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指:相信未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食指:相信未来食指:相信未来微博
字号
电邮
收藏
打印大
中
小相关文章:
食指诗歌与青春主题研究
食指论
关于食指的三个时间坐标
诗人食指:我这样写歌
朦胧诗代表食指归来
食指论
贪吃的食指
国内首次食指诗歌研讨会在南京理工大...
食指背筋膜蒂岛状皮瓣的临床应用
诗人食指的7天“心儿颤抖着,我写歌”
99年1月18日下午。昌平县沙河镇,北京市第三福利院。
经过四个多小时的晤谈后,我们与食指握手话别。
像每次分手时一样,高大臃肿的身躯矗立在福利院大门前,目光凝重,直到我们的车子消失。望着他渐渐模糊的身影,蓦然间,我又感到了那种穿透心灵的震颤。在严冬格外温暖的日头下,在朔风凛冽的呼啸中,这身影分明是一尊雕像,一尊永恒的、铸了一代人遭际的雕像。
食指本名郭路生,诗人。1948年11月21日,母亲在山东朝城行军途中分娩。天气很冷,母子被送到冀鲁豫军区的一所流动医院后,才剪断脐带,故名“路生”。
1978年,诗人开始使用笔名“食指”。这也是个很有意味的名字。他认为,在中国,作为诗人,无论是写作还是生活,都存在着无形的压力。但别人在背后的指指点点绝损伤不了一个人格健全的诗人。于是,他索性用“食指”作笔名,以表达自己的抗争与解嘲。
郭路生小学就对诗歌着迷。10岁时,他写下“鸟儿飞过树梢/三八节就要来到/在这愉快的节日里/问一声老师阿姨好”这首类似歌谣的“处女作”,至今他还能脱口而出。
1965年2月,17岁的郭路生写出了他早期的重要作品《波浪与海洋》,抒发了考高中失利、初尝人生苦涩的沉郁与不甘失败的胸怀。这首诗与他在1967年至1968年“红卫兵运动”落潮后有感而发的《再也掀不起波浪的海》、《给朋友们》,组成了组诗《海洋三部曲》,并渐渐通过同学以及同学的同学之口传诵开来。
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郭路生参加了红卫兵。全国大串联,南至广州,西到新疆,又步行去“红色圣地”延安。但很快,狂热的激情消退,“文化大革命”陷入派性争斗的混乱中。1967年冬,郭路生写出了反映一代青年失落、彷徨和向往的著名诗作《鱼儿三部曲》。
30年后,他回忆道:“1967年末或1968年初,有一回我去农大附中,经过一片农田。旁边有一条沟不叫沟、河不像河的水流,两岸已冻了冰,只有中间一条瘦瘦的流水,一下子触动了我的心灵。当时大家心情都十分不好,这一景象使我联想到见不到阳光的冰层之下,鱼儿是怎样地生活。于是有了《鱼儿三部曲》的第一部。”
承继这种彷徨的若闷和追求理想的固执,1968年初春,郭路生写出了《相信未来》。这首诗震撼了一代人,又为一
代人“照亮了沉郁之中前途未卜的命运”,堪称传世之作:——“当蜘蛛网无情地查封了我的炉台/ 当灰烬的余烟
叹息着贫困的悲哀/ 我依然固执地铺平失望的灰烬/ 用美丽的雪花写下:相信未来……”
1968年5月,因为诗作在社会上广为流传,郭路生受到了有关部门的审查,他和一些志同道合朋友的聚会也被打成“裴多菲(反动)俱乐部”。他开始承受前所未有的精神压力。
(闪回1)
《财经》杂志要约访9位当代人物,请他们谈谈1999年——一个即将引退的世纪的“钱”景。学术顾问汪丁丁先生建议,一定要有诗歌界的食指。
我实在想不出罹病在精神病院已历八年多的食指会有
什么“钱”景;或许,没有“钱”景的食指,更是一种独特的代表罢——
1月18日上午10点半左右,在位于京郊昌平的北京第三福利院,医生为我和同去的诗人林莽、古诺打开2病区的门锁。
在餐厅里正在洗碗、准备打饭的“老郭”(朋友们都叫食指“老郭”)转过身来,嘿嘿憨笑着伸过粗厚的大手:“我以为你们会午饭后过来……”
老郭比两个月前大伙儿在朝阳区文化馆为他庆贺50岁生日时显得“虚胖”了一些。他认真注视你的眼神儿,依然透
着无比的真率、热情,也依然微有浑黄和血丝。
说到我们来找他的“公干”,说到“钱”景,说到钱,真可谓话不投机半句多。
“——钱?钱景?在这里能吃饱饭、穿暖衣,还能抽烟、喝茶。——钱?再要钱干什么用?”
他很快就把话题转到了“文人精神”:“你们千万要看明白,这物欲大潮在中国仅仅是开始;刚这样文人就坐不住了,如果全面铺开后,那可怎么办?自古文人的精神就是甘于淡泊
和寂寞。我知道我是干什么的。在《生涯的午后》里,我写了这种文人的独立精神。鲁迅先生不是把别人喝咖啡的时间都用于写作吗?”
“我的心变成了一只风筝”
1968年下半年,北京的大批青年学生开始上山下乡。
12月20日,郭路生也离开北京,与20名北京知青赴山西
杏花村落户。北京火车站哀哭一片的送别场面感染着他。汽笛长鸣,列车呼啸启动;车窗前,他开始创作《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
——“我的心骤然一阵疼痛,一定是/妈妈缀扣子的针线
穿透了心胸/这时,我的心变成了一只风筝/风筝的线绳就在
妈妈的手中……管他是谁的手,不能松/因为这是我的北京/
这是我最后的北京……”
读着这首诗,凡是经历过1968年冬北京站送行知青场
面的人没有不掉泪的。
到了杏花村后,郭路生在繁重的体力劳动之余,依然坚持写诗、读诗。和他一起插队的“战友”、著名翻译家戈宝权之女戈小丽1997年撰文回忆说:“28年过去了,但郭路生在杏花村知青厨房朗诵诗的形象,像一幅油画似的总是浮现在我的眼前:窗外是漆黑的夜,厨房里小油灯的微光在轻轻跳动,年轻瘦高的郭路生身着褪了色的布衣布裤,面对坐在水桶和南瓜上的听众,炯炯有神的大眼睛闪烁着热情的光辉,右手高高举向前方,充满感情地大声朗诵着:‘相信未来!’”
郭路生的诗很快像春雷一般,轰隆隆地传遍了全国几乎所有知青插队的地方。挚友李恒久多年后回忆道:“1968年我们去内蒙古呼伦贝尔盟插队落户,每天干完农活,疲倦地披着星光从地里回来,背诵、朗读郭路生的诗已成为大家共同的享受。阿城(后成著名作家)近于强迫地要我把能记得的郭路生的诗全抄录给他——作为交换条件的是,他替我多出工干活。”
1971年2月,郭路生在山东济宁参军。1972年底,却突然变得沉默寡言,精神抑郁,以烟为食。1973年2月退伍回家,北医三院诊断他为精神分裂症。究其原因,至今说法不一。一说,文革的极左思潮影响到部队,他内心的理想与现实发生了极大的冲突;二说,入党外调,学校档案里有文革初期他因写诗而被审查的材料,后被说成“5·16”嫌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