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状动脉扩张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抗血小板聚集
对症治疗
第6版
双嘧达莫(潘生丁)3~5mg/(kg· d)
补液、 护肝、 保心、溶栓及支持治疗
手术治疗
必要时行冠状动脉搭桥术
概述 病因和发病机制 病理 临床表现 实验室检查 诊断与鉴别诊断 治疗 预后
第6版


第6版
*为自限性疾病,多数预后良好 *未经有效治疗者冠状动脉瘤发生率为 15%~25% *多数冠状动脉瘤于1~2年内消失, 但可留有管壁增厚和功能异常 *复发率为1%~2%
冠状动脉内径与主动脉根部内径之比值不 受年龄影响,各年龄组均<0.3。

第6版
正常心脏超声:显示左冠状动脉和主动脉
第6版
右侧冠状动脉扩张
左侧冠状动脉扩张
第6版
动态超声心动图
箭头所指显示冠状动脉瘤
第6版
冠状动脉造影
超声检查显示冠脉瘤或ECG有心肌缺血
表现时可选择使用
第6版
第6版
概述 病因和发病机制 病理 临床表现 实验室检查 诊断与鉴别诊断 治疗 预后
第6版
定期随访:体检、心电图、超声心动图!
*无冠状动脉瘤者:出院后1、3、6、12、24 月作全面检查(体格检查、EKG、UKG) *有冠状动脉瘤者:病变明显时密切动态随 访,恢复期应6~12月一次长期随访。
超声心动图
第6版
急性期:可见心包积液,左室扩大,二间瓣、 主动脉瓣或三间瓣返流 冠状动脉病变(CAL): 冠状动脉扩张: 轻度:3mm<直径≦4mm 中度:4mm<直径≦7mm 冠状动脉瘤:内径≧8mm 冠状动脉狭窄
Βιβλιοθήκη Baidu 第6版

冠状动脉内径与年龄和体表面积呈正相关 ~3岁<2.5mm ~9岁<3mm ~14岁<3.5mm
第6版
概述 病因和发病机制 病理 临床表现 实验室检查 诊断与鉴别诊断 治疗 预后
第6版
第6版
全身性血管炎
累及小、中、大动脉,易累及冠状动脉
病理分期
第6版
*I期:1~2周,小血管炎和血管周围炎,白细 胞浸润和水肿;以T淋巴细胞为主。 *Ⅱ期:2~4周,主要影响中动脉,弹力纤维及 肌层断裂和坏死,血栓形成,发生动脉瘤。
草莓舌
第6版
口唇皲裂
肢端硬性肿胀
第6版
肢端膜状脱屑
颈淋巴结肿大
第6版
皮肤多型红斑
卡介苗接种处红斑
第6版
第6版
心脏表现
第6版
心包炎、心肌炎、心内膜炎、心律失常;
冠状动脉损害(冠脉狭窄或冠脉瘤):多 发生于病程2~4周,可无症状,少数 可有心肌梗死;严重者可致心源性休 克、猝死。
与冠状动脉瘤相关的危险因素:
作用机理

第6版


1.大剂量静脉注射丙球对免疫调节细胞产 生负反馈作用,使CD8增多;被活化的CD4 减少,从而减少IgG合成; 2.可能封闭了血管内皮细胞、单核巨噬细 胞和血小板表面的Fc受体,从而阻断了血 管内皮的免疫性炎症反应; 3.可能提供某种特异的抗体,作用于目前 尚未清楚的致病病原体或毒素。
病理分期
第6版
*Ⅲ期:4~7周,中动脉发生肉芽肿,冠脉 部分或完全阻塞 *Ⅳ期:7周~数年,血管内膜增厚,出现瘢 痕,阻塞的动脉可再通
第6版
概述 病因和发病机制 病理 临床表现 实验室检查 诊断与鉴别诊断 治疗 预后
主要表现
第6版
*发热:39~40℃,持续1~2周或更长,抗 生素治疗无效; *球结合膜充血:无脓性分泌物;
发病年龄在一岁以内 男孩 持续发热超过14天 贫血,HCT低于35% 白细胞总数在30×109/L以上 ESR超过100mm/h CRP强阳性 血浆白蛋白低于3.5g/dl 发生体动脉瘤
第6版
其他表现
间质性肺炎, 无菌性脑膜炎, 消化道症状, 关节炎等。
第6版
概述
病因和发病机制 病理 临床表现 实验室检查 诊断与鉴别诊断 治疗 预后
第6版
概述 病因和发病机制 病理 临床表现 实验室检查 诊断与鉴别诊断 治疗 预后
第6版
控制炎症
第6版
*大剂量丙种球蛋白静脉滴注(IVIG) *肠溶阿司匹林 *糖皮质激素
控制炎症
第6版
*大剂量丙种球蛋白静脉滴注(IVIG)
用法:1~2g/kg, 8~12hr 注完,发热 和其他炎症反应表现均于1~2天迅速恢复正常。 发病10天内使用 。同时加服阿司匹林可减少 冠状动脉瘤发生率。
第6版
Superantigen Ag T cells
CD40 CD40L
TCR Vβ2 chain
Ag:抗原,
APCs
B7
T cells
CD28
Super-antigen:超抗原, MHC:主要组织相容性抗原 TCR:T细胞受体 TCR V β chain:T细胞受体可变区β链
MHC
TCR
超抗原 发病机制 ↓ T 淋巴细胞↑(凋亡↓) ↓ IL-1,IL-6,TNF-α↑( P53↓) ↓↓ B 淋巴细胞多克隆活化(凋亡↓) ↓↓ 自身抗体 ↓↓ 血管内皮细胞 炎症因子 ↓↓ 粘附分子(ICAM-1,ELAM-1,MHCII) ↓↓ 血管壁损害
控制炎症
第6版
*肠溶阿司匹林
30~50mg/(kg· d), 热退后3天渐减为 3~5mg/(kg· d),持续 6~8周。冠状 动脉损害者应延长治疗。
第6版

早期应用静脉输注丙种球蛋白加阿司匹林 治疗川崎病已使冠状动脉病变发生率从 20%~25%下降为2%~4%,但仍有10%患者治疗 后48小时仍持续发热,对难治患者的附加 治疗仍在探索中,可加用1~2剂免疫球蛋白 或加用皮质激素治疗。
第6版
*1976年我国首例川崎病报导; 发病率逐年增多,呈散发或小流行; *5岁以下占80% ,平均年龄1.5岁; 男:女=1.5:1 *20%发生冠状动脉损害(CAL), 继发性心脏病居首位;
第6版
概述 病因和发病机制 病理 临床表现 实验室检查 诊断与鉴别治疗 预后
病因不清
*感染:细菌、病毒、尼克次体等;
第6版
控制炎症
*糖皮质激素
不宜单独使用,对IVIG无效者可考虑加用
第6版



Kato1997年回顾性研究川崎病的治疗,认为应用 强的松可影响冠状动脉瘤的修复,促进其形成, 与但用阿司匹林组比较,冠状动脉瘤发生率分别 为85%与11%。然而此资料中有7例用阿司匹林加强 的松者,无一例发生冠脉瘤。 1988年和1995年国际川崎病专题会议中,德国和 日本学者分别总结用皮质激素加阿司匹林治疗川 崎病的经验,认为此方法是安全、有效的。 新近Newburger报道用甲基强的松龙冲击治疗对免 疫球蛋白抗药的并发冠脉病变的川崎病患者,疗 效明显,未发生冠状动脉病变恶化或不良反应。
第6版
皮肤黏膜淋巴结综合征
Mucocutaneous lymph node syndrome
赣南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 儿 科 王 长 浦
概述 病因和发病机制 病理 临床表现 实验室检查 诊断与鉴别诊断 治疗 预后
第6版
概述 病因和发病机制 病理 临床表现 实验室检查 诊断与鉴别诊断 治疗 预后
第6版
第6版
皮肤黏膜淋巴结综合征(Mucocutaneous lymph node syndrome,MCLS)又称川崎病 (Kawasaki disease)
第6版
为原因未明全身性血管炎综合征,主要 影响中动脉
*1967年以前称婴儿结节性多动脉炎 *1967年日本川崎富作(Tomisaku Kawasaki)报导 *全世界均有发病,以亚裔儿童为多见
第6版
无特异性实验室检查
第6版
*血液学检查:WBC ,中性粒细胞 ,核左 移;轻度贫血;2~3周时血小板 ;急 性炎症反应指标(ESR、CRP) ; 转氨酶 。 *免疫学检查:血清IgG , IgA , IgM , IgE ,循环免疫复合物 ,IL-6
器械检查
第6版
*心电图:早期非特异性ST-T改变;心包炎时 可有广泛ST段抬高和低电压;心梗时ST 段明显抬高、T波倒置及异常Q波。 *胸片:可呈间质性改变; 心影可扩大。
*口唇及口腔表现:唇充血皲裂,口腔粘 膜弥漫充血,草莓舌 ;
主要表现
第6版
*手足症状:急性期肢端硬性水肿,掌跖红 斑;恢复期指趾端膜状脱皮,重者指 趾甲可脱落; *皮肤表现:多形性皮疹,弥漫性红斑,肛周 皮肤发红和脱皮; *颈淋巴结肿大:单侧或双侧,坚硬有触 痛,表皮不红,无化脓。
第6版
结合膜炎
第6版
*遗传背景:家族发病、双胎发病
发病机制
感染 易感人群 (遗传学背景)
第6版
异常免疫反应
全身性血管炎, 冠状动脉损害
微生物超抗原(包括葡萄球菌肠毒素, 链球菌红斑毒 素,中毒性休克综合征毒素-1等)激活具有遗传易感 性患儿的T细胞,引发异常免疫反应,导致免疫性损伤
发病机制
Ag
超抗原学说
mimic MHC
第6版
诊断标准
第6版
发热5天以上 + 以下5项中的4项,排外其 他疾病后即可确诊 *四肢:掌跖红斑,肢端硬肿,指趾端脱皮 *多形性红斑 *眼结膜充血 *唇及口腔:黏膜充血,唇皲裂、杨梅舌 *颈淋巴结肿大 不足4项,但超声心动图有冠状动脉损害者 也可确诊
鉴别诊断
*败血症 *渗出性多型红斑 *幼年类风湿性关节炎(全身型) *猩红热 *化脓性淋巴结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