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微信”为代表的微生活利弊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微”化导致阅读惰性
“大学生微博使用情况调查报告”中有这样一组数据:42.11%的人认为阅读过于“微”化,会让大家形成阅读惰性。
一位大学生感受到“微”化的影响:“在微博出现之前我写了至少6年的博客,现在不写了。”如今,她对大事小情的掌握全靠微博。相反,读书变成一件“难得而优雅的事”。“微博对我来说像网购,看书像逛街,两不耽误”。
有些“手机控”则认为,“微阅读”的弊端在于:有些内容虽然有用,但是都是片段化的。“让我有一种错觉,以为自己看过就是懂了。其实这种信息的轻率传播,没有经过沉淀、反思、消化,
没有实践和学习,只是给了自己一个虚幻的阅读假象。
Judy认为这种惰性不可避免地侵蚀自己:“有时睡前拿起一本书翻不了两页,就忍不住拿起手机。因为,看140个字总比看一页纸要轻松得多。况且,读书的时候,看到有价值的内容还要做笔记。而在手机上‘微阅读’,只要点击‘收藏’就完成了。”
“我特别怕复制、粘贴乃至收藏。它让我误以为已经将之储存在脑子里。所以我找各种机会谈论自己的阅读。只有在那些内容被说起的时候,才算是再次被忆起。”史航用这种方式去记住他所看到的有价值的内容。
“微阅读”究竟是否改变大家对纸
质出版物的阅读习惯,多数人的回答是否定的。有人表示,“这是我买书的捷径,但决不会替代读书”。
“手机上的‘微阅读’生活对我来说就是散碎消闲,最多拿着背背《唐诗三百首》。真正地读书还是要读纸质书。因为手机上的内容有限,错讹多,读来让人有种碎片化之感。”史航如是说。
刘方强调:“更多人阅读微博、微信朋友圈,是希望新闻来源更广泛,信息快捷而有效。它们替代了报纸、广播等媒体的一部分传播作用,但绝不代表阅读方式因此而改变。”
随着科技的发展,人类正在虚拟的网络上建立一个新的国度,这个国度的人口排名第三,仅次于中国和印度。
现在,用户把越来越多地生活内容搬到了这个国度里,最早的就是单纯聊
天,是那种看不到脸,也不知道对方是不是一条狗的陌生社交;接着是熟人社交,90后们喜欢非主流的照片,80后则每天给其刚出生的婴儿拍照留念,然后,他们一起把这些照片上传到QQ空间,等着朋友们点赞和评论;而移动互联网爆发之后,琳琅满目的APP占据了我们的生活,我们开始在虚拟网络里进行更具体的活动:工作、购物、学习、就医、抢火车票…好像,除了生孩子那点事儿之外,现代人都能在网上完成了。
微博微信时代“微阅读”的利弊分析
来源:中国青年报
不少年轻人在被问及“睡前及醒来的第一件事做什么”时,“刷微博,看微信”是他们的回答。
日前,一份关于“大学生微博使用情况调查报告”显示:大学生半数以上注册了微博,“微博控”即每天微博使用者占到25.15%。其使用微博的主要原因是:关注新闻热点,参与话题讨论,了
解名人动态,发表个人观点。同时,新兴的微信平台已拥有3亿用户。通过微信朋友圈交流日常生活、共享心灵鸡汤、转发新闻信息的“微信控”已经初步形成阵容。事实上,“微博控”加“微信控”的手机阅读,已成越来越多年轻人的选择。
据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发布的“第十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结果”显示:我国18~70岁人均每日手机阅读时长为16.52分钟。2012年比2011年的13.53分钟增加了2.99分钟。在新兴阅读媒介中,手机阅读时长在增加,电子阅读器阅读时长有不同程度的下降。
微平台:发布信息,发布态度
一位“手机控”这样说:“早晨起床刷,上班得空刷,下班途中刷,回家继续刷——每天至少要刷3小时。”事实上,
当下年轻人刷微博、玩微信,已经成为生活必不可少的内容。但凡有零散的时间,就习惯性地掏出手机。
在这位“手机控“看来,微信的朋友圈就像客厅。大家沟通生活、交流琐事、传播八卦,甚是有趣;而微博则像文化广场,可以看到许多“生活在别处”的人的生活态度、观念理念。有专家说,一般看完一条微博用不到一分钟,这种随时随地的零碎阅读,无疑是最吸引年轻人之处。
据“第十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结果”显示:“获取便利”是我国国民选择数字阅读的首要原因,其选择比例超过六成。
45.4%的人因为“方便随时随地阅读”而选择数字化阅读方式,26.9%的人选择数字阅读是因为“方便信息检索”。这两者均显示了“数字阅读的便捷性”。其次,
31.1%的国民因为“信息量大”而选择数字阅读,26.0%的人因为“收费少甚至不付费”而选择数字阅读。以手机“微博或博客”为主要阅读内容的手机使用群体在手机阅读接触者中的比例已超过两成。
中作华文数字传媒公司总经理刘方认为,大家喜欢使用微博、微信朋友圈,是因为“每个人都可以成为信息发布者,信息的传递更多元化,多效化——不仅能发布信息,也能发布态度。谁都可以主导事实的传递”。
“没有界限,好玩”也是其被大家认可的原因。一位喜欢阅读纸质书的80后说:“刷微博的主要原因是微博上有不少好玩的人。书、段子、新闻,我一般都不会放过。微博上也常有新闻的有趣‘歪解’。另外,我觉得这里有电视、报
纸上看不到的真东西。”
“微阅读”给“深阅读”带来障碍
微博与微信朋友圈有不同的“读者”,他们的需求各异。
记者注意到,网友Judy发布了一篇《我的微博整理记》的文章,其中提到微博的益处:“通过微博的信息,可以追踪到很多自己感兴趣的课程资源;缺失的学术文献收集,也可在微博上得以实现。”对于不少“读者”而言,微博像是资料库,能随时阅取信息。
微信朋友圈的用户则有另一种需求:“我只是想满足自己的八卦心理,因为朋友们常会更新状态——自己在做什
么、在什么地方、与谁在一起。朋友圈就像是放大镜和望远镜,让我看到朋友的生活细节。”但这位“微信控”也表示,这种阅读基本是无效阅读。“往往满足好奇,与世界建立联系,舒解孤独感”。因此,有专家认为,微信朋友圈的“象征意义大于实际意义”。
编剧史航是微博拥趸。他说:“有的人放弃微博去玩微信朋友圈,我无法理解这种取舍。”“我也会在朋友圈中发照片,但是那里没人喜欢认真讨论和跟帖。那只是道早安、晚安的场域。”他发现,微信中看到的阅读内容,基本都是自己不感兴趣的顺口溜或者祈福文字、养生信息。“我必须自动略过。因为最重要的养生,不就是珍惜时间嘛”。
“微阅读”给“深阅读”带来障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