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凝血时间检验方法操作规程

合集下载

凝血TT

凝血TT

修改纪录:1目的本操作书的制定的目的是,为操作者进行血浆凝血酶时间测定提供正确的操作方法。

2适用范围适用于血浆凝血酶时间测定3定义凝血酶时间(TT)是一个快速而简易地评价纤维蛋白形成的试验,因子X III 缺乏时,TT保持正常。

当PT,APTT延长,不能解释结果时,在进行其他试验之前,应先测定TT,再做其他确诊测试。

4测定原理和临床意义4.1测定原理在过量的凝血酶存在下,被稀释血浆的凝固时间可直接反映血浆中纤维蛋白原水平。

4.2临床意义反映血浆中纤维蛋白的减少和FDP的增多,可作为异常纤维蛋白原的筛选试验。

延长:血循环中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FDP)(如DIC继发纤溶亢进、溶拴治疗后));肝素或类肝素物质增多;AT-Ⅲ活性增高;纤维蛋白原严重减少(如先天性无纤维蛋白血症、严重肝脏疾病)等。

异常FDP(骨髓瘤,风湿性关节炎)缩短:见于高凝状态。

5实验室条件5.1实验场所中心实验室临检室5.2温湿度要求室温:15-30℃湿度:20-80%6标本要求6.1标本种类6.1.1标本种类血浆6.1.2标本量最适量:3ml最小量:2ml分析量:200ul不适标本的处理:采集量过少、抗凝剂错误、血液凝固等情况下,拒收标本,及时与临床联系,并做好登记。

6.1.3容器枸橼酸钠抗凝管---9体积血采集到1体积0.109 M枸椽酸钠抗凝剂中(NCCLSH3-A3,H21-A21标准)6.1.4采集条件采集时间:检查对象生活饮食处于日常状态,安静。

拒收标准:采血量不足、严重乳糜血、抗凝不充分、严重乳糜血、抗凝剂有误等采集部位:静脉采血。

6.2使用条件6.2.1保存条件---标本血浆在20℃保存8小时,如果采用肝素治疗,标本保存2小时。

* 不要将血浆置于2 - 8℃保存。

6.2.2保存事项必须及时检验,放置过久可影响检验结果。

6.2.3保存天数:1天6.2.4保存场所:临检室6.2.5特殊容器:无6.2.6预防措施标本为可感染性标本,应注意人员及环境的防护,防护措施请使用眼镜,口罩,手套等。

我国为什么要废除出血时间、凝血时间的测定

我国为什么要废除出血时间、凝血时间的测定

7《求医问药》下半月刊Seek Medical And Ask The Medicine2012 年第 10 卷 第 8 期卫生部在2000年曾经发过《出血时间、凝血时间检验方法操作规程的通知》[1].《通知》主要内容:(1)停止使用出血时间测定项目的Duke法,但出血时间的检验项目不废除。

若临床怀疑血管壁异常所致出血性疾病时(如血管性血友病、单纯性紫癜、过敏性紫癜等),可使用出血时间测定器法检测出血时间。

(2)停止使用凝血时间测定玻片法和毛细血管法,用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或全血凝固时间(CT、试管法)测定进行替代。

(3)停止使用一般外科手术前的常规出血时间检测,用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和血小板计数(PLT)联合检测取代,如临床有出血史时另加出血时间测定器法进行出血时间检测。

卫生部为什么要作出这项规定呢?现就其原因简述如下:1 出血时间(BT)测定是指人为刺破皮肤后,血液自行流出到自然停止所经历的时间1.1 检测原理我国为什么要废除出血时间、凝血时间的测定王 艳 黄 娟(云南省腾冲县中医医院检验科 679100)【关键词】 出血时间测定;凝血时间测定;灵敏度;重复性;局限性【中图分类号】R446.11【文献标识码】E【文章编号】1672-2523(2012)08-0007-02在儿童生长发育过程中,吮指、咬唇、张口呼吸等,及遗传因素皆可引起牙列前突。

绝大多数畸形发展的初期均是功能性和牙源性的,如果任由其发展,部分患者最终会成为骨性错合畸形。

后期再行综合性正畸治疗,效果仅能起到很局限的作用。

此类患者在替牙期利用前庭盾治疗非常有效。

即使对一些不会发展为骨性畸形的患者,替牙期的早期治疗也能起到积极的作用。

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选取我科混合牙列期上牙列前突正畸病人25例,其中男15例,女10例。

年龄9—12周岁,平均10.3岁。

磨牙安氏一类关系15例,中性或安氏二类关系10例。

凝血四项操作规程(共4张PPT)

凝血四项操作规程(共4张PPT)
• 临床意义:增加为机体的一种非特异性反应;减少为先天 性纤维蛋白原含量低下。
血浆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测定
(APTT)
• 方法原理:用部分凝血活酶代替血小板膜磷脂,为凝 缩方短法, :见冯于克先劳天斯性法因、子光学5增法多和、磁口珠服法避及孕P药T衍和生血法栓{形PT成完性成疾时病,。全部纤维蛋白原转变成纤维蛋白,纤维蛋白产生的浊度与纤维蛋白含量成正比
。血浆凝血酶时间测定(TT)
维生素K缺乏症、严重肝脏疾病及血中抗凝物质增加; 减用少激为 活先剂天激性活纤12维、蛋11白凝原血含因量子低。下。
血方浆法纤 :维冯蛋克白劳原斯测法定、(光学FIB法)和磁珠法及PT衍生法{PT完成时,全部纤维蛋白原转变成纤维蛋白,纤维蛋白产生的浊度与纤维蛋白含量成正比
浆浊度、粘稠度增加直至凝固。 。待检血浆中加入足量的激活剂、部分凝血活酶悬液和钙离子用来启动内源凝血系统来形成纤维蛋白,使血浆浊度、粘稠度增加直至凝固。
减血少浆为 凝先血天酶性时纤间维测蛋定白(原TT含)量低下。
• 临床意义:延长,见于内源凝血系统因子(12、11、 待减检少血 为浆先中天加性入纤足维量蛋的白激原活含剂量、低部下分。凝血活酶悬液和钙离子用来启动内源凝血系统来形成纤维蛋白,使血浆浊度、粘稠度增加直至凝固。
。减少为先天性纤维蛋白原含量低下。
钙离子用来启动内源凝血系统来形成纤维蛋白,使血 缩(短AP,TT见是于监先测天肝性素因治子疗5增剂多量、的口首服选避指孕标药)和血栓形成性疾病。
方法原理:将在稀凝释血的酶血作浆用加下入,足待量检的血凝浆血中酶纤使维纤蛋维白蛋原白转原变转成变纤成维纤蛋维白蛋,白使,血测浆定浊其度凝及固粘时稠间度,增凝加血 直时至间凝的固长。短与血中纤维蛋白原含量成反比
缩短,见于先天性因子5增多、口服避孕药和血栓形成 方,法利原 用理浊:度将的稀变释化的测血得浆纤加维入蛋足白量原的含凝量血(酶散使射纤比维浊蛋法白和原透转射变比成浊纤法维,蛋原白理,为测将定测其得凝的固浊时度间变,化凝与血 校时准间血的浆长浊短度与的血变中化纤比维较蛋而白得原到含其量含成量反)比}

质量控制具体要求3个

质量控制具体要求3个

附件一质量控制具体要求1、血液常规检验要求:(1)每个工作日应做好每台血液分析仪室内质控并及时输入质控结果(定量检测应全部开展),形成质控图,保留原始记录。

每次至少使用2个浓度水平(含正常和异常水平)的质控品,质量控制方法建议采用 Westgard 多规则控制程序,包括 12s警告规则和5个失控规则 13s、22s、R4s、41s、10 x 。

CV值符合要求。

每月/批有小结,失控有完整的分析、处理、记录等。

(2)血液分析仪要求:1)检测系统应具备完整性和有效性。

使用配套的校准品和试剂,如使用非配套试剂应提供准确性和精密度的实验证明,即与配套试剂的比对检测结果,应符合仪器比对的允许偏倚范围(CLIA’88质量要求的二分之一~三分之一),项目至少包括室间质评五大项。

2)每台血液分析仪每年至少进行一次校准,应采用仪器配套校准品或经溯源系统定值的新鲜血按照不同吸样模式进行校准,由校准方出具校准报告并保留原始校准数据。

校准应参照 WS/T347-2011(血细胞分析的校准指南)。

3)每台血液分析仪每年(或大维修后)至少用新鲜血做1次精密度测试(重复测定11次,删除第1次测定结果,记录结果并计算CV%),结果应符合仪器说明书提供的精密度与灵敏度范围。

如超出范围,应通知厂方检查维修,经维修后仍未能达到要求的,应暂停使用。

4)有两台或两台以上血液分析仪的单位,应每月1次比对,每次取高、中、低不同浓度水平的3~5份新鲜血标本,每份标本各测定3次进行仪器之间的比对(包括手动与自动进样),做好记录并保留原始数据,允许偏倚范围为CLIA’88的二分之一~三分之一允许总误差(新购或大维修后仪器比对按EP9要求进行比对)。

5)各临床实验室应参照国内外复检条例并结合本单位实际情况制订白细胞计数、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测定、血小板计数、白细胞分类计数和血涂片的复检范围,对达到复检范围和血液分析仪提示异常结果的标本必须进行相应项目复检并保留记录。

活化部分凝血酶时间(APTT)测定

活化部分凝血酶时间(APTT)测定

出凝血3.1活化部分凝血酶时间(APTT)测定(第四版)出凝血3.2 原理:在37℃条件下用激活剂(糅花酸)激活因子XII和XI,以脑磷脂替代血小板提供凝血的催化表面,在因子IX的参与下,测定贫血小板血浆的凝固时间。

部分活化凝血酶时间测定(APTT)是内源性凝血系统的筛选实验。

标本处理:患者处于休息状态下,采空腹静脉血(急诊病人除外)。

采血者应技术熟练,“一针见血”,以防止组织损伤,使外源性凝血因子进入标本。

最好不与其它实验一起采集而使血液停留在针管的时间延长。

采完血后,将血液沿管壁缓缓注入试管,避免产生气泡;然后迅速将血液和抗凝剂轻轻颠倒混匀,避免用力震荡。

全血要在1小时内分离血浆。

分离乏血小板血浆时,要在室温下3000rpm离心10分钟,室温下可存放4小时。

全部试验不能在4小时内完成,应将乏血小板血浆分装在0.5~1.0ml的小试管中快速冷冻,储存于-20℃冰箱中。

冷冻过的标本不能再次冷冻,否则结果会不准确。

冷冻血浆融化时,应将盛冷冻血浆的容器置于37℃水浴中,并轻轻摇动,使其迅速融化。

出凝血3.4 试剂:APTT试剂:试剂购于天津威士达公司。

德灵Actin试剂(试剂盒代号B4218-1)。

每瓶试剂内含磷脂(从兔脑中提取),1.0×104mol/L糅花酸,稳定剂共2ml。

0.025M氯化钙:实验室自制。

试剂从冰箱中取出,室温平衡15min后上机分析。

出凝血3.5 仪器:使用Sysmex公司的CA-7000型全自动血液凝固仪。

出凝血3.6 操作:按仪器操作步骤执行标准操作。

出凝血3.6.1开机:按下机器侧面的POWER 按钮。

开机后机器进行自检,当屏幕上边显示“Ready:”时可以进行试验。

出凝血3.6.2检查消耗品:1、准备反应杯:打开仪器上盖装反应杯的盖子查看反应杯是否够量,不足时,需及时添加。

(一次性最多可放1000 个杯子)2、准备试剂:按照仪器对试剂的要求,把试剂准备好,放到仪器内相应位置,注意查看试剂的量和有效期。

血凝标本采样操作流程

血凝标本采样操作流程

血凝标本采样操作流程
血凝标本采样是临床检验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正确的采样
操作流程能够确保检验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下面将详细介绍血
凝标本采样的操作流程。

1. 准备工作:在进行血凝标本采样之前,首先要准备好所需的
工具和材料,包括采血针、采血管、消毒棉球、胶布、手套等。


保所有工具都是干净的,并且在使用前进行消毒处理。

2. 选择采血部位:通常情况下,采血的部位为患者的前臂内侧,这个部位比较容易找到静脉,而且采血后不会影响患者的正常生活。

3. 采血前准备:在进行采血之前,首先要向患者说明采血的目
的和过程,并征得患者的同意。

然后让患者坐下或躺下,让患者的
手臂放在一个平稳的位置上。

4. 采血操作:戴上手套后,用消毒棉球擦拭采血部位,然后用
采血针穿刺患者的静脉,将采血管连接到采血针上。

采血时要注意
采血管内不要有气泡,以免影响检验结果。

5. 采血后处理:采血完成后,轻轻拔出采血针,用消毒棉球压
迫采血部位,防止出血。

然后将采血管放入试管中,轻轻摇晃混合
抗凝剂,确保血液与抗凝剂充分混合。

6. 标本处理:将采集好的血液标本送到实验室进行检验。

在送检之前,要确保标本的标签信息准确无误,以免出现混淆。

7. 清理工作:采血完成后,要及时清理采血现场,将使用过的工具和材料进行处理,确保无菌环境。

总的来说,血凝标本采样操作流程需要严格按照规范进行,确保采血的安全和准确性。

只有这样,才能得到可靠的检验结果,为患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准确的依据。

临床医学检验学主治医师:临床实验室质量管理题库考点五

临床医学检验学主治医师:临床实验室质量管理题库考点五

临床医学检验学主治医师:临床实验室质量管理题库考点五1、单选回收试验通过测定比例系统误差,以评价实验方法的().A.准确度B.精密度C.线性范围D.干扰程度E.参考区间正确答案:A2、单选为了满足(江南博哥)患者和临床的需求,临床实验室开展的检验项目.下列正确的是().A.应提供经卫生行政部门审批的检验项目清单B.厂家开发的新项目应先在临床试用有效后申报C.未开展的项目要尽量外送给能够完成的实验室D.本实验室开发的新项目仅用于本单位时可不审批E.向患者解释检验项目的临床意义应由临床医生完成正确答案:A3、单选由权威机构对某一机构或人员从事特定工作的能力给予正式承认的程序称()。

A.审核B.认可C.认证D.合格评定E.评审正确答案:B4、单选某一实验室血糖参加室间质量评价活动,其测定结果为5.25mmol/L,靶值为5.0mmol/L,其评价范围为靶值±10%。

可将此次测定结果判断为()A.不可接受B.不在控C.不满意D.可接受E.满意正确答案:D5、单选某一实验室血糖在参加室间质量评价活动,五个标本中有两个结果不在可接受范围之内,得分为60%,并且其偏倚一个为正,另一个为负,可提示测定系统存在误差类型是().A.随机误差B.过失误差C.操作误差D.系统误差E.线性误差正确答案:A6、单选?当某测定值陷落在该总体±2SD的范围内时,其可信限的范围是().A.0.6356B.0.90C.0.95D.0.99E.1正确答案:C7、单选实验室对质量体系运行全面负责的人是()A.最高管理者B.质量负责人C.技术负责人D.专业实验室组长E.实验室组员正确答案:A8、单选根据卫生部《医疗机构临床实验室管理办法》中阐述的定义,临床实验室未包含()。

A.生物学实验室B.免疫学实验室C.化学实验室D.病理学实验室E.细胞学实验室正确答案:D参考解析:①我国卫生部《医疗机构临床实验室管理办法》(卫医发[2006]73号)第二条:本办法所称医疗机构临床实验室是指对来自人体的各种标本进行生物学、微生物学、免疫学、化学、血液免疫学、血液学、生物物理学、细胞学等检验……实验室;②根据国际标准化组织ISO15189:2003《医学实验室质量和能力认可准则》:……对来自人体的材料进行生物学、微生物学、免疫学、化学、血液免疫学、血液学、生物物理学、细胞学、病理学或其他检验的实验室称为临床实验室;③关于临床实验室的对于"病理学实验室"的界定,ISO 包含,而我国则不包含。

通用医学检验科模拟题2021年(33)_真题-无答案

通用医学检验科模拟题2021年(33)_真题-无答案

通用医学检验科模拟题2021年(33)(总分91.XX02,考试时间120分钟)A1/A2题型1. 质量体系文件常常分为四个层次,从上到下依次是A. 质量手册、质量记录、程序文件、作业指导书B. 程序文件、作业指导书、质量记录、质量手册C. 作业指导书、程序文件、质量记录、质量手册D. 质量手册、程序文件、作业指导书、质量记录E. 程序文件、作业指导书、质量手册、质量记录2. 评价检验方法可接受性的判断方法中,更客观的准则是A. 单值判断指标B. 特异性判断能力C. 方法决定图判断D. Delta-检验系统E. 置信区间判断指标3. 临床实验室的作用是为人类提供有益的、重要的及科学的信息,其包括A. 疾病的诊断、治疗、康复和医疗保险评估B. 疾病的诊断、治疗、预防和医疗保险评估C. 疾病的诊断、治疗、预防和健康状况评估D. 疾病的诊断、治疗、预防和教学评估E. 疾病的诊断、治疗、教学和科研水平评估4. 199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第18号令是关于A. 《分步淘汰硫酸锌浊度试验等三十五项临床检验项目和方法》B. 《临床基因扩增检验实验室管理暂行办法》C. 《出凝血时间检验方法操作规程的通知》D. 《临床实验室管理暂行办法》E. 《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5. 关于仪器与外部供应品,下列原则中首选的是A. 应具有品牌影响和知名度B. 应能保证检验结果的准确和可靠C. 应有良好的物流运输和售后服务D. 应反映实验室的先进性和独特性E. 应体现成本一效益和临床价值6. 要保证检测结果正确性和检测结果真实客观反映患者病情的原则,最重要的是A. 标本的质量B. 人员的素质C. 实验室的水平D. 试剂的质量E. 仪器的档次7. 校准物的互通性是指A. 实验室内,两个不同检测体系对校准物测量结果的一致程度B. 用两个测量程序同时测定此校准物和实际样品,所得结果数字关系的一致程度C. 两个实验室,用两种测量方法测定此校准物,彼此间测量数据的一致程度D. 分别用常规测量方法与参考测量程序测定此校准物,所得结果的一致程度E. 两个临床实验室用同一测量程序测定此校准物,其彼此间所得结果一致程度8. 从方法评价的角度看,干扰可造成的误差包括A. 既可造成系统误差,也可造成随机误差B. 既可造成固定误差,也可造成比例误差C. 既可造成系统误差,也可造成固定误差D. 既可造成系统误差,也可造成比例误差E. 既可造成固定误差,也可造成随机误差9. MCV↑、RDW↑,常见的疾病是A. 再生障碍性贫血B.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C. 巨幼细胞性贫血D. 缺铁性贫血E. 轻型地中海性贫血10. 引起中性粒细胞数量增多的疾病是A. 再生障碍性贫血B. 急性链球菌感染C. 系统性红斑狼疮D. 伤寒E. 副伤寒11. 不会引起嗜碱性粒细胞数量增多的疾病是A. 急性淋巴结炎B. 真性红细胞增多症C. 嗜碱性粒细胞性白血症D. 溃疡性结肠炎E. 荨麻疹12. 不属于血小板生成障碍疾病的是A. 化疗B. 急性白血病C. 恶性肿瘤的骨髓浸润D. DICE. 再生障碍性贫血13. 在白细胞直方图中,淋巴细胞峰与单个核细胞峰之间区域异常,可能是A. 有核红细胞B. 淋巴细胞减少C. 原始细胞D. 蛋白质E. 血小板聚集14. 新鲜冷冻血浆最大的特点是A. 含有大量的血小板B. 含有大量的凝血因子C. 含有大量的红细胞D. 含有大量的胶体液E. 含有大量的免疫性抗体15. 关于尿蛋白SDS-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的叙述,错误的是A. 中相对分子质量蛋白质主要在清蛋白及其附近B. 高相对分子质量蛋白质主要在清蛋白以下C. 低相对分子质量蛋白质主要在清蛋白及其以下区带D. 主要用于蛋白尿的分型E. 混合型蛋白尿的蛋白质主要在中、高相对分子质量及清蛋白区带16. 血红蛋白尿和肌红蛋白尿的相同之处在于A. 血浆的颜色B. 可见红细胞C. 血浆中珠蛋白的含量D. 尿液的颜色和隐血试验阳性E. 可见血红蛋白管型17. 室间质量评价的主要目的是为了解决A. 准确性B. 抗干扰性C. 可比性D. 重复性E. 线性18. SI制中酶活性单位为A. g/LB. mol/LC. KatD. U/LE. pmol19. NCCLS公布的文件中,与精密度和准确度性能的应用有关文件是A. EPJ5-AB. EP14-AC. EP7-AD. EP9-A2E. EP21-A20. 临床实验室的作用,不是为了A. 疾病的预防B. 健康状况的评估C. 进行科学研究D. 疾病的治疗E. 疾病的诊断21. 我国临床实验室认可的“权威机构”是A. 卫生部全国临床检验标准化委员会B. 中国实验室国家认可委员会C. 中国食品药品监管局D. 中华医学检验学会E. 卫生部临床检验中心22. 室间质评的主要作用中,不包括A. 是评价实验室是否胜任相应检测工作的能力B. 增加患者和临床医师对实验室能力的信任度C. 是医疗差错和事故鉴定中的重要条件D. 是对临床实验室内部质量控制程序的补充E. 是对权威机构进行的实验室现场检查的补充23. 要做好分析前阶段的质量保证,最重要的是A. 要护士和医生的支持配合B. 要纳入医疗机构质量保证体系C. 要向临床提供“检验标本采集指南”D. 要加强学术研究E. 要建立标本验收制度24. 为保证检测系统的完整性和有效性而进行性能确认的三个实验是A. 精密度,准确度和结果可报告范围B. 精密度,准确度和灵敏度C. 精密度,准确度和特异性D. 精密度,准确度和线性E. 精密度,准确度和参考区间25. 关于血沉应用的叙述,正确的是A. 血沉仪法血沉结果可用于确诊某种疾病B. 血沉可用于疾病的动态观察C. 魏氏法血沉结果可用于确诊某种疾病D. 血沉对无症状健康人群筛选率高E. 血沉可用于健康人群的筛查26. 瑞氏染色后发现血涂片染色偏红,解决的方法是A. 加染料和缓冲液混合液B. 再加缓冲液C. 更换缓冲液后重新染色D. 加甲醇E. 用流水冲洗27. 关于中性粒细胞反应性增多的叙述,错误的是A. 增多的粒细胞主要是原始或幼稚粒细胞B. 急性溶血所致的中性粒细胞增高属反应性增多C. 动员骨髓贮备池中的粒细胞释放D. 机体对各种病因的应激反应E. 动员边缘池粒细胞进入循环池28. 引起淋巴细胞数量增多的疾病是A. 肾移植术后、结核、接触射线B. 百日咳、肾移植术后、结核C. 结核、百日咳、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D. 百日咳、严重化脓性感染、淋巴细胞性白血病E. 接触射线、应用。

凝血酶时间(TT)测定标准操作规程

凝血酶时间(TT)测定标准操作规程

凝血酶时间(TT)测定标准操作规程1.检验原理:待测血浆加入适量的凝血酶,使纤维蛋白原转变为不溶性纤维蛋白,在光学浊度仪器上测定凝固所需的时间,即为待测血浆的TT。

2.试剂主要组成成分R1:TT试剂:牛凝血酶、稳定剂;R2:TT复溶液:缓冲液。

3.样本要求3.1.采集静脉血,立即按9份血:1份抗凝剂比例与0.109mol/L枸橼酸钠充分混合均匀。

室温3000rpm离心12分钟,上层淡黄色液体为待检的乏血小板血浆。

3.2血浆室温放置,宜在2小时内检测。

3.3血浆若不能及时检测,用塑料吸管分离,-20℃可保存2周。

测定前37℃快速融化,轻微混匀后立即检测。

4.检验方法:全自动血凝分析仪测定(详见雷杜RAC-1830标准操作规程)5.参考区间:11—17秒6.检验结果的解释:报告TT秒数(S),检验结果与各实验室的参考值范围相关。

7.检验方法的局限性7.1凝血过程中从因子激活到纤维蛋白激活到纤维蛋白形成的一系列反应。

因此,检验结果可能受到治疗药物(干扰物)、检验操作、检验系统等因素的影响,应考虑这些因素。

7.2试剂被污染,或者样品杯、吸管等被凝血试剂污染,会导致凝血异常,需严格控制。

8产品性能指标8.1重复性:用质控血浆重复测试所得结果的变异系数(CV),应不超过5.0%。

8.2瓶间差:用质控血浆测试,瓶间差应不超过6.0%。

9临床意义凝血酶时间延长包括以下几种情况:(1)低(无)纤维蛋白原血症,纤维蛋白原浓度通常为0.9g/L或更低。

(2)血中存在肝素或类似肝素的抗凝物质,如SLE、肝病、肾病等。

(3)在纤溶状态下,纤维蛋白原的功能降低。

(4)存在异常纤维蛋白原。

(5)如果患者和正常质控血浆混合液的凝血酶时间值更接近于患者的血浆凝血酶时间值,并且如果该患者在抽血测定前6h内并没有摄入肝素,则该患者血浆中很可能存在异常纤维蛋白原或纤维蛋白降解产物。

异常纤维蛋白血症和巨球蛋白血症,有造成凝血酶时间缩短的可能。

凝血酶时间(TT)测定

凝血酶时间(TT)测定

出凝血4.1凝血酶时间(TT)测定(第四版)出凝血4.2原理:在37℃条件下,在血浆中加入“标准化”的凝血酶溶液后,血浆凝固所需要的时间。

出凝血4.3标本处理:患者处于休息状态下,采空腹静脉血(急诊病人除外)。

采血者应技术熟练,“一针见血”,以防止组织损伤,使外源性凝血因子进入标本。

最好不与其它实验一起采集而使血液停留在针管的时间延长。

采完血后,将血液沿管壁缓缓注入试管,避免产生气泡;然后迅速将血液和抗凝剂轻轻颠倒混匀,避免用力震荡。

全血要在1小时内分离血浆。

分离乏血小板血浆时,要在室温下3000rpm离心10分钟,室温下可存放4小时。

全部试验不能在4小时内完成,应将乏血小板血浆分装在0.5~1.0ml的小试管中快速冷冻,储存于-20℃冰箱中。

冷冻过的标本不能再次冷冻,否则结果会不准确。

冷冻血浆融化时,应将盛冷冻血浆的容器置于37℃水浴中,并轻轻摇动,使其迅速融化。

出凝血4.4 试剂:TT试剂购于天津威士达公司:德灵Test Thrombin Reagent试剂(试剂盒代号OWHM13)。

内含凝血酶测定试剂冻干品:标准浓度的牛凝血酶,牛白蛋白;凝血酶测定试剂缓冲液(25mmol/l,PH7.4)。

按要求的量用缓冲液溶解小瓶中的试剂,测试之前必须将试剂溶解液预温到37℃。

复溶的试剂从冰箱中取出后室温平衡15min后上机分析。

出凝血4.5 仪器:使用Sysmex公司的CA-7000型全自动血液凝固仪。

出凝血4.6 操作:按仪器操作步骤执行标准操作。

出凝血4.6.1开机:按下机器侧面的POWER 按钮。

开机后机器进行自检,当屏幕上边显示“Ready:”时可以进行试验。

出凝血4.6.2检查消耗品:1、准备反应杯:打开仪器上盖装反应杯的盖子查看反应杯是否够量,不足时,需及时添加。

(一次性最多可放1000 个杯子)2、准备试剂:按照仪器对试剂的要求,把试剂准备好,放到仪器内相应位置,注意查看试剂的量和有效期。

凝血SOP

凝血SOP

凝血仪的原理:止血与血栓分子标志物的检测指标与临床各种疾患有着密切联系,如动脉粥样硬化,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动静脉血栓形成,血栓闭塞性脉管炎、肺栓塞、妊娠高血压综合症、弥散性血管内凝血、溶血尿毒综合症、慢性阻塞性肺炎等。

中医药关于活血化瘀的理论与治疗工作研究也都涉及止血与血栓问题。

为使临床准确运用这些指标进行诊断,卫生部印发了《关于出凝血时间检验方法操作规程》,对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和血浆凝血活酶时间(PT)等操作方法进行了详细规范。

因此使用血液凝固分析仪(以下简称凝血仪)对血栓和止血进行实验室检查成为必要。

凝血仪分为全自动与半自动两类。

本文仅涉及半自动凝血仪工作原理并对德国BE公司的半自动凝血仪做简要介绍。

1、光学法(比浊法)光学法凝血仪是根据血浆凝固过程中浊度的变化来测定凝血功能。

根据仪器不同的光学测量原理,又可分为散射比浊法和透射比浊法两类。

(1)散射比浊法:散射比浊法是根据待验样品在凝固过程中散射光的变化来确定检测终点的。

在该方法中检测通道的单色光源与光探测器呈900直角,当向样品中加入凝血激活剂后,随样品中纤维蛋白凝块的形成过程,样品的散射光强度逐步增加。

当样品完全凝固以后,散射光的强度不再变化,通常是把凝固的起始点作为0%,凝固终点作为100%,把50%作为凝固时间。

光探测器接收这一光学的变化,将其转化为电信号,经过放大再被传送到监测器上进行处理,描出凝固曲线。

(2)透射比浊法:透射比浊法,是根据待测样品在凝固过程中吸光度变化来确定凝固终点的、与散射比浊法不同的是该方法的光路同一般的比色法一样呈直线安排:来自光源的光线经过处理后变成平行光,透过待测样品后照射到光电管变成电信号,经过放大后监测处理。

当向样品中加入凝血激活剂后,开始的吸光度非常弱,随着反应管中纤维蛋白凝块的形成,标本吸光度也逐渐增强,当凝块完全形成后,吸光度趋于恒定。

凝血仪可以自动描绘吸光度的变化曲线并设定其中某一点对应的时间为凝固时间医学I教育网搜集整理。

凝血酶原时间(PT)测定

凝血酶原时间(PT)测定

出凝血2.1凝血酶原时间(PT)测定(第四版)出凝血2.2原理:待测血浆加入过量的含钙组织凝血活酶,使凝血酶原转变为凝血酶,后者使纤维蛋白原转变为纤维蛋白,测定凝固所需时间,即为待测血浆凝血酶原时间。

是外源性凝血系统较理想和常用的筛选试验。

出凝血2.3标本处理:患者处于休息状态下,采空腹静脉血(急诊病人除外)。

采血者应技术熟练,“一针见血”,以防止组织损伤,使外源性凝血因子进入标本。

最好不与其它实验一起采集而使血液停留在针管的时间延长。

采完血后,将血液沿管壁缓缓注入试管,避免产生气泡;然后迅速将血液和抗凝剂轻轻颠倒混匀,避免用力震荡。

全血要在1小时内分离血浆。

分离乏血小板血浆时,要在室温下3000rpm离心10分钟,室温下可存放4小时。

全部试验不能在4小时内完成,应将乏血小板血浆分装在0.5~1.0ml的小试管中快速冷冻,储存于-20℃冰箱中。

冷冻过的标本不能再次冷冻,否则结果会不准确。

冷冻血浆融化时,应将盛冷冻血浆的容器置于37℃水浴中,并轻轻摇动,使其迅速融化。

出凝血2.4试剂:PT试剂购于天津威士达公司:德灵Thromborel S试剂,试剂盒代号OUHP29。

试剂包括人脑凝血活酶冻干粉;氯化钙和稳定剂。

每瓶试剂用蒸馏水4ml复溶。

室温平衡15min后上机分析。

出凝血2.5仪器:使用Sysmex公司的CA-7000型全自动血液凝固仪。

出凝血2.6操作:按仪器操作步骤执行标准操作。

出凝血2.6.1开机:按下机器侧面的POWER 按钮。

开机后机器进行自检,当屏幕上边显示“Ready:”时可以进行试验。

出凝血2.6.2检查消耗品:1、准备反应杯:打开仪器上盖装反应杯的盖子查看反应杯是否够量,不足时,需及时添加。

(一次性最多可放1000 个杯子)2、准备试剂:按照仪器对试剂的要求,把试剂准备好,放到仪器内相应位置,注意查看试剂的量和有效期。

如还不熟悉试剂位置时,可在主屏幕上选Reagent Setting,按屏幕显示放置试剂。

凝血酶时间(TT)

凝血酶时间(TT)

凝血酶时间(TT)测定方法操作规程一.【产品名称】凝血酶时间(TT)测定试剂盒(凝固法)二.【预期用途】用于体外人血浆中凝血酶时间测定,用于辅助诊断。

三.【临床意义】该实验系检查受试者血浆纤维蛋白原转变为纤维蛋白能力的过筛试验。

TT延长:见于肝素增多或类肝素物质存在,SLE,肝病,肾病,低(无)纤维蛋白血症,异常纤维蛋白原血病(纤维蛋白原机能不良血症),FDP增多,异常球蛋白血症或免疫球蛋白增多等疾病。

四.【检验原理】待测血浆加入适量的凝血酶溶液,纤维蛋白原转变为不溶性纤维蛋白,测定凝固所需的时间,即为待测血浆凝血酶时间。

五.【主要组成成分】1. TT试剂:10瓶(内含凝血酶、缓冲液、稳定剂、防腐剂)2. TT缓冲液:1瓶(含缓冲液、稳定剂、防腐剂)3.说明书:1份注:不同批号试剂盒中各组分不可互换。

六.【储存条件及有效期】未开启试剂于+2℃~+8℃保存可稳定至标签所示失效日期;2.试剂复溶后于+2℃~+8℃可保存7天。

4小时内-20℃冻存,可稳定30天,使用时37℃迅速解冻,勿反复冻融。

七.【适用仪器】血凝分析仪。

八.【样本要求】1. 静脉采血,置于含有1/10体积0.109mol/L枸橼酸酸钠抗凝液(1份抗凝液+9份全血)的塑料管或硅化玻璃管中,轻轻颠倒混匀,3000rpm(或2500g)离心15分钟,收集上层液(血浆,黄色)。

2. 采血必须使用一次性塑料注射器或硅化玻璃注射器,贮血必须使用塑料试管或硅化玻璃管。

不宜使用普通玻璃器,避免凝血因子活化。

3.采血时止血带不可束缚过紧,而且不应超过5分钟,否则导致凝血及纤溶因子活化。

4.不宜使用EDTA●Na2、肝素、草酸盐作为抗凝剂。

5.红细胞比容超过55%或小于20%时,应调整抗凝剂用量。

抗凝剂体积(ml)=0.00185x血液体积(ml)x(100 - 比容)。

6.样本采集避免溶血及组织液污染。

7.样本暴露于空气中可是pH值升高,因此若不能立即测定,应将样本加塞保存。

出、凝血时间检验方法操作规程

出、凝血时间检验方法操作规程

二○○一年一月十九日印发出、凝血时间检验方法操作规程一、出血时间(测定器法)(一)器材1.血压计2.出血时间测定器:为双刀片弹簧装置,两把刀片每片长均为6mm,深为1mm.3.干净滤纸4.秒表(二)操作1.血压计袖带缚于上臂,加压。

成人维持在5.3kpa(40mmHg),儿童维持在2.6kpa(20mmHg)处。

2.在肘前窝凹下二横指处常规消毒,轻轻绷紧皮肤,避开血管、疤痕、水肿,置出血时间测定器使它贴于皮肤表面,注意刀片的长度与前臂相平行,按其按钮,使刀片由“测定器”内刺入皮肤,启动秒表。

3.每隔半分钟,用干净滤纸吸取流出血液,直至出血自然停止,按停秒表计时。

(三)参考值:6.88±2.08min二、全血凝固时间测定(CT,试管法)(一)原理静脉血离体后至完全凝固所需的时间,它是反映内源系统凝血活性的筛选试验。

(二)操作1.取内径为8mm小试管3支,编号1、2、3.2.顺利地抽取待测者静脉血3ml,自血流入针头开始计时,去针头后沿管壁每管缓慢注入血液1.0ml,置37℃水浴中。

3. 3min后,每隔半分钟将第一管倾斜1次,直至将试管倒置血液不流动为止;再依次观察第二管,第二管凝固后,再观察第三管。

以第三管凝固时间为凝血时间。

(三)参考值:4~12min三、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测定(APTT)(一)原理在37℃下以白陶土激活因子XII和XI,以脑磷脂(部分凝血活酶)代替血小板提供凝血的催化表面,在Ca2+参与下,观察乏血小板血浆凝固所需时间。

是内源凝血系统较敏感和常用的筛选试验。

(二)试剂1.待测血浆及正常对照血浆:以109mmol/L枸橼酸钠溶液作1∶9抗凝,3000r/min离心10min,获乏血小板血浆。

应使用塑料试管,防止血小板激活。

2. 40g/L白陶土-脑磷脂的混悬液。

3. 0.025mol/L氯化钙溶液。

(三)操作1.取待测血浆、白陶土-脑磷脂的混悬液各0.1ml,混匀,置37℃水浴温育3min,其间轻轻摇荡数次。

凝血四项操作规程

凝血四项操作规程

6.3.2 设置测试项目和病人编号:方法同6.1.26.3.3 加血浆30ul于空比色杯内,置于测试通道或预温位预温2分钟。

血浆凝固主要是酶催化的反应。

PH环境和溶液离子强度在实验过程中要严格控制,反应混合物PH必须处于7.2-7.4之间.每次APTT实验时,活化部分凝血活酶试剂和血浆混合物的孵育时间决定了APTT试验中接触活化的量,所以其混合的时间和技术对检测结果影响很大.9.4 实验前应检查血浆是否有溶血、黄疸、脂血和出现凝块。

红细胞膜含有磷脂,溶血标本具有与血小板第3因子(磷脂)相似的凝血活性,能缩短溶血血浆的APTT值。

9.5 标本中如出现凝块,无论多小的凝块均会影响实验结果。

9.6 APTT、TP需去血小板血浆,一般3000r/min离心10min后分离血浆。

10.临床意义:10.1 PT检测的临床意义10.1.1 PT延长a.外源凝血系统的因子Ⅱ、Ⅴ、Ⅶ、Ⅹ和纤维蛋白原减低,如先天性某因子缺乏症和低(无)纤维蛋白原血症,但均很少见,获得性的见于DIC、原发性纤溶、维生素K缺乏症、肝脏疾病等。

b.血循环中抗凝物质增加,如肝素或FDP增多等。

10.1.2 PT缩短口服避孕药、高凝状态和血栓性疾病等。

10.1.3 用于香豆素类等口服抗凝剂的监控,或PT R为1.3—1.5(最大不超过2)为宜。

PT%应控制在40%以上,减低到40%有出血倾向。

a.术前两周或术中口服抗凝药,INR为1.5—3.0;b.原发或继发静脉血栓的预防,INR为2—3;c.活动性静脉血栓、肺梗塞、复发性静脉血栓的预防,INR为2—4;d.动脉血栓栓塞的预防,心脏换瓣术后,INR为3—4.5。

10.2 APTT检测的临床意义10.2.2 对内源凝血途径因子(Ⅷ、Ⅸ、Ⅺ)缺乏较CT敏感(血小板异常不影响APTT)能检出Ⅷ:C小于25%的轻型血友病。

对凝血酶原、纤维蛋白原缺乏则不够敏感,故APTT延长的最常见疾病为血友病。

此时可进一步做纠正试验,即于患者血浆中加入1/4量的正常新鲜血浆、硫酸钡吸附血浆或正常血清(试剂参见凝血酶原消耗试验的纠正试验),再做APTT,如正常血浆和吸附血浆能纠正延长的结果而血清不能纠正,则为因子Ⅷ缺乏;如吸附血浆不能纠正,其余两者都能纠正,则为因子Ⅸ缺乏;如三者都不能纠正,则为病理性循环抗凝物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出、凝血时间检验方法操作规程一、停止使用出血时间测定项目的Duke法,但出血时间的检验项目不废除。

若临床怀疑血管壁异常所致出血性疾病时(如血管性血友病、单纯性紫癜、过敏性紫癜等),可使用出血时间测定器法检测出血时间。

二、停止使用凝血时间测定玻片法和毛细血管法,用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或全血凝固时间(CT,试管法)测定进行替代。

三、停止使用一般外科手术前的常规出血时间检测,用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和血小板计数(PLT)联合检测取代,如临床有出血史时另加出血时间测定器法进行出血时间检测。

请将以上要求及时通知到各级各类医疗机构。

在实施过程中,有条件的医疗机构要尽快达到上述要求。

条件尚不具备的,必须在2001年12月31日前达到要求。

附件:关于卫生部出凝血时间操作规程《通知》的理解解放军总医院临床检验科丛玉隆为了标准化出血与血栓性疾病检测,特别是解决手术前有关病人出血倾向筛查问题,卫生部颁发了(2000)412号文件,即《出血时间、凝血时间检验方法操作规程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

以下是我们对文件的理解和体会。

一、《通知》主要内容1.停止使用测定出血时间项目中的Duke法,但出血时间的检验项目不废除。

若临床怀疑血管壁异常所致出血性疾病时(如血管性血友病、单纯性紫癜、过敏性紫癜等),可使用出血时间测定器法检测出血时间。

2.停止使用测定凝血时间的玻片法和毛细管法,用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或全血凝固时间(CT,试管法)测定进行替代。

3.停止使用一般外科手术前的常规出血时间检测,用APTT、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和血小板计数(PLT)联合检测取代,如临床有出血史时另加出血时间测定器法进行出血时间检测。

二、出血时间测定及临床意义从破裂或损伤的血管中,血液自行流出至血小板栓子形成暂时止血称为止血过程,许多病理因素可影响这一过程而导致出血不止。

为此设计了许多试验寻找这一病理生理的原因,比如:内皮素测定,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测定,血小板聚集试验等等。

这些试验灵敏,但操作复杂,常先用出血时间检验作为筛选试验,如为阳性结果,再做上述试验。

出血时间测定有三种方法,即Duke法、Ivy法、出血时间测定器法。

Duke法虽操作简单,但穿刺深度、宽度难以标准化,且受穿刺部位毛细血管分布及血管收缩程度的影响,致使实验的敏感性很差。

文献记载,血小板低于3×109/L的患者阳性率仅为42%,遗传性假血友病(VWD)患者阳性率为32%,而测定器法分别为92%和67%。

Ivy法虽较Duke法敏感,操作繁琐,又是损伤性的,切口难以标准化,也不易住推广。

出血时间沉定器法由于刀片埋装在仪器内部,由弹簧快速弹出,使切口深度、宽度易于控制,可标准化且灵敏度高。

因此,文件中规定出血时间测定实验应使用出血时间测定器法而废除Duke法。

三、凝血时间测定及临床意义凝血时间试验是指血液自血管抽出放入试管中,从液态的溶胶状态为半固体凝胶状态所需要的时间。

实际上是反映血液(或血浆)的Ⅻ因子被激活后,血浆中处于酶原状态的凝血因子依次被激活,连续“放大”,最终使纤维蛋白原变成纤维蛋白。

后者形成网状结构网络血小板栓子和红细胞,最后网状纤维蛋白收缩,形成牢固的血块。

这一过程需要Ⅻ、Ⅺ、Ⅸ、Ⅷ、Ⅹ、Ⅴ、Ca2+、凝血酶原及纤维蛋白原等诸凝血因子的参与,其中任一因子缺乏均可引起上述“连续放大”过程障碍,而使凝血不良。

因此,凝血时间延长,可反映上述因子缺乏。

虽其记录的是整个凝血过程,但此实验对Ⅺ、Ⅸ、Ⅷ因子较为敏感,而只有凝血酶原、X因子、纤维蛋白原明显减低时才显示实验结果延长。

凝血时间实验大致有6种测定方法,王鸿利等用6种凝血时间测定对12例重型血友病(Ⅷ因子活性<1%)、4例中型血友病(Ⅷ因子活性1%-5%)进行测定,结果(检出率/病例数)为:毛细血管法,重型1/12,中型0/4;玻片法,重型2/12,中型0/4;普通试管法,重型12/12,中型2/4;APTT,重型12/12、中型4/4;硅化管,重型12/12,中型4/4;ACT法,重型12/12,中型4/4。

可以看出毛细血管法、玻片法很不敏感,不能再用于Ⅺ、Ⅸ、Ⅷ因子的筛选实验。

普通试管法简单且较敏感,标本用量较少,可用于常规检查,但由于是手工操作,要注意实验器材的标准化。

APTT简便、快速,市场有各型凝血仪可用于不同规模实验室,且有配套的试剂、质控物、校准物、易于质量控制,是较理想的常规实验方法。

APTT也可手工法,但影响因素较多,在标本量较多时,不适使用。

四、为什么手术前APTT、PT和血小板计数三项目检查作为出血倾向的诊断指标为了避免术中出血,手术前进行出血倾向的检查非常必要,由于影响止血的因素很多,但又不可能做许多实验,因此,以往常规中用出血时间和凝血时间作为诊断指标,结果异常时再进一步做较复杂的试验寻找病因。

前已述及,Duke法虽简单适于常规应用,但敏感性很差,不能达到诊断要求,而出血时间测定器方法,操作复杂、费时,不适合常规使用。

虽是反映血管、血小板数量和质量方面的病理变化,但临床最常见的是血小板减少引起变化。

而血管性疾病和血小板质量异常引起的疾病多是遗传性疾病,发病率很低,且基本上能在临床表现、体征和病史中反映出来,可提示做一些确诊试验。

从这个意义上讲,手术前只要做一项血小板计数而不做出血时间,也基本上能保证手术前筛查的要求。

APTT法仅对凝血阶段Ⅺ、Ⅸ、Ⅷ因子敏感。

为此,在进行APTT检测同时还应再检查PT,以保证能检出由于凝血酶原、Ⅴ因子、Ⅵ因子缺乏而引起的出血倾向。

五、活化的APTT、PT检测方法及质量控制(一)血标本的采取应注意的问题1.PT、APTT凝血实验检查均使用静脉血。

采血人员应技术熟练,以防止组织损伤,外源性凝血因子进入针管。

2.凝血实验标本最好不与其他实验一起采集,否则由于标本的分配、分装等使用血液停留在针管的时间延长。

一般血液采集,进入容器至进行实验所用的时间越短,所分析的凝血因子被保护得越好。

从输液三通管取出血的做法不可取。

3.取血时病人应松驰,环境温暖,防止静脉挛缩,止血带的压力要尽可能小,压力大及束缚时间长可影响局部血液的浓缩和内皮细胞释放组织纤溶酶原活物(t-PA),后者将引起纤溶性增强,血小板短和内径应标准化,国际上推荐用21G1.5或20G1.5针头。

取血时,拉针栓的速度要慢而均匀,使血液平稳地进入注射器,防止气泡的产生。

4.一旦取样完毕,立即与抗凝剂充分混合,一般提倡使用真空采血管。

此管有充分的透明度,根据取血量设计,有2.0、5.0、10ml各种血液收集管,真空负压并有定量的抗凝剂,能保证抗凝剂与取血量的比例,且能有充分的空间便于血液和抗凝剂混合。

5.用硅化玻璃或塑料注射器采血。

考虑结果的精确性,应将试管刻度的可能误差控制在既定体积的10%以内。

6.采血后标本在低温保存且在一定时间范围内。

笔者曾对不同条件保存的血浆因子变化进行了探讨,结果显示在32℃保存血浆6、12、24hⅧ因子活性可分别消失50%、60%95%,即使保存在4℃也分别消失5%、55%、70%。

V因子活性在32℃分别消失25、40、80%,而在4℃则仅损失0%、5%、10%。

因此测定APTT 的血浆在-80℃至少可保存1个月、4℃为6h、20℃为6h、而32℃仅为2h。

PT血浆,在4℃为24h、20℃为6h、32℃为2h。

7.国际血液学标准化委员会(ICSH)、国际血栓与止血委员会(ICTH)推荐使用3.2g/dl(含2H2O)或0.109mol/L的枸橼钠作为凝血因子检查的抗凝剂。

另外,近年来,许多试验室采用缓冲抗凝剂,这种试剂对标本经冷冻保存后再行分析更为适宜。

因为无缓冲剂,血浆pH值随时间而增加,凝固时间可延长,特别是Ⅷ因子即使是在-20℃保存,其凝血活性也可减少50%。

缓冲剂的作用是维持血浆恒定pH,防止易变因子失活。

抗凝剂在血标本的绝对含量可改变血浆中钙离子浓度,进而影响试验结果,一定要注意采血时血液与抗凝剂的比例。

应指出,所谓血液与抗凝剂按9:1比例混合,实际上是指抗凝剂与正常压积血液之间的比例而言。

因此应根据患者红细胞比例(Hct)状况随时调整抗凝剂用量。

(二)应用试剂应注意的问题1.凝血活酶应注意的问题:(1)组织凝血活酶标准化应用的国际参考品(internationalreferencepreparation,IRP),有下列几种:单一组织凝血活酶国际参考品:是一种组织提取物的生理盐水悬液制剂。

WHO在英国使用的统一标准的“英国比较凝血活酶”,编号67/40。

同时又以BCT67/40为基础标准化了次级参考品。

如牛脑组织凝血活酶,编号68/434;兔脑为70/178等。

复合组织凝血活酶国际参考品:它是组织提取物的生理盐水悬液中加入适量纤维蛋白原、因子V和氯化钙组成的制剂,如牛组织凝血活酶OBT/79等。

(2)组织凝血活酶工作制剂的国际敏感指数(ISI),由于不同组织凝血活酶对凝血因子的敏感性不同。

为了使不同敏感性的组织凝血活酶在检测PT中能得到同样的结果,必须要制定一个共同的敏感性指标。

自制的试剂要与国际参考品(IRP)进行比较,然后得出一个校正值(即ISI)。

ISI值越接近于1.0,表明组织凝血活酶试剂越敏感,因此,生产和出售得产品必须标有ISI。

(3)仪器特有的ISI:上述PT根据报告方式适用于手工法(试管倾斜法)测定PT。

但是手工法与仪器法以及仪器法与仪器法测定PT的国际标准化比值(INR)之间,仍有差异。

为此,专家们提出建议:同一组织凝血活酶试剂用于不同仪器时,可用所谓的“仪器特有的ISI”或称区域性ISI来计算INR。

每台仪器所用的凝血活酶试剂都应该有特定的ISI值,重新标定ISI值的做法是购买标有INR的冻干血浆,然后在自己的仪器上再标定所使用凝血活酶试剂的ISI值,这样才可使病人的INR具有可比性。

(4)某些凝血活酶和部分活化凝血活酶并不一定与某此仪器相匹配。

浑浊的或含微粒的凝血活酶和部分活化凝血活酶不能运用通过光学系统测定终点的仪器进行检测。

(5)凝血活酶和部分活化凝血活酶的使用步骤必须严格按照说明书进行。

通常在使用前必须充分混匀试剂,以使微粒重新均匀悬浮于液体中。

按说明书要求的温度存放试剂,并且试验过程中,将试剂置于37℃下的时间不能长于说明书中规定的温度。

(6)做APTT实验时所用的活化剂不同,对血内肝素、狼疮抗凝物质及因子Ⅷ、Ⅸ缺乏症的敏感性也不同,要根据检测项目来选择不同活化剂的APTT试剂。

同样PT延长时反遇有关凝血因子中单一因子或几个因子缺陷引起的病理现象,由于不同疾病可能仅反映某一因子的变化,因此一种特定试剂不可能对这些疾病的变化的敏感性一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