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时期园林特点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明清时期园林特点 Revised by Jack on December 14,2020

中国明清时期园林特点

摘要:明清园林代表了中国古典园林的最高成就,也是现存中国古典园林的主要组成部分。明清园林具有三个明显的特点:师法自然,巧于因借;含蓄内秀,小中见大;诗情画趣,无限意境。

关键词:中国园林;明清园林;艺术特点

中国园林形成发展的历史非常悠久,最早可以追溯到昆仑山瑶池仙境、东海神山仙岛的神话故事。殷周时期就有了林囿、林台、林沼的文字记载,唐宋时代得到了全面发展,明清到了顶峰。现在人们看到的古典园林,很多是明清时候建的,或更早时期经明清改建的,它们是中国古代园林的代表,具有非常高的历史文化价值。中国古代园林是经过造园匠师精心策划的,运用堆造假山、布置水面、养花种树、营构建筑、匾联题词等手段艺术地再现一个理想的空间,是园林主人畅山游赏、吟诗作画、抚琴对弈、聚朋会友,甚至是坐禅修道的地方。清朝的帝王还有在园林里边听政、居住的传统。中国的园林根植在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基础之上和孕育这一传统文化的环境之中,所以表现出以下特点:

一、师法自然,巧于因借

(一)师法自然

中国古代园林的营造体现在人和自然的和谐统一。园林中的自然景观是华夏大地锦绣河山的浓缩。比如说山的表现,或者像杭州西湖群山、四川峨眉山那样的蜿蜒起伏、苍翠欲滴,或者像黄山、庐山的奇峰怪石、悬崖峭壁、高峰峡谷,或者像桂林石林神秘洞府那样的灵秀神秘;园林的水或者表现如太湖、西湖那样的海阔天空,或者再现河流那样的迂回曲折,或者表现瀑布溪流那样的奔腾欢跳等等;园林中的树木花草是山林野趣、荷塘秀色、鸟语花香和春夏秋冬四季景色的提炼和写照。这一切自然景观虽是人工创造,但也是师法自然的,故而象是天生地就的一样。正好像是明代造园艺术家计成在他的书《园冶》中所说“虽由人作,宛自天开”。园林中的厅、堂、轩、榭、亭、廊、桥

等等建筑是源于生活的,是地方民居建筑的升华、再现,它们的形象通透轻盈、变化多端,大小相间、错落有致融化在自然山水之中,使建筑和自然和谐统一,进而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

园林中的路是联系景点的纽带,起导游作用。园林的路是乡村小道的艺术再现,也是景的组成部分。庭院中的花阶、铺地具有装饰趣味性,烘出了高雅的建筑、环境气氛。书法、诗文也以匾联的形式融入园林,达到丰富园林文化内涵的作用。中国园林就是综合运用了上面的多种因素的艺术布局,再创了一个源于自然又高于自然,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并且赋予了情感、理想化了的自然,呈现出一派阴阳明暗、高下起伏、气韵生动的自然美,于同一时期的西方工整、对称的人工美形成鲜明的对照。

(二)巧于因借

巧于因借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就是充分利用自然的环境,化不利因素为有利因素。例如,叠山理水,面对高低不平的地形,采取低处挖土成湖,高处筑土为山,运用因势利导的方法顺理成章地创造自然山水景观。园林建筑随地形变化而灵活布置,随地势变化而高下曲折有致。当方的就方,该曲的就曲,就是半亭半廊也能恰到好处。对于古树名木更加珍惜爱护,当建筑和古树名木矛盾的时候,宁可建筑移位,即使万不得已也只修剪几根枝杈,保全树木,以取得雕梁画栋和古树庭荫相得益彰的效果。与西方古典园林讲究对称、规整,甚至是对有生命的植物也要修剪成几何图案,以表现人是自然的主宰是完全不同的。

巧于因借的另一方面是借景与障景的运用。凡是园外能激起人们视觉、听觉、嗅觉美的景象都采取借景的手法纳入园内,凡是格格不入的败景都采取屏而障之的手法拒之园外。这就是所谓俗则屏之,佳则收之。如颐和园为借西山、玉泉山的群峰,在坦荡辽阔的昆明湖西侧,不仅不筑任何高大密集的建筑,而且只植桃柳相间的西堤,并只稀疏地

点缀几座石桥,远远望去,好像一抹青烟,既障住了颐和园的西墙,又把数十里之外的西山群峰召入园内,使开阔的昆明湖更加开阔,层次更加深远。再说后湖的地形是在改造原有池塘、洼地的基础上,把疏浚出来的湖泥堆在北宫墙的内侧,形成一条绵延起伏数里之长的缓丘。这一障就障出了北宫墙与墙外的闹市街景,又创造了一个幽静的后湖景区,给人以山外有山,水外有水的联想,景色变得无限幽深。私家园林用地狭小,用借景的手法来拓展空间就显得更加重要。

二、含蓄内秀,小中见大

含蓄内秀是中国文化的特点,体现在园林里就是高筑园墙,屏去园外的闹市繁景,使之成为一个与世隔绝,闹中取静的人间天堂。私家园林的用地是有限的,皇家园林用地虽然广阔,但是也是有限的,要在有限的范围内创造无限的景色,达到小中见大是明清园林的一个很重要的特点。利用山、石、树木、建筑来分隔空间,划分景区,组织景象形成园中有园,景中有景的格局。例如苏州留园小蓬莱——涵碧山房,曲折的游廊,闻林樨香亭,曲溪楼,五峰仙馆等园中园、景中景一系列不同情趣的园林空间,给人以庭院深深深几许的含蓄感。而圆明园、颐和园、北海公园则是运用园中园、景中景的手法,创造了一个皇家园林的恢宏气度。

园中园、景中景是通过一系列起接开合,明暗对比鲜明的一系列空间和灵活多变的游览路线形成动态的立体画卷。在这动态的立体画卷中,全园景色最优美、意义最深刻的组景放在园子的深部,达到景越长、境界越大的目的。在这高潮出来之前并没有设置重重的、曲折的、晦暗的过渡空间,而是渐入佳境,豁然开朗,引起游人极高的审美情趣。这种手法与西方同一时期的古典园林一目了然是完全不一样的。

颐和园从广场进东宫门、仁寿殿,再穿行于仁寿殿的排坊,殿堂的庭院之中,再走出一道看不透却走得通的小丘,在不经意之间,空间豁然开朗。西山云影、浩荡昆明湖,

金壁辉煌的万寿山突然奔来眼底,空间在此一截,这一截截得气象万千,大有如众流归海的气概。苏州留园在大门口与园区之间,有一道50来米狭长通道,造园匠师把它处理成了一个厅室走廊,山石庭院等十多个空间,相互穿叉,大小相间,创造了一个非常有兴趣的空间。当你来到主体园林的入口古木交叉的地方,园林的景色还只能透过一个一个的漏窗若隐若现地出现。最后通过一道洞门来到一个敞台,这时美丽多姿的湖光山色才和盘托出,把人的审美情趣推到了高潮。

三、诗情画趣,无限意境

中国古典园林被称为凝固的诗,立体的画,这是因为古代文人广泛参与造园的结果。在园林的景物中自然就渗透着诗人的那种诗情美、画趣美和意境美。

(一)诗情美

诗情美主要通过匾联来体现,匾联通常利用极其精炼的语言和书法的形式作为该景点的命名,或者是作为景物特色的描述,或者是作者心中情感的一种表达,其中不少是取自历史名人诗篇的句子,通过匾联把文学艺术、书法艺术、建筑艺术和园林艺术结合起来。比如颐和园的知春亭出自于苏轼“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点出了春天的意境;而“山色湖光共一楼”道出了登楼远眺,湖光山色齐收眼底的妙境。苏州拙政园“四面荷风亭”的匾表达了主人清高、脱俗的气节,又使深入其境者产生无风也有风的感受,使人回味无穷。而“沧浪亭”的对联“明月清风本无价,远山近水皆有情”既点出了景点的环境特征,又道出了主人对大自然一往情深的追求。明清园林的匾联多得数不胜数,好的匾联就是一份无声的说明书。

(二)画境美

古典园林的画境美是诗情美的基础,是诗与画的统一,只有优美的风景才能引发出诗的激情。园中的山水植物建筑景观的创造都是受山水画的影响。比如假山的堆砌,要讲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