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太平洋副高的活动规律及对我国天气的影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西太平洋副高的活动规律及对我国天气的影响
在南北半球的副热带地区,经常维持着沿纬圈分布的不连续的高压带,称为副热带高压(简称副高)。
副高是由于对流层上层的空气辐合、积聚而成,它是常年存在,稳定少动的高气压系统。
它的存在和活动不仅对低、中纬度天气的发生、发展有巨大作用,而且对全球环流的演变也有很大影响。
副热带高压由于受地表海陆间分布的影响,沿纬圈分裂成几个具有闭合中心的高压单体,这些高压中心主要位于海洋上,位置比较固定。
在北半球高压单体中心,经常有5个~6个分别位于北太平洋西部、北太平洋东部、北大西洋西部、北大西洋的中部及墨西哥湾和北非等地;青藏高原也有一高压中心。
南半球有南太平洋高压、南大西洋高压和南印度洋高压等。
这些高压不是同时都很明显,而是有强有弱,有时合并、有时分裂。
副高的强度、范围、位置和形状有着明显的季节变化,其中西太平洋副高的活动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征:
西太平洋副高的位置,多年来变化不定。
据分析,1880年~1890年,副高位置的中心偏向平均位置的东南;1900年~1920年却偏向西北;1920年~1930年又偏向东南,这种副高中心位置的变动,必然会引起东亚、甚至全球性的气候的变化。
西太平洋副高的季节活动,具有明显的规律性。
冬季时,西太平洋副高的脊线一般位于15°N附近,随着气候的转暖,脊线缓慢北移;到夏季时,脊线迅速北跳,入秋时可达最北的位置,之后从9月起脊线开始自北向南退缩,10月上旬再次回跳到20°N以南地区,从此结束了一年为周期的季节性南、北移动。
西太平洋副高的北进、南退,同其它地区副高的南北移动大体是一致的,只是移动的幅度更大一些。
西太平洋副高还有短期活动的变化,主要表现在北进中有短暂的南退,南退中有短暂的北进,这是由于其北进中常常同西体相结合,南退与东退相结合。
这种短期变化持续的时间长短不一,如果以一个进退为一个周期,则比较长的周期可达15天左右,短的仅2天~3天。
长周期活动和短周期活动往往同时出现,而且彼此相互联系、相互影响,西太平洋副高的短期变化,大多是副高周围的天气系统活动引起的。
例如:夏季的青藏高压、华北高压东移并入西太平洋副高时,副高产生明显的西伸,甚至北跳;而当台风移至西太平洋副高的西南边缘时,副高开始东退;台风沿副高西部边缘北移时,高压继续东退;当台风越过副高的东线进入西风带时,副高又开始西伸……由此可见,周围系统与西太平洋副高是相互影响的,影响大小视周围系统与西太平洋副高的发展程度和相互对比关系而异。
西太平洋副高对我国天气的影响十分重要,夏半年更为突出,这种影响一方面表现在西太平洋副高的本身;另一方面还表现在西太平洋副高与其周围天气系统间的相互作用。
西太平洋副高的位置、强度和活动,不仅对西南气流的水汽输送有关,而且还影响着它南侧的东南季风从太平洋向大陆输送来的水汽,同时,沿副高北上的暖湿空气与中纬南下的冷空气相交绥的地带,往往形成大范围的阴雨天气,是我国大陆地区的重要降水带。
因而我国降水带的南北移动同西太平洋副高的季节移动相一致,通常降水带位于副高脊线北约5到8个纬度。
每年2月~5月,副高脊线稳定在18°N~20°N时,我国华南地区出现连续低温阴雨天气。
6月副高脊线北跳超过20°N,稳定在20°N~25°N时,降水带位于长江下游和日本一带,正值江南梅雨季节开始的时期。
由于每年副高的势力强弱不同,北进快慢有别,梅雨期长短和入梅、出梅的早晚都有较大差异。
一般说来,梅雨常出现在5月~7月间的各个时段。
出现在5月的梅雨称为早梅雨,出现在6月~7月的梅雨称为正常梅雨。
一般在6月中旬前后入梅,7月上旬出梅,梅雨期平均约20天。
造成梅雨期连续降雨过程的天气系统,主要是准
静止锋,这些天气系统在长江中下游地区的连续出现或缓移、停滞,都能造成大面积的洪涝(我国1954年及1966年都出现过这种现象)。
到7月份,副高的脊线再次北跳,降雨带从长江流域推移到黄淮流域。
长江中下游的梅雨结束。
开始被西太平洋副高所控制,天气变的炎热少雨且干燥。
如果副高强大,控制时间长久,将造成严重的干旱现象。
这就是长江中下游地区著名的伏旱天气。
从7月底到8月初,高压脊线进一步越过30°N,雨带也北移至华北、东北地带。
9月上旬,高压脊线开始向南回跳,雨带也自北南移。
上述现象仅仅是西太平洋副高活动对我国天气影响的一般规律。
实际上,副高的南、北季节性移动经常出现异常,造成我国一些地区干旱;另外一些地区水涝的反常现象。
例如,1956年西太平洋高压脊第一次北跳偏早,第二次北跳偏晚,这一年梅雨很盛,长江中下游流域雨量过大。
1954年副高较长时间稳定在20°N~25°N间,长江流域梅雨持续的时间达两个月之久,造成了江淮地区几十年罕见的大雨。
1958年副高压脊第一次北跳偏晚,第二次北跳偏早,形成了这一年空梅,造成了干旱。
1981年夏,西太平洋副高的位置较常年偏西、偏北,北方来的冷空气路径也偏西。
因此,副高西侧的暖湿气流与冷空气交锋的雨带异常偏西,造成四川盆地及关中、陕南、甘肃东部等地区连降暴雨;而东部地区在副高控制下,出现持续的干旱天气。
总之,西太平洋副高的活动是有规律的,但也有异常现象,它对我国天气的影响是非常显著的。
二、中国锋面雨带推移规律
我国锋面雨带推移规律为:大致四、五月在我国的华
南地区登陆,我国的雨季开始,;六月份,冷暖气团
在江淮地区相持约一个月时间,形成梅雨准静止锋;
七、八月份锋面雨带推移到华北、东北地区;九月份,
锋面雨带南撤;十月份夏季风完全退出我国大陆,雨
季结束。
由于冬夏季风随着季节的变化,各自的势力也随
着有规律地消失。
因此冬夏季风间形成的锋面雨带就
会在我国东部地区产生有规律的南北移动。
三、锋面雨给我国东部地区带来影响
通过上述分析可知,我国东部地区各地雨季开始和结束的迟早,主要是由夏季风的进退所决定。
夏季风的强弱、迟早的不稳定性,决定我国多旱涝灾害。
正常年份,锋面雨带的移动是北进慢、南撤快。
我国南方雨季开始早,结束晚,雨季长,降水多而且比较均匀;北方雨季开始晚,结束早,雨季短,降水少而且集中。
我国东部地区各大河流自南往北相继入汛,而且汛期一般也越往北越短。
我国长江中下游地区,六月中旬至七月中旬,因锋面雨带的徘徊停留出现梅雨;七、八月份盛夏时节又因雨带北进,该地区受副热带高压脊的影响,盛行下沉气流,形成伏旱天气。
反常年份,我国东部地区在夏季风强的年份,锋面雨带北进快,则会出现北涝南旱;若在夏季风弱的年份,锋面雨带北进偏慢,则又会出现南涝北旱。
因此,在农业生产中加强天气监测预报,抓好水利工程建设等防灾抗灾措施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