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劳动力转移与社会保障问题研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农村劳动力转移与社会保障问题研究
2011-01-29李旭辉
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决定》提出了“加强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管理和服务,建立健全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按照依法有偿自愿的原则,允许农民以转包、出租、互换、转让、股份合作等形式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自此,农村土地流转走向正轨,越来越多的企业、业主、种植大户大面积集中成片租赁农地、接包农民,农业产业化经营开始发展,同时促进了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在推进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的新时期,研究土地流转之下农村劳动力的转移与社会保障问题尤为重要。
一、土地流转与农村劳动力转移
我国农村人口多,农业劳动力基数大、增长快,与此相对的却是农村土地人均占有量不足,并且逐年减少,长此以来在农村积累了大量的富余劳动力,当前农村约有2亿多富余劳动力。农村人多地少,而且近年来农业收入相对下降,农村和城市的收入差距明显加大,农村劳动力的转移成为了必然的发展。随着农村土地流转政策的正式出台,各地大力推进土地流转,以形成规模经营、发展现代农业。与此同时,农村劳动力的转移也为之加快,土地流转与劳动力转移成为了两个必然的发展。
1.土地流转的条件是农村剩余劳动力大量向非农产业转移。土地流转的条件是第二、三产业发达,农民能够实现非农就业并有稳定的工作岗位和收入。如果农民在第二、三产业就业困难,农村劳动力的转移空间就会有限。现在的土地已是农民的社会保障,成为了农民的基本生产资料,与农民的长期结合,构成了个微观市场经济主体,演变成了农民的就业岗位。在城市工商业不能提供足够的就业机会前,土地的保障功能不会自动消失,所以实现非农就业,农村剩余劳动力大量有效进行产业转移,才能促进农村的土地流转。
2.农村劳动力转移推进了土地流转。20世纪80年代以来,农村人口开始发生大规模的迁移和流动,主要是从农村流向城市,从欠发达地区流向发达地区。农村出现了部分土地承包经营管理不善或无人经营管理,甚至撂荒的现象,作为平衡土地经营收益的自发实践,小规模的土地经营流转开始出现。近年来,农民工受到了关注,其权益得到逐步保护,他们在比较预期收益和转移成本之后流转了土地。在土地流转中,逐渐发展出了企业投资、土地投资入股组建农村合作社等比较成熟的模式,实现了土地收益和社会收益的最大化。
3.农村劳动力转移规模与土地流转的规模应对等。劳动力转移带动土地流转,以土地流转拉动劳动力向外转移,土地流转和农村劳动力转移这两个历史必然性的关系彼此影响、互为制约。目前农村土地流转总量偏小、规模化经营程度不高、土地流转行为不规范,没有达到良好的预期的效果,农民从中收益不多,对农民转移就业也没有起到很大带动作用。农民外出流动就业多处于暂时用工状态,并没有稳定地融入城镇。在土地流转方面要在扩大规模的同时提高土地的流转效益。以大农业的理念发展农业经济,延长农业产业链,产业化发展,尤其是做好农产品深加工。把劳动力不仅转移到二三产业与农村区域外,也把劳动力不仅转移在农村区域内、大农业之中,以多渠道全方位扩大劳动力转移对等土地流转的规模化。
二、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意义与现状
1.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意义
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对于城乡经济的统筹协调发展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在城乡一体化的进程中具有重要的战略性意义。首先,农村劳动力转移到城市,增加了城市劳动力资源总量,尤其是大量体力劳动力满足着城市建设的用工需求,一定程度上降低生产成本,加之劳动密
集型企业的用工,使得我国产品的劳动附加值相对低,多种商品在国际市场中有很强的价格竞争优势。其次,劳动力转移有效的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在以前农村发展的不同阶段,国家支扶少,发展缓慢。许多农村学子毕业之后选择了在城市工作生活,遍布于乡镇的储蓄银行吸纳存款后却汇成巨额资金支持城市建设。农村劳动力根植于农村,虽然会使得物资财富和非物质财富在城市和农村间的流动,大多数会聚于农村,增加农村消费、有效拉动内需,技术、信息等也会服务于家乡经济发展。最后,劳动力转移会加快我国深化体制改革的步伐。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必然会遇到户籍、子女教育以及社会公共福利等问题,尤其是社会保障方面的问题。我国城乡二元结构的壁垒消除首先要在经济保障上突破,应以农村转移的劳动力为实现对象,依据社会发展水平做到养老保险等科学的衔接与转换,使得在待遇和福利上统一。
2.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现状
农村劳动力的转移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经济学原理与一些发达国家的实践表明:随着人均收入的提高,劳动力在三次产业间渐次转移,第一产业就业人员逐步减少,第二三产业就业人员不断增加。所以,研究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现状、预测其发展趋势并适时规引很是重要。
2.1 农村劳动力转移由自发无序向组织有序发展。以前农村劳动力转移过程中,外出务工有很大的盲目性,自发无序性较强,导致了农村劳动力工作的不稳定性以及收入的无保障,同时其合法权益难以得到维护。农村土地流转后,农业机械化程度提高,农村劳动力相对过剩状况日益突出,大力发展劳务经济势在必行。各地根据当地的人文特点和劳务输出方向、市场需求,对农村转移的劳动力开展培训、组织输出、有序转移,由自发分散转移向组织集中转移转变,推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
2.2 农村劳动力转移由数量扩张转向质量提升。农村劳动力转移,起初的目的是增加农民收入,各地都在以输出数量、赚取收入为主。城乡统筹发展的过程中,各地农村劳动力转移已由数量扩张进入质量提升的新阶段。劳动力转移呈现出了人员技能化、数量规模化、发展稳态化的特点。劳动力转移的输出层次上由单纯体力型向技能型转变,转移时间上由临时性向常年性转变。一些地区已经开始形成了劳务品牌,使得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率提升。农村劳动力质量的提高不仅能够增加农村劳动力的价值,而且对于我国经济结构的转变有积极的意义,特别是促进第三产业的发展。
当前,劳动力转移已不仅仅是农业富余劳动力的问题了,而是产业结构调整下的劳动力资源的再配置。二、三产业需求人力资源对劳动力转移产生拉力作用,反过来劳动力转移会对产业结构调整起推力作用,彼此相互作用、关系互动、效应依存。劳动力转移应遵循自身的规律,依据经济发展的需求,科学合理的流动劳动力资源。在城市努力就业,同时也可在农村积极创业。农村也有二、三产业,区域内也可以完成劳动力转移。城市支持农村、工业反哺农业会使得大农业在农村发展的更加壮大,同时吸纳很多的农村劳动力。
三、农村劳动力的社会保障
1.农民的社会保障
农村劳动力是农民的主体。在上世纪农民几乎没有社会保障。八十年代之前,农民没有养老保险,只是贫困农民才有社会救济。八十年代后期曾提出过建立农保,随后只在个别县市进行农村养老保险试点。1998年,国家整顿保险业,农村养老保险暂停整顿。2002年,中共十六大提出了“在有条件的地区探索建立农村养老、医疗保险和最低生活保障制度”。2003年,江苏省苏州市在全国率先建立试行农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以低水平、广覆盖为特点。同年,成都市开始建立完备的社保体系,并且为农民工专门推出“农民工综合社会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