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基地4名低学历官兵岗位成才的故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某基地4名低学历官兵岗位成才的故事
英雄不问出处。
不论你是出生在繁华的大都市,还是偏远的小山村;不论你是名牌大学毕业的高材生,还是从乡村学校走出来的青年学生……但只要你跨入军营,你就是一名肩负着保家卫国神圣使命的解放军战士!这里没有高低贵贱之分,只有战士对祖国和人民的忠诚!
在这个直线加方块的绿色军营里,只要你勇于吃苦、敢于奉献,立足本职、爱岗敬业,不畏艰难、勇于挑战,你就一定能够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创造出不平凡的业绩,甚至锻造成为时代英雄和楷模!
第二炮兵某基地4名官兵入伍时只有初中文化程度,但他们始终牢记军人的使命和职责,把军营当作历练人生、实现梦想的舞台,个个爱军精武、敢于拼搏、奋发有为、争创一流,自觉用实际行动践行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在本职岗位创造出了非凡的业绩,成长为享誉军内外的砺剑尖兵。
在这春暖花开的季节,记者在常年驻扎在大山深处的第二炮兵某战略导弹基地探访了这4位具有传奇色彩的战士。
他初中毕业后跨入了二炮工程部队的行列。
四年后因部队改编,他从一名钻山洞的工程兵变成了“导弹兵”。
在没有任何基础的情况下,他靠着刻苦与勤奋,在本职岗位上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神话”故事。
请看——
“爱军习武标兵”——曾蛟
26年前一个初春,已在深山老林打了4年山洞的工程兵曾蛟怎么也没有想到,已超期服役一年的自己竟然会成为战略导弹部队的一名“新兵”,他更没有想到自己的人生轨迹从此将会发生巨大转变。
对于只有初中学历,习惯了抱风钻、打山洞的导弹操作号手,那些深奥难懂的导弹原理和密密麻麻的电路图,无疑就是一部“天书”。
面对前所未有的挑战和困难,是放手一搏,还是复员回乡?素有“拼命三郎”之称的曾蛟选择了前者,他抱着要干就干出个样子的信念,靠着当工兵时的那股闯劲、韧劲和拼劲,仅用了一年多的时间就把与专业相关的10多本教材背得滚瓜烂熟,系统掌握了控制专业8种专业25个号位的操作技能,那1万多个接点标号、4000多个技术参数和300多项操作规程的电路图就像他手中的一把风钻,用起来轻车熟路。
那年底,首次参加全旅导弹专业技术比武的曾蛟一鸣惊人,力压群雄夺得冠军,并创破了默背10张电路图用时最短、背讲最全的两项历史纪录,荣立二等功。
“门外汉”从此成为了“导弹通”,曾蛟也稳坐全旅首席导弹操纵员“交椅”。
没有更好,只有最好。
成绩面前,曾蛟没有骄傲,他深知控制系统是整个导弹系统的“神经中枢”,一个称职的操纵手就必须能够掌控全局。
为练好眼、耳、手三功,他经常是盯着天上的星星练定力,在各种嘈杂声音中辨别不同指令,蒙着双眼在模拟控制台上反复练习默记按钮开关。
为登上控制系统电路图默画这座“珠峰”,曾蛟以战士冲锋的姿态誓言要拿下这场“战斗”。
在连队8平方米的仓库里,墙壁上挂的、地板上铺的全部是被分割成的块块电路图,他把自己当作闭关修炼的“道士”,两耳不闻窗外事,不分昼夜地默画背记……3个月后,瘦了整整一圈的曾蛟,带着自己的“战利品”——近万张草稿纸和数百支铅笔头走出了那间小屋。
最终,那一组组技术参数、一条条电路走向、一个个开关按钮,就像经过精心编制的电脑程序从曾蛟口中完完整整地背讲出来,开创了二炮部队历史上的新奇迹。
在建国42周年全军军事训练成果展上,时任排长的曾蛟作为二炮部队的唯一代表,进京为江泽民等中央军委首长作汇报表演,他那背讲电路图“绝活”受到了军委首长充分肯定,并荣立一等功。
1994年7月曾蛟被中央军委授予“爱军习武标兵”荣誉称号,1995年3月曾蛟爱军习武的先进事迹被写进总理《政府工作报告》,成为建军以来我军士兵写进政府工作报告第一人;2003年当选为第十届全国人大代表。
前不久,在《解放军报》改革开放30年风云人物评选中,他作为30名代表之一,再次高票当选……短短十余载,曾蛟这个曾经的“无名小卒”,靠着尚武精武、永争上游的拼搏进取意志,一跃成为享誉军内外的风云人物。
一腔碧血,一颗丹心,忠于使命,谋求打赢。
如今已走上师职领导工作岗位的曾蛟,并没有因岗位职务的变迁而停下攀登的步伐,他主动钻研高科技知识,创新训法战法,带领部队紧紧围绕打赢信息化条件下的局部战争,砺练精兵斗志,苦练打赢本领,先后10余次圆满完成实弹发射、战役演习等大项任务,20余次在上级组织的军事技术竞赛中摘得桂冠,为部队战斗力的提升做出了巨大贡献。
只要你知道梦想在那里,全世界都会为你让路。
曾蛟的岗位成才故事值得我们思索,他的轨迹更值得我们去追随。
一个仅有中专学历的热血青年,面对并不完美的事业开局,凭着惊人的毅力和坚强的决心,在平凡的岗位上一干就是20多年,最终成为了为天公把脉搏、为导弹发射拔云雾的“神医”。
请看——
“气象专家”黄衍洪
某导弹基地气象站是一个编制只有100多名官兵的营级保障分队。
然而,就在这个不起眼的“小地方”却潜藏着一批知天侯、能拍板的“重量级气象专家”,他们是导弹成功发射的幕后英雄。
高级工程师黄衍洪就是这个英雄群体中一颗最耀眼的“明星”。
在这个平凡的技术岗位上工作了20多年的黄衍洪,在气象仪器计量检定、装备维修技术保障、气象自动化、气象装备软硬件技术
开发等领域创造了非凡的业绩,先后荣立一等功、二等功、三等功各1次,被全军和二炮评为“气象科技先进个人”,连续两届被中国航空航天部评为“优秀气象工作者”,被总参气象水文局和中国气象协会联合授予“军事气象优秀科技工作者”,是第二炮兵保障工程专业系列高级专业技术资格评审委员会委员。
1987年,黄衍洪从南京空军气象学院毕业后,被分配到第二炮兵某基地气象站工作。
正当他意气风发准备在导弹部队施展才华理想的时候,现实却击碎了他的梦想。
原本应成为军官的他却因部队精简整编被按军士长安置,在军校学习的仪器维修专业却被分配到了与专业极不对口的气象观测岗位。
面对理想与现实的差距,黄衍洪一度产生迷茫和困惑。
双重打击之下的黄衍洪迟迟进入不了工作状态,半年后他递交了转业申请。
但领导的信任和战友的关心,使黄衍洪很快校正了自己的理想偏差,他最终下定决心从最基层的气象预报员干起。
对毫无专业基础的黄衍洪来说,不懂标记符号、不懂基本原理、不懂操作规则,那变幻莫测的气象云图让他力不从心。
但这一次他选择了坚强,以小学生的姿态,虚心向身边专业骨干、技术专家请教学习,常常通宵达旦背教材、记参数、练操作。
一年后,凭着顽强的毅力和恒心,黄衍洪不仅能够独立完成气象云图的观测、绘制,还学完了《军事气象学》、《天气动力学》等20余本专业书籍,并有3篇论文在《军事气象》等杂志上刊登,一跃成为第二炮兵气象行业优秀的气象预报员,也迈出了走向成功的坚实的第一步。
不久,这个求知欲望极强的中专生,引起了站领导和技术组几名高级工程师的注意,他们被黄衍洪顽强的意志所打动,从此黄衍洪开始不时受到大家特殊“照顾”。
在专家的指点帮带下,黄衍洪进步飞快,仅用了不到两年的时间就熟练掌握了计算机编程和气象装备软硬件技术开发,并被破格抽调到技术组参与重大军事、科研任务。
几个月后,气象室受领研制第二炮兵重点科研攻关项目《第二炮兵气象观测数据处理系统》,黄衍洪被破例任命为某一重点项目负责人,然而,科研项目开始不到3个月,科研组长和一名重要骨干因故调离,他临危受命,挑起了科研攻关的重担。
很多人都认为这个科研项目将会夭折,可是一年后这套系统却在黄衍洪手里宣告成功,并填补了气象观测自动化领域的空白,这项科研成果被评为军队科技进步二等奖,并在全军列装应用。
之后,黄衍洪在科研上不断有新的突破,先后又有3项科研成果荣获部队科技进步奖。
因科研成绩突出,黄衍洪也由军士长直接提拔为干部,并担任气象室技术组组长。
在巨大的成就面前,黄衍洪没有停下前进的步伐,紧接着他带领大伙瞄准打赢目标不断开拓创新,技术组几乎每年都有新的科研成果问世。
由他负责研制的《温度、湿度、气压自动计量检定系统》、《大气电场信息综合分析和预测系统》、《短期天气预报保障平台》等17项科研项目获得军队科技进步奖,成为了全军军事气象领域的一支奇葩。
一次,部队执行某型号实弹发射试验任务,就在导弹装备已进入了临发射状态时,驻地三区四县有多半地域突然电闪雷鸣,大雨倾盆,发射场上空乌云密布,眼看大雨就要来临。
同时执行气象保障任务的实验基地气象专家组认为大雨将会持续,不能实施发射。
黄衍洪在经过分析预测后,给出了答案:发射前30分钟雷暴雨完全停止,天空将会是晴天无云,导弹可以准时发射。
果然,当天8时29分钟刚过,天气情况完全如黄衍洪所料。
殊不知,在执行发射任务
前,这是黄衍洪对驻地50年来的近万张气象云图进行了全面研究分析后,才有今天的料“天”如神。
岗位再小,那也是打开成功之门的一把金钥匙;困难再大,只要你勇于攀登,终将登上峰顶。
黄衍洪面对困难不屈服、成绩面前不骄傲、岗位成才创佳绩的精神风格不仅让人敬佩,更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作为士官班长,仅有初中文化的他是部队军事训练形势分析会上的特邀“嘉宾”、地方大学生入伍干部集训的首席“教头”、首长机关训练的随身“高参”;作为普通的导弹操作手,他在平凡的岗位上创造了蜚声二炮的辉煌成绩;作为2008年北京奥运火矩手,他手持祥云火矩,跑出了当代军人的风采、跑出了人生的精彩。
他就是——
“砺剑尖兵”孙亮德
入伍10年,荣立一等功、二等功、三等功,被第二炮兵表彰为“十大优秀士兵标兵”、首届“十大砺剑尖兵”,17次在上级组织的军事技术比武中夺得金牌。
一名士兵能取得如此辉煌的成绩无疑比登天还难,然而,只有初中学历的孙亮德却做到了,并且还实现了军旅人生的重要转变:2004年,他由战士被破格提拔为副连职干部。
1994年12月,初中毕业的孙亮德带着当好兵、当精兵的梦想,跨进了战略导弹部队的行列。
3个月的新训生活尽管很苦很累,但他用农村娃特有吃苦耐劳精神,以训练考核总评全优的成绩实现了由地方青年向合格军人的转变。
新兵下连时,他被分配到导弹发射连。
面对蜘蛛网般的电路图和深奥难懂的导弹原理,尽管孙亮德付出了比其它战友多几倍的努力,但首次专业考核倒数第三的成绩,还是给他的满腔热情泼了一盆冷水。
在哪里摔倒,就在哪里爬起。
孙亮德这只笨鸟先飞了,他利用点滴时间背教材、抄笔记、学高数……整整3个月,他没有给家人写一封信,没有出过营门,没有过一天节假日,半年专业考核成绩99.6分,全连第一名。
在老班长的带领下,他开始进发射场、上实装车,一步步成为了配气专业的好手。
第二年,孙亮德这个“小卒”以配气专业考核全旅第一的成绩成为了旅队组建以来的第一位上等兵导弹专业组组长。
翻阅孙亮德所有的专业书籍,几乎每本都发毛、发卷、发糊,书本上密密码码的笔记成了别人看不懂的“天书”。
短短几年时间,孙亮德靠着坚定的毅力啃下了《控制系统原理》等50多本涉及导弹各个专业的教材,记下了近百万字的学习笔记,练就了判断信号一眼明、分辨口令一次清、操作按钮一摸准的硬功,成为了精通7大专业数10个岗位的复合型导弹驾驭手。
2001年6月,参加基地军事技术大比武,从笔试到口试,从微机默画三路图到现场讲解答辩,从故障排除到实装操作,孙亮德以每项考核近乎满分的优秀成绩,摘得导弹专业号手全能第一名;2002年,他受命以领队的身份带领旅队精心选拔的12名地方高校毕业的大学生干部参加基地“首届地方大学生入伍
干部导弹专业技术比武”,一举摘得2个一等奖、6个二等奖、2个三等奖和团体总分第一的辉煌战绩;2004年担任连长后,他所带的连队连续5年是军事训练先进单位,15次在上级组织各项比武竞赛中摘金夺银;2008年7月,孙亮德被推荐为驻地北京奥运会火炬手,手持祥云火炬跑出了军人风采和人生精彩。
导弹部队千人一杆枪,一个人成功不算成功,最重要的是要形成整体合力。
作为班长,孙亮德以独特的带兵理念,为部队培养了137多名技术尖子,个个成为了能够独挡一面的优秀导弹操作号手;作为一名有使命感的军人,他先后为部队提出训练建议219条,创新训练战法48项,取得革新成果20多项,编写的《士官教学法感知》,被部队推广。
军人强烈的责任感,使孙亮德把自己的一切都奉献给了军营,母亲生病、妻子生孩子……他都“忠”字铭记心间。
从普通导弹操作到砺剑尖兵、从普通士兵到优秀基层指挥军官,始终信奉“我行、我能、我可以”信条的孙亮德,把自己从一坨铁炼成了一块钢。
探究孙亮德的“星”路历程,最终归结为两个词:勤奋和作为。
倚天长剑射苍穹。
在第二炮兵士官队伍中有这样一个人,他用自己的双眼为导弹的插上腾飞的“翅膀”,被官兵称之为“郭一瞄”;他立足岗位成才,成为全能导弹精兵,荣获“全军优秀士人才一等奖”;他爱军习武、矢志精武,苦练打赢本领,被评为“全军爱军精武标兵”;今年3月31日,他成为全军4名享受政府特殊津贴的的首批士官成员。
他就是——
“超级战士”郭亚飞
没有学历,没有背景,一个士兵的作为应该有多大?通过探索“超级战士”郭亚飞的兵路轨迹,我们将会从中找到答案。
一个人要想成功,必须具备的两个条件:能力和精力。
只有初中文化程度的郭亚飞在这两个方面恰恰就是“先天不足”:导弹专业知识涉及高等数学、大学物理、计算机编程等多门学科,这些他都是“门外汉”;站岗执勤、公差勤务,一个战士很难有自己独立支配的空间。
但他认为,先天的不足是可以靠后天的努力来弥补的。
凭着这个信念,他每天早起一个小时借助营区路灯背教材、记参数,中午躲在俱乐部里补习文化知识,晚上则“猫”在教室里打着手电筒跑电路、背讲工作原理;把导弹基本原理、专业常识制成小卡片,利用站岗、训练等点滴空隙来琢磨……仅仅两年时间,他几乎把所有的时间都搭在了学习上,与专业相关的文化课学了一遍,专业骨干、大学生干部全部请教一遍,系统掌握了瞄准专业的8本教材、4个号位的操作技能。
上等兵郭亚飞成为了全旅唯一一名义务兵训练标兵,入选基地一级尖子人才库,当上了班长,这些都创造了旅队组建以来的历史。
瞄准专业好比导弹的眼睛,瞄准速度和精确度直接影响着导弹发射的时间和导弹落点精度。
郭亚飞为了用自己的双眼擦亮导弹的“眼睛”,就自己关在瞄准车里,一动不动练眼功,为了能够使睁眼时间更长,他就借助其它物体撑起上下眼皮,致使他的眼睛经常流泪,有时肿得像个桃子,但痛苦并没有让他放弃追求。
就这样,他找到了一种神奇的“感觉”,瞄准技术越来越精湛,创下了仅用5分钟就瞄准完毕的神速。
“郭一瞄”成了全旅官兵对他的另一种称呼。
自古战场无亚军,军人的使命就是谋打赢、争第一。
无法满足的“欲望”使郭亚飞再次向“峰顶”发起冲击。
他把掌握与本专业组作战协同的专业内容作为新的“领地”,系统掌握了发射台、控制、电源等所有发射专业的内容,对装备的内部结构和技术要点全部了如指掌,成为旅队名符其实的“活三路”、“活参数”、“活规程”。
因此,郭亚飞成功“加盟”旅队实装操作技术把关小组,与总工、高工等众多专家一起负责对所有发射营实装操作进行把关和技术指导。
参加基地军事技术大比武,连续4年获得发射专业第一名;参加基地创破纪录活动,创造了背讲参数最多、故障排除用时最短的双纪录;带领旅队地方高校入伍干部参加基地第四届地方大学生干部导弹专业比武,一举摘得全部单项第一和团体第一的辉煌战绩。
连续10年入选基地一级技术尖子人才库,光荣入选二炮首届技术人才尖子库,荣获全军优秀士官人才一等奖,被总部评为"全军爱军精武标兵"。
今年3月31日,作为全军首批4名士官之一,享受政府特殊津贴。
搞科研创新不仅仅是专家的专利,小兵也能撑大梁。
为让剑刃更锋利,郭亚飞这把“良剑”终于按耐不住激情“亮剑”了。
由他提出的缩时发射训练方法,使发射台占领阵地时间缩短一半,参与编写的《发射台教程》、《托架教程》等4本教材,成了全旅专业训练的特定教材,并被两所军事院校列为教学专用教材;由他独立设计研制的“托架起竖角度监视报警装置”以及参与研制的某型号导弹“快速瞄准装置”、“发射台千斤顶升降装置”等5项科研成果获得军队科技进步三等奖;编写的某型号导弹技术把关要点,为导弹延寿试验发射提供了可靠依据;他总结出的专业理论“串线”训练法,被基地各个专业岗位推广,并被二炮评为年度最佳训法之一。
一个人的能量无法撑起打赢的重担,面对导弹专业人才不济的现状,强烈的责任感使郭亚飞毅然决然地辞去班长职务,走上了旅队专业教员的岗位,担负起全旅初、中级士官以及大学生干部的教学和培训任务。
这个只有初中学历的老兵又一次面临挑战,为确保教学能满足所有学员的要求,他恶补计算机知识、多媒体制作以及授课艺术。
初次登台,大家就被他那丰富的导弹理论、生动形象的多媒体课件、形式多样的授课方式所征服。
近五年来,经他培养的骨干80%成为技术尖子、专业组长,7人破格提干,16人考上军校,20多人走上军事主官岗位。
一个人可以丢掉功利,但不能丢掉信心;可以没有文凭和成就,但不能没有追求和梦想。
士兵郭亚飞用坚强和自信开创了一片属于自己的天空,并且成为了一颗光芒四射的“金星”,他的成功不是偶然,是努力过后的必然。
(图片由满博、申强、张成满、夏晓东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