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 年考研政治大纲变动解读任汝芬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2 年考研《思想政治理论考试大纲》变动解读与应试对策

主编:任汝芬

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

2011 年9 月16 日

亲爱的同学们、朋友们,我是任汝芬先生,是大家的朋友,现在我就2012年考试大纲的变动给大家做解读及讲解应试对策。现在考生朋友们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去年参加过考研班的考生以及今年暑期已经使用过我们的教材并听过我们课的学生;还有一部分学生是新参加考研班的同学。这两部分同学都可以通过考试大纲变动解读得到启发。因此我们首先要讲解变化,第二部分讲解我们的应试对策。2011 年的考试大纲是9月3日出来的,今年的考试大纲是9月15日才开始在全国发行。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因为考试中心要贯彻党中央的新精神新思想,这是本门课程的一个最显著特点。所以今年比去年晚出在我们的预测之中,同时今年要贯彻的新精神新思想也是在我们的预测之中,主要贯彻两个精神:第一个新精神是2010 年召开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的“十二五规划”的内容,主要内容是“十二五规划”的主题——科学发展和“十二五规划”的主线——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第二个新精神是今年7 月1 日胡锦涛的“七一讲话”。主要内容有三个:第一个主要内容是中国共产党完成和推进了的三件大事、历史和人民做出的四个选择和取得的三大成就。第二个主要内容是新时期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的“5 个坚持”。第三个主要内容是继续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5 个大政方针。

为了体现我和广大考生朋友的老少亲、师生情、朋友信的关系,体现我对信任我的考生朋友学得好、考得好的全面的主要的不可推卸的责任,体现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和西安人信学校对考生的诚实守信,我编写了2012 年考研《思想政治理论考试大纲》变动解读与应试对策,供广大考生朋友现阶段的复习备考。

Ⅰ.变动解读

一、考查内容的变化

2012 年的《考试大纲》相对于2011 年总体来说,变化不大:增加了4 个考试点,删除了16 个考试点,调整了35 个考试点。2012 年的《考试大纲解析》相应也有变化,对于大纲增加的4 个考试点,大纲解析都相应增加。但是对于大纲删除的16 个考试点和调整的35 个考试点,大纲解析就没有相应删除和调整。

1.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①增加1 个考试点。第七章增加“社会主义在改革中的自我发展和自我完善”。

②删除4 个考试点。第二章删除“联系和发展”和“唯物辩证法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第四章删除“社会主义社会的改革”;第五章删除“资本积累的含义”。③调整22 个考试点,这些考试点的调整只是文字上的变动,增加了文字的准确性,实际内容没有变。例如:将“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经济社会根源、思想渊源和实践基础”调整为“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经济社会根源、实践基础和思想渊源”。将“绝对剩余价值生产。相对剩余价值生产”调整为“绝对剩余价值生产和相对剩余价值生产。”

2.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删除2 个考试点。第八章删除“中国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选择过程”。第十四章删除“中国特色军事变革”。

3.中国近现代史纲要:①增加3 个考试点。第四章增加了“中国共产党创建的伟大意义”和“大革命的意义”。第九章增加“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步成果”。②删除6 个考试点。第八章删除“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第九章删除“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实际的‘第二次结合’”、“整风运动和反右派斗争”和“庐山会议与纠‘左’进程的中断”。第十章删除“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提出”。

③调整11 个考试点。一种是字面意思的调整,例如:“辛亥革命的成功、失败与建立民国”调整为“辛亥革命与建立民国”。一种是顺序的调整,例如“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策略”由原来的第五章调整到第六章。“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伟大意义”从原来的第七章调整到第八章。其中重要的调整是将“中国共产党的自身建设”调整为“延安整风运动与中共七大”。

4.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①删除4 个考试点。第一章删除“学习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大意义”,删除“当代大学生的历史使命”。第四章删除“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的重大意义。”第七章删除“确立新的国家安全观”。②调整1 个考试点。第四章将“道德的起源与本质。道德的功能与作用”调整为“道德的本质、功能与作用”。

5.形势与政策以及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形势与政策调整了1 个考试点,“年度间(2010 年11 月——2011 年10 月)的国际国内的重大时事”调整为年度间(2011 年1 月——2011 年12 月)的国际国内的重大时事。实际上是增加了考试范围。

二、依据《考试大纲》对《强化班教程》所作的增减

第一部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第七章:在P121 的“五、社会主义发展的前进性和曲折性”的内容后面增加标题:“六、社会主义在改革中的自我发展和自我完善”,并增加内容

恩格斯指出:“所谓‘社会主义社会’不是一种一成不变的东西,而应当和任何其他社会制度一样,把它看成是经常变化和改革的社会。”社会主义改革根源于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是社会主义基本矛盾运动发展的内在要求。社会主义制度作为一种新的先进的制度,从根本上说克服了资本主义制度下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对抗性矛盾,但是,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由于生产力的发展水平不够高,新制度不够完善,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还存在诸多不相适应的部分,就中国而言,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仍然是社会的主要矛盾。改革就是克服这些矛盾的最有效途径。

社会主义如何进行改革?从已有的实践中可以得到如下的启示:第一,要坚持正确的理论指导。社会主义改革没有也不应该有统一固定的模式,要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大胆地实验和探索。第二,要坚持改革的正确方向。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是在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前提下,自觉调整和改革生产关系同生产力、上层建筑同经济基础不相适应的方面和环节,促进生产力发展和各项事业全面进步,赋予社会主义新的生机和活力。第三,要选择正确的改革方式和步骤。社会主义是革命性和渐进性相统一的过程。改革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急于求成不行,必须在马克思主义政党的领导下,有重点、有组织、有步骤地进行,提高改革决策的科学性,增强改革措施的协调性。第四,要妥善处理改革、发展与稳定的关系。社会主义改革的根本目的是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提高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改革是动力、发展是目的、稳定是前提,要坚持统筹兼顾,协调好改革进程中的各种利益关系,坚持以人为本,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

◆第二章:删除P28“(四)自在世界和人类世界的关系“的标题和内容;删除P33“5.联系的条件性”的标题和内容;删除P42“(一)唯物辩证法是客观辩证法与主观辩证法的统一”的标题和内容;在P46“二、意识的能动作用”的内容后面增加:

三、社会历史趋向与主体选择的关系

所谓社会历史趋向属于历史决定论的内容,讲的是社会历史规律的决定作用。主体选择讲的是历史主体在社会发展中的能动性和选择性。历史发展的必然性规定了人们的活动要受客观规律的制约,而规律作为一种必然趋势是由多种可能性构成的“可能性空间”,哪种可能性能够实现,取决于主体的自觉选择。主体选择就是在既定的历史条件下对社会生活未来发展的多种可能的方向、目标、方式的选择。社会生活未来发展的多种可能性是主体选择的客观前提,主体的利益和需要是选择的内在根据。主体的能动性就体现在选择什么和怎样选择之中。选择的方向、目标和方式是否正确只能由实践来检验。马克思主义历史决定论之所以强调社会历史规律的客观性,正是为了实现主体的正确选择。

◆第四章:删除P74“四、改革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中的第三段和第四段内容。在P75“(一)科学技术革命是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强大杠杆”前面增加

(一)科学技术的含义

科学技术是个复合性概念,两者既相区别,又相联系。

1. 科学的本质与社会功能。就最一般意义而言,科学是知识体系,是系统化、理论化了关于事物规律的知识。科学的社会功能是解决世界“是什么、为什么”的问题,目的是认识世界。科学的重要成果是“发现”。

2. 技术的本质与社会功能。技术的本质既包括知识及能力形态的技术知识、

构思、技能、方法,又包括物质形态的手段、工具、机器等。技术的社会功能是解决人们在实践中“做什么”、“怎么做”的问题,目的改造世界。技术的重要成果是“发明”。

在当今世界,科学活动和技术活动的联系越来越紧密,日益融为统一的整体。

将后面的“(一)科学技术革命是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强大杠杆”和“(二)科学技术的社会作用具有两重性”顺延为“(二)、(三)”。

第二部分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第六章: 在P188 的最后增加“三、十二五规划关于发展战略的主要内容”,并增加内容:

十二五规划的主题——坚持科学发展。以科学发展为主题,是时代的要求,关系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全局。我国是拥有十三亿人口的发展中大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发展仍是解决我国所有问题的关键。在当代中国,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的本质要求,就是坚持科学发展,更加注重以人为本,更加注重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更加注重统筹兼顾,更加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

十二五规划的主线——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以加快经济发展方式为转变是推动科学发展的必由之路,符合我国基本国情和发展阶段性新特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我国经济社会领域的一场深刻变革,必须贯穿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和各领域,提高发展的全面性、协调性、可持续性,坚持在发展中促转变、在转变中谋发展,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