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代孔子画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历代孔子画像

提起孔子,大家会觉得既熟悉又陌生。之所以感到熟悉,是因为他所创立的儒家思想和许多经典著作,这些都已经深深植入每一个炎黄子孙的骨髓;之所以感到陌生,是因为两千多年过去了,我们已无从知晓孔子的真实相貌。在孔子生活的时代,没有摄影、录相这些先进的手段能够把孔子的形象真实地记录下来,人们只能在一些傅说中听到:“他身高九尺六寸,生得牛唇狮鼻,海口辅喉,虎掌龟脊”这或许同大家想像中的孔子相去甚远,那么孔子的相貌到底如何呢?今天就让我们踏著历史的足迹细细追寻吧!

目前所知最早的孔子形象出现在汉代。汉代是儒家思想发展的“黄金时期”。在这一时期儒家思想得到了广泛地传播,孔子的故事也被广为傅颂。於是,我们在孔子生活的时代见不到的图像资料,在汉代就出现了很多。《汉书·艺文志》中记载有“孔子徒人图法。”这说明在西汉时期孔子的弟子就曾为孔子画过像;景帝时曾专门修学宫,刻孔子坐像于其中;东汉时期的老子庙,居然也在壁上画着孔子像。

大家看到的这些石刻艺术品中刻画的是“孔子问礼老子”的场面。在西元521年,孔子受人推荐到周王朝的首都洛阳去学礼。在这期间,他曾去拜见道家的鼻祖老子,向老子问礼。

这件西汉早期的石刻画像,一些学者认为它是较早的刻画孔子见老子场面的画像之一,至于画面中那位手拄曲杖,身材高大,躬身而立的人是不是孔子,学术界还有争议,但是我们从画像中看到,此人

虽躬身而立但也比周围的人高出了一头之多,与史书中所说的孔子是一个身高两米多的“长人”相吻合!

在东汉晚期的画像中,孔子率领20名弟子向老子问礼。根据旁边的题记,大家可以把孔子和他的弟子们对号入座。这里的孔子五官十分清晰,粗眉,大眼,圆鼻,神态谦和。值得注意的是,这时大家还看不见孔子的胡子呢!在他的袖口中有两只双雁头露出,史书上说这是孔子送给老子的礼物。其实,并不是在所有的孔子见老子画像中都能见到“雁”这种礼物。在一幅东汉早期的画像石中孔子带的就不是雁,而是一把长剑。这可不是送给老子的礼物,它是孔子的一种佩饰。据说在那个时候,文人穿长袍佩长剑是一种时尚,就类似于我们今天的年轻人爱穿印有明星图案的T恤一样,是一种时髦的表现。不过还有一种说法,是因为当时游侠、说客之类的人,要周游列国,常常居野外,佩剑是为防不测。不过不管怎样,这些对我们了解孔子的形象都有很大的帮助。

这些画像描绘的应是孔子30岁时的样子,如果没有旁边的题字,单凭这些粗疏的线条,我们很难把他和我们想象中高大魁梧、英俊潇洒的孔子联系在一起。这时他身着平民的衣装,态度谦和温恭,由此,不难想象孔子在当时人们心目中是怎样的形象。这一时期我们主要还是通过身体和动作语言来了解孔子,至于孔子的相貌到底如何,大家还只能远观。但这毕竟是我们见到最早的孔子形象了。在后来的一些资料中我们找到描绘孔子同时期的画像,大家可以看到一个风姿伟岸的孔子站在我们面前,不过这或许是后人把想象中的美男子形象加在

了孔子身上,对孔子的一种美化罢了。在孔子见老子画像中,还有一个手推玩具车的小孩站在两大思想巨人之间玩耍。原来,他就是传说中七岁而为孔子师的项橐。根据文献记载,项橐曾向孔子提出许多问题,孔子无言以对,没有心思周游列国,就回家潜心治学去了。当然这个故事同孔子向老子问礼的事情发生的时间、地点不同,然而创作者却把这些都集中到了一起,这就更进一步地表现出了孔子虚心好学的品质。所以后来人把这些石刻画像取名为《问学围》。

由于时代相隔久远,现在我们还见不到汉代到唐代之间的孔子画像,但是从史书地记载中可以看到,随着绘画技巧的不断完善,出现了一大批喜爱画孔子像的画师,如梁元帝就曾画《孔子七十二门徒像》亲自题赞诗,南朝的陆探微、戴逵等都画过大批的孔子像。他们画的孔子像在当时有着“成人伦,助教化”的作用,对儒家思想地传播也有重要的意义。不过,除了这些文人墨客绘画的孔子像之外,在唐代妇人梳妆用的铜镜上也出现了孔子的形象。在这面铜镜上,孔子兴荣启期的形象都十分模糊,不过这是能够看到那时为数不多的孔子形象之一。它通过十分生活化的载体向后人讲述着孔子和荣启期的故事。那是在孔子出游泰山的时候,他遇风了披鹿裘,胸前懸琴而歌的老者荣启期。孔子上前问道:“老先生为什么这么快乐呀?”荣启期回答道:“我快乐的道理很多,最重要的只有三件:第一,天生万物,唯人为最灵最贵,我是人,这是一乐;第二,人分男女,男尊女卑,我是男人,便是二乐;第三,人寿长短无定,有幼年死的,有中年死的,我都活到九十五岁了,这是第三乐。”可以想象,当时的人们每天拿

起镜子梳妆的时候,都能够看到孔子,想起他带来的知足常乐的故事,使人们的心情也顿时豁朗了许多。

到了宋代,孔子的形象就可以在一些地方找到了。那就是我们自小在学堂里见到的《孔子行教图》。这幅画像传说为唐代“丹青第一高手”吴道子所作。不过从其服饰特征看,应是宋代的样式,这或许是宋人假托吴道子的名字所作。画中的孔子,一身布衣,两手上下叠置交错在一起,似乎在欣喜地聆听着什么,又像在和你细细地长谈,再看那长袍柔和圆润的线条,衣襟轻轻地飘起,的确有“吴带当风”的韵味。此时孔子的形象在人们的脑海中渐渐清晰起来了。更令人高兴的是在西元2002年,北京首都博物馆以94万美的的价格从日本购得了一幅宋代的《孔子及其弟子像》。这幅画像的出现更进一步地丰富了宋代的孔子形象。在这幅流落海外数十年的巨幅长卷中,孔子背面而立,头微侧,在那双炯炯有神的眼睛中,我们看到似乎又有什么新的思想在这位智者的头脑中产生了,他好像又把我们带回了那个悠远的时代,让人欣喜不已。

明代的孔子像受到了文人学士们的改造。即使是完全翻版的鲁司寇像,在宋人眼中,孔圣人头戴官帽,身著官服,怒目圆睁,双唇微张,威风凛凛,而在明代身为官老爷的孔子就少了一丝凶气,多了几分安详。目光也已不再像以前那样凶猛,而是被一种淡然的眼神所取代。虽然还是一张阔面,但整个面部的线条开始柔和地向下,垂腮的眼眉,及胸的胡须,让人看来是那么的和蔼可亲,特别是他的衣着,让我们又一次见到了这位至圣先师平民化的一面。这时还出现了大量

孔子的全身画像,在其中一幅有名的《三圣图》中,孔子坐于颜回、曾參两位高徒中间,宽衣薄带,一幅谦谦老者的样子。再看三人的衣服上,那是画工用小楷在上面抄录的一部《论语》,一笔一画都写的一丝不苟,从这些布满文字的纹理中,足见孔子在当时人们心中的地位有多么重要。这时我们也有幸得见孔子在家中的形象,他身著家居服,微笑地看着我们,这时就连他的大鼻头和龇出的门牙看起来也是那么可爱,亲切,虽然不英俊潇洒,他却仿佛是位邻居长者,胡子里藏满了故事,要向我们娓娓道来。

这一时期还出现了记录孔子生平的《圣迹图》,作者用二十四幅画面从孔子出生的传说,到闻韶乐三月不食肉味,到退修诗书,到最后西狩获麟,哲人其萎,生动得把孔子生活的点点滴滴用图像记录了下来。在这里大家可以看到儿时孔子沐浴时的情景,和人们熟知的问礼老聃的故事,重回夹谷会盟的激烈场面,更可以听到他杏坛学的余音,看见他扎着普通的莲花髻,盘坐于蒲图之上。在山中,在杏坛,把他的思想,做人的准则无私地传播,谆谆地教诲着他的弟子,教诲着每一个瞻仰到《圣迹图》的芸芸众生。

时至清代,孔子得到了皇帝般的礼遇,从西汉高祖到清乾隆皇帝的1700年间,先后有12位皇帝20次亲临曲阜礼拜孔子,仅乾隆皇帝一人就亲至曲阜8次!孔子的家族也世世代代受到封赏,祭孔的文庙遍布全国,并与府学合并在一起。今天当我们走进大成殿,还可以看到端坐在宝座上的孔子,头戴十二旒金冕,圆目历睁,一幅不苟言笑的样子,高高在上接受万人膜拜。身居庙堂之上被神话了的孔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