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部手术后肠粘连的中医治疗经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腹部手术后肠粘连的中医治疗经验

腹部手术后肠粘连是常见、难以避免的手术后并发症,发病率高,不同程度地影响着患者的生活质量。西医治疗术后肠粘连疗效欠佳,用中医治疗本病,疗效肯定,而且应用中医治未病思想,于腹部手术后及早开始用药治疗,防治肠粘连的效果较好,值得推广应用。

标签:腹部外科手术;术后肠粘连;中医治疗

腹部外科手术,广泛应用于临床。腹部手术后肠粘连是常见、难以避免的手术后并发症。西医多以加强手术中的管理,轻柔操作减少手术损伤、仔细止血、清洗及清除分泌物及血液等预防措施,尽量减少和减轻并发症,西医保守治疗效果不佳,外科手术治疗直接解除粘连,则又可形成新的粘连,进入不良循环。由于本病不同程度影响着患者的生活质量,降低了术后患者的消化与吸收功能,所以需要寻找更加有效的治疗方法。而中医药运用活血化瘀、行气通腑法治疗本病,能有效减轻或消除术后肠粘连的症状和体征,发挥了中医的优势。本文从发病机理、临床表现及辨证治疗阐述如下。

腹部手术后肠粘连,其临床症状因粘连程度和粘连部位不同而表现不同,轻者可无任何不适感觉,或偶尔在进食后出现轻微腹痛、腹胀等;重者常有腹痛、腹胀、排气不畅、嗳气、打嗝、大便干燥、腹内有气块乱窜,甚至引发不全梗阻。目前认为,肠粘连形成是由于特定体质条件下,手术过程中肠管暴露时间过长、空气污染、动作粗糙、创面大、浆膜层受损、止血不彻底及腹部创伤等原因,使局部组织出现充血水肿,脓液、血性、炎性渗出物流入腹腔,以及腹腔冲洗不净等,引起的肠管与肠管之间、肠管与腹膜之间、肠管与腹腔内脏器之间发生的不正常粘附。

1 中医病因、病机分析

中医无肠粘连这一病名,但据其临床表现,属于腹痛、积聚、肠痹等范畴。《素问、五脏别论》:”六脏者,传化物而不藏,故实而不能满也。所以然者,水谷入口,则胃实而肠虚;食下,则肠实而胃虚。故曰实而不满,满而不实也”。中医认为,六腑以通为用,以和降为顺。腹部疾病的手术治疗,由引起肠粘连的各种因素,直接对腹膜及肠管产生了侵袭损伤,瘀血及分泌物滞留,使得腹壁及肠腑瘀阻气滞;腑气不能畅行下降,故出现腹胀、腹痛、排气不畅、腹内有气块乱窜,嗳气、大便不畅、便秘等,甚至引发肠梗阻。所以,其主要的病因病机是瘀阻气滞,腑气不通。病位在肠,病性属实。病变发展最终导致肠痹(肠梗阻)。随着不同原发病、体质、病程、饮食、情志等因素的影响,病情可热化、寒化、以及损伤正气。如过食辛辣肥甘、醇酒厚味等可化热化火;情志不畅,郁而化火,以及火热体质,均可出现口干、口苦,胸胁胀痛,尿短赤,舌红,苔黄,脉弦数等;若术中或术后受寒,或术后过食生冷,损伤人体阳气,阳气伤而寒凝气滞,腑气不通,以及虚寒体质,可伴出现腹痛喜暖喜按,畏寒肢冷,面色晦暗,倦怠喜卧,舌质淡,苔薄白,脉沉细等;平素体质较差,加上手术所伤气血,或本病

日久,耗损正气,也可致机体气血两虚,虚实夹杂,出现腹痛绵绵,活动后加重,消瘦乏力,面色晦暗,头昏眼花,心悸气短气血两虚等表现。在治疗上,化瘀行气通腑,是治疗本病的根本大法,可根据情况,合以清热解毒、温阳散寒、补益气血等治法。

2 辨证论治

2.1血瘀气滞型腹痛较甚,疼痛部位多较固定,持续时间较长疼痛部位拒按。腹胀、腹中气窜、包块、便秘、恶心、嗳气、呕吐等,。舌质淡红,或有瘀点瘀斑,脉弦、或涩。

治法:活血化瘀,行气通腑。

方药:血府逐瘀汤合承气汤加减。

处方:桃仁15g、红花15g、当归15g、赤芍15g、川芎15g、柴胡15g、桔梗6g、枳实20g、怀牛膝20g、厚朴20g、大黄(开水泡,兑药汤服)15g、芒硝(分次兑入药汤中化服)24g、制没药15g、元胡15g、甘草6g。

大便无燥屎,减芒硝;大便秘结解除后,减芒硝,大黄改用酒制大黄6g。

2.2瘀热气滞型腹部灼热胀痛、腹中气窜、包块、便秘、恶心、嗳气、呕吐等,甚至肠梗阻。口苦咽干,渴饮、烦躁,面唇红赤。舌质红,苔黄,脉弦数、或滑数。

治法:清热化瘀,行气通腑。

方药:银黄蒲红逐瘀汤合承气汤加减。

处方:银花30g、黄连15g、蒲公英30g、红藤30g、桃仁15g、红花15g、当归15g、赤芍15g、川芎15g、柴胡15g、枳实20g、怀牛膝20g、枳实20g、厚朴20g、大黄(开水泡,兑药汤服)15g、芒硝(分次兑入药汤中化服)24g、甘草6g。

2.3血瘀寒凝型腹痛缠绵,喜暖喜按。腹胀、腹中气窜、包块、便秘、嗳气、呕吐等。畏寒肢冷,面色晦暗,舌质淡,苔白,脉弦、或紧。

治法:化瘀散寒,行气通腑。

方药:少腹逐瘀汤合小承气汤加减。

处方:干姜15g、元胡15g、肉桂12g、小茴香20g、乌药20g、五灵脂15g、蒲黄15g、赤芍15g、当归15g、川芎15g、制没药15g、枳实15g、厚朴15g、酒大黄(开水泡,兑药汤服)10g、甘草6g。

2.4气血两虚、血瘀气滞型腹痛缠绵,腹胀、腹中气窜、包块、便秘、恶心、嗳气、呕吐等。面色不华,神倦乏力,气短懒言,食少消瘦,舌质淡,苔薄白或白腻,脉虚缓、或细涩。

治法:补益气血,化瘀通腑。

方药:八珍汤合桃红小承气汤加减。

处方:生黄芪60g、潞党参30g、白术15g、茯苓20g、桃仁15g、红花15g、当归15g、赤芍15g、川芎15g、枳实15g、厚朴15g、大黄(开水泡,兑药汤服)6g、制没药15g、元胡15g、皂角刺30g、甘草6g。

3 病案举例

罗付芝,女、45岁,农民。首诊日期:2012年3月4日。主诉:腹部手术后腹痛1月余。

患者在外地打工,2012年1月10日因车祸致脾破裂等,在当地医院行手术治疗。术后腹胀痛,腹中气窜,排出矢气后,腹胀减轻。不思饮食,食极少,气短头昏,大便数日一行,干燥硬结。疼痛持续,并不断加重,经治疗月余无效,今特返回家乡前来诊治。刻诊:患者消瘦,面色晦暗,语音低弱,气短乏力,头昏眼花,由家属扶助行走,行动缓慢。左侧腹部可见一斜形手术疤痕,长11cm。腹胀,腹壁软,腹中无包块,左侧腹部的压痛,拒按,叩诊呈鼓音。肠鸣,嗳气,时有恶心。舌质淡,苔薄腻,脉细涩。辨证分析:患者因车祸腹部受伤,脾破裂及手术等因素,使腹膜、脏器损伤,肠腑血瘀气滞,不通则痛,故见腹痛、腹中气窜、腹痛胀,大便秘结;肠气不通,腑气上迫,胃失和降,胃气上逆,故恶心、嗳气、不思饮食、纳食极少。后天生化乏源,气血双亏,故见消瘦、面色晦暗,气短头昏,语音低弱,倦怠无力,不能自持。气滞湿阻,痰湿内生,故见舌苔薄腻,脉细涩为气血两虚,瘀血内滞之征。

西医诊断:脾破裂手术后肠粘连;中医诊断:腹痛(气血两虚、血瘀气滞)。

治法:补益气血、化瘀行滞。

方药:八珍汤合桃红承气汤加减。

处方:黄芪60g、白术15g、茯苓30g、当归20g、赤芍20g、川芎15g、桃仁20g、红花15g、桂枝15g、酒大黄(泡,兑服)15g、芒硝(分6次兑服)24g、枳实20g、厚朴20g、法夏15g、陈皮15g、竹茹15g、皂角刺30g、甘草6g。

方义分析:方中八珍汤补益气血,因患者食少苔腻,故去参、地黄,重用黄芪益气生血、用二陈汤以健脾燥湿运脾,以扶正固本;桃仁、红花、赤芍、川芎活血化瘀、行气止痛,解除病因;大承气汤行气通腑。皂角刺化瘀散结,助桃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