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羽之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羽之死
我在前文《襄樊之战全记》中简单地说了说襄樊之战的发动原因、过程以及结果。
此次战役对刘备集团有两个严重后果,荆州失陷和关羽败亡。
千百年来,由于个人主观原因和《三国演义》的诱导,许多人更在意关羽败亡这一后果,认为此是日后孙刘两家爆发夷陵之战的诱因。
而且,由于获得胜利手段的不光彩,孙权及其主将吕蒙被冠以失信、卑鄙、目光短浅的恶名,备受谴责与谩骂。
今天,我将围绕关羽之死,浅析一下关羽之死对孙刘两家关系转换的影响。
针对关羽之死,我们将探讨以下问题:
一、是谁想要杀死关羽?
在《三国演义》原著中,关羽在临沮被擒后,被押解到江陵,因不肯投降孙权,被孙权所杀。
2008年,《新三国》上映。
剧中更是直接把吕蒙定为违抗孙权诏令、私杀关羽的元凶,吕蒙最终更是因此事被孙权暗杀。
一些主观色彩较重的观众更是因此斥责吕蒙。
那么,《三国志》是如何记载关羽之死的呢?
《三国志·蜀书·关张马黄赵传》:权遣将逆击羽,斩羽及子平于临沮。
《三国志·魏书·武帝纪》:二十五年春正月,至洛阳。
权击斩羽,传其首。
《三国志·吴书·周瑜鲁肃吕蒙传》:权使朱然、潘璋断其径路,即父子俱获,荆州遂定。
《蜀书》和《魏书》记载基本一致,《吴书》更是明确记载了擒获关羽的部将。
值得一看的是,《吕蒙传》中所记载的派使朱然、潘璋埋伏关羽的人却是孙权,却非吕蒙。
这是为什么呢?
吕蒙和陆逊平定荆州后,孙权亲自到达江陵,其主要目的是说降关羽旧部,并且顺便指挥围剿关羽残部。
也就是说,追击关羽行动的最高指挥官正是孙权。
即使吕蒙策划全盘,也要经孙权的同意。
那么,擒获关羽之后,关于关羽的杀于留,就由孙权所决定了。
因为三国志里明确记载,关羽被擒于临沮,亦被杀于临沮,亦即关羽被擒后立即遭到了处决。
那么,杀关羽的决定,是否有可能是吕蒙私下里命令部下做的呢?
有人拿吕蒙在关羽死后不久即病死来推断,吕蒙是因为违抗孙权不能杀关羽的命令,而被孙权暗自毒杀。
《吕蒙传》明确记载了吕蒙之死:
会蒙疾发,权时在公安,迎置内殿。
所以治护者万方,募封内有能愈蒙疾者,赐千金。
时有针加,权为之惨戚,欲数见其颜色,又恐劳动,常穿壁瞻之,见小能下食则喜,顾左右言笑,不然则咄唶,夜不能寐。
病中瘳,为下赦令,群臣毕贺。
后更增笃,权自临视,命道士于星辰下为之请命。
年四十二,遂卒于内殿。
时权哀痛甚,为之降损。
吕蒙在荆州公安郡病倒,孙权把他接到行宫内殿,不惜以千金召集名医为吕蒙医治。
吕蒙在接受医治过程中,一受到痛苦,孙权比他还痛苦。
想要看望他,却又怕吕蒙受累,就在屏风后偷看,见到他能
吃下一点儿东西,就十分高兴;一看到他滴水不能进,就夜不能寐。
吕蒙病故后,孙权十分哀痛。
由此可见,孙权十分看重吕蒙,且与之情谊深厚。
当然会有个别阴谋论者以为孙权探视吕蒙病情,是希望吕蒙早点儿死,如隋炀帝探视杨素之事。
然杨广之事在史册中言之凿凿,记载孙权之事中却没有暗笔,无以立足。
就算吕蒙因私杀关羽被杀,但直接擒杀的朱然、潘璋、马忠等却没有因此事受处罚,反而受到封赏,实在不合理。
所以,我确定,杀关羽是经过孙权同意的,或者说,就是孙权本人的意思。
二、关羽该不该杀?
有人以为孙权在处理关羽之事上有失妥当,目光短浅。
他应该擒获关羽,严厉斥责关羽横行江东境内、纵兵抢粮、辱骂吴主、有意破坏孙刘联盟的罪行,然后押送关羽回益州,让刘备在舆论上陷于被动,这样,刘备就没有借口东征。
我认为,如果打舆论战,孙权也得不到半点便宜。
虽然关羽确实抢了东吴军粮,但却没有侵占江东疆土的举措。
东吴没有在关羽抢粮后立刻予以谴责,与刘备交涉,反而纵容关羽的行动,还主动向关羽交纳钱粮,以供其北伐。
如果孙权一旦与刘备交涉,刘备肯定会以此为借口,说孙权有意骄关羽之兵,图谋荆州(事实也确实如此)。
如果孙权遣送关羽,能保证刘备继续与孙权盟好,一力北伐
吗?不能。
跨有荆、益两州,是刘备与诸葛亮在隆中对时定下的大方略,并且在刘备夺取汉中后,这一目标仍然没有实现。
关羽失荆州,标志着隆中对的破产,刘备在地理上陷入了劣势,被锁在蜀中。
而且孙权在这件事上确实不占理,在荆州早已划定的情境下,私自夺取其余三郡,与刘备撕破脸皮。
关羽一向是一个仇吴派,再加上败于其手,且因其丢失荆州,肯定更加坚定地与东吴对立。
更重要的是,关羽有多年与东吴对峙的经验,一旦刘备有所图谋,关羽则是其筹划、指挥伐吴的最重要成员。
孙权遣送关羽,一不能保证刘备继续与自己修好,二又放走关羽这一有巨大威胁的劲敌,实在不妥当。
所以,对东吴集团来说,杀死关羽确实比将其放走更加有利。
三、怎么看待夷陵之战?
夷陵之战,是决定刘备、孙权两集团命运,甚至决定三国局势的一场大决战。
此次战役,对东吴来说极为重要,其战果大约有以下影响:
1.孙权稳稳地控制了荆州
2.迫使刘备在去世前重新与东吴修好
3.刘备在战役中丧失了大部分人才
4.孙权拓展了江陵这一北上路线
5.曹魏坐山观虎斗,全力进行九品中正法改革
在这一仗中,孙权仍旧是直接获利者。
孙权沉重地打击了刘备集团的实力,使自己在江南获得了绝对优势,占据主动,不再受刘备的
威胁。
而有人说由于孙权对刘备的打击,蜀汉国力不振。
日后孙权虽数次协助诸葛亮北伐,却总是败北而还。
夺荆州之举,实乃孙权鼠目寸光。
对于此,我只想说,这种看法只站在刘备集团的角度看问题,实在片面。
对于当时的孙权来说,刘备不断做大确是对自己的极大威胁。
削弱刘备,使自己获得主动权,是及其必要的。
日后东吴在北伐中的表现暂且不论,如果孙权纵容刘备做大,刘备一旦在北伐中占据优势,或者趁乱图谋江东,对东吴来说都是毁灭性的威胁。
所以,消除这一隐患是很有必要,也是极其正确的。
四、总结
关羽是汉末、三国历史转折中举足轻重的人物,他的死撼动了东汉最后两年极其微妙的局面,使孙、刘两家早已积累多年的矛盾火山般喷发出来。
经过了一系列的摩擦与碰撞之后,刘备及其季汉朝在短暂的辉煌里立刻陷入了不可逾越的深渊,三国局势由此定型。
五、后记
公元220年正月,曹操病故。
公元220年十月,曹丕受禅,建立曹魏。
以陈群推行九品中正法,甄别人才。
公元221年,刘备承汉朝国祚而称帝,其建立的王朝在后世被称为蜀汉、季汉。
公元221年七月,吴汉夷陵之战爆发。
公元222年八月,刘备在夷陵之战中惨败,数万大军全军覆没,马良、傅彤等能臣良将战死其中。
孙权向曹丕称臣,获封吴王。
公元223年,刘备居永安,与东吴重新修好。
同年,刘备病故于白帝城。
公元226年,魏文帝曹丕崩,孙权围攻魏国襄阳,不克。
公元229年,孙权称帝。
公元231年,孙权派卫温乘船入东海寻夷州(台湾)、亶州。
卫温成为了登上台湾第一人,台湾由此与大陆血脉相连。
但因卫温没有发现亶州,无功而返,被孙权处死。
公元233年,公孙渊向孙权示好,意图与孙权合应,夹击曹魏。
孙权遣使到辽东。
公孙渊又惧怕,斩吴使送至曹魏。
公元234年,孙权策应诸葛亮北伐,围攻合肥,不克。
公元241年,孙权遣全琮、诸葛恪、朱然攻魏,不利而还。
至此之后,孙权再无对外战争,陷入了长达十年的宫廷内乱之中。
虽然孙权在数次的征伐中均失败了,但他绝不是一个没有志气的守成之君。
他有进取心、有欲望、有野心,但能力和国力的局限使他屡遭挫败,而挫败之后,却是一次又一次的进取。
公元前252年,孙权亲自指认了诸葛瞻之子、诸葛亮之侄诸葛恪作为辅佐大臣。
他给予了这位年轻的人杰以厚望,希望他能完成北伐的大业。
带着最后的一丝明亮的希望,这位七十岁的、
筋疲力尽的老人撒手人寰。
历史是无尽的悲剧,因为他总是不断地在发展,就像长江一样奔流不息。
终有一日,朝代会被替代,无数的风流人物也会被裹挟而去,尽管他们如何不甘、如何呕心沥血,如诸葛亮、刘备、关羽、孙权、曹操,乃至后来的司马炎。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
历史的洪流滚滚向前,带走无数的英雄豪杰,留下的,是历史的斑痕与辉煌而有沉重的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