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产动物的摄食与消化吸收

水产动物疾病学试题库完整

水产养殖生物病害学疾病学 试卷一 一、填空题(每空0.5分,共30分) 1.病原是致病微生物和寄生虫的统称,其中,致病微生物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寄生虫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 2.疾病的发生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三者相互作用的结果;疾病的经过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三个时期;疾病的结局有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三种方式。 3.决定病原体能否致病的因素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病原对宿主的危害作用包括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 4.NH3-N中毒往往发生在水体的pH值偏_______时,H2S中毒容易发生在水体的pH值偏________时;浮头发生在水体的DO值偏________时,气泡病发生在水中的DO值偏_______时;如果浮头在夜晚12时就开始出现,说明______________,如果浮头仅发生在凌晨6时以后,则说明_______________。 5.细菌疫苗的类型主要有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细菌疫苗的接种方法主要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 6.抗原是能刺激机体产生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并能与之结合而引起特异性

水产动物病害习题

简答题 第一章 1.水产动物病害学的定义是什么? 水产动物病害学: 是研究水产养殖动物(鱼、虾、贝等)疾病发生的原因、病理机制、流行规律以及诊断、预防和治疗方法的一门综合性学科。 2.水产动物病害研究发展具有哪些主要特点? 3.简述我国水产动物病害防治的发展过程。 4.水产动物病害防治与其他学科的关系如何? 水产动物病害防治与其他学科的关系 1.与水产动物本身的生物学知识有关: 如各种水产养殖动物的形态学、分类学、生态学和生理学等; 2.与病原体的生物学知识有关: 如寄生虫学和微生物学等; 3.与养殖水体环境化学知识有关: 如水化学和环境与水质监测技术等 4.与病害监测技术有关: 如生物制片技术、PCR 技术和电镜技术等; 5.与病害防治研究与应用知识有关: 如病理学、药物学、药理学和水产动物免疫学等。 第二章

1.影响海.病原: 又称病原体,是能引起疾病发生的致病微生物和寄生虫的统称。 2.病原的种类 1)致病微生物: 包括病毒、细菌、真菌和单细胞藻类等 2)寄生虫: 包括原生动物、吸虫(单殖吸虫和复殖吸虫)、绦虫、线虫、棘头虫、寄生蛭类、寄生甲壳类等。 1、产动物疾病发生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水温(T水)、盐度、溶解氧、酸碱度、透明度、硫化氢、氨氮、亚硝酸盐、余氯、营养不良、动物本身先天或遗传的缺陷、机械损伤。 2.宿主、病原体和环境间的相互关系如何? 病原体疾病的发生往往不是某个单一因素影响的结果,而是病原、宿主和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 3.病原体疾病的来源与传播方式有哪些? 4.病原对宿主有哪些危害作用?影响病原体致病的因素有哪些? 病原对宿主的危害: 1)机械损伤: 寄生虫的吸盘、钩和口器损伤皮肤、鳃等组织 结果: 功能伤失;继发炎症感染 2)夺取营养:

动物篇第2节消化与吸收

动物篇第二节《消化和吸收》教学设计 一、课前分析 (一)教材分析 1、对教材的认识 教材通过本节介绍力求将人的营养问题始终与周围的环境相联系,以便使学生认识到人与生物圈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本节加大了探究性学习的力度,充分体现了探究式学习以提高学生科学素养为理念,改变以往的教学程序。全节来看食物的消化过程都应是本节的重点和难点,其中的实验教学与现实生活联系紧密,学生会有亲身体验,可帮助学生理解难点。基于此,正好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并通过探究过程解决问题。同时注意总结比较实验的结果,分析原因,使学生评价与反思自己的探究过程,使学生的学习能力逐步增强。还可通过探究过程使学生意识到消化系统的重要性,并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为下一节作了铺垫。 2、教学目标 2.1知识目标: ①描述人体消化系统的及主要消化腺的组成、位置及功能; ②口腔的结构和唾液对淀粉的初步消化作用; ③概述食物在消化道内的消化和吸收过程; ④说出小肠的结构特点。 2.2技能目标: ①观察小肠结构的活动,解释小肠是消化和吸收的主要场所,认同结构与功能相统一的观点; ②养成实验的设计、实际操作及科学探索的能力; ③养成良好卫生习惯,提高注意口腔卫生、保护消化系统的能力。 2.3情感目标: ①通过了解常见消化系统病症,关注人体的健康,培养良好的卫生习惯; ②通过设计实验探究唾液在消化过程中的作用,养成严肃、认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3、教学重点和难点 ①教学重点:三大营养物质(淀粉、脂肪、蛋白质)的消化过程。 ②教学难点:A.小肠的结构与功能;B.探究实验的操作过程的控制。 (二)学情分析 高二学生思维活跃且好动,他们有很强的求知欲望,想要了解自己的身体结构。他们通过日常生活经验对消化系统有一定的了解,但食物在消化系统内怎样消化和吸收的知识比较缺乏。而这部分知识又比较抽象,因此,在教学中我尽可能运用多种手

生理学试题及答案第六章-消化与吸收.

第六章消化与吸收 一、名词解释 1、消化 2、吸收 3、慢波 4、胃肠激素 5、脑-肠肽 6、容受性舒张 7、胃排空 8、分解运动 9、胆盐的肠-肝循环 二、填空题 1、消化有两种主要方式:和。 2、消化道平滑肌的电活动有、和三种形式。其中慢波的起步点是。 3、副交感神经兴奋通常引起,、;交感神经兴奋主要引起,、。 4、胃肠激素的生理作用主要有:、、和。 5、胃肠道共有的运动形式是,小肠所特有的运动形式是;最重要的消化液是;营养物质消化和吸收的主要部位是。 6、胃的功能之一是容纳和储存食物并向十二指肠输送食糜。与之相关,胃的运动形式主要有、、。 7、胃液的成分除水以外,主要还有、、、和。 8、内因子是由胃的分泌的一种糖蛋白,有促进回肠上皮细胞吸收的作用,缺乏它时将引起。 9、消化期胃液的分泌,按照感受食物刺激的部位可分为、和三个时期。 10、胰液中消化蛋白质的酶有、等,消化淀粉的酶是,消化脂肪

的酶是。 11、胆汁的成分包括胆盐、磷脂、胆固醇等,其中与消化活动有关的是,其主要作用是。 12、糖类和氨基酸的吸收是经过,而大分子脂肪酸的吸收是经过。糖类吸收的主要分子形式是,蛋白质吸收的主要形式是,脂肪吸收的主要形式是、、,回肠能主动吸收和。 三、选择题 1、对消化道平滑肌生理特性的叙述,下列哪项错误() A、富有伸展性 B、具有像心脏一样规则的自律性 C、具有紧张性收缩 D、兴奋性低 E、对机械牵张刺激敏感 2、关于消化道平滑肌生理特性的叙说,正确的是:() A、兴奋性比骨骼肌高 B、收缩速度较慢 C、伸张性小 D、对化学刺激不敏感 E、有稳定的自发节律性 3、消化道平滑肌对下列哪种刺激反应不敏感() A、机械牵张 B、电和切割 C、温度变化 D、酸碱等化学物质 E、缺血和平滑肌痉挛 4、消化器官不具备下列哪种功能() A、消化食物 B、内分泌 C、免疫 D、吸收营养 E、维持酸碱平衡 5、消化管共有的运动形式是() A、紧张性收缩 B、容受性舒张 C、蠕动 D、分节运动 E、集团蠕动 6、关于消化道平滑肌基本电节律的叙说,正确的是:() A、胃肠各段的频率相同 B、起步点是纵肌与环肌之间的Cajal细胞 C、依赖于支配神经的存在 D、不受体液因素的影响 E、可促发肌肉收缩 7、胃肠平滑肌动作电位产生的主要离子基础是:() A、K+内流 B、Na+内流 C、Ca2+内流 D、Cl—外流 E、K+外流 8、迷走神经兴奋时将引起() A、胃肠平滑肌活动增强,消化腺分泌减少 B、胃肠平滑肌活动减弱,消化腺分泌增多 C、胃肠平滑肌活动增强,消化腺分泌增多 D、胃肠平滑肌活动减弱,消化腺分泌减少 E、胃肠平滑肌活动变化不明显,消化腺分泌增多 9、副交感神经兴奋可使()

水产动物疾病防治学(精)

《水产动物疾病防治学》 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编号:2542080 课程中文名称:水产动物疾病防治学 课程英文名称:Prevention Diseases of Marine Animals 课程类型:专业必修课 总学时:63 理论课:45 实验课学时:18 学分:2.5+0.5 适用专业:水产养殖 先修课程:微生物学、水环境化学、生物学、鱼类增养殖学、虾蟹养殖学 开课单位:生命科学学院 二、课程性质和任务 本课程是水产养殖专业的专业主要课程,属指定选修课。它是研究海产动物(包括鱼类、虾蟹类和贝类等)疾病发生的原因、病理机制、流行规律以及诊断、预防和治疗的一门综合性学科。当前,病害已成为制约水产养殖可持续健康发展的最主要因素,本课程主要就是利用水产养殖动物疾病发生和发展的一些基本原理,结合传统和现代的一些诊断与防治方法,解决水产养殖动物病害对水产养殖业的制约影响,为经济建设服务。本课程的重要任务: ?系统学习水产动物疾病发生的病原与病因; ?全面掌握水产动物病害的诊断、预防与治疗的常规方法; ?掌握水产动物免疫的基本机制及其免疫学原理在疾病防治中的应用; ?学习水产药物的基本种类及各种药物的主要应用范围; ?系统学习水产养殖动物的主要疾病及其防治措施; ?在教学过程中加强治学的能力与作风培养,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三、课程教学目标 1.学会一般水产养殖动物疾病的诊断,对疑难病症知道如何进行深入的检测的方法; 2.学会水产养殖动物疾病的防治; 3.结合传统和现代的一些诊断与防治方法,解决水产养殖动物病害对水产养殖业的制约影响,为经济建设服务。

四、理论教学环节和基本要求 本课程的基本教学内容包括:概论、疾病的发生与控制、免疫学原理与应用、病理学基础、药物学基础、水产病原检测技术、海水养殖鱼类疾病、海水养殖虾类疾病和海水养殖贝类疾病等共九部分(书本其余部分自学),各部分的具体内容与要求如下: 第一章概论 1.海水养殖动物病害学的定义; 了解海水养殖动物病害学的基本概念及本课程的学习目的与研究范围。 2.海产养殖动物病害学的发展简史; a.了解我国海产养殖动物病害研究概况 b.了解国外海产养殖动物病害研究发展概况 3.本学科与其它学科的关系。 明确本课程与水产养殖专业其他课程之间的相互关系,为本课程的学习奠定基础。 第二章疾病的发生与控制 1.疾病发生的原因; a.掌握海水养殖动物疾病发生的主要原因; b.掌握疾病发生与病原、宿主和环境的之间的相互关系关系。 2.疾病的控制。 a.掌握水产养殖动物疾病诊断的常见方法; b.掌握水产养殖动物疾病的综合预防措施; c.掌握水产养殖动物疾病的常用治疗方法,明确水产动物病害防治中“ 防重于治” 的基本原理与应用。 第三章免疫学原理与应用 1.海水鱼类及其它动物免疫的基本概念; a.掌握水产动物免疫的基本概念; b.掌握水产动物免疫的主要类型; c.理解水产动物免疫的主要特点; d.掌握水产动物免疫在病害防治中的应用前景与意义。 2.海水养殖动物的非特异性免疫; a.了解海水养殖动物的非特异性免疫因子的主要种类;

水产动物疾病学复习题

复习题 1、水产动物细胞和组织变性的类型有哪些? (1)颗粒变性:一种最早和最轻微的细胞变性,很容易恢复,其特点是变性细胞体积肿大,胞浆内水分增多,出现许多微细红染的蛋白性颗粒,故称颗粒变性。 (2).水泡变性水泡变性是指在细胞的胞浆内或胞核内出现多量水分形成大小不等的水泡的现象. (3).脂肪变性是指在实质细胞的胞浆内出现脂滴或脂滴增多的现象,简称脂变。 2、阐明寄生虫、宿主与外界环境三者之间的相互关系? 3、阐明水产动物疾病发生的因素? 1. 环境因素 A. 自然条件 1).养殖水体的空间因素: 养殖密度。2).养殖水体的水质因素:水质的好坏(溶氧、PH 值等)。3).养殖水体的底质因素: 淤泥的影响。 B. 人为因素 1)放养密度过大或搭配比例不当(青鱼与鲤鱼的搭配)。2)饲养管理不当(用药方法、用药量不当,饲料投喂不当等)3)机械损伤(操作不当造成鱼体受伤,而继法感染,引起发病,水霉病)。 c 生物因素 主要包括病毒、细菌、真菌、藻类、原生动物、蠕虫、蛭类、甲壳动物、钩介幼虫、螨类等生物性因素。 D 机体自身因素主要是指鱼体自身的抗病能力,这与鱼的种类、年龄、生活习性和健康状况等方面有关。 疾病的发生,不是孤立的单一因素的结果,而是外界条件和内在的机体自身的抵抗力相互作用的结果,要综合加以分析,才能正确找到疾病发生的原因,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 4、药物治疗过程中有哪些不良反应? (1)副作用:是指在常用治疗剂量时产生的与治疗无关的作用或危害不大的不良反应。 (2)毒性反应:是药物对机体的损害作用。一般是剂量过大,用药时间过长或个体敏感性较高时引起。(3)过敏反应: (4)继发反应:是药物治疗作用引起的不良反应。 (5)后遗效应:指停药后血药浓度已降至阈值以下时的残存药理效应。 5、阐明水产动物抗菌药物的作用机制? 抗菌药物的作用机制 (1)抑制细胞壁的合成:细菌胞体外有一层坚韧的细胞壁,具有维持细菌形态和保护功能。抗菌药物(如青霉素类)可药物通过各种环节抑制细胞壁粘肽的合成,最终使细胞壁缺损,导致菌体破裂溶解死亡。(2)增高细菌胞浆膜的通透性:位于细胞壁内侧的胞膜是脂质和蛋白质分子构成的渗透屏障,具有物质交换,合成粘肽,保护菌体等功能。一些抗菌药物(多粘菌素、制霉菌素等)可与细胞膜结合导致胞浆膜通透性增加,使细菌体内氨基酸、嘌呤、蛋白质、盐类外逸,导致细菌死亡。 (3)抑制蛋白质合成如四环素类、大环内酯类等。 (4)抑制叶酸代谢:磺胺类抑制细菌二氢叶酸合成酶,抑制四氢叶酸合成,阻碍核酸前体物质嘌呤、嘧啶的形成,从而抑制细菌的生长繁殖。 (5)抑制核酸合成:喹诺酮类可抑制DNA螺旋酶,进而抑制DNA的合成。 6、水产动物疾病的预防有哪些措施? 预防水产动物疾病的措施 1.改善生存环境 (1)建设符合防病要求的养殖场 A 选择良好的水源条件水源充沛,无污染 B科学地建设进排水系统 (2)清整养殖场 A 清除池底过多的淤泥 B 药物清塘 a. 生石灰清塘(图1) 干池清塘仅留5~10厘米深的水,每667平方米(相当于1亩)用生石灰50~70公斤。 带水清塘每亩水深1米用125~150公斤 b. 漂白粉清塘 按照鱼池中水的容量进行计算,每立方米用药量为20克。 (3)保持良好的水质 A 定期泼洒生石灰调节水的PH值 B 定期加注新水,保持适宜水质 C 适时开动增氧机,改善水体的溶氧状况 D 采用光合细菌、硝化细菌等改善水质 2. 增强养殖动物机体抗病能力 (1)加强饲养管理 A 合理放养合理的放养密度与放养比例 B 科学投饵与施肥 a.投饵:品质良好,营养全面,做好“四定” b.施肥:应根据池底质的肥瘦以及肥料种类等灵活掌握,有机肥应进行发酵处理。

《水产动物免疫学》思考题

第一章绪论(思考题) 1、名词解释: 免疫:是机体识别自身与非己抗原,对自身抗原形成天然免疫耐受,对非己抗原产生排斥作用的一种生理功能。 2、简述免疫的功能。 免疫功能是机体免疫系统在识别和清除抗原过程中所产生的各种生物学作用的总称。主要有以下三大功能:1)免疫防疫。2)免疫自稳。3)免疫监视。 第二章免疫学基础(思考题1) 1、名词解释: 天然免疫:机体在种类发育和进化过程中不断与外界入侵的病原微生物等抗原相互作用而逐步建立起来的一般性的非特异性的防御机能。特点:与生俱来,具有相对稳定性;反应迅速,特异性不强,具有广泛性;无免疫记忆,具有品种和品系差异,同种差异较小。 获得性免疫:又称后天免疫,是动物机体在生活过程中因接触异种免疫原(包括病原体或者其产物)或接受被动免疫而形成的免疫。特点:针对性强;具有特异性,具有免疫记忆。 补体:是存在于人和脊椎动物血清与组织液中的一组经活化后具有酶活性的蛋白质。 干扰素(IFN):是干扰诱生剂(病毒,细菌,真菌,立克次体,衣原体等)作用于机体活细胞合成的一类抗病毒,抗肿瘤的糖蛋白,为一种重要的非特异性免疫因素。 2、简述人工自动免疫和人工被动免疫的区别。 比较项人工自动免疫人工被动免疫 相同点获得性免疫获得性免疫 抗体产生自身产生给予的人或动物产生 抗体的出现慢(1-2周)快(输入即出现) 抗体持续时间长(半年至一年以上)短(2-3周) 注射后的反应一般有一般无 用途多用于预防多用于紧急预防与治疗 效果可刺激机体持续产生抗 体,再次接触抗原刺激将 表现出再次反应,且反应 增强体内抗体数不会增多,再次接触抗原也不会出现增强反应 3、简述单核/巨噬细胞的作用。 定义:单核细胞是髓系干细胞衍生而来,是不同分化发育阶段的大吞噬细胞。作用:单核-巨噬细胞是机体重要的免疫细胞,具有抗感染、抗肿瘤和免疫调节

生理学 消化和吸收

第七章消化和吸收 [A型题] 1.消化道平滑肌的自动节律性是: A. 肌源性的 B.神经源性的 C.肌源性和神经源性的 D. 非神经源性和肌源性的 E.尚不清楚 2.对消化道最不敏感的刺激是: A. 化学刺激 B.温度刺激 C. 牵拉刺激 D.温度和牵拉刺激 E.电刺激 3.切断胃肠神经支配后,消化道平滑肌的慢波: A.立即消失 B.显著升高 C.立即减弱 D. 先减弱后消失 E.依然存在 4.消化道平滑肌的慢波与平滑肌收缩的关系是: A.慢波可直接引起平滑肌收缩 B.慢波可直接引起平滑肌发生动作电位,再引起肌肉收缩 C. 只要平滑肌受到刺激,慢波便可引起肌肉收缩 D.只要平滑肌受到刺激,慢波基础上出现动作电位时,才能引起肌肉收缩 E.平滑肌收缩的强度与慢波的大小相一致 5.胃肠平滑肌基本电节律的产生可能由于 A.N扩跨膜扩散 B. Ca2+跨膜扩散 C.生电性钠泵的活动 D. K+跨膜扩散 E.Cl—跨膜扩散 6.胃肠平滑肌动作电位产生的主要离子基础是: A.K+内流 B.Cl—外流 C.N沪内流 D.N/与K+内流 E.Ca2+内流 7.消化腺细胞分泌消化液是由什么离子激发的: A.Na+ B.K、 C.Ca2+ D.Cl- E.K+和N/

8.副交感神经兴奋可使下列哪种肌肉收缩增强: A.胃肠平滑肌 B.胆道口括约肌 C. 回盲括约肌 D.肛门内括约肌 E.肛门外括约肌 9.胃肠壁的内在神经丛对胃肠活动具有: A.兴奋调节作用 B.抑制调节作用 C.局部调节作用 D,感觉调节作用 E.无任何影响 10.壁内神经丛的交感和副交感神经纤维分别是: A.交感节前纤维,副交感节后纤维 B.交感节前纤维,副交感节前和节后纤维 C.交感节后纤维,副交感节前和节后纤维 D.交感节后纤维,副交感节前纤维 E.交感节前和节后纤维,副交感节前纤维 11.肌间神经丛中含有丰富的: A.交感节前神经元 B.交感节后神经元 C.副交感节前神经元 D.副交感节后神经元 E.交感和副交感节后神经元 12.切断支配小肠的迷走神经,可以导致小肠: A.紧张性和蠕动不受影响 B.紧张性和蠕动减弱 C.紧张性和蠕动消失 D. 紧张性减弱,蠕动消失 E.紧张性消失,蠕动减弱 13.吞咽反射由口腔到咽的动作是一种: A.不随意运动 B.随意运动,麻醉后不消失 C. 不随意运动,麻醉后消失 D.不随意运动,麻醉后消失 E.随意运动,麻醉后梢失 14.噙团进入胃内,唾液淀粉酶对淀粉的消化作用: A.立即中止 B.持续几分钟 C.持续1—2h D.继续发挥作用,直至胃酸浸入食团至pH为6,0才中止 E.继续发挥作用,直至胃酸浸入,食团至pH为4,5才中止 15.下列物质中,可引起唾液腺血管舒张的是: A.阿托晶;

水产动物疾病学复习题

复习题1、水产动物细胞和组织变性的类型有哪些? (1)颗粒变性:一种最早和最轻微的细胞变性,很容易恢复,其特点是变性细胞体积肿大,胞浆内水分增多,出现许多微细红染的蛋白性颗粒,故称颗粒变性。 (2).水泡变性水泡变性是指在细胞的胞浆内或胞核内出现多量水分形成大小不等的水泡的现象. (3).脂肪变性是指在实质细胞的胞浆内出现脂滴或脂滴增多的现象,简称脂变。 2、阐明寄生虫、宿主与外界环境三者之间的相互关系? 3、阐明水产动物疾病发生的因素? 1. 环境因素 A. 自然条件 1).养殖水体的空间因素: 养殖密度。2).养殖水体的水质因素:水质的好坏(溶氧、PH值等)。3).养殖水体的底质因素: 淤泥的影响。 B. 人为因素 1)放养密度过大或搭配比例不当(青鱼与鲤鱼的搭配)。2)饲养管理不当(用药方法、用药量不当,饲料投喂不当等)3)机械损伤(操作不当造成鱼体受伤,而继法感染,引起发病,水霉病)。 c 生物因素 主要包括病毒、细菌、真菌、藻类、原生动物、蠕虫、蛭类、甲壳动物、钩介幼虫、螨类等生物性因素。 D 机体自身因素主要是指鱼体自身的抗病能力,这与鱼的种类、年龄、生活习性和健康状况等方面有关。 疾病的发生,不是孤立的单一因素的结果,而是外界条件和内在的机体自身的抵抗力相互作用的结果,要综合加以分析,才能正确找到疾病发生的原因,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 4、药物治疗过程中有哪些不良反应? (1)副作用:是指在常用治疗剂量时产生的与治疗无关的作用或危害不大的不良反应。 (2)毒性反应:是药物对机体的损害作用。一般是剂量过大,用药时间过长或个体敏感性较高时引起。 (3)过敏反应: (4)继发反应:是药物治疗作用引起的不良反应。 (5)后遗效应:指停药后血药浓度已降至阈值以下时的残存药理效应。 5、阐明水产动物抗菌药物的作用机制? 抗菌药物的作用机制 (1)抑制细胞壁的合成:细菌胞体外有一层坚韧的细胞壁,具有维持细菌形态和保护功能。抗菌药物(如青霉素类)可药物通过各种环节抑制细胞壁粘肽的合成,最终使细胞壁缺损,导致菌体破裂溶解死亡。 (2)增高细菌胞浆膜的通透性:位于细胞壁内侧的胞膜是脂质和蛋白质分子构成的渗透屏障,具有物质交换,合成粘肽,保护菌体等功能。一些抗菌药物(多粘菌素、制霉菌素等)可与细胞膜结合导致胞浆膜通透性增加,使细菌体内氨基酸、嘌呤、蛋白质、盐类外逸,导致细菌死亡。 (3)抑制蛋白质合成如四环素类、大环内酯类等。 (4)抑制叶酸代谢:磺胺类抑制细菌二氢叶酸合成酶,抑制四氢叶酸合成,阻碍核酸前体物质嘌呤、嘧啶的形成,从而抑制细菌的生长繁殖。 (5)抑制核酸合成:喹诺酮类可抑制DNA螺旋酶,进而抑制DNA的合成。 6、水产动物疾病的预防有哪些措施? 预防水产动物疾病的措施 1.改善生存环境 (1)建设符合防病要求的养殖场 A 选择良好的水源条件水源充沛,无污染 B科学地建设进排水系统 (2)清整养殖场 A 清除池底过多的淤泥 B 药物清塘 a. 生石灰清塘(图1) 干池清塘仅留5~10厘米深的水,每667平方米(相当于1亩)用生石灰50~70公斤。 带水清塘每亩水深1米用125~150公斤 b. 漂白粉清塘 按照鱼池中水的容量进行计算,每立方米用药量为20克。

免疫系统

《免疫系统》 免疫学先驱:Edward Jenner 牛痘苗:Jenner发现挤奶女工手臂患牛痘,不得天花--接种牛痘可预防天花,由此终结了许多肆虐全球的致命性的传染疾病 与免疫相关的非传染性疾病: 1 癌症 2 自身免疫疾病 3 过敏反应 4 年老引起的疾病 我们如何保护自己? 身体中的关键部位:脾脏,胸腺,淋巴结,骨髓 淋巴细胞通过血液在我们身体中循环 原始淋巴细胞通过淋巴结进入血液 通过胸导管,淋巴细胞和淋巴回到血液中 被感染地方的抗原被淋巴细胞带到淋巴结处理

免疫系统中脑的细胞

其中包括树突状细胞吞噬细胞B淋巴细胞 这些屏障保障我们免受环境中的危险 主要包括:皮肤,肠道,肺,眼鼻 主要机制:其上皮组织紧密连接的结构 皮肤与肠道采用纵向流动的气体和液体 肺则通过纤毛的运动和粘液的流动完成主要的化学物质:

皮肤:脂肪酸和抗菌肽 肠道:酸性环境胃蛋白酶抗菌肽 肺:抗菌肽 眼鼻:分泌唾液中的酶(溶菌素酶) 微生物系统:皮肤和肠道上的正常的微生物群落 病原菌的影响途径: 1 空气传播 模式:吸入性飞沫和空气中的孢子 病原体种类: 传染性的病毒奈瑟氏菌属非吸入性炭疽热 病例:流行性感冒(病毒性感冒) 2 在胃肠段的传播 模式:包括水和食物 病原体种类:轮状病毒(一种致婴儿或新生畜胃肠炎的病毒) 病例:伤寒高烧 3 Reproductive Tract(再生性传播) 模式:物理层面的身体层面的传播 病原体种类:HIV 病例:AIDS 免疫系统保护我们免受以下四种类型的病原体: ①外部细菌,寄生虫,真菌eg链球菌科------肺炎 ②细胞内的细菌,寄生虫eg分枝杆菌;分枝细菌------麻风病 ③细胞内的病毒eg 天花病毒----天花 ④蠕虫eg蛔虫------蛔虫病 先天性免疫 ①我们的免疫系统是如何应答环境中的传染性组织的? ②我们的免疫系统是如何识别自己和非己?

生理学:消化和吸收(名词解释)

1.消化(digestion) 人体所需的营养物质包括蛋白质、脂肪、维生素等结构复杂、分子量大,不能直接被吸收,必须经过消化系统的加工、处理,即将大块的、不溶于水和大分子的食物变成小块、溶于水和分子较小的物质,这个过程称为消化。 2.吸收(absorption) 食物经过消化后,通过消化道粘膜,进入血液和淋巴循环的过程,称为吸收。 3.慢波(slow wave) 是指胃肠平滑肌膜电位出现的节律性去极化波,又称基本电节律 4.胃肠激素(gut hormone) 由存在于胃肠粘膜层、胰腺内的内分泌细胞和旁分泌细胞分泌,以及由胃肠壁的神经末梢释放的激素,统称为胃肠激素。 5.脑-肠肽(brain-gut peptide) 指即存在于脑中又存在于胃肠,呈现双重分布的肽类激素。 6.胃肠激素的营养性作用(trophic action of gut hormone) 是指一些胃肠激素具有刺激消化道组织代谢和促进生长的作用。 7.胃排空(gastric emptying) 食物由胃排入十二指肠的过程。 8.内因子(intrinsic factor)是胃腺壁细胞分泌的一种糖蛋白,它可与维生素B12相结合,保护其不被消化液破坏,并促进维生素B12在回肠被吸收。 9.蠕动(peristalsis)为纵形肌和环行肌协调起来形成的一种推进性运动,在食团的前方出现一个舒张波,紧靠食团的后方出现一个收缩波,舒张波和收缩波同时向前推进。 10.微胶粒和混合微胶粒(micelle and mixed micelle)微胶粒和混合微胶粒:胆盐因起分子结构的特点,当达到一定程度以后,可聚合成微胶粒;脂肪分解产物如脂肪酸、甘油一酯、胆固醇等渗入到微胶粒中形成水溶性复合物,称为混合微胶粒。11.乳糜微粒(chylomicron)乳糜微粒:长链脂肪酸和甘油一酯被吸收后,在肠上皮细胞内的内质网中大部分重新合成为甘油三酯,与细胞中生成的载脂蛋白合成乳糜微粒。 12.分节运动(segmentation)是一种以环行肌为主的节律性收缩和舒张的运动,在食糜所处的一段肠管上,环行肌在许多点同时收缩,把食糜分割成许多节段;随后,原来收缩处舒张,原来舒张处收缩,如此反复进行,使食糜不断分开,又不断混合。 13.胆盐的肠肝循环(enterohepatic circulation of bile salt) 排入到小肠中的胆盐约有95%在回肠末端被吸收入血,在进入肝脏作为胆汁的原料,并刺激胆汁分泌,这个过程称为胆盐的肠肝循环。

中草药对水产动物免疫功能的影响

兽 药 应 用中国畜牧兽医文摘 2011年 27卷 第4期 近几年随着水产养殖业的迅猛发展,高密度养殖带来的各种环境问题以及引发的各种疾病亟待解决。但是抗生素滥用造成的养殖过程中尴尬被动的局面引起了业内人士的深层思考,所以天然的中草药引起了国内外的重视。 近年来人们通过对中草药的药理分析以及各种实验结果证明许多中药具有免疫调节作用。 1 中草药作为水产动物免疫增强剂的优点 1.1 纯天然且无耐药性 中草药在我国的使用已经有几千年的历史了,实践证实中草药对动物机体健康有益无害。中草药保持了其大部分自然结构和生物活性,动物采食后无残留和耐药性。生产草药后的残体,可重新被自然界分解还原,不会对自然或生态系统造成威胁。中草药是良好的绿色药物添加剂,而抗生素及其他人工合成的化学制剂残留物不易降解,并对生物系统产生破坏,危及人类的生存环境。 1.2 加工简便 目前中草药添加剂应用剂型有固体物和汤剂2种。而这2种剂型的加工方法都较简单,一般的粉碎固体混合物,经过简单干制(通风阴干、晒干和低温快速烘干)粉碎即可;较为纯化的固体添加剂,常用浸渍法、渗漉法、煎煮法、回流提取法及连续回流提取法等经过水、亲脂类和亲水类溶剂提取中草药成分,然后通过沉淀、结晶、重结晶、薄层层析及吸附层析等方法分离纯化。对于汤类添加剂一般将药材直接入水中煎熬即制而成,煮沸后连续文火煮2 h提取中草药有效成分。 1.3 作用和功能多样性 中草药成分复杂,每味草药本身就是一个小复方,加之处方众多,配伍多样,作用各异,构成了中草药添加剂的作用和功能的多样性。任何一种中草药往往都含有多种有效成分,如黄芪中含有黄酮类、多糖类、皂甙类、有机酸、脂类和微量元素等数10种有效成分。按化学药物的“构效学说”,每种成分都应发挥一种功效。 1.4 营养诱食作用 研究表明,中草药含有的多种营养成分,在一定程度上可弥补日粮中营养成分的不足,从而提高动物的生产性能,促进生长发育。而且还能提高营养物质的消化和利用率,促进动物的快速生长。作为天然植物、动物和矿物的中草药本身还含有动物所需的多种营养素,如植物药材中富含氨基酸、维生素和微量元素等;动物药材中除以上营养成分外,尚含有蛋白质和脂肪酸等;而矿物质药材主要含有多种常量元素和微量元素。 2 中草药免疫的物质基础 2.1 多糖  目前,对多糖的研究已成为热点,特别是其在提高和改善动物免疫功能方面。多糖在免疫调节中作用如下:(1)刺激免疫(包括刺激巨噬细胞和T淋巴细胞功能);(2)促进和诱生干扰素,刺激动物体的免疫功能发挥;(3)解除免疫抑制至正常免疫水平作用,如黄芪多糖、香菇多糖等。现在已知天然物中草药中有100多种类的多糖,分别具有抗病毒、抗感染、调节免疫等作用。 2.2 甙类 又称苷或配糖体。甙类范围很广,包括皂甙,其对免疫的作用功效也是多方面的。如毛茛甙有杀虫抗菌的作用;淫羊藿甙、甘草甙有促进吞噬细胞功能、淋巴细胞转化、抗体和干扰素的产生等作用。人参、黄芪、甘草等中药中都含有皂甙,它是由皂甙元和糖、糖醛酸所组成的一类复杂的甙类化合物。目前研究最多的是人参皂甙和黄芪皂甙。 2.3 生物碱  生物碱指一类来源于生物界(以植物界为主)的含氮有机物,多数生物碱含杂环结构,具有特殊的生物活性。中草药中的生物碱分布较广,自然界已分离1 000多种生物碱,医疗上广泛用于疾病防治和免疫调节,如小檗碱等有抗菌抗病毒作用;苦参碱有抗虫作用;奎宁等有抗疟作用;苦豆草总碱有增强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作用,以及刺激巨噬细胞吞噬功能、增强T、B淋巴细胞增殖作用等。 2.4 挥发成分  中草药中的挥发成分在动物免疫功能调节中起到多方面作用。凡具有香味的中草药一般都含有挥发成分,如大蒜、薄荷、当归、桂皮等。这类物质化学成分比较复杂,主要是硫化物、萜类及芳香化合物等。关木通、马兜铃等能增强巨噬细胞的吞噬功能;桂皮中挥发成分有升高血液中白细胞数量作用;鱼腥草素能增强网状内皮系统功能和增强白细胞吞噬功能,以及增强血清中备解素的浓度。 3 在水产养殖中的应用 现在已经证实,很多种中草药添加在鱼类饲料中会对鱼类产生明显的抑菌抗病功能,增强鱼类对疾病的抵抗能力,各项免疫学指标也有显著升高。有报道称,白芍、五味子、党参、刺五加、黄芪、鱼腥草六种中药的醇提取物配成溶液胸腔注射鲫鱼,中药组鲫白细胞吞噬活性明显升高,以及血清溶菌酶和抗菌活力也显著升高,并且经嗜水气单胞菌攻毒后死亡率相比空白组降低。 选择多种具有不同药理作用的中草药组成中药复方制剂,可获得药效互补、疗效增强,且各药的单剂量与不良作用减少的优点,在实际使用上更具有优势。 4 中草药免疫增强剂的前景 中草药取自自然,具有多效性、双向调节和适应原作用等优势。并可以机体调节,调节机体内一切抗病因素、抵御病邪、增强抗病力(免疫力)而著称于世界,受到国内外免疫学界的重视。随着分子生物学及免疫药理学的研究进展,中医药免疫功能,已经成为现代医学的重要分支。中草药所含的多糖类、甙类等成分的增强免疫作用已展开了广泛的研究,并取得一定成果。在中草药中找到了无毒副高效的免疫增强剂,其开发利用具有广阔的前景。 中草药对水产动物免疫功能的影响 苗英林 (河北省唐山市滦县畜牧水产局,滦县 063700) ·196·

【免费下载】水产动物病害习题

简答题 第一章 1. 水产动物病害学的定义是什么? 水产动物病害学:是研究水产养殖动物(鱼、虾、贝等)疾病发生的原因、病理机制、流行规律以及诊断、预防和治疗方法的一门综合性学科。 2. 水产动物病害研究发展具有哪些主要特点? 3. 简述我国水产动物病害防治的发展过程。 4. 水产动物病害防治与其他学科的关系如何? 水产动物病害防治与其他学科的关系 1. 与水产动物本身的生物学知识有关:如各种水产养殖动物的形态学、分类学、生态学和生理学等; 2. 与病原体的生物学知识有关:如寄生虫学和微生物学等; 3. 与养殖水体环境化学知识有关:如水化学和环境与水质监测技术等 4. 与病害监测技术有关:如生物制片技术、PCR 技术和电镜技术等; 5. 与病害防治研究与应用知识有关:如病理学、药物学、药理学和水产动物免疫学等。 第二章 1. 影响海. 病原:又称病原体,是能引起疾病发生的致病微生物和寄生虫的统称。 2. 病原的种类 1)致病微生物:包括病毒、细菌、真菌和单细胞藻类等 2)寄生虫:包括原生动物、吸虫(单殖吸虫和复殖吸虫)、绦虫、线虫、棘头虫、寄生蛭类、寄生甲壳类等。 1、产动物疾病发生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水温(T水)、盐度、溶解氧、酸碱度、透明度、硫化氢、氨氮、亚硝酸盐、余氯、营养不良、动物本身先天或遗传的缺陷、机械损伤。 2. 宿主、病原体和环境间的相互关系如何? 病原体疾病的发生往往不是某个单一因素影响的结果,而是病原、宿主和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 3.病原体疾病的来源与传播方式有哪些? 4. 病原对宿主有哪些危害作用?影响病原体致病的因素有哪些? 病原对宿主的危害: 1) 机械损伤:寄生虫的吸盘、钩和口器损伤皮肤、鳃等组织 结果:功能伤失;继发炎症感染 2) 夺取营养:某些病原是以宿主体内营养为食:肠道寄生虫 3) 分泌有害物质:如:细菌和病毒分泌毒素、某些寄生虫分泌 蛋白分解酶等 4) 压迫和阻塞:如:绦虫、孢子虫的胞囊等(影响性腺发育) 5) 其他疾病的媒介:如:鱼蛭、桡足类等 5. 试述水产动物疾病的综合预防措施? 彻底清池1) 清淤:(新池浸泡1月)旧池清淤 2) 药物消毒:水泥池:1/10000的KMnO4或含氯消毒剂等。 土池: a. 生石灰清池

水产动物营养免疫学

水产动物营养免疫学 在过去的20 多年里,包括我国在内的许多国家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水产养殖业有了较大发展,水产品的产量有了大幅度提高,水产养殖业在这些国家社会经济领域中的地位也越来越重要。然而,在最近的10 多年里,随着水产养殖业的迅速发展和养殖规模的不断扩大,养殖集约化程度的不断提高,水产养殖动物的病害频繁发生,给水产养殖业造成了巨大损失。为了减少经济损失,在养殖过程中人们经常投放各种化学药物治疗和控制病害。 ?但是,经常使用药物防治疾病则会使病原体对某些药物产生抗药性,使得宿主动物的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功能下降;而且药物在水中的积累极易污染水体,造成水体生态平衡的破坏,更为严重的是药物在水产动物体内的残留直接威胁到人类的食品安全与健康。面对这种情况,较多学者将目光投向营养物质的免疫学作用这一新的研究领域。 ?研究表明,饵料和水体中的营养素种类与数量不仅影响水产动物的生长发育与繁殖,而且还影响其免疫功能、抗逆能力与健康状况。不含抗生素和激素的全价优质配合饲料既可以全面保证水产动物的营养需求,满足水产动物对生长、发育、繁殖和代谢的需要,又不会形成任何药物残留;同时,还可增强机体的免疫力,提高抗逆抗病力,促进健康生长。可见,营养与免疫的关系显著影响水产动物的产量与品质。上述研究成果为水产动物营养免疫学这一交叉学科的建立奠定了基础,为其进一步发展创造了条件。 ?水产动物营养免疫学是研究营养物质对水产动物细胞免疫、体液免疫功能和抗逆抗病力影响的一门科学。一方面,它对深刻揭示营养物质对水产动物的免疫学作用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另一方面,对水产饲料业和水产养殖业的技术升级与跨越式发展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对“无公害食品行动计划”的实施和绿色水产品的生产及水产养殖业的可持续发展也必将产生深远的影响。 一、维生素A 的免疫作用 ?维生素A(VA )是水产动物细胞代谢和亚细胞结构必不可少的重要成分。V A 有促进生长发育和维护骨骼健康的作用,可促进新生细胞的生长,对维持眼和鳃的正常结构及功能非常重要,并有助于提高免疫力和抗感染力。 ?在饲料中添加高剂量的V A可使大西洋鲑(Salmo salar )的免疫能力提高,对气单胞菌(A. salmonicida )的抵抗力增强(Thompson等,1994)。V A还可降低鱼体对一些传染性疾病的易感性,强化巨噬细胞的功能(Blazer,1992)。投喂含V A(150和300 mg/kg )的饵料后,金鲷(Sparus auratu )的呼吸爆发活性提高;而饲喂含高剂量V A(300 mg/kg)的饵料后,其白细胞髓过氧化酶(MPO)含量提高(Cuesta等,2002)。 ?Thompson等(1995)试验不同配方的V A和虾青素对虹鳟(Salmo gairdneri )免疫活性影响时,发现饲喂同时缺乏VA和虾青素的饵料(A-Ax-)后,该组虹鳟血清的抗蛋白酶总活力明显比其他三组要低,同时其血清补体活力有受抑制的倾向;另外饲喂了不含V A(A-Ax-和A-Ax+)饲料的实验组其白细胞迁移减少。 ?β-胡萝卜素作为V A的前体物质也可影响水生经济动物的免疫功能。研究表明,饵料中的β-胡萝卜素可明显提高虹鳟的血清补体活性和血浆免疫球蛋白的总量(Amar等,2000)。此外,β-胡萝卜素和虾青素能提高虹鳟的体液免疫因子如血清补体和溶菌酶的活性

动物免疫学课程习题及参考答案

《动物免疫学》课程习题及参考答案 第一章绪论 一、名词解释 1、免疫(Immune):是指人和动物机体免疫系统特异识别、清除体内抗原(Antigen)的生理功能。 2、免疫学:研究机体免疫免疫系统组织结构和生理功能的一门科学,主要内容包括:1 免疫系统的结构、组成与功能;2 免疫系统对抗原的识别与应答;3 免疫系统对抗原的排斥效应及其机制;4 免疫病理过程与机制;5 抗原耐受的诱导、维持、破坏及其机制;6 免疫学在动物疾病预防与控制中的应用。 3、免疫防御(immune defence):即抗感染免疫,是指阻止病原微生物侵入机体,抑制其在体内繁殖、扩散,从体内清除病原微生物及其产物,保护机体生存的功能。该功能异常,可发生超敏反应和重复感染。 4、免疫自身稳定(immune homoestasis)是指清除体内变性、损伤及衰老的细胞,维护内环境稳定的功能。该功能异常,可导致自身免疫病的发生。 5、免疫监视(immune surveillance) 由于各种体内外因素的影响,正常个体的组织细胞也可不断发生畸变和突变。免疫监视具有识别、杀伤与清除体内突变细胞的功能。若该功能发生失常,可能导致肿瘤发生。 二、填空题 1、简述免疫的三大基本功能是抵抗感染;自身稳定;免疫监视。 2、免疫的三个基本特点是识别自己和非己;特异性;免疫记忆。 3、免疫学的发展经历了免疫学的萌芽期、免疫学的经典期和现代免疫生物学发 展期。 三、简述题 1、简述免疫的现代概念 现代免疫学是研究机体免疫系统组织结构和生理功能的科学,主要涉及:免疫系统的结构、组成及功能;免疫系统对抗原的识别及应答;免疫系统对抗原的排异效应及其机制;免疫功能异常所致病理过程及其机制;抗原耐受的诱导、维持、破坏及其机制;免疫学理论方法在疾病预防、诊断和治疗中的应用等。

水产动物病原的免疫原性

水产动物病原的免疫原性 细菌性疾病是水产养殖病害中最常见且危害十分严重的一类疾病。长期以来,一直用于鱼类细菌性疾病预防的西药类药物,由于会导致病原菌产生耐药性,在鱼体内产生药物残留危害人类健康等副作用,因此被限制使用,与此同时,疫苗免疫逐步得到重视成为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熊静等,2011)。 免疫原性是指能够刺激机体形成特异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的能力,即指抗原能刺激特定的免疫细胞,使免疫细胞活化、增殖、分化,最终产生免疫效应物质抗体和致敏淋巴细胞的特性。对于水产动物的免疫原性,最初停留于对病原个体的研究。研究发现圆形碘泡虫是引起鲫鱼碘泡虫病的主要病原,且在粘孢子虫的不同发育时期其本身的抗原性可能发生不同的变化(吴英松等,2000)。孙红祥等(2002)证实温和气单胞菌的菌体具有免疫原性。 抗原的免疫原性首先取决于自身的化学特性,其中大分子蛋白质和多糖具有强的抗原性,小分子多肽和核酸也具有免疫原性。随着对免疫病原性的认识,发现水产动物病原的免疫原性不再只能停留在病原个体水平,研究需要深入到大分子物质。刘晓东等(2007)研究发现鳗鲡拟指环虫的结构蛋白具有免疫原性.外膜蛋白是革兰氏阴性菌特有的外膜主要结构成分,在维持细菌细胞结构稳定、细胞物质交换及细菌致病过程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同时,部分病原菌的外膜蛋白也具有良好的免疫原性(黄辉等,2010)。引起鱼类细菌性败血病的噬水气单胞菌,其外膜蛋白和溶血素具有免疫原性(刘玮等,2012)。王志坚等(2006)认为引起鲑点石斑鱼细菌性疾病的溶藻弧菌,其外膜蛋白具有较强的免役原性。 除了膜蛋白具有免疫原性,病原的脂多糖也具有免疫原性。孙宝剑等(2001)认为引起淡水鱼腮和皮肤病变的柱状嗜纤维菌,其外膜蛋白和脂多糖都具有免疫原性。研究发现异育银鲫三种致病菌中提取的粗脂多糖(陈超然等,2008)、斑点叉尾鮰的3种致病菌的粗脂多糖(刘勇等,2006)均具有较强的免疫原性,而且溶藻弧菌脂多糖对石斑鱼的免疫原性随脂多糖浓度的增高而增强,且纯度越高免疫原性效果越好(徐先栋等,2010) 黄辉,毛之娟,陈吉刚,2010.哈维氏弧菌外膜蛋白OmpU的克隆、表达和免疫原性研究.华中农业大学学报,29(3):346-350 刘玮,倪穗,邱军强,乐韵,王建平,2012.噬水气单胞菌BYKAH2008AC株外膜

生理学第五章 消化和吸收

第五章消化和吸收 【习题】 一、名词解释 1.消化 2.吸收 3.机械性消化 4.化学性消化 5.胃肠激素 6.容受性舒张 7.胃排空 8.胆盐的肠肝循环 9.内在神经丛 10.粘液-碳酸氢盐屏障 二、填空题 1.食物的消化有_____和_____两种形式。 2.消化道平滑肌与骨骼肌相比较,兴奋性_____,收缩_____。 3.消化器官的绝大部分都受_____和_____神经双重支配。 4.支配消化器官的副交感神经主要是_____神经。其兴奋可使胃肠运动_____,胆囊,括约肌 _____,消化腺分泌_____。 5.胃肠道的内在神经丛由_____神经丛和_____神经丛组成。 6.胃肠道粘膜内的内分泌细胞分泌的激素,称为_____。 7.促胃液素的主要生理作用是:促进胃液_____;使胃窦_____;促进消化道粘膜及胰岛素的_____。 8.引起促胃液素释放的主要化学因素是在小肠上部和幽门的_____和_____。 9.促胰液素的主要生理作用有:促进_____和_____中HCO3-的分泌。 10.引起促胰液素释放的主要因素是_____。 11.缩胆囊素的主要生理作用有:引起_____收缩和_____分泌。 12.引起缩胆囊素释放的主要因素是小肠上部的_____。 13.内因子是胃腺_____细胞分泌的,其化学本质是_____,它能保护和促进_____的吸收。 14.可使胃蛋白酶原激活的物质是_____和_____。 15.胃运动形式有_____、_____和_____。 16.胰腺导管细胞分泌_____和_____;胰腺腺泡细胞分泌_____。 17.迷走神经兴奋引起胰液分泌的特点是:_____和_____含量很少,而_____的含量较丰富。 18.促进胰液分泌的体液因素主要有_____,_____和_____。 19.胆汁的主要作用是通过_____来实现的,其主要作用包括_____、_____。 20.小肠运动的形式有_____、_____、_____。 三、判断题 1.食物能够透过消化道的粘膜进入血液循环而被吸收。( ) 2.基本电节律能引起平滑肌收缩。( ) 3.消化道运动的主要作用在于完成对食物的机械性消化,它对化学性消化和吸收也有促进作用。( ) 4.胃肠道消化液的分泌通常取决于消化道中食物的量,并不依赖摄入食物的性质。 ( ) 5.蠕动波的移行方向均朝向肛门( ) 6.排使反射的初级中枢位于脊髓腰骶部。( ) 7.三大营养物质消化和吸收的主要部位是在胃。( ) 8.在食物的消化过程中,起主要作用的消化腺是胰腺。( ) 9.在消化道的不同部位,吸收的速度是相同的,吸收速度并不取决于该部分消化道的组织结构以及食物的组成及在该部分停留时间。( ) 10.胃肠激素在化学结构上都是蛋白质。( ) 11.唾液分泌的调节是通过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来实现的。( ) 12.三种营养物质在胃中排空速度的快慢顺序是脂肪、糖、蛋白质。( ) 13.蛋白质具有强烈刺激胃液分泌的作用。( ) 14.小肠液是所有消化液中最重要的一种。( ) 15.脂肪吸收不良可导致B族维生素吸收不良。( ) 16.维生素的吸收主要在小肠进行。( ) 四、各项选择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