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机制理论与欧盟的一体化建设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国际机制理论与欧盟的一体化建设

[摘要]近年来,欧盟的发展呈上升和繁荣的趋势。而昔日霸主美国由于深陷伊拉克战争和中东,地位受到严重的削弱。本文将运用博弈理论和科斯定理分析欧盟一体化建设,指出欧盟完全成为超国家行为体的不可能性。

[关键词]国际机制欧盟博弈理论科斯定理超国家行为体

“机制”这一概念最早由鲁杰1975年提出,指一系列围绕行为体的预期所汇聚到的一个既定国际关系领域而形成的隐含的明确的原则、规范和决策。欧洲一体化从1947年联合国欧洲经济委员会的成立到1999年经济货币联盟,欧元的形成,民族国家不断地经历着整合。民族国家行为体的光芒被“欧盟”所掩盖。然而据最近一项民意调查和欧盟立宪失败的结果显示,欧盟的建立并不会最终取代欧

洲的民族国家,它并会完全超越于民族国家。

一、利己主义分析层次

国际社会中的各主权国家在处理其对外关系时都是出于利己主义考虑。同时国际社会处于“无政府状态”,没有一个统一的政治权威来进行统治。国家出于自卫的目的,处于“自助”的国际体系结构中(Waltz的新现实主义观)。那么国际机制理论是如何在这一背景下构建?下文从两方面推导:一个就是博弈理论;另一

个就是科斯理论。

1.博弈理论

两个合伙犯罪人被地方检察官隔离审判的故事。如果两个犯人都拒不坦白,检察官有限的证据只能判他们30天的监禁。如果每人都坦白,他们每人都被判一年的刑期;如果一人坦白而另一人抗拒的话,坦白的罪犯将不予起诉,而同伴

因为抗拒则予以5年刑期的严惩。

第一种博弈:对于一个利己主义的个体,占优势的战略是背叛而不是对他人

做出贡献。

R-两人互相合作的回报;S-合作因受骗上当而得到的收益;T-背叛的人因屈从于诱惑而欺骗其同伙所得收益;P-两人互相背叛的惩罚(最理想模式)。

支付排序(所付代价):T>R>P>S;博弈的条件:R>(S+T)/2

这一模式更适合于解释欧盟成立以前民族国家的对立,背叛的结果是导致了多事之秋的欧洲硝烟弥漫。但这一模式存在两个问题:(1)当参与博弈者是多个复杂的民族国家时,合作与背叛的抉择扩展到一对多的网状结构。利己主义的理性考虑这时就产生变化,单纯的背叛抉择是否会成为一种理性的方式值得商议。(2)历史表明背叛下导致的战争并不是一个最优的选择模式。这引起了我们的

进一步思考。

第二种博弈:在一个共同的社会下,对于由互动的期望联系在一起的利己主义的博弈者们,坦白无疑是宣布自己的死期。

此时合作是占优势的战略模式。两次世界大战后,欧洲国家普遍衰弱;加之冷战的影响,美国地位日益突出。随着全球化的兴起,世界格局呈多元化。在这样的背景下,单个欧洲民族国家由于自身实力的局限,想要成为影响世界的力量

短期看是不可能的。欧洲国家的命运是同舟共济,合作成了唯一的最优收益。

欧洲民族国家是理性的利己主义者这一实质没变。各国虽让渡部分主权,但欧盟毕竟是博弈的产物。这就决定了欧盟具有以下特点:⑴妥协性。欧盟是相互妥协的产物。各民族国家的自身利益没有得到充分发挥。我们不排除内部的妥协势必会影响其对外决策。而且随着当今国际形势的日趋复杂和不确定,民族主义、分裂主义、宗教捍卫者等恐怖活动,各国基于利己主义的考虑,也更多地为自我

命运担心。这种妥协还能走多远?⑵不稳定性。妥协性也造成了欧盟的不稳定,虽然这种不稳定的波动在目前看来是微小的。2005年立宪的再次失败进一步显露了这一躁动因子。没有一个统一宪法模式下的联盟仅是一种合作。⑶欧盟一体化拟在安全、政治和经济领域进行。然而现实更多是在安全与经济领域,只要涉及政治的合作几乎归于失败。国际机制不应被视为构成一种“超越民族国家之上”的要素,重要的是,它们应该从行为者自身利益的推动下所达成的协议上去理解。因为在国际体系的组成部分中,主权仍然是一种宪法性的原则。欧盟只是国际机

制理论的一种表达。

2.科斯理论与市场失灵

假设行为者和投资的效用函数任其处理,市场调节下的互动结果是次优的。也就是说对所有各方都有好处的协议不会产生。市场失灵状态中,问题不在于行动者自身的弱点或缺陷,而在于整个体系的结构和制度。在一个自助的体系中,制造者与受害者之间的收益是分配的问题。在两者所达成的条件下,即使责任规则有利于外部的制造者而不是受害者,有效的安排也是能够达成的。这就弥补了由于社会制度不完善产生的缺陷。科斯定理预测了国际关系中的集体行动问题可以通过谈判和相互调整而克服,也就是通过合作的途径。由此可看出纷争一定是

本质上利益冲突的结果而不是协调的问题。

欧盟成员国间的相互合作是基于彼此的谈判和协商,并不意味着成员国家利益完全一致。欧盟本质是一个角斗场。一个既为成员国提供追求其帕累托最优,同时又以独立身份加入到国际社会的机构。欧盟不可能完全超越于国家。当然科斯定理同样存在缺陷,超过了两个博弈者,其并不必然能够得到证明。在一定的条件下,将不存在稳定的解决方案形成的任何联盟(至少其中有一个成员)将会

参与另一个可能的联盟,也就是说没有人能够保证现存的政策是最优的方案。

二、“有限理性”的利他主义模式

这一层次将拓宽“自我利益”的内涵,集中于“有限理性的理论”。国际机制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限制强势国家从这种局势中获利,这种限制带来的好处绝非某些国家的利他主义行为所致,而是因为机制是各国对自身长远利益的计算发生了改变。表面上看似利他的行为总会被解释为利己主义的目的。如何看待自身与

他人的关系?存在四种情形:

(1)行为者对他国的福祉无动于衷;也即纯粹霍布斯式的理论。不过这在现实世界中很少,国家间的联系始终是不断变化的。

(2)行为者出于工具性原因而关心他国福祉,称之为利益的工具性相互依赖(Instrumentally interdependent)。这正如囚徒困境中的利己主义观。

(3)行为者不仅出于工具性原因而关心他国福祉,而且因为不论别国如何行为,其收益的增加也会促进自身的福祉,反之亦然。这种情况下,各行为主义

间的利益属于情势性相互依赖关系(situationally interdependent)。

(4)行为者纯粹为他国的利益而关注其福祉,即使这样做对本国利益和安全毫无裨益。这种情况称之为移情性相互依赖(Empathetic interdependent)。

第二层分析指的是移情性相互依赖理论。在这种情况下,博弈的背景变为了如果A是一个非常守道德的人,他将会因为在一个试验者的诱惑下进行告密而良心备受折磨;而B则是不守道德的利己主义者。

对于A的支付排序:R>S>T>P;对于B的支付排序:T>R>S>P

A的优势战略是合作,而B则是背叛。S,T是两者的理想状态平衡模式,也是“移情”和相互竞争的理论模式。

移情理论不能单从一个狭小的范围来界定,我们必须将视角拓宽到更为广泛的自我利益领域。如二战后,美国推行的马歇尔计划。这一计划可以看作是“移情”的表现,尽管它的行为事后被定义为对于美国霸权的一种决策,但是这一博

弈的结果是双方普遍愿意接受的。

在分析欧洲一体化的进程中有学者认为这是为了防止德国的复仇主义。但也可解释为对战后德国的“移情”。德国加入欧盟后,国内经济的发展以及民众对于

欧盟的高支持率,表明欧洲一体化的建立带有利他主义的色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