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自卑到文化自尊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化自卑到文化自尊——基于胡适“全盘西化”论的思

许曦明宁波大学外语学院教授

摘要:“五四”运动前后,胡适等社会精英对传统文化的一味否定既推动了社会的进步,也给国人留下了文化自卑的缺憾。文章简要分析了胡适“全盘西化”的主张及其历史成因与“缓慢渗透”的西化策略,并论证了它对日后中国文化力式微造成的影响。在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我们必须跳出文化自卑的阴影,增强文化自尊和自信。在吸纳西方文明的同时,重建我们的精神家园,继承发扬优秀的传统文化,使我国的文化建设与经济发展和谐同步,健康发展。

关键词:文化自卑;文化自信;胡适;“全盘西化”;“缓慢渗透”

经过30 年的改革开放,中国现在已经发展成为世界上第三大经济实体。在我们常常欣慰于国家经济繁荣的同时,又时时困惑于非同步发展的文化国力。资料统计,在国际文化市场的份额中,中国所占的比例还比较低,这与中国作为一个政治与经济大国的形象形成了不和谐的反差。毋庸置疑,这种不和谐从一个层面揭示了中国文化力的式微。本文拟对胡适“全盘西化”的主张及其“缓慢渗透”的西化策略以及由此引起的中国文化力式微的历史成因进行简要的回顾和论证,以期汲取历史教训,重建我们的精神家园,增强中华文化的凝聚力,使文化建设与经济发展和谐同步,健康发展。

一、综合国力式微下的文化切割

截止到1500年,中国还是一个综合国力强盛的国家,经济总量占世界的23%左右。从1500年至1800 年,由于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制度性障碍,中国成为“停滞的帝国”,而西方国家工业化起步早,它们在19 世纪末就赶上并超过了中国。仅在1820 年至1850 年这三十年间,中国同西方的差距就迅速加大,欧洲人均GDP 由对中国人均的2.1 倍猛增到10.5 倍,美国则猛增到15 倍。[1]鸦片战争之后,传统文化随着国力的下降已经呈现出颓势,西化思潮开始孕育和累积。

最初能为国人所接受的是西方的科学技术,谓之“师夷长技”。甲午战争,中国惨败,举国上下震惊。面对日益加深的民族危机,普通民众对中国的制度性障碍表现出了极大不满,思变求变的社会呼声及现代性诉求逐渐强烈,晚清的“戊戌变法”就是很好的明证。崇尚西方在19 世纪末虽说尚未成为整个社会的普遍心理,但却为日后激进的西化思潮打下了基础。

20 世纪初,西方列强的枪炮不仅瓜分了中国的领土,而且彻底瓦解了中国人“天朝上国”的心理优势和文化优越感。“五四”运动前夕,当时的社会精英们认为,惟有借助西方的文化才能改变中国不合理的政体,才能构建一个崭新的政治结构和文化体系,进而加速中国的现代化建设。西化促使国人有意识或无意识地切割、疏远自己的传统文化,西学很快作为新学而成为中国社会意识的主流,传统旧学逐渐成为被边缘化的隐学。仰视西方日益成为主流社会的心理趋向,唯洋是从弥漫于中国大地,洋货成了时髦之物。

对这种自觉、主动的西化行为,叶维廉认为是国(第1 期许曦明:

从文化自卑到文化自尊53)人在“亡国在即”的绝境中被逼无奈的选择:“早期的知识分子不分皂白地拥抱西方……最早是出于…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的需要,即以侵略者的蛮术来治他们的蛮行的需要。知识分子作这种选择,是中国行将被西方列强灭亡的危机和中国人受尽空前凌辱所逼出来的。他们以前从来没有像当时那样感觉到中国已经濒临绝境。”[2](199)

“五四”运动前后,一大批忧国忧民的知识精英痛切地感到,中国古老文化中有许多落后、封闭甚至是野蛮的东西。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在本质上是迥然不同的,中国的传统文化代表的是腐朽和没落,西方文化代表的是人类的文明和进步。显然,认同西方文明揭示了民众追求现代化、期盼国家振兴富强的心态。仅仅“夷之长技”难以从根本上动摇顽固的传统文化,只有“夷之文化”才能带来思想上的革命,观念上的更新。为此,必须学习西方文明,这是中国走向现代化的必由之路。诚如李欧梵所言,在中国,“现代性”不仅含有一种对于当代的偏爱之情,而且还有一种向西方寻求“新”,寻求“新奇”这样的前瞻性。[3](236)用西方思想来消解中国的传统文化成了“五四”新文化运动先驱们的有效利器。这种全盘西化的移植方式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冲击是致命的,它不仅确立了新的文化模式,而且从根本上否定并摧毁了传统文化的格局与体制。在社会精英们的引领下,民众自觉认同了以下两点:(1)中国封建文化根深蒂固,必须全盘否定;(2)西方文明属于进步的现代文化,是世界文化发展的趋势。这种认同随世界潮流而确立,其进步意义是不言而喻的。因此,颠覆传统文化与倡导文化进步必须同步,不

能调和。由此而引发的负面作用是,对传统文化的全盘否定使许多人产生了一种自轻自贱甚至自虐的民族心态,因为中国百事不如人,“不但物质上不如人,不但机械上不如人,并且政治、社会、道德都不如人”,[4]再加上“知识不如人、文学不如人、音乐不如人、艺术不如人、身体不如人”。[5]于是,“全盘西化”的主张一经提出,立刻引起社会的巨大反响,“到了30年代,知识界的各派人士,无论持激进文化观者还是保守主义者,所使用的概念、逻辑和理论都是西式的,即使是反对全盘西化者,在心理深层亦有着不可排泄的崇洋情结”。[6](40)为什么会引起如此大的反响?赵立彬解读说,“西化”就是“以西方为典范和模型,主张学习和模仿西方已有的文明成就,并以之来作为评判中国社会…现代化‟的标准。晚清以来,中国社会从传统向现代化发展,…西化‟实是一初始的动力。这一思想的产生和发展,对社会产生了根本性的影响”。

[6](15)认可西方文明是中国跨入现代化的必由门径,是新文化运动取得的共识,也是中国人渴求进步的情结,要走向现代化就必须以西方文明为样板和发展模式。从这种意义上说,与传统文化的决裂、对西方“文化输入”的认同是国人自觉、主动的集体行为。这种中西文化交流的不对称、不平衡是日后文化“集体健忘”的必然结果。

二、“缓慢渗透”的长期效应

在新文化运动的精英们看来,提倡全盘西化和彻底反叛传统是不可调和的。依陈独秀之见,“学西洋文明与尊中国文化是绝不可调和的:吾人倘以新输入之欧化为是,则不得不以旧有之礼教为非;倘以旧有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