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培训资料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
习惯
如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
所谓自主学习,就是让学生在宽松、和谐、民主的教学氛围下自觉、自动、富有个性的学习。《语文课程标准》中,有这样一段话:“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从这段文字可以看出,自主学习是课程改革下倡导的一种新型学习方式。把课堂还给学生,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自主学习,给学生充分的学习时间,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创设自学的“气氛”,让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得到充分的发挥,这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主渠道。
初中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呢?
一、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自主学习意识
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产生,有赖于他的心理自由。和谐的师生关系,民主的教学氛围,能激发起学生自主学习的欲望,轻松愉快的氛围能使学生感到自主学习、探究学习的心理自由。课堂教学是素质教育的主渠道,也是教育改革的原点。《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教师不是以知识的
传授为目的,而是以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加深问题的深度、探求解决问题的方法,特别是形成自己对解决问题的独立见解为目的。只有激活了学生与生俱来的问题意识,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与表现欲,才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如《愚公移山》一文,教科书对“杂然相许”的注解是:“异口同声地表示赞成。杂然,纷纷。许,赞同。”在教学新课时,我认为这种解释不太合理,认为理解为“纷纷表示赞同”更合乎文意。但这时,不便直截了当地告诉学生,便可创设这样的问题情境:“文中两处‘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与‘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语气是否相同?”、“愚公的妻子是否一开始就毫无异议?全家人是否异口同声地表示赞同?”此时课堂气氛热烈起来,学生们纷纷发言:愚公之妻与智雯语气不同,一个关切的质疑,一个嘲讽的反问否定:愚公家庭人口多,发表意见的人也多,况且愚公的妻子一开始就“献疑”;纷纷同意并不等于异口同声地同意,经过一番激烈的讨论,学生一致认为书中的解释不合理,“纷纷表示赞同”更合乎文意。这样,学生学会了批判地接受知识,不会盲从,敢于挑战权威,不迷信书本,在问题探究中激发了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培养了自主学习的能力。
二、鼓励质疑,激发思维,为学生自主学习创造机会。
《语文课程标准》就论及“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带着知识走向学生”,不过是“授人以鱼”;“带着学生走向知识”,才一是“授人以渔”。教师是学生成长的引导者,是学生发展的领路人,而学生本人才是学习的主人、发展的主体。学生的头脑不是一个被填满的容器,而是须被点燃的火把,教师的责任就是点燃火把,让它燃烧。
在语文教学中,怎样将阅读教学与写作教学巧妙地结合在一起呢?阅读与写作之间的关系我们不能直截了当地告诉学生,而应通过适当的启迪,引导学生进行深入的探究,将学生的思维焦点,引向知识的明处。如教《藤野先生》一文,可提出以下许多问题:(1)题目是《藤野先生》,为何开头却写“清国留学生”?(2)写清国留学生用“标致”一词应怎样理解?(3)作者写“弃医从文”跟写藤野先生有什么关系?(4)藤野先生听到“我”将不从医,为什么流露出悲哀的神情?(5)“我”既然“太不用功”,怎么会得到藤野先生的特别关照?组织学生讨论,学生也在讨论中明白:这些问题涉及到人物性格、文章选材及主题思想几个方面。此时教师可将这样一个问题留给学生:如果要你写自己的老师,你要怎样安排、组织材料呢?让学生带着问题走出课堂,这样更能帮助学生通过阅读认识写作,形成自己对阅读
与写作之间关系的独立理解,从阅读中领悟到写作的奥妙。庸师把答案直接交给学生,名师则引领学生进入知识殿堂寻求答案。
一篇文章有行文的核心,一篇课文有训练的重点,在教学过程中,我常常引导同学们在学习的过程中要善于依据学习的重点而质疑问难。例如:《孔乙己》一文,通过孔乙己这一特殊人物性格的展示,深刻的鞭挞了封建教育思想和封建科举制度对读书人深深的伤害。同学们依据此学习重点在小组讨论中作如下的自我提问:1、孔乙己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2、作者采取了什么方法使这位人物显得血肉丰满呼之欲出?
3、假如孔乙己中了举他将又会是一种什么样的情景?后来学习《范进中举》一文时,由于本文所反映的主题和《孔乙己》十分类似,所以我启发同学们用对比于阅读的方法来感悟这篇文章。照例同学们通读全文提出如下问题:1、范进和孔乙己很类似,但又觉得他们二人之间还是有很大差别的,他们在性格上的不同点表现在哪些方面?2、范进中举了为什么会喜极发疯?3、胡屠户是一位陪衬人物,他对塑造范进这一人物形象表现作品主题有什么作用?这些问题一经提出,同学们迅速展开讨论,在热烈的讨论中,同学们不仅理清了文路,更重要的是透过作品更透彻的认清了当时社会某个层面的本质。
经过好多次的实践,我认为小范围的讨论,更利于展示学生个性,学生往往在自己很熟悉的氛围中能放松自己,畅所欲言,各抒己见,更能较好地锻炼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不过,这里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当学生提出“怪题”时,教师要善于引导,稳妥地处理,不能打击其质疑的积极性,熄灭其“灵感”的火花。
三、授人以渔,为学生自主学习传授方法。
增进学生自主意识的关键在于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和策略,让学生由“要学”到“会学”,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小主人。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着力于学法指导,提高学生的自主参与能力,学会自主学习。
要重视让学生关注大自然。教师要引导学生参与到语文实践活动中去。也就是说,我们要用综合的、发展的眼光来看待语文学习,语文学习的外延等于生活的外延,无论是课堂还是课外都应该把综合实践活动置于重要位置。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的创新精神和语文实践能力。我在设计语文与生活时,布置学生做些与时代性联系紧的活动,引导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⑴力求拓宽语文学习的内容。如课前让学生搜集与课文内容有关的资料,学习了《看云识天气》这篇课文后,让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