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国防概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国防概述
教学目的:通过本课学习,使同学们熟悉掌握国防的基本含义、基本类型、基本特征,进一步了解中国国防建设的历史发展,不断强化当代中华儿女的国防观念,切实增强建设现代化国防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教学重点:中国国防历史回顾
教学内容:一、国防的含义和基本类型
二、现代国防的基本特征
三、中国国防历史回顾
教学时间:4课时
教学方法:课堂讲授与自学相结合
授课要求:一、认真听讲,做好笔记;
二、严禁随意走动,禁止交头接耳;
三、如有手机的同学请关机或放臵振动。
引入:
国防是人类社会发展与安全需要的产物,关系到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生死存亡与兴衰荣辱的根本大计。
进入新世纪以后,和平与发展仍然是世界主题,我国周边安全环境虽然表面缓和,但潜在的安全威胁却从来没有消除,“天下仍很不太平”,战争离我们并不遥远,所以,必须居安思危,关注国防、了解国防、建设国防,是我们青年一代义不容辞的责任。
只有这样我们才可以赢得战争、维护和平,为中华民族的崛起创造一个良好的内外部环境。
一、国防的含义和基本类型
(一)国防的含义
有国才有防,国无防不立,民无兵不安。
“国”源于“或”,“或”者,“邦”也,“邦”者,“国”也。
“或”字结构中,“口”代表着人口,一横代表着土地,“戈”字代表着武力。
它寓意着:一邦或一国,有人口、有土
地、还需要有武力保卫。
到春秋时期,在“或”字的基础上,加上一个代表着一定疆域“□”,“就形成了会意兼形声的“國”字,于是战国时期便有了“诸候治疆域为国,大夫治疆域为家”的说法。
1955年简化汉字,以“玉”代“或”而形成现代的“国”字。
“玉”字既是吉祥美好的象征,也称“玉玺”,“玉玺”代表着国家的权力。
什么是国防呢?1997年3月14日颁布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法》第二条规定:“三句话概括”:“1、国家为防备和抵抗侵略,制止武装颠覆;2、保卫国家主权统一、领土完整和安全所进行的军事活动;3、与军事有关的政治、经济、外交、科技、教育等方面的活动。
”这条规定界定了我国“国防”概念的基本含义,在理论上和实践上都有重要的意义。
(二)国防的基本类型
归纳起来,主要有“四种类型”:
一是扩张型。
奉行霸权主义侵略扩张政策的国家,为了维护本国在世界许多地区的利益、打着防卫的幌子,对其它国家进行侵略、和渗透。
如美国在世界各地建立了300多个军事基地,以实现其军事力量的对其它国家进行牵制。
足见其侵略扩张和全球霸权主义的野心。
二是联盟型。
也就是以结盟形式,联合一部分国家来弥补自身力量的不足。
从联盟国之间的关系来看,还可分为一元体联盟和多元体联盟。
所谓一元体联盟,就是有一个大国处于盟主地位,其他国家则从属于他,目前的日本、韩国的国防属于此种类型,都是以美国为盟主建立的国防。
所谓多元体联盟,则是各国基本处于伙伴关系,共同协商防卫大计,如北约组织和独联体组织。
三是中立型。
就是采取和平中立的国防和外交政策,制定总体防御战略,建立相应国防体系,以保障本国的安全。
如瑞士、瑞典,就属于典型的中立型国防。
四是自卫型。
主要是依靠自己的力量,维护国家的安全与发展。
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奉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实行积极防御的国防战略,属
于全民自卫型国防。
我们的国防目标是保卫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
二、现代国防的基本特征
平时,我们一提起“国防”,许多人认为:国防是军队的事,国防就是战备;国防就是打仗;国防力量等于军事力量,等等。
这些有失偏颇的认识,是一种狭隘的国防观。
真正意义上的国防,应该是全社会的国防、全民的国防,是多要素综合并举的国防。
它具有以下基本特征:可以归纳为“五性”:
特征之一:国家利益的整体性。
国家的根本利益集中体现在安全与发展两个方面。
只有安全稳定的国内、国际环境,国家才能发展;只有发展,国家安全防务才有建设与巩固的基础。
两者是一个相辅相成的有机整体。
特征之二:国防力量的综合性。
国防力量,是国力在国家防务上的表现和运用。
国力是一个包括人力、自然力、政治力、经济力、科技力、精神力等因素的综合的系统概念。
因此,国防力量也是一个综合的系统概念,其强弱主要取决于国家的综合实力。
在支撑国防力量的诸要素中,经济实力是基础,兵员潜力是支柱,民族精神是灵魂。
国家的综合实力和总体发展水平制约和影响着国防力量的构成规模和发展水平。
特征之三:国防手段的多元性。
战争是国防斗争最基本的、也是最高的表现形式,但国防斗争,不仅是敌对双方军事力量在战场上“硬实力”较量,同时还包括政治、经济、外交以及心理等非武力斗争形式的“软实力”较量。
有了雄厚的综合国力才有可能建设强大的国防力量,也只有强大的国防力量,才能确保国家的安全与发展。
通过在恰当的时机,运用恰当的手段,显示应对战争的国防能力,可以给敌方造成一定的震慑,使其不敢以武相加,从而保护本国利益不受侵犯。
特征之四:国防建设的系统协调性。
现代国防建设是一个以科技为龙头,以经济为骨干,通过总体性的战略运筹,谋求综合国防效益的有机系
统。
现代国防斗争更重视质量优势,而不仅是数量优势,更重视整个系统的威力面而不是某些单元的作用。
因此,各国普遍着眼于从宏观规划上合理调整武装力量的比重,科学规划国防建设,以发挥系统的整体效能,使国防实力在国家实力不断增长的基础上,以军事力量为主,做到综合国防实力结构合理协调发展。
特征之五:国防事业的社会性。
全面增强防卫能力必然涉及社会的各个领域和各条战线,依靠国家和社会的综合力量来建设国防,越来越受到各国的重视。
因为随着国防内涵的扩展,国防已经不只是单纯军事意义上的国防,是关系国家各个领域、各条战线和每个公民的事情,已经形成了与整个社会密不可分的关系。
三、中国国防历史回顾
中国是世界上历史最为悠久的文明古国之一。
据史书记载,我国在公元前21世纪便进入了奴隶制阶级社会,建立起了夏王朝,由此便有了国防实践活动。
这里我们分古代(1840年以前)、近代(1840--1919)、现代(1919--1949)、当代(1949以后)四个阶段和大家一起对中国的国防历史做一个简要回顾。
(一)古代国防的兴衰
我国古代国防,从公元前21世纪的夏王朝建立开始,到1840年第一次鸦片战争爆发为止。
当时,还没有中国与外国的概念,只有“中央王朝与诸候国”、“华夏与四夷”等概念,所以这一时期所谓的国防,还不能说现代真正意义上的国防。
但这一时期割据政权之间的互相兼并,中原王朝与少数民族之间侵略与反侵略活动,对我们现在研究国防有着现实的借鉴意义。
1、古代兵制建设
兵制主要指军事制度,包括武装力量体制,军事领导体制和兵役制度。
我国古代兵制建设在发展中,不断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夏王朝时期,奴隶主阶级为巩固其统治,镇压奴隶的反抗,抵御外族侵扰或继续征服周边的氏族,已经出现了由少数不参加生产劳动的贵族上层成员组成的卫队,也就是夏朝最初形式的国家军队,也就是后世国家常备军的初形。
那时的军队由夏王亲自率领。
到了商朝,据从殷墟出土的甲骨卜辞中看到,已经有“王作三师:左、中、右”的记载,这说明当时国家军队已经有固定的编制--王师。
商朝后期,随着社会的发展,战争的不断扩大,军队的建制也趋于成熟。
在西周灭商的“牧野之战”中,已有“戎车三百乘、虎贲三千人、甲士四万五千人,以东伐纣”(《史记〃周本纪》)的记载。
同时西周已有“宗周(今西安西南)六师”,“成周(今洛阳东北)八师”之说。
六师、八师的出现,说明西周已经出现常备军。
到了春秋战国时期,随着战车数量的增加,各国又出现了军的编制,多数编为左、中、右三军或上、中、下三军,每军有战车二百乘左右。
军事领导体制上也出现了将、相分职,在国王下边,文职称相,武职为将,相议政、将领军,并且出现以将为领帅组成的军事机构。
同时,随着冶铁业的发展,战国时期铁兵器已大量应用于战场,使军队由单一兵种向多兵种发展。
公元前221年,秦统一中国后,随着中央集权制的建立,全国有了统一的军队,并形成了由京师兵、郡县兵、边兵组成的武装力量体制。
秦朝以后,汉承秦制,以后随着社会的发展,虽然热兵器代替了冷兵器,兵役制度进行了更改,根据作战空间又进行了陆、海、空军的分工,但武装力量体制基本上沿用了中央部队、地方部队、边防部队这三种基本类型。
2、古代国防工程建设
我国古代为抵御外敌的侵犯,巩固边海防,修筑了数量众多、规模庞大的国防工程。
如城池、长城、京杭运河以及海防要塞等。
这里重点介绍边防、海防建设。
我国古代的边防和海防,到了明朝就形成了比较有代表
性的完整的边、海防体系。
(1)边防建设
著名的万里长城,是我国古代当时中华民族内部纷争中分裂的各国,在漫长的岁月中修建起来的巨大的国防工程。
早在2千多年前,战国时期的燕国、赵国、秦国开始各自修建长城。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派大将蒙恬负责,征集大量人员,大力修建和扩展,把北部长城连接起来。
以后,经各个朝代的多次修建,到明代形成了东起辽东山海关、西至甘肃嘉峪关全长5千多公里(1.27万余华里)的长城。
历代还沿着长城一线设臵重镇,驻守重兵,边防线上一旦有事,即可机动作战。
历史上著名的有“九镇”、“三关”。
“九镇”指的就是辽东镇、蓟州镇、宣府镇、大同镇、太原镇、延绥镇、宁夏镇、固原镇及甘肃镇。
“九镇”作为一个整体,前有外三卫,后有内、外三关。
外三卫指的是:大宁卫、开平卫、东胜卫。
外三卫为九镇中坚部的外围要地,防维边塞。
内三关为:居庸关、紫荆关、倒马关,内三关起着直接屏障京师的作用;外三关为:雁门关、宁武关、偏关,固山西而联全陕,形成防卫整体,以卫京师。
(2)海防建设
我国古代海防建设是从明代开始的,明代以前,如春秋战国时期,一些依江傍海的诸侯国,虽建有水师,并进行水战和海上攻防作战,但还没有明确的海防设施。
我国元朝末年时,当时日本武士、浪人、商人等形成了庞大的海盗队伍,他们在中国东南沿海进行武装掠夺和骚扰,历史上称为“倭寇”。
到了明朝初期,倭寇的侵扰活动日益严重,给沿海地区带来了沉重的灾难。
为了抵御倭寇,朱元璋开始加强海防建设,在沿海设臵卫、所,建立水军,有效的防御了倭寇对我国东南沿海的入侵和骚扰。
清朝前期,在明代卫、所的基础上,逐步将沿海建成炮台要塞式的防御体系。
分为海岛要塞、海口要塞、海岸要塞和江防要塞。
海岛要塞有:长山、舟山、澎湖等。
海口要塞有:虎门、温州、镇海、吴淞、大沽等。
海岸要塞有:厦门、福州、威海、烟台、山海关、旅顺、大连等。
江防要塞有:江阴、江宁(南京)、营口等。
除了建有这些炮台要塞式的防御体系,还编有江河水师和外海水师。
在天津还建有满蒙八旗水师营(相当于海军基地)。
但是,随着清朝政府的腐败,到清朝中期海防也日渐虚弱。
3、古代国防思想
我国古代国防思想达到了很高的成就。
这些国防思想反映着我国古代对国防实践活动的理性认识,蕴含着深刻的关于战争与和平问题的思辨。
(1)“兵者,国之大事”
我国是一个兵学大国,最具代表性的是《武经七书》,既:《孙子兵法》、《吴子》、《司马法》、《六韬》、《尉缭子》、《三略》、《李卫公文对》,统称《武经七书》。
《武经七书》是古代将领必读之书,其中“兵者,国之大事”的战争观,作为共同的一个观点被认可。
孙子认为:战争是国家的头等大事,它关系着国家生死存亡,必须高度重视。
这之中就包含着既要“重战”又要“慎战”的国防思想。
他强调:在战争问题上,不可以草率从事,鲁莽兴兵。
即“主不可以怒而兴师,将不可以愠而致战。
”因为“怒可以复喜,愠可以复悦”而“亡国不可以复有,死者不可以复生。
”
(2)“寓兵于农”
“寓兵于农”,既是我国古代一项重要的政治、军事制度,也是一个极有代表性的国防思想,在《汉书》、《六韬》、《兵制》等古代兵书中多有著述。
其基本思想是“有虞则起为战卒,无事则散为农夫”,意思是有战事时征集起来,成为战士,没有战士时则返回乡内,从事农耕作业,“由募还农,大费既省,守可以固,战可以克”。
“寓兵于农”作为一种国防思想,它强调把战争之伟力扎根于民众之
中,依靠人民来进行战争,这是颇具战略眼光的。
今天,我们大力加强国防后备力量建设、加强国防动员建设,实行“平战结合,寓兵于民”这一国防政策,在一定意义上说,也是这一思想在新形势下的继续和发展。
(3)“足食足兵民信”
“足食,足兵,民信”是我国古代国防思想史上一个重要的立论。
它出自我国古代大思想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
这句话涵盖了政治、经济、国防等重要方面的内容,用于国防就是要“富国强兵”,发展经济,加强军备建设。
同样比孔子早一个时期的齐相管仲在国防上提出相同的思想,“国富者兵强,兵强者战胜”。
这里折射出了“富国与强兵相统一”。
这一思想的提出对于我们改革开放时如何处理好经济建设与国防建设之间的关系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4)“以战止战”
“以仁为本,以战止战”,是我国古代较有代表性的国防观念,它出自我国古代军事家司马穰苴的《司马法》一书。
他认为:战争是“除暴安人”的手段,要“安人”、“爱民”、推行“仁政”,就必须通过战争来消灭战争。
在《仁本篇》中有:“杀人安人,杀之可也;攻其国,爱其民,攻之可也;以战止战,虽战可也。
”
这一思想对于我们土地革命时期,批判右倾投降主义,实行武装起义,用革命的武装打败反革命的武装,解放人民有着现实的指导意义。
当前我们主张我国的国防“维护世界和平与稳定”,也有着深刻的意义。
中国古代的国防思想,可谓博大精深,但作为一定历史时期的产物,也存在着许多的局限性,突出的表现是:以天朝大国而自居,“重防非攻”、“重陆轻海”。
例如:“帥”字左边代表设防的城池,右边代表头包彩巾的首领,说明将帅的主要职能是指挥城池的防御作战。
重防非攻。
孙膑的“十种阵法”(方、圆、疏、密、锥、雁、钓、玄、水、火);诸葛亮的“八卦阵”(乾、坤、震、巽、坎、离、艮、兑)
我国国防思想主要来原于中原王朝的国防活动,马克思说过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中原王朝的经济是农耕经济,农耕经济财富的主要来源就是土地,战争只能是对经济的破坏。
因为我们古代的人,认为少数民族居住的地方土地贫瘠、民众与中原风化不同,所以得其地不足用,得其民不足使成为古代的一个共识。
所以,古代国防思想根深在其中的就是重防非攻,
重陆轻海。
一方面,中华文明是根植于土地的农业文明,“耕而食,织而衣”,以农立国、以农富国的思想比较突出,而对开发海洋则缺少原动力(苦海无边回头是岸)。
另一方面,当时对中原王朝的威胁主要来自北方的游牧民族,所进行的战争(包括分裂时期的内战)也主要是在陆上进行的。
因此无论是对经济还是国防,历代统治者都把注意力放在陆上。
历史地看,重陆轻海在当时有其一定的合理性。
问题是到了后期,随着航海技术的发展,海洋已成为人类交往和贸易的主要通道,甚至成为主要战场的情况下,没能及时转变观念,提出面向海洋、适应时代发展的思想。
当时,在我国封建社会,对海洋的发展应该说占有一定的优势,一个是具有成为海洋大国的地理基础:濒临太平洋,海岸线漫长;二个是具有成为海洋大国的技术基础:明朝的造船能力和航海技术达到了很高的成就。
相反,面对来自海洋的挑战,却实行了300多年闭关锁国的海禁政策期。
可以说,重陆轻海的农本思想,是中国未能与西方国家并驾齐驱成为海上强国的重要原因。
到了清朝后期,落后的国防观念连同日益衰落的政治、经济、军事诸因素,最终使中国成为落伍者,随之而来的便是中华民族蒙受百年屈辱的历史。
(二)近代国防的屈辱
翻开自1840年鸦片战争到l919年的“五四”运动这段惨痛的历史,我们会发现,正是由于中国当时统治阶级的腐败衰落,中国国防的每况愈下,造成了中华民族屡遭外敌的侵略、欺侮。
为什么说中国国防史是一部民族屈辱的历史?
我们一起来回顾一下在近代九月发生的重大事件。
在近代中国历史上让国人刻骨铭心!
1842/8/29.<南京条约>签订
1856/9/2.天京变乱.韦昌辉突袭东王府
1926/9/6.英国制造[万县惨案"
1901/9/7.<辛丑条约>签订
1894/9/15.平壤战役.左宝贵牺牲
1894/9/17.黄海战役.邓世昌.林永升殉国
1931/9/18.[九一八事变"
1898/9/21.戊戌政变.变法失败
1840 — 1911
五次战败
数百次侵略战争
签订不平等条约 1100多个
掠夺我领土300多万平方公里
赔偿白银1000亿两
1915年5月25日,被迫签订日本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要求。
“二十一条”的签订和“巴黎和会”中国外交的失败,充分暴露出北洋政府的腐败无能,使中国面临被帝国主义进一步瓜分的命运。
以往的历史与其说是句号,不如说是感叹号,甚至是更多的问号,并应该少用些省略号,一百多年中沉重而痛苦的记忆,给予了人们太多的忧伤,悲愤和思索,中国人不应该,不可能更不可以忘记,刻写在中国近代的镜头,侧面或片段,虽然斑斑点点但历历在目,从鸦片战争,中法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直至日本全面侵华战争,从旅顺大屠杀到南京大屠杀,从鸦片走私,掠卖华工到火烧圆明园,从猪仔,东亚病夫到“华人与狗不得入内”!可谓惨不忍睹,闻所未闻!正义与邪恶,文明与野
蛮,爱与恨,和平与暴力被定格在这段屈辱的历史上,痛定思痛总是民族复兴的开始,时刻警示着我们每一位中华儿女当勿忘国耻,要振兴中华。
(三)现代国防的生机
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揭开中国历史的新篇章,也翻开了中国国防历史新的一页。
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l927年8月,人民武装得以创建,为中国国防注入了新的活力。
1931年9月18日日本帝国主义侵占我国东北时,中国共产党就号召人民武装抗日,并且领导或协助一部分东北爱国军队组成抗日义勇军和抗日联军,进行游击战。
在中国共产党的影响下,国民党将领张学良、杨虎城于l936年12月12日联合发动西安事变。
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为国共两党第二次合作奠定了基础。
l937年9月25日,八路军在平型关首战告捷,歼灭日军精锐部队板垣师团lO00多人,缴获了大批武器,取得了抗战以来中国军队的第一次大胜利。
它打破了“皇军不可战胜”的神话,坚定了全国人民抗战胜利的信心。
到1945年8月,解放区扩大到95万平方公里,人民军队上升到91万,民兵达220万,为转入全面大反攻创造了重要条件。
1945年8月8日,苏联对日宣战,随即出兵中国东北,对日本关东军发起进攻。
8月9日,毛泽东发表了《对日寇的最后一战》的声明。
8月10日和11日,朱德连续发布受降及对日军展开全面反攻等命令,各抗日根据地军民立即展开向日伪军的全面反攻,日伪军迅速土崩瓦解。
8月15日,日本帝国主义宣布无条件投降。
9月2日,日本正式举行投降的签字仪式,9月3日成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的纪念日。
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为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在中国的反动统治进行了伟大的解放战争。
经过3年多的英勇作战,消灭了由美帝国主义支持和武装的800多万蒋军,解放了除台湾省和沿海若干岛屿以外的全部国土,在1949年10月1日成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从此开始谱写了中国国防史的崭新篇章。
(四)当代国防的发展
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次会议上说:“我们的国防将获得巩固,不允许任何帝国主义者再来侵略我们的国土。
我们将不但有一个强大的陆军,而且有一个强大的空军和海军。
”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中指出:我们不但要有更多的飞机和大炮,而且还要有原子弹。
在今天的世界上,我们要不受人家欺负,就不能没有这个东西。
以毛泽东为核心的第一代领导集体筑起了人民共和国的钢铁长城。
中国人民解放军由单一的陆军军种逐步发展成由陆军、海军、空军、第二炮兵等诸军兵种组成的合成军,其武器装备也由单纯常规武器发展成为不断改善了的常规武器加部分特种武器,在干部培养、教育训练、编制体制、学术研究等方面也有很大进步。
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领导集体扬起了精兵振国的浩浩风帆。
以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胜利召开为鲜明标志,我国进入了新的发展时期。
这一时期,军队除继续发挥人民民主专政柱石、保卫社会主义祖国的钢铁长城的作用,为维护社会稳定做贡献外,还积极响应党的号召,在服从和服务国家建设大局中努力奋斗,为国家经济建设和抢险救灾等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以江泽民为首的第三代领导集体高举富国强兵的伟大旗臶,进一步加强国防建设。
江泽民反复强调:必须坚持以毛泽东军事思想和邓小平新时期军队建设思想为根本指导;必须充分肯定新形势下军队具有钢铁长城、坚强柱石、重要力量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必须坚持科技强军、质量建设的战略思想,走有中国特色的精兵之路;必须做到“政治合格、军事过硬、作风优良、纪律严明、保障有力”“五句话”的总要求;必须坚持干部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的方针,努力建设高素质的干部队伍;必须坚持发扬我军的优良传统和不断深化改革的辩证统一;必须实事求是地贯彻新时期积极防御战略方针,深入研究打赢现代技术特别是高技术条件下人民战争的战略战术问题;必须坚持全党、全国、全民共同关心和支持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