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中的离愁别绪(定稿)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中国古典诗词中的离愁美

摘要:中国古典诗词中的情感美是古典诗词内涵美的一项重要内容。这种情感美

主要包括五种情感:即深沉的爱国情、浓烈的思乡情、执着的男女情、美好的朋友情和温馨的骨肉情等。但在中国古典诗词中所蕴含的这些崇高伟大的情感美中,让我最为感动和欣赏的还是洋溢其中的离愁美。本文从艺术手法、感情基调两方面论述古典诗词中的离愁别绪。

关键词:古典诗词离愁美艺术手法感情基调

“打动人心者莫先乎情”,什么是情感?《现代汉语词典》说:“情感是对外界刺激肯定或否定的心理反应,如喜欢、愤怒、悲伤、恐惧、爱慕、厌恶等。”

[1]只要是正常的人,他就一定有情感。只要有情感,他就要通过各种不同的方式予以表达。中国古典诗歌就是古代人们抒发情感的一个最为有效的工具。诗歌的本质是抒情的。陆机在他的《文赋》中说:“诗缘情而绮靡”;[2]严羽在他的《沧浪诗话》中也说:“诗者,吟咏性情也”。[3]我们今天阅读中国古典诗歌史上留下来的那些洋溢着真情的伟大诗篇时,无不感到这种真挚的情感给我们带来的审美愉悦和震憾人心的力量。“人间自是有情痴,此恨不关风与月”,人类的感情与生俱来,是诗词当中吟咏的一个永恒的主题,正是因为有了情,古典诗词才有了长盛不衰的生命力,才有了感人的力量。情有多种,离情最苦,江淹别赋: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千百年来,故国乡土之思,骨肉亲人之念,挚友离合之感,牵动了多少人的心弦,离别也就自然成为我国古代诗词曲中歌咏的重要内容,离愁具有极其动人的魅力,从古至今,人们为之肝肠寸断。

在无奈之中,人们表现得或壮怀激烈,或戚心满怀,或悲观,或乐观。言别的名句不但触目皆是,而且又是那样一往情深,真挚感人,有的甚至被谱写成曲,如《易水寒》、《阳关三叠》、《长亭送别》……流传到今,仍然具有感人的力量。

作者简介:李志芳,女,汉族,1979年出生于山东省东营市利津县北岭乡老台三村,现在山东省东营市利津县北岭中心学校担任语文教师,中学二级教师。

一、离别使人伤感,艺术表达方式为之增辉。

感情表达的方法有多种,艺术形式与感情完美的结合,就使诗词具有长盛不衰的魅力。

1、用典故。

如骆宾王的《于易水送人一绝》: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借写荆轲事,舍弃了那些朋友交往、难舍难分的一般的离别诗的写法,而是芟夷枝蔓,直入史事,破空而来,把昔日之易水壮别和今日之易水送人融为一体,在感情上少了常见的哀婉,多的是慷慨激昂。再如《长亭送别》“淋漓襟袖啼红泪,比司马青衫更湿。伯劳东去燕西飞,未登程先问归期。”就用了“红泪”“司马青衫”“东飞伯劳西飞燕”三个典故,写出内心的无比的哀痛。

2、情景交融。情景交融,是中国古典诗词中传统的一种手法,把人的感情附着于外物之上,使感情表达得更为含蓄,耐人寻味。

以乐景写哀情,即用明媚的景色来反衬离恨。江淹《别赋》“春草碧色,春水绿波,送君南浦,伤如之何!”借美好景色反衬别离之悲。王夫之《薑斋诗话》说:“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一倍增其哀乐。”可见,乐景哀情,对比鲜明,效果更为强烈。如柳永的“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虽是良辰美景,只因即将离别,就无心欣赏,更能反映内心的苦痛。

《诗经·采薇》篇写兵士告别家乡的情景说:“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以依依垂柳的美好春景,反衬士兵背井离乡、抛亲别友之痛。郑谷《淮上与友人别》中“扬子江头杨柳春,杨花愁杀渡江人”之句,写扬子江边,春光正好,杨柳依依,杨花点点,但因为“君向潇湘我向秦”的离别,故景色虽好,却使人愁杀。作者迁情于景,景随情变了。杜甫《春望》中“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一联,历来为人传诵,好就好在以美好的花鸟,来反衬出感时恨别的情怀,使美好的景物与人物内心的哀怨形成鲜明的对照,给人以强烈的感染。

以哀景写哀情。景物染上了人的感情色彩,物与人同伤心。荆轲的《易水歌》:“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就是以天地愁惨之状,水寒刺骨之感,衬托壮士赴死如归的诀别之情的。白居易《琵琶行》一开头“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句中萧瑟的秋景,是用来增添离别哀愁的。李商隐《无题》有“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之句,选择一个百花凋零的暮春景色作为分离的背景,必然倍增离恨,所以“别亦难”。

《长亭送别》“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之句,从景物写起,选取了几种具有深秋特色的景物:黄花、西风、归雁,色彩鲜明,动静结合,层次分明,绘出了一派萧瑟的秋景,勾起了人们无限的离愁别绪,渲染了一种悲凉的气氛,为张生与莺莺的话别作了铺垫。使人读此,不期然的心情惆怅,这些诗句从不同的方面,摄取了凄迷的风景,作为分别的衬托,更加重了别离的愁苦。

3、描写作品主人公的情态、行动、心理等,写出人物的凄凉、哀婉、孤独、惆怅、缠绵之情。

李清照《一剪梅》“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描写人物的情态,似乎是主人公娓娓自述,轻轻叹息,将难以名状的思念之苦,表达得淋漓尽致。李白“停梭怅然忆远人,独宿空房泪如雨”,直接描写人物“泪如雨”的哀伤,写出人物的悲愁郁结,无从排解。

宋之问的“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通过心理描写,写出了自己急切的想知道家乡的消息,却又不敢问,怕自己的担心、忧虑和不祥的预感会成为现实的矛盾心情。再如张先《一丛花令》“沉恨细思,不如桃杏,犹解嫁东风”写出了女主人公的自怜自惜,自怨自艾,和唐李益诗“早知潮有信,嫁与弄潮儿”有异曲同工之妙,与“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都写出女子对爱情的执着、对青春的珍惜、对幸福的向往。李白“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裁缝寄远道,几日到临洮?”,张仲素“征衣未寄莫飞霜”沈如筠“愿随孤月影,流照伏波营”写出对丈夫的一片深情。“自家夫婿无消息,却恨桥头卖卜人”,写怨恨无处发愤,迁怒于人,虽觉人情不可理喻,又觉符合人情常理,读来更为真实,哀婉动人。

柳永《雨霖铃》中“执手相看泪眼,更无语凝噎”一句,用的是白描手法,通过“执”“看”“凝噎”这些动作,“泪”眼这一情态,写出人物不忍分别的情景,孟郊《古别离》“欲别牵郎衣,‘郎今到何处?不恨归来迟,莫向临邛去!’”写出人物的动作“牵”,写出人物的语言,表现出女主人公内心忐忑不安之情。

4、运用多种修辞手法,渲染人物的感情。

运用拟人的手法,赋予景物人的感情,让它为离别而动情,使别意更浓。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精妙之至,写雨后晨雾中孤独的远山,不直说人孤,而说山孤,正是以山之孤,反衬人之孤,诗人把离情移到客观景物中去,达到了物我一体的境界。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不说作者送友人时别情依依,却说这“远方侵古道,晴翠接荒城”的遍地的绿草充满了浓厚的别情,把别情表达得委婉而含蓄。

又如刘长卿《送李判官之润州行营》有“江春不肯留归客,草色青青送马蹄”之句,假托江春不肯留客,委婉地说出了行客无法滞留,而从行人马蹄在草地上远去的形象,拟想春草也同自己一样送别友人,把别意表达得十分悠长曲折。杜牧《赠别二首》中“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之句,通过写蜡烛惜别,把蜡烛拟人化,将离情表达得悱恻缠绵,意境深远,使一切都带上了感伤色彩。总之,用拟人的手法写景,景即是情,情即是景,情景合为一体。

运用比喻的手法,如张九龄“思君如满月,夜夜减清辉”,用皎洁的明月象征思妇情操的纯洁无瑕,忠贞专一,她日日思念,容颜变得憔悴了,如那圆圆的月亮在逐渐减弱其清辉,逐渐变成了缺月,比喻美妙,想象新颖,给人美的感受。王维在《送沈子福归江东》中有“惟有相思似春色,江南江北送君归”之句。作者把自己对友人的思念之情比作无边春色,遍布人间,相伴离人归去。把别离的依依不舍、别情的深广无际,都形象地表达出来了,意味深长。李煜《清平乐》有“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秦观《八六子》有“恨如芳草,萋萋剗尽还生”,欧阳修《踏莎行》有“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都用恰当而形象的比喻,把伴随着离人的离愁别恨描绘得那么绵绵不断,无法排遣。贺铸《青玉案》“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连用三个比喻句,写出愁的朦胧、无边无际,这些言别的句子,化直为曲,化浅为深,巧用比喻,含蓄悠远。用具体而生动的景象表现了抽象的、无迹可求和难以捉摸的细致感情,使读者从形象中受到感染。

运用夸张手法,使感情得以强烈的表达。如王实甫《西厢记·长亭送别》中“听得道一声去也,松了金钏,遥望见十里长亭,减了玉肌。此恨谁知?”极力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