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dlte无线规划设计指导书v2(下发版)
TD-LTE无线参数手册

中国移动技术规范 T D -L T E 无线参数手册 (大唐移动分册)版本号:V 0.1 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网络部2011-X X -X X 发布 2011-X X -X X 实施NM-TS-2011-XXX目录目录 (2)1范围 (12)2规范性引用文件 (12)3术语、定义 (12)4缩略语 (12)5无线网优参数手册定义模板 (13)6大唐移动通信设备有限公司设备参数集 (14)6.1小区级参数 (14)6.1.1小区本地ID (14)6.1.2小区物理ID (16)6.1.3小区物理ID列表 (17)6.1.4E-UTRA工作频段 (18)6.1.5小区中心频点 (22)6.1.6小区下行系统带宽 (23)6.1.7上行循环前缀长度 (24)6.1.8上下行子帧配置 (25)6.1.9特殊子帧配置 (27)6.1.10小区最大发射功率 (29)6.1.11小区最小发射功率 (30)6.1.12小区参考信号功率 (32)6.1.13无广播传输MCS等级 (33)6.1.14DwPTS数据传输 (35)6.1.15小区覆盖类型 (36)6.1.17小区个性化偏移 (38)6.1.18UE最大功率附加要求 (39)6.1.19小区自动激活指示 (41)6.1.20小区所属跟踪区的ID (42)6.1.21移动网络码 (43)6.1.22移动国家码 (44)6.1.23小区预留指示 (45)6.2小区重选参数 (47)6.2.1同频重选允许指示 (47)6.2.2CSG小区指示 (48)6.2.3CSG ID有效指示 (49)6.2.4CSG ID (50)6.2.5小区选择最小信道要求 (51)6.2.6最小信道要求偏移有效 (53)6.2.7最小信道要求偏移 (54)6.2.8UE最大功率有效指示 (56)6.2.9UE最大功率 (57)6.2.10小区重选迟滞量 (58)6.2.11非同频测量门限有效 (59)6.2.12非同频测量门限 (60)6.2.13服务频点门限 (62)6.2.15小区重选优先级 (65)6.2.16重选定时器时长 (66)6.2.17小区重选最小信道要求 (68)6.2.18UE最大发射功率有效 (69)6.2.19UE最大发射功率 (70)6.2.20服务小区门限存在指示 (72)6.2.21服务小区门限 (73)6.2.22测量带宽是否存在指示 (74)6.2.23测量带宽 (75)6.2.24端口1使用指示 (77)6.2.25相同参考信号指示 (78)6.2.26邻小区MBSFN和服务小区的TDD UL/DL子帧配置信息 (79)6.3信道过程参数 (81)6.3.1PHICH持续时间 (81)6.3.2PHICH资源大小 (82)6.3.3Pb (83)6.3.4Pa (85)6.3.5PUSCH跳频子带数 (86)6.3.6PUSCH跳频模式 (87)6.3.7PUSCH跳频偏移 (88)6.3.8采用64QAM指示 (89)6.3.10导频根序列组偏移 (92)6.3.11导频序列跳频开启指示 (93)6.3.12小区循环移位偏移 (95)6.3.13TTI捆绑开启指示 (96)6.3.14ACK码率偏移 (97)6.3.15RI码率偏移 (98)6.3.16CQI码率偏移 (100)6.3.17PUCCH资源占用量 (101)6.3.18循环移位间隔 (102)6.3.19格式1循环移位数 (103)6.3.20ACK资源偏移 (104)6.3.21ACK反馈模式 (106)6.3.22ACK重复因子 (107)6.3.23与ACK同时传输指示 (108)6.3.24最大带宽重配指示 (109)6.3.25SRS持续时间 (111)6.3.26常规子帧内传输指示 (112)6.3.27SRS跳频带宽 (113)6.3.28可用循环移位数 (114)6.3.29SRS上报周期 (115)6.3.30小区SRS带宽配置 (117)6.3.32DSR上报周期 (119)6.3.33DSR最大传输次数 (120)6.3.34CQI传输占用资源数 (122)6.3.35非周期上报反馈类型 (123)6.3.36周期上报实例周期 (124)6.3.37Pa偏移 (125)6.3.38周期上报格式指示 (127)6.3.39子带CQI遍历次数 (128)6.3.40RI上报周期 (129)6.3.41RI上报子帧偏移 (131)6.3.42与ACK同时上报指示 (132)6.3.43UE发送天线选择方式 (133)6.3.44天线信息配置方式 (134)6.3.45下行传输模式 (136)6.3.46码本限制子集高位比特 (137)6.3.47码本限制子集低位比特 (138)6.3.48下行传输模式 (140)6.3.49寻呼周期内寻呼子帧数 (141)6.3.50BSR周期定时器时长 (142)6.3.51BSR重传定时器时长 (144)6.3.52专用TA定时器时长 (145)6.3.54下行路损改变量 (147)6.3.55PHR禁止定时器时长 (149)6.3.56PHR周期定时器时长 (150)6.3.57下行最大传输次数 (152)6.3.58上行最大传输次数 (153)6.3.59SRB0最大传输次数 (154)6.4随机接入参数 (155)6.4.1竞争前导码数量 (155)6.4.2A组配置存在指示 (156)6.4.3A组包含的前导码数 (158)6.4.4A组Msg3大小上限 (159)6.4.5B组前导码功率偏移 (160)6.4.6功率爬坡步长 (161)6.4.7初始接收目标功率 (163)6.4.8前导码最大传输次数 (164)6.4.9响应接收窗口大小 (165)6.4.10竞争解决定时器时长 (166)6.4.11Msg3最大传输次数 (168)6.4.12前导码根序列逻辑索引 (169)6.4.13PRACH配置索引 (170)6.4.14高速小区指示 (172)6.4.16PRACH频域偏移 (174)6.5切换参数 (176)6.5.1切换算法开关 (176)6.5.2切换判决准则类型 (177)6.5.3目标小区选择策略 (178)6.5.4服务小区RSRP门限 (179)6.5.5服务小区RSRQ门限 (180)6.5.6邻小区RSRP门限 (182)6.5.7邻小区RSRQ门限 (183)6.5.8切换目标小区最大数 (184)6.6调度算法参数 (185)6.6.1上行优先级排队算法 (185)6.6.2上行MCS差别上限 (186)6.6.3子帧资源占用率门限 (188)6.6.4PF调度时间常数 (189)6.6.5PF公式分母放大系数 (190)6.6.6PF公式分子放大系数 (191)6.6.7子帧资源占用率门限 (192)6.6.8下行资源分配类型 (193)6.6.9下行调度算法类型 (195)6.6.10重传MCS可变指示 (196)6.6.11PF调度时间常数 (197)6.7小区间干扰协调参数 (198)6.7.1ICIC算法开关 (198)6.7.2ICIC算法类型 (199)6.7.3上行边缘资源起始位置 (201)6.7.4下行边缘资源起始位置 (202)6.7.5上行边缘资源数目 (203)6.7.6下行边缘资源数目 (204)6.8上行功控算法参数 (206)6.8.1PUCCH目标信噪比 (206)6.8.2部分路损补偿系数 (207)6.8.3非持续调度期望功率 (208)6.8.4PUCCH期望功率 (209)6.8.5PUCCH1调整量 (211)6.8.6PUCCH1b调整量 (212)6.8.7PUCCH2调整量 (213)6.8.8PUCCH2a调整量 (214)6.8.9PUCCH2b调整量 (215)6.8.10Msg3期望功率增量 (217)6.8.11非持续调度信噪比增量 (218)6.8.12按MCS调整功率指示 (219)6.8.13功率调整方式 (221)6.8.14PUCCH信噪比增量 (222)6.8.15SRS信噪比增量 (223)6.8.16路损滤波系数 (224)6.8.17PUSCH功控DCI (225)6.8.18PUCCH功控DCI (227)6.9业务参数 (228)6.9.1探询重传定时器时长 (228)6.9.2新传输PDU探询间隔 (230)6.9.3ARQ最大重传次数 (231)6.9.4UM SN长度 (232)6.9.5AM重排序定时器时长 (233)6.9.6UM重排序定时器时长 (235)6.9.7状态禁止定时器时长 (236)6.10UE测量参数 (238)6.10.1移动状态判决时长 (238)6.10.2正常状态附加判决时长 (239)6.10.3中速状态切换次数门限 (240)6.10.4高速状态切换次数门限 (241)6.10.5服务小区RSRP门限 (242)6.10.6RSRP滤波系数 (244)6.10.7RSRQ滤波系数 (245)6.10.8A1事件上报参数 (247)6.10.9A2事件上报参数 (259)6.10.10A3事件上报参 (272)6.10.11A4事件上报参数 (283)6.10.12A5事件上报参数 (296)6.10.13B1事件上报参数 (311)6.10.14B2事件上报参数 (328)6.10.15UE定时器及常量 (351)6.11业务参数 (361)6.11.1探询重传定时器时长 (361)6.11.2新传输PDU探询间隔 (362)6.11.3新传输字节探询间隔 (364)6.11.4ARQ最大重传次数 (365)6.11.5UM SN长度 (366)6.11.6RLC接收端参数 (367)6.11.7AM重排序定时器时长 (369)6.11.8UM重排序定时器时长 (370)6.11.9状态禁止定时器时长 (372)1范围2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
LTE室分优化指导手册V2.2

XX移动TD-LTE室分优化指导手册目录前言 (1)第一章室分系统网络质量评估体系 (2)第二章MR弱覆盖 (9)2.1 整治流程 (9)2.2 流程分析 (10)2.3 典型案例 (15)2.3.1 肥西中医院老楼弱覆盖—无源器件故障 (15)2.3.2 蜀鑫路营业厅信号泄漏—信号外泄 (17)第三章高重定向 (19)3.1 整治流程 (19)3.2 流程分析 (20)3.3 典型案例 (23)3.3.1 工商行政大楼---分布系统问题 (23)3.3.3 某地XX大市场服装世界—经纬度错误 (25)3.3.2 七里塘镇营业厅—邻区问题 (27)第四章CSFB低回落 (30)4.1 整治流程 (30)4.2 流程分析 (31)4.3 典型案例 (35)4.3.1 XX万通汽车专修学院—经纬度偏差导致 (35)4.3.2 恒盛豪庭二期—深度覆盖不足 (36)4.3.3 星光天地2-- 4G/2G覆盖不同步 (37)第五章零流量 (40)5.1 整治流程 (40)5.2 流程分析 (41)5.3 典型案例 (44)5.3.1 某地生态酒店 (44)第六章室分小区参数优化 (46)6.1 功控参数 (46)6.1.2 原理 (47)6.1.3 涉及参数 (49)6.1.4 验证方案 (50)6.1.5 验证结果 (50)6.1.6 结论 (51)6.2 基于室分泄漏的异频切换 (51)6.2.1 测试背景 (51)6.2.2 测试情况 (52)6.3 测试结论 (53)后记 (55)附录:室分经纬度异常定位方法 (56)前言TD-LTE网络是中国移动新建设的4G网络,TD-LTE室分是对4G网络的必要补充。
对数据业务的承载能力而言,目前某地GSM室分小区流量占比14.25%,TD-SCDMA室分小区流量占比25.92%,LTE室分小区日流量占全网比例已高达28.61%,4G室分已正在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
TD-LTE无线网络规划

邻区规划:与3G林区规划原理基本一致,综合考虑各小区的覆盖范围及站间距、方 位角等进行规划;LTE与TD-SCDMA、GSM等异系统间的邻区规划也需要关注。 频率规划:室外站点采用同频组网时,邻区规划演变成基于SFR的ICIC;室内覆盖 同一水平层面如需要多个小区时,相邻小区间建议采用异频组网,根据场馆和频率 带宽的具体情况将每小区配置20M或者10M带宽。 码资源规划:与3G的扰码规划类似,码字规划基于不同码字之间的互相关特性,基 本原则是覆盖区交叠的相邻小区不分配互相关性相对较高的码字对,考虑到PCI资源 充足,LTE的PCI规划比TD-SCDMA的扰码规划相对容易。
22 © Nokia Siemens Networks
RLC Throughput (UL)覆盖预测
1
概述
无线网建设指标要求 LTE无线网络估算 TD-LTE网络仿真分析
2
3
4
5
TD-LTE参数规划
23
© Nokia Siemens Networks
无线网络参数规划
无线网络规划阶段,对无线参数进行初步的规划,主要包括频率规划、码资源规划和邻 区规划:
3
© Nokia Siemens Networks
TD-LTE 无线网络规划的特点
可变带宽
• TD-LTE系统带宽可以配置为1.4MHz、3.0MHz、5MHz、10MHz、 15MHz、20MHz • 网络规划中需要根据不同带宽对容量、系统开销分别考虑
• TD-LTE采用OFDM多载波技术,每个PRB包含12个子载波
无线网络预规 划报告
系统仿真 清频测试 站址勘测 N 是否满足设计 目标?
站点勘测报告
清频测试报告
站址选择
南京TDLTE无线网络规划方案设计

南京TD-LTE无线网络规划方案项目名称规划技术研究文档编号版本号V0.0.1作者钟华版权所有大唐移动通信设备有限公司本资料及其包含的所有内容为大唐移动通信设备有限公司(大唐移动)所有,受中国法律及适用之国际公约中有关著作权法律的保护。
未经大唐移动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以任何形式复制、传播、散布、改动或以其它方式使用本资料的部分或全部内容,违者将被依法追究责任。
文档更新记录目录1 总述1.1 南京市概况2 TD-LTE网络架构简介TD-LTE无线网络构架如下图:图3-1 TD-LTE无线网络构LTE的系统架构如上图所示。
LTE的接入网E-UTRAN由eNB构成,eNB之间通过X2接口互连,每个eNB又和演进型分组核心网通过S1接口相连。
相比于3G网络,LTE网络架构中节点数量减少,网络架构更加趋于扁平化,这种结构有利于简化网络和减小延迟,能够满足低时延,低复杂度和低成本的要求。
2.1 eNBeNB具有下述功能:✓无线资源管理相关的功能,如无线承载控制、接纳控制、连接移动性管理、上/下行动态资源分配/调度✓UE附着时的MME选择。
由于eNB可以与多个MME/S-GW之间存在S1连接,在UE初始接入到网络时,需要选择一个MME进行附着✓提供到S-GW的用户面数据的路由✓系统广播消息的调度与传输。
系统广播消息的内容可以来自MME或者操作维护,eNB负责按照一定的调度原则向空中接口发送系统广播信息✓寻呼消息的调度与传输。
eNB在接收到来自MME的寻呼消息后,根据一定的调度原则向空中接口发送寻呼消息✓IP头压缩与用户数据流的加密✓测量与测量报告的配置2.2 MMEMME具有下述功能:✓NAS信令及其安全;跟踪区域(Tracking Area)列表的管理✓P-GW和S-GW的选择✓跨MME切换时对于MME的选择✓在向2G/3G接入系统切换过程中SGSN的选择✓鉴权、漫游控制以及承载管理✓3GPP不同接入网络的核心网络节点之间的移动性管理(终结于S3节点)✓信令面的合法监听2.3 SAE-GWSAE-GW具有下述功能:✓S-GW和P-GW,S-GW作为面向eNodeB终结S1-U接口的网关,负责数据处理✓P-GW与分组数据网(PDN)连接✓S-GW和P-GW接受MME的控制,承载用户面数据S-GW的主要功能包括:✓当eNodeB间切换时作为本地锚定点并协助完成eNodeB的重排序功能✓在3GPP不同接入系统间切换时的移动性锚点(终结在S4接口,在2G/3G系统和P-GW间实现业务路由)✓合法侦听以及数据包的路由和前转✓根据每个UE、,PDN和QCI的上行链路和下行链路的相关计费P-GW的主要功能有:✓分组数据包路由和转发✓3GPP和非3GPP网络间的Anchor功能✓UE IP地址分配,接入外部PDN的网关功能✓基于用户的包过滤✓合法侦听✓计费和QoS策略执行功能✓DIP功能✓基于业务的计费功能✓在上行链路中进行数据包传送级标记✓上下行服务等级计费以及服务水平门限的控制✓基于业务的上下行速率的控制2.4 HSSHSS用于存储用户签约信息的数据库。
2-TD-LTE无线网络配置

同步配置
ManagedElement
Equipment Subrack Slot PlugInUnit ExchangeTerminalIp GigaBitEthernet IpInterface=2
IpSystem
IpAccessHostEt
TransportNetwork
ENodeBFunction
第二部分:
TD-LTE无线网络配置
课程内容:
• E-UTRAN接口协议栈 • 操作维护配置 • 同步配置 • 硬件配置 • 传输网络配置 • 小区及邻区关系配置
LTE基站逻辑结构
天线单元组 X X X Sector Cell Cell RRU
X
X X 塔放
X
X X 塔放
天线单元组
网管 同步源 Mul
操作维护配置
ManagedElement 设置属性参数 logicalName.
Equipment Subrack Slot PlugInUnit ExchangeTerminalIp GigaBitEthernet IpInterface=1
IpOam
ENodeBFunction
RbsConfiguration Ip
ManagedElementData
RbsConfiguration
- ipAddress 业 务IP地址
TimingUnit
ntpServerAddressPrimar y -ntpServerActivePrimary
ossCorbaNameServiceAddress
-ntpServerAddressSecon dary -ntpServerActiveSecond ary - nodeLocalTimeZone
TD-LTE无线网络规划

需求分析 阶段 :首先 ,要解决热点区域的高速 、大流量的业务需 求: 其 次, T D — L T E整个规划 区内必须做到连续覆盖 ,使用户在使用过
程中在不同系统间过多切换的这种情况不会发生。 网络规模估算阶段 首先 , 针对无线传播模型,根据规划区所在城 市情况进行校正 , 接下来根据链路预算公式计算 出各种无线环境下的扇
随着中国移动加速推进 4 G的步伐 , T D — L T E 即将进入大规模商用 应的信道调度算法 i同 2 G和 3 G系统不同 , 前两个系统只重视大尺度 衰落,因为T D — L T E 系统所采用的关键 技术含 Ml MO技术 , 所 以对于 小尺度衰落也要引起足够重视 ; 最后,小区间干扰协调算法也是容量预 测中需要重点考虑的问题之一。
续工程建设具有较强的指导意义。任何一种无线通信 网络的规划都是必 须建立在需求的基础上的,因此,首先对其需求来进行分析。T D — L T E 同3 G相比而言 , 在需求上的差异大体上集中在下面几点 1 新部署场景
T D — L T E系统 的参数规划 由以下几个重要部分组成 。1 )频率规
划 :在 2 O MH z 同频组网情况下 ,邻 区规划需要考 虑载 波间干扰协调
( I C I C )技术 ; 而对于 T D — L T E 无线网络系统可选工作频段 比较多 , 在 建网初期既可 能使用 多个分裂 的频段 ,并且部分频段与 T D — S C D MA 无线网络 系统共用,故在频率规划时 必须要注意与 T D — S C D MA的频
站址名单 , 然后根据前期 2 G和 3 G工程站点和新选站点的勘察信息确 定出可使用站点。对于 T D — L T E系统宏站来说同样使用双极化智能天 线, 这种天线由于较宽较重 , 对天馈的施工有~定挑战,在勘察时要注 意天线的风阻、铁塔的承重、施工面积等诸多问题 。
TD-LTE无线参数规划指导书

TD-LTE无线参数规划指导书目录TD-LTE无线参数规划指导书 (1)1.引言 ............................................................................................................. 错误!未定义书签。
1.1编写目的............................................................................................... 错误!未定义书签。
1.2预期读者和阅读建议........................................................................... 错误!未定义书签。
1.3文档约定............................................................................................... 错误!未定义书签。
2.无线参数规划 (2)2.1频率规划 (2)2.1.1频率组网方案 (2)2.1.2频段与绝对频点号 (3)2.1.3频率规划原则 (6)2.1.4现网常用配置 (7)2.2时隙配比规划 (8)2.2.1帧结构 (8)2.2.2上下行时隙规划 (9)2.2.3特殊子帧时隙规划 (10)2.2.4 TD-LTE与TD-SCDMA帧时隙共存方案 (10)2.2.5 TD-LTE时隙配置原则 (12)2.2.6现网常用配置 (13)2.3功率规划 (14)2.3.1 LTE小区功率规划 (14)2.3.2各信道功率偏置 (14)2.3.3 TDL和TDS双模协同功率规化 (16)2.3.4现网常用配置 (16)2.4邻区规划 (16)2.4.1LTE邻区规划原则 (16)2.4.2现网设备能力 (17)2.5PCI规划 (17)2.5.1PCI规划约束条件 (17)2.5.2PCI规划原则 (18)2.6 E NB ID规划 (18)2.7本地C ELL ID及小区ID规划原则 (19)2.8ECGI规划 (19)2.9TA规划 (19)2.9.1 TA及TAlist区域规划原则 (19)2.9.2 LTE系统TA list规划结果 (20)2.9.3 TAC 编号规则 (21)2.9.4 现网TA配置 (22)2.10传输规划 (22)2.10.1 传输带宽规划 (22)2.10.2 VLAN规划 (24)2.10.3 IP地址规划 (24)2.11PRACH规划 (25)2.11.1Preamble格式规划 (25)2.11.2 PRACH配置索引配置原则 (27)2.11.3 ZC根序列规划 (27)2.11.4 现网常用配置 (30)2.无线参数规划2.1 频率规划2.1.1频率组网方案LTE频率规划的工作,就是将可用的频谱资源如何划分,可用频谱资源划分为多少可用频点,相邻频率带宽交叠带来的干扰评估,如何考虑小区间干扰的问题等。
TD-LTE无线参数(V3.10.10)指导优化手册_R1.0_ 提交中移集团版本

小区CP ID 端口内部通道能量合并方式 Ir天线组对象 射频口对象 关联的基带设备 上行激活天线位图
小区CP ID 用于当下行小区参考信号某端口 映射多通道时,在端口内部的这 些通道能量合并方式。 Ir天线组对象 射频口对象 线缆级联连接的基带设备 上行激活天线位图
CP标识 用于当下行小区参考信号 某端口映射多通道时,在 端口内部的这些通道能量 Ir天线组对象 射频口对象 线缆级联连接的基带设备 上行激活天线位图 天线端口与天线通道的映 射关系 小区模式
完整性保护算法
移动性管理对象ID 对象描述
NACC开关
本参数定义了PDCP的完整 性保护算法,包括: EIA0,128-EIA1,128EIA2,128-EIA1(优先级 高)和 128-EIA2(优先级 低),128-EIA2(优先级 高)和128-EIA1(优先级 本参数定义了PDCP的完整性保护 低),128-EIA3,128算法,包括:not EIA1(优先级高)和 128support(SAMSUNG),128-EIA1, EIA2(优先级中)和128128-EIA2,128-EIA1(优先级 EIA3(优先级低),128高)和 128-EIA2(优先级低), EIA1(优先级高)和 128128-EIA2(优先级高)和128EIA3(优先级中)和128EIA1(优先级低),spare3, EIA2(优先级低),128spare2,not support(QUALCOM) EIA2(优先级高)和 128EIA1(优先级中)和128EIA3(优先级低),128EIA2(优先级高)和 128EIA3(优先级中)和128EIA1(优先级低),128EIA3(优先级高)和 128EIA1 (优先级中)和 128RDN(Relative Distinguished RDN Name),RDN表示父亲节点 范围内的唯一标识 对象的用户友好性描述,由系统 对象的用户友好性描述, 生成。 由系统生成。 在LTE系统向GSM系统切换时, 在LTE系统向GSM系统切 如果这个参数指示目标GERAN是 换时,如果这个参数指示 目标GERAN支持NACC, 否支持NACC,那么LTE可以通过 那么LTE可以通过NACC获 NACC获得目标领取的相关信息, 得目标领取的相关信息, 这样在下发切换命令时就可以把 这样在下发切换命令时就 这些信息告知UE。 可以把这些信息告知UE。 GERAN RIM过程开关 GERAN RIM过程开关。
TD-LTE_无线网络规划介绍

> 内部公开
1G表示第一代移动通讯技术,以模拟技术为基础的蜂 窝无线电话系统。1G无线系统在设计上只能传输语音 流量,并受到网络容量的限制; 2G 表示第二代移动通信技术,系统对语音系以数字 化方式传输,除具有通话功能外,某些系统并引入了 短信功能。但因为速度缓慢,只适合传输量低的电子 邮件、软件等信息; 3G表示第三代移动通信技术,以宽带CDMA技术为主, 并能同时提供话音和数据业务的移动通信系统 。
18
覆盖估算
• 通过链路预算计算最大路损 • 根据传播模型计算小区覆盖半径
Tx Power Gain/Loss
MAPL
Body & Penetration Loss
Shadow Fading Margin
cell radius
Rx Power Gain/Loss
TD-LTE链路预算
Step1 Step1 Step2 Step3 Step2 Step4 Step5 Step3 Step6 Step4 业务信道
21
容量估算
无线环境
GSM、TD-SCDMA R4:语音或混合业务,通常 为硬容量。
B A 影响因素 众多
调度算法
设备性能
TD-SCDMA HSDPA:数据业务,容量同调 度算法、用户分布、控制信道等相关。 可用资源少,灵活性中等。
C 多天线技
术
E
D
干扰消除
TD-LTE:影响因素众多,无法利用公式简单计算系统容量 通过系统仿真和实测统计数据,得到各种无线场景、各种网络配置下的小 区吞吐量和小区边缘吞吐量;根据各地具体情况,查表完成容量估算。
> 内部公开
原理框图
• MIMO技术大致可以分为两类:发射/接收分集和空间复用。 传统的多天线被用来增加分集度从而克服信道衰落,具有 相同信息的信号通过不同的路径被发送出去,在接收机端 可以获得数据符号多个独立衰落的复制品,从而获得更高 的接收可靠性。与分集技术相反,空间复用利用的是信道 的衰落。
诺基亚规划优化方案及指导手册V2.2

,用户处于高速率的比例明显较高
。
周边有高站情况下,其邻区的 载波速率相比周边无高站情况 下下降20%左右,说明高站会 影响邻区的吞吐量。
➢责任人:规划组 •负责串联电信客户、设计院、传输规划、GDC的 数据和协调。 ➢输入:电信客户和设计院的规划原则,编号原 则、传输规划的IP规划 ➢过程 •制定各网元编号(eNB ID,名称等),规划PCI、 PRACH,邻区数据。 ➢输出:规划参数表
由于LTE系统中,业务 负载的不同将带来干扰的 变化,从而影响覆盖性能 的变化,因此在覆盖规划 中需考察不同网络负载条 件下的覆盖能力。
LTE覆盖规划:在目标业务速率要求和网络负载条
件下,对参考信号和业务信道覆盖能力的规划,重点
在于准确的传播模型。
覆盖规划方法
➢链 路 预 算 仍 是可行 的 方法 ➢对 RS 信 号 进 行 覆 盖 性 能预测 ➢上 下 行 控 制 信道的 覆 盖性能进行预测; ➢结 合 小 区 边 缘业务 速 率来评定小区的有效覆 盖范围
第二步:识别网络低SINR 区域 ➢基于仿真结果识别重要 区域的低SINR分布
第三步:给出精细化调 整建议 ➢基于SINR仿真输出站 点调整建议
站点合理性分 析
识别低SINR 区域
输出调整建议
LTE容量参数
➢与CDMA不同,LTE小区 的容量与信道配置和参数配 置,调度算法、小区间干扰 协调算法、多天线技术选取 等都有关系
第一步:搭建网络整体拓 扑架构 ➢利用现网站点,结合外 场测试结果,分场景进行 网络拓扑分析,选择合理 站点
第二步:进行覆盖精细 规划 ➢结合仿真数据、现网 ATU数据和MR数据, 识别潜在弱覆盖区域, 给出调整建议
第三步:给出建设策略 ➢给出站点选点建议、建 设优先级、天线工参
2014-02-15-安徽移动TD-LTE无线参数设置指导手册

安徽移动TD-LTE无线参数设置指导手册网络部2014.21互操作邻区配置1.1总体原则TD-LTE建设初期由于覆盖不足,需要通过4G与3G、2G互操作来保证用户业务感知。
系统间互操作可最大化地利用现有3G、2G网络的覆盖优势,以对4G 网络进行有益的补充。
当前互操作总体原则是:空闲态、数据业务连接态需支持4G/3G双向、4G 到2G单向、3G/2G双向互操作,2G到4G的小区重选目前尚不支持,方案是终端回落到2G后,通过3G桥接实现;语音业务,4G到2G单向回落、3G到2G 单向切换。
互操作方案示意图如下所示:1.2互操作邻区配置2G/3G/4G互操作邻区配臵是否准确和完整,直接影响用户体验。
根据异系统邻区类型,大体上分为两类,一是异系统邻区为宏站小区,邻区个数建议不超过8个。
当宏站邻区较多时,通过综合考虑站点距离、方位角、层数、切换次数等因素,排序选择8个最优邻区;二是异系统邻区为室分小区,直接全部添加,且不占宏站邻区数。
建议优先配臵与其共站的异系统小区,及与该小区切换次数较多的邻区。
1.2.1 邻区配置原则✧4G配臵2G邻区(1)4G与2G小区共站(站间距<50米),4G首先需要配臵所有共站的2G小区;同时需要继承其同方向角的2G共站小区(暂定方向角偏差在60度内为同方向小区)的2G邻区。
(2)4G仅与3G小区共站,4G需要配臵所有3G共站小区的2G邻区。
(3)4G站点为新建站,优先添加第一圈2G邻区。
添加原则:距离4G站点最近的N个(N建议小于9个)2G站址中, 如果存在室外小区,则选择天线方向指向本小区的2G小区(建议是法线正负60°之内);如果存在室分小区,则无需考虑方向角,直接添加。
(建议距离在1km范围内,室外小区不超过8个,室分小区全部添加)(4)如果4G与2G共室分,4G需要配臵该2G室分,以及该2G室分小区的邻区。
注:在上述方法配臵2G邻区时,需要检查所有2G邻区是否位于同一个MSC Pool内,对跨MSC POOL的2G频点需进行删除。
TD-LTE 无线网络规划介绍

MAPL
Body & Penetration Loss
Shadow Fading Margin
cell radius
Rx Power Gain/Loss
6
链路预算对比
• • • • 2G GSM:固定配置计算,同容量无关 3G R4 TD-SCDMA:码道受限系统,同容量关系小 3G R5 HSPA:物理资源有限,同容量、干扰关系中等 4G TD-LTE:资源使用灵活,同业务、干扰相关性强
•
公共(控制)信道 手机接收机灵敏度 人体衰落余量 干扰余量 环境噪声余量 最小接收电平门限 穿透损耗余量 接收场强要求(室外接 收点)
TD-LTE RS -125 3 7 2 -113 13
-100
• 穿透损耗差异
14
共覆盖问题-TDS/TDL覆盖对比2
• 链路预算对比
Downlink Channel
Channel MAPL 1024 142.93 4096 139.39
TD-LTE
PDCCH 134.91 PBCH 141.42 PHICH 133.61 CRS 119.42 CS12.2k 125.20
TD-SCDMA
PS64 125.50 PS128 122.60 HS256 120.46
15
共覆盖问题-D/F频段覆盖分析结果
• 以某城市环境为例,分析结果如下:
天馈情况 密集城区 一般城区 相同 微调
D频段相对F频段 新建站点
需要 需要
无需新建站情况 (示例)
站间距<300m 站间距<500m
新建站址 部分可利旧G网 需新增站址
郊区
部分调整
TD-LTE高铁专网网优指导书v2-1

TD-LTE高铁专网网优指导书2014年6月目录1.1单验 (4)1.2勘测信息收集: (5)1.2.1天线规划原则 (7)1.2.2调整前后现场必须做的 (8)1.3检查站点状态、基本参数 (9)1.3.1站点状态 (9)1.3.2检查邻区关系设置 (9)1.3.3切换参数设置 (10)2 列车拉网测试 (10)2.1车型及损耗 (10)2.1.1车型、车次、车损 (10)2.1.2列车车速统计 (11)2.2列车测试注意事项 (12)2.2.1测试前工作准备 (12)2.2.2GPS注意点 (13)2.2.3规范Log命名 (13)2.2.4测试数据保存及统计输出 (13)3 高铁现网组网方式及设备 (14)3.1江苏移动三条线路专网小区覆盖 (14)3.2组网方案 (14)4 高铁优化思路 (17)5 优化案例 (20)5.1站台覆盖场景 (20)5.1.1“无锡”大站专网衔接优化案例 (20)5.1.2“无锡新区”小型站专网衔接优化案例 (23)5.2一般覆盖场景 (26)5.2.1亭子桥RL站点南侧覆盖偏弱 (26)1前言根据未来高铁的发展趋势,高铁覆盖方案应该能满足350km/h以上速度,最快达到450km/h的高速行驶要求。
新型全封闭车厢对手机信号的衰耗在24dB之上。
根据建成后的高铁专用通信网推断,高铁覆盖方案在最短发车间隔(3分钟)状态下应该满足300名左右旅客的话务量需求,网络接通率超过95%,覆盖率为99.5%,掉话率不高于5%,切换成功率在90%以上。
高速列车场景的网络覆盖面临以下挑战。
车体穿透损耗大:高速列车采用密闭式厢体设计,增大了车体损耗。
各种类型的CRH列车具有不同的穿透损耗,中兴通讯对各种主要客运车型的损耗情况进行了详细测试,综合衰减值如表1所示。
多普勒频偏:高速覆盖场景对 LTE系统性能影响最大的是多普勒效应。
接收到的信号的波长因为信号源和接收机的相对运动而产生变化,称作多普勒效应。
Word版可编辑-TDLTE无线网络规划设计高级精心整理

TD-LTE无线网络规划设计目录第一章概述 (10)1.1.LTE发展概况 (10)1.2.系统架构 (10)1.2.1.LTE系统网络架构 (10)1.2.2.E-UTRAN与EPC的功能划分 (13)1.3.业务承载 (16)1.3.1.移动通信市场需求现状和趋势 (16)1.3.1.1.用户对业务的需求 (17)1.3.1.1.1.趋势1:移动互联网 (17)1.3.1.1.2.趋势2:生活化——工作化 (17)1.3.1.1.3.趋势3:视频化 (18)1.3.1.1.4.趋势4:物联网 (18)1.3.1.2.用户对网络带宽的需求 (19)1.3.2.LTE FDD/TD-LTE与2G/3G网络业务承载能力对比 (19)1.3.3.移动宽带业务和应用的发展趋势 (21)第二章TD-LTE关键技术 (23)2.1.多址传输方式 (23)2.1.1.OFDM技术综述 (24)2.1.2.LTE协议中的下行多址技术——OFDMA (25)2.1.3.LTE协议中的上行多址技术-SC-FDMA (27)2.2.MIMO与智能天线技术 (28)2.2.1.发射分集 (29)2.2.2.预编码技术 (30)2.2.3.波束赋形 (31)2.2.4.双流波束赋形 (32)2.2.5.多用户MIMO (34)2.3.调度技术 (36)2.3.1.上行调度 (37)2.3.2.下行调度 (39)2.4.干扰抑制技术 (41)2.4.1.频率复用 (42)2.4.1.1.静态频率复用 (43)2.4.1.2.准静态频率复用 (44)2.4.2.干扰协调 (45)第三章无线网络规划技术要点 (49)3.1.TD-LTE频率资源及组网方式 (49)3.1.1.TD-LTE频率资源 (49)3.1.1.1.国际LTE频率规划情况 (49)3.1.1.2.国内现有通信系统频段资源分配情况 (51)3.1.2.同/异频组网方案分析 (51)3.1.2.1.频率复用万式 (52)3.1.2.2.组网性能衡量标准 (53)3.1.2.3.干扰规避措施 (54)3.1.2.4.控制信道性能 (56)3.1.2.5.业务信道性能 (57)3.1.2.6.同/异频组网建议 (57)3.2.TD-LTE覆盖性能分析 (57)3.2.1.TD-LTE覆盖特性 (57)3.2.2.TD-LTE链路预算 (59)3.3.TD-LTE系统容量分析 (61)3.3.1.TD-LTE容量评估指标 (61)3.3.2.影响TD-LTE容量性能的主要因素 (63)3.4.多系统共存干扰分析 (65)3.4.1.TD-LTE与系统工作频段 (65)3.4.2.干扰的分类 (66)3.4.2.1.杂散干扰 (67)3.4.2.3.阻塞干扰 (71)3.4.3.干扰隔离分析与结论 (71)3.4.3.1.杂散干扰隔离分析 (71)3.4.3.2.阻塞干扰隔离分析 (74)3.4.4.互调干扰隔离分析 (75)3.4.5.TD-LTE宏基站与其他系统共址时干扰隔离距离要求 (76)第四章宏峰窝网络规划 (78)4.1.规划流程 (78)4.2.网络建设需求分析 (79)4.2.1.业务需求预测 (79)4.2.1.1.用户规模预测 (80)4.2.1.1.1.预测方法概述 (80)4.2.1.1.2.应用建议 (85)4.2.1.2.业务量预测 (85)4.2.1.2.1.趋势外推法 (85)4.2.1.2.2.单机业务量乘用户数预测法 (87)4.2.1.2.3.计费时长(总数据流量)预测法 (90)4.2.1.2.4.最终预测结果的取定 (91)4.2.3.TD-LTE建设策略 (95)4.2.3.1.TD-LTE业务定位 (96)4.2.3.2.TD-LTE覆盖策略 (96)4.3.预规划 (97)4.3.1.TD-LTE预规划流程 (97)4.3.2.覆盖估算 (99)4.3.2.1.基本特征 (99)4.3.2.2.覆盖估算方法 (99)4.3.3.容量估算 (100)4.3.3.1.基本特征 (100)4.3.3.2.容量估算方法 (102)4.3.3.2.1.估算流程 (102)4.3.3.2.2.系统容量资源 (102)4.3.3.2.3.业务模型 (103)4.4.站址规划 (105)4.5.规划仿真 (107)4.5.1.数据准各 (107)4.5.2.仿真流程 (110)4.6.无线资源及参数规划 (113)4.6.1.PCI规划 (113)4.6.1.1.PCI规划简介 (113)4.6.1.2.PCI规划基本原则 (114)4.6.2.TA规划 (115)4.6.2.1.TA规划简介 (115)4.6.2.2.TA规划原则 (115)第五章室内网络规划 (118)5.1.室内覆盖系统概述 (118)5.1.1.建设的必要性 (118)5.1.2.系统特性 (119)5.1.3.室内覆盖系统 (120)5.2.TD-LTE室内网络规划设计 (121)5.2.1.规划设计思路 (121)5.2.2.规划设计原则 (121)5.3.TD-LTE室内覆盖性能分析 (123)5.3.1.TD-LTE室内覆盖规划方法 (123)5.3.1.1.方法一:由目标边缘速率估算覆盖半径 (124)5.3.1.2.方法二:已知覆盖半径估算边缘速率 (124)5.3.2.TD-LTE室内覆盖场强分析 (126)5.3.2.1.TD-LTE室内覆盖系统自身网络需求 (126)5.3.2.2.室内外小区的协同关系 (127)5.3.2.3.基于已有网络的改造需求 (128)5.3.2.4.电磁辐射标准限制 (129)5.4.TD-LTE室内覆盖信源规划 (130)5.4.1.TD-LTE室内覆盖信源选取 (130)5.4.2.分区规划 (131)5.4.3.RRU设置 (131)5.5.TD-LTE室内分布系统规划 (132)5.5.1.TD-LTE窒内建设模式 (132)5.5.2.MIMO双流分布系统建设 (133)5.5.3.天线设置 (134)5.6.TD-LTE室内覆盖系统建设要求 (134)5.6.1.机房配套要求 (134)5.6.2.室内分布系统要求 (134)5.6.2.1.天线口功率要求 (134)5.6.2.2.无源器件建设及改造 (135)第六章TD-LTE扩大规模测试与攻关 (137)6.1.TD‐LTE攻关项目最新进展 (137)6.2.TD‐LTE攻关项目主要成果综述 (137)6.3.详细测试成果 (139)6.3.1.面向规划 (139)6.3.1.1.RS-SINR与业务速率关系 (139)6.3.1.2.RSRP和速率的关系 (140)6.3.1.3.RSRP和SINR关系 (140)6.3.1.4.TD-LTE规划指标 (140)6.3.1.5.不同场景下业务信道与控制信道覆盖匹配度 (142)6.3.1.6.不同站间距、不同建筑类型、不同覆盖场景的室内深度覆盖性能 (142)6.3.1.7.TD-S与TD-L的覆盖能力差异 (143)6.3.2.面向建设 (144)6.3.2.1.室外多天线 (144)6.3.2.2.网络结构 (145)6.3.2.3.室内分布 (146)6.3.3.面向组网 (150)6.3.4.面向优化 (152)第一章概述1.1.LTE发展概况LTE (Long Term Evolution)是3GPP于2004年11月启动的UMTS技术长期演进项目,分为FDD(频分双工)方式的LTE和TDD(时分双工)方式的LTE,其中TDD方式的LTE又由于演进路线的不同分为LTE TDD1和LTETDD2。
(完整版)LTE室分规划设计指导书V2

中国移动浙江公司目录1 TD-LTE室分规划原则...........................................................1.1规划原则..............................................................1.2频段选择..............................................................1.2.1 中国移动频率使用原则 ....................................................1.2.2 同频或异频组网方式......................................................1.3信源规划建设原则 ......................................................1.3.1信源使用原则..........................................................................................................................1.3.2电梯地下室建设原则 ..............................................................................................................1.3.3营业厅建设原则 ......................................................................................................................2 TD-LTE室分设计原则...........................................................2.1天线口功率及边缘场强...................................................2.2 RRU使用原则................................................................2.3覆盖设计原则...........................................................2.4无源器件使用原则.......................................................2.5天线设计原则...........................................................2.6馈线改造使用原则.......................................................2.7外泄设计原则...........................................................2.8切换设计原则...........................................................2.9容量设计原则...........................................................3 TD-LTE室分建设原则..........................................................3.1 新建.................................................................3.1.1TD-LTE全楼单天馈方案设计 ................................................3.1.2TD-LTE全楼双天馈方案设计 ................................................3.1.3TD-LTE局部双天馈方案设计 ................................................3.2 改造.................................................................3.2.1TD-LTE全楼单天馈方案设计 ................................................3.2.2TD-LTE全楼双天馈方案设计 ................................................3.2.3TD-LTE局部双天馈方案设计 ................................................1TD-LTE室分规划原则1.1LTE站点规划原则LTE站点规划原则:主要依据现网高话务、高流量、高倒流进行选点规划。
TD-LTE及WLAN融合网络的规划和设计

2 0 0 9 , 2 ( 2 5 )
[ 4 】 刘伟, 王双 勇 . I P 承载 网Q o s 保证解决[ J ] . 信 息通 道 , 2 0 1 2 ( 4 ) 【 5 】 朱西讲. 基于 Q o s A C L 的端 口限 速 策 略 的应 用 [ J 1 _ 信 息 安 全 与 技 术, 2 0 1 2 ( 2 ) 作者简介: 赵云飞( 1 9 7 2 一 ) , 男, 黑龙 江 人 , 网 络工 程 师 , 主 要 研 究 方 向 网络 规 划 、 网络 应 用 等 。
7 6
信 息通信 2 . 0 2倍) ; 下行 8通道增 益 ( 主要来 自波束赋形增益) MI MO应
严文发 : T D— L T E及 WL A N 融合 网络 的规划和设计 在武汉公交系统 上,湖北移动率先使用 了 T D。 L T E 与 WL A N 融合组 网技术。 技术方案遵从融合组 网的总体部署方 案, 使用 T D — F i 作为进行制式转换 , 实现手机 WL A N上 网; 规 划设计上 , 重点要考虑用户对有效带宽、 端到端时延、 业务连
摘要:目前绝 大多数智能终端不支持 T D = L 发展 的瓶颈 。T D— L T E与 wL A N 融合组 网技术, 是一种新的通信解决方案 , 能有 效克服该瓶颈 。文章介绍 了 T D— L T E与 WL A N 融合组 网的总体 方案 和核 心业
并 未 连 续 覆 盖 。将 T D . L T E与 WL A N进行融合组网, 兼 得 两
为满 足 用 户 需 求 ,中 国移 动 正积 极推 进 T D — L T E无 线 宽 带 网络 的试 验 和 规 划 建 设 。 据T D — L T E产 业 联 盟 白皮 书预 测 : 2 0 1 6年 全 球 T D— L T E用 户 ( 除中国外) 有望达到 1 亿左右 , 约 占 L T E 用户总数 的 1 0 %一 2 0 %, 国 内用 户 届 时 预 计 将 达 到 1
(整理)南京TDLTE无线网络规划方案设计

南京TD-LTE无线网络规划方案项目名称规划技术研究文档编号版本号V0.0.1作者钟华版权所有大唐移动通信设备有限公司本资料及其包含的所有内容为大唐移动通信设备有限公司(大唐移动)所有,受中国法律及适用之国际公约中有关著作权法律的保护。
未经大唐移动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以任何形式复制、传播、散布、改动或以其它方式使用本资料的部分或全部内容,违者将被依法追究责任。
文档更新记录目录1 总述1.1 南京市概况2 TD-LTE网络架构简介TD-LTE无线网络构架如下图:E-UTRAN图3-1 TD-LTE无线网络构LTE的系统架构如上图所示。
LTE的接入网E-UTRAN由eNB构成,eNB之间通过X2接口互连,每个eNB又和演进型分组核心网通过S1接口相连。
相比于3G网络,LTE网络架构中节点数量减少,网络架构更加趋于扁平化,这种结构有利于简化网络和减小延迟,能够满足低时延,低复杂度和低成本的要求。
2.1 eNBeNB具有下述功能:✓无线资源管理相关的功能,如无线承载控制、接纳控制、连接移动性管理、上/下行动态资源分配/调度✓UE附着时的MME选择。
由于eNB可以与多个MME/S-GW之间存在S1连接,在UE初始接入到网络时,需要选择一个MME进行附着✓提供到S-GW的用户面数据的路由✓系统广播消息的调度与传输。
系统广播消息的内容可以来自MME或者操作维护,eNB负责按照一定的调度原则向空中接口发送系统广播信息✓寻呼消息的调度与传输。
eNB在接收到来自MME的寻呼消息后,根据一定的调度原则向空中接口发送寻呼消息✓IP头压缩与用户数据流的加密✓测量与测量报告的配置2.2 MMEMME具有下述功能:✓NAS信令及其安全;跟踪区域(Tracking Area)列表的管理✓P-GW和S-GW的选择✓跨MME切换时对于MME的选择✓在向2G/3G接入系统切换过程中SGSN的选择✓鉴权、漫游控制以及承载管理✓3GPP不同接入网络的核心网络节点之间的移动性管理(终结于S3节点)✓信令面的合法监听2.3 SAE-GWSAE-GW具有下述功能:✓S-GW和P-GW,S-GW作为面向eNodeB终结S1-U接口的网关,负责数据处理✓P-GW与分组数据网(PDN)连接✓S-GW和P-GW接受MME的控制,承载用户面数据S-GW的主要功能包括:✓当eNodeB间切换时作为本地锚定点并协助完成eNodeB的重排序功能✓在3GPP不同接入系统间切换时的移动性锚点(终结在S4接口,在2G/3G系统和P-GW间实现业务路由)✓合法侦听以及数据包的路由和前转✓根据每个UE、,PDN和QCI的上行链路和下行链路的相关计费P-GW的主要功能有:✓分组数据包路由和转发✓3GPP和非3GPP网络间的Anchor功能✓UE IP地址分配,接入外部PDN的网关功能✓基于用户的包过滤✓合法侦听✓计费和QoS策略执行功能✓DIP功能✓基于业务的计费功能✓在上行链路中进行数据包传送级标记✓上下行服务等级计费以及服务水平门限的控制✓基于业务的上下行速率的控制2.4 HSSHSS用于存储用户签约信息的数据库。
(整理)南京TDLTE无线网络规划方案设计826603

南京TD-LTE无线网络规划方案目录1 总述1.1 南京市概况2 TD-LTE网络架构简介TD-LTE无线网络构架如下图:E-UTRAN图3-1 TD-LTE无线网络构LTE的系统架构如上图所示。
LTE的接入网E-UTRAN由eNB构成,eNB之间通过X2接口互连,每个eNB又和演进型分组核心网通过S1接口相连。
相比于3G网络,LTE网络架构中节点数量减少,网络架构更加趋于扁平化,这种结构有利于简化网络和减小延迟,能够满足低时延,低复杂度和低成本的要求。
2.1 eNBeNB具有下述功能:✓无线资源管理相关的功能,如无线承载控制、接纳控制、连接移动性管理、上/下行动态资源分配/调度✓UE附着时的MME选择。
由于eNB可以与多个MME/S-GW之间存在S1连接,在UE初始接入到网络时,需要选择一个MME进行附着✓提供到S-GW的用户面数据的路由✓系统广播消息的调度与传输。
系统广播消息的内容可以来自MME或者操作维护,eNB负责按照一定的调度原则向空中接口发送系统广播信息✓寻呼消息的调度与传输。
eNB在接收到来自MME的寻呼消息后,根据一定的调度原则向空中接口发送寻呼消息✓IP头压缩与用户数据流的加密✓测量与测量报告的配置2.2 MMEMME具有下述功能:✓NAS信令及其安全;跟踪区域(Tracking Area)列表的管理✓P-GW和S-GW的选择✓跨MME切换时对于MME的选择✓在向2G/3G接入系统切换过程中SGSN的选择✓鉴权、漫游控制以及承载管理✓3GPP不同接入网络的核心网络节点之间的移动性管理(终结于S3节点)✓信令面的合法监听2.3 SAE-GWSAE-GW具有下述功能:✓S-GW和P-GW,S-GW作为面向eNodeB终结S1-U接口的网关,负责数据处理✓P-GW与分组数据网(PDN)连接✓S-GW和P-GW接受MME的控制,承载用户面数据S-GW的主要功能包括:✓当eNodeB间切换时作为本地锚定点并协助完成eNodeB的重排序功能✓在3GPP不同接入系统间切换时的移动性锚点(终结在S4接口,在2G/3G系统和P-GW间实现业务路由)✓合法侦听以及数据包的路由和前转✓根据每个UE、,PDN和QCI的上行链路和下行链路的相关计费P-GW的主要功能有:✓分组数据包路由和转发✓3GPP和非3GPP网络间的Anchor功能✓UE IP地址分配,接入外部PDN的网关功能✓基于用户的包过滤✓合法侦听✓计费和QoS策略执行功能✓DIP功能✓基于业务的计费功能✓在上行链路中进行数据包传送级标记✓上下行服务等级计费以及服务水平门限的控制✓基于业务的上下行速率的控制2.4 HSSHSS用于存储用户签约信息的数据库。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目录1 项目背景及概述 (1)2 TD-LTE系统关键技术及其规划特点 (1)2.1TD-LTE关键技术 (1)2.1.1 TD-LTE帧结构 (1)2.1.2 OFDMA (3)2.1.3 多天线技术 (3)2.2TD-LTE规划特点 (5)2.2.1 TD-LTE网络规划需求 (5)2.2.2 TD-LTE覆盖规划特点 (5)2.2.3 TD-LTE容量规划特点 (6)2.2.4 TD-LTE参数规划特点 (6)2.3TD-LTE与TD-SCDMA规划特点对比 (7)3 TD-LTE无线网络规划设计流程 (8)4 TD-LTE无线网络建设及配置原则 (9)4.1覆盖目标 (9)4.2覆盖区承载业务目标 (9)4.2.1 覆盖指标要求 (9)4.2.1.1 宏站覆盖区域 (9)4.2.1.2 室内覆盖站 (10)4.2.2 承载速率目标 (10)4.2.2.1 宏站 (10)4.2.2.2 室内覆盖站 (10)4.2.3 业务质量指标 (10)4.2.4 服务质量 (10)4.3规划配置原则 (11)4.3.1 站型配置原则 (11)4.3.2 频率规划方案 (11)4.3.2.1 频率资源状况 (11)4.3.2.2 频率使用原则 (11)4.3.3 RRU设备配置原则 (11)4.3.4 时隙配置原则 (12)4.3.5 天线类型配置 (12)4.3.6 无线网接口配置原则 (12)4.3.7 同步信号配置要求 (13)5 链路预算及宏基站覆盖规划 (13)5.1链路预算关键参数取值分析 (13)5.1.1 TD-LTE速率需求分析 (14)5.1.2 TD-LTE基本配置参数 (15)5.1.3 收发信机参数 (15)5.1.4 附加损耗 (16)5.1.5 传播模型选取 (16)5.1.6 TD-LTE链路预算结果 (17)5.1.6.1 控制信道和业务信道覆盖能力对比 (17)5.1.6.2 满足边缘速率要求的链路预算结果 (17)5.2站址规划建议 (18)6 容量规划 (18)6.1影响TD-LTE容量性能的主要因素 (18)6.2TD-LTE容量评估指标 (19)6.3TD-LTE容量分析结果 (20)6.3.1 TD-LTE调度用户数 (20)6.3.1.1 上行信道容量分析 (20)6.3.1.2 下行信道容量分析 (22)6.3.2 小区平均吞吐量及边缘吞吐量 (23)6.3.3 VOIP用户数 (24)6.4容量规划建议 (25)7 网络仿真 (25)7.1仿真流程 (25)7.1.1 TD-LTE规划仿真的总体流程 (25)7.1.2 TD-LTE规划仿真的邻区干扰消除实现 (26)7.1.3 TD-LTE规划仿真的多天线技术实现 (27)7.1.4 TD-LTE规划仿真的蒙特卡罗仿真实现 (28)7.2Atoll仿真关键参数取值建议 (29)7.3仿真输出结果 (30)7.3.1 仿真输出图层 (30)7.3.2 蒙特卡罗仿真输出 (30)8 室内分布系统建设方案 (30)8.1设计原则及总体要求 (30)8.1.1 室内覆盖系统设计改造原则 (30)8.1.2 室内覆盖场景要求 (31)8.2TD-LTE室内覆盖系统建设技术分析 (32)8.2.1 TD-LTE与TD-SCDMA覆盖特性对比 (32)8.2.2 TD-LTE覆盖规划 (32)8.2.2.1 链路预算 (32)8.2.2.2 与TD-SCDMA覆盖性能对比 (33)8.2.3 TD-LTE室内分布系统方案分析 (34)8.2.3.1 TD-LTE室内建设模式 (34)8.2.3.2 MIMO双流天馈线系统实施方案 (35)8.2.3.3 天线设置 (35)8.2.4 其他方案说明 (36)8.3TD-LTE室内覆盖规划设计 (36)8.3.1 小区规划原则 (36)8.3.2 RRU设置原则 (37)8.3.3 室分系统改造 (37)8.3.3.1 分布系统建设基本要求 (37)8.3.3.2 天线口功率要求 (38)8.3.3.3 无源器件建设及改造 (38)9 多系统间干扰分析 (39)9.1TD-LTE与其他系统工作频段 (39)9.2TD-LTE与其他系统的干扰隔离要求 (40)9.3TD-LTE宏基站与其他系统的干扰隔离距离要求 (42)9.4TD-LTE与其它系统共存共址射频指标分析 (43)10 配套改造要求 (44)10.1对机房的要求 (44)10.2对天面的要求 (46)10.3对传输的要求 (48)10.4其他需说明的问题 (48)1项目背景及概述中国移动作为世界规模最大的运营商,在3G时代,积极承担起自主知识产权标准TD-SCDMA第三代移动通信网络的建设与运营任务。
然而,受TD-SCDMA技术特性、产业链规模能力等的影响,TD-SCDMA在覆盖成本、传输速率、无线带宽、用户体验、运营成本方面同竞争对手相比均存在着明显的劣势。
因此,尽快将TD-SCDMA网络向TD-LTE网络演进,提升TD-SCDMA网络的宽带能力,真正有效地建立起TD系统在未来的宽带移动市场、移动互联网市场、物联网市场的竞争力,是中国移动新时期应对竞争、保持技术领先优势的重要举措。
工信部电信研究院组织的北京TD-LTE技术试验及中国移动组织的上海世博TD-LTE示范网表明,TD-LTE产业链只初步具备端到端产品能力,网络设备和终端芯片等功能均有待完善、性能有待进一步优化。
从国内外网络发展的规律和经验来看,若要进一步缩短产品成熟周期,推进TD-LTE产业链尤其是终端产品尽快成熟,加速商用化进展,缩短与FDD-LTE的产业发展差距,则应该加快进行在国家和工信部领导下的,面向运营商商用为目的的TD-LTE规模网络试验。
此外,根据“新一代宽带无线移动通信网”重大专项实施计划的安排,中国移动还需要建设试验网,支撑完成工信部部署的重大专项中有关TD-LTE试验项目试验测试任务。
本次规模试验的目标第一是通过规模试验推动TD-LTE的产业链的尽快成熟,加快TD-LTE技术可商用、可运营进程。
第二是通过较大规模的网络建设和友好用户试应用,彰显中国移动发展TD-LTE的信心和决心。
第三是支撑完成国家重大专项的各项试验测试任务。
最后是面向商用的需求,分片连续覆盖有高速数据业务需求的目标客户所在区域,覆盖区域应达到试商用网络要求。
2TD-LTE系统关键技术及其规划特点2.1TD-LTE关键技术2.1.1TD-LTE帧结构物理层是基于资源块以带宽不可知的方式进行定义的,从而允许LTE的物理层适用于不同的频谱分配。
一个资源块在频域上或者占用12个宽度为15kHz的子载波,或者占用24个宽度为7.5kHz的子载波,在时域上保持时间为0.5ms。
LTE 协议中规定,除非有特殊说明,时域信号的最小单位为)s 1150002048T =⨯秒。
LTE 支持两种类型的无线帧结构,即适用于FDD 模式的类型1和适用于TDD 模式的类型2。
本报告将主要描述TD-LTE ,也就是类型2的帧结构及其资源配置等。
GP S DwPTS S图-1 帧结构类型2(切换点周期为5ms )如图-1所示,在帧结构类型2中,每个无线帧长度为f s 30720010 ms T T =⋅=,其由两个半帧构成,每一个半帧长度为s 153600 5 ms T ⋅=。
每一个半帧又有4个长为s 30720 1 ms T ⋅=的子帧(每个子帧包含2个常规时隙)和DwPTS 、GP 和UpPTS 三个特殊时隙组成。
1个常规时隙的长度为0.5ms 。
DwPTS 和UpPTS 的长度是可配置的,并且要求DwPTS 、GP 和UpPTS 的总长度为1ms 。
TD-LTE 所支持的上下行链路配置如表 1所示,其中“D”和“U”分别表示该子帧分配给下行或上行传输,“S”表示用于传输DwPTS 、GP 和UpPTS 的特殊子帧。
DwPTS 和UpPTS 的总长度需要满足s 30720 1 ms T ⋅=。
表 1上下行配置TD-LTE 支持5 ms 和 10 ms 的上下行子帧切换周期。
若该上下行子帧切换周期为5 ms时,特殊时隙存在于每个半帧中;若该周期为10 ms时,则特殊子帧仅存在与第一个半帧中。
协议规定,子帧0和5以及DwPTS专为下行传输保留,UpPTS以及紧随特殊子帧的子帧专为上行传输所保留。
2.1.2OFDMA对于无线移动通信来说,选择适当的调制和多址接入方式以实现良好的系统性能至关重要。
在2G通信系统,主要采用的是频分复用和时分复用,3G通信系统则引入了码分复用。
这种调制和多址技术的演进,可以认为是移动通信系统中“代”的概念的主要特征之一。
LTE系统的物理层多址方案下行方向均采用基于循环前缀(Cyclic Prefix,CP)的OFDMA;上行方向则采用基于循环前缀的单载波频分多址(Single Carrier - Frequency Division Multiplexing Access,SC-FDMA)。
相对于3G中普遍使用的CDMA技术,OFDMA主要有以下几点优势:1)频谱效率高2)带宽扩展性强3)抗多径衰落能力强4)频域调度与自适应5)实现MIMO较简单相应的,OFDMA系统的局限则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PAPR高2)时间和频率同步敏感2.1.3多天线技术多天线技术是指在无线通信的发射端或接收端采用多个天线,同时结合先进的信号处理技术实现的一种综合技术。
泛指的多天线技术包含一系列不同的技术。
最早应用的多天线技术是接收端采用多根天线并在接收机进行合并以抵抗衰落的接收分集技术,与此相关又发展了发送端采用多天线的发送分集技术。
如果在发送端和接收端同时采用多根天线,则有可能在共享的无线信道上建立多条并行的信息传送通道,从而成倍地增加通信系统的信道容量,称为空分复用技术。
此外,智能天线也是一种重要的多天线技术,其主要任务是利用接收信号的空间信息,通过阵列信号处理和赋形技术来改善链路和系统的质量。
在多天线技术的应用中,不同天线单元对应的衰落信道间的相关性具有关键性的影响。
通常,多天线信道强相关条件下适用于波束赋形或空分多址技术,多天线信道弱相关条件下适用于采用分集或空分复用技术。
而在实际移动通信的复杂动态环境中,还可以采用多种技术结合的多天线增强型技术和多种技术切换的自适应技术。
在多天线系统的配置中,强相关多天线系统的天线间距离通常较小,弱相关多天线系统的天线间距通常相对较大。
多天线信道的相关性受无线传播环境的影响较大,对于典型宏小区环境下的基站天线,弱相关条件需要天线间距在10个波长以上。
根据厂家调研的结果,如果由于建设条件的限制无法达到天线间距在10个波长以上时,最低的天线间距不能小于4个波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