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科举制度.精讲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任子制度
• 据《汉官仪》所载,汉政府规定:“吏二千 石以上,视事满三岁,得任同产若子一人为 郎。”意思是,两千石以上官员,只要任满 三年,即可任“同产若子”一人为郎官。
赀选——卖官鬻爵 东汉的乡闾评议
(五)魏晋南北朝“九品中正制”
• 1.曹丕称帝后,制定了九品官人法,即九品 中正制。通过品评,将人分为上上、上中、 上下、中上、中下、下上、下中、下下九 等,朝廷任命中正官到地方主持品评;被 评为上等人才的将被推荐到各级政府做官。 • 2.“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 ” • 3.九品中正制的流弊
科举制度在唐朝的确立
• 1.产生的社会条件 • 隋末大起义摧垮魏晋以来的豪门世族势力 • 物质条件:手工造纸和雕版印刷术,使的书籍能 大量抄写和印行。 • 2.考生的来源和考试科目 • 生徒、乡贡 • 3.科目 • 白衣卿相 • 4.考试过程 • 省试、殿试 • 5.社会效果和局限
行卷轶事
( 三)封建社会初期选举制度的变化
1.“任人唯贤,因功受禄” 2.各家学派人才观 “举贤才”、“尚贤” “不以智治国,国之福” “立君而尊贤,是贤与君争” 3.战国军功爵制 “见功而与赏,因能而授官” 4.战国养士、秦国客卿制度
(四)两汉时期的“察举”和“征 辟”
• 1.察举定义 • 2.自然灾害--天人感应 • 3.贤良方正、贤良文学、孝悌力田、茂材异 等、直言极谏 • 4.试任——策问 • 5.东汉光武帝“四科取士”
独占鳖头 • 鳌,是神话中的海中的大龟(一说为淡水中的大鳖。 传说上古时天塌地陷,女娲炼五色石补天,把天补好后, 又砍下鳌的四条腿把天支撑起来,使天和地重新稳固(见 《淮南子.览冥训》及《列子.汤问》)。《列子.汤问》中 还记载了一个神话:渤海中有条大海沟,深得没底,全世 界的水都汇聚到这里,打着漩涡往下泄。渤海中的蓬莱、 方丈等五座仙山,也都随着下泄的波浪上下颠簸。上帝派 15只大鳌举起头来把大山顶住,这五座仙山从此才安然耸 立。 • 唐宋时期的宫殿建筑者们把上述神话巧妙地与建筑艺 术结合起来,在皇宫前面的石阶的正中,铺上一大块雕刻 着巨鳌的长方形巨石,象征皇帝的宫殿如同被巨鳌支撑着, 永远巍然屹立,而且有如神仙世界。在科举考试最高级别 的考试——殿试结束后宣布名次时,及第者都要站在皇宫 前石阶下面的两侧恭候。名次宣布完毕后,主持仪式的官 员引领着分别站在东西两边最前面的状元(殿试第一名) 和榜眼(殿试第二名)向前走到雕有巨鳌的石阶的下面, 而状元还要再向前跨,站在雕有巨鳌的石阶上,迎接殿试 榜。因此,把中状元称为"独占鳌头"。现在,该成语泛指 名列第一或居于首位。
思考题
• 说一说:你知道哪些与科举有关的成语或故事? • 名落孙山、金榜题名、榜上有名、蟾宫折桂、 • 独占鳌头:鳌头,宫殿门前台阶上的鳌鱼浮雕, 科举进士发榜时状元站此迎榜。科举时代指点 状元。比喻占首位或第一名。 • 连中三元:三元,科举制度称乡试、会试、殿 试的第一名为解元、会元、状元,合称“三 元”。接连在乡试、会试、殿试中考中了第一 名。 • 一举成名:原指一旦中了科举就扬名天下。后 指一下子就出了名。 • 沆瀣一气、范进中举《儒林外史》
十六岁时,白居易到京城参加科举考试,将自 己的诗集投给当时的名士顾况。顾况很有才气, 但脾气高傲,瞧不起后辈的文章。顾况一见白居 易是个乳臭未干的年轻人,心里就已经不以为然 了。等到接过诗集一看,上写着“太原白居易诗 稿”,心里认为这个年轻人毫不谦逊,便取笑他 说:“名居易,只恐长安米价太贵,居之不易。” 白居易听出话中的讥笑之意,但一言不发。顾 况打开诗集,映入眼帘的首先是一首《赋得古原 草送别》:“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 不尽,春风吹又生……”刚读完前四句,顾况就不 由得高声赞叹说:“好诗!”又想起刚才自己挖 苦的话,就反过来赞许地对白居易说:“能写出 这样的句子,不要说是长安,就是整个天下,你 也可以‘居易’了!”
(一)原始氏族社会:民主选举和“禅 让”
• • • • 1.民主选举原则(部落事务的管理者) 2.王权的萌芽 生产力的提高——剩余财富的支配 部落首领继承人问题上的争权夺利(父死 子继和暴力夺权)
(二)奴隶社会的“世卿世禄制”
• • • • • • • • 1.夏商王朝的权力世袭 2.西周的选举特点 (1)任用殷商旧臣 (2)先亲亲后尊贤 “立嫡以长不以贤”,三年大比 (3)地方选士(乡举里选) 3.世袭制下的破格提拔 伊尹、姜尚

第一讲:中国古代的科举制度
• • • • • • • 一、科举制以前的选官制度 二、科举考试的程序与内容 三、有关考官、考生与考场的各种规定 四、科举考试的内容与考题 五、科举考试中的作弊现象 六、试帖诗、八股文举例 七、中国古代科举制度简评
人生四大喜
久旱逢甘雨, 他乡遇故知, 洞房花烛夜, 金榜题名时。
• 《隋唐生活掠影》(毕宝魁著)中的 《唐代纪事》卷四十 翻己载这样一件事:元和年间及第的李播到新州做官,有一 个姓李的举子拿着一卷诗来向他行卷。 李播打开一看,原 来是自己当年用来行卷的诗。便说:“这是我未及第时为行 卷他的诗啊!”李举子见状,也不敢隐瞒,便实话实说道: “顷于京师书肆百钱得此,游江淮间二十余年矣,欲幸见 惠。”意思是说这些诗是我以前在京师书肆上花百钱买的, 拿着在江淮一带行卷已经二十多年。请您就把它赐给我吧! 李播见他可怜兮兮的,就答应了。顺便问他还准备到哪里去 行卷,回答说:“江陵谒卢尚书。”李播一听,说道:“公 又错矣!卢是某表亲。”那举子一听,满面绯红,拜谢而去。 这个举子挺倒霉,拿着买来的文章行卷,结果碰到枪口上, 行到文章作者的家;不过,他已经拿着这诗文在江淮一带招 摇撞骗了二十多年、后来这个举子是否骗来进士文凭不得而 知。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 中国古代科举制度衰亡的原因 • 科举制度是我国古代以考试为主要方式的一种选拔官员的基本 制度,是我国古代国家政治制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渊源于 汉朝,创始于隋朝,确立于唐朝,完备于宋朝,兴盛于明、清两朝, 废除于清朝末年,历经隋、唐、宋、元、明、清。科举制度从 隋朝大业元年(605年)的进士科算起到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 正式废除,整整绵延存在了1300周年。 • 科举制度从它诞生之初,就预示着它的必然衰亡。封建统 治者采用科举制度,目的是为了笼络知识分子,维护自己的统治。 狭隘的阶级利益,使这一制度从一开始就有消极因素。唐太宗 李世民看到新进士在榜前列队走过时,就非常高兴地对侍臣 说:“天下英雄在吾彀矣!”(入彀就是入圈套)可见科举制度是 封建统治者使英雄就范的手段。随着封建社会的没落,科举制 度本身的弊病日益显露。特别是到了明清两朝,科举考试的内 容严格限制在四书五经中,考试问文体必须用八股文,考八股文 时,必须以四书五经来命题。这就从形式和内容上都禁锢了知 识分子的思想,将他们的思想限制在程朱理学之内。他们只能 “代圣贤之言”,依照题意,揣摩古人语气去宣扬封建的伦理道 德,阻碍了思维的独创性,更不能联系实际。而到了近代,随着 国外先进思想的不断传入,西方的各种政治制度先后被介绍到 中国,社会出现了新思潮,这种死板的选拔官吏的科举制度寿终 正寝也就成了历史的必然结果。
《隋唐生活掠影》的故事 • 《云溪友议》卷八记载了当世进京赶考的举于,可以向当 地州郡太守申请一些物质补助,地方官员应当给与。当初, 吴武陵便向本州刺史李吉甫请求帮助:李给几匹布帛,吴武 陵嫌少,把东西退回去,还写丁一封信,口气有些不敬。李 很生气,是其妻子劝说,才重新给米。 • 吴武陵把这件事忘记了,而李吉甫记在心里。从此事来看, 李吉甫心胸确实不够宽广,还不如他的妻子。他的儿子正是 后来在政治舞台上大名鼎鼎的政治家李德裕。李德裕之才学 得益于其父,其心胸之宽阔则得益于他的母亲。出于这件事, 李吉甫始终车牢记着吴武陵。 • 当入和二年吴武陵参加进士考试时李吉甫正是首席宰相。 主考官拿着拟定录取的新进士名单到中书省去审批,第一个 当然要给首席宰相李吉甫,李吉甫还没看到榜文使先问一声: “吴武陵及第了吗?”主考恐怕是宰相的老朋友,便连忙回 答说及第了。正在这的,来个宦官向李吉甫宣布圣旨,李吉 甫需要去接旨,便给主考赢来了宝贵的时间。于是他从容不 迫地从怀中把榜文争出来,在最末尾填上“吴武陵”三个字。 等李吉甫提出不同意见,主考因为名字已写上,也要考虑白 己的面子.于是便坚持不能改动。李吉甫提不出更有力的理 由反对,于是吴武陵便以最后一名登第。

周进六十多岁还是个童生,依靠在村子里私塾 中教书糊口,以后随姐夫经商记帐,在贡院参观 时,“周进看着号板,又是一头撞将去。这回不 死了,放声大哭起来:‘众人劝着不住。金有余 道:你看,这不是疯了吗?好好到贡院来耍,你 家又不是死了人,为甚么这号啕痛苦是的?’周 进也听不见,只管扶着号板哭个不住。一号哭过, 又哭到二号、三号,满地打滚,哭了又哭,哭的 众人心里都凄惨起来。金有余见不是事,同行主 人一左一右架着他的脖子。他哪里肯起来,哭了 一阵又是一阵,直哭到口里吐出鲜血来。”后来 商人们答应为他捐一个监生进场,他就破涕为笑, 趴到地上磕头,表示要变驴变马来报答他们。

科举制度在宋朝的发展
• • • • 1.三级考试制度 州试、省试、殿试 2.制科词科和三舍法 3.政治改革及儒家理学对科举的影响
元朝科举中的民族歧视政策 (左右榜)
• 连中三元
明清科举的三级考试制度
• 明清的监生和贡生
• 考场的营私舞弊
• 清末对科举的改良和废除
明清科举小故事
• 两份名单上各有9个人名,第一份名单上的名字是:付以 渐,王式丹,毕沅,林稃堂,干云锦,刘子壮,陈沅, 刘福姚,刘春霖。第二份名单上的名字是:李渔,洪升, 顾炎武,金圣叹,黄宗羲,吴敬梓,蒲松龄,洪秀全, 袁世凯。 • 据说,有人曾经把这样两份名单给10个人看,问他们对 这些人是否熟悉?结果10人中,对第一份名单上的人一 个都不知道的有七人;对第二份名单上的人则大多数都 知道(我就是这样)。 这两份名单的耐人寻味之处在哪里 呢?第一份名单上的9人,全都是清朝的科举状元,在 当时靠科举取仕,用八股择人,一考定终身,一榜跃龙 门的时代里,他们曾经是何等的辉煌和显赫! 而第二份 名单上的9人,全都是清朝的落第秀才,那种进仕无路, 升迁无门的郁郁寡欢,那种百无聊赖,万念俱灰的锥心 痛苦,可想而知。
科举制度
• 科举制度是指历代朝廷允许普通士人和官 员都可以自愿向官府报名,经过分科考试, 依照成绩从中选取人才和授给官职的一种 制度。 • 由于采用分科取士的办法,所以叫做科举。 • 科举制的基本特征是通过逐级的考试选拔 人才,不必依据名士或中正对人物的评品。
一、科举制以前的选官制度
1.原始氏族社会:民主选举和“禅让” 2.封建世袭制度(宗族对国家的贡献) 3.汉代实行察举制 4.魏晋南北朝是九品中正制(看的是门第)
• 傅善祥,江宁(南京)人。出生年不详,或云卒于太平天 国六年(1856)。太平天国三年(1853)女试状元,仕 至丞相。正史中关于傅善祥记载较少,传说她出生于南京 城里的一户书香人家,父亲以开馆授学为业。在父亲影响 下,傅善祥自幼便攻读诗文,堪称是如花似玉、才貌俱全。 太平天国七年,洪宣娇建议其兄洪秀全开科取士,求取武功 文治人才,并设立女子科举制。 • 天王十分赞赏她的独特见地,“令女官举女子应试”,委命 洪宣娇为女科主事。洪宣娇为了抨击男尊女卑,以经义题 《唯女子与小人难养也》,考才女的胆识和学识。应试300 多名女子中,唯金陵妙龄才女傅善祥才思敏捷,引古论今,列 举历代巾帼英雄的丰功伟绩,有力的批驳了“女子难养”的 谬论。这份卓有见识的试卷,博得洪氏兄妹的称赞。经评议, 傅善祥成为太平天国,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女状元。《金 陵纪事杂咏》一书记载:女状元傅善祥天王赐以药冠锦被, 骑高头骏马,跨街游行,鼓乐喧天,何等荣耀,天京官民争相观 看。傅善祥博古通今,受召入府。先后在天王洪秀全、东王 杨秀清府里掌管内外政事文书,出谋献策,运筹帷幄,成为天 王、东王得力的女谋士。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