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节 流行性乙型脑炎
病理学-流脑和乙脑ppt课件
病原体 传播途径 流行季节 病理变化 临床表现
流脑 脑膜炎双球菌 呼吸道飞沫 冬春 脑脊髓膜化脓性炎 脑膜刺激症及颅内高压症状
脑脊液
压力高,混浊,细胞数多 (中性粒为主) ,细菌(+)
乙脑 乙脑病毒 蚊虫叮咬 夏秋 脑实质变质性炎 嗜睡、昏迷等神经症状明显,可 有颅内高压及脑膜刺激症
清亮或微浊,细胞数轻度增多 (淋巴细胞为主)
2.暴发型脑膜脑炎型:严重脑水肿,颅内压急 剧增高,昏迷、脑疝,危及生命等。
3.混合型:
可编辑课件PPT
10
四、结局: 磺胺类抗生素治疗,大多痊
愈,少数死亡,可有后遗症:
①颅神经受损。 ②脑积水。 ③脑缺血性梗死(脑底部动脉炎)。
可编辑课件PPT
11
第二节 流行性乙型脑炎
乙型脑炎(epidemic encephalitis B)是 由乙型脑炎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以 脑实质神经细胞变性、坏死为主(变质性 炎),儿童易患,夏秋季流行。临床表现 为高热、头痛、呕吐、嗜睡、昏迷等。
25
(4)胶质细胞增生: 小胶质细胞弥漫性或局灶性增生。
胶质细胞结节: 增生的胶质细胞聚集成群。位
于小血管旁或变性坏死的神经细胞 附近。
可编辑课件PPT
26
Microglial nodule
胶质结节
噬神经细胞现象
可编辑课件PPT
27
三、临床病理联系: 1.病毒血症:高热、全身不适等。
2.神经症状: 嗜睡、昏迷、抽搐等。 肌张力增强,腱反射亢进,抽
结局
死亡率低
死亡率较高,有后遗症
可编辑课件PPT
31
小结
一、化脓性脑膜炎:
脑脊髓膜的化脓性炎。
流行性乙型脑炎健康教育知识(5篇)
流行性乙型脑炎健康教育知识(5篇)第一篇:流行性乙型脑炎健康教育知识流行性乙型脑炎健康教育知识1.什么是流行性乙型脑炎?流行性乙型脑炎(以下简称乙脑)是一种由乙型脑炎病毒引起的常见急性传染病。
乙脑的流行季节主要是7、8、9三个月。
乙脑病毒侵犯儿童,尤其是10岁以下的儿童和婴幼儿。
接种乙脑疫苗和灭蚊是有效的控制手段。
2.乙脑的症状有哪些?乙脑从感染到发病一般要经过10-14天,主要表现为高热、伴有头痛、呕吐、嗜睡、颈部强直等脑膜刺激症状。
重者可出现抽搐、昏迷、甚至出现呼吸衰竭而死亡。
乙脑的发病初期症状和上呼吸道感染很类似,发烧并伴有呕吐、恶心、全身不适,所以建议大家,如果有类似症状还是要早诊断、早治疗。
3.乙脑的传染源、传播途径乙脑的传染源是被感染的人或动物,通过蚊子叮咬而传播。
猪是乙脑的主要传染源。
蚊子先叮咬了病猪再叮咬人,会造成人类乙脑流行。
预防措施:1.接种乙脑疫苗:我国已将乙脑减毒活疫苗纳入儿童免疫规划,在儿童8月龄和2周岁时各免费接种一针。
浙江省规定7、8、9月份暂停使用乙脑减毒活疫苗,但可使用乙脑灭活疫苗替代接种,按照“自愿自费”原则接种。
2.开展爱国卫生运动,清扫卫生死角、积水,疏通下水道,喷洒消毒杀虫药水,消除蚊虫孳生地,降低蚊虫密度,切断传播途径,以防止乙脑疫情的发生和扩散。
3.灭蚊防蚊:杀灭蚊虫,使用纱门、纱窗、蚊帐等防蚊叮咬,提倡不露宿。
黄昏户外活动应避免蚊虫叮咬。
在农村重点是消灭牲畜棚(特别是猪圈)的蚊虫。
第二篇:流行性乙型脑炎疫苗.流行性乙型脑炎疫苗 1 WHO 立场文件依据为各成员国提供卫生政策方面指导意见这一职责,世界卫生组织(WHO)就预防具有全球公共卫生影响的疾病的疫苗及联合疫苗问题,发布一系列定期更新的立场文件。
这些文件着重关注的是疫苗在大规模免疫规划中的使用。
范围有限的免疫接种(多为私营部门开展)对国家免疫规划来说是一个很好的补充,但不是这些政策文件的重点。
WHO 的立场文件归纳了各相关疾病与疫苗的基本背景信息,并就如何在全球使用这些疫苗表明了WHO 目前的立场。
流行性乙型脑炎
PART 05
流行性乙型脑炎的案例分 析
REPORTING
案例一
总结词
迅速响应、科学防控
详细描述
某城市在发现流行性乙型脑炎疫情后,迅速启动应急预案,组织专家团队进行疫 情研判,制定科学防控策略。通过加强监测、隔离治疗、宣传教育等措施,有效 控制了疫情的传播。
案例二
总结词
预防为主、综合施策
详细描述
THANKS
感谢观看
REPORTING
特点
具有季节性,多发于夏秋季,主 要影响亚洲地区,特别是中国和 东南亚国家。
流行性乙型脑炎的传播途径
蚊子叮咬
主要传播媒介是三带喙库蚊,蚊子在 叮咬感染乙脑病毒的动物(如猪、牛 、羊等)后再叮咬人类,即可将病毒 传播给人类。
人与人之间的传播
乙脑病毒不能在人与人之间直接传播 ,通常是通过感染者的血液或分泌物 间接传播,如输血、注射等。
流行性乙型脑炎
REPORTING
• 流行性乙型脑炎概述 • 流行性乙型脑炎的预防与控制 • 流行性乙型脑炎的治疗 • 流行性乙型脑炎的预防宣传教育 • 流行性乙型脑炎的案例分析
目录
PART 01
流行性乙型脑炎概述
REPORTING
定义与特点
定义
流行性乙型脑炎(简称乙脑)是 一种由乙型脑炎病毒感染引起的 急性传染病。
PART 03
流行性乙型脑炎的治疗
REPORTING
一般治疗
隔离患者
将患者隔离,以减少病 毒的传播。
降温
通过药物或物理方法降 低患者体温,缓解症状
。
补液
给患者补充足够的水分 和电解质,维持身体正
常代谢。
护理
对患者进行精心护理, 预防并发症的发生。
【传染病】第2章 第9节流行性乙型脑炎
压力
蛋白
氯化物 明显减少
正常
葡萄糖 明显减少
正常或偏高
病原体 脑膜炎奈瑟菌 乙型脑炎病毒
• 流脑患者皮肤瘀点
(三)结核性脑膜炎 无季节性,常有结 核病史,起病较缓,病程长,脑膜刺激 征较明显,而脑实质病变表现较轻。脑 脊液蛋白明显增高,氯化物明显下降, 糖降低,其薄膜涂片或培养可检出结核 杆菌。必要时可行X线胸片和眼底检查以 发现结核病灶
• 胶质细胞增生 小胶质细胞增生明显,形成小 胶质细胞结节,后者多位于小血管旁或坏死的 神经细胞附近。
临床表现
* 人感染乙脑病毒后,绝大多数呈隐形感 染,仅有个别人出现显性症状,两者的 比例介于1∶25~1∶1000之间。乙脑的 潜伏期一般为4~21天,平均14天左右, 潜伏期后患者开始出现临床症状。典型 病程可分四个阶段:初期、极期、恢复 期及后遗症期。
疾病危害
* 多数病人经治疗后痊愈。 少数病例因脑组织病变 较重而恢复较慢,有的 不能恢复而留有痴呆, 语言障碍,肢体瘫痪等 后遗症。病变严重者, 有时可因中枢性呼吸及 /或循环衰竭、或并发 小叶性肺炎而死亡。
辅助检查
* (一)血象 –白细胞、中性粒C增高。 * (二)脑脊液 –无菌性脑膜炎改变。 * (三)病毒分离及病毒基因检测 。 * (四)血清学检查 。 诊断主要靠血清或脑
(四)其他病毒性脑炎 可由单纯疱疹病 毒、肠道病毒、腮腺炎病毒等引起,临 床表现相似,确诊有赖于血清学检查和 病毒分离。
预后
轻型和普通型大多可以顺利恢复,重型 和暴发型患者的病死率可高达20%以上, 主要为中枢性呼吸衰竭所致,存活者可 留有不同程度的后遗症。
治疗
无特效抗病毒药物,可试用:
(一)抗病毒治疗: 1.利巴韦林(病毒唑 ):
流行性乙型脑炎 ppt课件
人体
病毒血症
通过血脑屏障
中枢神经系统
ppt课件
6
脑组织的主要病变
主要病变特点为: 小血管内膜细胞肿胀、坏死、脱落及血管 周围环状出血; 神经细胞变性、肿胀、坏死,胶质细胞增 生,炎细胞浸润; 卫星现象和噬神经细胞现象最常见; 严重才可出现粟粒或米粒大小的坏死软化 灶,边界清楚。
ppt课件 12
鉴别诊断
细菌性脑膜炎:根据发病季节,脑脊液改
变。
结核性脑膜炎:起病慢,无季节性,多数
有接触史,脊液外观毛玻璃状,脑脊液糖、 氯化物低,蛋白增高。
病毒性脑炎:无明显季节性,脑液多无变
化或轻微变化。
中毒性细菌性痢疾 :无脑膜刺激征,脑
脊液常规检查结果正常。
ppt课件 13
七. 乙脑治疗
一般治疗: 对症治疗: 降温:物理降温,高热不退者可采用亚冬眠疗 法 镇静剂的使用 :安定,水合氯醛 控制惊厥:笨巴比妥钠、氯丙嗪、安定、 水合氯醛等 纠正水电解质平衡及补充营养:
ppt课件 14
降低颅内压
20%甘露醇 10%甘油盐水 髓袢利尿剂 肾上腺皮质激素 人体血清白蛋白 维生素E与维生素C 纳络酮 他降颅内压措施
ppt课件 23
练习题:
6.流行性乙型脑炎的重型与极重型的临床区 别主要是: A 高热程度 B 昏迷程度 C 抽搐程度 D 有无呼吸衰竭及脑疝形成 E 反射亢进或 消失 7.能作流行性乙型脑炎早期诊断的实验检查 是: A 补体结合试验 B 血凝抑制试验 C 中和 试验 D 特异性IGM E 病毒分离
重型
极重型
教案名称:流行性乙型脑炎
教案名称:流行性乙型脑炎一、教材分析本节内容主要涉及流行性乙型脑炎的基本概念、病原学、流行病学、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等方面的知识。
通过学习,学生将能够全面了解流行性乙型脑炎的基本理论和实践知识,为今后的临床实践和学术研究打下基础。
二、学情分析本节课面向的是大学医学类二年级及以上的学生,他们已经具备一定的医学知识和实践经验。
然而,对于流行性乙型脑炎这种神经系统疾病,学生可能了解尚不深入。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注重引导学生理解流行性乙型脑炎的相关知识,培养他们的分析能力和实践能力。
三、教学三维目标1.知识目标:掌握流行性乙型脑炎的基本概念、病原学、流行病学、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等基本知识。
2.能力目标:能运用所学知识对流行性乙型脑炎进行初步诊断和预防,能根据实际情况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对流行性乙型脑炎防控的关注和热爱,树立科学、严谨的学术态度和不断追求卓越的学术精神。
四、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流行性乙型脑炎的基本概念、病原学、流行病学、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等基本知识。
2.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了解并掌握流行性乙型脑炎的相关知识,如何培养他们的分析能力和实践能力。
五、教学对象本节课的教学对象为大学医学类二年级及以上的学生。
六、教学任务分析本节课的主要任务是帮助学生了解并掌握流行性乙型脑炎的相关知识,以便在未来的医学实践中更好地应用和发展相关理论和技术。
具体任务包括:掌握流行性乙型脑炎的基本概念、病原学、流行病学、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等基本知识;理解不同类型流行性乙型脑炎的特点和处理方法;培养学生对流行性乙型脑炎防控的关注和热爱,树立科学、严谨的学术态度和不断追求卓越的学术精神。
七、教学方法根据教材内容和学情分析,本节课将采用以下教学方法:课堂讲解、案例分析、小组讨论和实验操作。
通过课堂讲解,系统介绍流行性乙型脑炎的基本概念、病原学、流行病学、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等基本知识;通过案例分析,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具体的流行性乙型脑炎案例;通过小组讨论,促进彼此之间的交流和合作;通过实验操作,让学生亲身体验流行性乙型脑炎的处理过程。
传染病学流行性乙型脑炎 ppt课件
ppt课件
40
护理诊断
营养失调 低于机体需要量 与意识障碍 不能进食、发热、抽搐惊厥频繁发作有关。 急性意识障碍 与中枢神经系统损害有关 体温过高 与病毒血症及中枢神经系统损害 有关 有窒息的危险 与呼吸道阻塞及抽搐惊厥发 作有关 潜在并发症 继发感染、压疮、呼吸衰竭、 急性胃肠黏膜病变
ppt课件 16
5、脑膜刺激征及颅内压增高表现 脑膜刺激征:颈项强直、克氏征(+)布氏 征(+)。 颅内压增高:剧烈头痛、恶心、呕吐、 血压升高.重者脑疝。
ppt课件
17
6、其他
神经系统症状和体征多在病程10日内出
现,是乙脑病人最危险的时期。 颞叶损害: 听觉障碍 枕叶损害: 视力障碍、视物变形。 间脑受累: 严重的感觉障碍 丘脑下部病变: 出汗面红,心悸、心律不 齐及超高热等体温调节障碍。
ppt课件 2
二、病原学
乙脑病毒是虫媒病毒乙组中的一种,属披盖 病毒。电镜下:病毒颗粒呈球形,直径20— 30nm。 核心:单股RNA 病毒结构外层:脂蛋白套膜 表面:血凝素刺突 病毒抵抗力不强,不耐热,对化学消毒剂敏 感,但对低温和干燥有较强的抵抗力。50% 甘油中4℃条件下可保存3个月之久。
㈣ 病毒分离
一周内死亡的病例,脑组织可分离到
病毒,但脑脊液和血中不易分离到病毒。
ppt课件
27
七、诊断及诊断依据
1、流行病学资料:有严格的季节性,10岁 以下儿童多见 2 、临床表现:起病急,体温迅速升高,伴 头昏、呕吐、嗜睡及脑膜刺激征,在病程 3—4天出,现昏迷或惊厥、肢体瘫痪。 3、实验室检查:血WBC、N、csf压力均升 高,csf中细 胞数50——500个/mm3,糖和 氯化物正常,蛋白质稍增高,血清特异性抗 体 IgM(+)
流行性乙型脑炎
流行性乙型脑炎【概述】流行性乙型脑炎(以下简称乙脑)的病原体1934年在日本发现,故名日本乙型脑炎,1939年我国也分离到乙脑病毒,解放后进行了大量调查研究工作,改名为流行性乙型脑炎。
本病主要分布在亚洲远东和东南亚地区,经蚊传播,多见于夏秋季,临床上急起发病,有高热、意识障碍、惊厥、强直性痉挛和脑膜刺激征等,重型患者病后往往留有后遗症。
【诊断】临床诊断主要依靠流行病学资料、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的综合分析,确诊有赖于血清学和病源学检查。
(一)流行病学资料本病多见于7~9三个月内,南方稍早、北方稍迟。
10岁以下儿童发病率最高。
(二)主要症状和体征起病急、有高热、头痛、呕吐、嗜睡等表现。
重症患者有昏迷、抽搐、吞咽困难、呛咳和呼吸衰竭等症状。
体征有脑膜刺激征、浅反射消失、深反射亢进、强直性瘫痪和阳性病反射等。
(三)实验室检查1.血象白细胞总数常在1万~2万/mm3,中性粒细胞在80%以上;在流行后其的少数轻型患者中,血象可在正常范围内。
2.脑脊液呈无色透明,压力仅轻度增高,白细胞计数增加,在50~500/mm3,个别可高达1000/mm3以上。
病初2~3天以中性粒细胞为主,以后则单核细胞增多。
糖正常或偏高,蛋白质常轻度增高,氯化物正常。
病初1~3天内,脑脊液检查在少数病例可呈阴性。
3.病毒分离病程1周内死亡病例脑组织中可分离到乙脑病毒,也可用免疫荧光(IFT)在脑组织中找到病毒抗原。
从脑脊液或血清中不易分离到病毒。
4.血清学检查⑴补体结合试验:阳性出现较晚,一般只用于回顾性诊断和当年隐性感染者的调查。
⑵中和试验:特异性较高,但方法复杂,抗体可持续10多年,仅用于流行病学调查。
⑶血凝抑制试验:抗体产生早,敏感性高、持续久,但特异性较差,有时出现假阳性。
可用于诊断和流行病学调查。
⑷特异性IgM抗体测定:特异性IgM抗体在感染后4天即可出现,2~3周内达高峰,血或脑脊液中特异性IgM抗体在3周内阳性率达70%~90%,可作早期诊断,与血凝抑制试验同时测定,符合率可达95%。
流行性乙型脑炎-PPT
九、治 疗
对症治疗
2.惊厥或抽搐:去除病因及镇静止痉。
**脑水肿所致者以脱水为主,可用20%甘露醇静
脉滴注或推注(20~30min内),每次1~2g/kg,
根据病情每4~6小时重复应用,同时可合用肾上腺
皮质激素、速尿、50%高渗糖注射,以减低血管通
透性,防止脑水肿和脱水剂用后的反跳。
对智力、语言和运动功能的恢复有较好疗
效。
十、预 防(Prevention)
(一)控制传染源:包括隔离病人至
体温正常,但主要传染源是家畜,尤
为幼猪。近年来对猪进行预防接种效
果很好。
乙型脑炎的预防
(一)控制传染源:
隔离病人到体温正常。
人畜分离,搞好卫生。
流行前对幼猪接种等。
十、预 防
(二)切断传播途径:防蚊和灭蚊,包括灭
以往曾否患过乙脑。
护理评估
2.身心状况
症状评估:重点询问有无发热及持续时间,有无
头痛、呕吐、抽搐、嗜睡等症状。
护理体检:注意生命体征变化,意识障碍程度;
瞳孔是否等大、对光反射是否存在;有无脑膜刺
激征、病理反射、吞咽困难、失语等。
心理社会状况:因发病急、进展快、预后差,少
数留有后遗症;常可引起病人悲观失望
种不良刺激。如有功能障碍,鼓励病人及家属坚持治疗和
康复训练,以防成为不可逆的后遗症。
六、并发症(Complication)
1.支气管肺炎 最常见,发生率约为10%,多
因昏迷患者呼吸道分泌物不易咳出,或应用人工呼
吸器后引起。
2.肺不张
3.败血症
4.尿路感染
5.褥疮
6.重型病人警惕应激性溃疡致上消化道大出血
流行性乙型脑炎-PPT课件
-体温400C以上 -其程度与病情成正比
-谵妄 嗜睡 浅昏迷 深昏迷 -其程度与病情成正比
六-局部脑神经元损伤,支配肢体抽搐 -广泛脑实质损伤,全身强直性抽搐 -惊厥常伴有意识障碍及脑水肿 -提示病情重
六临床表现
4呼吸衰竭(死亡主要原因)
-常出现在深昏迷的病人,由于脑疝形成 呼吸 中损害 呼吸肌麻痹(中枢性呼衰),呼吸道 分泌排出不畅、气道被痰阻塞,继发肺部感 染(周围性呼衰)。 -呼吸变浅、节律不齐、叹气样呼吸、潮氏呼 吸、下颌(点头式)呼吸、最后呼吸停止。
(二)对症治疗
1高热--降温(降低抽搐发生、减轻脑水肿)
①物理降温:冰敷 冰帽 温水擦浴 冷盐水灌肠 ②药物降温:
-安乃近滴鼻 -消炎痛栓塞肛 -亚冬眠疗法: 氯丙嗪 异丙嗪 各0.5-1mg/Kg/次 肌注 4-6小时1次
十一治疗
2抽搐—止惊 ①控制高热 ②降低颅内压---脱水 ③保持呼吸道通畅 ④充分吸氧 ⑤药物止痉治疗
库蚊 (主要是三带喙库蚊)、伊蚊、按蚊 猪——蚊(传代)——猪(人)
“
三流行病学
3人群的易感性
-普遍易感 -成人99%为隐性感染 显:隐为1:300—2000 -感染后可获稳固而持久免疫力 -发病者多为10岁以下儿童
4流行特征
-有地区性 主要集中在亚洲东部(蚊虫易繁殖) -有严格的季节性(7、8、9月) -有周期性(人群免疫力升降有关系)
六临床表现
潜伏期4—21天(平均10-14天) 临床分为4期: -初期 -极期 -恢复期 -后遗症期
六临床表现
(一)初期 第1~3天,病毒血症期
发热 体温1~2天内升至390~400C
头痛、恶心、呕吐、精神差、嗜睡 等感染中毒症状
传染病选择题
第一章:总论习题一、名词解释1.隐性感染又称亚临床感染,是指病原体侵入人体后,仅诱导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应答,而不引起或只引起轻微的组织损伤,因而在临床上不显示出任何症状,体征,甚至生化表现,只能通过免疫学检查才能发现2.潜伏期-从病原体侵入人体起,至开始出现临床症状为止的时期。
3.传染源--是指病原体已在体内生长、繁殖并能将其排出体外的动物和人。
二、填空题1.传染病的流行必须具备三个基本环节,即传染源、传播途径、人群易感性2.传染病的四个基本特征是病原体、传染性、流行病学特征、感染后免疫3.急性传染病发生发展的四个阶段分别是潜伏期、前驱期、症状明显期、恢复期三、选择题1 传染病法规定,属甲类传染病的是( D )A肝炎 B.爱滋病 C.疟疾 D.鼠疫 E.伤寒2. 影响传染病流行过程的两个重要因素是( E )A.地理因素、气候因素B.社会因素、经济因素 C .气温、雨量D.生活习惯、文化传统E. 社会因素、自然因素3. 在传染过程的下列表现中,最易识别的是( C )A.隐性感染B. 潜在性感染C. 显性感染D. 病原携带状态E. 病原体被消除或排出体外4.初次抗原刺激后,先产生的对传染病的早期诊断有帮助的是(B )A. IgMB.IgGC. IgAD. IgEE. IgD5.确定一个传染病的检疫期是根据该病的(A)A.最短潜伏期B. 最长潜伏期C. 平均潜伏期D.传染期E.前驱期6.构成伟染过程必需具备的三个因素是;(A)A、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人群B、病原体、社会因素、自然因素C、病原体的数量,致病力、特异性定位D、病原体、人体和病原体所处的环境E、屏障作用、吞噬作用、体液作用7.下列疾病在传染过程中,表现为“显性感染多”的是:(B)A、乙型脑炎B、麻疹C、流得性脑脊髓膜炎D、白喉E、脊髓灰质炎8.传染病的防治原则( A )A、管理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B、切断社会因素和自然因素C、管理食物、水源、粪便、消灭蚊蝇D、管理水,管理饮食,卫生管理,灭蝇E、环境卫生管理,水源食物管理、灭蝇9.传染病最主要的特征是:( A )A.具有传染性B.具有流行性C.具有地区性D.具有周期性E.具有季节性10.病源携带者指:( CA.接触病原体的人B.接触传染病病人的人C.感染病原体无临床症状但能排出病原体的人D. 感染病原体有临床症状但能排出病原体的人E.以上都不是四、简答题1、试述传染病感染过程的五种表现--清楚病原体、隐性感染、显性感染、病原携带状态、潜伏性感染,2、试述传染病的防治有哪几个重要措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人群易感性
人群对乙脑病毒普遍易感,以轻型或隐
性感染为主,感染后可获得较持久免疫力。成
人多因隐性感染而获得免疫力。通常流行区以
10岁以下的儿童发病较多,尤以2~6儿童发病
率最高。儿童计划免疫的实施,近来报道发病
年龄有增高趋势。病后免疫力强而持久,罕有
பைடு நூலகம்
二次发病者。
流行性乙型脑炎
(四)流行特征
2.传播途径 本病系经蚊虫叮咬而传播。能传播本病的 蚊虫很多。现已被证实的包括库蚊、伊蚊、按蚊的某 些种。国内的主要传播媒介为三带喙库蚊。
3.易感人群
(二)传播途径
本病系经蚊虫叮咬而传播。能传播
本病的蚊虫很多。现已被证实的包括库
蚊、伊蚊、按蚊的某些种。国内的主要
传播媒介为三带喙库蚊。
中枢性呼吸衰竭可与外周性呼吸衰竭同时
存在。外周性呼吸衰竭主要表现为呼吸困难、
呼吸频率改变、呼吸动度减弱、发绀,但节律
始终整齐。
5.脑膜刺激征较大儿童及成人均有不同程度的脑膜 刺激征。婴儿多无此表现,但常有前囱隆起。
6.其他神经系统症状和体征 若锥体束受损,常
出现肢体痉挛性瘫痪、肌张力增强,巴彬斯基征阳性。
度的呼吸道症状;极少数患者,病毒通过血脑
屏障造成中枢神经系统病变,出现脑炎症状,
高热、抽搐、呼吸衰竭是乙脑极期的严重症状,
呼吸衰竭主要为中枢性呼吸衰竭。典型患者的
病程可分四期。
典型的临床经过
1.初期 病程第1~3天,体温在1~2日内升高 到38~39℃,伴头痛、神情倦怠和嗜睡、恶心、 呕吐(2001年)。小儿可有呼吸道症状或腹泻。
2.意识障碍 大多数人在起病后1~3天出现不同程度的意识
障碍,如嗜睡、昏迷。嗜睡常为乙脑早期特异性的表现。一般在
7~10天左右恢复正常,重者持续1月以上。
3.惊厥或抽搐是乙脑严重症状之一。由于脑部病变部位与
程度不同,可表现轻度的手、足、面部抽搐或惊厥,也可为全身
性阵发性抽搐或全身强直性痉挛,持续数分钟至数十分钟不等。
高热、抽搐及呼吸衰竭是乙脑急性期的三联症,常互为
因果,相互影响,加重病情。
4.呼吸衰竭是乙脑最为严重的症状,也是重 要的死亡原因。主要是中枢性的呼吸衰竭,可 由呼吸中枢损害、脑水肿、脑疝、低钠性脑病 等原因引起。表现为呼吸表浅,节律不整、双 吸气、叹息样呼吸、呼吸暂停、潮氏呼吸以至 呼吸停止。
胶质细胞增生主要是小胶质细胞增生,呈弥漫性或灶性分存在血管
旁或坏死崩解的神经细胞附近。
由于以上病变的程度及分布各不相同,故在临床上神经症状表现极
不一致。
【临床表现 】
潜伏期4~21天,一般为10~14天。
病毒初在单核巨噬细胞内繁殖,再释放入
血,多数人在感染后并不出现症状,但血液中
抗体可升高,称之为隐性感染。部分人出现轻
家畜,构成猪→蚊→猪的传播环节(2006年)。在流
行期间,猪的感染率100%,马90%以上,为本病重要
动物传染源。蚊虫感染后,病毒在蚊体内增殖,可终
身带毒,甚至随蚊越冬或经卵传代,因此除作为传播
媒介外,也是病毒的储存宿主。人被感染后仅发生短
期病毒血症,且血中病毒数量较少,故患者及隐性感
染者作为传染源的意义不大。
病变广泛存在于大脑及脊髓,但主要位于脑部,且一般以间脑、中脑等 处病变为著。肉眼观察可见软脑膜大小血管高度扩张与充血,脑的切面 上可见灰质与白质中的血管高度充血、水肿,有时见粟粒或米粒大小的 软化坏死灶。显微镜下可见:
血管病变 脑内血管扩张、充血、小血管内皮细胞肿胀、坏死、脱
落。血管周围环状出血,重者有小动脉血栓形成及纤维蛋白沉着。血管
乙脑仅分布在亚洲。在我国疫区分
布在兰州---长春连线以南的广大的地区
内,仅东北北部、青海、新疆及西藏等
地未见本病报告。乙脑呈季节流行,80 %~90%病例集中在7、8、9这3个月,
均与蚊虫密度曲线相一致。气温和雨量
与本病的流行也有密切关系。乙脑呈高
度散发性,同一家庭同时有两个患者罕
见。
【发病机制与病理解剖】
2.极期 病程第4~10天,初期症状加重,进入 突出表现为全身毒血症状及脑部损害症状。
表现为:高热、抽搐、呼吸衰竭,是乙脑急性 期的三联症,常互为因果,相互影响,加重病 情。
1.高热 是乙脑必有的表现。体温高达39~40℃以上。轻者持 续3~5天,一般7~10天,重者可达数周。热度越高,热程越长 则病情越重。
周围有淋巴细胞和单核细胞浸润,可形成“血管套”。
神经细胞变性、肿胀与坏死 神经细胞变性,胞核溶解,细胞浆虎斑
消失,重者呈大小不等点、片状神经细胞溶解坏死形成软化灶。坏死细
胞周围常有小胶质细胞围绕并有中性粒细胞浸润形成噬神经细胞现象
(neuronophagia)。脑实质肿胀。软化灶形成后可发生钙化或形成空洞。
第十一节 流行性乙型脑炎
概述
流行性乙型脑炎简称乙脑,又称日本脑炎,是 由乙脑病毒引起的以脑实质为主要病变的中枢 神经系统急性传染病。经蚊等吸血昆虫传播, 流行于夏秋季,多发生于儿童。
临床特征为高热、惊厥、抽搐、意识障碍、呼 吸衰竭、病理反射及脑膜刺激征。病死率较高, 重症病人可留有后遗症。
【病原学 】
乙型脑炎病毒简称乙脑病毒,属黄病毒科, 黄病毒属,为单股正链 RNA病毒。
本病毒在外界环境中抵抗力不强,56℃30分钟 或100℃2分钟即可灭活。但对低温和干燥的抵 抗力很强,用冰冻干燥法在4℃冰箱中可保存 数年。
【流行病学】
(一)传染源及储存宿主
主要传染源是家畜、家禽。猪是我国数量最多的
当人体被带病毒的蚊虫叮蛟后,病毒即进入血循环 中。发病与否,一方面取决于病毒的毒力与数量,另 一方面取决于机体的反应性及防御机能。当人体抗体 病能力强时,病毒即被消灭。如人体抵抗力降低,而 感染病毒量大,毒力强时,病毒经血循环可突破血脑 屏障侵入中枢神经系统,并在神经细胞内复制增殖, 导致中枢神经系统广泛病变。不同的神经细胞对病毒 感受不同,以及脑组织在高度炎症时引起的缺氧、缺 血、营养障碍等,造成中枢病变部位不平衡,如脑膜 病变较轻,脑实质病变较重;间脑、中脑病变重,脊 髓病变轻。注射百日咳菌苗或患脑囊虫病者乙脑发病 率明显高,可能系血脑屏障被破坏之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