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介素养复习重点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媒介素养复习重点

名词解释

1、把关人: 把关人是大众传播媒介内部的工作人员。因为大众传播的一切信息,都要经过这些工作人员的过滤或筛选,才能同公众见面,所以他们便是信息传播的“把关人”。

2、邸报 : 《邸报》是我国最早的报纸,它创办于2000多年前的西汉初期(约公元前二世纪左右)。当时西汉实行郡县制,在全国分成若干个郡,郡下再分若干个县。各郡在京城长安都设有驻京办事处,这个住处叫做“邸”,派有常驻代表,他们的任务就是要在皇帝和各郡首长之间做联络工作,定期把皇帝的谕旨、诏书、臣僚奏议等官方文书以及宫廷大事等有关政治情报,写在竹简上或绢帛上,然后由信使骑着快马,通过秦朝建立起来的驿道,传送到各郡长官。

3、网络水军: 网络水军即受雇于网络公关公司,为他人发帖回帖造势的网络人员,以注水发帖来获取报酬。网络水军有专职和兼职之分。网络水军的存在是网络营销的进阶。但是网络水军是双刃剑,需要各个网络公司把握好应用角度。

4、网络新成语 :

5、媒介融合: 媒介融合是指报刊、广播电视、互联网所依赖的技术越来越趋同,以信息技术为中介,以卫星、电缆、计算机技术等为传输手段,数字技术改变了获得数据、现像和语言三种基本信息的时间、空间及成本,各种信息在同一个平台上得到了整合,不同形式的媒介彼此之间的互换性与互联性得到了加强,媒介一体化的趋势日趋明显。

6、新闻真实性: 新闻真实性指的是在新闻报道中的每一个具体事实必须合乎客观实际。即表现在新闻报道中的时间,地点,人物,事情,原因和经过都经得起核对。简答题(例题)

1、社交媒体的出现对人们的交往有什么影响?

(1)网络社交的针对性更贴合社交个体的口味,更满足新时代人们对于文体娱乐的需求,它为我们每个人提供了崭新的展台,为这群洋溢个性,追求时尚的个体提供了新的生活方式,它大大改善了我们每个人的人际交往的认知方式,时时更新、及时分享保证了多种思想和意见的交汇和碰撞。

(2) 网络社交的互动性从很大程度上加速了每个个体人际交往的频率,缩小了地域和时间的差异,良好地协调了交往中地域因素的限制以及时间差异导致的误区,对扩展交友圈、增进友谊、纾解压力、增强个人自豪感和自信心均有诸多好处,同时网络社交延伸了群体社交的交往范围并紧密结合信息传播的高效性、真实性的有时特点

2、“只有当孩子对书的兴趣远远大于对电视和网络的兴趣的时候,只有当孩子对书产生依赖的时候,才能对网络、对电视有一种自然的远离的体验。他觉得书中的世界比那些要精彩得多,从书中得到的快乐比别的地方得到的快乐多得多。”如何理解这段话?

辨析题(例题)

1、虽然受众有媒介接近权,但是媒介也有受众选择权。因此,受众的媒介接近权实际上毫无意义。

“受众接近权”无疑是在反对媒介私化,媒介应该是一种社会公器,也是如美国宪法第一修正案规定所言是一般社会成员的“受众”权利,与现状应该是截然不同的。媒介接近权的概念,反映了资本主义媒介制度下社会成员的表现自由或者言论自由的权利与媒介的私人占有制之间的巨大矛盾。似乎媒介私有化成为一种既定的制度一样对受众的“传播权、知晓权、接近权”等权利进行了体制化维模。“接近权”让人们趋于认清现实中的私有传媒方式和自我在这个方式中应有的地位和权利,让原有的“理想化言论自由”的观念趋于冷静思考,唤起人们对媒介权利分配的认识,也企图削弱体现在媒介上过于浓重的权利色彩。与上述中提到的矛盾相对应的就是说,虽然美国等国的宪法规定了社会成员拥有表现自由或者言论自由,然而在现实中,能够有效地实现这些权利的重要手段---大众传播媒介却作为私有企业控制在所有者手中;由于私有财产权的排他性,这种私有媒介制度所保障的仅仅是所有者权利,而不是一般社会成员的权利。这个矛盾,如果说在自由资本主义阶段尚能由于许多中小媒介的存在而得到缓和,那么在进入垄断阶段后,传媒越来越大型化和独占化、越来越集中于少数大资本手中的状况下,矛盾的激化便是在所难免的

2、媒介素养就是媒介传播信息的能力。

所谓媒介素养就是指正确地、建设性地享用大众传播资源的能力,能够充分利用媒

介资源完善自我,参与社会进步。主要包括公众利用媒介资源动机、使用媒介资源的方式方法与态度、利用媒介资源的有效程度以及对传媒的批判能力等。媒介素养就是关于媒介如何对社会产生功能的知识体系,其侧重点是信息如何传输。而理解模式的观点声称,所谓媒介素养就是理解媒介信息在制造、生产和传递过程中受到来自文化、经济、政治和技术诸力量的强制作用,侧重的是对于信息的判断和理解能力。

第六章运用媒介进行传播

1. 提高搜商:获取信息

2. 深度利用:信息整合

3. 有效沟通:正确传播

1.什么是传播效果?

定义1:指带有说服动机的传播行为在受传者身上引起的心理、态度和行为的变化。说服性传播,指通过劝说或宣传来使受传者接受某种观点或从事某种行为的传播活动。研究传播过程的具体效果。

传播效果的三个层面

(1)环境认知效果也称视野限制效果。传媒报道什么、不报道什么、从什么角度报道……

(2)价值形成与维护效果是与非、美与丑、善与恶、进步与落后、提倡什么、反对什么……

(3)社会行为示范效果向社会提示具体的行为范例或行为模式

2.如何认识传播效果?

传播效果的测量:问卷调查、访谈、观察、设备记录、内容分析……

3.传播效果与其他要素之间的关联

3.1传播者——传播效果

3.1.1信源的可信性效果

可信性(credibility)包括两个要素:传播者的信誉与专业权威性。

霍夫兰等人经过实证研究后提出,可信度效果的概念:一般来说,信源的可信度越高,其说服效果越大;可信度越低,说服效果越低。

3.1.2“休眠效果”(sleeper effect)

信源的可信性对信息的短期效果具有极为重要的影响,但从长期效果来说,最终起决定作用的是传播内容本身的说服力。

3.2传播对象(受众)——传播效果

传播对象的属性通常包括:

性别、年龄、文化程度、职业等人口统计学上的属性;

人际传播网络;

群体归属关系和群体规范;

人格、性格特点;

个人感情的经验和经历等。

3.2.1意见领袖

在传播学中,活跃在人际传播网络中,经常为他人提供信息、观点或建议并对他人施加个人影响的人物为意见领袖。意见领袖具有以下特征:

与被影响者处于平等关系而非上下级关系。

意见领袖并不集中于特定的群体或阶层,而是均匀地分布于社会上的任何群体和阶层中。

意见领袖的影响力一般分为“单一型”和“综合型”。

意见领袖社交范围广,拥有较多的信息渠道,对大众传播的接触频度高、接触量大。群体归属关系和群体规范对传播效果的影响表现在:

在宣传或说服的内容与传播对象的群体规范一致的场合,后者可以加强和扩大传播效果;

在说服内容与群体规范不相容的场合,群体规范会使传播效果衰减;

在群体归属意识较强的成员那里,反规范的宣传还会引起自发的排斥反应,使说服活动产生逆反效果。

3.2.3受传者的个性与传播效果

个人差异论:1964年由霍夫兰提出。1970年学者德弗勒进行了一定修正。该理论认为,受众成员心理或认知结构上的个人差异,是影响他们对媒介的注意力以及对媒介所讨论的问题和事物采取行为的关键因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