胆汁酸与水产养殖动物肠道功能的关系

胆汁酸与水产养殖动物肠道功能的关系
胆汁酸与水产养殖动物肠道功能的关系

胆汁酸与水产养殖动物肠道功能的关系

1、胆汁酸是肠道的一个重要的化学屏障

当水产动物发生细菌性疾病时,会使用抗生素防治疾病,细菌被抗生素杀灭后会产生大量的内毒素。肠道是机体最大的内毒素池,内毒素可引起肠道粘膜水肿,肠绒毛顶部细胞坏死,肠通透性增加,从而破坏肠粘膜屏障功能,在肠粘膜屏障遭到破坏时,内毒素可通过肠粘膜屏障经门静脉计入肝脏,危害鱼体健康。

胆汁酸对内毒素是一个重要的化学屏障:①肠道内的胆汁酸可通过与内毒素的结合而阻止其从肠道吸收入门静脉,②胆汁酸为去污剂,已证明两者在体外对内毒素脂多糖具有直接作用,而且胆汁酸可在试管内改变大肠杆菌内毒素,使其不再引起裂物凝聚,其机制可能为将内毒素分解成无毒性的亚单位或形成微聚物。因此胆汁酸可以减少内毒素对肠道、肝脏乃至整个鱼体的危害。

2、胆汁酸增强肠道消化酶活性

胆汁酸能提高脂肪颗粒的比表面积,有利于脂肪颗粒与酶结合,而且胆汁酸具有特殊的生物活性,可以被肠上皮细胞识别,反馈性调

节胆汁的分泌,并且能与脂肪酸形成脂肪酸—胆汁酸复合物,改变脂肪酶的性质,提高脂肪酶活性(Baue,2005)。胆汁酸也可提高肠道内容物胰蛋白酶和糜蛋白酶活性,这可能是由于添加的胆汁酸经肝肠循环吸收人肝后,促进了胆汁的分泌,从而增加了肠道消化酶的含量,胆汁中的HCO3—可以调节肠道内的酸碱度,提供各种消化酶作用的适宜pH值,使消化酶活性增强(赵晓芳,2007)。

3、胆汁酸抑制肠道细菌的过度增殖,维护肠道微生态环境

胆汁酸的缺失将会引发细菌在动物小肠内过度生长,从而与宿主竞争营养,导致宿主对营养的吸收障碍。由于胆汁酸的表面活性剂活性,脱氧胆酸可以破坏细菌的细胞膜,使细胞完整性受损,进而抑制菌的生长,甚至造成细菌细胞死亡。外源补充胆汁酸增加了胆汁分泌,使肠肝循环中胆汁池容量增加,肝脏胆汁酸分泌速度恢复至正常水平,使肠腔内结合胆汁酸的浓度提高,肠腔内结合胆汁酸对小肠内细菌的抑制作用增强,从而抑制肠道细菌过度生长,降低细菌移位和内毒素血症的发生率。

水产动物病害习题

简答题 第一章 1.水产动物病害学的定义是什么? 水产动物病害学: 是研究水产养殖动物(鱼、虾、贝等)疾病发生的原因、病理机制、流行规律以及诊断、预防和治疗方法的一门综合性学科。 2.水产动物病害研究发展具有哪些主要特点? 3.简述我国水产动物病害防治的发展过程。 4.水产动物病害防治与其他学科的关系如何? 水产动物病害防治与其他学科的关系 1.与水产动物本身的生物学知识有关: 如各种水产养殖动物的形态学、分类学、生态学和生理学等; 2.与病原体的生物学知识有关: 如寄生虫学和微生物学等; 3.与养殖水体环境化学知识有关: 如水化学和环境与水质监测技术等 4.与病害监测技术有关: 如生物制片技术、PCR 技术和电镜技术等; 5.与病害防治研究与应用知识有关: 如病理学、药物学、药理学和水产动物免疫学等。 第二章

1.影响海.病原: 又称病原体,是能引起疾病发生的致病微生物和寄生虫的统称。 2.病原的种类 1)致病微生物: 包括病毒、细菌、真菌和单细胞藻类等 2)寄生虫: 包括原生动物、吸虫(单殖吸虫和复殖吸虫)、绦虫、线虫、棘头虫、寄生蛭类、寄生甲壳类等。 1、产动物疾病发生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水温(T水)、盐度、溶解氧、酸碱度、透明度、硫化氢、氨氮、亚硝酸盐、余氯、营养不良、动物本身先天或遗传的缺陷、机械损伤。 2.宿主、病原体和环境间的相互关系如何? 病原体疾病的发生往往不是某个单一因素影响的结果,而是病原、宿主和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 3.病原体疾病的来源与传播方式有哪些? 4.病原对宿主有哪些危害作用?影响病原体致病的因素有哪些? 病原对宿主的危害: 1)机械损伤: 寄生虫的吸盘、钩和口器损伤皮肤、鳃等组织 结果: 功能伤失;继发炎症感染 2)夺取营养:

肠道屏障功能分析开展临床意义

肠道屏障功能分析开展临床意义 郑佳扬(广州医科大)编著 肠道是脏器中唯一腔道内有大量细菌滋生的器官,不仅是消化吸收器官,而且是集内分泌、免疫、屏障等功能为一体的重要器官。生理条件下,肠道在消化、吸收各种营养物质的同时又能将细菌及其代谢产物抑制于肠道内,阻止细菌及毒素不侵入血液及组织中,不引起疾病,这有赖于肠道的屏障功能的完整。 当肠黏膜屏障损伤时,肠道中的微生物和内毒素等便可突破肠黏膜屏障,进入血液引起细菌内毒素移位,促进肠源性感染的发生,甚至发展为全身性炎症反应综合症或多器官功能衰竭。因此Carrico(1986年)等人提出“肠道是多器官功能衰竭的启动器官”,Wilmore(1988年)也提出在创伤、手术后患者“肠道是应激的中心器官”。近30年越来越多的基础和临床研究证实了以上观点,并明确了肠屏障损害在多脏器功能衰竭发生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与患者预后息息相关。所以说“肠道是多器官功能衰竭的启动器官,而阻断肠源性感染是预防多脏器功能衰竭的重要途径“。 在美国,近年来平均每年由于肠屏障功能障碍引起的脓毒症和脓毒症相关的多脏器功能衰竭患者约为10万人,占多脏器功能衰竭总发生率的42%,在我国,2003~2006年平均每年由肠屏障功能障碍引起的多脏器功能衰竭占其总发生率的40.5%,病死率为67%(张淑文等;中国危重病急救医学2007; 19: 2-6.)。2012年,我国合并多器官功能障碍的重症患者超过1000万,病死率是发达国家的1倍以上。早在上世纪80年代,国外有学者提出肠道是多脏器功能衰竭的始动环节和核心器官。现已明确,创伤、休克、大面积烧伤、严重感染等重大疾病可造成肠道缺血缺氧,导致肠道黏液、细菌、肠道淋巴液成分和肠粘膜紧密连接分子的改变,造成了肠道机械屏障、化学屏障、免疫屏障和生物屏障的损害,在此基础上,细菌和内毒素易位入血,造成过度的炎症反应和远隔脏器功能损害,其共同的病理生理路径为“肠屏障损害-过度炎症反应/肠源性感染-多脏器功能衰竭”。 由此可见,肠屏障功能损害是重大疾病的“二次打击”,最终导致多脏器功能衰竭。因而选择适当的检测指标,建立正确有效的肠屏障功能监测方案,对维护机体健康具有重要意义。 目前,在临床上由于缺乏成熟的胃肠道屏障功能评价和胃肠道消化吸收功能评价的技术和产品,临床医生无法确定患者是否可使用肠内营养治疗以及使用何种肠内营养制剂,致使我国肠外营养制剂与肠内营养制剂的使用比例达到8:2,而国外是2:8。开展肠屏障功能分析项目,对肠屏障功能进行有效监测,对于促进我国临床营养学科的建设,促进我国临床营养诊断产业的发展,进而减轻群众的医疗负担,促进我国医疗卫生体制的改革,具有重要意义。

水产动物增养殖学(鱼类养殖部分)复习参考

《水产动物增养殖学》复习参考 (鱼类养殖部分) 一.名词解释 1.水产动物栖息于水中生长、发育、繁殖的动物。 2.水产经济动物在鱼、虾、蟹、贝等种类中,可被人们开发利用的水产动物。 3.水产动物增养殖学整合了鱼类、虾蟹类、贝类和其他种类增养殖的理论和技术,是研究增养殖对象生物学原理与增养殖技术的一门应用性科学。 4.繁殖保护就是通过休渔、定额捕捞等措施对渔业资源的保护。 5.放流就是把鱼类等种苗培养到一定大小,使它可以进行独立生活,具有抵抗敌害的能力,然后放到自然水域中任其索饵、生长、发育。 6.移植指把某一地区特有的生物种类引到其它地区,使其在新地区的环境条件中能继续生活、生长和繁洐后代(目的在于改善和充分利用某一特定天然水域的生产潜力,形成新的渔业对象)。 7.驯化被移植的种类在新的环境中经过一定时期的生存适应,发展了某些适应性状,使它们适应于新的环境中生活和繁洐后代,形成相当规模的种群。 8.鱼类增养殖学是研究海、淡水经济鱼类生物学特点及其与养殖水域生态环境关系的科学(由池塘养鱼学、内陆水域鱼类增养殖学和海水鱼类增养殖学三课合成) 9.水产业及其分类水产业又称渔业,是从海水和淡水水域中取得各种有经济价值的水生动、植物(鱼、虾、蟹、贝、藻等)以供人类利用的事业。按生产水域,水产业可分为淡水渔业、海洋渔业。按生产对象和生产方式,则可分为捕捞业、养殖业、增殖业、加工业、休闲渔业。 10.养殖在较小的水体内将鱼等品种养到商品规格以供上市的生产过程。 11.养殖的分类按基础设施,可分为池塘、河道、湖泊、水库、稻田、工业化、海水网箱、港湾养鱼等;按养殖对象,可分为鱼类养殖、虾蟹养殖、贝类养殖、藻类栽培及龟鄨蛙类养殖等;按水域盐度,可分为海/咸水(16‰以上)、咸淡水(0.5 -16‰)、淡水(0.5‰以下)

胆汁酸

胆汁酸是胆汁的重要成分,在脂肪代谢中起着重要作用。 胆汁酸主要存在于肠肝循环系统并通过再循环起一定的保护作用。只有一少部分胆汁酸进入外围循环。促进胆汁酸肠肝循环的动力是肝细胞的转运系统---吸收胆汁酸并将其分泌入胆汁、缩胆囊素诱导的胆囊收缩、小肠的推进蠕动,回肠黏膜的主动运输及血液向门静脉的流入。 二、肝胆汁酸的分泌与胆汁形成 新合成及再循环的胆汁酸被分泌至胆管以防止肝内高浓度梯度的胆汁郁积。胆汁酸的主动运输是调节胆汁酸形成及流动的一个重要因素。胆汁酸的分泌也高度影响着胆固醇、磷脂、胆红素分泌入胆汁。胆汁酸主动运输所产生的渗透压导致水和电解质分泌入胆管增加,从而使胆汁流过胆管的量增加。 三、胆汁酸在胆囊中的生理作用 胆汁酸在胆囊中储存浓缩5-10倍。进餐后,胆囊在胰酶分泌素作用下发生收缩。在收缩过程中,胆囊的作用像马达,驱动肠肝循环。通常情况下,在进餐消化后30分钟内,十二指肠中的胆汁酸浓度急剧升高。 四、肠道内胆汁酸的生理作用 在肠道中,各种形式的胆汁酸充分发挥各自的生理功能,并在次决定了自身的命运。肠道上段胆汁酸与脂类的消化吸收有关。肠道下段(即回肠及近侧结肠)胆汁酸自身发生变化:在肠内细菌作用下发生转化,并在肠黏膜中大部分以原来的或转化的形式按主动运输或被动运输机理被重新吸收。只有一小部分随食物残渣排出体外。 胆汁酸通过肠道时的吸收和排出与两个特性有关:溶解性和极性。在末端回肠PH条件下,六种主要胆汁酸盐都是可溶的,因此均为游离态酸。当与吸收表面接触时,这些复合物全部被吸收。但是,石胆酸及其复合物可溶性差,极不容易被吸收。极性主要由两个因素决定,一个是核的羟基数目,另一个是酸根的离子化程度。牛磺酸结合物的离子化程度较高,甘氨酸结合物离子化程度中等,而自由酸较低。胆汁酸盐极性越差,越容易与未吸收的纤维素或细菌结合,也越容易通过被动扩散被吸收。 胆汁酸在肠中通过两种机理被肌体重新吸收: 1、主动运输:主要发生在回肠远端。在回肠远端,所有类型的胆汁酸都通

肠道菌群对动物免疫的影响

肠道菌群对动物免疫的影响 作者:李海国文章来源:猪病新干线点击数:85 更新时间:2009-12-5 9:26:05 在动物体内环境中通常有一层微生物或微生物层,在正常情况下即动物处于健康状态时,并未表现异常或致病现象,称这一层微生物为正常菌群或固有菌群和原籍菌群。这些菌群是动物机体内环境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对动物宿主是有益无害的。 1 肠道菌群及其分布 肠道正常菌群的概念 在动物体内环境中通常有一层微生物或微生物层,在正常情况下即动物处于健康状态时,并未表现异常或致病现象,称这一层微生物为正常菌群或固有菌群和原籍菌群。这些菌群是动物机体内环境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对动物宿主是有益无害的。 肠道菌群的分布 人和动物的胃肠道栖息着大约30属500多种细菌,主要由厌氧菌、兼性厌氧菌和需氧菌组成,其中专性厌氧菌占99%以上,而仅类杆菌及双歧杆菌就占细菌总数90%以上。 肠道个体菌群分为3个部分:⑴生理性细菌与宿主共生关系,为专性厌氧菌,是肠道的优势菌群,如双歧杆菌、类杆菌、优杆菌和消化球菌等是膜菌群的主要构成者,具有营养及免疫调节作用。⑵条件致病菌与宿主共栖,以兼性需氧菌为主,为肠道非优势菌群,如肠球菌、肠杆菌,在肠道微生态平衡时是无害的,在特定的条件下具有侵袭性,对人体有害。⑶病原菌多为过路菌,长期定植的机会少,生态平衡时,这些菌数量少,不会致病,如果数量超出正常水平,则可引起人体发病,如变形杆菌、假单胞菌和常为韦氏梭菌等。口腔内的菌群高度复杂,但经过胃被胃酸破坏,对胃肠道影响很小。 胃的酸性环境极大地抑制了微生物的繁殖,减少了进入小肠的微生物数目。在无酸的胃中细菌数会明显增多。胃内除了幽门螺杆菌或相关的菌种外,大多数是革兰氏阳性的需氧菌,如链球菌、葡萄球菌、奈瑟菌、乳酸杆菌和念珠菌,细菌浓度通常小于103/ml。幽门螺杆菌是真正的胃内细菌,它是引起胃炎的主要致病因子,是溃疡病的重要致病因子。 小肠是个过渡区,肠液流量大,足以将细菌在繁殖前冲洗到远端回肠和结肠,十二指肠和空肠相对无菌,含菌浓度为0~105/ml,主要菌种是革兰氏阳性的需氧菌,包括链球菌、葡萄球菌和乳酸杆菌。在远端回肠中,革兰氏阴性菌开始超过革兰氏阳性菌,经常存在大肠菌类和厌氧菌,含菌浓度为103~107/ml。 通过回盲瓣,细菌浓度急剧增加100倍以上,达1010~1012/ml,厌氧菌超过需氧菌102~104倍,主要的菌种是拟杆菌、真杆菌和双歧杆菌以及厌氧的革兰氏阳性球菌,正常人结肠中主要菌群是相同的,并且在一段时间内保持稳定状态。这些肠道固有细菌在维持肠道功能健康方面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2 肠道菌群对动物免疫的影响及机理 肠道菌群形成一个庞大而复杂的微生态系统,有重要的生理意义。包括抵御病原体侵袭、刺激机体免疫器官的成熟、激活免疫系统及参与合成多种维生素、调节物质代谢等作用。 菌群屏障作用 动物的先天性或非特异性免疫应答,亦即机体免疫系统识别和排除各种异物,主要依靠机体的屏障作用,包括正常菌群、机体的皮肤黏膜、补体等体液因子抑菌、杀菌、溶菌等作用、吞噬细胞的吞噬作用等。从现代的研究不难看出,正常菌群在机体的屏障作用中是极为重要的一个方面。

水产动物病害习题

简答题 第一章 1. 水产动物病害学的定义是什么? 水产动物病害学:是研究水产养殖动物(鱼、虾、贝等)疾病发生的原因、病理机制、流行规律以及诊断、预防和治疗方法的一门综合性学科。 2. 水产动物病害研究发展具有哪些主要特点? 3. 简述我国水产动物病害防治的发展过程。 4. 水产动物病害防治与其他学科的关系如何? 水产动物病害防治与其他学科的关系 1. 与水产动物本身的生物学知识有关:如各种水产养殖动物的形态学、分类学、生态学和生理学等; 2. 与病原体的生物学知识有关:如寄生虫学和微生物学等; 3. 与养殖水体环境化学知识有关:如水化学和环境与水质监测技术等 4. 与病害监测技术有关:如生物制片技术、PCR 技术和电镜技术等; 5. 与病害防治研究与应用知识有关:如病理学、药物学、药理学和水产动物免疫学等。 第二章 1. 影响海. 病原:又称病原体,是能引起疾病发生的致病微生物和寄生虫的统称。 2. 病原的种类 1)致病微生物:包括病毒、细菌、真菌和单细胞藻类等 2)寄生虫:包括原生动物、吸虫(单殖吸虫和复殖吸虫)、绦虫、线虫、棘头虫、寄生蛭类、寄生甲壳类等。 1、产动物疾病发生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水温(T水)、盐度、溶解氧、酸碱度、透明度、硫化氢、氨氮、亚硝酸盐、余氯、营养不良、动物本身先天或遗传的缺陷、机械损伤。 2. 宿主、病原体和环境间的相互关系如何? 病原体疾病的发生往往不是某个单一因素影响的结果,而是病原、宿主和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 3.病原体疾病的来源与传播方式有哪些? 4. 病原对宿主有哪些危害作用?影响病原体致病的因素有哪些? 病原对宿主的危害: 1) 机械损伤:寄生虫的吸盘、钩和口器损伤皮肤、鳃等组织 结果:功能伤失;继发炎症感染 2) 夺取营养:某些病原是以宿主体内营养为食:肠道寄生虫 3) 分泌有害物质:如:细菌和病毒分泌毒素、某些寄生虫分泌 蛋白分解酶等 4) 压迫和阻塞:如:绦虫、孢子虫的胞囊等(影响性腺发育) 5) 其他疾病的媒介:如:鱼蛭、桡足类等 5. 试述水产动物疾病的综合预防措施? 彻底清池1) 清淤:(新池浸泡1月)旧池清淤 2) 药物消毒:水泥池:1/10000的KMnO4或含氯消毒剂等。 土池: a. 生石灰清池

胆汁酸作用机理及在水产饲料中的应用

胆汁酸作用机理及在水产养殖中的应用研究 唐精张宝彤李爱琴萧培珍 胆汁酸是胆汁的主要成分之一,在动物脂肪代谢中起着重要作用。作为一种饲料添加剂,胆汁酸的作用效果已逐渐被人们所认同,胆汁酸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为阐明胆汁酸的组成、作用机制以及对水产动物的营养研究现状,本文就此作一个专述。 1 胆汁酸的种类 正常人胆汁中的胆汁酸按结构可分为两大类:一类为游离型胆汁酸( free bile acid),包括胆酸(cholicacid, CA)、脱氧胆酸(deoxycholic acid, DCA)、鹅脱氧胆酸(chenodeoxycholic acid, CDCA)和少量的石胆酸(lithochalic acid, LCA);另一类是上述游离胆汁酸与甘氨酸或牛磺酸结合的产物,称结合型胆汁酸(conjugated bile acid),主要包括甘氨胆酸(glycocholic acid)、甘氨鹅脱氧胆酸(glycochenodeoxycholic acid),牛磺胆酸(taurocholic acid)及牛磺鹅脱氧胆酸(taurochenodeoxycholic acid)等。从来源上分类可分为初级胆汁酸、次级胆汁酸和三级胆汁酸。肝细胞内,以胆固醇为原料直接合成的胆汁酸称为初级胆汁酸(primary bile acids),包括胆酸和鹅脱氧胆酸。初级胆汁酸在肠道中受细菌作用,进行7α脱羟作用生成的胆汁酸,称为次级胆汁酸(secondary bile acids),包括脱氧胆酸、石胆酸和酮基石胆酸。三级胆汁酸(tertiary bile acids)则是重吸收次级胆汁酸在肝脏及肠道的代谢产物,包括磺基石胆酸和熊脱氧胆酸。 不同动物的胆汁酸种类和数量都不相同,起作用的成分也有较大差别。如人的胆汁酸是以胆酸、鹅脱氧胆酸为主,而奶牛胆汁酸的主要成分为胆酸和脱氧胆酸,鸡体内脱氧胆酸含量很少,鹅脱氧胆酸的含量最高。虾、蟹等甲壳动物由于是没有胆囊的无脊椎动物,因此没有胆汁的分泌,也没有胆汁酸。由此可见,要有效地发挥胆汁酸的作用,必须根据动物种类选择适宜的胆汁酸产品。 2 胆汁酸的合成代谢与作用机制 2.1 胆汁酸的合成途径 胆汁酸主要在肝细胞内由胆固醇转化而来。有两种不同的合成途径:一个是经典途径:肝细胞内,在胆固醇7α-羟化酶的催化下,胆固醇转化为7α-羟胆固醇,而后经过固醇核的还原、羟化、侧链的断裂和加辅酶A等多步反应,最后生成具有24碳的初级胆汁酸及其与甘氨酸和牛磺酸结合形成的结合胆汁酸。另一个是替代途径:由27α-羟化酶催化,侧链的修饰先于固醇核的还原和羟化,合成的胆汁酸多为鹅去氧胆酸。与7α-羟化酶仅存在于肝细胞不同,27α-羟化酶广泛分布于机体各组织。肝细胞合成的初级胆汁酸随胆汁进入肠

智慧树知到《细胞生物学结构与功能》章节测试答案

1、目前发现的能在无生命培养基中生长繁殖的最小最简单的细胞是() 答案:支原体 2、原核细胞与真核细胞有许多不同点,但二者都具有的细胞器是() 答案:核糖体 3、真核多细胞生物出现的年代大约是() 答案:12—16亿年前 4、胡克( Robert Hooke )发现的是植物的活细胞()。 答案:错 5、古核细胞又称古细菌,是原核生物()。 答案:错 第2章单元测试 1、组成细胞膜的脂质主要是 答案:磷脂 2、以下哪种情况下细胞膜的流动性较高() 答案:不饱和脂肪酸含量高 3、膜脂最基本的运动方式为() 答案:沿膜平面的侧向扩散 4、原核细胞与真核细胞质膜中均含有胆固醇()。 答案:错 5、膜内在蛋白(整合膜蛋白)与膜的结合非常紧密,只有用去垢剂才能从膜上洗脱下来()。答案:对

1、质子泵存在于()。 答案:溶酶体膜上 2、小肠粘膜上皮细胞从肠腔吸收葡萄糖时,通过()达到逆浓度梯度运输。 答案:与Na+相伴运输 3、下列分子中不能通过无蛋白脂双层膜的是 ( ) 答案:葡萄糖 4、载体蛋白质只参与主动运输()。 答案:错 5、Na+/K+ 分布在大多数动物与植物细胞膜中发挥作用()。 答案:错 第4章单元测试 1、下列哪组蛋白质的合成在糙面内质网上进行() 答案:整合膜蛋白、分泌蛋白 2、经常接触粉尘的人容易患肺部疾病,如矽粉引起的矽肺,下列哪种细胞器和矽肺的形成直接相关() 答案:溶酶体 3、下列细胞器中有极性的是 答案:高尔基体 4、过氧化物酶体属于异质性的细胞器() 答案:错 5、细胞中O-连接的糖基化修饰起始于内质网中,一般完成于高尔基体() 答案:错

水生动物肠道微生物研究进展

水生动物肠道微生物研究进展 作者:张美玲杜震宇 来源:《华东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6年第01期 摘要:动物体消化道栖息着一个数量庞大、种类繁多的微生物群落,肠道微生物与宿主生理代谢的相互关系已成为国际生物学界研究的热点之一.然而与高等动物相比,水生动物这方面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本文从水生动物肠道共生微生物形成的影响因素、水生动物肠道微生物的组成特点、肠道微生物对宿主的影响以及肠道微生物生态学研究策略方面综述了近年来国内外研究取得的进展,阐述了消化道微生物分子生态学研究在水生动物营养代谢、免疫及发育调控中的意义和发展前景. 关键词:肠道微生物;水生动物;益生菌;免疫调节;营养代谢 中图分类号:Q938.1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000-5641.2016.01.001 0引言 动物体消化道内栖息着一个数量庞大的微生物群落,约含1000~5000种微生物,并由此在宿主肠道内形成了一个复杂的微生态系统(micro-ecosystem).目前已知,消化道菌群与宿主及消化道环境(如食物、体温、pH值等)三者之间构成了相互作用与依赖的“三角”关系,共同参与营养物质的消化、吸收及能量代谢的过程,在高等动物中,已有很多研究阐明肠道微生物参与宿主营养代谢或免疫调节.新近的研究工作发现,人体肠道内的拟杆菌具有独特的碳水化合物结合结构域,可以有效地提高细菌对于膳食纤维的结合能力,增强其降解多糖的效率,帮助宿主利用膳食中的多糖类物质,人体肠道内的柔嫩梭菌(Fae-calibacterium prausnitzii)通过分泌特定的代谢物阻断NF-κB的激活及IL-8的产生,从而抑制肠道炎症疾病的发生,随着对肠道微生物功能解析工作的逐步深入,现在学界已逐渐认识到,在动物生理学尤其营养代谢研究中,必须充分考虑肠道细菌的作用。当前,高等动物肠道微生物与宿主生理代谢的相互关系与调控机制已成为国际生物学和医学的研究热点之一.然而水生动物肠道微生物与宿主生理的关联与调控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相比于陆生脊椎动物,水生动物处于更为复杂的生态环境之中,其肠道微生物结构和陆生动物相比具有更大的多样性和复杂性,这也给水生动物肠道微生物研究带来了挑战。尽管如此,国内外仍有一些学者对水生动物肠道微生物进行了初步研究,并取得了较好的进展。 1水生动物肠道微生物结构形成的影响因素 与其它动物相类似,目前的研究表明水生动物的遗传背景、饲养环境、饲料组分均可以显著影响其肠道微生物的结构组成.关于宿主的遗传背景对肠道微生物的影响目前在国内外均有报道,研究发现处于不同生长环境中的斑马鱼肠道存在一个核心菌群,而生活在同一淡水环境

水产养殖中常见有益菌的特点与作用机理

水产养殖中常见有益菌的特点与作用机理 一、常见有益菌的种类及作用 在水产养殖中应用比较广泛的有益菌主要有:光合细菌、芽孢杆菌、EM菌、硝化细菌、酵母菌、乳酸菌等。 主要的作用如下: 1、降解有机质 分解池塘底部腐败的沉积物、污泥及水中过剩的饵料,从而降低了化学耗氧量和生物耗氧量,增加水中溶氧。 2、分解、转化有害物质 分解、利用有机物、氨氮、硫化氢、亚硝酸盐等物质,合成大量糖类、氨基酸类、维生素类等有益物质,避免了养殖水体中鱼虾类受有害物质的毒害作用。 3、稳定水体pH值 有益微生物能促进水体生态环境的平衡,并在代谢过程中能分解利用小分子有机酸,对水体的pH值有缓冲作用,避免了pH值剧变而对鱼虾类的危害,增强了鱼虾类的抗应激反应能力和忍耐力。 4、抑制病原微生物 有益微生物在较短时间内通过大量繁殖而成为优势种群。通过竞争营养、空间和分泌抗生素,从而抑制其它有害微生物的生长繁殖,减少了水产养殖中病害的发生。 二、特点与作用机理 1、光合细菌 光合细菌(Photo synthetic Bactreia PSB)是地球上出现最早的具有原始光能合成体系的生物,是一类在厌氧条件下进行不放氧光合作用细菌的总称。 特点: (1)光合细菌在厌氧和好氧下均能生长,但更适宜于含氧量不足的水体,其使用的pH值在5-9之间,最适pH值为6-8;适宜作用温度为15℃-40℃,最适温度为30℃,在海、淡水中均可生长。 (2)光合细菌的光合作用与绿色植物和藻类的光合作用机制有所不同。主要表现在:光合细菌的光合作用过程基本上是一种厌氧过程,也不释放分子氧。 (3)光合细菌不仅能进行光合作用,也能进行呼吸和发酵,能适应环境条件的变化而改变其获得能量的方式。 作用机理: (1)光合细菌在自身繁殖过程中能利用小分子有机物做碳源、供氢体,利用水环境溶解氮(如铵、硝酸盐、亚硝酸盐等)做氮源合成有机氮化物,因此可消耗水中的小分子有机物、铵、硝酸盐、亚硝酸盐,起净化水质的作用; (2)但是光合菌不能利用水环境中的一些大分子有机物,水体中的大分子有机物(如蛋白质、脂肪、糖)必须先由其它微生物(如枯草杆菌、芽孢杆菌、乳酸菌、酵母菌、放线菌、硫化菌等)分解成小分子有机物(如氨基酸、低级脂肪酸、小分子糖等)后才能被光合细菌分解利用,因此在利用光合细菌净化水质时应配合使用其它有益菌。 (3)光合菌改良水体的过程通常是在光合作用下完成。一般情况下光合菌对水体中可见光或光能见度较高的水体表层(30–50cm)水质具有较好改良效果,而对水体中光能见度较底的较深或深水层以及难见光的池底部分,由于光合作用进行困难或难于进行,因此难于产生良好的改良效果。 (4)光合细菌作为优良的饲料添加剂,含有大量的促生长因子和生理活性物质,营养丰富:B族维生素种类和含量在总体上超过了酵母;尤其是酵母中特别缺少的维生素B12、叶酸和

胆汁的成分与生理功能.

胆汁的成分与生理功能 胆汁(bile)在肝内生成。平时分泌的胆汁由肝管经胆管流入十二指肠,或储于胆囊中,在消化期间从胆囊反射性排出。马、胳驼、大鼠、鸽等动物没有胆囊,胆囊的功能在某种程度上由粗大的胆管来代替。 图1 肝脏显微结构模式图 1.胆汁的性质和成分 胆汁是具有黏滞性和强烈苦味的液体。刚从肝脏分泌出来的胆汁,称为肝胆汁;在胆囊中储存过的胆汁,称为胆囊胆汁,因被浓缩而颜色变深。肝胆汁是弱碱性,胆囊胆汁呈弱酸性。胆汁中没有消化酶,除水外,还有胆色素、胆盐、胆固醇、脂肪酸、卵磷脂以及其他无机盐等。禽类的胆汁,鸡的pH为5.88,鸭的pH为6.14,呈酸性反应,含有淀粉酶。胆汁中所含的胆汁酸主要是鹅胆酸、胆酸和异胆酸,缺少脱氧胆酸。 胆汁的颜色决定于胆色素的种类和浓度。草食动物胆汁的颜色呈暗绿色;肉食动物的胆汁呈赤褐色。胆色素主要是血红蛋白的分解产物,包括胆绿素及其还

原产物胆红素等。胆固醇是体内脂肪代谢的产物,正常情况下,胆汁中的胆固醇、胆盐和卵磷脂之间有适当的比例,这是维持胆固醇呈溶解状态的必要条件。当胆固醇分泌过多,或胆盐(卵磷脂)减少时,胆固醇可析出形成胆固醇结晶,这是形成胆结石的原因之一。 2.胆汁的作用 ①胆盐、胆固醇和卵磷脂可乳化脂肪,增加胰脂肪酶的作用面积。 ②胆盐可与脂肪酸结合成水溶性复合物,促进脂肪酸的吸收。 ③胆汁促进脂溶性维生素A、维生素D、维生素E、维生素K的吸收。 ④胆汁可以中和十二指肠中部分胃酸,维持肠内适宜的pH。 ⑤胆盐排到小肠后,绝大部分由小肠黏膜吸收入血,再入肝脏重新形成胆汁,即为胆盐的肠-肝循环。胆盐在小肠被吸收后,还成为促进胆汁自身分泌的一个体液因素。 ⑥刺激小肠的运动。 图2 胆汁酸(胆盐)的肠肝循环示意图

1、动物体最基本结构和功能单位

1、动物体最基本结构和功能单位是细胞 2、遗传信息的储存场所是细胞核 3、脂质合成的主要场所是滑面内质网 4、粗面内质网和滑面内质网在电镜下的主要区别是根据其表面是否附有核糖体 5、正中矢状面将畜体分为左右对等的两半 6、骨受损时,手术中应尽量保留骨膜 7、头骨中最大的骨是下颌骨 8、有角突的动物是牛 9、有吻骨的动物是猪 10、动物颈椎一般有7枚 11、胸椎有18个的动物是马 12、胸椎的椎弓和椎体围成椎孔 13、组成胸廓的骨骼包括胸椎、肋和胸骨 14、家畜的髋骨包括髂骨、坐骨、耻骨 15、组成骨盆腔的骨骼是髋骨、荐骨和前三四枚尾椎 16、构成哺乳动物肩关节的骨骼是肩胛骨和肱骨 17、髂骨、坐骨、耻骨共同构成的关节窝是髋臼 18、关节的基本结构包括关节囊、关节腔、关节面和关节软骨 19、牛股膝关节前方具有3条直韧带 20、髋关节具有副韧带的是马 21、全身最长的肌肉是背腰最长肌 22、组成颈静脉沟的是胸头肌和臂头肌

23、腹壁肌肉由内向外依次是腹横肌、腹直肌、腹内斜肌和腹外斜肌 24、组成腹股沟管的肌肉是腹外斜肌和腹内斜肌 25、草食家畜腹壁肌外面被覆的深筋膜含有大量的弹性纤维,称为腹黄膜 26、组成髂肋肌沟的肌肉是背腰最长肌和髂肋肌 27、皮下组织又称为浅筋膜 28、皮内注射是把药物注入到真皮 29、蹄真皮又称肉蹄 30、给马钉蹄铁的标志是蹄白线 31、牛上唇中部与两鼻孔之间形成的特殊结构为鼻唇镜 32、颌下腺的开口处是舌下肉阜 33、胃壁由内向外分为四层,黏膜、黏膜下层、肌肉层和浆膜层 34、有胃盲囊的动物是马 35、有胃憩室的动物是猪 36、成年牛容积最大的胃是瘤胃 37、网胃位于季肋部的正中矢状面上 38、胃黏膜腺体上皮为单层柱状上皮 39、胃黏膜无腺部为复层扁平上皮 40、分泌胃蛋白酶原的是主细胞 41、分泌盐酸的是壁细胞 42、犬胃黏膜的特征之一是胃粘膜只有有腺部 43、升结肠呈圆锥状的动物是猪 44、升结肠呈圆盘装的动物是牛

动物肠道微生态系统及益生菌的营养功能

动物肠道微生态系统及益生菌的营养功能 [2009-11-6] ????? 动物肠道内存在着大量的微生物,每克肠道内容物中含超过100亿个细菌,它们大部分与机体细胞密切接触,交换能量物质,相互传递信息,对宿主有营养、免疫、刺激生长和生物颉颃等作用,在肠道系统中起重要作用。正常情况下,肠道内的正常微生物群在定性、定量和定位等方面保持平衡状态,形成微生态平衡。益生菌是一种含有活菌及成分和产物的微生物制剂,通过改善肠道微生态平衡促进动物机体健康。益生菌能合成,形成具有抗菌作用的物质,也能加强肠道先天免疫系统。益生菌在肠道内能建立一个正常的共生菌群,防止潜在致病性病原微生物的侵袭。 ??? 1肠道微生态系统的概念 ??? 肠道原籍菌、外籍菌和其上皮细胞等生物成分与食源性非生物成分(未被消化的食物)及来自胃、肠、胰和肝的分泌物(如激素、酶、黏液和胆盐等)共同构成肠道微生态系统。当动物处于健康状态时,其肠道内微生物按一定的种群比例定植在肠壁上,处于一种稳定的菌群平衡,它们对于宿主有益无害,是动物内环境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动物肠道内存在着约有30个属500多种微生物,可分为专性厌氧菌和梭状芽孢杆菌、兼性厌氧菌、肠道球菌和大肠杆菌等和需氧菌3部分。肠道中以厌氧菌组成为主,革兰阳性菌占主要部分,主要是乳酸菌(乳酸杆菌、链球菌和消化链球菌等)和双歧杆菌。在大量细菌共生的环境中,不同菌种间的颉颃作用,宿主与细菌间借助对营养物质的吸收和利用,在消化道内相互作用,维系着消化道微生物生态系统的平衡。乳酸杆菌作为一种重要的原籍菌,能通过与肠上皮表而特异性的受体结合,有序地定植在肠上皮表,构成有层次的厌氧菌,与其他厌氧菌一起构成膜菌群。

外源酶制剂对动物肠道健康的改善

2009年第6期(总第149期) 文献综述 67 外源酶制剂对动物肠道健康的改善 窦君霞 (泰山职业技术学院 泰安 271000) 摘要 酶制剂以其独特的生物学功能和天然绿色倍受关注,添加外源性酶制剂可提高营养物质的消化率,同时日粮中添加外源性酶制剂还伴随有肠道菌群发生变化。本文从外源性酶制剂(不包括植酸酶)与肠道微生物菌群的相互作用机制,说明外源性酶制剂可以改善动物肠道的健康。 关键词 外源性酶制剂 动物肠道 改善 健康 中图分类号:S816.7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1733(2009)06-0067-02 由于饲料工业的迅猛发展,饲料资源短缺也已成为严重的阻碍因素之,解决这些问题的有效途径要寻求既能排除抗生素、生长激素的弊端,又能提高饲料原料的消化利用率的替代品。酶制剂以其独特的生物学功能和天然绿色倍受关注。添加外源性酶制剂可提高营养物质的消化率,同时日粮中添加外源性酶制剂还伴随有肠道菌群发生变化,显著改善动物肠道健康的作用。有的学者对酶制剂改善动物肠道健康的效果作出了初步的解释,认为酶制剂消除了黏性很强的可溶性非淀粉多糖的抗营养作用,降低了动物肠道食糜的黏度,改变了有害微生物滋生的环境,改善了动物肠道的健康[1]。 本文从外源性酶制剂(不包括植酸酶)与肠道微生物菌群的相互作用机制,说明外源性酶制剂是如何改善动物肠道健康的。日粮中添加了木聚糖酶、β-葡聚糖酶、纤维素酶、半乳糖苷酶、β-甘露聚糖酶、淀粉酶等酶制剂后,可以将高黏度的可溶性非淀粉多糖(snsp )降解成多糖片断或寡糖(木寡糖、β-葡聚寡糖、水苏糖、甘露寡糖、异麦芽寡糖),这些多糖片断和寡糖是长链碳水化合物水解的中间产物或终产物,促进动物后肠有益菌的增殖,某些寡糖具有抗原性,可直接刺激动物体免疫应答反应。 1 木聚糖酶 木聚糖是由1,4-β-d-木糖苷键连接起来并带有多种取代基的多聚糖。它的含量相当丰富,是一种巨大的生物资源,是麦类饲料中的主要抗营养因子,而木聚糖酶则是降解该物质的最主要酶之一。阿拉伯木聚糖是小麦、麸皮等饲料中的主要抗营养因子,阿拉伯木聚糖主要由戊糖(阿拉伯糖和木糖)组成,因此,俗称戊聚糖。木聚糖分子经过内切-β-1,4-木聚糖酶(1,4-β-d-木聚糖水解酶,ec3.2.l.8)水解后的主要产物是木寡糖和木糖,木糖经过转化,进入葡萄糖代谢途径,为动物提供能量,成为可以利用的物质,而木寡糖是具有高效益生作用的化学益生素。低聚木糖是由2~7个以1,4-β-d-木糖苷键结合而构成的低聚糖,其中以木二糖和木三糖为主。低聚木糖是功能性低聚糖中功效最突出的一类非降解寡糖,能极显著地促进人或动物肠道内 双歧杆菌的增殖,从而抑制肠道内腐败菌的生长并减少有毒发酵产物的形成,与其他低聚糖相比,低聚木糖的另一突出特点是稳定性好。5%的木寡糖水溶液在pH2.5-8.0的范围内,煮沸1h 无变化;1%木寡糖的水溶液在pH2.5~7.0范围内,分别于5℃、20℃、37℃温度下贮存3个月,没有发生明显的变化。因此,胃液、胰液、唾液等几乎都不能分解木寡糖,在广域的胃肠道消化酶系活跃的温度、pH 范围非常稳定。木寡糖不但稳定性好,而且还具有降低水分活度的作用,其对水分活度的影响与葡萄糖相近,低于麦芽糖和蔗糖。木寡糖具有改善大便的功能,生长肥育猪和母猪摄入木寡糖后增加了大便中的水分,防止便秘的出现。木寡糖的益生效率很高,很小的摄入量就能够改善动物的肠道健康,人的有效摄入量是0.7~1.4g/d [2]。余世袁(2003)经过蛋鸡试验表明,100~200g/t 的添加量,产蛋率提高5%~7%,鸡蛋中的胆固醇含量下降30%~60%,死亡率下降6%,木寡糖在鸭、猪、水产养殖中也取得了显著的效果[3]。 2 β-葡聚酶 β-葡聚糖是自然合成的多聚糖,是由右旋葡萄糖以β-构型连接的多聚物,往往通过β-(1→3)、(1→4)糖苷键线性连接形成,即通常所说的混合链β-葡聚糖,可溶性β-葡聚糖是大麦日粮产生黏性的主要原因。β-葡聚糖酶属于水解酶类,主要包括内切β-1,3葡聚糖酶、内切β-1,4葡聚糖酶和外切β-1,3葡聚糖酶、外切β-1,4葡聚糖酶,饲料中应用的β-葡聚糖酶主要是内切酶,β-l,3/β-1,6糖苷键构成的葡聚糖才具有较大的生理活性,而α-葡聚糖形成的是带状结构,几乎没有免疫调节活性。对水解谷物中的β-葡聚糖具有重要的作用[4]。suzuki 等(1990)报道,从酵母细胞壁提取的β-葡聚糖可以刺激非特异性免疫反应[5]。schoenherr 等(1995)也有β-葡聚糖提高仔猪生长性能的报道[5]。drytz 等(1995)实验表明,哺乳猪日粮中添加β-葡聚糖后降低了炎症反应,提高了生长性能。细胞产生的细胞因子,依次刺激t 细胞和b 淋巴细胞,使它们的抗体生成能力得到改善,进而提高抗体对细菌和病毒的抵抗力,这就是β-l,3/β-1,6-葡聚糖不但能够增强机体的非特异性防御屏障,

水产健康养殖五项制度两项登记

水产健康养殖“五项制度、两项登记及水产养殖禁用药物注意事项” 健康养殖的“五项制度”是: 1、生产日志制度。把生产过程用“日志”的形式记录下来,内容包括天气情况、水质情况、生长情况、管理情况等,便于查阅、总结和留证。 2、科学用药制度。使用消毒药物、治疗药物要科学,建立一套严格的、切实可行的科学用药制度。严格按照《兽药管理条例》和《NY5071?2002无公害食品渔药使用准则》等有关法律法规使用渔药,严禁使用禁用药用品行为,供给市场的养殖产品在水产品药残监测中无禁用药品检出。 3、水产品加工企业原料监控制度。水产品加工企业,要对所有原料进行质量监控,保证原料的新鲜、不含国家规定的药物残留,原料符合国家或地方的有关标准,确保加工原料的质量。 4、水域环境监控制度。对于养殖水源所处的水域和养殖环境进行质量监控的制度,监控的内容主要有土壤、底质、大气和水质。使养殖环境符合无公害产地的要求,养殖用水符合国家渔业用水水质标准或无公害养殖水质标准。 5、产品标签制度。养殖产品以标签形式进行记录,以明确生产者的责任、保证产品的质量。内容有单位名称、地

址,产品种类、规格,出池日期等。 健康养殖的“两项登记”是: 1、水产养殖生产记录。对养殖生产过程进行记录,内容有池塘编号、面积、养殖品种、饲料品牌和来源、苗种来源、投放时间、检疫情况和检疫单位以及生长和水质情况。 2、水产养殖用药记录。对水产养殖用药的情况进行记录,内容有时间、池塘编号、药名、用药量和浓度、养殖生物体重、病害发生情况、主要症状、处方及处方出具人、用药人员等。 水产养殖禁用药物注意事项: 根据有关法律法规,任何单位和个人禁止在水产品养殖、收购运输中使用违禁药物或其它可能危害人体健康的物质。这类非法添加行为性质恶劣,对群众身体健康危害大,涉嫌生产销售有毒有害食品等犯罪,依照法律要受到刑事追究,造成严重后果的,直接判处死刑。为便于水产养殖、管理者更加清楚地了解养殖过程中应禁止使用的药物和物质,对82种“禁止在饲料、动物饮用水和畜禽水产养殖过程中使用的药物和物质”的名单进行了甄别,编写了禁止在水产养殖过程中使用的药物和物质名单。

水产养殖动物疾病防控盲点及改进方法

水产养殖动物疾病防控盲点及改进方法 近年来,随着养殖技术的逐步普及,广大养殖户的养殖管理水平有了很大提高,动物疾病防控意识不断增强,防控效果越趋明显。但是,在养殖集约化程度越来越高的过程中,由于防控措施不到位、不恰当而带来的疾病问题却仍然普遍存在,这给养殖者的正常生产带来阻碍。因此,深入、正确分析水产养殖中存在的盲点并加以改进,是减少病害发生、促进水产健康养殖的关键所在。 一、防控盲点 1.没有注重养殖环境的生态平衡 很多养殖户都懂得在苗种放养前清塘除泥、晒塘翻塘、消毒杀虫等,但往往忽视了养殖自身的污染,如放养密度过高、人工饲料过量投喂、防病药物滥用等,直接破坏了养殖水域生态平衡,使池塘损失了自我净化的能力。这时,只能通过换水来维持水质,这就加快了水质的富营养化和疾病的交叉感染。所以说,不注重养殖环境本身的生态平衡是疾病防控的一个盲点。 2.没有重视饲料的投喂技术 大多数养殖户都担心养殖对象吃得不够饱,这恰恰是导致疾病产生的盲点。很多水产动物是集群摄食性,影响它们正常摄食的环境因素十分复杂。饲料日投喂量的高低与养殖对象的生长阶段、健康状况、水质条件、饲料品种、气候、环境的变化及病害因子等多种因素密切相关。但是有的养殖户在投喂饲料时只根据投放品种的数量、投饵百分率计算饲料量,或者干脆凭感觉盲目投放,而不考虑上述几个因素,甚至在一个池吃不完的饲料又捞到其他池投喂。这样既可能浪费饲料,又容易造成水质污染,容易把病菌带到其他池塘而造成交叉感染。 3.没有注意饲料的最佳选择

饲料是水产养殖生产中的重要投入,饲料的质量不但决定了饲料本身的转化效率,而且对池塘环境起到决定性的影响。饲料质量低下不仅影响鱼类的正常生长,而且会在养殖过程中产生大量的废弃物,恶化养殖环境。而目前,仍然有养殖户贪图便宜,选择一些中小饲料厂生产的价廉质低的饲料来喂养。这就造成两个直接后果:一方面饲料营养组成与养殖鱼类的营养需求有较大的差距,营养需求得不到满足,直接或间接地使养殖动物易于感染疾病甚至死亡;另一方面饲料在水中的稳定性差,转化效率低,饲料系数高,影响了鱼类正常生长,也造成了养殖水体中各种有机物的大量积累,恶化了鱼类的生长环境,增加了病害发生机会。 4.没有注意病原生物的相对平衡 很多养殖户在水产养殖防病过程中过分依赖某一措施或某一药物,不管养殖对象有没有患病或患的是什么病,就赶快泼洒长期习惯使用的硫酸铜、灭虫精等杀虫药、抗菌药进行杀虫杀菌,却没有意识到动物自身免疫力的重要性,也不知道病原微生物是广泛存在于养殖水体或环境中,单纯靠某一措施或某一药物非但起不了大的作用,反而破坏了水产养殖环境中微生物的相对平衡,同时还可能错过了防病治病的最好时机,导致病情越来越严重。这也是疾病防控的一个盲点。 二、改进技术 1.改进养殖水体的处理技术和生态环境的调控技术 在养殖过程中,由于消毒剂和抗生素的大量使用而使养殖水体本身生物环境受到破坏,大量残饵、粪便、生物尸体无法及时降解,造成水体污染。因此,要利用生物修复技术,改善养殖水域环境质量。 生物修复即是向水域中投入特殊生物功能的微生物,通过微生物的代谢活动使水中的有机物得到有效分解。如光合细菌或芽孢杆菌能

肠道粘膜屏障的构成及功能

肠道粘膜屏障的构成及功能 、尸■、亠 前言 人体肠道内栖息着大量的正常微生物,这些微生物在长期进化过程中和宿主形成了共生关系。正常情况下并不损害机体继康,这完全依赖于机体完整的肠道粘膜屏障功能。肠道粘膜屏障主要由机械屏障、免疫屏障、化学屏障和生物屏障四部分组成,这些功能分别有相应的结构基础,是防止肠道内有害物质和病原体进人机体内环境,并维持机体内环境稳定的一道重要屏障。以上任何一方面损害均可能造成细菌及内毒素易位。 1. 肠道屏障的构成肠道屏障功能是指正常肠道具有较为完善的功能隔离带,可将肠腔与机体内环境分隔开来,防止致病性抗原侵入的功能。肠道屏障包括机械、化学、生物及免疫屏障。 1.1 机械屏障 由肠道粘膜上皮细胞、细胞间紧密连接等构成,肠上皮由吸收细胞、杯状细胞及潘氏细胞等组成,细胞间连接有紧密连接、缝隙连接、黏附连接及桥粒连接等,尤以紧密连接最为重要。紧密连接主要由紧密连接蛋白组成,包括咬合蛋白(occludin) 、闭合蛋白(claudi n) 家族、带状闭合蛋白(zo nula occlude ns , ZO)家族、连接黏附分子(junctional adhesion molecule , JAM)等。广义的机械屏障还包括肠道的运动功能,肠道的运动使细菌不能在局部肠黏膜长时间滞留,起到肠道自洁作用。 吸收细胞侧面和质膜在近肠腔侧与相邻的细胞连接形成紧密连接复

合体,只允许水分子和小分子水溶性物质有选择性通过。潘氏细胞具有一定的吞噬细菌的能力,并可分泌溶菌酶、天然抗生素肽、人类防御素 5 和人类防御素6,在抑制细菌移位、防治肠源性感染方面日益受到重视。杯状细胞分泌粘液糖蛋白,可阻抑消化道中的消化酶和有害物质对上皮细胞的损害。并可包裹细菌;还与病原微生物竞争抑制肠上皮细胞上的粘附素受体,抑制病菌在肠道的粘附定植从而可预防小肠细菌过度增生和肠源性感染。 1.2 化学屏障由胃肠道分泌的胃酸、胆汁、各种消化酶、溶菌酶、粘多糖、糖蛋白和糖脂等化学物质构成了肠道的化学屏障。 胃酸能杀灭进入胃肠道的细菌,抑制细菌在胃肠道上皮的粘附和定植;溶菌酶能破坏细菌的细胞壁,使细菌裂解;粘液中含有的补体成分可增加溶菌酶及免疫球蛋白的抗菌作用;其中,肠道分泌的大量消化液可稀释毒素,冲洗清洁肠腔,使潜在的条件致病菌难以粘附到肠上皮上。1.3 生物屏障 肠道是人体最大的细菌库,寄居着大约1013?1014个细菌,99% 左右为专性厌氧菌,肠道内常驻菌群的数量、分布相对恒定,形成一个相互依赖又相互作用的微生态系统,此微生态系统平衡即构成肠道的生物屏障。 专性厌氧菌(主要是双歧杆菌等)通过粘附作用与肠上皮紧密结 合,形成菌膜屏障,可以竞争抑制肠道中致病菌( 如某些肠道兼性 厌氧菌和外来菌等) 与肠上皮结合,抑制它们的定植和生长;也可分泌醋酸、乳酸、短链脂肪酸等,降低肠道pH 值与氧化还原电势及与致病菌竞争利用营养物质,从而抑制致病菌的生长。

水产健康养殖基础知识——吴景云

水产健康养殖基础知识 主讲:清流县老科协副会长吴景云 吴景云是清流县老科协副会长、推广研究员, 1998年从清流县畜牧水产局局长、高级畜牧兽医师岗位退休。在工作岗位上他是位优秀的领导干部,更是一位品学兼优的专业技术人员。退休后,他对城乡科普和农业新技术推广工作的热情不退,钻研农业专业技术的劲头不减,把自己的聪明才智奉献给社会,服务于“三农”,服务下一代的教育事业作贡献。 一、水产健康养殖——分类 ?顾名思义型 ?无公害养殖型 ?设施养殖型 二、水产健康养殖——理念

?健康养殖的最初内涵是在养殖生产过程中预防和控制养殖病害采取的改造生产条件、改善生态环境和提高养殖生物自身健康状况的综合技术的概括。 ?养鱼不得病? 三、水产健康养殖——顾名思义 ?要根据和围绕特定养殖对象的生物学特性进行;对所进行的养殖系统能够进行有效控制,所谓养殖系统包括养殖设施、养殖品种、养殖环境。 ?出鱼时健康即可? ?养殖鱼类生物学? ?形态特征(体型、体色、大小) ?食性(草、杂、肉、滤食性) ?生长(快速生长、稳定、衰老期、年轮) ?繁殖习性(一次性和多次性、产哪种类型卵) ?生态习性(暖、温、冷水性;分布哪些区域,本属于哪里) 草鱼Grass carp:体形延长,前部略呈圆筒形,后部侧扁,腹部圆,无腹棱,各鳍淡灰色,头中等大较宽。吻短而圆钝。口端位呈弧形,上颌稍长于下颌,最大个体约35kg;侧线鳞35-46 ?雅罗鱼亚科 ?鲢Silver carp ?鲢亚科 ?体形长而侧扁,腹缘呈刀口状,腹棱完全。头较大,胸鳍末端不超过腹鳍基部。口腔后方具有螺旋形的鳃上器。鳃孔大,同侧的鳃耙相联合呈海绵状膜质片,最大个体约20kg。 四、如何开展水产健康养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