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版)理解散文中重点词语含义的练习答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谈静朱光潜
人生乐趣一半得之于活动,也还有一半得之于感受。
所谓“感受”是被动的,是容许自然界事物感动我的感官和心灵。
眼见颜色,耳闻声音,是感受;见颜色而知其美,闻声音而知其和,也是感受。
同一美颜,同一和声,而各个人所见到的美与和的程度又随天资境遇而不同。
比方路边有一棵苍松,你只觉得可以砍来造船;我觉得可以让人纳凉;他也许说它很宜于入画,或者说它是高风亮节的象征。
反应不同,都由于感受力有强有弱。
世间天才之所以为天才,固然由于具有伟大的创造力,而他的感受力也分外比一般人强烈。
比方诗人和美术家,你见不到的东西他能见到,你闻不到的东西他能闻到。
麻木不仁的人就不然,你就请伯牙向他弹琴,他也只联想到棉匠弹棉花。
感受也可以说是“领略”,不过领略只是感受的一方面。
世界上最快活的人不仅是最活动的人,也是最能领略的人。
所谓领略,就是能在生活中寻出趣味。
领略趣味的能力固然一半由于天资,一半也由于修养。
大约静中比较容易见出趣味。
物理上有一条定律说:两物不能同时并存于同一空间。
这个定律在心理方面也可以说得通。
一般人不能感受趣味,大半因为心地太忙,不空所以不灵。
所谓“静”,便是指心界的空灵,不是指物界的沉寂,物界永远不沉寂的。
心境愈空灵,愈不觉得物界沉寂,或者我还可以进一步说,心界愈空灵,也愈不觉得物界喧嘈。
习静并不必定要逃空谷,也不必定学佛家静坐参禅。
静与闲也不同。
许多闲人不必都能领略静中趣味,而能领略静中趣味的人,也不必定要闲。
在百忙中,在尘市喧嚷中,偶然丢开一切,悠然遐想,你心中便蓦然似有一道灵光闪烁,无穷妙悟便源源而来:“万物静观皆自得,四时佳兴与人同。
”日本人小林一茶的一首徘句:“不要打哪,苍蝇搓他的手,搓他的脚呢。
”懂得这一句诗,就懂得我所谓静趣。
(选自《给青年的十二封信》,有删改)
15.下列说法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
A.一个人能否最大程度地见到“美”与“和”,天赋的高低具有决定作用。
B.感受是一种被动的过程,也就是领略,它能帮助人们在生活中寻出趣味。
C.一个人陷入岑寂和烦闷之中,往往是由于他的心境不够空灵而造成的。
D.不同的感受角度决定了有人认为苍松宜于入画,有人认为苍松可以造船。
解析:A.“各个人所见到的美与和的程度又随天资境遇而不同”并不能说“天赋的高低具有决定作用”。
B.将“感受”与“领略”两概念对等,原文“感受也可以说是‘领略’,不过领略只是感受的一方面”。
D.并非角度不同,而是“同一美颜,同一和声,而各个人所见到的美与和的程度又随天资境遇而不同”。
17.作者所说的“静趣”的含义是什么?为什么说懂得小林一茶的俳句就懂得“静趣”了?(6分)
(1)“静趣”是指心界空灵(或摆脱物界喧嘈),在悠然遐想中获得无穷妙悟。
(2)作者心界空灵,由眼前的苍蝇而悠然遐想,悟得万物平等真谛,泯灭了益虫、害虫的功利观念,用拟人手法写出了苍蝇的自在情态,由此而获得的情趣正是作者所阐述的“静趣”。
理解词句的含义。
它包括三层次意思:①表层意义,即字面意义。
②句内意义,即句子的语境意义(临时意义)。
③句外意义(言外之意、深层含意),即言在此而意在彼而产生的意义。
谈静朱光潜
上承2010江苏卷……无穷妙悟便源源而来。
这就是忙中静趣。
(5)我这番话都是替两句人人知道的诗下注脚。
这两句诗就是“万物静观皆自得,四时佳兴与人同”。
大约诗人的领略力比一般人都要大。
近来看周启孟的《雨天的书》引日本人小林一茶的一首俳句:“不要打哪,苍蝇搓他的手,搓他的脚呢。
”觉得这种情境真是幽美。
你懂得这一句诗就懂得我所谓静趣。
中国诗人到这种境界的也很多:“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
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倚杖柴门外,临风听暮蝉”;“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
像这一类描写静趣的诗,唐人五言绝句中最多。
你只要仔细玩味,你便可以见到这个宇宙又有一种景象,为你平时所未见到的。
(6)静的修养不仅是可以使你领略趣味,对于求学处事都有极大帮助。
释迦牟尼在菩
提树阴静坐而证道的故事,你是知道的。
古今许多伟大人物常能在仓皇扰乱中雍容应付事变,丝毫不觉张皇,就因为能镇静。
现代生活忙碌,而青年人又多浮躁。
你站在这潮流里,自然也难免跟着旁人乱嚷。
不过忙里偶然偷闲,闹中偶然觅静,于身于心,都有极大裨益。
你多在静中领略些趣味,不特你自己受用,就是你的朋友们看着你也快慰些。
我生平不怕呆人,也不怕聪明过度的人,只是对着没有趣味的人,要勉强同他说应酬话,真是觉得苦也。
你对着有趣昧的人,你并不必多谈话,只是默然相对,心领神会,便可觉得朋友中间的无上至乐。
17.第一段说“感受”的“含义极广”。
请根据文意,说明“含义极广”表现在哪些方面。
(4分)答:①感知到对象;②对象引起的人的心灵的反应;③不同个体的反应有差异。
18.下面是两个推论句,但作者省略了推论的中间环节。
请根据上下文的意思,分别补写出句中所省略的内容。
(4分)
你的心界愈空灵,,你愈不觉得物界沉寂。
你的心界愈空灵,,你也愈不觉得物界喧嘈。
答:你的心界愈空灵,对物界的感受愈敏锐,你愈不觉得物界沉寂
你的心界愈空灵,物界对心界的影响愈小,心灵愈能领略趣味,你也愈不觉得物界喧嘈。
19.比较第五段中的小林一茶的俳句与中国诗人的诗句,指出它们在境界上有哪些相同点。
(5分) 答:(1)都表现为一种幽美的情境。
(2)都是在静观寻常事物中妙悟到的另一种景象
(3)都能从中看出诗人悠然自得的、空灵的心境。
20.本文可分为三大部分,(1)~(3)为第一部分,(4)~(5)为第二部分,(6)为第三部分。
请分别从每个部分中找出一个合适的词语(每处2个字),概括出这个部分的主要内容。
(4分)
答:感受静趣裨益
司马祠和谷
一说到韩城,自然会想到司马迁。
地以人传,由于崇敬司马迁,而对韩城心仪已久。
在这次游览的历程中,韩城的地势之高,城廓之阔,田园之丽,都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
韩城南边是一个有别于周围山原的盆地,绿树葱茏,良田万顷,疑是到了江南仙境。
从这里流入黄河的芝水,使芝川有着天赐的好风水。
与司马迁结缘的汉武帝,曾想长生不死,那些方士官宦之流投其所好,竟在这一带挖到了灵芝。
汉武帝喜得瑞草,却也没能活到今天,只是由此将原名陶渠水的这条河更名为芝水了。
过小石桥,穿木牌坊,踏上石砌的古道,便开始了仰望中的登攀。
脚下的古道是用宽大厚实的石条铺成的,粗粝坚硬,历经数千年而牢固如初。
古道始建于春秋时期,韩、赵、魏三家分晋后,继续开凿这条悬崖上的交通要道。
楚汉之争,韩信经这儿运过兵;汉武帝祭祀后土,经这儿往返行宫;隋唐末年,李世民经
这儿攻入长安;明末李自成经这儿渡龙门,直捣燕京。
这条巨石铺砌的古道,万年不朽,是另一部书写在石头上的史记。
太史公之前之后,这里上演过的金戈铁马的历史活剧,都被载入了有形无形的史册中,而这座历尽沧桑的司马祠,也正是在有形之中负载着史圣无形的精神内涵。
“高山仰止”,是《诗经》里的名句,嵌在这头顶的牌坊上,正好合了拜谒者的心情。
这时,你的脚步已踏入了神道,登九十九级
台阶,就可以抵达祠顶了。
砖石砌成的九十九级台阶,据说用意取之于《易经》,九为数之极,九九则至高无上了。
皇上的祖祠称九庙,官衔不算高的太史令却有九十九级的神道,确乎有造祠者藐视皇权之意,更具寓义的是说司马迁经受了多么坎坷曲折的磨难,才登上史圣之巅峰。
他“以天地为量,不计小耻”,以“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光照后世。
攀至最高层的祠院,地势开阔了。
殿内有若干碑碣,奇妙的是那一块梦碑,说唐朝褚遂良于同州梦见一女子自称司马迁之侍妾,叫随清娱,迁遇难后忧伤而死,褚氏遂作此碑文。
是实录还是虚幻,莫衷一是。
造于北
宋的司马迁泥塑像,不是宫刑后无胡须的“妇人像”,是据芝川乡间寻访到的太史公壮年线描画像塑造的,相传画像出自司马夫人之手,泥塑像面稍北望,是在想念苏武和李陵吧?传说司马迁去世后,是其夫人柳倩娘和子女,将太史公的骨骸运回故地,掩埋
在这高岗上的。
有种说法,身体发肤受之父母,得之天地,不能有丝毫损伤,司马迁受了宫刑,有辱祖先,故未能埋入祖茔。
这是谁的悲哀呢?我宁可认为,此处枕家山,临大河,气势雄伟,一览众山小,是史圣最佳的长眠之处。
寝宫后是司马迁圆形砖砌墓冢,为元世祖敕命建造的蒙古包状墓,墓壁上嵌有砖雕八卦卦象,“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非大智大慧者莫属。
墓顶一柏形若颤抖的五指,傲指苍穹。
这是天问!我听见史圣在歌唱。
这歌声穿越古今,扬善弃恶,与大河一起歌舞。
天空有雄鹰飞过,它读圆的墓冢,读方的祠院,读直的神道,再读弧形的小桥大路,这竟然是大地上一个巨大的问号。
(取材于和谷的同题散文,有删改)
17. 下列对文章的理解,正确的两项是(4分)
A. 汉武帝之所以与司马迁结缘,是因为在太史公的故乡挖到了投其所好的灵芝草。
B. 作者在文章中叙写韩城的人文历史和地理风貌,凸显的是史圣家乡的人杰地灵。
C. 在作者看来,受了宫刑的司马迁死后不能埋入祖茔,这构成了史圣最大的悲哀。
D. 类似于褚遂良的梦,本文的行文也呈现出一种虚虚实实,扑朔迷离的写作风格。
E. 文章融历史想象与现实感怀为一体,为这篇游记增添了几分厚重感与文化内涵。
解析:A项,有效信息在第2段:“与司马迁结缘的汉武帝,曾想长生不死,那些方士官宦之流投其所好,竟在这一带挖到了灵芝。
”据此,该项强加因果。
C项,我宁可认为,此处枕家山,临大河,气势雄伟,一览众山小,是史圣最佳的长眠之处
D项,本文是按行踪来写的,谈不上“扑朔迷离”。
18. 第二段里的“仰望中的登攀”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2分)
①在结构上统领下文,承上启下;②表现司马祠的地势由低到高的走向;③暗含对司马迁的敬仰之情。
考查对文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作用等的理解。
“仰望中的登攀”具有双重含义:既实指地势,又虚写感情。
据文意,理解其在文中的作用,还要从结构上分析,指出其统领下文的作用,此番游览司马祠,就是在“仰望中的登攀”。
19. 文章侧重描述了司马祠哪些“有形”的部分?这些部分各自负载着什么与司马迁有关的“无形内涵”?(6分)
①九十九级神道——司马迁所经受的磨难,②泥塑像——司马迁的“完人”形象,③墓冢——司马迁的大智大慧,④墓顶一柏——司马迁的“天问”。
综合考查分析整合文章内容的能力。
文章从“而这座历尽沧桑的司马祠,也正是在有形之中负载着史圣无形的精神内涵”,转入对司马祠“有形”内容的描述和对史圣“无形”内容的阐释。
顺序是先“有形”后“无形”。
20. 阅读文章最后一段,回答下面问题。
(6分)
⑴四个“读”字的运用,有什么丰富而深刻的含义?
答:①把司马祠当成历史的大书,强调它特别值得解读;②引发读者对司马迁人格与精神进行深入思考。
⑵结尾一句“这竟然是大地上一个巨大的问号”,触发了你怎样的思考?请结合原文作答。
答:文末有四个关键词:圆、方、直、弧形。
以此延伸关于司马迁人格与精神的思考。
方直,说明他秉笔直书等;圆弧,说明他忍辱负重等。
还可结合所学司马迁的《报任安书》等作答。
明月清泉自在怀贾平凹
读王维的《山居秋瞑》时年龄还小。
母亲说这是一幅很美的风景画,要我好好背,说背熟了就知道意思了。
可我虽将诗句背得滚瓜烂熟,其意义依然不懂。
什么空山、清泉、浣女、渔舟,这些田园风物也只是朦胧,而乡野情致则更模糊了。
上了大学,有了些古文功底,常常自豪于同窗学友。
翻来覆去的“明月松间照,清泉石
上流”,也能时常获得师长赞许。
及至后来上了华山、峨眉山,并且专在月夜听泉,古刹闻钟,乘江南渔舟,访溪边浣女,都为寻找王维《山居秋瞑》的那种意境,都为了却“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的那份执著情结。
一段时间,于人世纷杂之中,自以为林泉在胸,甚至以渔樵野老自居,说和同事纠纷,劝解祸中难人。
自以为心中有了王维,就了却了人间烦恼,看透了红尘纷争;更自以为一壶清茶,便可笑谈古今。
真正进入了人生的生存程序:结婚、生子、住房、柴米油盐,等等,才知道青年时代“明月松间照”式的“超脱”,只不过是少年时代“为赋新词强说愁”的浮雕和顺延。
真正对王维和他的诗的理解,是在经历了无数生命的体验和阅历的堆积之后。
人之一生,苦也罢,乐也罢;得也罢,失也罢----要紧的是心间的一泓清泉里不能没有月辉。
培根说过:“历史使人明智,诗歌使人灵秀。
”顶上的松明,足下的流泉以及座下的磐石,何曾因宠辱得失而抛却自在?又何曾因风霜雨雪而易移萎缩?它们自我踏实,不变心性,才有了千年的阅历,万年的长久,也才有了诗人的神韵和学者的品性。
我不止一次地造访过终南山翠华池边那棵苍松,也每年数次带外地朋友去观览黄帝陵下的汉武帝手植柏,还常常携着孩子在碑林前的唐槐边盘桓……这些木中的祖宗,旱天雷推折过它们的骨干,三九冰冻裂过它们的树皮,甚至它们还挨过野樵顽童的斧斫和毛虫鸟雀的啮啄,然而它们全都无言地忍受了,它们默默地自我修复、自我完善。
到头来,这风霜雨雪,这刀斤虫雀,统统化做了其根下营养自身的泥土和涵育情操的胎盘。
这是何等的气度和胸襟?相形之下,那些不惜以自己的尊严和人格与金钱地位、功名利禄作交换,最终腰缠万贯、飞黄腾达的小人的蝇营狗苟算得了什么?
王维实在是唐朝的爱因斯坦,他把山水景物参悟得那么透彻,所谓究极物理,形而上学于他实在是储之心灵,口吐莲花!坦诚、执着、自识,使王维远离了贪婪,附庸、嫉妒的装饰,从而永葆了自身人品、诗品顽强的生命力。
的确,“空山”是一种胸襟,“新雨”是一种态度;“天气”是一种环境,“晚来”是瞬时的境遇。
“竹喧”也罢,“莲动”也罢,“春芳”也罢,“王孙”也罢,生活中的诱惑实在太多,而物质的欲望则永无止境,什么都要的结果最终只能是什么都没有得到。
惟有甘于清贫、甘于寂寞,自始至终保持独立的人格,这才是人生“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精神财富。
王维的人生态度正是因为有了太多的放弃,也便才有了他“息阴无恶木,饮水必清源”的高洁情怀,也便才有了他哲悟金铂般的千古名篇!
“明月松间照”,照一片娴静淡泊寄寓我无所栖息的灵魂;“清泉石上流”,流一江春水细浪淘洗我劳累庸碌之身躯。
浣女是个好,渔舟也是个好,好的质地在于劳作,在于独立,在于思想----这是物质的创造,更是精神的明月清泉。
1. 作者道出了他在人生的三个阶段读王维《山居秋暝》的不同感受,请简要归纳。
(6分)
答:⑴少年时期:⑴少年时期,诗歌背得烂熟,意义依然不懂。
⑵青年时期:⑵青年时期,心中有了王维,看透红尘纷争,但实际并未。
⑶中年时期:⑶中年时期,参悟明月清泉:人生懂得放弃,人格保持独立。
2.“自以为心中有了王维”“自以为一壶清茶”,这两个“自以为”中的“王维”“清茶”分别指什么?(4分)
王维,指寻找到了王维诗中的意境,林泉在胸,渔樵自居,就可以了却烦恼,看透纷争的处世态度。
清茶,指有了些古文功底和诗境体验,就可以笑谈古今,自诩于师友的本钱
3. 文中终南山的松、黄帝陵的柏和碑林前的槐,有什么共同点,写它们有何作用?(4分)
共同点:不因宠辱得失、风霜雨雪变其心性,能够默默地自我修复和完善。
作用:细节描写,生动形象地再现古树自我修复、自我完善的气度和胸襟;对比运用,色彩鲜明地将宠辱得失不惊、风霜雨雪不萎的古树和丧失人格尊严、苟营功名利禄的小人作对比。
4. 说说《明月清泉自在怀》象征的运用。
(8分)
《明月清泉自在怀》妙用象征手法,借助具体可感之象,寄托抽象精辟之思。
在作者看来,《山居秋瞑》中的风物,不光是自然之象、禅悟之心,更是诗人一生的坚守:“空山”是一种胸襟,“新雨”是一种态度;“天气”是一种环境,“晚来”是瞬时的境遇。
而明月清泉呢?是清与洁的交相辉映,象征了懂得放弃、远离纷争、甘于贫寂、保持独立的高洁人生之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