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_2020学年高中语文第三单元面对现实的智慧自读文本范蠡学案鲁人版选修《史记选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自读文本 范 蠡
范蠡,字少伯,楚国宛三户 ( 今河南南阳 ) 人,春秋后期越国名臣。他晓天文,识地理, 善机变,文韬武略,无所不精。位列越大夫后又擢为右将军、相国。范蠡在勾践穷途末路、 身为奴仆之际,挺身而出,随勾践一起入吴驾车养马。勾践返国后,拜范蠡为相国。范蠡果 然善理内政,他首先在今绍兴卧龙山下建立了小城,接着又利用这一带孤丘地形,建立了与 小城毗连的大城,这样就建成了国都大越城。范蠡是越国“十年生聚、十年教训”的策划者
480 年开始,越国对吴国进行了报仇雪耻的战争。范蠡在作战中身
先士
、字音
和组织者。从公元前 卒,亲冒矢石。公元前 473 年,越国军队终于攻克吴南城,灭掉吴国。
范蠡.(l ǐ)
戮.力(l ù) 会.稽.(Ku ài ) (j ī 鸱.夷子皮(ch ī) 喟.然(ku ì) 藜.藋.(l í )(di à o) 褐.器(h è)
穷阎.(y á n) 二、通假字
①还反.国 反,通“返”,返回
②今既以.雪耻 以,通“已”,已经
③复约要.父子耕畜 要,通“邀”
三、一词多义
①复约要父子耕畜,废居 . 动词,囤积
(1) 居 ②居.甚贫然 名词,住处
③庄生虽居.穷阎 动词,居住
(2) 且
①且.勾践为人,可与同患 ②且.遣其少子 副词,将要
连词,况且 (3) 所 ①至则进千金于庄生所 . 名词,住所 ②听其所.为 助词,用在动词前,构成名词性词
组
① 范蠡喟然.叹曰 助词,用在形容词、副词之后,
四、古今异义
①号令中.国.,以尊周室
古义:中原。
今义:中华人民共和国。
② 所.以.不死,为此事也
古义:⋯⋯的原因。 今义:表因果关系的连词。
③ 逐什.一.之利
古义:十分之一。 今义:十加一所得的数目。
④ 庄生羞为儿.子.所卖 古义:小儿辈的人。 今义:男孩子 ( 对父母而言 )
。
五、词类活用
(1) 名词的活用
①于是勾践表.会稽山以为范蠡奉邑 名词作动词,做出 标志
②而怀.其重宝 名词作动词,怀揣
③ 北.渡兵于淮 名词作状语,向北
④自楚王以下皆师 .尊之 名词作状语,像对待老师一样
(2) 动词的活用
①以其私赍.献遗楚国贵人用事者 动词作名词,携带的
东西
②北渡.兵于淮 动词的使动用法,使⋯⋯渡过 (4) 然 表示状态
②然.吾闻千金之子不死于市 连词,表转折,但是
③勿问所以然. 代词,这样
① 为一封书遗故.所善庄生 名词,以前
(5) 故 ②故.金至,谓其妇曰 连词,所以
③奈何以朱公之子故 .而施惠乎 名词,缘故
①欲以成事后复归之以为信 .耳 名词,信用
(6) 信 .
② 楚王素信.庄生 动词,信任
(7) 独 ①独.以德为可以除之
副词,只
②独.自欢幸 副词,单独
六、指出下列句子的文言句式并翻译
①慎无与争事省略句译文:千万不要与( 他) 发生争执。
②朱公居陶省略句译文:朱公住( 在) 陶地。③昔者君王辱于会稽被动句译文:过去您
在会稽被侮辱。
④耕于海畔状语后置句译文:在海边耕作。
⑤载以一牛车状语后置句译文:用一辆牛车载运。
⑥庄生羞为儿子所卖被动句
译文:庄生被小儿辈出卖深感羞耻。
1.请具体说说范蠡的才能表现在哪些地方?
[ 名师指津] 主要表现在做官、理家两个方面。
[ 我的理解] 范蠡可谓贤能之人。做官,能深谋远虑、运筹帷幄,终使国富民强;理家,
能辛苦劳作、惨淡经营,终使家产累积数十万,被人们称颂。像范蠡这样能上能下、先官后民的人,在中国历史上也可谓屈指可数。
2.本文写范蠡营救儿子的故事,主要写其长子没办成事的经过,这似乎与刻画范蠡这一人物形象关系不大,你如何理解文章的这一构思?
[ 名师指津] 从侧面塑造范蠡形象的角度来思考。
[ 我的理解] 通过他的长子没能按照他的意图成功救出二儿子之事,从侧面表现了范蠡的善谋和深知人性的特点,是对范蠡形象的进一步补充和刻画。
3.《范蠡》一文在人物塑造上主要用了什么艺术手法?
[ 名师指津] 从描写角度来分析组织答案。
[ 我的理解] 在人物塑造上主要运用了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手法。在辅佐越王和隐姓埋名成为富豪的故事中,以正面刻画范蠡为主。而在营救二儿子的情节中,则是以侧面描写
刻画范蠡的聪明智慧。
4.范蠡救子之事叙写得颇为曲折有致,富有戏剧性。但也有人认为此节文字“必好事者为之,非实也”,谈谈你的理解。
[ 名师指津] 理解应具有自己的看法,可肯定,也可否定。
[ 我的理解] 观点一:从文中记叙范蠡的人物形象来看,“范蠡救子之事”能够让人信服。范蠡对身边人的为人秉性了如指掌,对事物发展的预测准确无误,他对人生敏锐的洞察力使他对事情有未卜先知的能力,不得不让人心悦诚服,这是范蠡睿智的证明。司马迁对范蠡的这种叙写应该是符合历史的,对范蠡的人品也是完全赞赏的。
观点二:文章存在明显的矛盾之处。范蠡智慧超人,不应对长男听之任之,坐以待毙,而“以廉直闻于国,自楚王以下皆师尊之”的庄生也不必与儿辈过于计较,而应大度、宽容些,因为这终归是人命关天、死而不复的大事。不过,杀人者抵罪是理所当然的事情。司马迁对范蠡这些人的本事虽然不得不佩服,但对他们的人品,却不见得多么赞赏。
观点三:这则故事的真正的意思是说,以范蠡之智,明知事情的结果,但也只能是无可奈何,因为派长子去,亡次子,派少子去,长子亡;读历史,要结合自己的经历去读。
范蠡事越王勾践,既苦身戮力,与勾践深
范蠡侍奉越王勾践,辛苦惨淡、勤奋不懈,与勾践运筹
谋二十余年,竟灭吴,报会稽之耻,
谋划二十多年,终究灭亡了吴国,洗雪了会稽的耻辱。
北渡兵于淮以临齐、晋,号令中国,(越军)向北进军到达淮河,
来接近齐、晋边境,号令中原各国,以尊周室,勾践以霸,而范蠡
称上将军。还反国,以尊崇周室,勾践凭借这称霸,范蠡做了上将
军。回国后,范蠡以为大名之下,难以久居。且勾践为人,可与同
患,范蠡认为盛名之下,难以长久,况且勾践的为人,可与之同患
难,难与处安。为书辞勾践曰:“臣闻主忧臣劳,难与之同安
乐。写信辞别勾践说:“我听说,君王忧愁臣子就劳苦,主辱臣
死。昔者君王辱于会稽,所以不死,君主受辱臣子就该死。过去您
在会稽被侮辱,我之所以未死,为此事也。今既以雪耻,臣请是
为了灭掉吴国,报仇雪耻。现在既然已经洗雪耻辱,臣请求从会稽
之诛。”勾践曰:“孤将与子分国而有之,您按照主辱臣死的罪名
治罪。”勾践说:“我将和你平分越国,不然,将加诛于子。”范
蠡曰:“君行令,臣否则,就要加罪于你。”范蠡说:“您可推行
您的命令,臣子我仍行意。”乃装其轻宝珠玉,自与其私徒属乘
依从自己的心愿。”于是(他)打点包装了细软珠宝,与随从乘舟
浮海以行,终不反。于是勾践表会稽山以船从海上离去,始终未再
返回越国。于是勾践划出会稽山作为范蠡奉邑。为范蠡收取俸禄
的封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