间环境有很大程度的影响,不同时期的建筑应能从不同侧面反映出城市发展的特点。因此,街坊内新加建的建筑应该体现新时期哈尔滨建筑的时代特色,一味仿古、造“假古董”的做法是不可取的。 功能置换——居住一商业。鉴于本街坊所处的地理位置(位于城市中心商业区),以商业功能置换现状的居住功能有很大益处:一方面商业在现代化城市中的地位日益重要,并表现出鲜明的群聚性特征;另一方面商业活动具有广泛的包容性和丰富的活跃性,易于实现传统与现代生活的交融与传承。 3改造设计方案 3.1花园式商业区的规划与开发 花园式商业区反映了多元化社会中人们对长期形成的生活方式和特有情调的真切感受和追求。规划设计在保留原有保护建筑和树木的前提下,结

历史街区文化景观

历史街区文化景观 摘要:城市历史街区文化景观的发生、发展离不开街区中的空间。文章从文化景观的空间构成、空间传承的手法等角度,对城市历史街区文化景现的空间传承实行了内涵及形式的探讨。 关键词:文化景观;历史街区;空间传承 历史文化街区作为城市历史的主要承载体,具备文物的特性,需要保持其原真性,所以希望它“不变”;但作为城市街区,它有必须完全融入城市,与城市共生长,否则街区就会死亡而使保护无从谈起,这样它又必须持续地改变。究竟什么要“不变”、什么要“改变”呢? 1文化景观的空间构成 1.1城市格局 格局的特色往往反映一个城市的规划思想。我国很多城市格局构图方正,主次轴线分明,但也有很多因地势变通、灵活的实例,形成别具一格的景观特色。历史街区是一个城市格局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整体布局方式与它所在城市的布局形式相对应,从某种意义上说,历史街区的街区布局形式是这个城市传统城市格局的缩影。 1.2传统街巷 传统街巷是历史街区文化景观中的重要内容,对历史街区的空间布局的影响最为广泛而深刻。历史街区的街巷空间是较为封闭、内向的,它们的主要作用是将历史街区内部各个要素在空间上形成相互联系的整体,并协调和有效地发挥城市的诸多功能。例如,街巷在承担交通运输任务的同时,也是组织市井生活空间的主要场所。 1.3空间节点 (1)广场。广场是街区中主要用来实行公共交往活动的场所,属于公共开放空间。中国古代城市广场的概念较弱,一般城市没有专门建设

供人们实行各种公共活动的广场,广场的功能往往是依附于其他的功能,如依附于庙宇、宗祠等宗教建筑实行祭拜等宗教活动;定期的集市贸易或经常性的实行商品交易的场所;戏台前提供给人们看戏的空地等等。现在历史街区中留存至今的也多是这个类的庙宇、宗祠和商业性的集市广场。如南京夫子庙广场、山西灵石静升镇文庙广场等。 (2)交通节点。通常是指街巷道路的交叉点。因为传统街区多是在自发的情况下逐渐形成,街巷常常弯折成曲尺形,或是和缓的曲线形。道路的交叉点不是简单的十字形,而多是风车形、丁字形、人字形等相互交错的一种形式,节点的空间景观丰富多变,有些也兼具景观节点的效果。 (3)院落节点。指建筑或围墙围合成的半私密空间,院落节点是外部空间序列的终端。历史街区文化景观中的院落节点空间是与人们生活联系最紧密的地方,也是历史街区文化景观注重的焦点。 (4)点缀性景观节点。通常指以标志性景观如古井、名木、牌坊、雕塑、碑刻等存有的节点,是历史街区文化景观的重要标志点,人们在这里能够交往、实行信息的传达。 2文化景观的空间传承 对于历史街区文化景观的传承包括显性景观及隐性景观的传承。显性文化景观是以一定的物质或空间存有,是人们日常能够触及的,所以人们对它们也比较熟知。隐性文化景观是以人们的思想观点、文化要素等为主,有些以一定的物质载体体现其内容,可有些是无形的,体现人类文化、历史发展的一个脉络。本文侧重从显性要素对文化景观的空间传承展开论述。 2.1城市肌理的传承 在我国城市的历史街区中,城市肌理对城市建筑有着极大的控制力,无论建筑的解决方式多么出色,都无法克服它们所在地城市肌理的限制,它是建筑在城市空间深层结构上的形态依据。要传承城市肌理的

历史街区更新设计研究

图 1西安历代城市演变 图 2唐长安城 历史街区更新设计研究 ———以西安市西仓历史街区为例 摘要: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加快,社会经济发展给城市建设带来了强大动力。改革开放以后,城市问题错综复杂的旧城区更新改造动力十足,人们不仅要求物质环境的更新交替,更是对能够彼此进行精神交流、促进邻里关系和谐、社会多元共生,和谐共生的公共空间有着强烈诉求。历史街区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记录了历史风貌,保存有城市发展过程中的历史信息,反映出了历史文化名城的特色和风貌。实施对历史街区的有效保护,在城市建设快速发展的今天,对于传递历史信息、展现历史风貌、提高城市品位,进一步改善街区居民的生活都有着特别重要的意义本文通过对历史片区所在地的文化、地理、人文、社会的深入探讨,对西仓历史街区的用地、建筑、交通、人口构成等系统的分析研究,提出保护与更新措施,在原有建筑空间肌理上,延续文脉,解决居住整体环境,恢复历史街区活力,实现历史街区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历史街区 功能置换 保护策略 更新措施 一、引言 改革开放以后,城镇化快速发展过程中,城市问题错综复杂,城市更新改造变得更加迫切,在更新过程中,城市历史街区有着极大的价值, 传统历史街区沉淀着历史与文化,体现着地域特 色,承载着历史发展脉络,记忆着居民生活的片 段,由于历史街区生活质量的下降,风貌的消减, 基础设施缺乏,房屋破解的现实,使得历史街区 不得不进行城市更新,为了保留这些文化遗存, 延续文脉,继承城市发展脉络,改善居民生活环 境与生空间,恢复发展历史街区活力,探索出一 条适宜历史街区更新之路。 二、西仓历史街区发展现状 1.西安古城空间演变 西安具有最早的建城史和最长的建都史,历史文化资源丰 富,被誉为中国天然的历史博物馆,不仅如此,西安以其特 有的都城遗址和规模宏大的唐长安城的规划,使得西安在 中国都城建设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图1、图2) 2.西安城市特色 3100多年的城市发展,为西安留下了大量的历史文化遗存, 形成了西安特有的地域文化和城市风貌。跨入21世纪, 面对全球经济一体化,文化趋同的今天,我们认识到唯有 充分挖掘西安城市所特有的文化特色,继承并且发扬城市 独有的文化内涵,才能永久的保留城市的魅力。当代西安 的城市面貌在传统格局上已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在城市规 划的指导下,城市大的空间布局沿循其历史文脉,突出其传统格局,彰显其空间气韵。从发展战略、规划布局和城市设计等方面统筹考虑,采取综合措施,使保护与建设相统一,继承与发展相统一,使城市现代化建设与历史文化遗产浑然一体,形成了西安独具风格的城市特色。

关于历史街区保护与复兴的思考(精)

关于历史街区保护与复兴的思考 王旭 北京的历史街区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是中国古代都市规划的杰作,是体现历史文化风貌的核心区域,应采取有力措施加以保护并促进其复兴和发展。 一、历史街区保护与复兴的重要意义 1.历史街区是继承历史文化的重要载体 北京作为世界级古都,积淀了深厚的历史文化遗产,形成了独有的城市特点和历史风貌。西城区作为首都功能核心区,是传统风貌重要旅游地区,文物古迹、文化街区、风景名胜、各类纪念建筑等文物资源十分丰富。在北京市首批公布的25片历史文化保护区中,西城区有12片,其中重点保护区362.61公顷,占全市总量的64.7%。全区仅国家级和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就有70处,约占北京市的23.8%。把历史街区保护与复兴作为城市建设的主题,是中央、北京市对西城区的要求。加快保护区的更新改造进程,继承、弘扬历史文化,充分体现古都风貌,是西城区重要的历史责任和必须认真研究解决的工作之一。 2.保护和复兴历史街区是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手段 最近修编的《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年—2020年)》将北京城市发展目标确定为“国家首都、国际城市、历史名城和宜居城市”,核心是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西城区在2003年提出了以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为重点,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奋斗目标。可持续发展不仅包括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还包括社会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实现这一目标,必须加快城市建设,尤其是历史街区的更新改造进程。只有正确处理好保护与发展的关系,才能真正彻底改变城市面貌,树立有特色的城市形象,提升城市的综合竞争力和发展力。 3.保护和复兴历史街区是改善居民居住条件的迫切要求 改革开放以来,西城区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居住条件得到极大改善。但是,由于受各方面因素的影响,保护区内的城市建设和更新改造相对较慢。据对什刹海地区的初步调查显示,历史街区内人均居住面积以5—10平米居多,达到北京市人均15平米的不到三分之一。加快更新改造进程,已经成为历史街区内居民的共同心声。 二、历史街区保护与复兴面临的问题 1.保护与复兴历史街区在理论上和实践中有待于探索。建国开始至今,历史街区一直存在“保护”与“发展”的基本矛盾,这两者在同一空间内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在理论和实践探索中,历史街区保护、人民生活条件改善、经济发展等方面利益冲突交织,政府、群众、专家、开发商价值取向分歧较大,始终难以达成共识。 2.历史街区人口、功能过度聚集,客观上给保护造成困难。一方面,历史街区的人口密度已接近每平方公里3万人,远远高于世界其它国际大都市的城市中心地区;另一方面,目前历史街区内仍聚集了行政办公、国际交往、文化娱乐、商务办公、商贸、旅游、教育、居住等众多功能,这些功能相互重叠干扰,影响了城市的健康发展。 3.历史街区已出现衰败的趋势。由于市场机制、房屋产权制度不完善等诸多因素,一些地区正处在衰败的状态,私塔乱建等违法建设情况严重,房屋自然老化破败,基础设施落后,居民生活条件差。以什刹海地区为例,三类以上房屋(危旧房)超过房屋总建筑面积的70%;除新建筑外,给水管只通到院,排水设施简陋,现在还存有50年代修建的合流管甚至明清时期的旧砖沟,全部为雨污合流;电线大多为明线,线路老化且超负荷运载,存在严重安全隐患。 4.历史街区人口逐渐贫困化、老龄化。如什刹海地区的退休人员占21.7%,还有不少下岗职工,人均实际收入仅6476.4—10626元/年,难以实现自我更新。 5.历史街区的市政交通基础设施条件亟待改善。现行市政技术标准与历史街区间形态及胡同肌理保护存在一定矛盾,胡同狭窄曲折,大市政配套难度大、成本高,致使改造举步

城市历史街区的改造和保护

作为一个有着悠久历史文化的国家,中国有着许多珍贵的历史街区,那是属于城市的记忆,是文化的承载体,记载着城市的历史。历史街区是一个城市的根,对其保护与更新的成败与否,直接关系到整个城市的建设发展,须知历史街区是不可恢复的。一旦破坏了,就不能挽回。保护历史街区,就是保护我们的城市,就是保护我们的历史。 1 追溯历史街区保护的历史 回顾历史,国际上公认的第一个城市规划纲领性文件《雅典宪章》(1933年)中有一节专门讲述了“有历史价值的建筑和地区”这一概念,但仅仅针对有历史价值的古建筑,“能代表某时期的建筑物,可以教育人民者;保留其不妨害居民健康者”。其保护古建筑和其历史街区是以对人的关注、对它所定义的城市四大功能之 一的居住为前提的。1964年的《威尼斯宪章》,文物古迹概念进一步扩大,“不仅包括单个建筑物,而且包括能够从中找出一种独特的文明、一种有意义的发展或一个历史事件见证的城市或乡村环境”,体现出对文物和建筑环境的重视。现代街区的保护法规最早出现在法国,1962年的《马尔罗法令》(《历史街区保护法令》)率先制定了保护历史地段的规定。1976年《内罗毕建议》是真正使历史街区保护达到国际公约,“历史城镇、老城区、老村庄、老村落以及相似的古迹群”,还包括历史街区保护工作的立法和行政、技术、经济和社会等方面所应该采取的措施。 2 历史街区保护在中国 当代中国有一个非常严重的问题:民众混淆了保护历史街区的概念和保护方法。大部分人在认识上对“保护”所包涵的内容不够明确,存在误区,甚至是错误的,

其中不乏政府官员和一些专家。而保护需要有明确的基本认识:首先要把保护文物古迹与保护历史街区区别开来:文物古迹己念物(Monuments)是包括遗址、艺术、墓葬、石刻等建筑物,它是历史文化的载体,与现代人的物质生活不发生直接的必然联系。对于不同的历史街区中,包含四个要素: 1)街区肌理,主要包括街巷格局、空问形态、历史名称、重要标志物和景观画面等; 2)历史遗存,主要是指历史建筑,也包文献标识码:A括桥梁、河道、堤坝、遗址、古树等; 3)风貌基调,主要包括建筑尺度、色调、各时期的建筑风格特征等; 4)文化内涵,即非物质遗存,主要包括名人、名事、服饰、饮食、生活习性。保护文物古迹的目标,是尽量保存其历史的真实性,即不动或者博物馆式的保护。而保护历史街区的目的是在改善其实用功能的前提下有所变化更新,尽量使其历史要素得到保存延续。但一些地方政府因经济目的、改善城市形象、增加城市知名度,把些名人故居作为古迹,通过博物馆式的保护(翻新或者整修), 对其周边的建筑却大面积拆除,建适合旅游的配套设施如仿古商业街,不伦不类,真古董被打造成了假古董,原住民被逐步分化肢解,商业的充斥,破坏了原有的历史人文环境。如讨论关注最多的是北京老城区历史街区的保存和更新,城区的大量传统历史街区——四合院、胡同,由于历史的原因,大部分所处的环境非常不好:多数老房屋危险残破,或经过多次翻修已失去了原貌;人口密度过大,生活状态和生活品质不理想,居民生活质量很差;许多历史街区内已插入不少质量很差的非传统风貌的永久或半永久建筑,传统风貌已经残缺不全。虽然北京已经做出了一定的行动,圈定并规划了许多历史街区作为保护对象,但形势不容乐观,

城市更新过程中历史街区的保护对策研究

城市更新过程中历史街区的保护对策研究 杜扬 【摘要】城市更新过程中,传统历史街区的原真性如何得到切实的保留,风貌和文物保护的工作如何可持续地进行,有必要进行相关的研究和探讨。本文就浅议历史街区开发活动中的误区和存在问题,结合国内一些保护实践,以福建厦门同安地区历史街区的文物及风貌建筑的保护情况为例,探讨保护的若干要素控制原则,以及可持续性的保护发展策略,对历史街区的保护对策方面提出一些思考。 【关键词】历史街区;保护对策;可持续 1.引言 在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我们生活的城市的面貌每天都在发生着变化,近年来城市更新的潮流下,由于有着区位条件好、配套设施齐全等多方面的开发优势,位于旧城地段的传统历史街区也往往面临和遭遇着被商业开发甚至拆迁改造的命运。经济利益的驱动,风貌和文物保护意识的淡漠,使得很多历史街区即使作为驻留城市传统记忆和精华历史风貌的载体,依然不能得到很好的保护,甚至出现违背相关保护法规而遭到破坏的事件。城市更新过程中,规划工作者、管理者的价值取向、对保护的理解和对保护力度的把握等,都关系着传统历史街区的历史原真性是否可以得到切实的保留,关系到风貌和文物保护的工作是否可持续和有意义的进行。 2.历史街区开发活动中的误区和存在问题 2.1经济利益驱动导向,重开发,轻保护 近年来见诸于报端媒体的有多起破坏历史风貌建筑的新闻,不少名人故居、历史遗存都因为商业开发行为遭到破坏,但结果却仅仅是被处以罚款了事。专家表示,这种处罚力度根本不足以遏制产权人拆旧建新牟暴利的冲动,政府有关部门的失职和监管的缺位显而易见。[1]历史街区的商业开发行为带来了商业利润和税收,却容易出现开发商、施工单位不能严格执行相关的保护规划,在开发过程中忽视建筑风貌、文物等的保护,甚至产生破坏的情况,如随意拆建,更改历史建筑的外观和结构,不注意控制建设控制范围区内的开发强度等,商业行为本身与保持历史街区的原真性、保持传统的生活面貌等也存在着矛盾。 2.2改造策划内容雷同,缺乏挖掘街区的个性和特色

近代建筑历史街区的保护与开发天津解放北路金融街城市设计探讨

近代建筑历史街区的保护与开发天津解放北路金融街城市设计探讨 一、天津的历史建筑 天津是中央四大直辖市之一,距北京137公里,为首都之门户。天津是国务院1986年命名的中国历史文化名城,是古代建筑、近代建筑和现代建筑并存的大城市。天津之所以能成为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主要是它在中国近代史上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和影响。在中国近代史上发生的许多重大历史事件同天津密切相关,一大批历史风云人物在天津留下了足迹;天津曾是我国近代北方的经济中心、金融中心、商品集散中心。所有这些,使天津这座历史文化名城受到国内外的关注。 天津市有不少古建筑,辽金时期的砖塔、楼阁、石经幢。元代以后的官、观、寺、院、官邸、会馆、祠堂、庭院。较著名的有天后官、文庙、玉皇阁、清真大寺、独乐寺、广东会馆、大悲院以及清代的私人园林。据统计,商周以来的建筑文化遗存达1000余处。 天津还拥有大量的西方近代建筑,这是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形成的一种建筑文化现象。其中以居住为主要功能的建筑多集中在马场道、睦南道、大理道、常德道、重庆道、花园路和天津第一工人文化官附近,大部分是庭院式独居住宅,建筑外形具有各国民俗特点;以金融贸易为主要功能的建筑多集中在中街(今解放北路)上。建筑的特点是:高台阶、大柱子、金属栏护窗,外檐贴面大多是花岗岩和大理石,室内装修讲究,顶棚装饰精细雕刻,地面是硬木拼花地板或彩色水磨石地面,在设计上沿用本国习俗,形成了不同的建筑风貌。 二、海河与海河两岸综合开发 “晓日三岔口。连樯集万艘”、“十里鱼盐新泽田,二分烟月小扬州”。这是自元代以来,一些文人赞美天津水乡景色的秀丽写下的诗句。海河是天津的母亲河,全长约72公里。 海河是一部记载着天津发展历史的史书,伴随着天津形成、发展一直到今天。天津最早起源于漕运。当时这一地带商贸业十分发达。明朝永乐二年,也就是公元1404年在天津三岔河口西南设天津卫,开始建设天津城。到200 4年的12月,是天津设卫600周年的纪念日。老城经过400年建设,逐步形成了规模,其中建成了我们熟知的天津三件宝:鼓楼、炮台、铃铛阁。1860年第二次鸦片战争之后,天津被辟为通商口岸,各帝国主义国列强先后在天津划定租界.他们为了抢夺通向人海口的资源,纷纷在海河两岸抢占用地,建设码头、仓库、工厂和商贸设施。天津沿着海河发展,形成了15平方公里的九国租界区,租界区面积相当于当时老城区的十倍。在这期间西方的近代文明从天津登陆开始向中国传播,东西方文化在这里有强烈的碰撞。在这个时期海河两岸也先后修建了一些在国内比较先进的设施,如:老龙头火车站,是我国大商阜里第一个火车站。还有开启式的铁桥,国内第一条有轨电车、

历史文化街区活力复兴的比较研究

历史文化街区活力复兴的比较研究 摘要:结合历史街区活力复兴的含义,阐述了研究历史街区活力的意义,通过对哈尔滨市中央大街和大连市天津街两个历史街区改造实例的比较研究,从历史上探讨两个街区的相似性,并分析两街区改造的理念、模式和以及改造结果的不同。研究分析两历史街区产生改造产生差异的原因,归根结底是两个城市不同的发展目标差异。最后作出自己的总结与思考。 关键词:历史文化街区,活力,改造,城市发展目标,城市治理 一、概念和意义 1.历史街区活力复兴(revitalization of historic street) 历史街区活力复兴的含义是:通过各种政策和措施,使历史街区的居住条件得到提高,形象和环境得到改善,经济活力得到恢复,使历史街区成为整个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重新融入城市的社会、经济系统。 2.研究活力复兴的意义 首先,街道逐渐成为评价一个城市的标志。正如简•雅各布斯在《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中所述:“当我们想到一个城市时,首先出现在脑海里的就是街道。” 其次,我们在生活中可以看到大量经过优秀设计师精心翻修、重新演绎的历史街区,几乎与历史建筑完全相同,使得历史街区表面上重现当年风采。但是虽然这些经过更新的历史街区在建筑学范畴内得到认可,却经常遭受市民和商业的冷遇,活力不复。(北京前门) 同时我们还发现,还有一些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完全重新修建的历史街区,结果却是街道冷清,店铺无人问津。经过更新的历史街区却没有重新获得活力,形成对社会资源的巨大浪费。(大连天津街) 因此,历史街区的保护与更新的目的,不应该仅仅是建筑学范畴的建筑复原与复兴,或者是历史文化领域的传承和保存,而应该是社会学范畴的街区活力的复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