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 33篇精髓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庄子33篇精髓
逍遥游第一
要旨:本篇庄子三度描写大鹏寓言,意在肯定:人可以凭借修行而成其大。
由此上承老子所说的“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老子》第二十五章)。
人若成其大,则有望成为至人、神人、圣人,抵达无待之境而自在逍遥,也化解了世俗所在意的有用无用之争。
齐物论第二
要旨:感官让人迷惑于现象,理性使人执著于自我。
“形如槁木”与“心如死灰”是修行过程,由此摆脱相对的知见与价值,回归“道通为一”的整体。
此时的体验是“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进而可以领悟至高智慧:未始有物。
在道之中,万物平等,而人依然有所不同,有其悟道的可能性。
养生主第三
要旨:养生的原理是什么?以“庖丁解牛”为例,人在世间行走,犹如以利刃解牛,要做到依乎“天理”(自然的条理)与因其“固然”(本来的结构),然后才可以游刃有余,令这把刀用了十九年而毫无损伤。
因此,培养自己具备透视整体的眼光,再以“安时而处顺”的心态去面对挑战,就可以安其天年。
人间世第四
要旨:人间多患难,而化解之道在于改变国君的心态。
如何改变呢?任何方法都有所不足,唯有靠学习者修养自己,抵达虚而待物的“心斋”之境。
具体表现是“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
在人间,不能不分辨有用与无用,但结果却是:有用往往自陷困境,而无用却能长保平安。
德充符第五
要旨:学习道家的关键,在于明辨“道”与“德”。
道是万物的来源与归宿,德是万物得之于道者,亦即万物的“本性与禀赋”。
人若保持本性与禀赋,就不会在意身体方面的缺陷(如老、残、弱)与世俗方面的不足(如贫、贱、无用)。
能够顺其自然而保持和谐,即是“德充”,而其“符”,则是验证,可由本篇观之。
大宗师第六
要旨:大宗师就是“道”。
悟道者为真人,真人的表现无异于神人与至人,是庄子笔下的完美典型。
本篇对“道”的描述,得自老子真传,尤其“自本自根”一词可谓画龙点睛。
中间论及悟道七关,由“外天下”到“不死不生”,值得省思。
悟道者相忘乎道术,彼此为友,则相视而笑,莫逆于心。
应帝王第七
要旨:人不能脱离世间而生活,那么应该采取什么态度呢?庄子的立场是无心而为与用心若镜。
“无心而为”是指:顺物自然而无容私焉,任何作为都不必怀有刻意的目的。
若非如此,连看相算命的人都可以眩惑我们。
“用心若镜”则可以胜物而不伤。
这是两不相伤,天人相洽。
浑沌之喻提醒人守住本性与禀赋,便可一切具足。
骈拇第八
要旨:天生万物,各有其性,也各有其命。
人有理智与自由,因此可能自作聪明,为自己增加各种人间的价值,结果反而丧失了性命的真实状况。
真正的善,不是仁义,而是善待自己所得的一切,亦即保存性命的原貌,不为任何外在的目的而有所牺牲,进而可以自适其适。
马蹄第九
要旨:马是万物之一,有它自身的性与命,但是从人的角度来判断,就要设法让它变得有用。
结果呢?善于驯马的伯乐会淘汰一半以上的劣马。
儒家所谓的圣人,为了治理百姓而制作礼乐,倡言仁义,结果呢?人们脱离了道与德,苦不堪言。
道是根源,德是本性,人实在不必刻意作为而自寻烦恼。
胠箧第十
要旨:“圣人不死,大盗不止。
”本篇批判儒家所谓的圣人,可谓不遗余力。
圣人以仁义礼乐来治理天下,大盗学会了这套方法,就会不择手段来取得天下,然后也以仁义礼乐作为号召。
那么,不如回到“小国寡民”(《老子》第八十章)的原始社会吧!在古代有“至德之世”,可供我们缅怀。
在宥第十一
要旨:治理天下时,如果有所作为,那么不论为善为恶,结果都会带来灾难。
何以如此?因为“人心”一旦受到挑拨,就会像捅开的蜂窝,后患无穷。
万物皆生于土而反于土,依循自然规律,人为何不能因而忘记自己,不要刻意有所作为呢?本篇认为:有为将带来痛苦。
但人类可能回复到原始社会吗?
天地第十二
要旨:从“道”的角度看来,万物没有缺憾。
人若悟道,万物成为一个整体,死生也不足为意。
此时,人与天地同乐,有如复归于浑沌,无机巧也无机心。
但是,这不表示要否定人间价值,而是随物而化,对“寿、富、多男子”也能欣然接受。
“上如标枝,民如野鹿”,一片自在祥和。
然而,使人“失性”的机会太多了,可不慎乎?
天道第十三
要旨:本篇谈天道,一并述及帝道与圣道,并且肯定黄帝、尧、舜等人的作为。
其中描写的圣人是以道为师、得享“天乐”的,不但享受自然之乐,也能蓄养天下万民,抵达“太平”之境。
唯独对于孔子之标举仁义,仍有未安。
至于“桓公读书”之喻,则提醒我们要崇本抑末,以求亲自验证悟道之妙。
天运第十四
要旨:如果真有天籁,则本篇所描写的黄帝演奏《咸地》可以作为代表。
它使听者体验“懼、怠、惑”。
懼使人难以安于现实,怠使人陷入心灵空虚,惑使人由愚可以悟道。
接着,孔子面对道家老子时,受到什么教训与启发,在本篇说得既生动又深刻。
在庄子笔下,儒家似乎只能甘拜下风。
另外,有关“孝”的六境可谓神来之笔。
刻意第十五
要旨:“刻意”为立定心志要做成某些事。
凡是设定目的的人都将有所期待。
唯圣人可以做到“德全而形不亏”,他的表现与真人无异,可以恬淡无为,守住精神。
缮性第十六
要旨:本篇谈到改善本性,由此而“复其初”,但方法可能错了。
自古及今,步步堕落,从“至一”到“顺而不一”,又到“安而不顺”,再到“不安而乱”,无法回复原状。
最后谈到“古之得志者”,让人警惕。
本篇“复其初”一语常被宋朝学者借用,但意思大不相同。
秋水第十七
要旨:本篇论述之精巧,可与《齐物论》篇并列佳构。
七个问题层层深入,化解了争竞比较之心,也肯定了万物各有其价值,最后聚焦于分辨天与人。
人的智慧可分高下,有人悟道,也有人像井底之蛙。
庄子借几段寓言描述自己的境界,充分显示了自信与自得之乐。
最后则是“鱼乐”之辩,但其真谛何在?值得仔细品味。
至乐第十八
要旨:人间有最大的快乐吗?像富贵、长寿、名声,都要人付出代价,并且享受这些快乐的后遗症也很大。
“无心而为”才是至乐。
这种觉悟使人看透生死。
本篇有“庄
子妻死”与“见空骷髅”等章,助人深思。
至于鲁侯与海鸟之喻,以及列子的体悟之悟,皆各有理趣。
达生第十九
要旨:本篇寓言最多,亦广为人知,如“丈人承蜩”、“津人操舟”、“吕梁泳者”、“梓庆削木”、“醉者驾车”、“呆若木鸡”等,有的由技入艺,臻于化境;有的无心而为,顺其自然;契机皆在由忘而化、由化而游,以至“形全精复,与天为一”。
至于“桓公见鬼”一章,则显示出庄子的知见之广。
山木第二十
要旨:处世秘方在于判断“材与不材”何者安全。
然后“虚已以遊世”,不受万物拖累。
本篇一再谈及孔子的受困,足以提醒世人如何自求多福。
庄子自身亦有乱世求生的法则,如“见利思害”。
篇中借孔子之口说“人与天一也”,是古代所谓“天人合一”的最早版本,而其所说的“天”是指自然界而言。
从“道”看来,万物合成一个整体。
田子方第二十一
要旨:本篇多为寓言与重言,其中有不少高明之士,如东郭顺子、温伯雪子、臧丈人、伯昏无人、孙叔敖、真儒士、真画师等。
颜渊师法孔子,但觉“夫子奔逸绝尘”;孔子往见老子,才知“天地之大全”;真是人外有人,天外有天。
这些作品的用意,依然是要勉人领悟大道,以成就老子所谓“人亦大”的理想。
知北游第二十二
要旨:人之生死,有如气之聚散,因此人须觉悟,身体、生存、性命、子孙皆非自己所有。
然而人生又非徒然与枉然,因此要修行以求悟道。
“精神生于道”一语是重要契机。
精神一展现,则可体验“道无所不在”,则可欣赏“天地有大美”。
由此再转换为处世的上策,则是“外化而内不化”,外在和光同尘,内心自有天地,与道结伴而游。
庚桑楚第二十三
要旨:本篇由学生请益的角度,让老聃发挥他的观点。
若想在世间做到“知、仁、义”,则难以抉择对谁有利。
老子为此畅谈“卫生之经”,提出九个问题要人自省。
文中再度提及古之人的至高智慧是明白“未始有物”。
然后行走于世间,则像圣人一般,全依“不得已”而定。
徐无鬼第二十四
要旨:古代政治由上而下,只要说服统治者,天下就太平无事。
但这正是艰难的挑战。
今日情况不同,人人皆可自修自省,亦可以逍遥无待,但调节自己的观念并非易事。
首先要去除外在包装,以真心与人相待,不必炫耀,不可偏执,不慕荣利。
然后修养身心,体验“未始有物”而成为真人。
则阳第二十五
要旨:失去本性,代价太高。
人的本性有如旧国旧都,“望之畅然”。
不必追求外物,不必迎合众人,若是入世从政,则须设法“得其环中以随成”,与物同化但内心始终不化。
本篇最后谈到“万物之所生”,但悟道之人对此不会太过费心。
外物第二十六
要旨:有关善恶的报应,实在没有一定标准;甚至连分辨善恶都不太可能。
庄子才华卓越,但穷得向人借米;孔子有心救世,却总是受人教训;儒者口诵诗书,做的竟是盗墓;白龟可以托梦,难以避开噩运;我们要学习的是:顺人而不失己。
一切以悟道为先,得鱼而忘荃,得意而忘言。
寓言第二十七
要旨:本篇谈庄子的写作方法,有“寓言、重言、卮言”,重要性自不待言,他所表达的是万物。
“始卒若环,莫得其伦”,因此言说有其限制,不可拘泥。
难得的是庄子对孔子的肯定,他说:“吾且不得及彼乎!”在修行方法上,则有颜成子游说的九步骤,从“野”到“大妙”,可供参考。
最后,阳子居听从老聃教诲,放下身段,以平常心与人相处。
让王第二十八
要旨:谁愿意把王位让给别人?问题更在于:让了别人还不要,不但不要,甚至认为自己受到侮辱。
这是相当极端的观点,但是从道家“全身保真”与儒家“安贫乐道”的角度来看,却显得并不突兀。
“日出而作,日入而息”,亦可自得其乐。
何必为了射一只麻雀而浪费“随侯之珠”?孔子与几位弟子在此受到表扬,并不使人意外。
盗跖第二十九
要旨:本篇是《庄子》全书最偏激者,对孔子所代表的儒家思想,提出了犀利的批判。
重点有三:一是善恶并无适当报应;二是人生在世苦多乐少;三是人性本身大有问题。
这三点虽有过激之处,但也能使人觉悟,要寻求一完整而根本的理解。
任何学说皆有破有立,本篇所言亦未尝可以抹杀。
说剑第三十
要旨:本篇似一短篇小说,义理较浅。
庄子在此装扮为武士,也可算是不计形象了。
他分析了“天子剑、诸侯剑、庶人剑”,其格局、气魄、眼光与口才,皆值得欣赏。
赵文王或任何世间帝王皆应有所感悟。
最后,一批剑士因为得不到大王赏识而自杀,亦可见某种对生命的态度,让人觉得遗憾。
渔父第三十一
要旨:本篇也像是短篇小说,但渔父并非盗跖,他给孔子的建议显然较为正面。
孔子不改其一贯的好学心态,乐于倾听智者的言论。
渔父为孔子分析“八疵四患”,劝他不必过度忧心,以免庸人自扰。
文中论及“真者,精诚之至也”,以及“圣人法天贵真”,皆为庄子之意。
在这段寓言中,孔子此时已六十九岁,依然好学至此,可见儒家亦有不凡之处。
列御寇第三十二
要旨:世间价值观极为纷乱。
儒墨相争可以使家人无法共存,渴求富贵则必须行卑贱之事、冒生命危险。
人心难测,要如何判断及测试之?上等是培养觉悟的智慧,化解自我的执著,向往那“泛若不系之舟,虚而遨游者也”。
本篇有关“庄子将死”的一段,道尽其逍遥自得之生命情调。
天下第三十三
要旨:本篇总结古代思想,分七派而论之,是研究哲学史的重要资料。
首先,描述古人如何具有完备的智慧,亦即,“内圣外王之道”。
接着介绍儒家的演变,可谓客观而有见地,再及于墨家等学派,皆得古人之一偏。
至老聃、关尹方可称为“古之博大真人”,而对庄子的评述,则可谓登峰造极,让人神往。
最后,再以惠子为例,提醒人们不可惑于小智,往而不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