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语言的模糊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语言的模糊性
摘要:语言是人们沟通的渠道,然而却出现许多的语义模糊现象。
本文将由产生模糊性的原因以及模糊性的表现形式两方面对语言的模糊性进行分析。
关键词:语言模糊客观世界
正文:
一、模糊语言的产生的原因
与自然界本身的概念界线模糊不清和人的认知能力有限有关
在人类语言中,许多词语所表达的概念都是没有精确边缘的,这与自然界本身的概念会模糊不清有很大关系。
如:“春”,“夏”,“秋”,“冬”这四个词语在人们日常用语中所表达的概念就上模糊的,它们之间很难找到一种泾渭分明的界限。
“现在”同“过去”,“将来”之间也不存在可以一刀切的界限。
“现在”既可以包括过去,也可以包括将来。
以上谈到的模糊性是客观事物固有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其最大特点是:无论人的认识如何深化,其模糊性是永远存在。
另一类模糊源于人类认识客观世界的能力有限。
大千世界里,客观存在着无穷无尽的事物,我们想用有限的词语去描绘它们,几乎是不可能的。
我们不但无力穷尽千差万别的客观事物,有时面对同一客观事物,不同的人可能由于职业、性别、年龄、文化修养、社会经历、生活环境的不同而得出不同的结论,同一个人在不同的语境里也可能产生不同的联想。
因此,面对森罗万象的客观事物以及概念和所指的不一致,人类不得不采用抽象概括的方法,借助较少的语言单位表达最大限度的信息量。
如果不这样做,语言就会变得十分累赘。
因此,把语言作为一种交际工具时,词的意义不一定要等于客观所指,只要不影响交际,我们使用的词语无须像某些客观事物或概念那样界线分明。
语言打破客观事物或概念的界限,用同一个词表达各种不同的感觉,就可以大大节省语言单位。
这是语言模糊性存在的内在原因。
一、语言模糊性的概述
导致语言模糊性的另一原因是“客观世界的事物是无穷尽的,语言必须尽量用最少的单位来表达最大限度的信息量,否则语言就会非常累赘,这就要求语言打破客观事物或概念的界限,用同一个词表达各种不同的感觉,以大大节省语言单位。
这是语言模糊性质存在的内在因素”。
所以,在实际语言中,我们能发现一词多义、多词一义的现象。
由此可见,语言的模糊性是主体(语言的使用者)、客体(语言所指的对象)及语言互动的结果,是由这三方面的特点同时决定的。
例如,“漂亮”的内涵很清楚,因为我们能很容易就判断出长相什么样的女孩是漂亮的,但“漂亮”这一概念的外延却是不明确的,因为我们很难给出一个标准,即究竟长什么样才算“漂亮”。
这就是语言模糊性在逻辑方面的具体表现。
二、语言模糊性的表现形式
语言模糊性在人类自然语言中最典型的模糊用法大致有四中:一是表示刺激感觉器官的词语,如描述颜色、声音、气味、温度等作用于人感官的词语;二是表示数字的词语;三是模糊限制的词语;四是没有上下限度的词语。
刺激感官的词语一般都有较强的模糊性。
限于篇幅,在此仅就表示颜色的词语作简单说明。
由于表示颜色的词有限,其结果必然是一个表示颜色的词往往表示光谱上很长一段距离的光。
再则,颜色的色彩分类数量极大,我们不可能也没必要在光谱上每隔很短的距离就一一对应不同的颜色词。
由此可见,颜色构成一个连续统(continuum),各种颜色之间没有明确的界限(如有些介于橙色和红色之间的颜色就很难断定它们究竟属于橙色还是属于红色),标示颜色的词自然也就有了很大的模糊性。
用表示数字的词语交际时,交际双方总是遵守关联理论,即信息发出者要按照“经济原则”尽量表达明确,而信息接受者则要获得最佳关联,即力求以最小的心理投入获得最大的认识效果。
然而,表达的精确性并不总是与最佳关联呈正比。
有时,精确的表达要求信息接受者
付出更大的努力,而模糊的表达却能节省听话人的处理努力。
这就是说,有时模糊表达具有
和精确表达相同甚至更佳的表达效果,处理起来会更省力,更具有关联性。
言语由精确向模
糊转换的表现之一就是数词的使用。
科技文章对数字的要求很精确,而在文学作品与日常生
活中,数字的表达则常常是模糊的,尤其是表示时间、年龄、工资等方面的数字。
比如,现
在是五点二十七分,当问及现在几点时,答者一般会说“五点半”。
其实,答者并不是不想告
诉确切的时间,而是根据省力原则,“五点半”比“五点二十七分”更容易让人记住。
西方文化
崇尚“个人至上”,向别人打听年龄,收入是对个人隐私的侵犯,是一种极不礼貌的行为;中
国文化则崇尚“集体至上”,个人的价值相对次要,向别人了解年龄、收入的情况时常有之。
然而,随着改革开放,对外交流的增加,西方文化已经在很多方面渗入中国文化中。
于是,
当被问及年龄、收入等情况时,不少中国人也常予以模糊的回答。
比如,某女士今年39岁
了,当被问及年龄时,她很可能回答“30多岁”,当被问及收入时,她也可能只回答“月薪2
千多”。
这其实是答者不愿告知具体的数字,又不失礼貌地回答了问话。
模糊限制词语是能把事物弄得更加模糊的词语。
这些词语在言语交际中的使用概率很高,如汉语的“很,非常,也许,大概,可能,大约”等;英语中的“very,about,moreorless,much,
slightly,highly,alittle”等。
具体地讲,如“非常漂亮”“个子很高”等。
人们使用模糊限制词的目的多种多样,有时是为了含蓄表达,有时是为了达到幽默讽刺的目的,如
“Heisalittleorthodox”当讽刺意思表示时,就是“Heisveryorthodox”的意思。
没有上下限度的词语表达的概念是模糊的,如“个子高”与“个子低”。
多高才算高呢?多高才算低呢?这确实没有确切的标准。
此外,表示人生阶段的词也是模糊的。
例如,《现代汉
(2001修订版)将“青年”“壮年”“中年”“老年”分别定为“十五六岁到三十岁左右的阶段”“三语》
四十岁的年纪”“四五十岁的年纪”“六七十岁以上的年纪”。
由这些释义可以看出,各阶段的
核心区域是明确的,但边缘区域缺是交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