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泉州市泉港区高二下册第二学期期末考试历史-含答案【精校】.doc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泉港一中第二学期
高二年级文科历史期末考试题
时间:90分钟分数:100分
一、单选题(每题 1.5分,共32题48分)
1.楚武王命斗缗(王族)管理征服的权国,后斗缗反叛被平定,楚王改权国为权县,派县尹管理,赋税和军队由楚王管控。此后,楚多次灭国设县,最终问鼎中原。楚“灭国设县”() A.加速了兼并战争的进程 B.健全了国家机器职能
C.标志着官僚制度的确立 D.瓦解了旧的宗法制度
2.《礼记·乐记》记载:“乐者,天地之和;礼者,天地之序也。和,故百物皆化;序,故群物皆别。乐由天作,礼以地制。”这主要反映了()
A.追求秩序与和谐的统一 B.封建等级制度的重要性
C.早期文化充满神秘色彩 D.百家思想的趋同与融合
3.从血缘意义上说,受到祭祀的祖先应是本族群的直系先祖。然而春秋后,人们在祭祀祖先时,祖先已不单纯具有血缘上的意义。如出身于“夷狄”地区的舜与文王,因为他们的
观念和行为合乎“中国”的规范,也成为公认的圣人,受到祭祀。这一变化()
A.反映了宗法制遭到破坏 B.推动礼乐制度的世俗化
C.有助于华夏民族的发展 D.加速王权与族权的分离
4.有史学家认为,中国古代的统一经历了夏商两代邦联式统一、周代分封制统一(联邦式统一)和秦汉中央集权制统一三个阶段,周代的分封制统一至少是与秦帝国的中央集权制统一
具有同等意义的。这主要是因为分封制()
A.确立了森严的等级制度 B.使周王处于天下共主地位
C.政治上建立了君臣关系 D.确立了周天子的宗主地位
5.宋代有知识分子主张重建上古时代的宗法组织,形成了以修宗谱、建宗祠、置族田、立族长、定族规为特征的新的宗族制度。高级官僚在宗族建设中起了重要作用,如范仲淹为
加强本族内部的相互扶助,设立了“义庄”等。这反映了()
A.宗法制度的逐渐完善 B.国家权力在地方的渗透
C.世俗文化进一步发展 D.中央集权的进一步削弱
6.新疆吐鲁番曾出土公元408年的一份文书,用楷书书写,记录的是当地选举应试的情况,策试内容涉及《诗经》、《春秋》,还涉及《战国策》、《史记》等典籍。这反映了当时() A.大一统王朝的权威不断加强 B.政治分裂中孕育着统一因素
C.中央王朝对边疆实施直接管理 D.陆上丝绸之路仍然保持通畅
7.北宋科举增加了取士数量,许多贫穷士人通过科举成功完成了身份的蜕变,这使后者有理
由相信,可以通过科举凭借自身实力获得光明前途,并跻身贵族。据《宋史》记载,在
有传的1953人中,布衣入仕者占55.12%。这一现象有助于()
A.构建平等的政治管理体系 B.大幅提升政府行政效率
C.进—步完善科举选官程序 D.改变传统政治结构
8.明太祖于洪武十三年(1380年)设立春、夏、秋、冬四大辅官。辅官帮助皇帝处理政务,按时令入朝,官位为正三品,但由于辅官皆自民间,对朝典、朝章并不熟悉,难以娴熟,
故而该官职在设立不到两年便被废止了。当时四大辅官的设立()
A.体现了明初官僚机构的膨胀 B.弥补了丞相废除后的权力空白
C.为中枢机构改革提供了借鉴 D.极大地加强了君主的专制权力
9.明代农村出现了大量的雇农,有长年为地主佣工的长工,有按季佣工的短工,有按月受值的月工,有临时受雇的日工。对此最准确的理解是()
A.农村部分地方出现了资本主义生产 B.农村土地兼并现象严重
C.农村劳动力的性质发生了一些变化 D.农村自然经济开始瓦解
10.元朝匠户子孙世袭,被长期“鸠集”在官营手工作坊内工作,而到明朝初年,匠户除在规定时间服役外,其余时间都可以“自由趁作”。这种变化()
A.表明私营手工业占据了主导地位 B.标志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
C.说明匠户地位和身份的根本改变 D.促进了手工工场的兴起
11.学者吴晓波在分析引发西方工业革命的纺织业在中国没有产生同样变革的根时指出:明代中国乡村每个农家都有织机一部,耕作之余,无论妇幼老小都通宵达旦从事纺织。虽
然每户所织之布数量甚微,但众多的户数聚合成惊人的产量,仅仅一个松江府每年所产
棉布就比英国大出6倍。据此作者认为()
A.低廉的劳动力成本阻碍了生产方式的变革
B.中国家庭手工业的生产效率远远高于西方
C.科学技术的落后成为生产方式变革的障碍
D.国内市场狭窄影响了手工业的扩大再生产
12.汉代最好的工匠是属于官府的,最好的工艺品皆是由官府所造的,而宋代的名瓷则多为民间的工匠所造。这一变化主要是由于()
A.重文轻武政策的推行 B.商品经济和城市化的发展
C.程朱理学的积极倡导 D.私营手工业占据主导地位
13.何一民在《中国城市史纲》中提到,唐代主要城市有长安、洛阳,扬州、益州、杭州、苏州、湖州、常州、鄂州、洪州、广州等70个之多。他认为,唐代的城市在数量上有所增加,分布也较广泛且主要分布在黄河中下游地区和长江下游地区。这表明() A.唐代经济发展较为均衡,交通对城市的发展影响最大
B.唐代城市兴起,体现了精耕细作小农经济的普遍发展
C.对外贸易的发展、商帮的涌现促进了南方城市的发展
D.唐代东部地区经济较为繁荣,有经济重心南移的趋势
14.隆庆三年(1569),大学士高拱上疏反映商人的愁苦和商业的窘困,并奏请皇帝革除宿弊。
之后张居正提出农商荣枯相因,进一步肯定商业的作用。明代中后期,部分士大夫认为
经商有成,在价值上也等同于读书有得。这些史实折射出()
A.私商取代官商成为商人的主体 B.商业贸易繁荣推动了文化重心转移
C.货币体系转向为以银本位为主 D.商业空前发达影响了士大夫的认知
15.康熙二十四年,清政府对运载杂货而非运送珍奇的船只,征税标准于原额之外再减二分。
康熙六十一年下诏礼部“朕闻暹罗国米甚丰足,价亦甚贱,若于福建、广东和宁波三处
各运米十万石,此贸易,于地方有益,前不必收税”,乾隆八年这一措施成为常例。这说明清代()
A.“闭关锁国”政策已经名存实亡 B.对外贸易注重充实国内民生需求
C.注重推动中外民间贸易的发展 D.自然经济受到了进口货物的冲击
16.明清时期的江南市镇,农民上街带着自己的农副产品,在桥头、茶馆店前现卖换钱,再买回所需物品回乡,甚至还通融用实物顶钱买回所需物品……有的街道仅一根扁担的宽
度,有的宽至三米;有的一河一街,有的一河二街,有的两河交织呈十字街,有的东南
西北还有小市;以开设的商铺计,有的仅数十家,有的数百家、近千家。这表明当时的
江南市镇()
A.形态不一,功能不同 B.因地制宜,自然生成
C.名不副实,多为草市 D.统一规划,特色鲜明
17.宋代城市中娱乐兼营商业的场所称为“瓦子”,谓其“时瓦合,去时瓦解之义,易聚易散也”。据宋《燕翼诒谋录》记载:“东京相国寺乃瓦市也,僧房散处,而中庭两庑可容万
人,凡商旅交易,皆萃其中,四方趋京师以货物求售、转售他物者,必由于此。”宋代“瓦子”生意兴隆的政策性因素是()
A.坊市界限不复存在 B.市民阶层的扩大
C.重农抑商政策松弛 D.城市经济的发展
18.明太祖洪武二十七年,工部移文地方官,要教民植棉法,额外“益种棉花,率蠲其税”。
第二年,明太祖谕令户部,山东、河南农民在洪武二十六年后新种桑枣果树,一律不起
科。并规定,不种桑者,交绢一匹;不种麻者,交麻布一匹;不种棉者,交棉布一匹。
明太祖的这些规定()
A.说明当时的农业税繁重 B.有利于促进商业的发展
C.推动了剩余劳动力转移 D.阻碍了传统农业的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