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文学-戏曲精讲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戏曲

起于民间盛于朝野

元曲:

元代杂剧和散曲的合称。杂剧是戏曲,散曲属诗歌,体裁不同,但两者都以曲词为主,合乐歌唱,故统称为曲。因元杂剧成就最高,故又常以元曲为元杂剧的同义语,如臧晋叔的《元曲选》实际是元杂剧选集。

元杂剧

•融合了前代各种表演艺术,把唱、念、科、舞等艺术有机结合起来,形成一种用北曲演唱的、表演完整故事、人物角色众多的综合性的戏曲艺术形式。

•标志着我国戏曲艺术的成熟。

杂剧

戏曲名称。我国戏剧史上有多种以杂剧为名的表演形式,其特点各有不同。“杂剧”一词最早见于晚唐李德裕《李文饶文集》,可能取“百戏杂陈”之意。此后有宋杂剧、温州杂剧、元杂剧、南杂剧、宫本杂剧、哑杂剧等名目

元杂剧体制特点

•结构:四折+一楔子组成:曲词(一角色司唱)、宾白、科范

•角色:末、旦、净、杂

•表演:以唱为主。唱念结合,唱工做工结合

生旦净丑名称的由来

•生:生疏。过去老生是各行当之首,即整出戏的台柱,要求生角的演出老练成熟,反其意为“生”。

•旦:旭日初生,阳气最上升之时,而旦角表演的是女性,女属阴故反名为“旦”。

•净:清洁干净,而净角全是满面涂彩的大花脸,看起来极不干净,反其意而为“净”。

丑:指属相,丑属牛,牛性笨。因此,丑就是笨的代名词,而演丑角的人,则要求伶俐活泼聪明,故反其名为“丑”。

传奇

•唐宋:文言和话本小说,如唐传奇宋元:北杂剧和南曲戏文

•明清:专指不限出数,各类角色都可以唱,篇幅较长的南曲戏剧剧本,即规格化、文雅化、声腔化和全国化的南戏。如《牡丹亭》

昆山腔

明中叶以后流行的传奇唱腔,主要有四大声腔,即海盐腔、弋阳腔、余姚腔、昆山腔。明嘉靖间,戏曲音乐家魏良辅以昆山腔为主,把弋阳、海盐等南曲诸腔以及北曲声腔融为一炉,加以提炼,集中了南北曲的优点,形成一种轻圆舒缓、轻柔婉转的新型声腔,流行南北,独霸剧坛。

雅部:即昆山腔,是清乾隆年间北京、扬州等地士大夫对昆腔的称呼,与“花部”相对立

宋元南戏

南戏:即南曲戏文的简称。是在东南沿海地区发育成熟起来的,最早出现于浙江温州(旧名永嘉),故又称“温州杂剧”、“永嘉戏曲”。

•南戏是民间艺人“以宋人词而益以里巷歌谣”(《南词叙录》)构成曲牌连缀体制,用代言体的形式搬演长篇故事,从而创造出的一种新兴艺术样式。

南戏的体制特点

一)在剧本结构上,无固定出数,长短自由,少则几出,多则几十出。

(二)在表演上,各种角色都可以唱,还有对唱、轮唱、合唱;宫调音律的限制也不像杂剧那样严格。

(三)在音乐上,以南曲演唱。王世贞《曲律引》:“北曲主劲切雄丽,南曲主清峭柔远。”徐渭《南词叙录》:“听北曲使人神气鹰扬,毛发洒淅,足以作人勇往之志……南曲则纡徐绵渺,流丽婉转,使人飘飘然丧其所守而不自觉。”

元末四大传奇

《荆》《刘》《拜》《杀》—“四大南戏”

•《荆钗记》《刘知远白兔记》《拜月亭记》《杀狗记》简称“荆刘拜杀”说见王骥德《曲律》

戏曲:

一、中国戏曲的形成

•优孟衣冠优,统称乐人,他们能歌能舞,又能调笑滑稽。擅词令调笑的称俳优;

善演奏器乐的称伶优。以服侍国君的特殊条件,优常能在调笑戏谑、隐寓的谈吐中发挥讽谏作用。《史记·滑稽列传》“优孟衣冠”:楚国宰相孙叔敖、优孟、楚王

•优孟把一个已死的人扮演得维妙维肖,去打动劝说君王。“优孟衣冠”后来成为演

剧的代称。算不上是真正的戏剧,但完全是一段扮演人物,且有情节的表演。内含戏剧的因素,其谐谑调笑的语言艺术,对后来的戏曲有着深远影响。

角抵之戏

•“百戏”:又称散乐,与宫廷中的“雅乐”相对应,它实际上是汉代民间歌舞、杂技、武术、魔术的总称。

•角抵原是两个人角力以强弱定胜负的技艺表演,后世的相扑、摔跤即源于此。它有着很好的观赏性和娱乐性。

•《东海黄公》:黄公、白虎

•戏剧史家把《东海黄公》视为中国戏曲的雏型,把百戏集演视为孕育中国戏曲的摇篮。

唐参军戏

•参军戏是在俳优表演的优戏基础上发展起来。

•参军:犯官(参军)官职→脚色名称

•固定的格式:两个演员相互问答,以滑稽讽刺为主,在科白、动作+歌唱及管弦伴奏。

•参军,被讽刺的对象,比较愚笨迟钝;苍鹘,戏弄参军的,比较伶俐机敏。

•参军、苍鹘:脚色名称“参军”==净角、“苍鹘”==丑角。

•李商隐《骄儿》:“忽复学参军,按声唤苍鹘”→晚唐时期孩子也懂得如何按既定的行当,来摹仿参军戏了。

•参军戏与歌舞戏的亲和关系,加速了二者间的渗透,为即将形成的中国戏曲预示了一种将歌舞、科白、表演融为一体的基本格局。

元杂剧形成的历史文化背景:

二、元杂剧

1.元代南北统一,经济繁荣,生产发展,商业贸易南北畅通,通都大邑遍及全国。

2.元代的统治集团不甚重视以汉族为中心的传统礼教,使文学艺术有条件向通俗普及方面发展。

3.元代从立国之初即采取一种压制和歧视汉族和汉族知识分子的政策。

以上种种情况在客观上促进了戏剧事业的发展,元杂剧应运而兴盛起来。

南北方戏剧圈

•北方戏剧圈以大都为中心,包括长江以北的大部分地区,如东平、汴梁、真定、平阳等地。杰出作家有关汉卿、王实甫、白朴、马致远、纪君祥等。剧作较多以水浒故事、公案故事、历史传说为题材,艺术风格绚丽多彩,常给人以激昂、明快的感受。(前期)

•南方戏剧圈以杭州为中心,包括温州、扬州、建康、平江、松江乃至江西、福建等东南地区。既流行南戏,又演出北方传来的杂剧。(后期)

元杂剧的体制特点:

1. 四折组成一个剧本,每折相当于今天的一幕;

2. 演剧角色可分末、旦、净、杂四类。末分正末、小末;旦分贴旦、搽旦、小旦;

3. 在音乐上,一折只采用一个宫调,不相重复;

4. 全剧只能由正末或正旦一人主唱。正末主唱的称“末本”,正旦主唱的称“旦本”;

5. 剧本由曲词、宾白和科范三者组成。曲词是主体,有旦本、末本之别。

(二)元后期(1307-1368)

•杂剧↓-南戏↑北方→南方外部环境的变化:

•政权渐稳定,矛盾趋缓,推崇理学和恢复科举→消弭对立,取得认同→批判性↓•内部体制的制约:

•创作中心南移→杂剧水土不服南戏↑→传奇时代的来临

•“传奇”与四大声腔

(一)明前期(元末-正德末年1521)

孕育期

1.审美趣味的雅化和剧本文学性的提高;

高明《琵琶记》:文人参与南戏创作的先河,标志南戏由俗到雅的转变。

2.剧本体制的规范化:7要素

作品:教化的工邱濬《五伦全备记》等

二)明中后期传奇(黄金时代)

戏曲

•三个方面的因素:

•戏曲要素一:以言语、动作、歌唱等为表现手段(唱念做打≠话剧、歌剧、哑剧等)•戏曲要素二:演故事

•戏曲要素三:代言体

•戏曲的形成为什么不能在唐之前?没有虚构意识,不可能构造完整的故事

•戏曲的繁荣为什么必定在宋之后?戏曲形成于唐戏曲繁荣于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