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解析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 物(《易·坤》象传)
致知
所谓致知在格物者,言欲致吾之知,在即 物而穷其理也。(朱熹补《大学》传)
天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 息(《易·乾》象传)
地
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 物(《易·坤》象传)
“格物”即推究事物的原理;“致知”即使 自己的知识达到极致(无所不知,能认识到 万事万物的本来之理)。
正心
所谓修身在正其心者, 身有所忿懥,则不得其正; 有所恐惧,则不得其正; 有所好乐,则不得其正; 有所忧患,则不得其正。 (《大学》传)
所谓三纲,即大学的三个宗旨,所谓“大 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新)民,在止于至 善”。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 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所谓八目,即实现三纲的八个步骤:格物、 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 平天下。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 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 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 其知,致知在格物。”
《大学》:“所谓致知在格物者,言欲致吾之知, 在即物而穷其理也。盖人心之灵莫不有知,而天 下之物莫不有理,惟于理有未穷,故其知有不尽 也。是以大学始教必使学者即物。凡天下之物莫 不因其已知之理而益穷之,以求至乎其极,至于 用力之久,而一旦豁然贯通焉,则众物之表里精 粗无不到,而吾心之全体大用无不明矣,此谓物 格,此谓知之至也。”
壹 何为《四书》 贰 《大学》作者 叁 “大学”定义 肆 《大学》三纲八目
大学校训中的《大学》格言
河南大学 东南大学 厦门大学 香港大学
明德,新民,止于至善 止于至善 自强不息,止于至善 明德格物
河南理工大学
明德任责
壹 何为《四书》
北宋以来,《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地 位提高。经朱熹注解,编为《四书》,其重要性超过《五 经》。从元代到清代一直是读书人必修的教科书。
《大学》原是《礼记》中的一篇,没有单行本,也 不知作者是谁。汉代人说子思所作,宋代人以为曾 子所作,清代人以为汉代群儒作。近人认为是思孟 学派的作品。也有人认为是秦汉之际荀子后学之作。
北宋司马光撰著了《大学广义》一书,这是《大学》 单印本的开始。但司马光没有改动《大学》原文, 也没有指明《大学》是谁作的。
“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 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 国治而后天下平”。
明德
止于至善
新民
格
致
物
知
诚
正
意
心
修
齐
身
家
《大学》三纲八目结构图
治 国
平
天 下
格物
格,至也。物,犹事也。穷至事物之 理,欲其极处无不到也。(朱熹注)
天
地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 息(《易·乾》象传)
第一种最接近《大学》的原旨,所以朱熹加 以采源自文库。
古人八岁入小学,学习“洒扫应对进退,礼 、乐、射、御、书、数”等文化基础知识和 礼节;
十五岁入大学,学习伦理、政治、哲学等“ 穷理正心,修己治人”的学问。
肆 《大学》三纲八目
《大学》的内容至今仍然有着深刻的含义, 是儒家论述修身治国的重要篇章。 《大学》提出了修己、治人、平治天下的 三纲八目。
《五经》指儒家的五圣经,即《周易》、 《尚书》、《诗经》、《礼记》、《春秋》。
温柔宽厚,《诗》教也; 疏通知远,《书》教也; 广博易良,《乐》教也; 洁静精微,《易》教也; 恭俭庄敬,《礼》教也; 属词比事,《春秋》教也。 汉武帝立五经博士,儒教 国家化由此谓开端。
《大学》——儒家的人生哲学和政治纲领。 《中庸》——儒家的哲学观和人生观。 《论语》——孔子的言行录,奠定了儒家思想的基本原理。 《孟子》——孟子的言行录,奠定了儒家的政治思想体系。
诚意
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如 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谦, 故君子必慎其独也!(《大学》传)
杨震“四知”
——司马光《资治通 鉴》
“诚意”即使 自己的意念诚 实。
《大学》:“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君子必 慎其独也。 ……曾子曰:‘十目所视,十手所指, 其严乎!’富润屋,德润身,心广体胖(pán,安 泰舒适) ,故君子必诚其意。”
朱熹终于在《礼记》中找到两篇前人所忽视的,但对朱熹却显 得非常重要的文章,这便是《大学》和《中庸》。
朱熹将《大学》、《中庸》这两篇文章与《论语》、《孟子》 合在一起,构成《四书》。
在宋元明三代, 《四书》的权 威已超越《五 经》。
《五经》称名始于西汉时的汉武帝时代, 《四书》的称名却始于南宋的朱熹,其 间相隔一千三百年左右。
《四书》的经典地位及意义在于扩大了《五经》的价值 体系。 《五经》的经典意义在于对原典的保存,但未反映变化 了的时代需求和时代精神。 《四书》则扩大了经典的开放价值体系,既满足了不同 时代的文化需求,又是一个划时代的宋学的凝集。
贰 《大学》作者
《大学》是一篇论述儒家人生哲学的论文,也是儒 家最有系统的一篇政治哲学论文。
叁 “大学”定义
“大学”一词包含三种意思: (1)指成人所受的教育。与“小学”相对而得名。
古代把童子所接受的启蒙教育称为“小学”,而 把成人所受的高等教育称为“大学”。
(2)大人之学。“大人”与“小人”相对而言,“ 大人”指贵族,“小人”指一般平民。大人享有 受教育的权利,小人则没有。
(3)大觉。“大觉”是佛教用语,有自觉和觉他两 层意思。
从前的私塾里,学生入学,是 从《四书》读起的,《四书》 就是那个时代的小学教科书。 学生不但要背正文,还得背朱 熹的小注。 那时的科举考试要以朱熹的 《四书集注》中的注释作为立 论的根据。
朱熹本人对佛学有相当研究, 他深切感到仅仅依靠《五经》 决不能维持儒教之尊严,因为 《五经》里面所说的哲学上的 本体论和方法论远不及佛教经 典博大精深,要想维持儒教的 支配地位,就得在儒家经典中 寻找针对佛学的本体论与方法 论的新材料并另加新解说。
到了程颐,他移易《大学》原本章节,成《大学》定 本。程颐、程颢尊崇《大学》,认为《大学》是孔门 的遗书。
朱熹认为《大学》是曾子及曾子门人作,这是为了建 立从孔子到曾子、到子思、到孟子、到二程、到朱熹 的道统。
朱熹对《大学》原文作了改订整理。认为《大学》所 教,是穷理正心,修己治人之道,《大学》讲格物、 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内 圣外王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