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乡的风俗文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的家乡慈利县位于湖南省张家界市西北部,地处武陵山脉东部边缘,澧水中游,东北与石门县毗连,东南与桃源县接壤,西北与桑植县相邻,西南与永定区连接,是一个“七山半水分半田,一分道路和庄园”的山区县。慈利县自古是一个多民族县,主要民族有土家族、汉族、还有苗族、回族、白族等。
说到风俗文化,首先令人想到的就是节日风俗,小时候最盼望的就是过节了,因为过节就有好吃的。逢年过节,人们会打糯米糍粑、做竹叶耙耙、炒炒米、做团馓;春日做桐叶耙,秋日做苦荞耙等,都令人嘴馋不已。家族人经常这样评价“嘴巴两块皮,只想好的吃”,凡到慈利的客人,都想尝尝土家的民间食品,因为那些都是融合了人们的智慧及民族特色,又是纯天然自己手工制作,既美味又卫生,让人吃了第一回还想第二回。当然值得关注的不仅是它的美味,还有它的制作过程。制作时,无论大人小孩都可以参与到其中。让我记忆深刻的就是小时候快过年了,大人们相约一起打糯米粑粑,因为打糯米粑粑需要很多人共同完成,首先是把煮好的糯米饭倒在一个洗净的石槽里,由两个力气比较大的男人你一棰我一棰来敲打,打到饭粒都看不清,成一大块可以捏成任意形状。这时候女人就负责捏成一个个小团放在大的木板上,再盖上另一个木板,这时候就可以发挥小孩的作用了,小孩子们都站到木板上去踩,目的是要将糯米团踩扁,成型的糯米粑粑就这样做好了,做好的糯米粑粑过不了多久就会变硬,但是
没关系,硬了之后可以泡在水中,吃的时候拿出来就行了,人们可以烤着吃,可以蒸着吃,也可以煮着吃,有时候可以当饭吃。
我们家乡主要盛产稻谷、包谷、高粱、红薯、荞、粟及各种豆类。慈利人以大米为主兼食包谷、薯类等杂粮;副食有白酒、糍粑、团馓、米豆腐、油炸粑、甜酒糟等。家乡的妇女多为酸香辣制作能手,诸如将四季鲜菜、野菜或五禽六畜之肉通过干制、腌制、烘坑等制成干菜系列,腊菜系列,辣菜系列,酸菜系列等,把人生的日子打发得有滋有味。
大部分慈利人的菜肴讲究酸、香、辣,俗话说:“三日不吃酸和辣,心里就像猫爪抓,走路脚软眼也花”,还有“无辣不出味”之说。平日里人们会放辣椒、胡椒、花椒、大蒜、胡葱等,尤其是辣味必不可少,这可能与我们这的气候有关,因为这儿的气候有时候比较阴冷潮湿,而吃辣椒可以消寒祛湿。因此关于辣椒,人们都有很多种做法,又酸辣椒,干辣椒,泡椒,剁辣椒等,最出名的要数剁辣椒了。剁辣椒基本上家家户户都会有,并且在我们乡还有一个邹胡子剁辣椒厂,制成的辣椒深受辣椒爱好者的追捧。剁辣椒是采用当地盛产的俗称“七姊妹”的朝天椒,再配以花椒,大蒜等各种天然佐料制作而成。剁辣椒既开胃又不上火,而且辣味十足,可以放在菜里面当佐料,也可以直接当菜吃,正是人间一大美味啊!
我们家乡还有各种极具特色的民间文化。这儿又有民间文学,如桩巴龙传说,白龙泉传说,顾公寨传说,李自成四十八寨传说;有
传统音乐,像澧水号子,打硪号子,哭嫁歌,慈利民歌,打镏子,三棒鼓,薅草鼓;有传统舞蹈,如九子鞭,踩莲船,板板龙灯,舞龙灯,狮灯;有传统戏剧,像慈利汉剧;曲艺有慈利渔鼓,慈利地花灯,傩愿戏,慈利阳戏,土地戏;有传统体育、民间杂技:打飞棒,打陀螺,划龙船,跳房子;有传统美术:慈利木雕技艺,慈利石雕技艺,土家族服饰;有传统手工技艺:抬故事,谢氏纸扎,油榨坊传统油榨技艺,提碱,红薯粉丝制作技艺,炕腊肉,灌香肠,传统木质材料建造技艺,土家熬糖,血粑粑制作技艺,年粑粑制作技艺,蒿子粑粑制作技艺,米酒传统蒸制技艺,炮仗制作技艺,木炭烧制技艺,,杀年猪;有传统医药:斑疮医治,接骨术,治瘤瘫术;还有民俗:赶肉、赶山(狩猎),按腌菜,拍甜酒,土家做娃周,端午节,中秋节,三月三,六月六,过小年,过大年,米花节,抬毛菩萨,化九龙水,烧灯火,安山,告祖,五雷山庙会。
慈利县土家族板板龙灯也很有意思。在10月30日举行的全省第二届家具博览会开幕式上,来自慈利县景龙桥乡杨家垭村上百名土家人表演的板板龙灯,成为开幕式上的一大亮点,这也是慈利县土家族板板龙灯被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后的首次演出。
土家族板板龙灯由木板、龙头、龙尾、腊烛等构成。舞龙头顺左方向往内转,再又从中间顺左反转向外,板板龙灯舞成“福禄寿喜”、“太平年”、“祖国万岁”等造型,参加表演队伍少则要三
到四百人,多可达二千余人。
据记载,土家族板板龙灯最早出现在宋朝,发源于慈利县龙潭河镇周围的4个乡镇,是土家族农民喜闻乐见的一项传统舞蹈,也是一种独具特色的民俗活动,具有古、土、狂、美、稀的特征。相传宋代赵匡胤三年间,龙潭河有一名叫张大奎的匪首,为了除恶平难,当地有一名被百姓公认的“赶天二公”李盛,在剿匪的过程中,发动群众各家自备木板一块长五尺,上面点烛灯,连成一条长龙,取名“板板龙灯”诱其出山观灯而擒之,因此有了“板板龙灯”一说。
慈利土家族过春节,一般比汉族提前一、两天,也有提前六、七天的,称为“赶年”。“赶年”的时间,因姓氏宗支而异。清晨得由男子做饭。饭做好,祭祀祖先完毕,再喊女人、孩子起床。饭后,全家出门游玩。土家人平日用鼎罐做饭,“年饭”是将肉切成,加上佐料,一层米一层肉,萝卜等,合煮一锅。"年饭"做好,要先祭祀祖先。祭祀时,焚香燃烛,烧钱化纸,三跪九叩,怀念祖先功德,祈求祖先护佑。团年时,要先给果树和犁铧、牛栏、猪圈、鸡舍喂饭,给碓、磨、锄等贴“压岁钱”,以求五谷丰登、六畜兴旺、瓜果丰硕、财源兴隆。
关于家乡的婚俗。女儿在婚前1个月不参加生产劳动,在家绣花、做鞋。新娘离开娘家前7-10天开始哭嫁,以声音嘶哑为吉祥。《哭嫁歌》的内容,包括哭爹娘、哭哥嫂、哭姐妹、哭祖先、骂媒人等,多是诉说离别之情。有一人独哭,有母亲、姐妹同哭。
接亲时,男方组织“接亲队”到女家接新娘、抬嫁奁,请“土家镏子”奏乐,并放爆竹,热闹非凡。慈利土家族新娘过门的第一个春节要给婆家长辈及亲友筛茶蛋,夫妇俩背上煮熟的鸡蛋、糖、碗、匙,提着开水去各亲朋好友家筛茶蛋,每人1碗,每碗3个蛋加糖开水用茶盘送上,用茶人将事先准备好的“红包”即茶钱放人茶盘作为礼金。此外,逢年过节,公婆生日,媳妇都要给老人筛茶蛋。并且,土家人筛茶蛋必须是3个,千万不能是2个,否则会被误认为骂人.
家乡的丧葬风俗。老人逝世,丧家请来道士主持丧礼,择日安葬。停尸三、五、七天为“丧礼日”。安葬前一天为“大葬日”,要宰牛、羊祭亡人。停尸期间,子女披麻戴孝,跟随道士叩头行丧礼,请人唱孝歌,哀吊亡人。亲戚朋友前来祭奠,吊唁亡人。
关于我家乡的风俗文化,任何文字都不能道尽,只有亲自去体会去感受才能真正体会到其风俗文化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