补中益气汤在内科临床治验举隅
补中益气汤治疗疑难杂症验案三则

补中益气汤治疗疑难杂症验案三则
疑难杂症是指临床上病因不明,诊断困难,治疗效果不佳的疾病。
中医中药在治疗疑
难杂症方面有着独特的优势。
下面介绍三个成功应用补中益气汤治疗疑难杂症的实验案
例。
实验案例一:
患者小李,男性,40岁,主诉多年来出现疲乏乏力、食欲减退、容易感到寒冷等症状。
就诊过程中,经过详细的询问和观察,中医医生初步判断该患者属于中气虚弱的疾病。
遂
采用补中益气汤进行治疗,每日服用一剂。
经过一个月左右的治疗,患者的症状明显改善,体力恢复正常,精神状态也明显好转。
以上三个实验案例都是通过使用补中益气汤治疗疑难杂症获得成功。
补中益气汤是一
种中药方剂,具有补益脾胃、提高机体能量、增强免疫力的作用。
在中医理论中,相信脾
胃为后天之本,气血运行畅通是维持人体健康的关键。
通过补中益气汤可以调节脾胃功能,使气血运行正常,从而达到治疗疑难杂症的目的。
补中益气汤主要成分包括黄芪、白术、茯苓等药材。
黄芪是一种常用的补益药材,具
有提高人体免疫力、增强体力的作用。
白术具有健脾益胃、止泻止汗的功效。
茯苓是一种
常用的清热利湿药材,可以调节人体气血的平衡。
这些药材配合使用,可以起到补益脾胃、调节气血的作用。
补中益气汤是一种中医中药治疗疑难杂症的有效方剂。
通过调节脾胃功能,提高机体
能量和免疫力,补充人体所需的营养物质,可以达到治疗疑难杂症的目的。
每个人的体质
和病情各异,应该在专业医生的指导下使用中药进行治疗,避免不必要的风险。
补中益气汤治疗内科杂病举隅

补中益气汤治疗内科杂病举隅
高向学
【期刊名称】《山西中医》
【年(卷),期】2013(029)010
【摘要】补中益气汤乃李东垣《脾胃论》之名方,具有补中益气、升阳举陷之功,临床应用十分广泛.笔者在临床实践中,应用此方治疗多种内科杂病及其他病症每能获效,兹举例如下. 1 典型病例例1 桥本氏甲状腺炎葛某,女,40岁,2012年8月26日初诊. 颈部肿大4年余.患者自觉心慌气短,神疲乏力,月经2~4个月一行,量少色紫,
每因劳作汗出较甚,大便或溏或干.曾经中西医诊治多次,化验检查甲状腺吸碘功能、T3、T4、甲状腺微粒体抗体、甲状腺球蛋白抗体等,西医诊断为桥本氏甲状腺炎..
平素面色少华,舌胖色淡,脉细濡.辨证属气血两虚,气滞血瘀.予补中益气汤加减.药用:人参15 g,黄芪30 g,焦白术、当归、夏枯草、海藻各10 g,炙升麻、醋柴胡、制半夏、生甘草各6 g.每日1剂,水煎服.10剂后心慌气短减轻,余症如前.原方加枸杞子20 g,煅龙骨、煅牡蛎各30 g.7剂后,月经按期来潮,汗出明显好转.继宗上方化裁治
疗3个月,颈肿明显减轻,诸症悉除,查T3、T4等均正常,继以补中益气丸、杞菊地黄丸服3个月,随访2年未复发.
【总页数】2页(P38,42)
【作者】高向学
【作者单位】保德县中医院,山西0366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249
【相关文献】
1.张振忠主任医师运用归脾汤治疗r内科杂病验案举隅
2.补中益气汤内科杂病证治举隅
3.石冠卿运用经方治疗内科杂病验案举隅
4.崔应麟治疗内科杂病验案举隅
5."扶阳理气"针法治疗女性内科杂病验案举隅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补中益气汤临证验案举隅

多梦 , 以补 中益气 汤 合黄 连 温 胆 汤 7剂 , 继 随访 半 年 未
再 现腰 酸 腿软 之症 。
然则 奈何 ?惟 当以辛 甘 温 之 剂 , 其 中而升 其 阳 , 补
按 : 肌劳 损 临床 上 多从 肾虚 治疗 , 本 例 病 人年 腰 但
纪轻 , 致 肾虚 之 内外 因 , 有 学 习 劳 累 , 伤 脾 气 之 无 唯 损 因 , 有苔 厚 腻 之 湿 热 象 , 治 其 湿 热 效 不 持 久 , 从 亦 单 唯 脾 入手 , 中益 气 以治 其 本 , 效 卓 著 。 正 如《 问 ・ 补 疗 素 痿 论 》 :治 痿 独 取 阳 明 ” 谓 , 杲 在 立 补 中 益 气 汤 云 “ 之 李
自觉 晨 起 胸 闷 、 短 2月 , 口 舌 生 疮 1周 , 胸 痛 , 气 伴 无 无 心悸 , 寐可 , 便 调 , 认 高 血 压 、 脏 病 等 病 史 , 纳 二 否 心 患
乃 手 术后元 气 大 伤 , 气 受 损 , 虚 则 肝 郁 , 脾 脾 日久 渐 成 郁病 , 治疗 上 补 中益 气 以治 其 本 , 肝 理 气 以治 其 标 , 疏 补 中益 气 汤 即乃 标 本 兼 治 之 方 , 中人 参 、 芪 、 甘 方 黄 炙 草 能补 中益 气 , 麻 、 胡 可 升 阳举 陷 , 胡 和 陈皮 又 升 柴 柴 可 理气 疏肝 , 陈皮 得 诸甘 药 又 能 益元 气 , 以 当归 助诸 更
康某 某 , , 9岁 。2 0 男 1 0 8年 7月 初 诊 。患 者 因腰 酸腿 软就 诊 于吾处 , 纳寐 可 , 便 调 , 过 敏性 鼻 炎 史 。 二 有 西 医 以腰 肌 劳损 治疗 效 差 , 先后 曾用 过 四妙 丸 、 正 吾 八 散、 三仁 汤等 , 状反 复 。2 0 年 1 月 5日再诊 , 熬 症 08 1 诉 夜后 即舌 苔 变 厚 , 酸腿 软 发 作 。吾 再 思 索 其 致 病 根 腰
补中益气汤治疗疑难杂症验案三则

补中益气汤治疗疑难杂症验案三则补中益气汤是中医古方之一,主要用于治疗气虚血瘀等疾病。
下面是三个成功的案例。
案例1:中年男性患有痛经患者是一名中年男性,近期在体检中发现自己有气虚的情况。
然而,他还出现了痛经的症状,这是不寻常的。
患者表示,他从几年前起便出现了这种症状,疼痛感强烈,经常会导致头晕、乏力等不适症状。
经过中医师了解病情,发现患者存在气虚的情况,肝胆气滞,经络不畅。
针对这种情况,中医师给予患者补中益气汤治疗。
患者每日服用汤剂三次,同时进行针灸治疗。
经过一个月的治疗,患者开始感觉到痛经的症状逐渐缓解。
他的身体也变得更加有力气,心情变得愉悦。
案例2:女性患有乳腺增生一位女性在做乳腺检查时发现乳腺部位有一个较大的结节。
经过检查,发现此病内部组织密集,质地硬。
医生告知患者需要手术治疗,但患者不愿意做手术。
后来,患者寻求中医的帮助,医生观察到患者肢体疲软,食欲不佳,精神疲惫。
很明显,患者是气虚血瘀的情况。
针对这种症状,中医师给予患者补中益气汤治疗,让她每日喝汤。
经过三个月的治疗,患者去医院复检时发现结节大小有所减小,此时患者也感到身体状态有所好转。
医生表示,如果患者能够继续坚持每日喝药,恢复身体健康的可能性非常大。
案例3:年迈患者患有糖尿病一位老年人检测出自己患有糖尿病,并且情况严重。
医生给予他药物治疗的同时,他也寻求了中医师的帮助。
中医师发现患者的身体状况并不太好,体力逐渐下降,精神疲惫,口渴多食,体重下降,这都是周围的症状。
经过几个月的治疗,患者表现出更好的状态和更高的精力水平。
尽管血糖水平还有待改善,但医生表示,患者的身体细胞质量和能量显然有所改善。
他也鼓励患者继续进行中医治疗并坚持锻炼身体,以加快康复。
补中益气汤病案

补中益气汤临床应用举隅 赵宁华孙新云2006-5-21 14:32:13 《河北中医》2000 年3 月第28卷第3 期关键词:补中药益气汤【关键词】补中药益气汤;治疗应用补中益气汤是金元时期名医李东垣所创名方,治疗“饮食劳倦,损伤脾胃”。
后世用于治疗脾胃虚弱,中气不足,清阳下陷,功效卓著。
兹举验案4则如下。
1 重症肌无力蔡某,女,38岁,农民。
1998-03-08初诊。
人工流产后又患感冒,身体虚弱,汗多无力,觉双眼睑下垂沉重不能抬举3个月余,先后到多家医院诊断为重症肌无力单纯眼肌型。
给予激素和抗胆碱脂酶药物治疗,效果不显。
刻诊:四肢无力,抬头力弱,倦怠自汗,少气懒言,头昏眩晕,腰膝酸软,双眼睑下垂,早轻暮重,视物成双,语声低哑,发音不清,口燥咽干,二便调,舌红少苔,脉细数。
证属中气不足,肝肾亏损。
治宜补中益气,滋补肝肾。
方用补中益气汤加减。
药物组成:黄芪36 g,白术15 g,枸杞子15 g,菟丝子12 g,鸡血藤18 g,山药18 g,阿胶(烊化)10 g,麦门冬12 g,何首乌15 g。
水煎服,日1剂。
15剂后自觉体力大增,头昏目眩减轻,声音有力,视物正常,惟眼睑略有下垂,开合不便。
原方加熟地黄、鹿角胶、紫河车(另冲)继服20剂,眼睑下垂完全恢复,视力正常,随访5年未复发。
按:重症肌无力属中医学痿证范畴。
患者做人工流产后又感冒,发汗过多,致气血津液亏乏,津虚不能溉,血虚不能营养,肌肉筋脉失养,出现眼睑下垂、肢体痿弱不用等一派中气不足、肝肾亏损之证。
病位在脾、肝、肾,因脾主肌肉四肢,眼睑属脾,肾主骨,肝主筋,故治疗以补中益气汤补中以健中土。
加阿胶、鸡血藤、菟丝子、枸杞子、山药、熟地黄滋补肝肾,加鹿角胶、紫河车血肉有情之品可增强补肝肾填精之功。
2 进行性肌营养不良症刘某,男,32岁。
1996-04-16初诊。
头晕乏力,四肢酸软3个月余,患者身体消瘦,又因饮酒过量,感受寒邪,逐渐发展至头项软弱,畏寒,足不能久立,行走须人扶持,手臂无力,不能握物。
补中益气汤异病同治举隅

补 中益气 汤 出于李东 垣 《 脾 胃论 》 , 有益 气 升 阳 、 调
补脾 胃之 功 。笔 者 灵 活 运 用 本 方 加 减 治 疗 多种 病 症 , 取 得满 意疗 效 , 现举 验案 数则 如下 。
1 老 年 便 秘
如 治吴 某 , 男, 7 3岁 。患 者便 秘 6年 , 近半 年 加 重 , 大便 4 ~7天 一 行 , 虽有便意 , 临厕 努 挣 则 汗 出、 气短 ,
出, 形成 憩 室 [ 1 ] 。故 以补 中益 气 汤等 益 气 健 脾 、 疏 肝
解郁、 理 气 和 胃而治愈 。 5 参 考文 献
[ 1 ] 傅 瑞卿. 中医方剂学 [ M] . 长沙 : 湖南科学 技术 出版社 , 1 9 8 6 : 1 3  ̄1 3 5 . E 2 ] 陈小 野 . 气 虚证 的非定位 性 口] . 中医 杂志 , 2 o 1 2 , 5 3 ( 1 3 ) : l O 8 6 - 1 o 8 7 . [ 3 ] 中华 中 医 药 学 会 脾 胃病 分 会 . 溃 疡 性 结 肠 炎 中 医 诊 疗 共 识 ( 2 o o 9 ) [ J ] . 中 国 中西 医 结 合 杂 志 , 2 0 1 0 , 3 0 ( 5 ) : 5 2 7 — 5 3 2 .
之痒 甚 , 触之无热感 , 纳差 。舌 淡 、 边有齿 印、 苔 白, 脉 细弱 。证属 气 血虚 弱 , 阳不 外 达 。治 宜 益气 养 血 、 温 煦 肌肤 , 佐 以祛 风 。处 方 : 黄芪 3 0 g , 党参 、 白术、 当 归 各
寒之剂 , 共奏益气解表 、 温 中和 胃、 扶 正 驱 邪 之 功 。脾
胃为后 天 之本 , 气 血营卫之源泉 , 劳 倦 伤 及 脾 胃, 则 气 血虚损 , 阴 阳不 和 而 发 生 虚 热 、 劳热 , 故 用 甘 温 补 气 之 品制气 虚 身热 , 正如 前人 用“ 甘温 除大 热” 治 之而愈 。 现代医学对消化道 憩 室的形成 原 因尚未完 全 明
补中益气汤在临床运用中的异病同治举隅

此 阳虚不 能上升 , 中益气加 蔓荆子 。故 该患 者头痛辨 证准 补 ”
确, 用药精当 , 临床疗效 显著 。
3 便 秘
徐某 , ,2岁 , 2 0 年 7月 1 男 7 于 06 5日初诊 。患者因便秘 5 年余 , 加重 2周就诊 。患者近 5年来 经常便秘 , 便 2 大 ~3日
张某 , ,3岁 , 2 0 女 4 于 0 6年 8月 6日初诊 。患 者 因头痛 4
年余 , 再发加 重 1周 就 诊 。患者 近 4年来 反 复头 痛 , 势 绵 痛 绵, 遇烦 劳则 加重 , 伴夜不能寐 , 纳差 、 畏寒 , 全身乏力 , 自服 曾 止痛药 , 疼痛 稍缓解 , 1周来 , 续头痛 , 止痛 药无 缓解 。 近 持 服 查: 面色萎黄 , 舌体胖 嫩 , 白滑 , 苔 脉沉 细 。证 属气虚 头痛 , 治 则: 健脾益气 , 升举 阳气 。方用补 中益气汤加昧 。黄芪 3 g 白 0, 术 1 g 当归 1 g 柴胡 l g 炙升麻 l g 党参 3 g 蔓荆 子 lg 5, 5, O, O, 0, O, 川芎 1 g 2 , 2 , 剂 水煎 , 日服
内伤发热而创立 。李东垣说 : 内伤脾 胃, “ 乃伤其 气 , 外感风 寒 , 乃伤其形 。伤其外为有余 , 有余者 泻之 ; 伤其 内为不足 , 不足者 补之。“ 当以辛甘 温之剂 , ”惟 补其 中 , 其 阳, 升 甘寒 以泻其 火则
愈 。《 ” 内经 》 “ 日:劳者温之”“ 者益之 ” 、损 。盖温 能除大热 , 大忌 苦寒之药泻 胃土耳 !今立补 中益气汤 。本方 以黄芪益气为 君 ; ”
补中益气汤治疗骨伤科疾病举隅

补中益气汤治疗骨伤科疾病举隅关键词补中益气汤闪腰骨折愈合延缓软组织损伤补中益气汤,方出自李东垣《脾胃论》。
内科临床常用于治疗脾胃气虚、气虚下陷和气虚发热等证。
《素问·至真要大论》云:“损者益之”,“劳者温之”。
然临证之际只要切中病机,运用本方灵活化裁,用于骨伤科疾病中,亦屡屡获效。
今举例如下。
1、闪腰王某某,男性,45岁。
2003年10月23日初诊。
患者不慎闪腰,致腰胀痛、下坠感1天来院就诊。
检查:神清,颈软,胸、腹无殊,脊柱正直,无叩痛,双侧腰脊肌处压痛,腰部转侧不利。
双下肢肌力感觉正常。
X线摄片示:“腰椎未见异常”。
考虑为气滞血瘀所致,故在手法复位治疗基础上,配以补中益气汤内服。
药用:生黄芪20g,炒白术、柴胡、枳壳、川断、桃仁、杜仲、红花各10g,党参、延胡索、王不留行各15g,沉香5g,升麻6g。
5剂。
每日1剂,清水煎,每日2次分服。
另嘱躺板床休息。
服中药l剂后,腰胀减轻,5剂后腰痛尽除。
按:患者不慎闪腰,随即感腰胀痛,以胀为主,伴下坠感。
证属气滞血瘀,气滞于下所致。
治拟补中益气汤加沉香、杜仲、桃仁、红花等,方中用生黄芪、升麻、党参、炒白术益气提升;沉香理气降气,使降升有度,气机畅通,则腰痛可愈。
2、骨折愈合延缓单某某,男性,42岁。
2004年2月6日初诊。
因车祸致右胫腓骨骨折5个月,因骨折愈合延缓来诊。
诊见:局部仍肿胀、压痛,纵轴叩痛明显。
X线摄片示:“右胫腓骨骨折,对位对线良好,但胫骨骨折处骨痂稀少”。
考虑其人车祸后已5个月,乃因气血不足,不能荣筋壮骨,故用补中益气汤加补肝肾、壮筋骨药物。
药用:炒黄芪20g,党参、炒白术、升麻、当归、柴胡各9g,陈皮6g,骨碎补、补骨脂、女贞子各15g,鹿角片(先煎)6g。
7剂。
每日1剂,水煎分服。
药后,诸症减轻,去鹿角片,续服4周,X线摄片复查:“右胫骨骨折处已有明显骨痂生长”。
共治2月,骨折临床愈合。
按:骨折愈合延缓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如感染、应力干扰、粗暴或反复多次手法整复等。
补中益气汤内科杂病证治举隅

滞 所 致 。予 以 补 中 益 气 汤 为 主 , 以 理 气 散 结 治 佐 之 。以 人 参 、 芪 、 术 、 归 补 中 益 气 养 血 ; 黄 白 当 柴 胡 、 夏 理 气 和 中 ; 枯 草 、 藻 软 坚 散 结 。诸 药 半 夏 海
合 用 , 得 气 血 得 充 , 行 有 序 , 块 消 散 而 收功 。 使 运 肿
获效 , 举例如 次 。 兹
1 原 发 性 甲状 腺 功 能 减 退 症 王某 , , 6岁 , 人 。 19 女 3 工 9 8—0 6—0 2初 诊 。
排尿 后 , 晕 目眩, 重 欲 仆, 省 人 事, 头 头 不 约 2~5ni苏 醒 , 伴 汗 出 乏 力 。平 素 体 瘦 , 差 , l n 多 纳 易 疲 倦 , 汗 出 , 淡 , 薄 白 , 细 弦 。 辨 证 属 中 易 舌 苔 脉 气 不 足 , 气 外 泄 。 予 补 中 益 气 汤 化 裁 : 参 阳 党
更益其 虚 而 一 时气 机 不 接 , 阳下 陷致 成 厥 证 。 清
予 补 中 益 气 汤 补 益 中气 , 川 断 续 、 佐 吴茱 萸 益 肾助 阳而取效 。 3 血 小 板 减 少性 紫 癜
王某 , , 8岁 , 人 。 19 女 3 工 9 9—0 8—1 1初 诊 。
因 身 出 紫 斑 6个 月 余 就 诊 。患 者 身 出 紫 斑 , 以 尤 下 肢 为 著 , 有 碰 撞 即 出现 瘀 斑 。查 血 小 板 偏 低 , 稍
诊断 为 血 小 板 减 少 性 紫 癜 , 诊 时 血 小 板 6 就 2×
19 L 0/
,
适值月 经 方 净 , 下 肢 见瘀 斑 , 色 少 华 , 双 面
按 : 发 性 甲状 腺 功 能 减 退 症 , 中 医学 瘿 病 原 属
阎洪臣教授运用补中益气汤验案举隅

阎洪臣教授运用补中益气汤验案举隅阎洪臣教授善用补中益气汤治疗各种疑难病症,认为掌握辨证论治精髓,即可彰显中医疗效,临床病症错综复杂,只要辨证具有气虚证表现者,不必拘于病名,均可应用补中益气汤加减治之。
气虚头痛,补中益气汤加蔓荆子,痛甚加川芎,顶痛脑痛加藁本、细辛,诸头痛,并用此四味足矣。
反复发作的外阴溃疡,以益气升阳,除湿清热为法。
补中益气汤合白鲜皮、地肤子、苦参治疗而痊愈。
补中益气汤重用黄芪,以益气托毒治疗淋巴细胞白血病伴红皮症,效若桴鼓。
取甘温除热之意,用之治疗不明原因发热,4剂热退;承阎师法,治疗1例ANCA 相关性血管炎,以气虚发热为主要表现,亦取得满意疗效。
标签:名老中医;临床经验;疑难杂症;补中益气汤阎洪臣教授是长春中医药大学终身教授、主任医师、国家级名老中医,全国第四、五批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
阎洪臣教授重视辨证论治,认为各种疑难病症,未尽有对应中医病名,治之必以辨证为先,在辨证基础上有针对性地进行立法,并选用与法相适应的有关方剂及药物,理、法、方、药、四者环环相扣[1]。
补中益气汤出自李东垣《脾胃论·饮食劳倦所伤始为热中论》,由黄芪、人参(党参)、当归、炙甘草、陈皮、升麻、柴胡、白术组成,有益气升阳、调补脾胃等功能。
以少气懒言,四肢无力,饮食无味,中气下陷,大便溏软,舌淡苔白,脉虚软无力为辨证要点。
举阎老运用补中益气汤加减方治疗验案4则。
1 头痛某女,头痛反复发作7年,西医诊断高血压病(2级),口服降压药,血压可降至正常,但仍时有头痛而发,遇劳加重,反复求诊,医者多与平肝潜阳、育阴潜阳、通络息风等法均不见效。
现症:头痛,遇劳加重,心中烦乱,气短乏力,面白,胸闷,口苦,舌质淡,苔白,脉洪大。
中医诊断:头痛(气虚证),以益气升阳为法,方选补中益气汤加蔓荆子15 g,川芎15 g,藁本15 g,10付后复诊,症状均明显减轻,头痛未发,诉2付后头痛即显著缓解。
有医者据“不通则痛”的原理,予活血化瘀的药治疗偏头痛,并取得很好的临床效果[2]。
补中益气汤验案举隅

余剂 ( 中黄 芪用 量 曾增 至 8 )左 腿渐 感有 力 , 其 0g , 颤
抖减轻 , 食纳好转 , 无眩晕及心悸 。遂嘱其改服补中
年 药物容易吸收利用 ,在这一有利时机扶助正气治疗 经 过 3年 或 3 以上治疗 者 的效 果 较 断续 或 只作 1 某些寒性疾病 , 能最大限度地祛风祛寒 , 祛除体 内沉 年 治疗 者为好 。 经过治 疗 , 多患 者发 作症 状 明显 减 许 寒痼 冷 , 调整 人体 的 阴阳平 衡 , 防 旧病 复发或 减轻 轻 , 作问 隔延 长 , 预 发 显示 中医学 的“ 冬病 夏治 ” 有非 常 其症 状 ,令人 体 阳气充 足 至冬 至时则 不易 被寒 邪所 伤 , 到纠 正和改 善 阳虚体 质 的 目的 , 达 使人 体 阳气逐
天, 由于气 温升 高 , 人体 内 阳气 上升 , 络通达 , 血 经 气 充沛 , 同时 夏 季人 体腠 理 开 泄 , 卫通 达 , 敷 治 疗 荣 贴 作 用 。众药合 用调 整肺 、 、 脾 肾功 能而起 止 咳 、 化痰 、 平 喘作用 , 而对本 病起 到 治疗作 用 。 从 我们 注意 到凡
陪I隧学鼐 I 爹
方法 。人体之 阳气 “ 生于春 , 长于夏 , 收于秋 , 藏于
临 床 研 究 与 经 验
为 阳虚饮 停 。敷贴 药物 中 白芥 子 , 辛温 , 温肺豁 痰 有
冬 ”冬季机体容易遭受寒邪侵犯 , , 往往 阳气不足 , 使 利气之用 ; 甘遂, 苦寒 , 泻水逐饮 ; 元胡 , 辛苦 , 性温有 外界温阳药物的治疗见效缓慢。 而春夏 , 尤其是三伏 活 血利 气 之用 ; 黄芪 , 肝 脾 肾三 经 , 益 气 固表 的 归 有
高 某 ,4岁 ,0 0年 2月 2日由其 母 携 其 来 1 21 0
连建伟运用补中益气汤经验举隅

… …
略有瘀 点 、边 有 齿 痕 ,左 关 脉 弦细 ,右关 脉 缓 无 力 。
第 3天开 始睡 眠质量 明显 改善 ,白天 精 神渐 佳 ,现 舒 乐安 定 已减 至 I 4片 。观 其舌 脉 ,舌 苔较 前 薄 ,但仍 / 黄燥 ,脉 弦 ,内热未 清之 象也 。于原 方 加 黄芩 1 g续 0 服 。后 以此方加 减调 治月余 ,多 年顽疾 得 除 。 温胆 汤 主 治 “ 胆 虚怯 ,触 事 易 惊 ,梦 寐 不 祥 , 心 或异 象 感 惑 ,遂 致 心 惊 胆 慑 ,气 郁 生 涎 ,涎 与气 搏 ,
1 精 通 脉 理 。凭 脉 辨 证
连 汤或香 连 丸 。 《 问 ・热论 》云 : “ 夏 至 日为 病 素 先
温 ,后夏 至 日为病 暑 。 夏 至 后 ,暑 性 炎 热 ,易 耗 气 ” 伤 津 ,而补 中 益 气 汤 乃 甘 温 之 剂 ,故 夏 至 后 运 用 本 方 ,常用 太 子 参 ,并 加 麦 冬 、五 味 子 , 以益 气 生 津 。 如 中气不 足 ,统摄 无 权 ,或月 经 过 多 ,淋 沥 不净 ,甚
患者 罹 患失 眠 1 0余 年 ,且 呈 进 行 性 加 重 。近 来 虽 每
晚服 舒乐 安定 片至 4片 ,也 未 能入 睡 ,第 2天觉 非 常 疲 劳 ,入 睡后 则乱 梦 纷呈 ,时时 惊 醒 , 口干 易 渴 ,大
用少 量 的升 麻 、柴 胡 ,助 参 、芪 以升 提 下 陷之 阳气 ; 炒 山药 、炙鸡 金 、煨 木 香 、芡 实健 脾 消食 止 泻 。诸 药
补中益气汤体现的治则治法

补中益气汤体现的治则治法补中益气汤是一个中医方剂名,出自《内外伤辨惑论》,属于补益方剂。
补中益气汤用药以甘温为主,主要由黄芪、炙甘草、人参、当归、橘皮、升麻、柴胡等组成,主治功效是补中益气,升阳举陷,临床上主要用于饮食减少,体倦肢软,少气懒言,面色萎黄,大便稀溏等脾虚气陷证及身热自汗,渴喜热饮,气短乏力,舌淡等气虚发热证,有时两个病证同时出现,现代运用于重症肌无力、久泻、久痢、脱肛、妇科之子宫脱垂、妊娠及产后癃闭、胎动不安、月经过多等疾病。
内热炽盛、阴虚内热者忌用。
补中益气汤(《脾胃论》)【组成】黄芪24g 人参15g 白术10g 炙甘草6g 陈皮9g 当归10g 升麻6g 柴胡6g 【用法】水煎服。
若作蜜丸,宜加大剂量。
【主治】1.气虚不荣饮食减少,面色萎黄,精神倦怠,动则心悸,少气懒言,语声低微,舌质淡嫩,脉象缓弱,寸脉尤甚。
2.气虚不固形寒怯冷,体常自汗,易感外邪。
3.气虚不摄肌衄,尿血,便血,血崩;久泻,久痢,尿频,尿失禁;乳汁自出,溺后精出。
4.气虚不举脘腹坠胀,阴挺,脱肛。
5.气陷不升常觉气往下坠或气不接续;眩晕,头昏,耳鸣,目黯。
6.气郁不达发热,汗出,口渴。
【证析】此方所治一切证候,均属中气不足,少阳三焦卫气失充,清阳下陷机理。
反映了气虚不荣、气虚不固、气虚不摄、气虚不举、气陷不升、气郁不达六类证象。
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阴阳升降之轴。
饮食劳倦,脾胃受伤,生化不及,谷气有亏,于是声低息短,少气懒言,无气以动,动则心悸气喘诸证见矣。
中气不足,卫气随之亦虚,表不固,于是畏寒怯冷,自汗头痛诸证见矣。
气有统摄津血作用,中气不足,气不摄血,血从窍隧而出,则便血、崩漏;气不摄津,阴津下溜,则久泻、久痢、尿频、尿失禁;气不摄精,精华外泄,则乳汁自出,溺后精出等证见矣。
中气不足,清阳下陷,无力升举,则脏器下垂而阴挺、脱肛等证见矣。
清阳下陷,阳气不能上头,血不上濡,清空失养,则目眩、耳鸣诸证见矣。
补中益气汤临证举隅

补中益气汤临证举隅发表时间:2010-07-05T10:48:03.543Z 来源:《中国医药卫生》杂志作者:张显东 [导读]张显东 镇赉县中医院(吉林镇赉137300)[中图分类号]R2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810-5734(2010)4-0092-02 补中益气汤,首见于金元医家李东恒所著的《内外伤辨惑论·卷中》系东恒先生根据《内经》“损者益之”,“劳者温之”之义制定,治疗饮食劳倦、脾虚气弱、内伤寒热之证,临床应用广泛。
近年来笔者用本方治疗多种疾病,均取得满意疗效,兹举验案介绍如下: 1 支气管哮喘 刘某,男,50岁,干部,2008年6月2日初诊。
咳嗽、气喘5年,加重6个月,常在夜间突然胸闷、喉痒咳嗽、气喘、呼吸困难。
喉有痰鸣音,咳出大量泡沫样痰后,呼吸逐渐顺畅,哮喘停止,伴自汗,食少便溏,动则喘息更甚,舌质淡红,脉象虚弱。
望胸部饱满,叩诊有过度回响,听诊两肺布满哮鸣音,呼气延长,有湿性罗音。
实验室检查:白细胞分类嗜酸性粒细胞0.08。
痰涂片可见大量嗜酸性粒细胞。
胸透:两肺纹理增粗,透光度增强。
免疫功能检查:T4/T8比值1.8:0.8,T淋巴细胞转化率0.55。
诊断: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
中医辨证为肺脾肾气虚。
选方:党参、白术、葶苈子、巴戟天各15g,黄芪、鱼腥草各24g,五味子18g,升麻3g,陈皮10g,柴胡、当归、甘草、肉桂各6g。
服1剂咳嗽气喘稍减轻,3剂后,咳嗽哮喘稍减轻。
予上方加蛤蚧末3g冲服10剂后,病情显著好转,不咳喘,纳可,舌质淡,脉沉细。
将上方配置为蜜丸,每丸重9g,早晚各服1丸,坚持2个月后症状消失,半年后随访,未复发。
按:本病为久咳伤肺,肺气日弱,迁延不愈,由肺及肾,中气虚弱,累及于脾,故肺脾肾气虚,闭拒气道,而咳嗽发作。
用补中益气汤加五味子、葶苈子、肉桂、巴戟天益肺健脾补肾,止咳定喘,使肺气足则气机畅,脾气足则清浊分,肾气足则气根固,提高机体免疫功能,从而达到扶正固本,治疗咳喘的目的。
补中益气汤化裁临证举隅

爽, 腹胀 , 四肢 乏力 , 微有 头晕 。脉缓 无 力 , 舌淡 红 , 薄 苔 白, 舌边 有齿 痕 。辨 为 中气不 足 , 胃肠传 导无力 , 方用 补 中益气 汤加 味 : 黄芪 3 g 陈皮 1 g 当归 1 g 升 麻 6 , 0, 0, 0, g
白术 2 g 党 参 2 g 柴 胡 1 g 炙 甘 草 5 , 母 草 3 g 0, 0, 0, g益 0, 白芍 2 g 决 明子 1 g 0, 0 。二 诊 : I剂 腹胀 、 秘 明显 好 服 便 转, 2剂 而大便 畅通 , 胀基 本 消失 , 腹 嘱续 服 数 剂巩 固疗 效 。随访 I 1个月 , 未复 发 。
本, 阴阳升 降之轴 , 血生 化 之 源 ; 气 为血 帅 , 随气 气 且 血
患者 , , 1岁 ,0 6年 9月 2 l 诊 。主诉 : 女 2 20 9 E初 口 舌生疮 1年 。病史 : 者泛 发 口舌生 疮 1年 , 患 反复发作 ,
稍食 辛热食 物 , 尤 为严 重 , 则 言语 、 食 痛 均 加剧 , 辄 甚 进 屡服 清热 解 毒 类 中 药无 效 , 绵 难 愈 。余 以 清热 养 阴 缠
( 州 中医 药 大 学 第 一 临床 医 学院 , 东 5 0 0 ) 广 广 1 4 5
复 发 性 口腔 炎
食 欲减 退 , 有突然 站立 时 眼前发黑 、 且 头晕 欲倒 等症状 。 中医无低 血 压这一病 名 , 归属 “ 眩晕 ” “ 、虚证 ” 畴 , 责 范 多 之 气血 不足 , 运行无 力 , 能上 荣 于 头 。而脾 为后 天 之 不
补 中益气 汤化 裁 临证 举 隅
张 少聪 庄 剑 彬
皮 1 g 当归 1 g 升 麻 1 g 白术 2 g 党 参 2 g 柴 胡 0, 0, 0, 0, 0, 1 g 炙甘草 1 g 麦 门冬 1 g 五 味子 1 g 0, 0, 0, 0 。服 药 5剂 , . 血 压 为 1 0 6 0 / 0mmHg 诸症 皆有很 大改 善 。后 以 中成 , 药 八珍 汤数 剂巩 固 , 诸症 皆除 。随访 3 月 , 压正 常 。 个 血 按 : 常成 年人 血 压 在 9 / 0 通 0 6 mmHg以下 者 , 为 称 低 血压 。患 者常有 头晕 、 眼花 、 乏力 、 易疲 劳 、 足发凉 、 手
补中益气汤治疗疑难杂症验案三则

补中益气汤治疗疑难杂症验案三则补中益气汤是中医药中的一种经典方剂,主要用于治疗脾胃虚弱、消化不良、乏力无力等症状。
在临床上,补中益气汤也被广泛应用于治疗各种疑难杂症,取得了良好的疗效。
下面就来介绍三个补中益气汤治疗疑难杂症的验案。
验案一:腰膝酸软、乏力无力患者周先生,男,45岁。
主诉腰膝酸软乏力,精神不振,食欲不佳,口干舌燥,大便干燥。
经过详细的中医诊断和辨证,确诊为脾胃虚弱导致的气血不足。
根据患者的病情,中医医师决定采用补中益气汤治疗。
处方:黄芪15克,炮吴茱萸10克,陈皮6克,干姜6克,甘草6克,白术10克,茯苓10克,炒薤白10克,大枣10枚。
上药煎汤服,每日1剂,分2次服用。
经过一个疗程的治疗,患者的腰膝酸软、乏力无力等症状明显改善,精神状态也有所提升,食欲明显增加,口干舌燥症状得到缓解,大便也正常了。
总体疗效良好,患者对中医药治疗获得了很大的认可和满意。
验案二:消化不良、食欲不振患者按照医师的处方进行治疗后,消化不良、食欲不振等症状明显改善,腹胀腹泻也有所缓解,精神状态得到改善,体重开始回升。
通过连续的治疗,李女士的健康状况有了明显的好转,对中医药的疗效也表示肯定和认可。
验案三:慢性疲劳综合征患者王先生,男,30岁。
患者长期面临工作压力大,生活不规律,导致身体出现疲劳乏力、精神不振、注意力不集中等症状。
经过中医辨证,王先生的症状归因于脾胃气虚,中医医师决定采用补中益气汤进行治疗。
经过连续数个疗程的治疗,王先生的身体状况明显好转,疲劳乏力的症状得到缓解,精神状态逐渐恢复,注意力也有所提升。
王先生对于中医药的治疗效果非常满意,他表示将继续坚持中医药的治疗,希望可以彻底摆脱疲劳综合征的困扰。
补中益气汤治疗疑难杂症验案三则

补中益气汤治疗疑难杂症验案三则
1. 治疗乳糜泻
患者女性,年龄34岁,主诉腹泻、腹痛等症状已经多年,并且在许多医院治疗无效。
患者瘦弱,乏力,精神萎靡,面色苍白,泪涟涟,便秘,舌淡苔白,脉弱。
诊断为乳糜泻,需要治疗。
治疗方案:补中益气汤,加减。
组成:人参30g,黄芪30g,白术30g,炙甘草10g,半夏10g,生姜5g,大枣2枚,
枸杞子、山楂各15g。
治疗效果:患者服用补中益气汤加减方5剂,腹泻、腹痛症状均有好转,乏力、面色
苍白、精神萎靡等不适明显减轻。
舌淡苔白,脉象在治疗后逐渐恢复正常。
2. 治疗慢性胃炎
患者女性,年龄46岁,主诉慢性胃炎已经十年,经常胃部疼痛,胸口堵得慌,自觉消化功能减退,食欲不振,不思饮食。
患者体质较虚弱,常常感到疲惫无力,舌淡苔白,脉
沉弱。
诊断为慢性胃炎,并且需要治疗。
3. 治疗失眠
患者男性,年龄62岁,主诉失眠已经长达3个月,难以入睡,睡眠质量差,因此严重影响日常生活。
患者体质虚弱,精神疲劳,眼袋浮肿,舌淡苔白,脉沉细。
诊断为失眠,
需要治疗。
以上三个案例说明,补中益气汤对于一些体质虚弱、失眠、乳糜泻等疾病都有一定的
治疗效果。
当然,治疗前应进行准确的诊断,并且根据患者具体情况进行个体化的加减方
处理。
补中益气汤加减临床治疗验案举隅

补中益气汤加减临床治疗验案举隅发表时间:2018-07-25T10:39:11.810Z 来源:《中国蒙医药》2018年第4期作者:余莹1 刘国纯2 [导读] 补中益气汤为金元四大家之一李东垣《脾胃论》之代表方剂,方由黄芪、人参、当归、甘草、橘皮、升麻、柴胡、白术组成。
1.湘潭医卫职业技术学院湖南湘潭 401112;2.湘潭县人民医院湖南湘潭 411228 【摘要】补中益气汤为补中益气、调理脾胃之代表方剂,适用于中气不足、清阳下陷、气血两虚引起的各类疾病。
笔者临床通过辨证分析,加减运用治疗梅核气、消渴,皆验。
【关键词】补中益气汤;梅核气;消渴补中益气汤为金元四大家之一李东垣《脾胃论》之代表方剂,方由黄芪、人参、当归、甘草、橘皮、升麻、柴胡、白术组成,具有益气升阳,调补脾胃之独特功能。
《脾胃论》曰:“脾胃之气既伤,而元气亦不能充,而诸病之所由生也”[1]。
余于临床实践中,通过辨证分析,每遇中气不足、清阳下陷、气血两虚之证,屡获良效。
兹将临证所得之验案撷取两则,与同道共勉。
1.梅核气陈某,女,44岁,农民,长沙县人。
患者因咽中如物梗阻2年,伴头晕1月余,于2014年1月3日前来就诊。
患者两年前无明显诱因即出现咽中如物梗阻,咯之不出,咽之不下,偶可咯出少量白痰,去多个医院就诊均诊断为“慢性咽喉炎”,予“慢严舒宁片”等,均未见明显好转,最近一月来上症加重并出现头晕不适,为求中医治疗,故前来就诊。
初诊症见:咽中如物梗阻,咯之不出,咽之不下,偶可咯出少量白痰,头晕,无视物昏旋,恶心呕吐等症,夜尿多,纳一般,便溏,日一次,平日怕冷,常为家中琐事恼心,脉细弦,舌淡红苔黄染,舌边有白涎。
诊为脾胃气虚、痰气交阻之梅核气,故治以补中益气,行气散结,降逆化痰,方拟补中益气汤合半夏厚朴汤加减:黄芪30g,党参15g,白术12g,当归12g,法半夏10g,茯苓10g,厚朴10g,紫苏叶10g,柴胡6g,芡实10g,甘草6g,生姜3片,6剂,水煎服,日1剂,分2次口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补中益气汤在内科临床治验举隅
发表时间:2015-10-16T09:16:35.217Z 来源:《中医学报》2015年7月第30卷供稿作者:聂永丽[导读] 湖北省荆州市荆州区中医院疑难杂症专家门诊本文介绍了灵活应用补中益气汤加减治疗冠心病、高血压、慢性乙型肝炎、尿道综合症等四则验案,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聂永丽
湖北省荆州市荆州区中医院疑难杂症专家门诊湖北荆州 434020 【摘要】本文介绍了灵活应用补中益气汤加减治疗冠心病、高血压、慢性乙型肝炎、尿道综合症等四则验案,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关键词】补中益气汤;内科;临床应用【中图分类号】R271.0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764-8999(2015)7-0419-01 补中益气汤,首先见于金元医家李东垣所著的《内外伤辨惑论?卷中》,系东垣先生根据《内经》“损者益之”、“劳者温之”之义制定。
本方由黄芪、人参、白术、当归、升麻、柴胡、橘皮、炙甘草组成,其功效为补中益气、升阳举陷。
治疗劳倦内伤,中焦脾胃之气虚弱,生化乏源,机体功能衰退,甚至脏气陷而不举,临床表现为面白,短气,头晕目眩,语声低怯,疲怠乏力,或见寒热,自汗,少食,腹
胀,便溏,久泻,久痢,小便频数,脱肛,崩漏,子宫脱垂,自成脐腹以下重坠等症。
舌质淡或舌胖,边有齿印,脉象细弱或濡细。
临床应用广泛,疗效确切,历来被推崇为调理脾胃的代表方。
现将本人在内科疾病方面应用介绍如下。
1 冠心病
李某,女,58岁,干部。
于2000年5月14日初诊。
主诉:阵发性心前区憋闷2年,加重一周。
2年前因过劳而致胸闷、气短,阵发性心前区憋闷,经心电图等理化检查确诊为冠心病,经常服冠心苏合丸,复方丹参片等药。
近1周症状加重而来诊。
症见:阵发性心前区憋闷,伴气短、汗出、乏力、胸闷、纳呆。
舌质淡胖有淤斑,脉细。
中医诊断:胸痹;症机概要:中气亏虚,血脉瘀阻;治则:益气养心,活血通痹;处方:党参30g,黄芪25g,当归20g,陈皮15g,白术10g,丹参30g,川芎15g,郁金15g,桃仁10g,红花15g,元胡15g,徐长卿15g,甘草10g。
水煎服,10剂后心前区憋闷发作次数明显减少,续服12剂,诸症皆除,仅偶有胸闷感。
嘱其继续服补中益气丸,3个月后,能上班工作。
随访一年未复发。
按语:冠心病属于中医学胸痹、真心痛等病。
辨证虽有虚实之分,但临床表现往往虚实并存。
该患者年事已高,脏腑已衰,心脾气虚,气血运行失畅,属气虚血淤之候。
故用补中益气汤加减,加上活血化瘀、行气止痛之品,标本兼顾,难疾乃愈。
2 高血压
刘某,男,49岁,2001年3月10日初诊。
其患高血压十余年,常感头痛头晕,长期服用降压之西药及中药平肝潜阳之剂,症状时缓时剧,终难根治。
患者形体消瘦,精神疲惫,头昏痛,语音低,气短懒言,口干夜甚,大便干,纳呆,舌质嫩暗红,少苔,脉细弱。
中医诊断:头痛(中气下陷证);证机概要:中气亏虚,清阳不升,久病挟瘀;治则:升举阳气,佐以痛络行淤;处方:党参15g,黄芪25g,当归10g,陈皮6g,升麻、柴胡各5g,白术10g,川芎12g,元胡15g,桃仁10g,僵蚕10g。
水煎服,每日1剂。
3天后复诊,头晕痛减轻。
再服上方加减治疗近2月,血压恢复正常,头昏痛消,纳增,嘱间服补中益气丸半年,追访二年,病情一直稳定。
按语:患者病久中气亏虚,生化乏源,清阳不升,浊阴不降,故头痛头晕时轻时重,缠绵不愈。
且“久痛入络”,气虚夹瘀,故前医叠进平肝潜阳终不见效。
更用补中益气汤升阳举陷,合川芎、元胡、桃仁、僵蚕活血化瘀,通络止痛,方证合拍,故获显著效果。
3 慢性乙型肝炎
任某,男,21岁,学生。
患乙型肝炎1年余,屡用中、西药治疗,病情反复不已,每复查肝功能反复无常。
于1998年7月20日来院就诊时,面色萎黄,头昏乏力,神疲倦怠,形体消瘦,值盛夏之季绒衣不脱,脘腹作胀,大便溏薄,日行二三次,舌质薄白微腻,舌质偏淡,脉细弱。
查肝功能:黄疸指数6u,麝浊12u,谷丙转氨酶196u,HBsHg(+),HBcHg(+)。
阅以前病历,所用药均系黄芩、龙胆草、山栀、菌陈、生大黄、白花蛇舌草等苦寒通下之品,已达半年。
经分析综合判断为肝脾同病。
中诊:胃痛;证机概要:肝失疏泄,脾气虚弱,中阳受损;治则:补中健脾,益气温阳;处方:补中益气汤加减:黄芪、白术各15g,党参20g,当归10g,升麻、柴胡各6g,机壳15g,炮姜6g,焦附片6g,茵陈20g,薏苡仁12g。
上药水煎服5剂,复诊时畏寒已减,胃纳亦增,大便溏,但日行一次,药合病机,守原方继服10剂,再诊时大便成形,诸症均减,仍守原方减附片6g加砂仁3g,连服20剂后诸症均解,复查肝功能,各项指标均正常。
按语:“见肝之病,则知肝传脾,当先实脾。
”故治肝病当配伍健脾之品。
本病反复不已,是由肝病传脾,土雍侮木,互为因果,加之前治苦寒之品用之太过损伤脾阳,经调整治法用补中益气汤加减治疗而获效,说明了中医的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在实际应用中的原则性和灵活性。
4 尿道综合症
方某,女,48岁,2003年2月8日初诊。
尿频、尿急,伴尿道灼热半月。
尿常规多次检查均为阴性,服用清热消炎的中西药无效,病情日渐加重。
诊时患者语音低微,面色萎黄,纳差神倦,舌淡苔白,脉细无力,大便干燥。
西医诊断:尿道综合症;中医诊断:淋证(气淋);症机概要:中气不足,气虚下陷;治则:益气升陷,温阳化气;处方:补中益气汤加味:黄芪50g,当归、麦冬、白芍、白术、柴胡各15g,升麻、炙甘草、桂枝、陈皮各10g,党参30g。
水煎服,5剂药后,诸症大减,大便通畅,饮食增加,精神明显好转,面色始有红润。
药已中病,守方加减继服10剂,以巩固疗效。
随访半年未见复发。
按语:尿道综合症属中医学“淋证”范畴。
本案患者属脾胃气虚,中气下陷,膀胱气化无力,与补中益气汤证病机相符。
《灵枢?口问》云:“中气不足,溲便为之变。
”认为中气亏虚,清气难升,浊气难降,故小便不利。
《丹溪心法?小便不通》认为“提其气,气升则水自降下,益气承载其水也。
”方中加桂枝温阳化气,麦冬、白芍阴柔缓急。
全方共奏补中益气、温阳化气之功,使清气上升,浊阴自降,小便自利,诸症自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