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资银行在华经营现状——进入全面开放阶段及后金融危机时期发展浅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外资银行在华经营现状

——进入全面开放阶段及后金融危机时期发展浅谈

■徐珊珊中央财经大学金融学院

中图分类号:F832文献标识:A文章编号:1006-7833(2010)02-051-02

摘要2006年末中国入世五年过渡期结束,国内银行业进入全面开放阶段,外资银行可享受国民待遇;2007年4月起,外资银行陆续在中国成立法人银行开展全面的本外币银行业务。至此,外资银行在华发展进一步深化,与中资银行竞争与合作也随之加剧,本文就外资银行在进入全面开放阶段尤其是09年后金融危机时期的经营态势、发展优势及面临压力等问题作出分析探讨。

关键词外资银行中资银行全面开放后金融危机竞争与合作

一、入世过渡期结束以来外资银行在华业务全线开放

2006年11月15日,证监会修订了《外资金融机构管理条例》,更名为《外资银行管理条例》并颁布《实施细则》,中国加入WTO五年过渡期结束,兑现入世相关承诺,当年12月取消所有地域限制,允许外资银行对所有中国客户提供服务,外资银行享受国民待遇。2007年以来外资银行陆续在华成立法人银行,获准经营本外币全面银行业务,中国银行业进入全面开放阶段。截止到2009年在中国境内设立了法人机构的外资银行已有26家,根据普华永道会计师事务所2009年对在华外资银行的全面调查,法人银行预期在2012年达到30-40家。受益于在华法人机构的设立,外资银行更广泛的参与到人民币业务的竞争,更积极地扩大其零售网络;同时在内部治理方面,设立本地董事会、巩固本地的资金基础。

外资银行在华机构数量总体呈上升趋势,资产总额也以较快的速度增长,全面开放以来人民币业务不断扩张,据银监会2007年与2008年年报显示,在华外资银行总资产数额逐年增,从2003年至2008年增长了两倍多。但是其总体市场份额并不高,截止2008年末在华外资银行资产占银行业金融机构总资产比重仅为2.16%。

附表:在华外资银行业营业机构数与资产情况(2003-2008年)年份200320042005200620072008营业性机构数(含支

行数)

192188207224274311总资产(亿美元)415.9582.3715.5927.91252.51348.8占银行业金融机构

总资产比(%)

1.50 1.84 1.91

2.11 2.38 2.16

(含法人机构总行、分行和附属机构,外资行分行)来源:银监会2007与2008年报

二、后金融危机时期外资银行在华经营竞争压力加剧

2009年受国内外经济环境的影响,外资金融实体多数采取了审慎的扩张策略,而国内经济的刺激政策强化了国内投融活动的进行,具体到商业银行层面,内资银行在适度宽松货币政策下的信贷增量和增速有明显提升。在此环境下,由于来自于本地银行尤其是国有四大银行的强有力竞争、贸易额下降导致的外币结算和融资需求下降等因素,部分外资银行暂时改变了以往对在华市场份额的上升预期。具体来看,一方面相比于中资银行广泛的客户资源、较好的资金拆借能力支撑的强势贷款定价策略进而带动的高利差空间,外资银行在信贷业务方面竞争力不足;另一方面金融危机后监管力度的加大使得衍生品、结构性存款以及与股票或各种掉期相关的理财产品的推行受到了较大影响,外资银行在创新方面的能力和优势因为各种限制无法完全施展,随即使得由于资本金规模较小而趋向的资本节约型的业务路线(如理财等中间业务)推展不利。此外,外资行在华经营需要接受中国监管机构以及母行的双重监管,相比中资行掣肘更大。2009年外资行以18亿的人民币新增贷款额度,与全部金融机构新增人民币贷款9.59万亿的规模形成巨大反差。但是从长远来看,尽管09年竞争加剧、扩张步伐受到宏观经济形势的影响,外资银行对中国银行业市场的信心和投入基本未受影响。

银监会于2006年11月发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外资银行管理条例实施细则》,并就相关问题作了公告。公告显示,外国银行分行改制的由其总行单独出资的外商独资银行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外资银行管理条例》施行前设立的外商独资银行、中外合资银行应当于宽限期到期前即2011年12月31日前达到“贷款余额与存款余额的比例不得超过75%”的规定。面对这一监管要求,各家外资银行近年来都在加大在本地市场的资金吸纳;但由于长期以来外资银行在资金方面对母公司的依赖(2009年有22家外资银行从母公司获取25%以上的资金)以及对银行间拆借市场的依赖,使其资金的增长不具有长期延续性并且面对市场变动时同业资金撤回的压力,当前存贷比数据仍不乐观(截至2008年底,在华外资银行存贷比平均仍高达122%),外资银行持续在本地市场拓展及稳固客户群、大力吸纳存款的需求仍较大。就某家进驻较早在国内多省设有分行的外资银行为例来看,由2008年高于200%的存贷比下降到2009年的140%左右,已受益于当年存款的较大增长,但继续调整的压力仍很大。

三、外资银行可借助的经营优势及基础

尽管当前形势下外资银行在华发展遇到上述压力,其自身仍有不可否认的竞争优势和发展基础。

首先,相较于中资银行较重的不良资产包袱和欠合理的资产负债结构,外资银行资产质量相对较高,其不良贷款率在经过2008年金融危机影响后仍控制在0.83%(比2007年增长了0.37个百分点),而中资国(下转第53页)

试运行,于2006年1月正式运行。目前主要采集和保存个人在商业银行的借还款、信用卡、担保等信用信息,以及相关的身份识别信息,并向商业银行提供个人信用信息联网查询服务,满足商业银行防范和管理信用风险的需求。下一步可考虑由当地人民银行牵头,包括各商业银行、证券公司、保险公司等金融机构及联合当地法院、公安、税务等职能部门参与组建信息库并实现相互联网,实现全国全方位个人信用的信息共享。

3.建立统一、科学的个人信用评价制度

在个人信用报告的基础上,个人征信公司还对个人信用进行评价,其核心是信用评分。目前,美国最流行的一种信用评分是FICO 评分,该评分是20世纪50年代的工程师Bill Fair 和数学家Earl Isaac 发明的信用分统计模型,FICO 评分的计算方法至今未向社会公开。

目前,在美国三大个人征信公司Equifax 、Experian 和Trans Union 都使用FICO 信用分,每一份信用报告上都附有FICO 信用分。个人信用记录评分结构包括五方面的内容:(1)付账的历史占35%;(2)个人当前欠账情况占30%;(3)个人信用历史长度占15%;(4)新的信用活动占10%;(5)拥用各种信用情况占10%。在消费者信用调查报告中,既有决定其信用评分值的起正作用的因素,也有起负作用的因素。而对信用评分起最重要作用的因素是付清账单。我国个人信用评估系统,既要充分利用已有的较成熟的个人信用评估模型,如Altman 的Z-Score 模型、FairIsaac 的FICO 模型、Credit Metrics 模型、KMV 模型、CSFPCredit Risk+模型等,又要结合我国国情,注重对个人信用信息的积累,建立样本数据库,以此为基础进行分析,建立起科学的、适合国情的评分模型。

4.加大宣传,培育良好的诚实守信的社会风尚

我国的个人征信体系建设刚刚起步,个人征信产品的性能还没有广为人知,特别是在我国现阶段,信用经济不发达,人们信用意识缺乏,使用征信产品的场合还不多,很多交易主体并没有意识到征信产品的重要性。社会公众缺乏信用意识已经严重的制约了我国银行信贷征信体系建设的进展。缺乏信用意识导致信用违约率高,而且会形成一种恶性循环的不良局面,使失信惩戒机制不能建立,从而造成整个社会信用泛滥。由于失信得不到应有的惩戒,人们便会对自己的信用状况持无所谓的态度,也就无从谈起对信用产品的需求。因此,要重视全社会的信用意识教育,提高企业、个人和全社会的现代信用观念,为建立征信体系特别是个人征信体系营造一个良好的信用环境。一方面,要加强中央银行在信用建设中的地位以及信贷征信系统建立的意义和职责的宣传,充分调动社会各界参与和支持央行信贷征信的建设的积极性;另一方面,人民银行作为信贷征信系统的建设者和信贷征信市场的管理者,要加快制定信贷征信数据开放的相关法规准则,明确具体的收费标准和查询条件,制定并公布征信市场的准入条件和管理办法。尽快推动形成征信市场的规范发展。

参考文献:

[1]艾茜.个人征信法律制度研究.中国政法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6.4.

[2]个人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正式运行.2006.1.16.http:/

//detail.asp?col=1422&ID=71.

(上接第51页)有商业银行和股份制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2008年得益于农行不良资产的剥离后下降至2.49%(比年初下降4.24个百分点),仍明显高于外资银行水平。外资银行在信贷风险管理方面一般都沿袭其总部系统化的风险评级规程,作为第一道防线,信贷客户的信用风险评级结果直接影响到审批权限和风险敞口的核定,避免了指令性干预。

第二,外资银行在华的总资本投入虽然还不算高,但其资本经营效率较高,从客户选择和业务特色两方面可见。全面开放以前,外币业务是重点方向,客户选择主要以外资银行所在国或地区对华投资的三资企业、跨国公司及国内外向型企业外主;全面开放以后,业务上全面发挥其在银团贷款、现金管理、结构性存款、规避风险类金融衍生产品、过桥贷款和结构性融资等方面的特色优势,在客户选择重点拓展大型重点国有企业、发展民族品牌及有潜力的大型民营企业、世界500强在华的企业等优质客户。通过高端业务营销和目标客户细分,外资银行将有限的资源集中于优质客户,通过掌握少量的高端客户来获取较高的行业利润。

第三,外资银行通过其在高端个人客户市场的竞争优势,拓展其业务版图并提高市场声誉。高端个人客户的金融服务需求在中国呈加速上升趋势。由于海外市场在这方面明显领先于国内,在产品设计开发、客户服务咨询等方面有很多可以借鉴的先进信息和经验,外资银行具有先天便利。并且通过提供较好内部培训和业务平台能吸纳到更多优秀的人才,形成良性循环。

四、与本地银行在竞争中合作的进程及方向

分析了外资银行当前发展的压力和特色所在,即明确其与中资银行在本地市场竞争的形势和地位;面对方方面面的竞争和不断变化的市场环境,外资银行一直也在探寻

与本地银行合作的方向和方式,在业务合作和股权合作层面均已具备不断深化的进程。

在业务合作层面,外资银行与本地银行由松散的全面业务合作向紧密的具体业务合作转变。入世前,中外资银行战略联盟的形式主要是签署全面的业务合作协议,合作的领域集中在代理行方面。入世后,双方开始更多地选择单项的业务合作,如清算业务、人民币资金拆借、银团贷款业务、货币互换业务、信贷资产转让等。

股权合作层面,外资银行通过参股或并购国内商业银行,加快对中国银行市场的渗透,弥补其自身网点配置、市场信息和关系网络不充足等弱势。2003年12月8日出台的《境外金融机构投资入股中资金融机构管理办法》规定单个境外金融机构向中资金融机构投资入股比例由原来的15%提高到20%,总体入股比例由20%调至25%。近年来外资银行参股中资趋势特点体现在:1)参股比例有所提高,部分接近上限;2)参股者不仅有全球性商业银行也有区域型商业银行及其他金融机构;3)被参股行也呈现多样化趋势,由股份制商业银行和地区性城市商业银行向国有银行递进;4)参股的同时也积极地争取参与经营管理;5)参股途径趋于多元化,合格境外投资者机制的实施以及我国商业银行改制上市步伐的加快为外资银行通过证券市场参股或并购提供了可能。截至2006年底已有29家境外金融机构入股21家中资银行,入股金额190亿美元。

参考文献:

[1]普华永道会计师事务所.2009年:外资银行在中国.国际银行业.2009(8).

[2]何喜有.外资银行在华扩张模式和路径研究.中国外资.2008(8).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