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物学科德育教育论文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中生物学科的德育教育

全社会要重视青少年全面素质的培养,而良好道德素质的培养对青少年尤为重要。青少年的大部分生活环境在学校,采取行之有效的德育教育非常必要。叶圣陶先生说过:“训练思想,就学校课程方面说,是各科共同的任务。”德育教育是每个学科共同的责任,生物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是提高学生思想道德品质不容忽视的渠道。

一、生物学科德育教育的目的与内容

1.正确认识我国的生物资源状况、生物科学技术的发展,增强爱国主义教育。

2.懂得爱护自然界的生物,认识保护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意义,提高环保意识,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观念。

3.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具有勇于探索、不断创新的精神和合作精神。

二、如何实施德育教育

1.利用新教材,挖掘教育素材。

(1)挖掘新教材的德育素材,渗透爱国主义教育。

爱国主义是每个公民应有的基本素质,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是学科教学的重要一环。新教材中有关爱国主义的德育素材很丰富,若能充分利用则可以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①利用小资料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新教材中有若干小资料,其中有些涉及我国古今生物科学的成就,这些成就都是爱国主义教育的

很好素材。如根据“国际人类蛋白质组计划”的小资料,引导学生查询我国科学家在人类肝脏蛋白质组计划实施中取得的成果,了解我国科学家的智慧及为世界科学所做出的贡献,进一步激励学生热爱祖国、热爱科学。

②利用“科学家访谈”等德育素材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教材中根据内容的特点编排了我国生物科学的伟大成就,为教学提供了不可多得的德育素材。如新教材关于“中国科学院邹承鲁院士的一席谈”,展示了我国科学家发挥集体智慧和力量研究完成世界第一个人工合成蛋白质的成就,彰显了科学家锲而不舍的钻研精神以及科学工作方法的必要性,激发了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努力学习探究科学的激情。

(2)利用生物“科学史话”、“科学家的故事”、“科学前沿”等资料,渗透科学态度的教育。

一个“科学史话”、一个“科学家的故事”就是一个很好的德育素材,它包含了科学家的思维、分析和推理等全过程,反映了科学家的科学态度、严谨作风以及勇于探索的精神。“科学前沿”等资料可以让学生更好地了解科学领域的新动向,激发学生探索科学的热忱。

(3)引导学生阅读新教材中的“科学·技术·社会”小资料,渗透崇尚科学、反对迷信的教育。

教学时要教育学生崇尚科学、反对迷信。“科学·技术·社会”小资料增加了教材知识的延展性和可读性,为学生开拓视野提供了

素材。教师应帮助学生挖掘资料内涵,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要加以正确的引导,使学生学会用科学的方法分析问题、用发展的观点看待问题。

(4)合理运用新教材相关知识,渗透辩证唯物主义教育。

教学中要渗透辩证唯物主义教育,帮助学生树立辨证唯物主义观点。生物体本身以及生物体与环境之间存在着辨证唯物性,这些知识要在教学时合理运用,帮助学生形成辨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如“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等内容,充分体现了对立与统一的关系;可利用新教材中细胞癌变的内外因等内容,帮助学生形成内外因关系的观点。

2.利用实验课堂。

针对新教材实验较多的特点,要注意对学生实验的评估,培养学生尊重事实、实事求是的观点。可通过实验方法及实验操作的设计、实验现象的理解、实验结果的分析,鼓励学生勇于探索、大胆猜想,不拘泥于常规,提倡创新。

3.利用第二课堂深化德育教育。

要根据条件在第二课堂中深化德育,开展一些有益的课外活动。可组织学生进行校园植物调查,设计绿化方案,组织课外兴趣小组,培养学生严谨科学的态度,增强其求知欲望;可通过知识竞赛、实验操作比赛等方法增强其勇于拼搏、敢于攀高的精神,使他们在道德、情感上受到良好的熏陶。通过这些活动,在丰富学生课余生活、扩展学生知识视野、发展学生特长的同时,能培养学生热爱祖国、

热爱家乡的情感,促使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质、健康的生活情趣,提高审美能力。

三、生物教学中德育教育的注意点

1.要深挖教材内涵。

一定要从教材的内在思想性出发,结合课本内容,结合时代要求,有针对性地进行渗透,切忌漫无边际、空洞说教。

2.把握好课内外结合。

教师在教学中应注意围绕课堂教学积极创造条件,适时适度进行渗透,并注意课内、课外的有机结合。

3.注意德育渗透的整体性和立体性。

人的思想品德是一个整体,对学生的教育要考虑具体的德育目标,选择合适的方法及途径,发挥整体作用。

党的教育方针强调重视德育,但实际操作中仍不能摆脱应试教育的束缚。学科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往往注重于文化知识的传授,忽视了结合教材对学生进行适当的德育教育。德育教育,任重道远,这就要求我们充分发挥学科教学的特点,在教学过程中搞好德育教育,把学生培养成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四有”新人。德育教育,是每个任课教师责无旁贷的义务和责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