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两种,文化]当代“两种文化”冲突的意义
中西文化的主要差异及中国文化的当代价值
中西文化的主要差异及中国文化的当代价值众所周知,中国有着5000年的悠久文化历史,但中国文化的母体中,亦有外来文化的因素,其先后受容了中亚游牧文化、波斯文化、印度佛教文化、阿拉伯文化、欧洲文化等。
其中,中外文化有两次大的文化交汇。
一次是汉代晋唐时期,由西域(即中亚和西亚)文化,南亚次大陆文化带来的佛学;另一次是从明代到清代,从欧洲传来的古典哲学、逻辑学、美术、音乐及自然科学。
所以中国文化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外国文化的影响。
但是中国自古是个有着深厚文化底蕴的国家,曾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必然跟别国有着与众不同之处。
首先,在对待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上,中国文化重视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即“天人合一”,西方文化则强调人对自然的征服与改造,即征服自然。
其次,在对待家庭问题上,中国文化强调“家族本位”,突出国家和家族的整体利益。
西方文化则奉行“个人本位”,以自我为中心,注重个人的人格与尊严。
再次,在对待民族关系问题上,中国文化奉行的是“亲仁善邻”和“协和万邦”,而西方则奉行“征服天下”。
如中国南斯拉夫大使馆被炸,南海上王伟的飞机被撞,中国人都采取了忍让的态度,而不是进行战争报复,这一个与中国的经济实力差有关,主要的还是与中国人忍让为上有关,所谓“小不忍则乱大谋”。
美国“9.11”事件后,有90%的美国人要求进行报复,以恐怖行为反击恐怖行为。
这就是两种文化在各自民族里的直接表现。
不过正是有这些文化的差异,才使得各国在经济发展中各具特色。
德国人做“精”(精密制造业在世界占首位),美国人做“大”(世界五百强,美国占了近一半)。
法国人做“时尚”(如香水、时装、旅游、展览等)。
这些都与西方人的“征服自然”、“个体为本”、“力取天下”等文化观念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而东方国家,如中国做“廉”(中国产品在世界上是以廉价闻名遐迩的)。
日本人做“省”(日本产品追求低成本),则与东方人“顺天应物”、“粗族为本”、“执用两中”等文化观念有紧密的联系。
反文化、大众文化与中国当代青年亚文化
反文化、大众文化与中国当代青年亚文化一、本文概述《反文化、大众文化与中国当代青年亚文化》这篇文章旨在深入探讨反文化、大众文化如何在中国当代青年亚文化中发挥作用,以及这些文化现象如何影响和塑造青年一代的思想和行为。
本文将首先概述反文化和大众文化的定义、特征及其在全球范围内的发展趋势,然后着重分析这些文化现象在中国青年亚文化中的具体表现和影响。
通过对相关文献的梳理和实地调查,本文旨在揭示中国青年亚文化在反文化与大众文化的冲击下如何保持独特性和创新性,并探讨这些文化现象对青年个体和社会整体的深远影响。
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反文化和大众文化作为两种重要的文化力量,不断冲击着各国的传统文化和价值观。
特别是在中国,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青年亚文化逐渐崭露头角,成为社会文化领域不可忽视的一股力量。
因此,本文的研究不仅有助于深入理解中国青年亚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也为相关政策制定和文化传播提供了有益的参考。
二、反文化与中国当代青年亚文化在中国社会文化的宏大背景下,青年亚文化以其独特的姿态和声音,逐渐崭露头角。
特别是在全球化、信息化的今天,各种文化、观念、价值的碰撞与交融,使得青年亚文化在寻求自我认同、表达独特观点、构建社群归属等方面,显得尤为活跃。
而在这其中,反文化现象的出现,更是为青年亚文化注入了新的活力与深度。
反文化,作为一种对主流文化、传统价值观的挑战和颠覆,其在中国当代青年亚文化中的表现尤为明显。
这种反文化现象,既体现了青年一代对个性、自由的追求,也反映了他们对社会现实、文化环境的反思与批判。
在当代中国的社会语境下,青年亚文化的反文化特征表现在多个层面。
在语言表达上,青年亚文化通过创造和使用独特的网络语言、俚语、缩写等,形成了与主流语言文化相区别的独特表达系统。
这种语言表达方式不仅体现了青年一代的个性和创意,也成为了他们与同龄人之间沟通、交流的重要桥梁。
在生活方式上,青年亚文化也呈现出明显的反文化倾向。
传统与现代的价值观冲突
传统与现代的价值观冲突传统和现代是两种不同的文化形态,它们包括了许多不同的理念、观念和价值观。
然而,在现代社会中,这两种文化往往会发生冲突。
本文将探讨传统与现代的价值观冲突,并探讨如何解决这种冲突。
一、传统与现代传统价值观是一种形态上经过传承、根植于历史与文化之中的一种思维方式。
它强调家庭、社区、信仰和共同体的重要性。
在传统价值观中,人们重视尊重长辈、团结互助和忠诚。
而现代社会则更加注重自由、个性和独立。
在现代价值观中,个人的权利和自由被看作是至高无上的。
现代社会强调个人的选择、自我实现、科技的发展和社会进步。
二、传统与现代的冲突由于传统和现代的价值观差异巨大,冲突不可避免。
一个明显的例子是在家庭和婚姻观念上。
传统价值观中,婚姻往往被看作是一种家庭和社会的基石,涉及到家庭和亲戚的期望。
然而,在现代社会中,婚姻被看作是自由选择的结果,个人的幸福感和个人的需要成为重要考量因素。
此外,职业选择也常常引发传统和现代文化的冲突。
在传统价值观中,有时会存在对特定职业的限制和期望,如传统上将医生、律师、工程师等职业看作是崇高的职业。
然而,在现代社会中,个人的选择和兴趣往往比传统的期望更重要。
三、解决传统与现代的冲突尽管传统和现代的价值观存在冲突,但我们可以通过一些方法来解决这些冲突,以实现社会的和谐发展。
首先,我们需要加强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尊重。
传统的智慧和价值观仍然在当今社会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我们可以通过教育、文化活动和家庭的传承来弘扬传统文化,使其与现代社会相融合。
其次,理解和尊重不同的价值观是解决冲突的关键。
我们应该学会包容和接受不同的文化和观念,尊重每个人的选择和权利。
通过对话和互相理解,可以找到传统和现代之间的平衡点。
最后,建立一个包容和平的社会氛围也是解决冲突的重要一步。
政府和社会组织可以通过法律和政策的制定,创建一个公平和平等的社会环境,使每个人的权益得到保障。
总结起来,传统与现代的价值观冲突是当代社会中一个重要的议题。
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的冲突
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的冲突中国五千年的文明,文化既具有地域特征和民族特征,又具有时代特征。
在历史性意义上,中国文化既包括源远流长的传统文化,也包括中国文化传统发生剧烈演变的近代文化与现代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国文化的主体部分,也是我们从先辈传承下来的丰厚的历史遗产。
它不仅记录了中华民族和中国文化发生、演化的历史,而且作为世代相传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行为准则、风俗习惯,渗透在每个中国人的血脉中,制约着今日之中国人的行为方式和思想方式。
中国传统文化并不简单地等同于儒家文化,也不是儒家文化、道家文化和佛家文化的简单相加,而是中华民族各种思想文化的总和,包括了各种观念形态和物质形态的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有很多,我首推诗词歌赋,因为在我心中,它们是最特别的存在,也较具代表意义。
我自小便极喜爱唐诗,及长,又觉得词的韵味更深远些,后来涉猎多了,便愈发觉得中国文化博大精深,又不免感慨那些古人的才情,确是现代人无可比拟的。
有时候看多了那些诗词,便觉得从骨子里透出一股清灵的感觉,所有的一切皆可抛至脑后,宁愿“采菊东篱下”,抛却扰人的尘嚣。
有人说我太情绪化,我不否认,有时我看了一阙词,忽而体会词人的感受便不免难受起来,极易被那一阙阙词控制感情,然后心便隐隐痛了起来。
我知道中国传统文化影响之深之大,自汉唐以来,中国传统文化,包括儒释道思想以及文字、绘画、建筑、雕刻等等,传入了日本。
此后并对韩国、对东南亚、南亚一些国家如菲律宾、新加坡、越南等国家和地区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郑和七下西洋更是加深了这种影响。
由此形成了世所公认的以中国文化为核心的东亚文化圈,特别是其中亚洲四小龙的经济腾飞和崛起引起了全世界的关注和思考,焦点是它们与中国文化的关系问题。
我们作中国青年一代,应该很好地继承和发展祖国传统文化,努力推动文化前进。
先前:传统文化引导了人类文明的进程,体现了这个民族的文化,她始终是人类社会文明的一部分。
现今:我们要承担起光大,把优秀中华文化应奉献给人类社会,而不是一味地去享用别人创造的现代文明成果。
试析《雷雨》中新旧两种文化的冲突
试析《雷雨》中新旧两种文化的冲突【摘要】《雷雨》是曹禺先生1933年创作的优秀话剧剧本,也是一部杰出的现实主义悲剧。
它以本世纪20年代半封建半殖民地的中国社会为背景,通过一个反动的封建资本家周朴园家庭内部的种种纠葛和周、鲁两家错综复杂的矛盾冲突,揭露了以周朴园为代表的封建资本家腐朽、伪善、凶残的阶级本性,鞭挞了黑暗的社会现实。
本文试图从《雷雨》创作的时代背景、取题的象征意义、人物性格及矛盾冲突等方面,简要分析新旧两种文化的冲突,从而进一步认识《雷雨》的文学地位及其产生的社会影响。
【关键词】雷雨曹禺新文化旧文化矛盾冲突曹禺(1910—1996)是中国现代著名戏剧家,原名万家宝,祖籍湖北潜江。
他出生于一个没落的封建家庭,青少年时代就目睹了半封建半殖民地中国社会的黑暗现实,产生了强烈的反抗情绪。
曹禺经过几年的酝酿、构思,1933年在清华大学四年级时,完成了他的处女作——四幕话剧《雷雨》,次年在《文学季刊》上发表。
《雷雨》是一部杰出的现实主义悲剧,它以20世纪20年代半封建半殖民地的中国社会为背景,通过一个封建资本家周朴园家庭内部的种种纠葛和周、鲁两家错综复杂的矛盾冲突,揭露了以周朴园为代表的封建资本家腐朽、伪善、凶残的阶级本性,鞭挞了黑暗的社会现实。
《雷雨》暴露了具有浓厚封建性的资产阶级家庭的腐朽和罪恶,揭示了旧制度必将灭亡的历史趋势,以高度的艺术成就和现实主义的艺术力量震动了当时的戏剧界,标志着中国话剧艺术开始走向成熟,几十年来成为最受观众欢迎的话剧之一。
一、《雷雨》创作的时代背景《雷雨》创作于1933年。
两年前,刚刚爆发了日本侵略中国的九一八事变,全国上下掀起了抗日的热潮。
曹禺也积极投身抗日宣传。
《雷雨》中的鲁大海,就有曹禺在保定结识的一位有思想、有智慧的年轻工人的影子。
当时,挪威著名作家易卜生许多揭露社会黑暗、追求人性解放、妇女解放的优秀话剧,已传入中国。
易卜生的思想,对曹禺影响很大。
他在清华大学的毕业论文,就是用英文写的《论易卜生》。
浅谈两种文化——群众文化与大众文化
浅谈两种文化——群众文化与大众文化1. 引言1.1 文化的定义文化是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产生的一种精神现象,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人们在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中创造出来的一切智力、情感、审美、道德、宗教等精神产品的总和。
文化是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产生的一种特殊的社会事物,是人类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和力量源泉。
文化是人类社会生活的基本形式,是人类社会各种实践活动的反映和总结,是人类实践活动的灵魂和核心。
1.2 群众文化与大众文化简介文化是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中产生的一种精神现象,是一种深层次的人类社会现象。
群众文化和大众文化是文化的两种表现形式,它们在当代社会发展中扮演着不可忽视的角色。
群众文化是指由广大群众创作、传播和接受的文化形式,其特点是从下至上、从民间到大众的传播方式,具有浓厚的群众性和底层文化特征。
群众文化反映了广大群众的生活方式、观念和价值取向,是群众群众意识的集中体现。
大众文化是由少数精英群体主导、大众广泛接受并融入社会主流的文化形式,其特点是从上到下、由媒体、文化行业等主导的传播方式,具有大众性、普及性和市场化特征。
大众文化是社会主流文化的主要表现形式,具有强大的影响力和传播力。
群众文化与大众文化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和互动关系,二者相互渗透、相互作用,共同构成了当代社会文化的多元化和丰富性。
在信息传播和文化交流日益频繁的今天,群众文化和大众文化的互补和共生将更加凸显其重要性和特殊性。
2. 正文2.1 群众文化的特点群众文化是指由普通人群参与和创造的文化形式,具有以下几个特点:1. 大众性:群众文化是广泛传播并为大众所接受的文化形式。
它不像精英文化那样只为少数人所享受,而是面向普通人群,反映了大众的生活方式和审美需求。
2. 民间性:群众文化源自人民群众的生活实践和创造,具有浓厚的民间色彩。
它反映了普通人的日常生活、信仰和价值观,具有鲜明的民俗特色。
3. 多样性:群众文化表现形式多样,涵盖了歌舞、戏剧、传统节日、手工艺等各个方面。
浅谈两种文化——群众文化与大众文化
浅谈两种文化——群众文化与大众文化文化是人类社会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种社会的现象也是一种精神的现象。
在不同的文化环境下,人们会形成不同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和行为习惯。
在当代社会,两种文化形态尤为引人注目——群众文化和大众文化。
这两种文化形态既有着相似的地方,也存在着明显的差异。
本文将对这两种文化进行一番浅谈。
群众文化是指广大人民群众在日常生活中形成并传承下来的文化,它是民俗艺术和民间文化的一种表现。
群众文化是一种原生态的生活文化,是随着群众的生产生活和社会实践活动而形成并向下传承的。
它反映了群众的民族风貌、道德规范和审美情趣。
群众文化丰富多彩,它包括了丰富的民间音乐、舞蹈、戏曲、艺术等形式。
大众文化则是指通过大众传播媒体传播的文化,在当代社会中,大众文化通常是指电视、广播、互联网和平面媒体传播的文化。
大众文化是一种大规模的、商业化的文化生产,它反映了现代社会大众的审美需求和文化消费习惯,是资本主导下的文化产品。
大众文化通常包括了音乐、电影、电视剧、小说、动漫、游戏等各种形式的文化产品。
群众文化与大众文化之间存在明显的差异。
群众文化是源于民间生活的原生态文化,是群众生产生活和社会实践活动的产物。
而大众文化则是商业化的产品,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开发生产和传播的。
在文化形式上,群众文化更注重真实性和生活性,它通常是自发形成的,具有较强的地方特色和鲜明的民族风情。
而大众文化则更注重商业性和通俗性,它常常为了市场利益而进行加工和包装,以迎合大众的口味和需求。
群众文化的传承方式更多地是口耳相传和民间传统,它通过民间的传统节日、庆典活动和家庭聚会等形式传承下来。
而大众文化则更多地通过传媒的宣传和商业化的推广来传播和传承。
群众文化与大众文化之间也存在着相似的地方。
它们都是人们生活的一部分,都是人类社会的文化现象。
无论是群众文化还是大众文化,都是人们生活中重要的文化资源。
它们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社会的发展和变迁,都承载着社会的历史和文化传统。
论“两种文化”的冲突与融汇
科, “ 因为并 不是 只用 一 根 中轴 就 可 以把 所 有 的 学 科都 标 识 出
来。 ” 换言之 , “ 两种文化 ” 的融 合存 在着 现实可能性。 科学教育和人 文教 育的融合 , 不是两者 的简单调和 , 也不是教 育的科学 取向与人文取 向的二元相加 , 而是 它们在 高层 次上 的结
【 摘 要】 自斯诺 在 现 代 主 义视 野 下提 出“ 两种 文 化 ” 问题之 后 , 这5 o
这个 问题 只是 在近代伴 随着教育 、 专业化程度 的提高 以及 科技迅 猛发 展的基础 上才 凸现 出来 , 但这只是一个过程 , 是 由两 种文化发 展速度不一致而引起的 。因此 , 并不存 在一 种界定严 明 的学 术分
重身份 的英 国人在剑桥大学 的里 德讲座 上发表 了名为 《 两种 文化 与科学革命》的著名 演讲 , 在现 代 主义 的视 野下 提 出 了“ 两种 文
化” 问题 。
1 、 培养科学素养 。掌握科学知识是形成科学素质 的基础 和前
在斯诺看来 , 西方社会 的智 力生活 已 日益分 裂为人 文学 者和 科学家 的两个极端 , 他们彼此视对方无知 、 相互蔑视并毫无 沟通的
、
“ 两种文化” 之争
合。具体 地说 , 它是科学化 的人文教 育和人 文化 的科 学教 育 的有
机整体 , 它力 图使科学人文化和人文建立在科学 的基础之 上 , 以人 的全面发展为 最 高 目标 、 以科学 的 发展 作 为基 础 和 实现 目标 的
途径 。
1 9 5 9 年, 查理斯 ・ 帕希 - 斯诺 这位 兼具 科学 家和人 文学 者双
人 自身 的健全和理想 的达成 , 强烈 的社会责任 心 , 提倡人 与 自然 的 和谐发展等 。
文化传统与现代化的冲突辩论辩题
文化传统与现代化的冲突辩论辩题正方辩手角度:文化传统与现代化的冲突是一个不可避免的现象。
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或民族的根基和灵魂,它承载着丰富的历史和价值观念,是民族凝聚力和认同感的来源。
然而,随着现代化的进程,传统文化面临着被边缘化和淡化的风险。
现代化带来了新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和科技发展,这些新事物对传统文化构成了一定的冲击。
首先,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或民族的瑰宝,它代表着民族的历史、艺术、宗教和价值观念。
保护和传承传统文化对于维护民族认同感和社会稳定至关重要。
正如中国古代思想家孔子所说,“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传统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智慧和道德准则,这些对于现代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其次,现代化的进程也给传统文化带来了新的挑战和机遇。
传统文化需要与时俱进,吸收现代化的成果,使之与传统文化相融合,从而更好地适应当今社会的需求。
正如美国作家马克·吐温曾说过,“传统是保持火炬的人,而不是膏油。
”传统文化需要不断地更新和发展,才能在现代社会中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
反方辩手角度:文化传统与现代化的冲突是一个不可避免的现象。
传统文化固然重要,但现代化的进程也是不可阻挡的。
现代化带来了科技发展、经济繁荣和社会进步,这些都是传统文化所无法替代的。
因此,传统文化与现代化并不是对立的关系,而是可以相互融合、共同发展的。
首先,现代化的进程并不意味着传统文化的消失。
相反,现代化可以为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提供更多的机遇和平台。
例如,现代科技的发展可以为传统文化的传播和保护提供更多的途径,比如数字化的藏书、网络文化的传播等。
正如英国哲学家培根所说,“知识就是力量。
”现代化的进程可以为传统文化的发展提供更多的力量和资源。
其次,传统文化与现代化并不是对立的关系,而是可以相互融合、共同发展的。
传统文化需要与时俱进,吸收现代化的成果,使之与传统文化相融合,从而更好地适应当今社会的需求。
现代化的进程可以为传统文化注入新的活力和创造力,从而使之更好地适应当今社会的发展需要。
当代“两种文化”冲突的意义
当代“两种文化”冲突的意义当代“两种文化”冲突的意义随着全球化和信息技术的发展,世界上的不同文化与价值体系已经开始相互交融。
然而,伴随着这种融合的是两种不同文化之间的冲突,而这种冲突在当代社会中已经成为一种普遍现象。
这两种文化分别指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之间的交锋,它们之间的差异在于传统文化注重基于宗教、历史、社群、传统习俗和家族传承的生活方式,而现代文化则更加强调个人的自由、发展、流动和多元化。
这种两种文化之间的冲突在当代社会中的意义,不仅体现在它如何影响人们的生活方式,更重要的是它是如何影响当代社会的整体发展。
首先,两种文化之间的冲突可以使人们在经济、政治和社会领域中面临种种挑战。
例如,在国际贸易、工业制造和劳动力市场中,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的冲突可能会导致理念和价值观的不同而造成困难。
此外,在社会政策和移民议题上,两种文化之间的冲突也是关键因素之一。
例如,穆斯林的传统习俗在西方国家中可能会遭到忽视或受到质疑,这意味着需要进行协商和权衡。
其次,两种文化之间的冲突会影响到当代社会的整体精神面貌,并可能导致一些社会问题。
传统文化强调社会纪律、秩序和团队精神等,但现代文化则更加注重自由和个性发展,这就会导致一些社会问题的出现,例如社会道德彻底放松、爱情婚姻观也随之改变、经济利益越来越重,对道德的侵犯悄然滋生,成为当代中国“一个执法不严,在法律和道德之间乱窜”的社会,社会上涌现出很多道德现象,例如“裙带关系”,“官商勾结”等种种社会现象不断冒出,既影响社会安定和团结,又对各族群体间关系的改善与发展带来了困难。
第三,两种文化之间的冲突可能会导致与传统文化相关的知识、技能和文化遗产的流失。
在现代化的背景下,许多传统技能和文化形式可能会被视为落后并被抛弃,传统文化的知识也变得日趋稀缺与知识的小众化。
由此,值得反思的是:要把传统文化作为一种文化资源,要重新审视其中的可持续发展价值,进行当前与传统文化的整合,提升传统文化的生命力,可从各种文化传承途径入手,可以借鉴“文化生态”的概念,探究“文化生态”与社会均衡发展之间的关系,使传统文化具有更多的现代生命力与社会价值。
从文化价值角度谈科学与人文的分裂和整合
从文化价值角度谈科学与人文的分裂和整合科学与人文作为两种精神、两种文化已经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某种意义上科学与人文的关系在影响并制约现代社会文化走向。
文章反思科学与人文的文化内涵以及科学与文化的分裂、整合,在保持两种文化张力的同时对其整合,为实现科学与人文在文化价值视角上的统一提供一种可能的思路。
标签:科学;人文;分裂;整合1 “科学”与“人文”的文化内涵康德指出:“有两种东西,我们愈时常、愈反复加以思维,它们就给人心灌注了时时翻新、有加无已的赞叹和敬畏”,[1]康德所谓的“两种东西”也就是自然律和道德律,即科学与人文。
可以说,康德的“两种东西”成为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哲学表达。
人作为自然界的一部分,是一种肉体存在物,这是人的生物学意义,人在以肉体存在的同时还拥有一个精神世界或心灵世界,因此,人的存在是二重性的,即肉体与精神的分野。
人的二重性本身是人的存在之所以可能的绝对前提,也是构成科学与人文两种文化的人类学本体论根据。
对应于人的肉体和精神两个层面,科学与人文两种文化的实质则表现为理性与价值。
对于理性,在哲学领域内一直存在着不同的理解。
何中华曾总结了理性的四个特征:即理性是客观的、理性是逻辑的、理性是可确证的、理性是精确的。
[2]爱因斯坦说:“相信有一个离开知觉主体而独立的外在世界,是一切自然科学的基础。
”[3]理性从总体上说是具有相对性和有限性的特性。
如果说理性是科学文化的核心,那么人文文化则是以价值为内核,价值的文化形态主要是道德和宗教。
2 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的分裂与冲突科学与人文的关系有一个历史演变过程。
在人类早期,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完全内在地融在文化母体之中,随着文化分工的逐步深化和文化母体的直接同一性的消解,科学与人文逐步走向分裂。
十四世纪,文艺复兴运动成为科学与宗教冲突的开始。
文艺复兴在形式上是中世纪学术复兴的延续和发展,但其实质却是一场思想文化的运动,自然科学的快速发展使得科学与人文冲突和分裂愈加凸显出来。
对两种文化的看法
学号:21414114 姓名:张东东两种文化的看法“两种文化”是英国人C·P·斯诺1959年在剑桥大学做的一次著名演说,为了回应论敌和扩展论题,斯诺先生后来又做过多次演说。
“两种文化”说的是“科学文化”与“文学文化”。
斯诺在演说中不仅对文化分裂的时代状况作了“卓越的描绘”,而且自始至终站在“科学文化”的立场上对“文学文化”施以猛烈的批判和攻击。
在他看来,文学文化里“全是搔首弄姿,怨天尤人,离群索居,逃避世事那一套”;与“自恋”的文学文化不同,科学文化的基调则是“稳定的,健康的,异性恋的”,科学文化里丝毫没有“偷偷摸摸和躲躲闪闪”。
斯诺确信科学家群体比“文学知识分子”群体有更多的“道德健康”,“科学文化能赋予我们的最大财富是一种道德的文化”。
一般认为,“斯诺命题”指的是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这两种文化之间的分裂,在思想和实践中凡涉及两个集团(科学家与人文学者)、两种文化(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两种精神(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两种理性(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两种教育(理科教育与文科教育)的分裂与冲突,均在“斯诺命题”的涵义内。
一、两个集团“科学与人文”问题的难度主要在于人们很难一开始就说清楚什么是科学、什么是人文。
斯诺命题把“两种文化”问题归结为科学家群体与人文学者群体之间的矛盾冲突问题,非常直观。
大家可能说不清楚什么是科学、什么是人文,但都知道哪些人是科学家,哪些人是人文学者。
斯诺命题的确是“科学与人文”问题的一种方便的、简化的、易于理解的方式,但是,借用科学史中内部史(思想史)和外部史(社会史)的说法,它只是“科学与人文”话题的外部形式。
局限于这种外部形式是不够的。
比如,我们都直觉到――虽然还说不十分清楚――有许多科学家是很讲“人文”的,有许多人文学者也是很讲“科学”的,用职业和行当来划分他们的观点和立场显然是不完备的。
当然,这是“外部形式”固有的缺陷。
社会分工显然是结果而不是原因,是“末”而不是“本”。
论文化冲突对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建设的影响
者 是你 中有 我 、 我 中有 你 的融 合 。本 文 所研 究 的文 化 冲突是 全 球化 背景 下转 型时期 中国 国内 的文化 冲 突 和 中西方 文化 冲突 。 文 化 冲 突 可 以从 多 个 角 度 划 分 类 型 。具 体 来 说, 按 照文化 冲突发 生 的时 间 和空 间可 以划 分 为横 向文化 冲突 和纵 向文 化 冲突 。横 向文 化 冲突指 同一 时 代两个 不 同地 区 、 民族 、 国家 文化模 式 的对抗 和 交 锋; 纵向文化冲突指不 同时代两种文化模式的对抗 和 交锋 。按 照文 化 冲突发 生 的原 因可 以划分 为 内源 性文化冲突和外源性文化冲突。内源性文化冲突是 指 在 没有外 来 异质 文 化 介入 和影 响 的条 件 下 , 由于 文 化 自身差 异或 文化 内在 的 自在性 和创 新性 之 间矛 盾 导致 的 冲突 。外源 性文 化 冲突是 指外 来异 质文 化 和本 土文化 的矛盾 和斗争 。按 照文 化 冲突 的 内容 和
文化 冲 突是 当代 社 会 发 展 研 究 的 重 点 和难 点 。
它既是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世界各 国发展普遍遇到的 个 理论 问题 和 现实 问题 , 也 是 改 革 开 放 和 社 会 转 型期 建设 社 会 主 义 和 谐 文 化 要 解 决 的 一 种 文 化 矛 盾 。文化冲突是相对于文化和谐而言的 , 构建社会 主 义和 谐社 会必须 正 确处 理好 文化 冲突 和社 会主 义 和谐文化 的关 系, 二者对立统一。现 阶段各种各样 的文化 冲突 给社会 主 义和谐 文 化建设 带 来 了难得 的 发展机遇, 同时也带来 了严峻的挑战, 不仅严重影响 和制约着我 国文化发展的方 向、 国民素质和综合 国 力 的提 高 , 而且 也威 胁着 我 国文化 安全 、 国家政权 的 稳 固以及祖 国完全统一的实现 。我们要在文化冲突 的基础上实现文化融合 , 兼容并蓄 , 走 中国特色社会 主义文 化发 展道 路 , 建设社 会 主义 和谐 文化 。 文 化 冲突 的表现 所谓文化 冲突, 是指不 同文化之 间的碰撞 、 竞 争、 交流、 摩 擦乃 至对 立和 斗争 。它既包 括 同质文 化 中传统 与现 代 、 继 承与 发 展 、 一元与多样化的冲突 , 也包括异质文化之间本土与外来 、 西方和非西方 、 吸 收和排 斥 、 “ 拿来 ” 与“ 舍弃 ” 之 间 的冲 突 。既 可 以表 现 为不 同国家 的思 维 方 式 、 价值观念、 意识形态 、 理 想信念、 民族精 神 、 生 活 方式 、 风俗 习惯 等 的冲 突 , 也 可 以表现为一个 国家 内部不同文化样态 的矛盾和斗 争 。它是一个动态的过程 , 结果或者是一种文化被 另一种文化 同化 、 或者两种文化保持相对的平衡 、 或
中西文化的交流与冲突
中西文化的交流与冲突- -[摘要]鸦片战争以来,中西之间的文化交流始终比较活跃,可以分为近代与当代两个时期。
从交流的层面比较这两个时期中西文化交流与冲突的相同之处,从社会历史背景、文化交流与冲突的心态、方式、范围、结果等处比较这两个时期中西文化交流与冲突的差异,揭示中西文化交流的特征与历史规律,或许可以为新时期中国现代化新文化的重构提供经验与借鉴。
[关键词]中西文化,交流与冲突,历史时期从中国历史发展进程看,中华文化和不同模式外来文化的冲突可以追溯到西汉末年,当佛教文化进入中国时,遭到中国本土道教和儒教文化的抵制。
从文化学意义上讲,几千年的中国历史,实际上是一部文化冲突、整合与发展的历史。
中西文化的大规模交流与冲突始于鸦片战争,迄今已有一百六十余年的历史。
这期间,从中西文化交流与冲突研究角度看,有两个历史时期特别值得关注,一是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时期(19世纪中期到20世纪初),二是从1978年中国实施改革开放政策以来的时期(20世纪末到21世纪初)。
这两个时段是中国不同历史时期对外开放的起始阶段,其共同特征是中西文化交流空前增多,文化的冲突也较为激烈和尖锐。
但是,由于时代背景的巨大差异及中外双方经济与社会的飞速发展与进步,两个时期中西文化冲突又显现了较多的时代特点。
本文试图从历史学和文化学相结合的角度研究这一问题,以从一定程度上揭示文化发展、文化交流与社会发展和变迁的基本关系。
一、时代与社会背景社会历史条件决定着文化交流的总体状况、交流与冲突的广度与深度及方式等。
因此,对近代和当代中西文化交流与冲突进行比较研究,首先要对两个时期的社会背景进行必要的叙述。
1.近代中西社会历史状况比较从近代历史看,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西方诸国陆续进行了一系列的资产阶级民主改革,在政治上冲破了封建主义的樊篱,完成了向资本主义国家的转变。
同时,经济上实现了从农业经济向工业经济的转变,资本主义生产力得到较快发展。
伴随着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与市场扩张的强烈需求,西方列强凭借其武力继续着在世界范围内攫取资源、占领市场、分割殖民地的行动。
当代两种文化冲突的意义论文
当代两种文化冲突的意义论文关于《当代两种文化冲突的意义论文》,是我们特意为大家整理的,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摘要:科学已经获得的辉煌胜利是以往任何一种知识体系都从未获得过的。
这些胜利也催生了唯科学主义的观点。
但是随着科学获得越来越大的权威,对这种权威的怀疑也逐渐产生了。
科学与人文这“两种文化”的冲突,具有深远的影响和意义。
关键词:科学;人文;唯科学主义;两种文化Science & Humanities: The Meaning of the Collision between the Two CulturesAbstract: The glorious victories that science has already achieved has never been done by any other knowledge system before. These victories has also produced the viewpoints of Scientism. However, with the more and more authority science obtains, suspicions on this kind of authority begins to appear as well. The collision between the two cultures, which are science and humanity, has great impact and significance.Key words: Science; humanities; Scientism; Two Cultures近几百年来,整个人类物质文明的大厦,都是建立在现代科学理论的基础之上的。
我们身边的机械、电力、飞机、火车、电视、手机、电脑……,无不形成对现代科学最有力、最直观的证明。
文化传统与现代化的冲突辩论辩题
文化传统与现代化的冲突辩论辩题正方,文化传统与现代化并不一定存在冲突,而是可以相互融合、共存的。
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或民族的精神财富,它承载着民族的历史、习俗和价值观念,是民族凝聚力的重要来源。
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现代化的进程不可避免,它带来了科技的进步、经济的发展和社会制度的变革。
传统文化和现代化并不是对立的,而是可以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
首先,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仍然具有重要的意义。
毛泽东曾经说过,“一个民族的文化,就是这个民族的精神风貌。
”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的根基,它包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和智慧,对于民族的认同感和凝聚力有着重要的作用。
比如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包含了儒家思想、道家思想、佛家思想等,这些思想对于中国人民的生活和价值观念有着深远的影响,不容忽视。
其次,现代化并不意味着要完全抛弃传统文化。
相反,现代化可以为传统文化注入新的活力。
比如,中国的传统文化中的书法、绘画、戏曲等艺术形式在现代社会依然具有重要的地位,甚至在国际上也备受关注。
同时,现代科技的发展也为传统文化的传承和保护提供了新的途径,比如数字化的方式可以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学习传统文化。
因此,传统文化与现代化并不是对立的,而是可以相互融合、共同发展的。
保护和传承传统文化,同时也要积极推动现代化的进程,这样才能更好地实现文化的繁荣和发展。
反方,尽管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仍然具有一定的价值,但传统文化与现代化之间的冲突是不可避免的。
传统文化往往包含着一些过时的观念和习俗,这些观念和习俗与现代社会的发展和价值观念不相符,因此会产生冲突。
首先,传统文化中的一些观念和习俗与现代社会的发展相悖。
比如,一些传统文化中存在的男尊女卑的观念,在现代社会中已经被逐渐淘汰,人们追求男女平等的价值观念。
同时,一些传统文化中的礼仪和习俗也不再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比如一些过时的婚丧嫁娶的礼仪。
其次,现代化的进程也带来了一些挑战和冲击。
现代科技的发展和全球化的影响,使得传统文化面临着巨大的冲击。
中西文化交流中的文化冲突与调和
中西文化交流中的文化冲突与调和中西文化交流是当下社会中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话题。
两种文化,由于历史,地理和社会等原因,存在着文化差异,这些差异带来了深刻的文化冲突。
通过文化调和,中西文化交流才能够顺利进行,这对我们更好地认知彼此文化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中西文化差异产生的原因文化差异是中西交流中存在的最大问题。
中西两种文化的差异源于对于世界的不同态度和不同的生活方式。
具体而言,文化差异的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1.历史原因:中国古代有着悠久的历史,中国的文化源远流长,有着独特的特点。
而西方文化,又以希腊和古罗马文化为中心,其思想和理念有着不同的根源。
2.宗教信仰:宗教信仰在文化中有着重要的意义。
东方文化中的佛教,儒教,道教等教派对人们的生活态度和价值观具有深远的影响。
而西方文化则有天主教,基督教等,它们所传递的信息与东方文化有很大的差别。
3.社会制度:中西两种社会制度的差异也是导致文化差异的原因之一。
中国以家庭为中心,注重人与人之间的亲密关系,而西方文化则更强调个人主义和等级制度。
这种不同的社会制度导致了中西文化中的不同观念和价值取向。
二、文化冲突的表现形式文化冲突在中西文化交流中表现出来的形式有很多,有些看似微小的差异,实则代表着大的文化观念和价值差异。
这些表现形式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交际障碍:中西两种语言存在很大的差异,如中西方的礼仪和社交习惯不同。
中国人喜欢打招呼,礼貌问候。
而欧美人则习惯于简单地点头示意,这种表达方式容易被误解为冷淡或不友好。
2.信仰价值观的不同:在宗教信仰和人生观方面,中西两种文化存在较大的观念差异。
如西方文化强调个人权利和自由,而中国文化则注重传统美德,强调自我的修养和道德。
3.规范行为的不同:中西两种社会对待行为准则、礼节、道德标准等也存在较大差异。
如中西方对待时间的态度不同,西方人注重守时,而中国人则其实比较看重人际交往过程中的相互理解和关心。
三、文化调和的方法为了解决中西文化冲突,必须采取一定的方法进行文化调和。
文化身份认同危机与异化_现当代文学论文
文化身份认同危机与异化_现当代文学论文文化身份认同危机与异化_现当代文学论文摘要:不同于上几代老移民作家,也有异于同时代的一些新移民作家,作为20世纪80年代的新移民作家代表,美籍华人查建英致力于描写北美华裔所面临的文化和性别冲突。
她徘徊于中西文化之间,体会着“边缘化”的状态,其作品《到美国去!到美国去!》透视了“边缘人”的生存和心理状态,反映出人物在中/西矛盾对立中特殊的充满悖论式的生存困境,揭示了新移民难以逃遁的文化身份认同危机和异化等问题,以及在身份认同危机和异化中所追求的一种自我放逐的自由。
关键词:查建英《到美国去!到美国去!》文化身份认同危机异化Abstract:As a representative writer of the new immigrants who went to the USA from China in 1980s,Zha Jianying is different from the writers ofeither the previous generations or thesame generation Wavering between the Western and Chinese cultures and suffering the marginalization, she devoted a great deal of efforts to describing what cultural and sex conflicts the North American Chinese have faced up to Her masterpiece To America! To America! revealed an insight into the physical existence and physiological status of the marginalized people, reflected the paradoxical existence dilemma where their character faded due to cultural conflicts, and showed the cultural self identification crisis and the alienation to which all new immigrants had to face, as well as their pursuit of libertine like freedomKey words:Zha Jianying To America! To America cultural self identification crisisalienation新移民文学是世界华文文学的重要一脉,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中国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禁锢已久的中国人大批地踏出国门、涌向国外,出现被国人调侃为“世界大串联”的移民活动,由于他们移居境外的时间相对还不够长,故将其统称为“新移民”。
传统与现代的碰撞
传统与现代的碰撞在当代社会中,传统与现代两种文化元素经常发生碰撞。
传统文化是历史悠久的文化传承,而现代文化则代表着快速发展和变革的现代社会。
这两种文化的碰撞不仅发生在思想观念上,也反映在社会生活和文化创作中。
本文将从几个方面讨论传统与现代的碰撞。
首先,传统与现代的碰撞通常发生在价值观念上。
传统文化通常认为,尊重长辈、孝敬父母、崇尚道德伦理是社会和个人的基本价值观。
然而,在现代社会,个人主义和自由的观念被重视,人们更关注自己的权利和快乐。
这种不同的价值观念导致了传统与现代之间的冲突和碰撞。
例如,在中国,尊老爱幼是传统的重要价值观,但在现代社会中,随着人们更加重视个人发展和权益,一些年轻人可能不再重视传统的孝道观念,这导致了代际矛盾和文化转变。
其次,传统与现代的碰撞也出现在社会结构和组织方式上。
传统社会通常以家庭为单位,强调家族和血缘关系。
然而,在现代社会中,越来越多的人选择独立生活,追求个人发展和自由。
传统的社会结构和组织方式在现代社会中面临挑战。
例如,在农村地区,随着年轻人离开家乡进入城市,传统的农村社会结构逐渐瓦解,取而代之的是现代化的城市社会结构。
这种转变导致了传统社会结构和现代社会结构之间的冲突,也对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社会关系产生了深远影响。
第三,传统与现代的碰撞在文化创作中也有所体现。
现代艺术和文学作品常常与传统文化发生碰撞,探讨文化传承和创新之间的关系。
许多作家和艺术家将传统文化元素与现代的审美观念和表现形式相结合,创造出新颖的作品。
例如,在中国文学中,一些作家将经典故事和传统元素以新的方式重新诠释,创作出现代题材的作品,引起了广大读者的兴趣和讨论。
这种文化创作的碰撞不仅扩大了传统文化的影响力,也让现代文化更加多样化。
最后,传统与现代的碰撞也在科技和科学领域中展现出来。
随着科技的发展和创新,许多传统的技术和知识被现代科学所取代。
传统的手工艺和生产方式被机械化和自动化所替代。
虽然现代科技为人们带来了便利和效率,但也对传统文化和技术造成了冲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当代“两种文化”冲突的意义当代“两种文化”冲突的意义当代“两种文化”冲突的意义当代“两种文化”冲突的意义摘要: 科学已经获得的辉煌胜利是以往任何一种知识体系都从未获得过的。
这些胜利也催生了唯科学主义的观点。
但是随着科学获得越来越大的权威,对这种权威的怀疑也逐渐产生了。
科学与人文这“两种文化”的冲突,具有深远的影响和意义。
关键词:科学;人文;唯科学主义;两种文化Science & Humanities: The Meaning of the Collision between the Two CulturesAbstract: The glorious victories that science has already achiev has never been done by any other knowlge system before. These victories has also produc the viewpoints of Scientism. However , with the more and more authority science ob tains, suspicions on this kind of authority begins to appear as well. The coll ision between the two cultures, which are science and humanity, has great impact and significance.Key words: Science; humanities; Scientism; Two Cultures近几百年来,整个人类物质文明的大厦,都是建立在现代科学理论的基础之上的。
我们身边的机械、电力、飞机、火车、电视、手机、电脑……,无不形成对现代科学最有力、最直观的证明。
科学获得的辉煌胜利是以往任何一种知识体系都从未获得过的。
由于这种辉煌,科学也因此被不少人视为绝对真理,甚至是终极真理,是绝对正确的乃至唯一正确的知识;他们相信科学知识是至高无上的知识体系,甚至相信它的模式可以延伸到一切人类文化之中;他们还相信,一切社会问题都可以通过科学技术的发展而得到解决。
这就是所谓的“唯科学主义”观点。
[i] 而80年前那场着名的“科玄论战”,则至少为此后中国社会中唯科学主义的流行提供了某种象征。
[ii]来自哲学的先见之明?正当科学家对科学信心十足,豪情万丈,而公众对科学一见钟情,虔心顶礼之时,哲学家们却也没有闲着。
一种是“主要关心的是人类头脑的全方位发展,他们从历史或文学、艺术或法律的研究中认识到,个人是一个过程的一部分,他在这个过程中作出的贡献不受(别人)支配,而是自发的,他协助创造了一些比他或其他任何单独的头脑所能筹划的东西更伟大的事物。
”[iii]另一种是“他们最大的雄心是把自己周围的世界改造成一架庞大的机器,只要一按电钮,其中每一部分便会按照他们的设计运行。
”[iv]前一种是有利于创新的,或者说是“革命的”;后一种则是计划经济的、独裁专制的,或者说是“反革命的”。
哈耶克的矛头似乎并不是指向科学或科学家,而是指向那些认为科学可以解决一切问题的人。
哈耶克认为这些人“几乎都不是显着丰富了我们的科学知识的人”,也就是说,几乎都不是很有成就的科学家。
照他的意思,一个“唯科学主义”(scientism)者,很可能不是一个科学家。
他所说的“几乎都不是显着丰富了我们的科学知识的人”,一部分是指工程师(大体相当于我们通常说的“工程技术人员”),另一部分是指早期的空想社会主义者及其思想的追随者。
有趣的是,哈耶克将工程师和商人对立起来,他认为工程师虽然对他的工程有丰富的知识,但是经常只见树木不见森林,不考虑人的因素和意外的因素;而商人通常在这一点上比工程师做得好。
哈耶克笔下的这种对立,实际上就是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的对立。
而且在他看来,计划经济的思想基础,就是唯科学主义——相信科学技术可以解决世间一切问题。
计划经济思想之所以不可取,是因为它幻想可以将人类的全部智慧集中起来,形成一个超级的智慧,这个超级智慧知道人类的过去和未来,知道历史发展的规律 ,可以为全人类指出发展前进的康庄大道。
哈耶克反复指出:这样的超级智慧是不可能的;最终必然要求千百万人听命于一个人的头脑。
[v] 而这样做的结果如何,如今世人早已经领教够了。
“两种文化”的提出斯诺(C. P. Snow)1959年在剑桥做了一次着名的演讲,取名《对科学的傲慢与偏见》。
他当时认为科学的权威还不够,科学还处于被人文轻视的状况中,科学技术被认为只是类似于工匠们摆弄的玩意儿。
这倒很有点象中国古代的情形——工匠阶层是根本不能与士大夫们平起平坐的。
斯诺是要为科学争地位,争名份,要求让科学能够和人文平起平坐。
他的这种主张, 自然在随后的年代得到科学界的热烈欢迎。
哈耶克的上述思想,可以说是有大大的先见之明。
在哈耶克发表他这些思想的年代,我们正在闭关自守,无从了解他的思考成果。
就连7年后斯诺发表的演讲,我们也几十年一无所知。
而近20年前,当我们热烈欢迎斯诺《对科学的傲慢与偏见》的中译本时,实际上是从唯科学主义立场出发的。
科学与科学哲学·“怎么都行”科学既已被视为人类所掌握的前所未有的利器,可以用它来研究一切事物,那么它本身可不可以被研究?哲学中原有一路被称为“科学哲学”,这是专门研究科学的哲学(类似的命名有“历史哲学”、“艺术哲学”等等)。
这些科学哲学家们有不少原是学自然科学出身,是喝着自然科学的乳汁长大的,所以他们很自然地对科学有着依恋情绪。
起先他们的研究大体集中于说明科学如何发展,或者说探讨科学成长的规律,比如归纳主义、科学革命(库恩、科恩)、证伪主义(波普尔)、研究范式(库恩)、研究纲领(拉卡托斯)等等。
对于他们提出的一个又一个理论,许多科学家只是表示了轻蔑——就是只想把这些“讨厌的求婚者”(极力想和科学套近乎的人)早些打发走(劳丹语)。
因为在不少科学家看来,这些科学哲学理论不过是一些废话而已,没有任何实际意义和价值,当然更不会对科学发展有任何帮助。
然而后来情况出现了变化。
“求婚者”屡遭冷遇,似乎因爱生恨,转而开始采取新的策略。
今天我们可以看到,这些策略至少有如下几种:1、从哲学上消解科学的权威。
这至迟在费耶阿本德的“无政府主义”理论(认为没有任何确定的科学方法,“怎么都行”)中已经有了端倪。
认为科学没有至高无上的权威,别的学说(甚至包括星占学)也应该有资格、有位置生存。
这里顺便稍讨论一下费耶阿本德的学说。
[vii] 就总体言之,他并不企图否认“科学是好的”,而是强调“别的东西也可以是好的”。
比如针对“科学不需要指导——因为科学能够自我纠错”的主张,他就论证,科学的自我纠错只是更大的自我纠错机制(比如民主)的一部分。
诸如此类的论证,当然是和他的“怎么都行”的方法论一致的。
他的学说消解了科学的无上权威,但是并不会消解科学的价值。
任何一个头脑清醒的人,知道科学并非万能,并非至善,只会更适当地运用科学,这将既有助于人类福祉的增进,对科学本身也有好处。
既然如此,费耶阿本德当然也就不是科学的敌人——他甚至也不是科学的批评者,他只是科学的某些“敌人”的辩护者而已。
据说作为一个哲学家,“不怕荒谬,只怕不自洽”,似乎费耶阿本德也有点这样的劲头,所以宣称要“告别理性”——我想应该理解为矫枉过正的意思,不可能真正告别理性。
为什么要矫枉过正呢?因为自从科学获得了巨大的权威以后,不仅“只站在科学的立场上,当然很可能会认为科学的一切都是最好的”,就是许多人文学者,也在面对科学的时候日益自惭形秽,丧失了平视的勇气。
他们经常在谈到科学的时候先心虚气短地说:我对科学是一窍不通的啊……;而不少科技工作者或自命的科学家,如果谈到文学的时候,却不会心虚气短。
有的人甚至对人文学者傲然宣称:我的论文你看不懂,你的论文我却看得懂。
所以,有些“傲慢与偏见”,事实上是双方共同培养起来的。
再说,“理性”也可以有不同的定义,这就要用到分层的想法了。
技术层面的理性,谁也不会告别,因为这是我们了解自然、适应自然、改善生活最基本的工具。
费耶阿本德要“告别”的“理性”,应该是在价值层面的一种“理性”——这种“理性”认为,自然科学是世间最大的价值,而其它的知识体系或精神世界,比如文学或历史等等,与之相比则是相形见绌、微不足道的。
由于现代科学在物质方面的巨大成就,它确实被一些头脑简单的人认为应该凌驾于所有的知识体系或精神世界之上。
2、关起门来自己玩。
科学哲学作为一个学科,其规范早已建立得差不多了(至少在国际上是如此),也得到了学术界的承认,在大学里也找得到教职。
科学家们承不承认、重不重视已经无所谓了。
既然独身生活也过得去,何必再苦苦求婚——何况还可以与别的学科恋爱结婚呢。
3、更进一步,挑战科学的权威。
这就直接导致“两种文化”的冲突。
“两种文化”的冲突科学已经取得了至高无上的权威,并且掌握着巨大的社会资源,也掌握着绝对优势的话语权。
而少数持狭隘的唯科学主义观点的人士则以科学的扞卫者自居,经常从唯科学主义的立场出发,对来自人文的思考持粗暴的排斥态度。
这种态度必然导致思想上的冲突,就好比在一间众声喧哗的屋子里,一位人文学者(比如哲学家)刚试图对科学有所议论,立刻被申斥:去去去!你懂什么叫科学?这里有你说话的地方吗?哲学家当然大怒——哲学原可以研究世间的一切,为什么不能将科学本身当作我们研究的对象!我们要研究科学究竟是怎样在运作的、科学知识到底是怎样产生出来的。
这时原先的“科学哲学”也就扩展为“对科学的人文研究”,于是“科学知识社会学”(SS K)、“建构论”等等的学说就出来了。
宣称科学知识都是社会建构的(用通俗的话说,也就是少数人在房间里商量出来的),并非客观真理,当然也就没有至高无上的权威性。
这种激进主张,理所当然地引起了科学家的反感,也遭到许多科学哲学家的批评(比如劳丹就猛烈攻击“强纲领”)。
着名的“科学大战”[viii]、“索卡尔诈文事件”[ix] 等等,就反映了来自科学家阵营的反击。
对于喝着自然科学乳汁长大的人来说,听到有人要否认科学的客观真理性质,无论如何在感情上总是难以接受的。
索卡尔诈文事件的意义,其实就在于通过这样一个有点恶作剧的行动,向世人展示了,人文学术中有许多不太可靠的东西。
这对于加深人们对科学和人文的认识,肯定是有好处的。
科学不能解决人世间的一切问题 (比如不能解决恋爱问题、人生意义问题……等等),人文同样也不能解决一切问题,双方各有各的使用范围,也各有自己的长处和短处。
在宽容、多元的文明社会中,双方固然可以经常提醒提醒对方“你不完美”、“你非全能”,但不应该相互敌视,相互诋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