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永的词史贡献

合集下载

浅谈柳永对宋词的贡献

浅谈柳永对宋词的贡献

浅谈柳永对宋词的贡献柳永作为宋代词坛举足轻重的人物,在中国文学史上有重要地位和广泛影响。

他精心构制慢词,开辟“以赋为词”的新型表现手法,打破唐五代以来词坛的奢靡之风和小令独统词坛的单一局面,拓展了词的表现内容,在词史上获得了较高的声誉。

一种文学形式的兴旺发达,需要一批为之奋斗的人。

北宋时期,柳永开辟的俚俗词派,让宫廷词、士大夫词逐渐走向民间,促进了宋词的口语化和通俗化,以至出现了“凡有井水处,即能歌柳词”的现象。

柳永的不懈努力为宋词发展与繁荣做出了巨大贡献。

一、推动慢词的发展,打破小令统治词坛的局面(一)柳永推动了慢词长调的兴旺。

柳永关注到了词的特殊特征,特别注意了词的格律与平仄。

加之他在音乐方面的特殊天赋,赋予词以一种特殊的美感。

一方面维护了词的传统,同时又勇于开拓创新,对领字、对句、长短句综合运用,使慢词有了崭新的发展。

比如柳永的代表作品《八声甘州》:对潇潇暮雨洒江天,一番洗清秋。

渐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

是处红衰翠减,苒苒物华休。

惟有长江水,无语东流。

不忍登高临远,望故乡渺邈,归思难收。

叹年来踪迹,何事苦淹留。

想佳人、妆楼颙望,误几回、天际识归舟。

争知我、倚阑干处,正恁凝愁。

柳永在词作中,用“对”字起领全篇,显得干净利落,再以“渐”字自然的过渡到下文的描述,同时掺杂着作者浓烈的感情色彩。

有如“想佳人、妆楼颙望,误几回、天际识归舟。

争知我、倚阑干处,正恁凝愁。

”一句,作者运用长短句相结合和手法,把感情婉转流畅的表现出来,明净而透彻。

同时在词作中,无处不透露着作者对词的平仄和韵律的深刻体悟,展现出作者深刻的文字功底。

(二)柳永打破小令统治词坛的单一局面。

唐五代时期,词主要以“小令”为主,慢词在柳永之前出现甚少,在词的总数中占有很小的比例。

柳永大力推广慢词,从根本上打破唐五代以来小令统治词坛的单一局面。

如柳永的慢词长调《戚氏》:晚秋天。

一霎微雨洒庭轩。

槛菊萧疏,井梧零乱惹残烟。

凄然。

望江关。

柳永简短简介

柳永简短简介

柳永简短简介1.柳永简介⒈柳永简介柳永(约有980~约定1053),原名三变,字耆卿,崇安(今福建崇安县)人。

仁宗景佑元年(1034)进士,官至屯田员外郎,世称柳屯田。

早年屡试不第,一生仕途很不得意,生活穷愁潦倒,处事方面抱着一种玩世不恭的态度。

他在城市生活的时间很长,经常出入倡馆酒楼间,与教坊乐工和歌伎们交往,因而熟悉士民、歌伎的生活,并通晓乐律。

他是北宋第一个专力写词的作家,由于他的生活还境及其他各个方面的条件,使他成为以描写城市风貌见长的婉跃派的代表词人。

柳永对北宋词的发展有重要的贡献与影响。

第一,他制作了大量的慢词长调,使词从小令为主过渡到慢词占优势地位,从而为词容纳更多的内容提供了相应的表现方式。

第二,他发展了词的表现手法,善于铺叙,善于运用白描,写景抒情密切结合,语言通俗易懂,音律和谐优美。

柳永词对秦关等人都有影响,对后来的说唱文学和戏曲作家在曲辞创作上也有影响。

柳词在宋元时期流传最广,相传当时“凡有井水饮处,即能歌柳词”。

有词集《乐章集》.⒉写作背景柳永才情卓著,但一生适途坎坷不济,更多的时日跟歌伎们一起,过着衣红偎翆、浅斟低唱的生活。

他深深了解这些歌伎们的生活,深切同情他们的不幸遭遇。

在他的作品中,很多是反映同他们在一起的悲欢离合。

《雨霖铃》便是其中为世人传诵的一首。

这首词写的是他离开都城汴京城(现在河南开封)时与一位红颜知己缠绵悱恻、哀婉动人的别离情景。

2.柳永的个人简介白衣卿相柳永(约987年—约1053年),崇安(今福建武夷山)人。

北宋词人,婉约派创始人。

原名三变,字景庄。

后改名永,字耆卿。

排行第七,又称柳七。

宋仁宗朝进士,官至屯田员外郎,故世称柳屯田。

由于仕途坎坷、生活潦倒,他由追求功名转而厌倦官场,耽溺于旖旎繁华的都市生活,在“倚红偎翠”、“浅斟低唱”中寻找寄托。

作为北宋第一个专力作词的词人,他不仅开拓了词的题材内容,而且制作了大量的慢词,发展了铺叙手法,促进了词的通俗化、口语化,在词史上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柳永对宋词发展的贡献

柳永对宋词发展的贡献

柳永对宋词发展的贡献
柳永是宋代著名的词人,他的词在宋词发展史上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柳永的词具有鲜明的个性特点,表现了他独特的人生观和审美观。

首先,柳永的词具有浪漫主义色彩,他以情感为中心,追求个人情感的自由和真实。

柳永的词中表现出的爱情观念,迥异于以前的词人,他的爱情观念是自由而随性的,而非依赖于社会和家庭的束缚。

这种浪漫主义的情感表达方式,为宋词发展带来了新的元素。

其次,柳永的词语言简练,充满音乐性,他特别注重音韵和节奏感的表达,使得他的词具有了强烈的感染力和表现力。

同时,柳永的词句中常常运用双关语、换喻等修辞手法,使得词意更加深邃,更富有意境。

最后,柳永的词具有社会意义和时代性,他的词中表现出了对社会现状的不满和对个人命运的思考。

这种对社会现状和个人命运的反思,反映了宋代社会的特点和时代背景,也对后来的文学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总之,柳永的词在宋词发展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他以独特的个性和审美观,为宋词注入了新的元素和艺术表达方式,对后来的文学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 1 -。

艺术成就与影响

艺术成就与影响

艺术成就与影响:“凡有井水饮处,即能歌柳词”(叶梦得《避暑录话》)。

一,发展了慢词。

他是第一个大量创作慢词的作家。

二、丰富了词的表现手法。

改委婉含蓄的小令手法为铺叙和白描的手法,既淋漓尽致,又层次分明。

三、大量吸收俗语入词,使词更接近下层人民四、柳永在词史上的贡献词至柳永一变,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开拓了词的内容题材。

柳永是北宋第一个专力写词的作家,其词大多写享乐与风情,但将视线转向市井青楼中的现实生活与实在人物,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和人情味。

尤长于抒写羁旅行役之情。

还有描绘繁华的城市风光和丰富多彩的市井风情的词作,扩大了词的题材。

(二)对词体的创制与开拓,“变旧声作新声”。

创作了大量慢词。

柳永213首词中用了133种调,在宋代880多种词调中,有100多种为他首创或首次使用。

100多个词调大多为当时流行的新曲调。

(三)在词作的审美趣味上,尝试变“雅”为“俗”(即以俗语写俗情)。

以赋法入词,运用白描手法进行铺叙点染,善于利用时空转换写景抒情,自创独特的结构方式。

(四)大量地使用词体进行自我感情的抒发。

五、柳永词的影响柳永词在当时就受人欢迎,“凡有井水处,即能歌柳词”(叶梦得《避暑录话》)。

又对后代产生了深远影响。

他的慢词被后人普遍接受;很多人在批评他“俚俗”的同时,也暗受其影响,如苏轼、李清照、辛弃疾等也都经常以俗入雅。

而像周邦彦一类的作家更“多从耆卿处夺胎”(周济《宋四家词选》)。

三、枊永词的语言特色“细密而妥溜,明白而家常”。

1.善于化用前人诗歌中的语汇、意象,如“误几回,天际识归舟”出于谢朓,雅化,而不深涩;《八声甘州》中的“渐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被苏轼誉为“不减唐人高处”(赵令峙《侯鲭录》)。

2.善于运用口语、俚句,《昼夜乐》:“早知恁地难拼,悔不当初留住”,直白浅易。

改变了词的审美内涵和审美趣味,变雅为俗。

陈师道说柳词“骫[wěi]骳[bèi]从俗,天下咏之。

”俗语多,如恁、争、怎、伊、自家、阿谁、看承、滑得等。

柳永对词体制、艺术的贡献

柳永对词体制、艺术的贡献

柳永对词体制、艺术的贡献柳永对词体制、艺术的贡献柳永不仅从音乐体制上改变和发展了词的声腔体式,而且从创作方向上改变了词的审美内涵和审美趣味,即变”雅”为”俗”,着意运用通俗化的语言表现世俗化的市民生活情调。

下面是柳永对词的贡献评论,供大家参考!柳永对词体制、艺术的贡献1、大量制作长调慢词.柳永大力创作慢词,从根本上改变了唐五代以来词坛上小令一统天下的格局,使慢词与小令两种体式平分秋色,齐头并进.慢词篇幅体制的扩大,相应地扩充了词的内容涵量,也提高了词的表现能力.词至柳永,体制始备.形式体制的完备,为宋词的发展和后继者在内容上的开拓提供了前提条件.2、增加了词中”赋”的比重,大量铺叙柳永多用赋体,开拓了词的内容.柳永多用”赋”体,进行铺叙,开拓了词的内容.这样使词具有了一定的情节性和逻辑性,能表现很丰富、复杂的内容.如《望海潮》、《雨霖铃》.3、确立了词的体段配置模式.他善于巧妙利用时空的转换来叙事、布景、言情,而自创出独特的结构方式.词的一般结构方式,是由过去和现在或加上将来的二重或三重时空构成的单线结构;柳永则扩展为从现在回想过去而念及现在,又设想将来再回到现在,即体现为回环往复式的多重时间结构. 如《雨霖铃》、《八声甘州》都是如此.4、俗中有雅,以市井语入词,雅俗并陈.柳永不仅从音乐体制上改变和发展了词的声腔体式,而且从创作方向上改变了词的审美内涵和审美趣味,即变”雅”为”俗”,着意运用通俗化的语言表现世俗化的市民生活情调.在慢词体制的发展过程中影响最大的词人便是柳永.而且,柳永还发展了词的俚俗性特征,使之符合市民阶层的审美口味,开创了”俚俗词派”.柳永是宋词发展转变过程中的关键性人物.正是因为柳永的出现,才使宋词的创作走向更为广阔的道路.他的创作为宋词的发展展示出灿烂的前景.慢词在词的发展史上是新事物,柳永词的特点,也集中体现在这个”新”字之上.”新”,是”新声”、”新腔”,是新的艺术,新的形式.历代对这一”新”字,有许多记载和精辟的分析、评价.《苕溪渔隐丛话》卷一引《后山诗话》说:”柳三变游东都南北二巷,作新乐府,骫骨皮从俗,天下咏之.”李清照在她的《词论》中说:”逮至本朝,礼乐文武大备,又函养百余年,始有柳屯田永者,变旧声,作新声,出《乐章集》,大得声称于世.”清刘体仁《七颂堂词绎》说:”柳七最尖颖,时有俳狎.”清宋翔凤在《乐府余论》中说:”慢词盖起宋仁宗朝,中原息兵,汴京繁庶,歌台舞席,竞赌新声.耆卿失意无俚,流连坊曲,遂尽收俚俗语言编入词中,以便伎人传习,一时动听,散播四方.其后东坡、少游、山谷辈相继有作,慢词遂盛.”慢词”起仁宗朝”之说有误,但对柳永词的评价大体是得当的.具体地说,柳永词的”新”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即:形式上有新的创造;内容上有新的开拓;艺术上有新的进展;语言上有新的变化.1、形式上有新的创造2、内容上有新的开拓3.艺术上有新的进展4、语言上有新的变化对柳永词的俚俗、直率、大胆,时人几乎持一致的非议态度,因为这与词坛整体”趋雅”的审美倾向完全相违背,与时人的审美期待心理相矛盾.同时代的文坛领袖晏殊的态度十分鲜明.其后,苏轼特意将柳永标举出来,立为反面靶子,努力追求一种不同于柳永的审美风格.然而,正是这种”俚俗”、”尘下”和”鄙语”,才赋予柳永词以崭新的时代特征;也正是这种”俚俗”,才使得他的词在下层人民中间广泛流传,并且受到普遍的欢迎.正如宋翔凤《乐府余论》所说:”柳词曲折委婉,而中具浑沦之气.虽俚语,而高处足冠群流,倚声家当尸而祝之.”两宋时期,尽管文人阶层对柳永俚俗词加以贬斥,而平民百姓却做出了自己的选择.事实上,文人阶层口头上虽然不断对柳词加以指责,创作实践中却或多或少都要接受其影响.在以后讨论各家创作时就会常常接触到这一话题.当然,柳词并非全用俚俗的口语入词,根据内容的需要,他还善于提炼书面语言,善于融化前人的诗句入词,使他词的语言具有很高的文学性.柳永在词史上的影响是巨大而又深远的.柳永词由于三点原因而受到当时社会各阶层普遍的喜爱:其一,语言俚俗浅近,易于被接受.《碧鸡漫志》卷二称柳词”浅近卑俗,自成一体,不知书者尤好之.”《后山诗话》称柳词”作新乐府,骫骨皮从俗,天下咏之.遂传禁中,仁宗颇好其词,每对酒,必使侍妓歌之再三.”徐度在《却扫篇》中说:”故流俗人尤喜道之.”宋翔凤《乐府余论》说:”耆卿失意无俚,流连坊曲,遂尽收俚俗语言,编入词中,以便伎人传习,一时动听,散播四方.”柳永词首先被民间下层以及边疆汉文化修养层次较低的少数民族所喜闻乐见是不容置疑的,《避暑录话》卷下称:”凡有井水饮处,皆能歌柳词”,就说明了其受欢迎的普遍程度.胡寅在《酒边词序》中也说:柳词”好之者以为无以复加.”即使是具有较高文化修养的文人士大夫和社会上层,虽然口头上和理智上表示反对,现实中也掩饰不住对柳词的喜爱.仁宗在人前人后的两套作为,以及晏殊、苏轼等事实上是熟读了柳词却加以贬斥的事实,充分说明了这一点.其二,大量创制新调,符合了人们的审美需求.李清照《词论》说:柳永”变旧声作新声,大得声称于世.”在艺术欣赏方面,人们的审美心理永远是”喜新厌旧”的.最动听迷人、流行一时的乐曲也要逐渐被新兴的音乐所替代,柳永”新声”的出现,正好给人们带来全新的艺术享受.其三,”艳冶”的’话题,迎合了人们的性心理.《艺苑雌黄》说:”柳之《乐章》,人多称之.然大概非羁旅穷愁之词,则闺门淫媟之语.”张端义《贵耳集》说:”盖词本管弦冶荡之音,而永所作旖旎近情,故使人易入.虽颇以俗为病,然好之者终不绝也.”男女性爱是出自人的自然本性的,因此也成为文学的永恒主题,这类题材的作品便受到了无论哪个阶层、哪个时代的读者的普遍欢迎.尤其是宋代都市经济繁荣之后,出现了一个古代的”市民阶层”,他们由中下层官员及家属与仆人、衙门吏卒、商人、手工业者、艺人、城市贫民等等组成,他们在工作闲暇、茶余饭后需要精神调剂,需要娱乐享受,而这个阶层平日最大最多的娱乐方式就是赤裸裸地谈论”性”话题.柳永词因此深得他们的喜爱,趋之若鹜.德国著名音乐家舒曼曾经说过这么一句话:”要尊重前人的遗产,也要一片真诚地对待新事物.”柳永正是这样做的.他全面继承了我国古代诗歌的艺术传统并直接继承唐、五代词的创作经验,其中,他接受”花间”词人,特别是接受韦庄和李煜的影响更为明显.贺裳在《皱水轩词筌》中说:”小词以含蓄为佳,亦有作决绝语而妙者,如韦庄‘陌上谁家年少足风流,妾拟将身嫁与,一生休,纵被无情弃,不能羞’之类是也.牛峤‘须作一生拚,尽君今日欢’抑亦其次.柳耆卿‘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亦即韦意,而气加婉矣.”这里所说,虽然是指柳永的小令,但其率直真切,以抒情见长的特点却是贯穿于柳词整个创作之中的.然而,更值得注意的却是柳永能一片真诚地对待新事物.柳永长期生活于歌伎舞女之间,他一面继承敦煌曲子词的传统,一面从民间的”新声”中汲取丰富营养,从而在形式、内容、手法以及语言上有了新的突破和新的创造,并由此而获得很高声誉.柳永在词史上的地位也集中体现在这两个方面:慢词形式的大量创制和运用,从而使其成熟并得到推广,成为两宋词坛的主要创作形式;民间文学与语言的汲取,以及俚俗词派的创立.在词史上,作品在当时能有如此巨大的影响,除柳永以外,恐怕很难找到第二个了.而且,柳永词不仅在国内广泛流传,当时就传播到西夏、高丽,在国际上也有一定影响.柳永以毕生精力从事词的创作,在词的创作上,他是个全才.他既有创意之才,又有创调之才,在创意与创调两方面都充分表现出他的创新精神.后代词人几乎没有不在这两方面接受他的影响的.很明显,如果没有柳永的出现,词的创作还很难摆脱小令的影响.正是因为柳永大量填写慢词并取得很大成功,”东坡、少游辈继起,慢词遂盛”(宋翔凤《乐府余论》).这说明,象苏轼这样的大词人和秦观这样的”婉约之宗”,也都是在柳永的影响下大量从事慢词写作的.周邦彦受柳永的影响更为明显.《柯亭词论》说:”周词渊源,全自柳出,其写情用赋笔,纯是屯田法.”不过,在接受柳永的影响方面,各有不同,有的在创意方面接受的多些,有的在创调方面接受的多些.而在创意、创调两个方面同时接受柳永影响的词人就很少了.苏轼开创了豪放词的创作,把词推向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但他在创调方面却没有象柳永那样做出大的贡献.又如周邦彦,他在词调、词律的规范化方面做出了很大贡献,但在创意方面的进展却微乎其微.可见,在中国词史上能够象柳永那样在创意与创调两个方面同时作出贡献的词人,在北宋以后的词坛上几乎是绝无仅有的了.王灼承认柳永词”序事闲暇,有首有尾,亦间出佳语,又能择声律谐美者用之.。

论述柳永词在宋词发展变革中的重要地位和贡献

论述柳永词在宋词发展变革中的重要地位和贡献

论述柳永词在宋词发展变革中的重要地位和贡献柳永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一位重要的诗人、作家,他在宋词发展变革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他的词作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丰富的情感内涵,对后世的词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柳永的词作在形式上具有创新性。

他的词以七绝为主,采用排比、对仗等修辞手法,使得词行节奏感强烈、押韵自然流畅。

他以自己的艺术手法突破了传统词作的局限,赋予词作更加灵动、富有韵味的特点。

其次,柳永的词作在内容上富含激情与深情。

他以痛苦的爱情为主题,以个人感受和体验为出发点,表达了内心的思想和情感。

他的词作充满了对生活的热爱与升华,抒发了个人对命运和人生的思考与感悟。

他的词作具有强烈的现实性和通俗性,真实地展现了普通人的情感世界。

再次,柳永的词作在表达方式上具有独特魅力。

他善于利用生活常识和通俗语言,使其词作贴近读者,易于理解和共鸣。

柳永的词作既兼容了婉约词、豪放词的特色,又吸收了南唐词、五代词等不同地域风格和艺术风格的元素,使词作更加多样化和丰富。

柳永的词作对宋代诗词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他引领了宋代词的新潮流,开创了新的艺术风格和表达方式。

他不仅对后世的文人产生了巨大影响,也为后世的词坛发展提供了一个重要的参照。

他的词作具有时代精神和深度思考,为后来的词人提供了更广阔的创作空间和思想启示。

综上所述,柳永词在宋词发展变革中具有重要地位和贡献。

他的词作不仅在形式上独具一格,而且在内容和表达方式上承载了深厚的情感和思想内涵。

他的作品对后世的诗词产生了重要影响,为后来的词人提供了艺术上的启示和借鉴。

柳永的词作成为中国古代文学宝库中的一朵瑰宝,彰显了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文化价值。

柳永词的贡献

柳永词的贡献

柳永词的贡献柳永对于宋词的主要贡献可概括为两点,即“屯田蹊径”和“柳氏家法”,具体的表现如下:一、变旧声为新声:柳永大力创作慢词,从根本上改变了唐五代以来词坛上小令一统天下的格局,使得慢词和小令两种体式平分秋色,齐头并进。

柳永最长的慢词《戚氏》,长达212字,慢词篇幅体制扩大,相应的扩大了词的内容含量,也增强了词的表现功能。

在两宋词坛上,柳永是创用词调最多的词人,可以说“词至柳永,体制始备”二、变雅为俗柳永不仅从音乐体制上改变和发展了词的声腔体式,而且在创作方向上,改变了词的审美内涵和审美趣味。

运用通俗化的语言表现世俗化的市民生活情调。

a)在题材上,歌唱普通民众的心声,首先表现了世俗女性大胆而泼辣的爱情意识。

其次表现了被遗弃或失恋的平民女子的痛苦心声,在词史上,柳永也许是第一次将笔端伸向平民妇女的内心世界,为她们诉说心中的苦闷和忧愁,如他的《满江红》;再次,表现了北宋繁荣富裕的都市生活和丰富多彩的市井风情,如他的《望海潮》;最有他还工于对于羁旅行役内容的描写。

b)在语言表达上,大胆革新,充分利用日常口语和俚语,富有表现力的口语入词,不仅生动活泼,而且像直接与人对话,诉说时使读者与听者感到亲切有味,又易于接受三、以赋为词1,善于用铺叙和白描的手法,从景入事,因事牵情,情因景系,情景交融。

柳永使用慢词,将“敷陈其事而直言之”的赋法移植入词,铺陈描绘事情的发生,发展的场面和过程,以及人的情感心态的变化。

2,巧妙利用时空的转换来叙事,布景,言情,而自创出独特的结构方式,即从自我思念对方到对方思念自我的多重空间结构。

3,与铺陈相配合,柳永大量使用白描手法,写景状物,不用假借替代,言情叙事,不需烘托渲染,而直抒胸臆。

综上所述,柳永的词作对后世的影响甚大,一方面后人力求在“柳七郎风味”之外,自成一家;另一方面,他们又充分吸收了柳词的表现手法和革新精神,从而开创词的一代新风。

柳永名词解释

柳永名词解释

柳永名词解释1. 引言柳永,全名柳溶,生于宋代,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一位杰出的文人。

他以其婉约细腻的词作著称,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最重要的南宋词人之一。

柳永的词作独特而且富有创意,深受后人的喜爱和推崇。

本文将对柳永进行全面的名词解释,介绍他的生平经历、词作特点以及对中国文学的影响。

2. 生平经历柳永于宋徽宗元丰三年(1070年)出生在江苏苏州。

他出身于一个文化世家,家族世代务农,家境富裕。

他的父亲柳青是一名文学爱好者,非常注重孩子们的教育。

柳永从小勤奋好学,尤其对诗词赋曲有浓厚的兴趣。

早年的柳永曾游历南方各地,见闻颇为广博。

他曾在南京读过书,也曾在杭州、苏州等地游历。

在这些地方的旅行中,柳永积累了丰富的文学素材,也结识了许多文人雅士。

柳永追随词人秦观学习,广泛涉猎古今文学,对唐代杜牧、元代陆游的诗文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他精通音律,善于创造优美的音韵,使得他的词作充满了动听的旋律。

3. 词作特点柳永的词作以婉约细腻而著称,他的词作在汉语词文化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柳永的词作风格独特,个性鲜明,充满了情感和思想的深度。

以下是柳永词作的几个主要特点:3.1 唯美主义风格柳永的词作追求唯美,他善于运用各种修辞手法来描绘自然景物、表达自己对人情世故的感慨。

他的词作常常展现出深情、细腻、细致入微的特点,给人一种温婉如水的美感。

他善于通过描写自然景物来表现自己的情感,使词作充满了美的意境。

3.2 抒情主题柳永的词作多以抒情为主题,他常通过自己的经历、感受来表达自己的情感,抒发内心的欢乐或伤感。

他的词作不仅描绘了爱情的喜怒哀乐,也展现了对社会现实的关注和思考。

3.3 借景抒怀柳永善于通过借景抒怀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情感。

他常常以描绘自然景物为媒介,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写来表达自己的内心感受。

他的词作中常常出现江河湖海、山林花草等自然景观,给人以宁静、悠远的感觉。

3.4 叙事性强柳永的词作中也存在着较强的叙事性。

他通过叙述一些故事情节或通过对某个场景的描写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考,增强了词作的艺术吸引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柳永的词史贡献:
1、大力创作慢词,采用铺叙手法将叙事、抒情、写景融合在一起,增加了词的表现容量,
柳永词中的慢词占到十之七八。

2、柳永作词既利用民间原有的词调,也自创新调,是创调最多的词人。

柳永存213首词,
用调多达133中,宋人作词所用880多调,有一百多是柳永首创。

3、继承民间传统,采纳市井新声,收俚俗语言入词,促进词的审美趣味与内涵的世俗化,
词内容多描写青楼市井羁旅行役,例如《定风波》“镇相随,莫抛躲,针线闲拈伴伊坐”以歌女口吻作词,“镇相随”“莫抛躲”更是当时的俗语。

其以俗入雅的做法为后世苏轼李清照辛弃疾所效仿。

4、增加都市繁华风光的描写,开拓词的内容题材。

如《望海潮》“东南形胜,三吴都会,
钱塘自古繁华”“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市列珠玑,户盈罗绮”展现给读者一副北宋都市繁会图。

传说金主完颜亮就是在看到这首词之后决定南侵的。

词史地位
1、推动慢令结合,
2、开雅俗结合之风,后世苏辛都曾效仿,甚至影响到更远的金元曲子诸宫调以
至于有人柳永把他作为“曲祖“
3、影响李清照、晏几道、秦观周邦彦等杰出词人。

尤其是周邦彦,有“周次渊
源,全自柳出“之说。

词史贡献
1、破除诗尊词卑的意识,认为词“别是一家”是“长短句诗”,重视词抒情言志的功能,
提高了对此词的认识和词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2、开拓词境,扩展了词的内容题材,增加词词的表现范围。

苏轼化女性化柔情为男性化的
豪情词,化爱情之词为豪情之词,元好问曾评价苏轼说“情性之外,不知有文字”还表现在“无意不可入,无事不可言”
一、咏物词,所咏之物不仅形似而且神似,神似之余还在其中有所寄托,托物言志
或者抒发自己孤独寂寞的心情。

如咏荷词“天然地别是风流标格”咏梅“偶作
小红桃杏色,闲雅,尚余孤瘦雪霜姿”,“雪霜姿”“风流标格”皆可视为苏轼的
自我写照。

又如在黄州所做《卜算子缺月挂疏桐》中“独往来”的“孤鸿影”
艺术化地写出了苏轼被贬黄州后惊魂未定、只影自怜的情形。

此外还有《水龙
吟次韵章质夫杨花词》通过精神上得相通之处将杨花思妇以及我这三个原不相
关的形象融合成一个有形无迹的艺术形象。

二、抒发人伦知情,例如抒发师生之情的《西江月三过平山堂下》和抒发兄弟之情
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等等,感情真挚。

三、抒发爱国壮志,如《江城子密州出猎》“西北望射天狼”抒发作者渴望到西北前
线建功立业抗敌御侮的壮志豪情。

四、苏轼的悼亡词,尤称绝唱。

《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全词通过不断的转折将亡
妻死后的凄凉悲怆的心情表达的真挚动人。

五、登临咏史怀古之词,《念奴娇赤壁怀古》《永遇乐》“燕子楼空佳人何在空锁楼中
燕”都是佳作。

六、农村田园词,所做组词《浣溪沙》五首不仅写农村风光也写农民及其劳动生活
和农村习俗等等,打破传统农村词“嬉嬉钓叟连娃”的局限。

3、用“以诗为词”手法作词,作词写题序,词中用典,重寄托,推动词“向上一路”的发
展,以至于有人讥其为“皆句读不葺之诗”“虽极天下之工,要非本色”。

4、词风开豪放一派,苏轼作词善于将慷慨悲凉之情融入词中,善于早广阔恢弘的背景下描
写人事物,创造节奏铿锵音调适应词的内容表达。

但是苏轼的词的主要风格在放不在豪,他的词多描写其疏狂不羁通脱豁达的特立独行的品格,善于以清空之笔塑造旷达的人物形象,描绘空静幽邃的景色以及寓意高原的意象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以及在人生道路上的出仕和处世矛盾。

后人喻之“有神仙出世之姿”“无一点尘俗气”。

5、在音律上的突破,苏轼重视词的形式要服务于内容,打破音乐对词的内容的束缚创之新
调以适应词的内容的发展。

1、鲜明的爱国思想
2、民本思想
3、儒家兼佛老思想
文学主张
文学内容:重大社会内容和思想感情
文学创作的态度:“诗在经营惨淡中”“诗句有活法,日月有新工”
文学创造要有感情:
文学风格:“有意雄泰华,无意巧玲珑”
渊源
屈原:直接引用化用模拟屈原离骚
陶渊明:晚年赋闲的闲适之作
词史成就
1、在苏轼“以诗为词”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为“以文为词”,将古文辞赋中常用的章法
议论对话移植到词中,并独创性的将经史子中的散文词汇入词,丰富扩大了词的语汇。

2、内容题材的开阔
一、爱国词,辛是战场上的爱国斗士,有过戎马生涯,而且具有大军事家素质和才华,
1、对武侠小说传统价值体系的成功改造,突破传统小说叙事的模式化、人物形象的概念化,
小说创作的商业化,并且在情节上漏洞百出的局限,金庸的小说贯通古今,结合雅俗,不但不重复别人而且不重复自己
2、崭新的人文思想主题,金庸小说主题远远不止民族主义爱国主义和英雄主义,还充满个
人的人文情怀现代的人生感受和对传统的深刻反思;不仅并不纯粹是娱乐性的作品,其中也书写世间悲欢和表达较深的人生境界,刻画人性的深层意蕴。

(1)对人的思考,对于人思考“我是谁”“我从哪里来”
(2)人本主义的人生观,主人公的人格模式在不断创新变化,总体倾向呈现出“侠气渐消邪气渐涨”的倾向。

早期创作中的郭靖,中期创作的杨过和晚期创作的
韦小宝最能体现这种倾向。

(3)人物的个性化塑造,金庸主要通过人物各自的人生经历和文化背景,从人物的情感关系极矛盾冲突中塑造的人物形象,性格各异,难以分类将其概括,并且
每个人的人物思想也是复杂的,如张无忌既有道家思想有有佛教思想。

(4)在叙事中书法人生体会,突出人物的人生悲苦以创作深刻的人生艺术境界,写古人故事既写出历史的情境和古典的风貌,又写出了现代人生的神韵。

例如作
品主人公的孤独爱恨纠葛以及对人生的茫然等等
3、爱情描写严肃丰富深刻独创,表现在女人的主动,主人公之间的爱和性,有爱无缘的感
情、专一的爱情、泛爱、虚幻的爱、禁忌的爱
4、独特的想象方式,奇而致真,奇在作品中的武功描写主人的传奇的人生经历和对历史事
件的改写重构,真在人物的性格以及文化背景等,他用通俗的手法表现极深的意义。

5、完美的叙事规范,情节结构采用三维叙事的方式,从历史视野和江湖背景下续写主人公
的独特人生。

6、成熟优美的语言艺术,语言夹杂古诗词文成语方言和俗语,生动活泼而又优美,并且语
言与人物性格的结合巧妙,人物语言性格化。

1、是现代散文理论的积极提倡者,最早以西方引入“美文”概念,提倡抒发个
人情志的言志小品文,首开风气抒发性情的文字通过渊博的学识和闲适恬淡的趣味把这种文体发展到任心闲话着手成春的境地
2、最早准确的意识到新文学的本质是“人的文学”与旧文学的非人性区别开来
3、自觉意识到文学的个体性质,在《个性的文学》提出文学的个性特征,提倡
独一无二的文学写作。

4、在散文实践上身体力行借鉴名人小平和外国随笔笔调,形成自然隽永冲淡平
和的风格,概括为“闲适”,带动了闲话风气候的形成。

1、取材广泛不拘一格具有相当浓厚的趣味性和知识性,今人古籍伟人平民无
所不谈
2、飘逸洒脱的文章笔势和简单味:闲谈体以聊天闲谈的方式结构文章取材大地平凡琐
碎基本都是地方风物历史掌故衣食住行生活琐事。

恬淡从容真率亲切写法随便不矫柔造作笔法自然流畅如乌篷船向友人介绍故乡风物,态度亲切随便在不知不觉中洋溢着详情和野趣,也透漏出作者深厚真挚的故土之恋
3、简单质朴庄谐并出的幽默趣味
4、平淡冲和的艺术风格
5、叙述自在的语言表达
5、在其带动下形成学者式的散文团体如俞平伯废名
6、莎士比亚作为文艺复兴时期打着恢复古希腊罗马传统旗帜的文艺复兴运动的参与者和
人文主义剧作家,其内容必然对作为古希腊罗马传统的一部分的古希腊悲剧传统有所借鉴和继承。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7、1、人物形像塑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