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五年级上册21 古诗词三首

合集下载

部编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21课《古诗词三首》精美课件(共126张PPT)

部编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21课《古诗词三首》精美课件(共126张PPT)
主要作品:《竹里馆》《山居秋暝》等。
写作背景
这首诗是王维晚年隐居辋川时所作,写秋晚山景, 借以表达作者对纯朴安静、放纵山林生活的热爱。诗人 描绘了山中秋雨过后清朗明净的月夜:松间的明月、石 上的清泉、竹林中的浣女、溪中的渔舟有机地构成了一 幅明丽的画图。
学习目标
1.会写“孙”字。(重点) 2.在读中感悟《山居秋暝》这首诗描绘的静态美和动态美。
(重点) 3.通过对诗句的诵读感悟,培养丰富的想象力和语言表达
能,激发对秋天的美的欣赏,以及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难点)
自读提示
请同学们自由朗读古诗,注意读准字音, 读通句子,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检查自读情况
指名读课文,同学互评:字音是否正确, 句子是否通顺。
理解词语
【暝】 【空山】 【新】 【竹喧】 【浣女】
课文结构
山居秋暝
空山、明月、松间 流、喧、归、动、下 留
静态 动态 归隐
诗中有画
课文主旨
《山居秋暝》描绘了秋雨初晴后傍晚时分山村 的绮丽风光和山中村民的淳朴风尚,表现了诗人寄 情山水田园的高洁情怀和对理想生活的执着追求。
课堂小结
《山居秋暝》是唐代诗人王维的作品。此诗描绘了秋雨初晴后傍 晚时分山村的旖旎风光和山居村民的淳朴风尚,表现了诗人寄情山水 田园并对隐居生活怡然自得的满足心情,以自然美来表现人格美和社 会美。全诗将空山雨后的秋凉,松间明月的光照,石上清泉的声音以 及浣女归来竹林中的喧笑声,渔船穿过荷花的动态,和谐完美地融合 在一起,给人一种丰富新鲜的感受。它像一幅清新秀丽的山水画,又 像一支恬静优美的抒情乐曲,体现了王维诗中有画的创作特点。
颔联一静一动,一光一声。先视觉后听觉,写出了山间自 然景物的幽静。明月的清辉从松林间隙照射下来,林地上 洒满了斑驳的光点;清冽的山泉,在山石间淙淙流泻,诗 人以动写静,以有声写无声,巧妙地写出了山林的幽静。

小学语文人教版五年级上册 类文拓展 第21课 古诗词三首

小学语文人教版五年级上册 类文拓展 第21课 古诗词三首

21.古诗词三首
(一)登飞来峰
王安石
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二)岳州晚景
张籍
晚景寒鸦集,秋声旅雁归。

水光浮日去,霞彩映江飞。

洲白芦花吐,园红柿叶稀。

长沙卑湿地,九月未成衣。

(三)望月怀远
张九龄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

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

(四)临江仙·寒柳
纳兰性德
飞絮飞花何处是,层冰积雪摧残,疏疏一树五更寒。

爱他明月好,憔悴也相关。

最是繁丝摇落后,转教人忆春山。

湔裙梦断续应难。

西风多少恨,吹不散眉弯。

语文五年级上册21-古诗词三首

语文五年级上册21-古诗词三首

从颔联和颈联,我们知道,诗中明明写了浣 女渔舟,为什么还在首联说是“空山”呢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空山并不是什么都没有的山。而是山中树木茂盛,遮 盖了人们活动的痕迹。“空山不见人”,更体现出这里的寂 静,清新,幽雅
这三联诗中,那两联可以作为画面的主体?请 同学们用自己的语言把画面具体地描绘出来。
聒碎乡心梦不成 心系家乡
写景叙事→抒情
主题概括
词人通过对远赴关外时,一路 所见的细致描写,表达了深深的 之情思。乡
拓展延伸
泊船瓜洲
王安石
京口瓜洲一水间, 钟山只隔数重山。 春风又绿江南岸, 明月何时照我还。 课堂演练一、判断对错。
1.纳兰性德是清代诗人。 ( ) √
2.这首诗中蕴含思乡的思想感情。 ( )√
张继
月落乌啼霜满天, 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 夜半钟声到客船。
一起解诗题 点明时间。
枫桥夜泊
点出活动。
点明地点。
你能说说诗题的意思 吗?
夜晚在枫桥停泊
一起解诗意

边 的
月落乌啼霜满天,
枫 树
江枫渔火对愁眠。你能说说这
联诗的意思
渔船上的灯火
么?
诗意:月亮已落下乌鸦啼叫寒气满天, 对着江边枫树和渔火忧愁而眠。
思乡之心
故乡
诗意:帐篷外风声不断,雪花不住,声 音嘈杂打碎了思乡的梦,而相隔千里的 家乡没有这样的声音啊。
gēn

不要读成四声
请同学们想象词中景色,再读这首词。 边读边思考:作者干什么去了?这首词的 主题是什么呢?
诗人跟随军队去关外了,很想念自己的家人。
这首词的主题是思乡。
读诗的上阙。诗人走过了哪些地方?这一路上 他走得容易吗?

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七单元第21课《古诗词三首》授课课件

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七单元第21课《古诗词三首》授课课件

江 边
月落乌啼霜满天,
的 江枫渔火对愁眠。


渔船上的灯火
诗意:漫天寒霜里,月亮在乌鸦的啼叫声中慢慢西沉。 江边枫叶摇曳,渔船上灯火点点,面对这些景象,诗人 心中充满愁绪。
姑苏城外寒山寺, 夜半钟声到客船。
当时佛寺有半夜敲钟的习惯,叫 “无常钟”或“分夜钟”。
诗意:此时,姑苏城外寒山寺半夜敲响的钟声传入 客船。
静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动
颔联描绘了哪些景物?其中,哪些景物是静态的?
哪些景物是动态的?
明月 松林 清泉 石头
诗中有画
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一动一静,一光一声,以动写静,以有声写无声, 巧妙地写出了山林的幽静。
静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动
颈联描绘了哪些景物?其中,哪些是静态的? 哪些是动态的?
“秋”点明秋天的季节;“空”渲染出天高云淡,万物 空灵之美;“明”点出了月光的明亮皎洁;“照”形象地表 现了月光照耀下山林的美景。
诗人运用静态描写的方法将空山雨后的秋凉、松间明月 的光照生动地描写了出来,体现了秋天雨后山中的静谧美。
“流、喧、归、动、下”的运用表现了怎样的意境?
这几个动词将石上清泉的声音、浣女归来时竹林中的喧 笑声以及渔船归来,莲叶晃动的动态景象刻画得栩栩如生, 把自己的所见所闻和谐完美地融合在一起,给人一种丰富新 鲜的感受。它像一幅清新秀丽的山水画,又像一支恬静优美 的抒情乐曲,体现了王维“诗中有画”的创作特点。
听到:乌啼 钟声
孤寂忧愁
思乡的诗句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唐]李白《静夜思》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唐]杜甫《月夜忆舍弟》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唐]张九龄《望月怀远》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部编版五年级上册语文第21课(古诗词三首)解析

部编版五年级上册语文第21课(古诗词三首)解析

部编版五年级上册语文第21课(古诗词三首)解析第21课的三首古诗词分别是《静夜思》、《登鹳雀楼》和《杂诗》。

《静夜思》是唐代诗人李白的作品,表达了诗人在安静的夜晚思念远方的亲友的心情。

诗中的“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的描写,给人一种恬静静然的感觉;而“举头望
明月,低头思故乡”的句子则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整首诗简洁明快,语言优美,给人以抒怀和感伤之感。

《登鹳雀楼》是唐代诗人王之涣的作品,表达了诗人登上鹳雀楼,远眺望去,眼界开阔,心胸豁达的豪情。

诗中以咏史抒怀的方式,将自然景色与人生哲理相结合,以展
示人物志气和独立个性。

整首诗既有写景的笔墨,又融入了大气磅礴的豪情,语言优美,气势磅礴,给人以震撼之感。

《杂诗》是宋代诗人陆游的作品,这首诗采用抒怀的方式,表达了诗人对于人生的思
考和感慨。

诗中结合自然景物的描写,以及对人生境遇的反思,表现出一种独立自主、直面内心的坚强态度。

整首诗描绘了作者身世坎坷的经历,表达了对于命运的不平与
叹息,同时也鼓励自己坚持追求理想,具有积极向上的意义。

综上所述,这三首古诗词在表达情感、描绘景物、融入哲理等方面都有独到之处。


过对这些古诗词的解析和欣赏,可以增加对古代文化和情感世界的理解,同时也有助
于培养审美情趣和文学鉴赏能力。

21 古诗词三首(课件)——2025学年五年级上册语文人教版

21 古诗词三首(课件)——2025学年五年级上册语文人教版

秋风起兮白云飞,草木黄落兮雁南归。
——[西汉]刘彻《秋风词》
人烟寒橘柚,秋色老梧桐。
——[唐]李白《秋登宣城谢脁北楼》
山明水净夜来霜,数树深红出浅黄。
——[唐]刘禹锡《秋词二首(其二)》
词牌名
长相思
[清]纳兰性德
纳兰性德(1655—1685),
清代词人。本名成德,字容若。 文学成就以词为最,共存词三百 四十二首,时人誉为“清代第一 词人”。词集名为《纳兰词》。
21 古诗词三首
点明季节
山中的居所。 山居秋暝
点明地点

[唐] 王 维
日落时分,天色将 晚。点明具体时间
王维(701—761),字摩 诘。唐代诗人、画家。主要作 品是山水诗。苏轼赞他:“味 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 有诗。”
近体诗 古体诗与近体诗的时间分界为 唐代,唐以后的诗称为近体诗。近体诗包括 律诗、绝句等,在字数上有五言、七言两种。 近体诗的句数、字数、平仄、押韵都有严格 的限制。
▷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竹林里传来一阵银铃般的笑声,那是一群勤 劳淳朴的山村姑娘刚刚洗完衣服回来了;莲叶摇 动,水波荡漾,原来是顺流而下的渔舟正轻盈地 穿过荷花丛。 这两句都是动态描写,以动衬山 中的静。前一句描绘了一幅浣洗晚归图,后一句 描绘了一幅月下采莲图。
▷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孙 左右结构
♪ 朗读诗歌,划分节奏。 山居秋暝
[唐] 王 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刚刚
空山新雨后, 天气晚来秋。
诗意:空旷的山中刚下过一场雨,天气清 凉,傍晚时分让人感受到阵阵秋意。

部编人教五年级语文上册《21古诗词三首》教案含教学反思

部编人教五年级语文上册《21古诗词三首》教案含教学反思

部编人教五年级语文上册《21古诗词三首》教案含教学反思一. 教材分析《21古诗词三首》是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的一篇课文,包含了《泊船瓜洲》、《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二首》、《长相思》三首古诗。

这些古诗都是经典的作品,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和历史价值。

通过学习这些古诗,学生可以感受到古代文化的魅力,培养对古诗的鉴赏能力。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一定的古诗阅读基础,对一些基本的诗歌意象和表达方式有所了解。

但学生在理解古诗的深层含义和作者的情感表达方面还存在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关注学生的认知水平,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古诗的意境和情感。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三首古诗,理解诗句的意思,掌握诗歌的基本意象和表达方式。

2.过程与方法:通过反复朗读、品味、对比等方法,培养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古诗的美好意境,激发学生对古诗的热爱,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正确朗读和背诵三首古诗,理解诗句的意思。

2.难点:体会古诗的意境和作者的情感表达,培养诗歌鉴赏能力。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音乐等手段,营造古诗所描述的情境,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古诗。

2.对比教学法:将三首古诗进行对比,分析其异同,加深学生对古诗的理解。

3.讨论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古诗的理解和感受,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表达能力。

六. 教学准备1.课件:制作课件,包括古诗的图片、音乐等素材,以及相关的思考题和讨论题。

2.黑板:准备黑板,用于板书关键词和句子。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三首古诗的图片,引导学生欣赏。

然后简要介绍三首古诗的背景和作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分别呈现三首古诗,让学生初步感知诗句的韵律和节奏。

教师示范朗读,注意语气、节奏的把握。

学生跟读,体会古诗的韵味。

3.操练(10分钟)学生独立朗读三首古诗,注意诗句的停顿和语气。

五年级上册古诗词三首21课

五年级上册古诗词三首21课

五年级上册古诗词三首及解析(人教版)1.山居秋暝〔唐〕王维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译文:新雨过后山谷里空旷清新,初秋傍晚的天气特别凉爽。

明月映照着幽静的松林间,清澈泉水在山石上淙淙淌流。

竹林里传来喧闹声,知是少女洗衣归来,莲叶轻摇知是上游荡下轻舟。

任凭春天的花草消失,眼前的秋景足以让我流连久居。

重难点词语解释:暝:日落时分,天色将晚。

空山:空旷,空寂的山野。

新:刚刚。

清泉石上流:写的正是雨后的景色。

竹喧:竹林中笑语喧哗。

喧:笑语喧哗。

浣女:洗衣服的女子。

浣:洗涤衣物。

随意:任凭。

春芳:春天的花草。

歇:消散,消失。

王孙:原指贵族子弟,此处指诗人自己。

留:居。

简析:《山居秋暝》是一首五言律诗。

此诗描绘了秋雨初晴后傍晚时分山村的旖旎风光和山居村民的淳朴风尚,表现了诗人寄情山水田园并对隐居生活怡然自得的满足心情,以自然美来表现人格美和社会美。

全诗将空山雨后的秋凉、松间明月的光照、石上清泉的声音以及浣女归来竹林中的喧笑声,渔船穿过荷花的动态,和谐完美地融合在一起,给人以清新、鲜活的感受。

此诗宛如一幅清丽秀致的山水画卷,又似一曲恬静优美的抒情乐章。

这正是王维诗作的特点,诗中饱含画意,让人在品味诗句的同时,仿佛置身于美妙的画卷之中。

2.枫桥夜泊〔唐〕张继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译文:月亮已落下乌鸦啼叫寒气满天,面对江边枫树与船上渔火,我忧愁难眠。

姑苏城外那寒山古寺,半夜里敲响的钟声传到了我乘坐的客船。

重难点词语解释:枫桥:在今苏州市阊门外。

夜泊:夜间把船停靠在岸边。

乌啼:一说为乌鸦啼鸣,一说为乌啼镇。

霜满天:霜,不可能满天,这个“霜”字应当体会作严寒;霜满天,是空气极冷的形象语。

江枫:一般解释作“江边枫树”,江指吴淞江,俗称苏州河。

渔火:通常解释,“鱼火”就是渔船上的灯火。

对愁眠:伴愁眠之意,此句把江枫和渔火二词拟人化。

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七单元第21课《古诗词三首》上课课件

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七单元第21课《古诗词三首》上课课件
王维 唐代诗人、画家,字
摩诘。其作品以山水诗最为后世 所称。官至尚书右丞,故世称 “王右丞”。诗与孟浩然齐名, 并称“王孟”。有“诗佛”之称。 传世有《王右丞集》。
写作背景
这首诗当作于王维隐居终南山下辋川别业时,此时 已是“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终南别业》)的 后期了。公元736年(开元二十四年),唐玄宗时期最后 一个开明的宰相张九龄被李林甫等排挤罢官,朝政日趋 昏暗,王维的政治热情冷却下来,对政治抱着消极的态 度。公元740年(开元二十八年)后,他在终南山构筑了 别墅,过着半官半隐的生活。
指诗人自己。
任凭春天的花草凋谢,可我还是愿意 留在这里,长久居于此地。
用自己的话把诗句的意思连起来说一说。
山居秋暝
[唐]王 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自由读诗的首联、颔联,你的脑海里浮 现出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你仿佛看到了什 么?听到了什么?感觉到了什么?
语文 五年级 上册
21 古诗词三首
第一课时 第二课时
第一课时
你会背诵哪些写景的古诗?
《望庐山瀑布》
《春晓》
初读课文
点击图标,听范读
山居秋暝
[唐]王 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作者简介
B.王翰 C.王昌龄
二、判断对错。
1.王维和张继都是唐代诗人。
(√)
2.《山居秋暝》颔联写的是自然景物。 ( √ )
3.《枫桥夜泊》中的姑苏城指的是今天的苏州。
(√ )
课后作业
1. 背诵《山居秋暝》,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诗 句的意思。

部编人教五年级语文上册《21古诗词三首》教案含教学反思

部编人教五年级语文上册《21古诗词三首》教案含教学反思

#部编人教五年级语文上册《21古诗词三首》教案含教学反思##一、诗词选材《21古诗词三首》是《人教版》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材中的一篇课文,包含了三首脍炙人口的古诗词作品。

这三首古诗词分别是杜牧的《秋夕》,王之涣的《登鹳雀楼》,苏轼的《江城子》。

这些诗词精选自中国古代文学经典,内容优美,富有哲理和情感,适合学生欣赏和理解。

##二、教学目标1.了解和掌握三首古诗词的内容,领悟其中的意境和情感。

2.提升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3.让学生在欣赏古诗词的过程中培养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和理解。

##三、教学内容与方法###1.秋夕课文内容:《秋夕》这首诗描写的是杜牧农家的生活情景,通过描写丰收的景象表现了诗人的感慨和思索。

通过《秋夕》这首诗,学生可以体会到农家生活的朴素和生活的美好。

教学方法:首先,教师可以通过图片或视频展示秋天丰收的景象,让学生感受到杜牧笔下的秋夜美景。

然后,老师可以带领学生朗读诗文,引导学生分析诗词中的意境和感情。

###2.登鹳雀楼课文内容:《登鹳雀楼》这首诗是王之涣在长安登高远眺时所作,表现了诗人对人生命运的思考和对世界的观察。

学生通过这首诗,可以感受到诗人对人生的深刻思考和对未来的憧憬。

教学方法:老师可以通过诗词朗读和图片展示,让学生了解鹳雀楼的风光和背景,引导学生体会诗人的意境和感情,同时让学生思考自己的未来和人生价值观。

###3.江城子课文内容:《江城子》这首词是苏轼在西湖游玩时所作,表现了诗人对江城美景的描绘和对乡愁的感慨。

学生通过这首词,可以感受到诗人对家乡的眷恋和对美好事物的热爱。

教学方法:老师可以通过西湖的景色图片展示给学生,让学生感受到江城美景的壮丽和苏轼对家乡的眷恋。

通过诗词朗读和讨论,引导学生体会诗人的情感和意蕴。

##四、教学反思通过《21古诗词三首》这篇课文的教学,学生不仅能够学习到优美的古诗词作品,还能够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和韵味。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多角度解读诗词,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感想和见解,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文学素养。

人教版(2023)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21.古诗词三首【精品课件】

人教版(2023)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21.古诗词三首【精品课件】
(任凭春花春草枯谢吧,我要留下享受这无比风光。)


(景)
(事)
(情)
★抓住意象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时间 、地点、天气(背景)
景物:月、松、泉、石(主体 静景)
人物:浣女归、渔舟下(主体 动景)
诗人愿望(抒情)
理清文意
新雨空山
晚天秋气
松间明月
石上清泉
月泉图
竹林浣女
莲塘渔舟
山居图
归隐图
随 意
可 留
清幽宁静
和乐恬淡
《山居秋暝》这首诗通过描写秋雨过后山中的清幽风光和山居村民的淳朴风尚,表达了诗人寄情山水田园,对闲适、无忧无虑的生活的向往之情。
枫桥夜泊
“枫桥”点明地点;“夜”点明时间;“泊”停泊,点明事情。
意象画面
特点意境
二读悟“境”
三读悟“意”
随意春芳歇
王孙自可留
形象
情感
随 意
可 留
热爱山林
向往隐居
归隐心
二读悟“境”
三读悟“意”
3、对静隐闲居的生活美的向往;
4、对倾轧污秽的官场丑的厌恶;
5、对淡泊自由的人格美的追求;
2、对淳朴幸福的社会美的憧憬;
1、对空明雅洁的自然美的热爱;
秋山图
意象
境界
画面
山居秋暝
王 维——诗佛
★初步感知:这是一幅以什么为题的画呢?诗题中“山居” 、“秋暝”分别是什么意思?
“山居”:山中的居所。“秋暝”:秋天的傍晚。
本诗写秋天傍晚的山景。
山居秋暝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部编人教五年级语文上册《21古诗词三首》教学设计含教学反思

部编人教五年级语文上册《21古诗词三首》教学设计含教学反思

部编人教五年级语文上册《21古诗词三首》教学设计含教学反思一. 教材分析《21古诗词三首》是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的一篇课文,包含了《山居秋暝》、《枫桥夜泊》和《长相思·山一程,水一程》三首古诗词。

这些诗词都是我国古代文学的瑰宝,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通过学习这些诗词,学生可以领略到古人的智慧和情感,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

同时,这些诗词也具有一定的难度,对学生来说是一个挑战。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一定的语文基础,掌握了一些基本的阅读和写作技巧。

但是,古诗词的学习还是有一定的难度,需要引导学生去品味、理解和欣赏。

此外,学生可能对古代的文化和背景不太了解,这也是需要考虑的一个因素。

三. 教学目标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这三首古诗词。

2.能够理解诗词的大意,体会诗词的意境和情感。

3.能够分析诗词的结构和韵律,了解古代诗词的基本特点。

4.能够运用诗词中的意象和表达方式,进行创作和表达。

四. 教学重难点1.重难点:理解诗词的意境和情感,分析诗词的结构和韵律。

2.难点:对古代文化和背景的理解,诗词的创作和表达。

五. 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诗词的意义、结构和韵律,分析诗词的意境和情感。

2.示范法:教师示范朗读和背诵,指导学生的朗读和背诵技巧。

3.互动法: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和分享,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积极性。

4.创作法:鼓励学生进行诗词创作,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表达能力。

六. 教学准备1.课件:制作课件,包括诗词的文本、图片、音乐等,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诗词。

2.参考资料:准备相关的参考资料,以便在教学中进行查阅和参考。

3.教学工具:准备录音机、投影仪等教学工具,以便进行朗读和展示。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这三首古诗词的图片,让学生初步感受诗词的意境。

然后,教师简要介绍这三首诗词的背景和作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逐句或逐段地朗读这三首诗词,让学生初步理解诗词的内容。

部编人教五年级语文上册《21古诗词三首》说课稿含教学反思

部编人教五年级语文上册《21古诗词三首》说课稿含教学反思

部编人教五年级语文上册《21古诗词三首》说课稿含教学反思一. 教材分析《21古诗词三首》是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的一篇课文,包含了三首经典的古代诗词。

这些诗词分别是李白的《静夜思》,王之涣的《登鹳雀楼》,以及杜甫的《绝句》。

这些诗词都是中国古代文学的瑰宝,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和历史价值。

通过学习这些诗词,学生可以领略到古人的智慧和情感,培养自己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

在教材的处理上,我会注重对诗词的深入解读,帮助学生理解诗词的意境和情感。

同时,我也会引导学生通过诗词来了解古代社会的历史背景和文化特点。

此外,我还会通过对比分析,让学生感受到不同诗人不同的风格和表达方式。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一定的诗词基础,他们可以通过阅读和理解简单的古诗词。

然而,由于古诗词的语言和表达方式与现代汉语有所不同,学生可能会在理解上遇到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需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给予他们必要的帮助和指导。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三首诗词,理解诗词的基本意思和意境。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分析诗词的语言和表达方式,学生能够掌握解读古诗词的方法和技巧。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学习诗词,学生能够领略到古代文化的魅力,培养自己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学生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三首诗词,理解诗词的基本意思和意境。

2.教学难点:学生能够通过分析诗词的语言和表达方式,理解诗人的情感和思想。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在教学过程中,我会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效果。

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音乐、表演等手段,创设情境,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词的意境和情感。

2.对比分析法:通过对比分析,让学生感受到不同诗人不同的风格和表达方式。

3.小组合作学习: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合作,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交流能力。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展示诗词的图片,引导学生对诗词产生兴趣,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

21古诗词三首五年级上册

21古诗词三首五年级上册

21古诗词三首五年级上册1. 原文。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2. 解析。

- 首联“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就像一幅画卷的开篇。

你看啊,一场新雨过后,空荡荡的大山,这里的“空”不是说啥都没有,而是一种宁静空旷的感觉呢。

傍晚的时候,秋意就这么悄悄地来了。

就像你在一个安静的小镇,傍晚的时候突然感觉到了一丝凉爽的秋意,特别惬意。

- 颔联“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那可太美了。

月亮照在松林间,就像给松林披上了一层银色的纱衣。

清泉在石头上流淌,“哗啦啦”的声音仿佛就在耳边。

这画面啊,就像你走进了一个超级美的森林公园,有月光洒下,还有清澈的泉水在石头间蹦跶。

- 颈联“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很有趣。

竹林里传来喧闹声,原来是洗衣服的姑娘们回来了。

荷叶晃动,是渔舟顺流而下。

这就像在一个宁静的地方突然有了生机,那些浣女和渔舟就像生活的小音符,让这个画面动起来了。

- 尾联“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春天的美景虽然没了,但是这里的秋景这么美,完全可以留下来啊。

就好比你在一个地方玩,虽然错过了春天的繁花似锦,但是秋天的美景也足够让你不想走了。

1. 原文。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2. 解析。

- 诗的开头“月落乌啼霜满天”,一上来就给人一种很凄凉的感觉。

月亮落下去了,乌鸦在叫,满天都是寒霜。

你可以想象一下,大晚上的,月亮没了,黑乎乎的,还有乌鸦“哇哇”叫,冷飕飕的霜在空气中,是不是感觉有点阴森森的?- “江枫渔火对愁眠”,江边的枫树和渔船上的灯火相对着,诗人满怀愁绪难以入眠。

就好像你一个人在外面旅行,住在一个陌生的小旅店,看着窗外的景色,心里却有很多烦恼,怎么也睡不着。

-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姑苏城外的寒山寺,半夜的钟声传到了客船上。

这钟声在寂静的夜里响起,那声音“当当当”的,传得老远老远,让诗人的愁绪更加浓厚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结构图示
上阕
长相思
下阕
叙事:山一程,水一程, 身向榆关那畔行—— 山水重重,行军艰难
写景:夜深千帐灯 写景:风一更,雪一更。 ——风雪交加,声音聒耳 叙事:聒碎乡心梦不成,
故园无此声
羁旅怀乡
谢谢观看
纳兰性德(1655-1685),字容若,号楞伽山人,清代最著名词人之一。其 诗词“纳兰词”在清代以至整个中国词坛上都享有很高的声誉,在中国文学史上也占 有光彩夺目的一席。他虽侍从帝王,却向往平淡生活。特殊的生活环境背景,加之个 人的超逸才华,使其诗词创作呈现出独特的个性和鲜明的艺术风格。流传至今的《 木 兰花令· 拟古决绝词谏友》——“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等闲变却故人 心,却道故人心易变”富于意境,是其众多代表作之一。
诗人带着浓浓的愁绪。从“愁”这个字可以看出 来。
3.诗人可能在愁些什么? 当时正逢安史之乱,不少文人纷纷逃到今江苏、 浙江一带,包括张继。故诗人兼具羁旅之愁、家国 之忧,以及身处乱世尚未归宿的忧虑。
结构图示
枫桥夜泊
所见:月落、霜满天、江枫、
渔火
凄苦幽怨
所闻:乌啼、夜半钟声
长相思
课文朗读
点击以下图标即可播放
课文解读
1.“山一程,水一程”一句有什么作用?
“山一程,水一程”叠用,说明身离故乡之远, 行军之艰难。吟哦中,展示出与家园的空间阻隔 很大。
2.怎样理解:故园无此声?
“故园无此声”交代了“梦不成”的原因,故乡 是没有这样连绵不绝的风雪嘈杂声的,当然可以酣 然入梦,而这边塞苦寒之地,怎能与温暖、宁静的 故乡相比?况且又是暴雪肆虐的露营之夜,加之 “乡心”的重重裹挟,就更难入梦了。以往的故园 有亲人,有天伦之乐,温暖的家里也不会觉得寒冷。 而此时此地,远离家乡,才分外感受到思乡的情怀。 该句直接表达了将士们对故乡的深深眷恋之情。
张继(约715—约779)字懿孙,湖北襄州(今湖北襄阳)人。唐代诗人,生平事 迹不详,约公元753年前后在世,与刘长卿为同时代人。据诸家记录,仅知他是约天宝 十二年(约公元七五三年)的进士。大历中,以检校祠部员外郎为洪州(今江西南昌市) 盐铁判官。他的诗爽朗激越,不事雕琢,比兴幽深,事理双切,对后世颇有影响。但 可惜流传下来的不到50首。他的最著名的诗是《枫桥夜泊》。
拓展延伸
与秋天有关的词语 春华秋实 春花秋月 春兰秋菊 春生秋杀 春生夏长 秋收冬藏 春蛙秋蝉 金风送爽 金风玉露 落叶知秋 秋风扫落叶 秋月春花 望秋先零 一叶知秋 冰壶秋月 春露秋霜
一叶知秋
佳句积累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对偶)
课堂小结
《枫桥夜泊》和《长相思》这两首诗词,都蕴含着共同的情感——思乡之情,这也是古今文 人的共同情感。让我们再一起来朗读这两首诗词,再次回味这浓浓的乡思吧!
课文朗读
点击以下图标即可播放
课文解读
1.诗的首联给我们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图景?
秋天的傍晚,高山寂静,雨后初霁,空气清 新,天气凉爽。
2.想想看颈联“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又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图景?
竹林里传来欢声笑语,原来是洗衣的少女洗罢 归来;荷叶摇摆,原来是打鱼船顺流而下。
3.尾联与前三联是什么关系?
பைடு நூலகம்
结构图示
山居秋暝
山居之景
山:空旷 雨:清新 月:明净 松:清幽 泉:欢快、清澈
对山村生 活的追求
山居之人 浣女:纯真活泼 渔夫:勤劳、朴实
枫桥夜泊
课文朗读
点击以下图标即可播放
课文解读
1.品读:霜满天。
霜不可能布满天空,这个“霜”字应当理解为 “严寒”。“霜满天”是天气极冷的夸张说法。
2.面对良辰美景,诗人是怎样一种心情?从诗中的哪个字可以看出来?
生字学习 会认的字
会写的字
多音字
ɡēnɡ:打更 少不更事 更
ɡènɡ:更加 更好
xínɡ:行动 鱼贯而行 行
hánɡ:银行 字里行间
鱼贯而行
整体感知
1.介绍作者及其作品,课外可以查找相关的作品进行阅读。 2.朗读诗歌。 3.通过自由朗读,小组齐读和全班齐读的方式,反复朗诵诗歌。
山居秋暝
前三联描绘了一幅清新、宁静优美的风景画,也 勾勒了一幅纯朴、和谐,幸福的生活画面,引人向 往,它也是诗人对自己生活理想的寄托。因而诗人 尾联化用典故,并反用其义,“王孙”是对“王孙” 的呼唤,更是作者的自比。作者在尾联直抒胸臆, 表达对山居幸福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课堂小结
这首诗通过写山中的景物,写出山中的自然美、人美,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以及希 望远离尘俗、继续归隐的愿望。
古 诗 词 三 首
学习目标
1
学习本课的生字新词,能读准字音,认清字形,能够理解并运用重点词语。
2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理解诗 意,背诵古诗。
3 学习作者仔细观察、生动描写的方法, 培养留心观察、用心感受的习惯。
作者介绍
王维(701-761,一说699—761),唐朝河东蒲州(今山西运城)人, 祖籍山西祁县,唐朝著名诗人、画家,字摩诘,号摩诘居士。开元十九年(731 年),王维状元及第。唐玄宗天宝年间,王维拜吏部郎中、给事中。安禄山攻陷长 安时,王维被迫受伪职。长安收复后,被责授太子中允。唐肃宗乾元年间任尚书右 丞,故世称“王右丞”。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