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业的竞争格局演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银行业 增持 开放与变革蕴育投资机遇 2005年11月19日 投资要点 2005年,银行业的政策变迁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一是国际会计准则的国际化;二是拓宽银行业务范围;三是推进银行市场化改革。
2006年,上市银行中间业务将快速增长;而贷款增速趋于放缓;净利差平稳中略趋下降;潜在不良贷款增加,但不良率仍将下降;银行的经营效率趋于提高。
2006-07年,上市银行投资主题: 开放与变革 ➢ 未来3-5年,上市银行净利润增速有望稳定在18%左右;
分析师
伍永刚
021- 62566801
wuyg1@
银行业 增持
招行 增持
浦发 增持
民生 增持
行业指数走势
➢外资参股:提升银行综合素质;
➢开放促税改:为银行业金融机构净利润增长提供强大动力;
➢开放催汇改深化,为金融业创新发展带来机遇;
➢即便是全面开放之后,内资银行的技术性垄断依然存在;
➢金融变革加快银行中间业务增长,推动业务转型,降低系统风险;
➢大行上市:投资A股上市银行的选时器;
➢估值国际化:增持银行股。
与香港、美国银行业相比较,境内银行在考虑股改对价后的PE、PB估值水平已处低位,同时考虑到以上因素有助于提升银行的估值,故对银行业给以增持的评级。
建议增持招行、浦发和民生银行,并可关注华夏、深发展的短期操作机会。
投资银行业风险提示:
(1)脱媒效应;
(2)利率波动风险;
(3)经济增长减速,不良贷款增加;(4)外资进入加快,竞争加剧。
目录
1.银行业竞争格局演变及主要政策调整 (5)
1.1.四大行市场份额最高,股份制银行成长最快 (5)
1.1.1. 总资产市场份额 (5)
1.1.2. 存款市场份额 (6)
1.1.3. 贷款市场份额 (6)
1.2.外资行进入加快,银行业竞争加剧 (7)
1.3.2005年银行业主要政策回顾 (8)
1.4.2006年银行业政策展望 (10)
1.4.1. 逐步降低营业税税率 (10)
1.4.2. 推出存款保险制度 (11)
1.4.3. ABCP与大额存单转让 (12)
1.4.4. 汇率制度的进一步完善 (12)
1.4.5. 放松管制与金融创新 (12)
2.2006年银行业主要变量预测分析 (14)
2.1.中间业务快速增长 (14)
2.1.1. 三大动力促银行中间业务发展 (14)
2.1.2. 银行卡业务发展迅速 (14)
2.1.3. 汇兑收益、个人理财业务将成银行新的业务增长点 (14)
2.2.2006年:贷款增速持续放缓 (15)
2.2.1. 资本充足率制约银行粗放式增长 (15)
2.2.2. 脱媒效应:银行存贷款被部分替代 (17)
2.2.3. 宏观经济增长减速 (19)
2.2.4. 结论:预计2006年银行业贷款增速13.2% (19)
2.3.净利差:稳中略降 (20)
2.3.1 存贷款净利差趋于平稳 (20)
2.3.2 债券投资收益率走势分析 (22)
2.3.3 资产配置结构与净利差 (23)
2.4.银行业整体资产质量:不断提升 (24)
2.4.1. 银行改制上市:不良贷款存量趋于减少 (24)
2.4.2. 企业亏损加速增长:银行潜在不良贷款增加 (24)
2.4.3. 银行内控机制不断完善、呆坏帐核销审批有望松绑 (24)
2.4.4. 上市银行:不良贷款余额上升,比例仍趋下降 (25)
2.4.5. 上市银行:拨备覆盖率逐步提高 (26)
2.5.银行经营效率:不断改进 (26)
3.银行业评级及公司推荐 (27)
3.1.银行业评级:开放与变革提升竞争力 (27)
3.1.1. 未来3-5年,上市银行净利润增速有望稳定在18%左右 (27)
3.1.2. 外资参股:提升银行综合素质 (28)
3.1.3. 开放促税改:为银行业金融机构净利润增长提供强大动力 (28)
3.1.4. 开放催汇改深化:为金融业创新发展带来机遇 (28)
3.1.5. 即便是全面开放之后,内资银行的技术性垄断依然存在 (28)
3.1.6. 金融变革加快银行中间业务增长,推动业务转型,降低系统风险 (29)
3.1.7. 大行上市:投资A股上市银行的选时器 (29)
3.1.8. 估值国际化:增持银行股 (29)
3.1.9. 投资银行业的风险 (29)
3.2.上市银行主要指标走势预测 (31)
3.2.1. 上市银行贷款和净利润增速稳中略降 (31)
3.2.2. 净利差略有下降,净资产收益率稳步提升 (32)
3.2.3. 不良贷款规模增加,不良率仍趋下降 (33)
3.3.公司推荐 (34)
3.3.1. 招商银行: (34)
3.3.2. 浦发银行 (36)
3.3.3. 民生银行 (37)
图目录
图1:银行业金融机构资产分布变化 (5)
图2:银行业金融机构资产增速 (5)
图3:银行业机构存款分布情况 (6)
图4:银行业金融机构贷款分布情况 (6)
图5:我国非金融机构直接融资与间接融资比例变化 (18)
图6:我国金融机构人民币贷款增速与GDP增速相关分析 (20)
图7:我国人民币存贷款增速与GDP增速走势 (20)
图8:我国银行业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存款、储蓄存款同比增速趋势 (21)
图9:2005年我国债券市场收益率曲线大幅下移。
(23)
图10:我国主要商业银行不良贷款规模和比例双降 (25)
图11:规模以上企业利润增速下降,亏损企业亏损同比增速上升 (25)
图12:5家上市银行(整体)不良贷款规模上升,比例下降 (25)
图13:5家上市银行营业费用率趋于降低 (27)
图14:5家上市银行营业费用增速下降 (27)
图15:境内外银行成长性比较 (30)
图16:境内外银行盈利能力比较 (30)
图17:境内外银行收入结构比较 (30)
图18:境内外银行资产质量比较 (31)
图19:境内外银行估值水平比较 (31)
图20:上市银行贷款增速趋势 (32)
图21:上市银行净利润增速趋势 (32)
图22:上市银行净资产收益率趋势 (32)
图23:上市银行净利差:平稳中略降 (33)
图24:上市银行不良贷款余额逐年增加 (33)
图25:上市银行不良贷款比例逐年下降 (34)
图26:稳健经营,注重风险控制的贷款行业结构 (35)
图27:储蓄比例较高,具有低成本竞争优势 (35)
图28:快速成长的中间业务 (35)
图29:资本充足率较高,不良贷款比例趋于下降 (36)
图30:浦发银行拨备充足。
(36)
图31:浦发银行经营环境优越(2005年6月底) (37)
图32:民生银行的贷款集中度相对较高,接近50%的上限 (37)
表目录
表1:部分国内银行引进国际战略投资者情况 (7)
表2:2005年银行业政策回顾(具体参见各相关政策点评) (9)
表3:降低营业税1各百分点对上市银行净利润的影响 (10)
表4:存款保险费率对上市银行净利润的影响 (11)
表5:银行设立基金公司情况 (13)
表6:上市银行资本充足率与融资方案 (15)
表7:无再融资前提下的资本充足率 (16)
表8:再融资前提下的资本充足率 (16)
表9:银行系、货币市场基金对银行存款增速的影响 (18)
表10:发行短期融资券和ABCP对银行业贷款增速的影响 (18)
表11:2005年我国银行业贷款利率区间上移 (21)
表12:上市银行的资产配置结构与净利差 (24)
表13 上市银行贷款的行业结构 (26)
表14:上市银行拨备覆盖率逐步提高 (26)
表15:上市银行净利差(margin)比较 (33)
表16:上市银行不良贷款余额增速预测 (34)
表17:上市银行不良贷款比例下降 (34)
附表1:上市银行估值水平比较 (38)
附表2:境外上市银行PE、PB比较 (38)
1. 银行业竞争格局演变及主要政策调整 1.1. 四大行市场份额最高,股份制银行成长最快 我国银行业机构主要包括七类,即四大商业银行,12家股份制商业银行, 112家城市商业银行,32876家农村信用社,681家城市信用社,211家外资商业银行,149家其他机构(包括3家政策性银行、邮政储蓄机构、财务公司、信托投资公司和金融租赁公司)。
1.1.1. 总资产市场份额
2005年第3季度末,银行业金融机构总资产达35.96万亿元,其中四大商业银行占53.3%,股份制商业银行占15.3%,城市商业银行占5.2%;从增长的情况看,银行业金融机构总资产同比增长19.3%,其中四大商业银行同比增长17.5%,股份制商业银行同比增长24.4%,城市商业银行同比增长19.9%。
四大商业银行的资产占比最大,但是由于其增长速度明显落后于股份制商业银行,导致其占比呈现逐步降低的态势。
图1:银行业金融机构资产分布变化(左:2004.3;右:2005.9)
资料来源:银监会,国泰君安证券研究所。
图2:银行业金融机构资产增速
四大行市场份额最高,股份制
银行成长最快,市场份额逐渐
上升。
资料来源:银监会,国泰君安证券研究所。
1.1.
2.存款市场份额
从近几年存款市场份额的变动情况看,股份制商业银行的份额呈现出上升趋势,其存款占银行业金融机构总存款的比重由2002年的13.1%上升到了2005年6月末的15.3%;而四大商业银行的市场份额却呈现出下降趋势,其存款占比由61.3%下降到了57.9%。
我们预期,四大商业银行在存款的市场份额中仍将保持最大的地位,但占比将会下降,同时股份制商业银行的份额将会继续提高。
图3:银行业机构存款分布情况
资料来源:央行统计季报,国泰君安证券研究所。
注:存款是指存款货币银行吸收的非金融机构的各项本、外币存款等。
1.1.3.贷款市场份额
2005年前三季度,人民币贷款除四大商业银行同比少增外,其它金融机构均同比多增。
其中,四大商业银人民币贷款增加5800亿元,同比少增2495亿元;政策性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城市商业银行、农村信用社分别增加2555亿元、5005亿元、1491亿元和3582亿元,同比分别多增1433亿元、1321亿元、384亿元和528亿元;外资金融机构贷款增加286亿元,同比多增159亿元。
四大商业银行新增贷款占比有所下降,主要是因为其在股份制改造过程中放慢了信贷投放,而股份制商业银行贷款增速仍高于四大商业银行,这反映出我国竞争性的金融体系得到进一步发展。
图4:银行业金融机构贷款分布情况
资料来源:央行统计季报,国泰君安证券研究所。
注:贷款中包括部分对非金融机构的投资。
1.2. 外资行进入加快,银行业竞争加剧 目前,外国金融机构可以在我国设立分支行、中外合资银行或独资银行,但必须满足最低资本要求和最低资产值要求。
截至2005年8月末,外资银行在华设立的营业性机构已达225家,代表处240家,本外币资产
总额为796亿美元,占我国银行业金融机构资产总额的比例为1.8%。
如果把目前有19家境外金融机构入股了16家中资银行,投资总额达165亿美元的因素考虑进去,则外资银行总资产的占比将更大。
至2006 年12 月,我国将根据其加入世贸组织所作的承诺,取消外资行在国内现存的地域范围、客户及经营许可证等方面的非审慎性的限制,包括设立新的分支行的限制。
内资银行在人力、网点和客户资源上优势明显,而外资行优势集中于风险定价与管理、产品开发技术与销售、经营体制等方面。
随着银行业的持续开放,中资银行粗放式的经营模式面临严峻的挑战,转型势在必行;而外资银行更广泛地参与竞争,必将推动国内金融创新加快,相应外资行的市场份额也将上升。
从短期看,2006年底我国全面对外开放金融业后,外资银行从申请到正式运营,需要2至3年的时间才能在个人人民币业务方面对国内银行形成竞争力。
从长期看,中资银行主导国内银行业的竞争格局也很难动摇。
一是内资银行早已在全国建立了广泛的营业网点和庞大的客户关系网络,外资银行重建网点的成本巨大,且地理位置相对不利。
二是包括四大行在内的国内银行,引进了大量的国际战略投资者,借助他们的经验,国内银行能够缩短与他们的业务差距和不断提高自身的管理水平。
三是引进的战略投资者仍将面临着同业竞外资行进入加快,银行业竞争
加剧。
争的限制。
总之,对于全面放开之后的国内银行业格局,我们认为,外资银行近期进入将会加快,中资银行短期主导角色不变,但国内银行业市场结构将会发生变化。
具体来看,四大银行在市场上的份额虽将会降低,但仍将占主导地位;股份制银行伴随着分销网络的逐步扩大和业务能力的逐步提升,其市场份额仍将呈现上升趋势;城市商业银行未来将会出现分化,一些实力弱者将会被并购,而实力强者将发展为跨区域经营;外资银行进入中国金融市场的速度将明显加快,对我国金融市场渗透的力度也将进一步加大
资料来源:国泰君安证券研究所。
1.3.2005年银行业主要政策回顾
2005年是我国银行业的改革年,在这一年里,伴随着
交通银行和建设银行分别实现了香港上市,我国银行业
的改革逐步深化,开放程度进一步提高,这对银行业的
财务能力带来了积极的正面影响。
纵观2005年,银行
业的政策变革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层面。
一是借鉴国际会计准则,分层次、有步骤地完善商业银
行会计标准体系。
如《金融企业呆帐准备提取管理办
法》、《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暂行规定(试行)》等。
二是拓宽银行业务范围。
如《商业银行设立基金管理公
司试点管理办法》、《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管理暂行办
法》、《金融机构信贷资产证券化试点监督管理办法》等。
这些政策有利于拓宽银行中间业务领域,完善银行盈利
模式,缓解资本充足率的压力;同时有利于丰富银行的
投资产品种类,促进银行业务多元化。
三是推进银行市场化改革。
如《关于加快发展外汇市场
有关问题的通知》、调整商业银行自营性个人住房贷款
政策、下调超额存款准备金利率至0.99%等。
表2:2005年银行业政策回顾(具体参见各相关政策点评)
2.20 《商业银行设立基金管理
公司试点管理办法》
降低银行系统性风险;促进混业化经营;对银行可能的冲击
流存款。
3.16 调整商业银行自营性个人
住房贷款政策
短期内会一定程度上影响银行房地产和住房贷款的增长,增
在不良贷款,长期看,有利于银行优化贷款结构,降低风险
3.16 下调超额存款准备金利率
至0.99%
促使货币市场收益率曲线下移,通过两种途径降低银行收益
4.22 《信贷资产证券化试点管
理办法》
降低银行系统性风险,促进银行业务转型
5.11 《全国银行间债券市场金
融债券发行管理办法》
有利于银行拓宽融资渠道,提高中长期资产负债管理能力;
长期存款来说,发行金融债筹集的资金更加稳定,而且是一
动负债工具;丰富银行的投资产品种类,促进银行业务多元
2005年银行业的政策变迁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一是国际会计准则的国际化;二是拓宽银行业务范围;三是推进银行
5.23 《短期融资券管理办法》拓展银行中间业务,促进收入结构转型;扩大直接融资比例低银行系统风险;培育良好的信用环境;“脱媒”效应分流贷款,缩小银行净利差。
7月《金融企业呆帐准备提取
管理办法》
使银行的账面净利润提高;5家上市银行2005年的账面净利
有可能提升15%以上;对银行真实价值的影响甚微;有利于
提足一般准备,提高抵御风险的综合能力;银行的净资产、
资本充足率小幅上升。
7.21 人民币升值2%人民币升值2%对上市银行带来的总影响非常有限,深发展和生的汇率风险相对较大。
8.9 《关于扩大外汇指定银行
对客户远期结售汇业务和
开办人民币与外币掉期业
务有关问题的通知》
扩大银行的业务范围,包括人民币与外币的掉期业务;远期
汇业务范围扩大,增加了部分资本与金融项目交易。
有利于
汇兑收益增长。
8.10 《关于加快发展外汇市场
有关问题的通知》
增加银行的外汇业务,同时面临远期外汇交易风险的挑战。
8.11 《货币经纪公司试点管理
办法》
加快货币市场、外汇市场、债券市场、衍生产品市场的融合发
完善利率、汇率的市场形成机制。
8.30 《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暂
行规定(试行)》
银行业在金融工具的会计处理上率先与国际会计准则接轨。
于完善银行业的资本监管,防范金融风险。
在一定程度上降
银行对利润的调控。
短期内对上市银行的影响相对较小,其
发行可转债的银行负面影响相对较大。
9月《财政部关于呆帐准备提
取有关问题的通知》
与国际会计准则接轨,增加银行帐面利润,实质性影响较小
9.29 《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
管理暂行办法》
有利于银行为客户提供多样化的收益产品,稳定客户资源;
银行业务转型;加剧资产管理业务竞争,加快银行混业化经
10月《金融机构信贷资产证券
化试点监督管理办法》
信贷资产证券化试点的配套措施。
11.1 放宽香港人民币业务强化人民币回流机制;使香港内地之间的资金流动更多地纳合法的银行体系,有效地抑制和挤压地下资金流动;为香港业拓宽新的业务领域;内地银行也可增加汇兑业务,但影响较
11.10 《中国人民银行自动质押
融资业务管理暂行办法》
意在扩大银行融资渠道,促使银行融资多元化;鼓励银行放
贷和投资的一种信号;提高银行资产流动性管理能力,防范
解银行尤其是城商行和城乡社的支付风险。
资料来源:国泰君安证券研究所。
1.4.2006年银行业政策展望
1.4.1.逐步降低营业税税率
2006年底,我国金融业将进入全面开放的新阶段,中
资银行将面临外资的全面竞争,由此产生的公平税负问
题必将取得突破并进入实施阶段。
2006年我国银行业主要政策走势集中在五个方面:降低银行营业税率;推出存款保险制度;ABCP与大额存单转让;
刘明康2005年11月16日在金融时报发表署名文章,
并指出要降低银行金融机构税负。
提出(1)降低乃至
最终取消银行业营业税,建立统一的中外资金融机构所
得税制度;(2)根据国际普遍趋势适度降低银行所得
税税率,按照国际通行的财务会计准则修改对金融企业
的所得税扣除项目;(3)下放银行“呆坏账核销”的
利润管理权,有效解决抵债资产评估、变现过程中有关
税费负担不科学的问题。
这说明开放的紧迫性对税制改革的重大促进作用正在
显现。
(1)考虑到银监会在税改方面没有决策权(有建议
权),因此银行金融机构降低甚至取消营业税时机并不
确定。
初步判断,有可能于明年底开始逐步降低营业税;
而内外资银行业金融机构所得税的统一有可能与其他
行业一并延至2007年后实施。
(2)降低营业税对上市银行金融机构是重大利好。
根
据我们估算,降低营业税率1个百分点,将使招行、
浦发、民生、华夏等银行净利润提升4%—6%,而对
深发展的影响更是高达10%以上,这是因为其净利润
规模小;对5家上市银行合在一起的总影响为+
5.12%。
(3)至于所得税并轨,对所有金融企业的影响基本一
致。
即每降低所得税1个百分点,其净利润将增加
1.493%。
若所得税并轨后的统一税率为25%,则银
行等金融企业的所得税将降低8个百分点,对净利润
的总影响为+11.94%。
(4)降低银行税负的同时,管理层有可能同时出台金
融市场深化改革相关政策,如颁布实施存款保险制度、
推出ABCP等票据融资,这些政策一定程度上会形成
对银行金融机构减税利好政策的对冲,对冲后的综合效
应仍为正面利好。
表
浦发123,434 5.16%
民生112,683 4.46%
华夏71,310 5.66%
深发展80,081 17.76%
合计542,444 5.12% 注:所得税仍按33%计算,估算以2005年为参照。
资料来源:
国泰君安证券研究所。
1.4.
2.推出存款保险制度
我国建立存款保险制度的内部条件和外部环境已基本
成熟,《存款保险条例》已列入国务院立法体系,央行
已会同财政部、银监会、国务院法制办和发改委成立了
存款保险条例起草工作小组,存款保险制度已从理论研
究、模式比较转入制度构建阶段。
(1)存款保险制度最早于明年上半年才能推出。
央行
正在大力推进该存款保险制度的建立,但若过快尤其是
还有相当部分银行的清偿性风险尚未根除时,急于推出
该制度有可能带来道德风险。
因此,我们预期存款保险
制度的推出最快也得到明年上半年。
(2)关于费率:由于该制度很难一步到位,预计刚开
始费率不会太高,而且很可能按类实行差别费率。
平均
费率以不超过5个基点为宜,而且最好有相应的利好
对冲(如降低营业税率等)。
(3)保险机构资金来源渠道的多样化。
除了各银行交
纳的保险费外,央行和财政部均有可能出一部分资金。
(4)部分保险费成本有可能通过降低存款利率转移到
存款者身上。
(5)存款保险制度对银行长期利好,短期利空。
毫无疑问,存款保险制度的建立,有利于保护存款人权
益,规范金融机构退出机制,建立和完善对金融机构的
约束和激励机制。
对银行来说,存款保险制度的建立有利于提高公众对银
行业的信心,使银行的经营健康平稳进行,对银行长期
是利好。
但短期来看,银行因交纳存款保险费将增加成
本支出,从而形成短期利空。
若费率设为5个基点,
则它对5家上市银行的净利润影响为-6.14%;若费
率设为3个基点,对应的影响为-3.68%。
浦发434,941,998 6.14% 3.68%
民生440,104,822 5.69% 3.41%
华夏280,542,406 7.85% 4.71%
深发展176,135,892 16.76% 10.06%
合计1,917,527,609 6.14% 3.68% 资料来源:各上市银行中报、国泰君安证券研究所(2005年净
利润按预测计算)。
1.4.3.ABCP与大额存单转让
(1)ABCP:扩大脱媒效应,完善债券收益率曲线
据悉,央行等相关部门正在进行ABCP方面的研究,
并有望于明年正式推出。
资产支持商业票据(ABCP)
是一种短期资产支持证券品种,基础资产一般为各种应
收账款,发行期限为90天到180天,不要求进行担
保,证券的偿付来源是被聚合的应收款。
首先,可作中期票据发行,完善债券收益率曲线。
ABCP
与短期融资债券最明显的不同在于,短期融资债券以信
用作为支撑,而ABCP以资产作为支撑。
由于有资产
支持,ABCP的期限可能延长至3到5年,从而使债
券收益率曲线逐步完美。
其次,ABCP和短期融资券类似,对银行将产生明显的
脱媒效应。
结果是增加直接融资,分流银行贷款。
再次,有助于增加银行的中间业务,扩展银行的资金运
作渠道。
同时对银行间市场收益率曲线产生向上的支
撑。
(2)酝酿推出大额可转让存单
目前,央行在进行大额可转让存单(CD)方面的研究,
预计有可能于2006年推出。
大额可转让存单是银行发
给存款人按一定期限和约定利率计算,到期前可以在二
级市场上流通转让的证券化存款凭证。
CD的推出对银
行和储户都是有利的。
首先,银行将增加有效的主动负债的工具,并能在一定
程度上缓解银行的资金运作压力。
银行可根据贷款客户
的需要来安排发行相应期限、相应额度的CD,这样就
能大大增强银行管理负债的主动性。
其次,推出CD有利于加快我国利率市场化进程。
1.4.4.汇率制度的进一步完善
721汇改后,银监会先后推出《货币经纪公司试点管
理办法》(银监会8月11日颁布)《货币经纪公司试点
管理办法实施细则》(11月18日);外管局在银行间
外汇市场引入包含美元的做市商制度。
预计有关汇率形
成机制的其他配套措施将相继推出,其目的主要是适度扩大汇率的浮动范围;有利于形成合理的汇率;构建汇率的稳定机制,防范游资的冲击等。
汇改的深入将引发银行持续的资产负债币种结构调整;加快衍生产品的开发与销售,增加汇兑收益;同时也将提高外汇理财风险上升。
1.4.5.放松管制与金融创新
(1)利率市场化进程将会加快
2006年利率市场化进程将进一步加快。
一方面是深化汇改的需要。
因为人民币掉期业务的推出必然涉及利率,而利率掉期势必需要一个更为市场化的结构,这种联动的过程将会推动利率市场化的进程。
另一方面,企业短期融资券及未来ABCP的发行,人民币理财产品以及货币市场基金等产品的丰富,有利于形成多层次的市场利率结构,推动利率市场化进程不断深入。
利率市场化进程的加快,一方面将使得商业银行在面临传统信用风险的基础上,增加了利率风险,这对银行的债券投资收益带来更大的不确定性。
另一方面,银行风险定价能力的价值更加凸现,并引发对银行的贷款结构进行调整。
(2)分业经营的监管体制有所突破
我国金融业目前仍然实行分业经营、分业监管的金融制度,银行、证券、保险有自己相对独立的监管体系,不可直接从事交叉业务。
因此,中国银行不能从事证券、保险等业务,这就造成我国银行业在中间业务和零售银行业务等领域不够发达。
随着创新的金融产品和金融业务的不断涌现,银行、证券、保险各业之间交叉和融合的趋势越来越明显。
目前广泛推行的银证通、投资连结型保险,以及银行从事个人理财业务,设立基金公司和资产证券化等均是混业经营的典型实例。
从分业走向混业是我国金融业发展的必然趋势,它将有利于我国银行业中间业务的开拓,优化业务收入结构,降低银行系统性风险。
由于银行资产规模、网络及客户数量庞大,银行在混业经营中的优势非常明显,而且混业经营会反过来强化这一优势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