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江红秋瑾 PPT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赏析:这四句深入浅出,是鉴湖女侠的自我写 照,一幅巾帼英雄的形象,生动地在我们眼前 展开,作者运用“列与烈”两字谐音和意义不 同的显著变化,来表达她的抱负、志向和思想 感情。一个“烈”字力透纸背,重如千钧,把 作者的爱国之情推向高潮,表现了作者不甘为 女子的激越愤慨英雄情怀。
算平生肝胆,因人常热,
四面歌残终破楚,八年风味徒思浙。
翻译:四面的歌声渐歇,我也终如汉之破楚,突 破了家庭的牢笼,(我所处的环境艰难险恶), 八年来怎不使我思念故乡。(还想着那个家做什 么。) 你能看出诗句化用了哪些典故吗?作用? 赏析:作者用《史记·项羽本纪》中汉军破楚的故 事,来比喻说明自己终于冲破家庭牢笼。 “八年”句指秋瑾自1896年与王廷钧成婚,至迁 居北京写此词之日正好八年。秋瑾婚后与王廷钧 的感情并不好,自觉未婚前的浙中生活值得留恋, 故言“思浙”而不言思湘。
概括文章内容
上片:回顾过往生活 下片:思虑未来前途
用下面的句式说话:
从词作中我感受到了作者……的心情,我是 从……一句话体会到的。这句话……(按照 “心情→句子→分析”的方式回答)
喜悦激动: 冲破牢笼,获得自由,悠然自得
-----为篱下,黄花开遍,秋容如拭。 四面歌残终破楚,八年风味徒思浙
投身革命,报效国家,豪情万丈 -----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
轩亭口秋瑾广场
“鉴湖女侠”秋瑾生前曾有遗愿给她的好友 徐自华:“埋骨西泠,与岳武穆相邻。”然 而残暴清廷竟容不下三尺孤坟,短短七年里, 灵柩辗转于绍兴、杭州、湘潭,迁移了七次, 直至辛亥革命胜利,民国建立,终于遂了 “埋骨西泠”的遗愿。不料新中国建立后, 又遭遇四度搬迁。
秋瑾墓位于在杭州市区白堤尽头西泠桥畔。 墓正面有大理石墓碑,上刻孙中山亲笔题词 “巾帼英雄”四字。背面立有吴芝瑛、徐白 华所书的墓志铭原石。
总结
秋瑾的《满江红》写于赴日本留学的前 夕,词中既表达了对国家前途和民族命运的 担忧,抒发了立志报国、不甘心在“俗子胸 襟”中度过一生的宏伟志向,又表达出对女 性不幸命运的抗争和知音难寻的孤独凄凉。 忧国怀乡的忧郁之思和慷慨激昂的雄心壮志 交融在一起,真实地展现了秋瑾走上革命道 路之前的丰富而复杂的内心世界。
古今中外名人迁墓屡有,然如秋瑾那样迁移 十次以上的,实属罕见,名副其实迭尽风雨 沧桑。
在十余次的迁坟过程 中,秋瑾的好友吴芝 瑛、徐自华费劲了心 思。终于在1981年9月, 将秋瑾遗骸葬于杭州 西泠桥畔,修了墓地, 同时建了一座纪念亭, 命名为风雨亭。
秋瑾牺牲后反响
女性因为政治原因被杀, 秋瑾是中国近代史的第一 人。
你能看出诗句化用了哪些典故吗?作用?
赏析:“为篱下,黄花开遍”,是化用陶渊明“采菊东篱 下”和李清照“人比黄花瘦”的诗句。 “每逢佳节倍思 亲。”中秋佳节应是家人团聚的日子,而作者却寓居客栈, 不免有“人比黄花瘦”的冷落之感。但想到八年奴仆不如 的生活,而今破楚自立,又不免有“采菊东篱下,悠然见 南山”的喜悦之情。把陶渊明和李清照表现不同思想的诗 句杂用在一起,来表达自己冲破家庭牢笼后兴奋而又愁苦 的矛盾心情,别具匠心。
翻译:自己平生赤胆忠心,国家和民族的危 难常使我热血沸腾。
你能看出诗句化用了什么典故吗?作用?
赏析:因,依靠。汉时梁鸿不趁他人热灶烧火 煮饭。典故“不因人热”本指梁鸿为人孤傲, 不依靠他人。后比喻为人孤僻高傲。也比喻不 依赖别人。此“因人常热”反用其意,是“心 却比,男儿烈”的具体表现。
俗子胸襟谁识我?英雄末路当磨。
翻译:那些庸俗之辈有谁能理解我呢?大概英 雄在没有出路之时,合当受此困苦折磨吧!
赏析:这里的“俗子”指所有的凡夫俗子,也指 自己的丈夫王廷钧。秋瑾这种强烈的爱国之情又 有几个男儿可比呢?正因为如此,她的理想抱负, 在当时很难为别人理解,尤其是她的丈夫,对她 的举动充满了干涉与责难。
莽红尘,何处觅知音?青衫湿!
秋瑾之后,因为政治被谋 杀、屠杀、虐杀的女性越 来越多,中国社会越来越 不知道羞耻。
按照灌输的对于黑暗社 会的了解和现实状况, 秋瑾被清政府杀害后, 整个社会和舆论一定是 一片肃杀、彻底噤声。 当时的事实并非如此, 社会舆论一派哗然。
临死,秋瑾留下“秋风秋 雨愁煞人!”从这个角度 和意义来说,生在那样一 个黑暗而腐朽的年代,是 秋瑾的不幸!
苦将侬,强派作蛾眉,殊未屑!
翻译:遗恨的是老天爷太不公平,强行让我 做女子,竟这样的轻视不顾。
赏析:这几句词表达了她对身为女子受压迫、被 轻视,只能为男子附庸地位的愤懑之情,这是对 封建理法的控诉与指责。
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
翻译:我虽然是女儿身,不能加入男儿的行 列,但是我的报国之心却比男子更加强烈。
自从精忠爱国的民族英雄岳飞首创气壮山河 的《满江红》一词以来,已成为千古不朽的 绝唱和杰作,历代文人志士莫不把它当作楷 模,仿效学作,但大都是望尘莫及!看过古 今许多人写的《满江红》,谁也没有岳飞那 种气吞牛斗的英雄气概和爱国热情,只有鉴 湖女侠的一首《满江红》词,颇有一些男子 汉大丈夫的气魄,显示着她不甘雌伏的巾帼 英雄的本色。
秋瑾又是中国近代文学史上杰出的女才子,其 诗词既有女子的“柔婉细腻”,又有男儿的 “豪迈劲爽”,刚柔相济,阴阳相和,体现了一 种“中和之美”和独具魅力的“女性情怀”。
秋瑾的创作
秋瑾短促的一生创作了很多诗词。现在《秋瑾集》 收存诗、词、歌二百二十多首,另有集外佚诗约十五首, 攻二百四十余首。如以1904年东渡日本为界,其诗作 可分为前后期。
十葬秋瑾
光绪三十三年正月(1907年 2月),秋瑾接任大通学堂 督办。不久与徐锡麟分头 准备在浙江、安徽两省同 时举事。联络浙江、上海 军队和会党,组织光复军, 推徐锡麟为首领,自任协 领,拟于7月6日在浙江、 安徽同时起义。因事泄, 于7月13日在大通学堂被捕。 7月15日,从容就义于浙江 绍兴轩亭口。被捕后没有 一句供词,只留下一纸, 上书“秋风秋雨愁煞人” 七个字。
中考链接:
1、“四面歌残终破楚,八年风味徒思浙。” 中“终破楚”指什么?这一句写出了作者什 么样的心情?
比喻自己冲破家庭的牢笼,表达了作者冲破 家庭的牢笼的喜悦心情。
2、“苦将侬,强派作娥眉,殊未屑!”中 “娥眉”指什么?这一句写出了作者什么 样的心情?
“娥眉”指女子,这一句写出了词人不能做 男儿的遗憾之情。
苦闷忧愁: 中秋佳节,独自一人,倍感孤独
-----小住京华,早又是,中秋佳节 四面歌残终破楚,八年风味徒思浙 冲破牢笼,面对未来,担心不已 -----为篱下,黄花开遍,秋容如拭。 投身革命,报效国家,知音难觅 -----算平生肝胆,因人常热。俗子胸襟谁识我?
英雄末路当折磨。莽红尘,何处觅知音?青衫湿!
翻译:在这个迷茫的社会里,我要去哪里寻 觅知音?(我的)泪水浸湿了衣裳。 你能看出诗句化用了什么典故吗?作用?
赏析:“青衫湿”出自白居易《琵琶行》中的 “江州司马青衫湿”,极言作者对自己前途的担 心和忧虑。
在封建社会里,一个女子的叛逆行为,究竟能得 到多少人的同情和支持?所以作者清醒地估计到 “必知音之难遇,更同调而无人”的困境(《致 琴文书》),表达了知音难寻的孤独凄凉。
前期:1891-1904 后期:1904-1907
前期主要是咏物写景、感事抒怀、思念亲友之作。 后期主要是抒发立志改天换地的革命豪情,充满了对祖 国前途的深切忧虑。
(1877-1907)
创作背景
秋瑾,自幼就由父亲将她许配给湘潭富家公子王 廷均为妻,两人志趣不合,婚后情同冰炭。1903 年春,王廷均用钱捐得户部主事官职,秋瑾随夫 入京。时值八国联军入侵后不久,她目睹民族危 机的深重和清政府的腐败,决心献身救国事业, 而其夫无心国事。中秋节,秋瑾与丈夫王廷均发 生冲突,离家出走,寓居北京阜城门外泰顺客栈, 后由吴芝瑛出面调解,而秋瑾下决心冲破家庭牢 笼,投身革命。不久即东渡日本留学。这首词是 她在1903年中秋节的述怀之作,反映了她在封建 婚姻家庭和旧礼教的束缚中,走向革命道路前夕 的苦闷彷徨和雄心壮志的开阔胸怀。
满江红
秋瑾
学习目标
1、理解词作的内容及其蕴含的感情。 把握词作的主旨。
2、学习作者借典故抒情的方法。
3、学习词人的政治抱负和爱国热情。
1875年生于绍兴,原名闺谨,字璿卿,自号竞雄, 别号鉴湖女侠,汉侠女儿。浙江山阴(今绍兴) 人。是我国近代杰出的革命家、妇女解放运动的 先驱。她蔑视封建礼法,提倡男女平等,常以花 木兰,秦良玉自喻。生于一个封建家庭,幼怀大 志,性格豪放,酷爱诗文和骑马击剑,能文能武, 敢说敢为。1904年自费留学日本,积极参加反对 清朝封建统治的革命活动,并加入同盟会。回国 后创办《中国女报》,宣传革命。后回绍兴组织 光复会,与徐锡麟分头准备皖浙两省起义,事发 后被捕,坚贞不屈,六月六日就义于绍兴古轩亭 口。
Baidu Nhomakorabea
为了纪念她
小住京华,早又是,中秋佳节。
翻译:我在京城小住时日,转眼间就又到 了中秋佳节。
赏析:简洁的交代了写作的地点,时间和作 者的心绪。“小住京华”是说在京居住时间 未久,“早有是”三个字,十分传神地把作 者对时光飞逝、年华飞度的感叹全都暗暗泄 漏出来
为篱下,黄花开遍,秋容如拭。
翻译:篱笆下面的菊花都已盛开,秋色明净, 就像刚刚擦洗过一般。(我的容颜却是那么 的憔悴。)
算平生肝胆,因人常热,
四面歌残终破楚,八年风味徒思浙。
翻译:四面的歌声渐歇,我也终如汉之破楚,突 破了家庭的牢笼,(我所处的环境艰难险恶), 八年来怎不使我思念故乡。(还想着那个家做什 么。) 你能看出诗句化用了哪些典故吗?作用? 赏析:作者用《史记·项羽本纪》中汉军破楚的故 事,来比喻说明自己终于冲破家庭牢笼。 “八年”句指秋瑾自1896年与王廷钧成婚,至迁 居北京写此词之日正好八年。秋瑾婚后与王廷钧 的感情并不好,自觉未婚前的浙中生活值得留恋, 故言“思浙”而不言思湘。
概括文章内容
上片:回顾过往生活 下片:思虑未来前途
用下面的句式说话:
从词作中我感受到了作者……的心情,我是 从……一句话体会到的。这句话……(按照 “心情→句子→分析”的方式回答)
喜悦激动: 冲破牢笼,获得自由,悠然自得
-----为篱下,黄花开遍,秋容如拭。 四面歌残终破楚,八年风味徒思浙
投身革命,报效国家,豪情万丈 -----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
轩亭口秋瑾广场
“鉴湖女侠”秋瑾生前曾有遗愿给她的好友 徐自华:“埋骨西泠,与岳武穆相邻。”然 而残暴清廷竟容不下三尺孤坟,短短七年里, 灵柩辗转于绍兴、杭州、湘潭,迁移了七次, 直至辛亥革命胜利,民国建立,终于遂了 “埋骨西泠”的遗愿。不料新中国建立后, 又遭遇四度搬迁。
秋瑾墓位于在杭州市区白堤尽头西泠桥畔。 墓正面有大理石墓碑,上刻孙中山亲笔题词 “巾帼英雄”四字。背面立有吴芝瑛、徐白 华所书的墓志铭原石。
总结
秋瑾的《满江红》写于赴日本留学的前 夕,词中既表达了对国家前途和民族命运的 担忧,抒发了立志报国、不甘心在“俗子胸 襟”中度过一生的宏伟志向,又表达出对女 性不幸命运的抗争和知音难寻的孤独凄凉。 忧国怀乡的忧郁之思和慷慨激昂的雄心壮志 交融在一起,真实地展现了秋瑾走上革命道 路之前的丰富而复杂的内心世界。
古今中外名人迁墓屡有,然如秋瑾那样迁移 十次以上的,实属罕见,名副其实迭尽风雨 沧桑。
在十余次的迁坟过程 中,秋瑾的好友吴芝 瑛、徐自华费劲了心 思。终于在1981年9月, 将秋瑾遗骸葬于杭州 西泠桥畔,修了墓地, 同时建了一座纪念亭, 命名为风雨亭。
秋瑾牺牲后反响
女性因为政治原因被杀, 秋瑾是中国近代史的第一 人。
你能看出诗句化用了哪些典故吗?作用?
赏析:“为篱下,黄花开遍”,是化用陶渊明“采菊东篱 下”和李清照“人比黄花瘦”的诗句。 “每逢佳节倍思 亲。”中秋佳节应是家人团聚的日子,而作者却寓居客栈, 不免有“人比黄花瘦”的冷落之感。但想到八年奴仆不如 的生活,而今破楚自立,又不免有“采菊东篱下,悠然见 南山”的喜悦之情。把陶渊明和李清照表现不同思想的诗 句杂用在一起,来表达自己冲破家庭牢笼后兴奋而又愁苦 的矛盾心情,别具匠心。
翻译:自己平生赤胆忠心,国家和民族的危 难常使我热血沸腾。
你能看出诗句化用了什么典故吗?作用?
赏析:因,依靠。汉时梁鸿不趁他人热灶烧火 煮饭。典故“不因人热”本指梁鸿为人孤傲, 不依靠他人。后比喻为人孤僻高傲。也比喻不 依赖别人。此“因人常热”反用其意,是“心 却比,男儿烈”的具体表现。
俗子胸襟谁识我?英雄末路当磨。
翻译:那些庸俗之辈有谁能理解我呢?大概英 雄在没有出路之时,合当受此困苦折磨吧!
赏析:这里的“俗子”指所有的凡夫俗子,也指 自己的丈夫王廷钧。秋瑾这种强烈的爱国之情又 有几个男儿可比呢?正因为如此,她的理想抱负, 在当时很难为别人理解,尤其是她的丈夫,对她 的举动充满了干涉与责难。
莽红尘,何处觅知音?青衫湿!
秋瑾之后,因为政治被谋 杀、屠杀、虐杀的女性越 来越多,中国社会越来越 不知道羞耻。
按照灌输的对于黑暗社 会的了解和现实状况, 秋瑾被清政府杀害后, 整个社会和舆论一定是 一片肃杀、彻底噤声。 当时的事实并非如此, 社会舆论一派哗然。
临死,秋瑾留下“秋风秋 雨愁煞人!”从这个角度 和意义来说,生在那样一 个黑暗而腐朽的年代,是 秋瑾的不幸!
苦将侬,强派作蛾眉,殊未屑!
翻译:遗恨的是老天爷太不公平,强行让我 做女子,竟这样的轻视不顾。
赏析:这几句词表达了她对身为女子受压迫、被 轻视,只能为男子附庸地位的愤懑之情,这是对 封建理法的控诉与指责。
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
翻译:我虽然是女儿身,不能加入男儿的行 列,但是我的报国之心却比男子更加强烈。
自从精忠爱国的民族英雄岳飞首创气壮山河 的《满江红》一词以来,已成为千古不朽的 绝唱和杰作,历代文人志士莫不把它当作楷 模,仿效学作,但大都是望尘莫及!看过古 今许多人写的《满江红》,谁也没有岳飞那 种气吞牛斗的英雄气概和爱国热情,只有鉴 湖女侠的一首《满江红》词,颇有一些男子 汉大丈夫的气魄,显示着她不甘雌伏的巾帼 英雄的本色。
秋瑾又是中国近代文学史上杰出的女才子,其 诗词既有女子的“柔婉细腻”,又有男儿的 “豪迈劲爽”,刚柔相济,阴阳相和,体现了一 种“中和之美”和独具魅力的“女性情怀”。
秋瑾的创作
秋瑾短促的一生创作了很多诗词。现在《秋瑾集》 收存诗、词、歌二百二十多首,另有集外佚诗约十五首, 攻二百四十余首。如以1904年东渡日本为界,其诗作 可分为前后期。
十葬秋瑾
光绪三十三年正月(1907年 2月),秋瑾接任大通学堂 督办。不久与徐锡麟分头 准备在浙江、安徽两省同 时举事。联络浙江、上海 军队和会党,组织光复军, 推徐锡麟为首领,自任协 领,拟于7月6日在浙江、 安徽同时起义。因事泄, 于7月13日在大通学堂被捕。 7月15日,从容就义于浙江 绍兴轩亭口。被捕后没有 一句供词,只留下一纸, 上书“秋风秋雨愁煞人” 七个字。
中考链接:
1、“四面歌残终破楚,八年风味徒思浙。” 中“终破楚”指什么?这一句写出了作者什 么样的心情?
比喻自己冲破家庭的牢笼,表达了作者冲破 家庭的牢笼的喜悦心情。
2、“苦将侬,强派作娥眉,殊未屑!”中 “娥眉”指什么?这一句写出了作者什么 样的心情?
“娥眉”指女子,这一句写出了词人不能做 男儿的遗憾之情。
苦闷忧愁: 中秋佳节,独自一人,倍感孤独
-----小住京华,早又是,中秋佳节 四面歌残终破楚,八年风味徒思浙 冲破牢笼,面对未来,担心不已 -----为篱下,黄花开遍,秋容如拭。 投身革命,报效国家,知音难觅 -----算平生肝胆,因人常热。俗子胸襟谁识我?
英雄末路当折磨。莽红尘,何处觅知音?青衫湿!
翻译:在这个迷茫的社会里,我要去哪里寻 觅知音?(我的)泪水浸湿了衣裳。 你能看出诗句化用了什么典故吗?作用?
赏析:“青衫湿”出自白居易《琵琶行》中的 “江州司马青衫湿”,极言作者对自己前途的担 心和忧虑。
在封建社会里,一个女子的叛逆行为,究竟能得 到多少人的同情和支持?所以作者清醒地估计到 “必知音之难遇,更同调而无人”的困境(《致 琴文书》),表达了知音难寻的孤独凄凉。
前期:1891-1904 后期:1904-1907
前期主要是咏物写景、感事抒怀、思念亲友之作。 后期主要是抒发立志改天换地的革命豪情,充满了对祖 国前途的深切忧虑。
(1877-1907)
创作背景
秋瑾,自幼就由父亲将她许配给湘潭富家公子王 廷均为妻,两人志趣不合,婚后情同冰炭。1903 年春,王廷均用钱捐得户部主事官职,秋瑾随夫 入京。时值八国联军入侵后不久,她目睹民族危 机的深重和清政府的腐败,决心献身救国事业, 而其夫无心国事。中秋节,秋瑾与丈夫王廷均发 生冲突,离家出走,寓居北京阜城门外泰顺客栈, 后由吴芝瑛出面调解,而秋瑾下决心冲破家庭牢 笼,投身革命。不久即东渡日本留学。这首词是 她在1903年中秋节的述怀之作,反映了她在封建 婚姻家庭和旧礼教的束缚中,走向革命道路前夕 的苦闷彷徨和雄心壮志的开阔胸怀。
满江红
秋瑾
学习目标
1、理解词作的内容及其蕴含的感情。 把握词作的主旨。
2、学习作者借典故抒情的方法。
3、学习词人的政治抱负和爱国热情。
1875年生于绍兴,原名闺谨,字璿卿,自号竞雄, 别号鉴湖女侠,汉侠女儿。浙江山阴(今绍兴) 人。是我国近代杰出的革命家、妇女解放运动的 先驱。她蔑视封建礼法,提倡男女平等,常以花 木兰,秦良玉自喻。生于一个封建家庭,幼怀大 志,性格豪放,酷爱诗文和骑马击剑,能文能武, 敢说敢为。1904年自费留学日本,积极参加反对 清朝封建统治的革命活动,并加入同盟会。回国 后创办《中国女报》,宣传革命。后回绍兴组织 光复会,与徐锡麟分头准备皖浙两省起义,事发 后被捕,坚贞不屈,六月六日就义于绍兴古轩亭 口。
Baidu Nhomakorabea
为了纪念她
小住京华,早又是,中秋佳节。
翻译:我在京城小住时日,转眼间就又到 了中秋佳节。
赏析:简洁的交代了写作的地点,时间和作 者的心绪。“小住京华”是说在京居住时间 未久,“早有是”三个字,十分传神地把作 者对时光飞逝、年华飞度的感叹全都暗暗泄 漏出来
为篱下,黄花开遍,秋容如拭。
翻译:篱笆下面的菊花都已盛开,秋色明净, 就像刚刚擦洗过一般。(我的容颜却是那么 的憔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