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灯塔去》中的双性同体思想解读-5页文档资料
《到灯塔去》的双性同体对构建和谐社会的启示

《到灯塔去》的双性同体对构建和谐社会的启示一、伍尔夫的双性同体意识双性同体在生物学上指的是体型构造和生理特征的两性混合。
在心理学上“双性同体”指同一个体既有明显的男性人格特征,又有明显的女性人格特征,即兼有强悍和温柔、果断与细致等性格。
作为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的代表人物之一,弗吉尼亚·伍尔夫在文学批评理论专著《一间自己的房间》中运用高度的幽默和丰富的想象力为女性遭受的不平等待遇鸣不平,并且从一对青年男女钻进出租车、共同消失在伦敦繁华的车流当中阐发了“双性同体”的观点,鼓励女性成为独立于男性、与男性和谐相处的自我。
在《一间自己的房间》中,叙述者写道:“当然,当我看到这对青年钻进了出租车,头脑的感觉就好像在被分离开之后,又在一种自然的融合之中再次聚在一起。
其明显的原因就是两性之间进行合作是自然的事情。
”(P585)当弗吉尼亚·伍尔夫将这一概念运用到文学理论中时,并没有明确界定“双性同体”的内涵,而是写道:“在我们每个人当中都有两个力量在统辖着,一种是男性的,一种是女性的;在男人的头脑里,男人胜过女人,在女人的头脑里女人胜过男人。
正常而又舒适的存在状态,就是这二者共同和谐地生活、从精神上进行合作之时。
如果一个人是男人,那么头脑中的那个女人的部分也仍然一定具有影响;而一个女人也一定和她头脑中的男人有着交流……伟大的脑子是雌雄同体的……只有在这种融合产生之时,头脑才能变得充分肥沃,并且使用其所有的功能……雌雄同体的脑子是能引起共鸣的、可渗透的,它能没有障碍地转达情感,它天生是具有创造性的、光辉绚丽的、未被分开的。
”(P578-579)二、双性同体在《到灯塔去》的体现小说《到灯塔去》中的主人公拉姆齐先生和拉姆齐夫人体现了男性气质和女性气质的对立和相互区别的现状。
作为传统婚姻家庭的代表,拉姆齐夫妇不得不承受社会强加于他们的种种社会规范,承袭传统的社会性别角色,拉姆齐先生外出工作,养家糊口,夫人居家,操持家务,相夫教子。
弗吉尼亚·伍尔夫《到灯塔去》中的双性化理论分析

弗 吉 尼 亚 ·伍 尔 夫 《到 灯 塔 去 》中 的双 性 化 理 论 分 析
钱 乐 宁
(南京 师范大学 外 国语学 院 ,江苏 南京 210097)
一
摘 要 :弗吉尼亚 ·伍 尔夫所著的《到灯塔去》的背景为英 国维 多利亚 时期 ,3"-时整 个社会 充斥着父权至上 的思想 ,百姓们都 推 崇这样一种信念 :男性优 于女性 。然而 ,作为一个女性 ,虽身处特 殊年代 ,伍 尔夫却提 出 了一 个大胆但发人深省的理论 :“双性 同 体论”。男女 两性 间的冲突贯穿全文,伍 尔夫尝试通过 宣扬 两性 间的平衡 和融合解决两性间存在 的问题 。伍 尔夫的《到灯塔 去》通过 对小说 主人公 维多利 亚时代的一对传统夫妇拉姆 齐夫妇的性格描写及对 莉莉 ·布里斯库一个新 时代女性代表 的刻 画 ,阐述 了女 性 的价值及 真正意义上 的独立 .以及“双性 同体理论”是如何帮助 实现 男女两性I"A3的平衡 ,从 而推动社会 的稳定和繁荣的。
出生 和成长在 父 系社会 的伍 尔 夫一生 中都 非常 关注 妇 女 的地位 。那时 的女性未受过 教育 ,也无法外 出工作 ,她们 只 得 困守在家 中,照料家 中一 切 .只是为 了让男性生 活舒适 。因 此 ,她们被称为 “家中天使”。在伍尔夫时代 ,传 统的维多利 亚 时期 的女性被 迫牺牲 自己 ,委 曲求 全 ,她们 总是 呈现 出温柔 和 纯 洁 的 形 象 。 很 明显 ,在 那 种 情 形 下 ,受 过 良好 教 育 的男 性 统领着知识界 。作 为一名女性 。为了立文写 下女性 的权利并 据理 力争 ,伍 尔夫 只得 通过 吸 收 自身 的男 子特 质消 除那些 “家 中天使”的称号 。在《到灯塔去》中 ,拉姆齐夫人 就是“家 中 天使”。她是19世纪妇女意识形态 的完美 肖像 ,而拉姆齐先生 则是理性 、教条男子和严父 的化身 。实 际上 ,拉姆齐夫妇的各 自身份都不尽完美 ,因为他们缺少另一性别 的特质 。因此 ,伍 尔夫创 造 了另一个 主要人物——-一莉 ·布里 斯科 。这 一人物 打破 了传统 ,将男 、女两种性 格特质完 整地融合 ,最终 呈现 出 真实 的 自我及伍 尔夫对于艺术和生活 的期望 。
《到灯塔去》中的双性同体-5页精选文档

《到灯塔去》中的双性同体前言:在伍尔夫的小说中,许多主人公和大多数艺术家都同时具有传统的男女个性特征和双性同体的意识,甚至在一些人物身上还体现了男性到女性的身体上的转变。
很多人将《到灯塔去》认定为伍尔夫最有代表性的作品,大概是出于对这部小说在主题和技巧上的整体性的欣赏。
在主题方面,《到灯塔去》直接地陈述了双性同体的艺术视野的重要性:那种既不是纯粹女性也不是纯粹男性的两者兼有的理想状态。
对伍尔夫来说,“双性的心灵是易于共鸣而有渗透性的;它毫不阻碍地传达情感;它天生有创造力、光彩夺目、浑然一体”。
[1]一、男性和女性的二元对立、相互区别《到灯塔去》明确地表明,纯粹的男性人格(拉姆齐先生)和纯粹的女性人格(拉姆齐夫人)都是有缺陷的。
拉姆齐先生作为哲学家关注的是对真理的发现,他的大脑以纯粹的逻辑和理性的方式活动,像他所说的一样,一步一步,按部就班地从A过渡到Z。
他感到沮丧的是他现在才到Q。
拉姆齐夫人所关心的则是生活的细节、人的情感以及她与丈夫、孩子的关系。
她的头脑是跳跃式的,能将不同的思想进行关联―她可以从A跳到Z. 拉姆齐先生缺乏对妻子和孩子们的注意、对重要的经济开支的关注以及对社会和国际形势的意识。
他的思维方式被莉丽讥讽为只见整体现实,只会哲理思考。
拉姆齐夫人也有缺点:她经常试图指导和设计别人的生活;她不让自己的孩子长大;她不懂数学和历史;她太依赖男人和他们的男性智慧。
然而,她从不让自己的大脑空闲,从一件小事考虑到另一件小事。
在小说的前半部分,她用爱、宽容和理解把所有的人联系起来。
但到后来,局限于狭窄的视野,她已无力担负起这种作用了。
拉姆齐夫妇集中体现了男性和女性等级二元对立和相互区别的现状:男人在物质世界中寻找秩序,女人在精神世界里追求整体。
两性的社会角色、思维及情感的对立把男女隔绝在不同的世界,彼此不能理解沟通。
他们的对立不仅是“事实”与“假设”的对立,也是“理性”与“想象”、“意志”与“情感”、男性的统治霸权和女性的广博爱心的对立。
走向灯塔走向双心灵_解读伍尔夫_到灯塔去_中的双性同体思想

小说的灯塔, 光秃秃、直挺 挺 的 塔 身 是 拉 姆 齐 先 生 的 写 照 — ——僵 硬 、挺 拔 、孤 单 。灯 塔 在 波 涛 汹 涌 的 大 海 中 坚 如磐石, 它是黑夜中的明灯, 无私地指 引航船顺利绕过暗礁险滩。它象征一 种坚强的精神力量, 是拉姆齐夫人的 精神支柱。灯塔在波涛汹涌的大海中 坚如磐石, 它是黑夜中的明灯, 无私地 指引航船顺利绕过暗礁险滩。每当拉 姆齐夫人摆脱了繁重的家务劳动, 摆 脱了外界的干扰而独对灯塔, 都会从 它的光芒中获得勇气和力量。
因而也就成为她所要力求超越拉姆齐 夫人的地方。如果女性气质代表了细 腻、温情、敏锐、诗意和感性的话 , 那么 女性气质的丧失就意味着敏感的丧失 和艺术感官的钝化。
莉丽花费了 10 年时间, 仍然 没 法 完成画作。庆幸的是莉丽身上的女性 气质只是被她压抑。她虽然没有向拉 姆齐先生表达同情, 也没有断然回绝。 不自觉地, 莉丽称赞起他的皮鞋来, 把 他的注意力从自怜自爱转向脚下的皮 鞋。对皮鞋的赞扬符合双方的需要, 是 双方都可以接受的。因为它既维护了 莉丽的独立的自主性地位, 也肯定了 拉姆齐先生的自尊从而让他获得某种 程度的满足。只是表达方式不同于拉 姆齐夫人罢了。最后莉丽终于在拉姆 齐一家到达灯塔的时候, 画出了在她 心头萦绕多年的幻景, 实现双性心灵 即艺术上的完善。
与刻板、理性的丈夫相比 , 拉 姆 齐 夫人则充满了幻想。作为一个贤妻良 母, 在创造完美和谐的家庭同时, 她 也成为一种精神原则的化身, 是女性 气质的代表。拉姆齐夫人一天到晚为 家庭操劳, 抚养 8 个孩子, 照顾丈夫的 饮食起居, 以紧巴巴的收入精打细算 支撑着家庭的门面, 给丈夫以精神上 的支持。尽管她也被生活拖得疲惫不 堪, 但精神状态却与其他人迥然有别, 她不哀不怨, 以博大的爱去关怀每一 个人。在精神上拉姆齐先生需要妻子 的怜悯和慰藉, 以确定他自己的才华 和价值。
《到灯塔去》的双性同体在两个译本中的不同呈现--以瞿世镜与马爱农译本为例

《到灯塔去》的双性同体在两个译本中的不同呈现——以瞿世镜与马爱农译本为例欧阳恒志【摘要】[摘要]本文从双性同体视角对比分析《到灯塔去》两译本,发现尽管两位译者都认识到原作中的双性同体现象,其翻译意图也基本相同,但二者实现这一意图的途径和方式却有着显著区别。
【期刊名称】兰州教育学院学报【年(卷),期】2014(000)007【总页数】3【关键词】[关键词]《到灯塔去》;双性同体;翻译一、引言“双性同体”是英国著名作家弗吉尼亚·伍尔夫于1929年提出的一个重要概念,指的是文学创作者的一种理想状态。
该概念的提出,为文学批评理论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
伍尔夫本人也在其自己的文学创作中实践了这一概念所表述的理念,其中最明显的作品如《奥兰多》和《到灯塔去》等。
“双性同体”概念提出以来,不仅得到文学理论界的高度重视,也得到翻译理论界的充分关注。
翻译界,已有大量研究将“双性同体”运用于翻译研究之中,取得了较好的成果。
如耿强、李文静、马悦等。
[1-3]但是,相关研究大多只是将其作为使女性主义走出困境的一个出路,或用来描写译者与作者、译文与原文之间的新关系,很少结合实例探讨“双性同体”在翻译作品中实现的途径和方式。
本文选取《到灯塔去》瞿世镜和马爱农的译本作为研究对象,指出翻译是再创作过程,将这一概念运用于翻译中,有助于译者翻译实践能力的提高。
二、两译本的对比分析双性同体不是一个绝对的,静止的概念,在不同领域意义不同。
就人类的性别概念而言,分为生物性别和社会性别,即前者是从生理学意义上来定义性别的,而后者是从社会学的角度来定义的,本文所讨论的性别是基于后者的定义。
瞿世镜是我国最早翻译评介英国女作家伍尔夫作品的专家。
他的译著和专著大部分都与伍尔夫有关,在研究伍尔夫及伍尔夫作品方面造诣颇深,他在翻译伍尔夫的作品时,必定意识到了伍尔夫的女性意识以及双性同体思想。
马爱农是人民文学出版社编辑,以翻译哈《哈里波特》系列儿童文学作品而著名,她翻译了17部作品,其中大多都是由女作家写的。
《到灯塔去》中两性的冲突与融合-4页精选文档

《到灯塔去》中两性的冲突与融合一、动作行为上的差异小说的开篇,是从他们的儿子詹姆斯视角出发的。
拉姆齐夫人希望第二天能是个好天气能够前往灯塔,并给予孩子美好的期待。
而拉姆齐先生理智,刻板,直接说出了:“可是,明天天气不会好。
”,使得正沉浸在幻想与喜悦中的詹姆斯立马被拉回现实,并产生了强烈的恨意。
拉姆齐夫人会在去镇上办事的路途中询问独居老人卡迈克尔先生需不需要带点东西。
会担心灯塔守卫的孩子,为他织长袜,会为客人们精心准备晚餐。
而拉姆齐先生则是沉浸在他的文学世界中,不太会与自己的妻子沟通解决矛盾。
甚至用他自己的话说,“他脾气暴躁――情绪过敏。
”但是两人仍然是深爱着对方的夫妻,因而能够相互理解对方。
拉姆齐夫人会崇拜着自己的丈夫,有时会感觉他生来就与众不同,对超凡脱俗的事情目光如鹰隼般敏锐。
拉姆齐先生则是欣赏妻子的美丽,超出想象。
二、心里活动的对比有关心里活动的描写,是这部作品最为重要的部分,意识流所包含的技巧在这部小说的心里描写部分运用的十分巧妙。
美国的心里学家詹姆斯创造出了意识流这个词,用来表示意识的流动特性,强调了思维的不间断性,即没有“空白”,始终在“流动”。
并具有超时间性与超空间性的特点。
首先,作者采用的是间接内心独白的方式来表现文中人物的心里活动的,即第三人称的角度。
在大段的人物的内心独白的过程中,作者会不时的出来指点与解释。
在文中体现在一个个括号中的解释的片段。
人物的意识活动经过作者的加工及解释而具有连贯性和逻辑性,充当了“桥梁”的作用。
其次,伍尔夫还运用了诗化和音乐化的技巧,在运用语言时关注词语自身的节奏和韵律,并借鉴音乐作品的形式为小说构筑一个依存之所,这就将杂乱无序的心理活动统筹起来。
在文中,我们可以非常明显的感受到拉姆齐先生与夫人的心理活动上所体现的差异,即理性与感性的对立。
也正是因为感性,拉姆齐夫人的心里活动常常是大段的,浮想联翩的,甚至是杂乱的。
当她让小儿子来试穿袜子,感受到了詹姆斯的嫉妒,不愿意充当量衣尺时开始思考她的孩子出了什么鬼,从房子的内部家具,到住的地方,到签名书,然后因为袜子太短而产生了无比烦闷沮丧的心情。
伍尔夫的《到灯塔去》及其双性同体思想渊源

伍尔夫的《到灯塔去》及其双性同体思想渊源张秀芳【摘要】《到灯塔去》是英国著名女作家弗吉尼亚·伍尔夫的一部自传体小说。
小说通过具有男性气质的拉姆齐先生和具有女性气质的拉姆齐夫人之间的对立到融合,体现了作者的双性同体思想。
伍尔夫认为男性气质与女性气质之间不应是对立的,应由二性气质对立转为二者同时并存、和谐相处的理想境界。
由两性对立到双性同体,伍尔夫这一思想的形成受到她的家庭、布鲁姆斯伯里团体和妇女解放运动的影响。
【期刊名称】《信阳农林学院学报》【年(卷),期】2016(026)002【总页数】3页(P54-56)【关键词】伍尔夫;到灯塔去;双性同体【作者】张秀芳【作者单位】开封大学公共外语教研部,河南开封475004【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I106.4弗吉尼亚·伍尔夫(Virginia Woolf),英国著名女作家。
她认为,在我们每个人的心灵中都有两种主宰的力量,一种是男性的力量,另一种是女性的力量。
每一性都具有其独特的一面,两性之间不应是对立和冲突,应是互相依存、互相弥补。
建立一种两性和平相处的和谐社会是“双性同体”思想的最高境界。
《到灯塔去》是伍尔夫最具有代表性的文学作品之一。
小说通过对具有男性气质的拉姆齐先生和具有女性气质的拉姆齐夫人之间的对立到融合的描述,完美地体现了作者的双性同体思想[1]。
小说《到灯塔去》共由三部分组成,其中第一部分“窗口”描写了拉姆齐(Ramsay)夫妇和他的八个孩子在一座海岛上的房子度假,他们的几位客人也到访与他们共度时光。
透过窗口可以遥望大海中若隐若现的灯塔。
小说的开篇就体现出两性之间的冲突。
拉姆齐先生六岁的小儿子詹姆斯(James)渴望去灯塔,拉姆齐夫人也希望把袜子带去送给灯塔看守人的小孩,于是她承诺如果第二天天气好就出发,但拉姆齐先生则一直坚称天气不好不能动身,语气坚定,并且嘲笑妻子,认为女人的头脑愚蠢,使孩子们对根本不可能的事情抱有希望。
从两性的对立到融合——试论《到灯塔去》的双性同体观

从两性的对立到融合——试论《到灯塔去》的双性同体观刘姣河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石家庄050024摘要:双性同体观由英国女作家弗吉尼亚伍尔夫提出,她认为理想的人格模式应该是个体心灵中男性因素与女性因素的阴阳平衡、和谐共处。
在《到灯塔去》这部作品中,伍尔夫通过颠覆男女性别角色的对立,使代表男性气质的拉姆齐先生和代表女性气质的拉姆齐夫人由对立走向融合,从而完美地阐释了“双性同体”观,勾勒出实现双性融合的美好愿景。
关键词:到灯塔去男性气质女性气质双性同体一.“双性同体”思想英国现代主义意识流作家弗吉尼亚伍尔夫(Virginia Woolf,1882-1941)在其作品《一间自己的屋子》中阐释了“双性同体”的思想,她认为:在我们每个人的心灵中,有两种主要力量,一种是男性因素,另一种是女性因素,在男人的头脑里,是男性因素压倒了女性因素;在女人的头脑里,是女性因素压倒了男性因素。
正常而舒适的生存状态,是这两种因素和谐相处,精神融洽。
[1]伍尔夫的双性同体理论突破了传统的男女二元对立的思维框架,并将这种创作思想应用到文学创作的实践中,《到灯塔去》就鲜明地体现了她的这种“双性同体”的意识。
二.“双性同体”观在《到灯塔去》中的体现1.男女两性气质的对立小说中拉姆齐夫妇的婚姻看似幸福,实际上充满很多不可调和的矛盾,拉姆齐先生和拉姆齐夫人代表了男性与女性的两个极端,是两个不完整的人格。
拉姆齐先生代表了典型的男性气质,作为一名哲学教授,他用理性和逻辑来解释和处理世界上的一切事物。
他为人刻板、严肃,讲求实际。
当他的儿子詹姆斯吵着第二天要去海岛看灯塔时,他毅然回绝道“明天的天气不会好”[2]。
他全然不顾儿子的热情,用他所观察到的冷酷事实毁掉孩子幼小心灵中的希望,因为对他而言,理性原则高于一切。
拉姆齐先生生活的重心就是寻求真理,而这种直线型思维模式使他缺乏感性和直觉,因此在事业上无法获得更大的成就。
正因如此,他需要不断的从妻子那获得同情和安慰,以此来肯定自身的价值。
解读《到灯塔去》中双性同体的女画家

解读《到灯塔去》中双性同体的女画家冷海连【摘要】双性同体的概念很早就出现在西方文化中,作为一种女性主义的理想和价值观,最早是由伍尔夫在其著名的女性主义批评著作《一间自己的房间》中提出,引起了国内外研究界的强烈反响。
《到灯塔去》是英国杰出女作家伍尔夫的代表作品。
莉丽是该作品中一个很重要角色,小说中伍尔夫通过十年期间莉丽完成绘画作品的过程中意识的变化,塑造了这位有独特性格双性同体的女画家,表达了其对男女两性和谐合作理想状态的憧憬,为女性解放指明了道路。
%The concept androgyny has a long history .As a feminist ideal ,it was proposed byWoolf in her“One Room of One’ s Own”,arousing heated discussion among researchers at home and abroad .“To the Lighthouse”is a classic novel of Woolf .In this novel ,the famous British female writer presents lily-an androgynous painter with unique character by her change of thought in the process of painting during ten years ,thus expressing her desire for the ideal state of harmonious cooperation of males and females and pointing out a way for women liberation .【期刊名称】《安顺学院学报》【年(卷),期】2014(000)005【总页数】2页(P7-8)【关键词】双性同体;《到灯塔去》;莉丽【作者】冷海连【作者单位】福建农林大学东方学院,福建福州350017【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I206双性同体的概念很早就出现在西方文化中,其源头大致可以追溯到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对人类初始状态的一种富于想象力的描述。
从后印象主义角度解读《到灯塔去》中的双性同体观

后印象主义强调情感表达和形式创新,这种思想在《到灯塔去》中表现为对性别角色的重新 定义和塑造。
后印象主义强调个体感受和主观表达,对传统的性别角色观念提出挑战。
后印象主义画家运用色彩和线条表现情感与形式,打破了性别刻板印象的限制。
糊和中性。
通过对《到灯塔 去》中的双性同 体观的解读,可 以看出后印象主 义对性别角色的 重新定义和探索。
后印象主义对性 别角色的重新定 义影响了后来的 艺术流派和观念, 推动了性别平等
和社会进步。
后印象主义强调个体主观感受和个性化表达,对性别认同有深入探讨。 《到灯塔去》中的双性同体观是后印象主义对性别认同的独特思考。 后印象主义艺术家追求表现内在真实,对传统的性别角色和二元性别体系提出挑战。 后印象主义作品中的双性同体形象反映了艺术家对性别认同的复杂性和多样性的认识。
XX,a click to unlimited possibilities
汇报人:XX
01
02
03
04
05
06
定义:后印象主义是印象主义之后的一个艺术运动, 强调艺术家对自然的主观感受和个人表达。
特点:注重色彩、线条和构图的表现力,追求画家 的主观感受和情感表达,对自然和现实进行再创造。
强调个人感受:后印 象主义画家开始关注 自己的主观感受,这 一观念对现代艺术产 生了深远影响。
后印象主义对 传统绘画观念 的挑战,影响 了《到灯塔去》 中对性别认同 的描绘和思考。
后印象主义强调 艺术家的个人风 格和情感表达, 这种思想在小说 中被用来探讨性 别认同的主题。
强调个体感受和主观表达
通往和谐的灯塔:弗吉尼亚·伍尔夫的双性同体观探析

西北大 学学位论文知识产权 声明书 本人完全 了 解学校有关保护知识产权的规定,即:研究生在校攻读 学位期间论文工作的知识产权单位属于西北大学 。 学校有权保留并 向国 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 的复印 件和 电 子版。本人允许论文被查阅和 借阅。学校可以将本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 内 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 索,可以 采用影 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和汇编本学位论文。同 时,本人保证,毕业后结合学位论文研究课题再撰写的文章一律注明作
《到灯塔去》中二元世界的冲突与融合共7页word资料

《到灯塔去》中二元世界的冲突与融合二元论自古希腊便存在,以柏拉图为典型代表。
二元论主张世界有精神和物质两个层面,强调物质和精神是同等公平地存在的。
认为世界的本原是意识和物质两个实体。
物质与思想是两个不同的元素,这两种物质相互吸引又相互排斥,它们组成了这个世界。
因此被称为“二元之和”。
二元世界既存在矛盾又存在统一,它们在力量的此消彼长中相互斗争并转化。
二元世界中,一个是物质世界,也即人类主观愿望不能掌控的世界,另一个是精神世界,也就是受到人类主管精神掌控的世界。
两种形态不能消灭另一方,只能相互依赖,共同存在。
例如:善与恶,昼与夜。
只有双方达到平衡和统一才能使世界趋于完美。
这样一种现象在弗吉尼亚伍尔芙的作品《到灯塔去》中得以展现。
弗吉尼亚?伍尔芙是20世纪伟大的“意识流”小说家。
受到弗洛伊德心理分析的影响,“意识流”派的小说家采取一种完全迥异于传统写作方式的写作方法。
更加细腻的描绘出人的心理在瞬间的变化和起伏。
正如伍尔芙所言:“……如果一个作家是自由人而非奴隶,他的作品就应基于自身感受而非传统惯例。
……在可为人所接受的写作形式里,就无所谓情节,无所谓悲喜剧,也无所谓爱情和天灾人祸……。
”在《到灯塔去》中,弗吉尼亚?伍尔芙运用“意识流”的写作技巧,通过对人物的细腻的心理刻画,展现出一个人物群体中“功利主义者”和“充满人性关怀者”之间的二元世界的冲突和融合。
在两种力量的此消彼长和相互交融中,呈现一片纷繁的充满矛盾又彼此依赖眷恋的复杂的人性画面。
在人们最终放弃功利恩怨的纷扰,到达光明彼岸这一深层的主题上,进行了意味深长的发挥。
作者娴熟的笔法和精确的心理描写,使得这部小说能够列为伍尔芙“意识流”小说的巅峰之作。
而在这部小说中,拉姆齐夫妇价值观和世界观的对立和互补,是一个值得思索的现象。
在家庭这个小型的社会中,拉姆齐一家人和几个朋友分裂为两种类型为主体的人物群体。
在一起生活的过程中不断的冲突,却又相互依赖,形成一种丰富的生活形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到灯塔去》中的双性同体思想解读
伍尔夫是享誉世界的英国著名女作家和文学评论家,是现代主义的代表人物。
她不仅是西方意识流小说的杰出代表,也是女性主义运动的先驱人物。
作为一名女作家,她敏锐地察觉到了女性在当时社会的困境与低下的地位,并积极在自己的生活与创作中探索女性的出路。
不同于很多激进的女权主义者,她对男性并没有偏执的敌意与仇恨,反而提出,男女两性分别代表了理性与感性、逻辑与直觉,双方各有不足与缺陷,只有共存共融,裁长补短,才能相辅相成,携手共进。
她因此创造性地提出了“双性同体”理论,颠覆了男权文化的二元对立关系,认为“也许一个纯男性的脑子和一个纯女性的脑子都一样不能创作”,而“半雌半雄的脑子是会起反响的,多孔的;它是能毫无隔膜地转达情感的;它是天生能创造的,炉火纯青而且完整的。
”[1]在她眼中,只有接受双性同体,才能消弭两性矛盾,达到和谐统一的完美境界;只有具有双性同体思想的作家,才能创作出真正有创作力与艺术生命力的作品。
她笔下的奥兰多从一个风流成性的男性贵族蜕变成了一个才思敏捷的女作家,完美地体现了她倡导的双性同体思想;而在其代表作《到灯塔去》中,她描述了传统的男女两性关系以及双性同体的形成过程,全面地揭示出她的女性主义思想。
一、传统的男女两性关系
《到灯塔去》包含“窗”,“岁月流逝”和“灯塔”三部分。
小说的情节虽然简单,却体现了伍尔夫对两性关系的真实想法。
第一部分“窗”用占了全书三分之一以上的篇幅,只描述了拉姆齐一家一个下午的时光。
在这个平凡的下午,没有发生任何不寻常的事情,但作者通过优美诗化的
语言,向读者娓娓揭示了两夫妇的相处之道。
作为维多利亚时代典型的中产阶级知识分子家庭,他们扮演着传统的社会性别角色――拉姆齐先生外出工作,赚钱养家;夫人操持内务、管教孩子――体现了男女两性二元对立的关系。
在一般社会认知中,男性优于女性,因此有了男主外,女主内的社会分工。
男性比女性更理性、冷静、善于思考,因此作者赋予拉姆齐先生哲学家的身份,让他在世俗的纷扰中探索庄严的主题。
女性感情天生比男性更细腻,因此也更能体会他人的感受。
拉姆齐夫人温柔体贴,善解人意,却总在独处时陷入沉思,在精神世界里追寻生命的本质与人生的意义。
两人一个在物质世界徜徉,一个在精神世界遨游;一个在客观世界探讨理性,一个在主观世界倾向感性;一个强调事实,一个侧重感觉。
小儿子詹姆斯渴望到灯塔去,拉姆齐先生断然拒绝称明天天气好不了,而夫人则温言抚慰他说只要天气转晴就让他去;两人在花园散步时各怀心事,先生在迟疑于要不要跟妻子提起自己的哲学著作,夫人则在犹豫要不要和丈夫说家里的修理费需要五十镑。
两人表面上是模范夫妻,婚姻幸福美满,实际上却对世界的关注点不同,彼此欠缺沟通交流。
第二部分“岁月流逝”描述了这个家庭十年的变迁,所占篇幅不到全书的十分之一,却对前后两部分起了关键的承上启下作用。
十年时间稍纵即逝,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拉姆齐夫人去世,女儿普鲁难产而死,儿子安德鲁在战争中死亡,所有的家庭矛盾都在历经分离与痛苦后消逝了,第一部分里表现出的传统的男女两性对立的关系,物质世界与精神世界的碰撞,理性与感性的博弈,最终在流光易逝的岁月中消弭于无形中。
这也为第三部分想要表达的男女两性从对立走向统一,即“双性同体”观的形成
和实现埋下了伏笔。
二、双性同体的形成
第三部分“灯塔”和第一部分的篇幅差不多,交代了两条平行的叙事线索:拉姆齐一家十年后重返故地,拉姆齐先生决定带詹姆斯前往灯塔,了却妻子和儿子的心愿;而他们的朋友画家莉丽终于完成了十年前未完成的画作。
他们三人都克服了自己性格上的缺陷,获得了相对完整的人格。
他们心愿的达成,和他们各自升华到“双性同体”的状态不无关系。
拉姆齐先生理性冷酷,注重事实,“他不会弄虚作假;他从不歪曲事实;他也从来不会把一句刺耳的话说得婉转一点,去敷衍讨好任何人,更不用说他的孩子们”[2]。
正是他身上绝对的男性人格使他当年断然拒绝了妻儿到灯塔去的主意,令妻子失望,儿子愤恨。
可时过境迁,作为一个“丧失了亲人的、孤独的鳏夫”,他精疲力竭,无比沉痛,想要获得女性的同情安慰,甚至“在他的梦想中反映出女性的同情所给予他的那种微妙的喜悦”[3]。
他感受到了妻子的柔情,不再自私专断,具备了女性的特质――既体贴入微又颇具人情味。
他最终决心带领儿女前往灯塔以偿夙愿,消除了儿子多年的心结,父子达成和解。
小儿子詹姆斯的性格变化是“双性同体”形成和发展的最佳体现。
幼年时的詹姆斯虽是男孩,却像女孩一样心思敏感细腻,喜欢依偎在母亲身边听故事,对父亲有着极深的抵触情绪。
“他痛恨他得意洋洋、自命不凡的姿态;痛恨他才华过人的脑袋;痛恨他的精确性和个人主义”[4]。
总而言之,他痛恨父亲身上一切太过明显的男性特质,特别是当父亲断言到明天不能到灯塔去时,他恨不得杀了他。
他一直爱慕依赖着母亲,因此深受
母亲的影响,看待客观世界充满了感性和想象。
小说结尾处,父亲主动带他前往灯塔,他年龄大了一点,开始感觉到,“他要杀的不是他,”而是一个怪物,“他把它称为横行霸道和专制主义”,也就是父亲身上所具备的霸道的男性强权主义[5]。
当他像个男子汉掌舵时,父亲第一次给予他称赞,他心满意足,如愿以偿,开始感到了和父亲之间的相互理解。
他同时具备了男女两性的性别特质和感知能力。
因此,到灯塔去不仅是詹姆斯完成童年渴望的圆梦之旅,更是他与父母建立精神联系的心灵之旅。
画家莉丽是全书最能体现伍尔夫女性主义思想的人物。
在男权至上的维多利亚时代,理想的女性应该以家庭为中心,安心做“房中的天使”。
她周围的人都认为女人不会绘画与写作,就连众人眼中的完美女性拉姆齐夫人都认为,“一位不结婚的妇女错过了人生最美好的部分”[6]。
但她坚持独身,保持自我,以绘画为自己的终身事业。
作为一个有着自己职业的独立女性,她身上兼具了男性与女性的双重特质,正是伍尔夫所倡导的具有“双性同体”思想的女艺术家。
“她渴望的不是知识,而是和谐一致”[7]。
她内心的呐喊传达了伍尔夫认为的“双性同体”所应该达到的状态。
十年前,她一直想画一副完美的画作,却难以画出。
而十年后,她目睹着拉姆齐父子登上灯塔,同时在代表了拉姆齐夫人的灯塔的光芒的照耀下,内心的男性气质与女性气质达到高度的和谐统一,从而获得了精神启迪和创作灵感,最终画出了在她心头萦回多年的作品。
希望以上资料对你有所帮助,附励志名言3条:
1、生气,就是拿别人的过错来惩罚自己。
原谅别人,就是善待自己。
2、未必钱多乐便多,财多累己招烦恼。
清贫乐道真自在,无牵无挂乐逍
遥。
3、处事不必求功,无过便是功。
为人不必感德,无怨便是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