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牌个性:客观描述还是“夸大宣传”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企业通过很多信息来传递特定的品牌形象,展现品牌个性,而消费者也会对信息作出自己的主观评价,进而在心中对该品牌的个性做出。其中,广告在品牌创建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例如帮助企业塑造品牌个性,形成消费者对品牌的预期。正因为广告对品牌宣传的作用非常重要,广告的过度宣传问题也非常值得关注。为了让消费者产生兴趣,广告往往会采用夸张的手法,这一定就是虚假宣传吗?对于品牌个性,广告应该客观描述还是“夸大宣传”?品牌个性传达的沟通距离消费者经常会用一些简单、明确的词汇来形容自己熟悉的品牌,例如百事可乐是“年轻的、活力的”,可口可乐是“现实的、可信的”。

营销

人员也经常通过广告诉求和品牌加强这一特征,使品牌在消费者心目中的形象更加鲜明。虽然品牌个性只是人为赋予产品的具有拟人化特点的信息,但这种拟人化能够拉近品牌和消费者的距离,帮助消费者形成对产品的认知和感知:品牌个性会影响消费者对自我个性的判断,并进一步影响品牌形象、品牌态度。反过来,社会期望反应也会对品牌个性和品牌态度关系起到调节作用,消费者的自我、文化等特性也会影响不同消费者对品牌个性的判断。品牌通过广告、产品、包装和渠道来展示自己,人们也会从多个方面来理解品牌。信息在传递过程中必然会出现一些干扰,如果企业采取的传达方式出现误差,或者消费者并没有按照企业认为的方式去理解品牌传达的信息,外加其他可能出现的干扰因素,品牌个性的传达就会出现偏差,导致消费者感知到的品牌个性和广告诉求不一致,出现沟通距离。消费者并不会理智地分析这种沟通距离出现的原因,而是会下意识地认为,这个广告的可信性有待商榷,属于虚夸宣传等等,对产品的态度和行为也会发生变化。不同品牌个性的广告策略有人认为,面对一个全新的产品,消费者并不了解其品牌个性,企业往往需要通过广告来塑造品牌个性,并形成消费者的预期和初步印象。如果消费者对品牌个性的感知弱于广告传达出来的品牌形象,那么可能会产生负面态度,认为广告在做虚假宣传。广告表达出的诉求应该低于消费者的实际感知,这样才能给消费者带来惊喜,产生购买意愿。有人认为,在消费者认知的过程中,广告诉求也会对品牌联想、品牌态度和品牌个性产生影响。例如,广告经常会邀请明星和公众人物代言,借用着名人物的个性让消费者联想到该品牌。根据这种逻辑,广告诉求将品牌个性描述得越好,消费者对品牌的态度会越积极。两种理论延伸出不同的结果,那么,广告诉求到底应该高于消费者的实际感知,还是低于消费者的实际感知?我们以汽车品牌为例,对一些打算购车的消费者进行了调研。通过他们对汽车品牌个性的感知、汽车广告传达的品牌个性和最终购买意愿的对比,来研究品牌个性感知的差异对于购买意愿的影响。在研究中,根据品牌为消费者带来的利益,我们将品牌概念分为三种:功能性、象征性和体验性。对于品牌而言,不同的品牌个性会为消费者带来不同利益。鉴于此,也可以将品牌个性按照为消费者带来的利益分为功能性品牌个性、象征性品牌个性和体验性品牌个性。功能性品牌个性指产品的实用性功能为消费者带来的利益。例如药品、工具等等。象征性品牌个性指产品能够使消费者看起来“优雅”或者“有身份”,提升其个人形象。例如前文提到的LV包,或者着名服装品牌阿玛尼,或者各种豪车、高档红酒等等。而体验性品牌个性则指产品能够让消费者感觉愉悦、快乐或者新鲜刺激等心理上的享受,例如一次豪华游轮之旅。最终,我们得出了以下三个结论。对于功能性品牌个性,消费者对品牌个性的感知超出广告诉求越多,购买意愿越高,反之亦然。对于功能性品牌个性,消费者的判断主要通过实际感知和参考点进行比较,根据期望不一致理论,如果消费者对品牌在该个性维度上的感知低于广告诉求,那么,顾客很可能会不满意,如果消费者的实际感知高于广告诉求,那么,消费者很可能会产生惊喜,并且愿意购买。由于功能性利益能够反映产品的实用性功能为消费者带来的利益,因此消费者多通过该产品能在多大程度上实现其诉求的功效来衡量,例如一款护肤品,消费者衡量的是其真正达到的效果,而并非广告中所示的效果。如果消费者观看广告之后,对该产品产生了高度信任,甚至相信广告中暗示的效果,显然,其购买意愿会非常高。反之,如果这款护肤品的广告,不准确,功能展示不到位,无法突出产品亮点,任凭广告画面再炫目,消费者往往会认为该产品华而不实,无法产生信任感,购买意愿自然降低。总之,广告形象和消费者自我感受越一致,消费者对于品牌的偏好和购买意愿越高,也就是说,人们更愿意购买自己认为好的产品,

或者认为适合自己的产品。对于象征性品牌个性,消费者对品牌个性的感知超出广告诉求越多,购买意愿越低,反之亦然。例如,某款象征着某种身份地位的名牌产品,消费者如果感觉它比广告宣传得还要昂贵,其购买意愿就会降低。但还有另一种可能性。如果消费者对品牌象征性的感知超过了广告诉求,那么,他的实际感知会起到主导作用。即消费者认为这个品牌很有档次,即使广告诉求中对这一点的体现没有那么明显,消费者也会对品牌产生积极的态度。但如果广告诉求对该品牌的象征性的宣传超过了消费者的感知,广告诉求也可能会居于主导地位,即消费者觉得这个品牌档次一般,没有广告宣传得这么夸张,但也因为其广告做得不错,也会对品牌产生积极的态度。对于这种具有象征性意义的品牌,消费者主要通过比较其真实价值和自我感觉到的价值来衡量。因此,消费者在决定是否购买时,除了品牌的真实价值,更看重自我对该品牌的认知。例如,LV、GUCCI、CHANEL等可能是世界公认的名牌,很昂贵,能彰显使用者的身份地位。但是,有些消费者会认为,CHANEL这个牌子似乎是贵妇专用,使用者大多是养尊处优、不事生产、对社会毫无建树的女子,穿它会显得很庸俗,因此,即使消费者有足够的金钱,也未必会消费这个品牌。因此,关于这个维度的分析是比较复杂的,消费者个人的想法会更多地干扰其购买意愿。而消费者的想法除了来源于广告诉求外,很大一部分还来自于出身、学识、地位和消费能力等等。

随机读管理故事:《忍辱求安》

寒山是唐代著名的和尚诗人。他的诗大多富有禅理,令人回味无穷。其中,有一首是这样的:有人辱骂我,分明了了知。虽然不应对,却是得便宜。这首诗所表达的内容,充满了为人处世的机智。平白无故地被人辱骂,当然很不乐意。但应该知道,这种张口就骂的人,一般都没有修养,没有风度,有什么必要与他们一般见识,争论不休呢?忍辱求和、受辱不怨,既是一种处世方法,也是一种高尚情*。一个优秀的领导,是受人尊敬的。但这个世界上的人就是这么复杂,有人尊重你,就会有人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看你不顺眼。无中生有地给你捏造一些莫须有的罪名,特别是在一些大的团队,因为你的优秀掩盖另外一些人的才华,难免有人会想出各种毒招来陷害你,怎么办?一一应对?那正中对手下怀,你还有精力和时间去做其他的正事吗?那不是正好一步步丧失了自己的竞争优势?如果为了一点小事而怀恨在心,矛盾就会逐渐扩大,以至于怨怨相报,不可收拾。亲贤臣,远小人,把精力放在更有价值的事情上,不与小人周旋,是明智之举。 IF a donkey brays at you,dont bray at him.(驴子向你嘶叫,你可别也向它嘶叫。)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