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现代专业化税收征管模式的思考

构建现代专业化税收征管模式的思考
构建现代专业化税收征管模式的思考

构建现代专业化税收征管模式的思考

在不断深化纳税服务、大力推进税源专业化管理的背景下,如何进一步完善现行税收征管模式,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课题。笔者在分析税收征管模式历史演进基础上,结合各地依托专业化、信息化管理方式,开展纳税服务、税源管理和税务稽查工作的新做法,就构建现代专业化税收征管模式进行了一些思考。

一、我国税收征管模式的演进

经济社会发展和税制改革所带来的管理方式变革是推动税收征管模式不断完善的决定因素。从税收征管模式几个阶段的变迁看,其发展趋势一直是朝专业化方向迈进。

第一阶段:管理员管户模式。从新中国成立到上世纪80年代中期,我国税收征管实行“一员进厂,各税统管,集征、管、查于一身”的全能型模式。这是与计划经济条件下经济成分单一、纳税人规模不大、税制结构简单等相适应的,有助于税收管理员全面了解纳税人的情况,但也存在缺乏监督制约机制、征纳双方权利义务不清等问题。

第二阶段:征管查分离模式。上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为适应我国经济体制由计划经济向有计划的商品经济转变,税收征管方式也开始由传统的税务专管员全能型管理向按税收征管职能分工的专业化管理变革。1988年,税务部门提出建立“征、管、查三分离”或“征管与检查两分离”的征管模式。将税收征管工作划分为征收、管理、检查三个系列,设置相应职能机构,各系列各司其责,相互制约,互相促进。这种模式基本划清了各环节的职责分工,有利于加强监督制约。但是,由于当时对税收征管改革的系统性认识不足,改革没有贯穿于整个征纳事务的全过程,而是局限于税收征管改革方式及税务机关内部分工的调整,加之信息化应用水平不高,配套措施不足,未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第三阶段:30字和34字征管模式。1994年,适应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需要,我国实施了新中国成立以来规模最大、范围最广泛、内容最深刻的一次税制改革。为配合新税制实施,适应合理划分税收征纳双方职责的要求,在对征管查分离模式总结和扬弃的基础上,1997年确立了“以申报纳税和优化服务为基础,以计算机网络为依托,集中征收,重点稽查”的30字征管模式。实现了从专管员上门收税到纳税人来税务机关自行申报纳税的转变,按征、管、查职能分离设置并精简基层征管机构,强化征管查三个职能系列之间的分权制约,使征管资源得到更趋合理的配置,正式奠定了专业化管理格局。2004年,为解决“疏于管理,淡化责任”问题,增加了“强化管理”的内容,其内涵主要是为了加强税源管理,建立了纳税评估和税收管理员制度,明确了税源管理在税收征管中的核心作用和基础地位,形成了现行的34字征管模式,推动税收征管工作进入到了以完善征管体制,深化信息数据应用,以强化税源管理、优化纳税服务为重点,推动税收征管工作不断向科学化、专业化、精细化方向迈进。

第四阶段:现代专业化税收征管模式的探索。党的十七大以来,面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形势和税收征管工作的新要求,税务部门提出大力推行专业化、信息化管理,最大限度地提高征管资源的利用效率。进一步明确纳税服务和税收征管是税务部门的核心业务、纳税服务对税收征管具有先导性和基础性作用,通过持续改进纳税服务和税收征管,不断提高纳税人满意度和税法遵从度。按照科学分类、探索规律、整合资源、集约管理等要求,依托现代信息技术,努力实现税收征管工作专业化。在风险管理、信息管税和税源专业化管理工作的推动下,出现了一些对现代专业化税收征管模式的探索性描述:如,逐步建立“以纳税人自主申报纳税为前提,以促进税法遵从为目标,以风险管理为导向,依托专业化、信息化管理方式,

优化服务,加强评估,集约稽查,依法征收”的税收征管新模式。预示着新一轮的征管变革离我们已越来越近。

二、对现代专业化税收征管模式的基本认识

在纳税人自主申报纳税前提下,现代税收征管模式要体现税法遵从、风险管理的新理念和信息管税的新思路,顺应税收管理方式向信息化支撑下的专业化转变的大趋势,并将专业化的管理方式应用于纳税服务、税源管理、税务稽查等主要税收工作之中,形成分工与协作相结合的工作机制。

(一)纳税人自主申报纳税是前提

完善纳税人自主申报纳税制度,是构建现代专业化征管模式的前提和基础。以纳税人自主申报纳税为前提,就是明确纳税人自主申报纳税的主体地位,税务机关的职责是优化服务、公正执法,将大量本应由纳税人承担、现由税务机关承担的调查审批事项还责于纳税人,进一步划清征纳双方的权利义务,促进纳税人自我管理涉税事务,使得税务机关能够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纳税服务、税源管理和税务稽查工作中。

(二)促进纳税人遵从税法是目标

现代专业化税收征管模式要以纳税人为中心,以促进纳税遵从为目标。根据纳税人税法遵从的态度和程度,可分别实施纳税服务、税源管理、税务稽查等不同的管理策略。对总想做正确的事和想遵从但不总是成功的纳税人,重点是优化纳税服务,帮助纳税人遵从税法;对不想遵从,但关注时会遵从的纳税人,要实施专业化的税源管理,强化纳税评估;对已决定不遵从的纳税人,要运用法律许可的所有手段,加大检查力度,发挥税务稽查的打击和震慑作用。这样,促进纳税遵从的管理策略——纳税服务、税源管理和税务稽查,就构成了现代专业化征管模式的主要内容。

(三)纳税服务、税源管理、税务稽查的分工协作是基本框架

税收管理科学化、专业化、信息化是一个完整的概念,有机的整体,其内在逻辑是在坚持科学化管理的前提下,以信息化为支撑,全面推行税收专业化管理,即将有限的税收管理资源投之于最能产生管理效益的活动中去。分工与协作是专业化管理的核心。随着税收管理的创新与发展,现行税收征管模式的征、管、查分离与制约的基本框架需要作出适当调整。网上申报、税库银联网划款等系统的运行,使得纳税人自助办税成为主流,税务部门征收的工作量变得越来越小,征收已不适宜单作一个系列。纳税服务已成为税务部门的核心业务和促进纳税遵从的有效手段,但在工作部署中,由于对执法和服务行为界定不清晰,执法和服务往往交织在一起,直接落实到了具体岗位和办税环节,操作时基层难以兼顾服务效率和执法质量,难以分解和追究相关责任。国际上的经验也表明,“必须将服从职能(即执法职能)与服务职能分离开来,因为这两种角色相互冲突,一个人难以有效地同时扮演他们”,应将纳税服务单独作为一个系列。税源管理是税收征管的核心,税源专业化管理是新税收征管模式的主体内容,以纳税评估为核心的税源管理应作为一个单独系列。同时,为防止因分工可能带来的工作脱节,又需要建立纳税服务、税源管理、税务稽查的协作促进机制。这样就形成了现代专业化税收征管模式的基本框架。

(四)纳税服务专业化是先导

纳税服务对税收征管具有先导性和基础性作用,在现代专业化税收征管模式的三大系列中,纳税服务专业化是龙头。龙头不舞,全身不活。龙头带得活,龙身舞得欢。建立标准化、专业化、信息化、集约化的纳税服务体系,实现纳税服务职能前移、内容拓展、功能升级,将纳税人依申请的各项服务和管理等事

项,以及目前由税收管理员担负的调查审批、催报催缴、等职能简化、前移到办税服务厅等专业化的纳税服务机构统一办理,从而使税收管理团队和人员腾出精力和时间,主要做好以纳税评估为核心的税源管理工作。这既是提高纳税服务质量和效率,促进纳税人自我遵从的有效途径,也是引领税源专业化管理新模式成功推行,推动现代专业化税收征管模式科学构建和高效运转的客观要求。

(五)税源管理专业化是核心

“强化管理”写入现行税收征管模式,明确了税源管理在税收征管中的核心地位。近年来随着经济的迅猛发展,税源规模和结构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纳税人数量不断增多,规模不断膨胀,经营方式日趋多样,税收管理的复杂性、艰巨性不断加大,传统的税收管理员分片管户、各事统管的管理方式,已越来越不适应新形势下税源管理的需要,过去困扰我们“疏于管理、淡化责任”的痼疾依然不同程度的存在,税款流失风险和税收执法风险仍是当前税源管理的两大突出风险。构建现代专业化的税收征管模式,首先要从分析税源管理面临的新困难和挑战入手,以风险管理为导向,以信息管税为依托,建立专业化、立体化的税源管理机制,以专业化管理新模式破解“传统”征管难题,以公平公正执法为纳税人提供最佳服务,以准确的高风险案源推动专业化稽查机制的高效运转,实现上推服务优化、中促纳税遵从、下助评查对接的目标,体现出税源专业化管理在现代专业化税收征管模式中的核心作用和基础地位。

(六)税务稽查专业化是保障

税务稽查是税收征管体系的最后一道环节,是税收征管模式运行的必要保障。目前重大税务违法案件仍处于多发状态,大型企业和大企业集团依然存在较大的税收流失风险,在税源专业化管理模式下,重大风险企业和风险点的深度检查,是稽查部门的核心职能。在企业经营管理集约化的大趋势下,大型集团企业和连锁企业税源所占比例越来越高,2%的重点税源企业缴纳了90%的税收。同时,大要案件和重点税源检查任务也都集中在上级稽查局。税源结构和案源结构都呈现出倒三角的分布,而我们稽查资源配置正好呈相反的结构,人员配备越往上级越少,60%的稽查力量集中在县级局。稽查资源配置与税源结构、案源结构之间的矛盾越来越大,传统的管理模式和工作方式已较难满足稽查实际工作需要,很有必要探索建立专业化、集约化、信息化的稽查管理模式,优化人力资源和信息资源整合,将有限的稽查资源优先用于风险较大的纳税人,实现与税源专业化管理的有效对接,开展分级分类稽查,加大重大税收违法案件查处力度,统一执法尺度,提高稽查执法效率,保障现代专业化税收征管模式的高效运行。

三、现代专业化税收征管模式的实现途径

构建现代专业化税收征管模式,首先要以专业化纳税服务为先导,以税源专业化管理为核心,以专业化税务稽查为保障,实现三者之间的分工与协作,统筹考虑,协调推进。同时,要以分工、协作、支撑专业化为主线,分别建立纳税服务、税源管理、税务稽查的组织体制、协作机制和平台方法支撑,将现代专业化税收征管模式具体化。

(一)推进专业化纳税服务

实施专业化纳税服务,重点在于从服务主体、服务机制和服务方式三个方面构建专业化纳税服务体系,以纳税服务标准化、信息化、集约化推进纳税服务专业化,实现为纳税人提供“公开、便捷、尊重”服务的目标,推动税源专业化管理的深入开展。

1.前移职能,简化流程,实现服务主体专业化

按纳税人办理涉税事项的流程,纳税服务工作可以划分为受理服务、管理服务和权益保障服务环节。服务主体的专业化主要是突破传统的纳税服务观念,将分散在各部门的纳税服务职能剥离归集,实现受理服务和管理服务职能整合,打造集涉税咨询、受理、核查、审批于一体的办税服务厅,由侧重办税向侧重服务转变,以服务集约化推动服务专业化。这种全功能的办税服务厅与不少地方新成立的纳税服务局、服务审批中心等实体化专业纳税服务机构功能类似,除承担原有的税务登记、申报纳税、发票领购等业务外,将税源管理科、政策法规科、税收征管科和基层分局的管理性服务工作,如增值税一般纳税人资格认定、增值税专用发票申请和增版增量审核、出口退税审核办理、税收优惠审批等涉税事项,全部纳入办税服务厅工作范围。按照“纳税人发起的业务在办税服务厅办结”的要求,调整简化业务流程,实现纳税人发起业务的核查审批事项集中处理,使原来的多头审批变为“一厅批复”,受理、实地核查、审批等事项在办税服务厅“一站办结”。在具体操作上,县局业务调整可结合实际采取两种方式:一种是职责、人员双调整,机关业务科室原主管人员随审批业务或划转或进驻办税服务厅,直接在前台办理业务;一种是人员不动、业务调整,专业性不强、风险较低的审批业务直接下放办税服务厅,其他审批业务由办税服务厅受理后进行后台流转。对基层分局的业务调整,可先将原来由分局受理的涉税审批业务调整到办税服务厅集中受理,强制发起、限时流转,解决首办低效问题;再根据本地税源专业化管理模式中的分局岗责设置,确定是否将调查核实业务调整到办税服务厅集中实施。

2.满足需求,分类服务,实现服务机制专业化

一是建立服务需求分级应答机制。通过办税厅咨询窗口、12366纳税服务热线、网上互动社区、税企QQ群、税企邮箱多渠道收集纳税人需求信息,并进行定性分析,及时明确办理、应答渠道和责任人员,纳税服务科、其他岗位和高端需求应答小组三级应答。对属于办税服务厅人员和税收管理员职责范围内的,能解释和解决的即时应答;对需要其他环节和岗位应答的,通过纳税需求转办单转交相关部门应答;针对纳税人的资本运作、兼并重组、发行上市等涉税需求,由高端需求应答小组探讨解决。对纳税人特别关注的问题,加大宣传力度,实现纳税咨询和税法宣传的良性互动。二是建立基于信用等级的定向分类服务机制。开发应用纳税人信用等级评定管理系统,完善纳税信用等级评定机制,依据纳税人的经营规模、税收贡献率、纳税遵从度三类指标,合理确定纳税人的信用等级,对信誉高的纳税人,以税收政策输送和“一对一”的纳税辅导为主,并为其发放办税“绿色通道”卡。对信誉较低的纳税人,以办税实务辅导为主,帮助企业规范涉税账务核算,提高税法遵从度。三是建立以纳税人满意为标准的服务持续改进机制。开发应用纳税服务双向测评系统,纳税人对税务人员的工作质量效率、廉政勤政等方面进行外部评价,税务机关从工作量统计、办税时效、服务水平等方面进行内部评价,综合分析内外评价数据,发现纳税人意见比较集中的问题,从人员、制度、措施等逐层深入查找问题根源,持续优化改进。借助第三方调查评价,运用波士顿矩阵等方法,分析纳税服务需求,找出重要性高、纳税人满意度低的服务短板,统筹协调税收管理和服务各部门,实施实证分析,查找问题原因,制定落实有针对性的整改措施,通过电话回访等评估改进效果。

3.优化要素,强化措施,实现服务方式专业化

一是优化服务环境。优化办税功能区和窗口设置,统一内外标识,美化、亮化办税环境,让纳税人在办税之余感受家的温馨。推行以纳税人自我管理、自助办税为特征的多种缴税方式,不断完善集纳税申报、文书审批、报税认证、诉求应答、宣传辅导、权益保护、监督评价等功能为一体的场景式网上办税平台,打造全功能“网上税务局”。二是优化服务程序。优化涉税事项在受理服务环节和管理服务环节的处理流程,实现税务登记、发票换领代开的“同城通办”,对办税服务厅窗口职能进一步整合,实现“一窗通办”。在复议和诉讼前,按调解优先的原则,实施税法援助,最大限度地维护纳税人权益。三是拓展服务空间,为纳税人提供“全程”服务。首先做好税前提醒。开发应用纳税人服务提醒系统,对申报期限、税款缴纳、出口退税、发票认证等及时进行语音和文字提醒,实现税企互动。其次,税中减负提效。将下户调查事项

进行组合兼并,实现一次下户,关联业务统办。最后是税后跟踪保效。对审批类涉税事项,从受理、核实到审批,各环节进行全程监控督办,对服务态度、服务质量、服务效率进行跟踪回访,评价绩效,追究责任。

(二)推行税源专业化管理

税源专业化管理内涵了“分工与协作相结合”的管理机制,分工专业化就是实施分类分级管理,优化机构设置和人力资源配置。分工越细,协作越重要,建立专业化的统筹调度和协作联动机制必不可少。要实现分工协作模式的高效运转,又需要有纳税评估、风险管理、信息管税等专业化的支撑作保障。

1.从对象和主体两个方面推进分工专业化

一是推进分类分级管理,实现管理对象专业化。按照纳税人规模、行业,兼顾特定业务,对税源进行科学分类,优化管理资源配置,采取相应的管理措施。对大企业,应集中到一个税源管理单位管理,利用审计式检查底稿对整个集团全面进行评估,摸清大企业集团总体架构、股权结构、供应链条、货物和资金流向,定位企业主要纳税遵从风险点,在此基础上,构建风险特征库、控制模型和管理指引,引导企业建立税务风险内控体系。对整个大企业集团首先重点监控分析其资产转移、关联交易、利润转移、资本交易、利润分配等物流和资金流信息,再利用生产要素分析等方法,加强其成员企业的纳税评估。对中小企业,可将户数较多、税收比重较大的行业集中到同一税源管理单位管理,建立行业管理员制度,采取“行业管理员论坛”等形式,归集行业管理经验。对个体零散税收实行社会化管理,推行委托代征,把一线管理人员从琐碎的个体管理工作中解放出来。二是优化征管资源配置,实现管理主体专业化。将税源管理职能在不同层级、不同部门和不同岗位之间进行科学分解,推进机关实体化运作,机关人员直接参与税源管理,分税种分事项开展专业监管,骨干管理力量下沉到一线,缓解分局工作压力,实现对纳税人的全方位、多层面监控。县局建立专业化的分析评估中心,统筹协调本局税源管理工作,对各类信息进行综合风险识别,集中实施团队式评估和解剖式评估,并参考评估结果,完善风险特征库和管理指引。基层分局打破税收管理员绑定管户模式,设置内务综合岗、审核监控岗、调查核实岗,按照“两人执法、三人成组”的原则,动态编组,团队作业,以岗定责,专事专管,形成分工明确、权责清晰、岗能匹配的资源配置模式。

2.从纵向、横向和内外三个角度推进协作专业化

一是建立纵向联动机制。各级都应设立税源综合分析监控部门,在省、市局与有关职能部门协调联动,综合分析识别大企业集团、重点行业和特殊类型企业的纳税遵从风险,据以下达监控和评估任务。县区局负责承接上级局发布的工作任务,在实施二次综合风险分析的基础上分配任务,与承担监控评估任务的职能科室、税源管理单位协调联动,组织实施专项税源风险评估应对。二是建立横向互动机制。深化税收分析、纳税评估、税务稽查“三位一体”的双向互动机制,以分析引导评估,以评估督促稽查,以稽查促进评估,以评估、稽查优化分析。以自动预警信息和综合风险分析识别信息落实为主线,将分析、评估、稽查紧密地联系起来,使双向互动机制的效能得以充分发挥。三是建立外部协作机制。主动做好与外部门的协调工作,从涉税信息的索取、涉税事项的配合等方面构建合作模式,探索建立信息交换平台和联动工作机制。

3.从纳税评估、风险管理和信息管税三个方面推进支撑专业化

纳税评估是风险管理理念在税源管理中的具体贯彻实施。纳税评估的开始环节是申报纳税完成后的风险筛选、等级排序、预警发布,中间环节为案头审核、实地核查等风险应对处理,结束环节是选出风险最大的纳税人转交稽查立案查处,风险管理的理念贯穿于纳税评估全过程。而信息管税又是风险管理和纳税评估

的核心,分析识别风险的准确程度,风险预警信息的落实力度,直接左右着风险管理和纳税评估成效。强化税源管理的专业化支撑,就要在最大限度提高信息数据质量的前提下,以风险管理为导向,以自动预警信息和综合风险分析识别信息为依托,实施分类评估,重点核查。

(1)拓展信息采集范围,提高信息数据质量

部分纳税人申报数据和财务报表数据质量不够高,纳税人资金流、物流、票流数据不全面,第三方信息采集难度大,是目前信息数据方面的主要问题,要采取措施最大限度地予以解决。一是优化完善综合征管软件和网上申报软件的数据自动校验功能,至少做到不符合逻辑关系的数据不能进入信息系统。同时,尽量变事后分析为事前控制,强化纳税申报与发票等数据的实时比对,尽量将问题发现在业务办理环节。二是推广应用增值税防伪税控系统汉字防伪项目,自动采集能够用来有效分析监控纳税人“真票虚开”的购方名称、销方名称、货物名称、规格型号、数量、单价等信息。在目前可以从财务报表获取存货、待处理流动资产损失、固定资产及在建工程等物流信息的基础上,进一步丰富纳税人的购进材料(商品)、销售产品(商品)等物流信息,为及时发现容易发生虚开虚抵现象的“煤票”、“油票”、“黄金票”等提供强有力的信息数据支撑。三是完善第三方信息的纵向和横向交换共享机制,实现社会化信息管税。纵向上,根据信息的权威性、信息集中度和获取方便性,实行第三方信息分层级采集,逐级下发或各级共享。对于海关、银行、公安部门身份信息等税源管理必需,真实度较高,已经实现全国数据大集中的信息,可以实行全国统一采集;对于地税、工商、质检、用电等直接影响本地税源管理,具有权威性,已经实现全省数据大集中的信息,可以实行全省统一采集。横向上,由政府牵头,部门联动,建立第三方信息交换共享制度,明确第三方信息(上级税务机关已批量采集的除外)采集的种类、内容、标准、方式和工作职责。依托政府门户网站,构建部门信息共享平台,定期传递其他部门需要的信息数据。只要从银行采集到了企业的资金往来信息,我们就会在目前可从企业财务报表获取货币资金、应付票据以及各种应收、应付款项等信息的基础上,对纳税人资金流信息掌控有一个质的飞跃,就会对“有货虚开”、隐匿销售收入等问题进行更加有效地遏制。

(2)完善以数据综合分析和预警评估系统为依托的信息管税机制

一是构建链条和树形信息归集分析机制。在对纳税人登记、申报、发票、财务报表、风险预警指标、第三方信息和生产经营指标一户式归集存储的基础上,以增值税专用发票和普通发票数据为链条,形成纳税人供应、销售链条树,以此为框架,将每个纳税人主要的上、下游企业所有涉税信息归集链接起来,形成可查询分析的纳税人信息链,然后可“顺藤摸瓜”查找识别“原料→生产→批发→零售”链条中的税源风险点;以树形的大型企业集团组织架构为框架,将集团所属的各级分支机构和子公司涉税数据归集成一棵信息树,再结合其成员企业链条式归集信息,就可及时监控识别内外部关联交易、利润转移、资本收购、股权收购、吸收合并等大企业集团的特殊纳税遵从风险。二是建立分行业预警模型和分产品(行业)评估模板设计完善和验证应用机制。将预警指标分为通用指标和特定行业或特殊类型企业专用指标两类,组织专家型分析团队,针对某一特定行业或特殊类型企业,选择预警评估系统的部分通用预警指标和已有的专用指标,同时利用信息系统内部数据和可以批量获得的第三方信息,设计新的专用预警指标,对两类指标进行组合形成能较为准确反映纳税遵从风险级别的预警模型,综合筛选疑点纳税人。以需要采集的纳税人生产经营数据和第三方信息为主,对应设计细化的分产品(行业)的评估模板。然后组织精干评估团队或稽查小组,实施解剖式评估核查或税务稽查,摸清企业偷税、避税规律,重建纳税人偷税、避税过程,以此分析验证预警模型和评估模板的有效性,再作进一步优化完善后,对涉及的所有风险纳税人实施全面评估,最后将成熟有效的预警模型和评估模板充实到预警评估系统中,实现成果转化。

(3)区分风险高低,实施分类评估、重点核查

按照风险级别,采取灵活多样的评估手段,对预警评估系统的疑点纳税人实施不同深度的评估核查。对风险较低的纳税人,采取纳税辅导、风险提示等方式,提醒纳税人在涉税方面的机制性缺陷与不遵从风险,引导纳税人在战略制定和经营决策中主动引入税收风险防范意识,实现涉税风险的自我预防、主动控制。对风险较高的纳税人,则采取集体约谈、单独约谈等方式,对涉税风险进行分析确认,鼓励纳税人通过自查举证解除风险。经约谈举证,风险不能解除的,转实地核查环节,重点对财务核算、内部控制、生产经营情况进行实地调查,利用主要产品能耗、物耗等生产经营要素及其他相关经济指标,核定纳税人的应纳税额。对存在重大涉税风险的,直接移交稽查局立案查处。按风险高低实施分类评估,既提高了评估效率,又体现了税收公平,维护了税法的刚性。

(三)实施专业化税务稽查

探索实施专业化税务稽查,要根据税源专业化管理的具体模式,特别是针对大企业的管理层级和管理方式的不同,建立对应的稽查分工与协作机制,发挥信息管查对机制运行的专业化支撑作用。

1.推行分级分类稽查,实现分工专业化

对以区县局为主体开展大企业实质性税源监控管理的单位,重点是以省、市、县局稽查一体化推进稽查专业化,将税务稽查的选案、检查、审理、执行四个专业化工作环节放到全省稽查系统来分工,选案以省、市局为主,县局为辅,检查由省、市局统一组织,以县局为主实施,省、市局统一审理,县局分别执行。在全省统筹安排稽查计划,发挥数据分析和税收专业人才集中以及信息数据集中的优势,省、市局统一确定高风险行业、高风险大型企业和大企业集团。制定统一的检查提纲和检查预案,统一执法尺度和处理处罚原则,采用联合检查、委托检查、督办检查等形式,组织全系统的稽查力量集中或分头实施检查,集中审理,分别执行。同时,在县级局实现评查对接,立案查处税源监控管理部门移交的涉嫌偷税企业。

对以省、市局为主体开展大企业实质性税源监控管理的单位,要以稽查集约化推进稽查专业化。与税源结构相适应,与案源结构相匹配,整合稽查资源,充实省、市局两级稽查力量,推行专业化的一级稽查模式,将稽查权限向上集中,实行集中选案、集中检查、集中审理、统一处理。在此基础上,结合税源分类管理,实施分级分类稽查。运用审计型检查方法,对大型企业实施典型解剖,找出其偷税、避税的规律和重点环节,完善各种专业化的稽查方案、检查模板和处理标准,开展特定类型企业和行业的模板式检查,达到检查一个行业、规范一个行业的目的。将专业化的特定类型企业和行业检查模板应用于纳税评估工作之中,推进以查促管。在省、市局做好评查对接,保障大企业税源管理部门移交的案源得以及时有力查处。

2.完善稽查一体化联动机制,实现协作专业化

以税收分析、纳税评估、税务稽查“三位一体”的双向互动机制为基础,健全稽查一体化联动机制。稽查年度行业检查计划要纳入一体化联动机制的行业管理规划,统筹组织,形成合力;按照一体化联动机制中税源管理环节与稽查环节移交案件的流程规范,畅通协作配合,及时交流反馈稽查情况,确保联动机制闭环运行,实现查管互动。法规部门主动提供业务指导和政策支持,加强审理把关和监督,税源管理单位、办税服务厅等积极配合外围调查、发票控管等,形成稽查工作合力。探索推行国地税稽查部门联合检查,健全国地税信息共享制度,运用联合进驻、共同检查、分别处理的方法进行检查,提升稽查效率。

3.推进信息管查,实现支撑专业化

实施信息管查,就是强化信息系统数据综合分析和企业账本电子数据获取,支撑专业化税务稽查机制的高效运转,主要体现在选案信息支撑和检查信息支撑两个方面。一是建立数据分析人员和稽查选案人员

联合选案的协作机制,丰富案源信息,改进选案方式。服务于税源专业化管理的预警评估系统、以发票数据为链条归集的链式数据、以大企业集团组织架构为框架归集的树形数据,同时是稽查选案的有效工具和有力支撑,要依托预警评估系统等信息管税平台,从侧重于历史数据分析的角度,建立稽查选案指标数据库,设计科学的选案模型,提高稽查选案的准确性。强化对纳税人链式和树形归集数据的深度分析,人机结合筛选案源,找出实施检查的有效线索。二是建立数据分析人员与检查实施人员联合检查的协作机制,相互配合从大型企业ERP等管理信息系统导出生产控制、物流管理、财务管理电子数据,组织数据分析专家和检查专家实施详细的查前分析,找准检查切入点;从中型企业会计核算软件后台数据库调取所有账套的电子账本,实施多账套数据比对,并重点分析与企业纳税申报数据不一致的帐套数据,找到真实电子账本。建立应纳税额控制数检查模型,利用分销、采购和库存等物流数据,以及明细账和科目余额表等财务数据,估算纳税人的偷税额,使检查更加有的放矢、高效有力。

税收现代化

税收现代化六大体系包括,完备规范的税法体系、成熟定型的税制体系、优质便捷的服务体系、科学严密的征管体系、稳固强大的信息体系和高效清廉的组织体系。 创新理念、创新机制、创新组织、创新方法、创新能力、创新文化。 在2013年底的全国税务工作会议上,国家税务总局提出了到2020年基本实现税收现代 化的目标要求,这与自治区国税局提出工作标准化、行为规范化、手段现代化、成效最优化的“四化建设”存在异曲同工之处,各级税务机关如何在现代化的道路上走得更实、走得更对、走得更快、走得更稳,关键在于如何在实际工作中提出更高的工作标准、落实更严的作风要求、掌握更好的技术手段、配比更优的成本效率。作为基层税务机关,更应该结合本地实际,以“四化建设”为抓手,在实现税收现代化的道路上,确定目标、找出差距、创新手段、奋力前进。 一、税收现代化的涵义 什么叫做税收现代化?不同国家、不同人员在不同时期对现代化的理解是不同的。西方先进发达国家学者认为:税收现代化是以管理、服务、技术手段的现代化为依托的,以人的现代化为决定性因素的,与经济社会发展阶段相适应的税务管理状态。国内部分税务专家认为:税收现代化是以依法治税、依法行政为基础,形成信息化支撑下的征收、管理、稽查专业化分工格局,以及符合一体化要求的税收征管信息系统和完善的城乡统一的税收征管模式,实现在先进的信息技术,管理制度,组织文化和高素质人力资源等要素支持下的以电子税务为特征的集约型税务和服务型税务。 综合国家税务总局王军局长的讲话,就是要正视服务大局、职能转变、依法治税、信息管税、人才支撑、合作竞争“六个差距”,通过创新理念、创新机制、创新组织、创新方法、创新能力、创新文化“六个创新”,建立完备规范的税法体系、成熟定型的税制体系、优质便捷的服务体系、科学严密的征管体系、稳固强大的信息体系、高效清廉的组织体系“六个体 系”,到2020年基本实现税收现代化。也就是说,税收现代化的实现程度在于“六个体系”的 完善程度。 作为基层税务机关(本文指地市级及县区级税务机关),由于职责分工不同,应致力于优质便捷的服务体系、科学严密的征管体系、稳固强大的信息体系、高效清廉的组织体系“四个体系”的建设。转换为具体的内容,就是要实现队伍管理、业务流程、信息技术的现代化。 队伍管理现代化。法国现代化规划制定者让·莫内说过,“现代化要先化人后化物”。人的现代化是税收现代化的前提和核心,包括观念的现代化、素质的现代化、行为的现代化、机制的现代化等。人员现代化重点要提高人的综合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业务流程现代化。现代税收管理业务流程,要以纳税人自主申报、集中受理为基础,以对纳税人实施风险管理为主线,确立纳税服务和税收征管流程,并针对流程的不同环节、事项实施执法检查与监察。 信息技术现代化。日新月异的信息技术革命使人类的生产生活方式更趋多元化,同时也为税收现代化建设提供了载体和动力。信息技术现代化是税务收现代化的重要支撑和工作平台,重点要充分利用新技术的应用来创新税收工作,促进技术和业务的有机融合。 二、基层税务机关实现税收现代化差距分析 税收现代化不是喊口号,不是简单画一张规划图,更不能坐等现代化的到来。纵观全国、

国有商业银行的现代化发展战略(doc 5页)

国有商业银行的现代化发展战略 中国加入WTO之后,中国的银行业在五年之后将要全面开放。国有商业银行必须尽快制定21世纪的现代发展战略,善于抓住机遇,勇于迎接挑战,奋力加快发展,努力把国有商业银行建成现代化的商业银行。笔者认为,21世纪国有商业银行的现代化战略应包括下述"十化"的内容。 一、产权股份化 21世纪中国的市场经济体制会逐渐完善,国有商业银行必须按照国际惯例进行改革,转变为真正的商业银行。真正的商业银行不是执行政府经济政策的工具,而是在合法经营基础上追求利润的金融企业;然而目前的国有商业银行承担着繁重的政策性任务。真正商业银行是责任有限的股份公司,而不是特殊类型的政府独资企业;独资企业不可能真正做到政企职能分开。中国加入WTO 之后,国有商业银行必须转变为真正的商业银行,其根本出路在于实行股份化改造。鉴于中国市场经济体制发育尚不健全,为了保持国家对宏观经济的调控力度,国有商业银行的股份化履行必须采取国家资本控制的形式。国家资本可以采取二种不同的控股形式:l、绝对控股,国有股占整个商业银行股本的50%以上。2、相对控股,国有股在整个商业银行总股本中虽然不足50%,由于股权分散,国有股仍然处于控股地位。股份化改造之后的商业银行必须健全法人治理结构,明确董事会、监事会、行长(总经理)之间相互制衡的职责。董事会的职责是制定银行的目标和政策,挑选和聘任高级管理人员,设立各种委员会或附属机构,监督银行业务经营活动等。监事会的职责是代表股东大会对银行全部经营管理活动进行监督和检查。行长(总经理)的职责是执行董事会的

决定,负责组织、实施、管理、协调银行的业务经营活动。 二、员工知识化 21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商业银行的员工必须是知识化的员工。当前的国有商业银行的员工队伍的素质与商业银行的要求存在着很大的差距,必须牢固树立"人才是第一资本"的观念,将整体性人才资源开发作为一项重要战略任务来抓,真正形成"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良好风尚,创造人尽其才、人才辈出的良好环境。建立和完善竞争择优、发现人才。培养人才、使用人才和激励人才的机制,真正做到不拘一格选人才,继续实施"百千万人才工程",努力培养和造就一大批既懂国内业务、又懂国际业务,具有丰富知识、决策能力、指挥能力、协调能力、管理能力和创新能力的中级、高级管理人才。 必须切实抓好员工教育包括素质教育、技能教育和终生教育,改进教育方式,坚持多层次和多样性的原则,脱产与不脱产相结合,定向与定量相结合,短期与长期相结合,注重实效。鼓励员工尤其是中高级管理人员获得多个专业证书和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鼓励员工在实践中提高技能、创造经验。 三、市场营销特色化 21世纪商业银行的市场营销是特色营销,商业银行必须根据其内部条件和外部因素慎重选择市场营销战略。根据中国经济改革与发展的进程和国有商业银行的现状,国有商业银行应在市场细分的基础上实施特色化营销战略。第一、发展模式特色化,选择与其它商业银行不同的发展模式。在海外实施进攻性战略,通过市场渗透、市场开发、产品开发、服务多样化、增设分支机构、拓展营销网络、收购或兼并当地机构等措施,提高国有商业银行的国际竞争力。在国内实施合理化战略,通过调整分支机构、营业机构布局,按经济区划设置分行,收缩甚至撤销业务量小、经营亏损、无发展前景的分支机构;扩充业务量

全国税收征管和科技工作会议提出积极稳妥地推进税源专业化管理(

全国税收征管和科技工作会议提出积极稳妥地推进税源专业化管理(2011-09-05 09:36:56)转载标签:全国税收工作会税务总局税源专业化管理财经分类:专业化管理本报讯记者从日前在安徽省合肥市召开的全国税收征管和科技工作会议上获悉,税务机关将在全国范围内积极稳妥地推进税源专业化管理,以期不断提高税收征管的质量和效率。 会议提出了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税源专业化管理工作的总体思路,并要求各地税务机关按照这个思路积极稳妥地推行税源专业化管理,为创新税收征管模式奠定基础。 会议指出,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税源专业化管理工作的总体思路是:以促进税法遵从为目标,以风险管理为导向,以纳税评估为重点,以分类分级管理为基础,以信息管税为依托,以完善制度、机制为保障,努力构建税源专业化管理新体系。 国家税务总局副局长宋兰在会议上指出,随着国际国内形势的发展变化,税源管理面临着新的挑战和考验。各级税务机关要深刻认识社会管理形势发展对税源管理提出的新要求,深刻认识经济活动日趋复杂对税源管理提出的新挑战,深刻认识当代技术革命对税源管理带来的新影响,深刻认识国际税收管理大趋势对税源管理带来的新启示。根据形势发展的要求,结合税收工作实际,国家税务总局提出了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税源专业化管理工作的总体思路,各地税务机关要正确理解、贯彻这一总体思路,积极稳妥地推行税源专业化管理,为创新税收征管模式奠定基础。 在对下一阶段税源专业化管理工作进行部署时,宋兰要求各地税务机关要突出重点,积极稳妥地推进税源专业化管理。 以风险管理为导向,实施税源分类分级管理。要建立并实施以风险管理为导向的管理流程。在税务登记、受理申报、税款入库级次等属地管理不变的前提下,从总局到县局的各级领导机关,都要承担税源管理的职责。尤其是总局和省局要在做好税收风险管理战略规划的同时,下工夫搞好风险的分析识别、等级排序、应对任务的统一下达、本级应对任务的实施和绩效考核,还要结合风险管理实际,对各层级、各部门现有税源管理职能进行整合、调整,以指导和推动基层税源专业化管理的开展。要根据各类纳税人的不同特点,有针对性地实施专业化管理。对大企业管理,要抓紧开展试点工作,加快探索符合我国国情的大企业税源专业化管理模式。对中小企业,要实施行业、特定类型等差别化管理。对个体工商户,要按照有利税源控管和方便纳税的原则,强化基础信息采集和税收定额管理,推进协税护税。对非居民管理,重点关注跨国交易量大、对外支付多、跨国集团重组活跃的企业,提高非居民税收遵从管理水平。 规范征管程序,突出纳税评估的重要作用。纳税评估是税源专业化管理的重点,作为一个重要征管程序,需要进一步完善和规范。纳税评估的主要程序包括初步审核、案头审核、实地核查等环节。为了保证税源管理部门有足够的力量加强纳税评估,可将调查审批等纳税人依申请事项简化、前移到办税服务部门。税源管理部门应把主要精力用于纳税评估的案头审核和实地核查工作。 强化信息管税,为专业化管理提供支撑。要切实抓好信息采集、整理与存储、信息加工与分析、信息传递与应用等工作。要在各省国、地税局进行网络发票试点的基础上,完善网

构建现代化税收征管体系

构建现代化税收征管体系 龙文泱刘育华 转型理念 2012年9月,长沙市地税局承接了全省系统征管改革试点任务,立足依法治税根本,通过推改革、强基础、抓数据、优服务,着力构建以明晰征纳双方权利和义务为前提,以风险管理为导向,以专业化管理为基础,以重点税源管理为着力点,以信息化为支撑,以依法依规征收和防范执法风险为目的的现代化税收征管体系,最终实现税收征管工作全面转型升级的目标。 实践 “当前,我们征管理念相对滞后、管理方式不够精细、征纳权责容易混淆、执法风险不断加大等瓶颈问题凸显,尤其是税管员人均管户高达500多户,人少户多风险大的矛盾突出。”长沙市地税局局长方志平介绍,只有改革模式,才能解决问题。 2012年,长沙市地税局确立了“构建现代化税收征管体系”目标,分行业、分层级、分规模实行税源分级分类管理;将征管业务划分为日常管理、综合管理、风险管理三类;分5部分108项业务,整合规范征管流程,配合省局开发建设了集数据中心、统一业务支撑平台、应用系统于一体的湖南省地税系统综合征管软件;创新360办税服务模式,将涉税事项前置窗口受理,强化后台流转,减少审批环节。同时,组建专业团队,突出风险管理,抓好纳税评估。 通过“四大转变”,推动征管改革稳步进行。征管手段由“经验管理”向“风险管理”转变、管理格局由“属地管理”向“分类管理”转变、业务流程由“管户”向“管事”转变、服务职能由“单一式”向“多元化”转变。 改革分试点、推广、深化三阶段推进。先期选择在税源稳定、办税规范的高新区局试点,运行平稳后推广至税源规模大、业务类型全的雨花区局。2014年,高新区地税局通过风险应对直接评估产生的税款达8359万元,纳税人申报期内的申报率和入库率稳步提升,单位纳税人、个体纳税人的月缴纳入库比例从上半年的76.54%,到下半年已逐步上升达到了96%以上。雨花地税评估一科的税收管理员周茹对变化有直接感受:“以前是救火员,好像

税收征管模式的现状及其评价_1

税收征管模式的现状及其评价 [摘要]现行税收征管模式的优点:1.首先,确立了纳税人在纳税中的主体地位,还纳税权利、义务、责任于纳税人。其次,从法制的角度明确了不按时申报和不如实申报纳税是违法行为,纳税人必须承担相应的责任,使征纳双方责任不清的得到根本解决。再次,使缴纳税款成为纳税人的职责,纳税人由过去的被动纳税变为现在的主动纳税。按期申报率基本稳定在95%左右,个体工商户也达到了80%以上。最后,推行自行申报纳税,取消专管员制度,把专管员从过去的繁琐事务中解脱出来,继而转向强化征管和监督检查的各项工作中去,使税收征管?上良性循环的轨道。2.税务行政服务明显优化。 3.税收征管的含量逐步提高,加快了以机为依托的征管化进程。 4.建立了人机结合的税务稽查体系,税务稽查力度不断加大。 5.税务系统的形象明显改观。在确立现行征管模式的前提下,应允许各地因地制宜地制定管理措施,本着依法设立、精简效能、属地管理。通过征、管、查职能机构间的分离,争取在执法权力的合理分解制约上取得重大突破。一、我国现行的税收征管模式我国现行的征管模式为“以纳税申报和优化服务为基础,以计算机网络为依托,集中服务,重点稽查”。这种模式,从纳税人自觉申报纳税为基础,通过税务机关和中介组织的双层服务,使得所有纳税人都能够实现自选申报;通过计算机对纳税申报的集约化处理、,找出未申报或中止申报的纳税人进行催报催缴,同时将异常申报加以筛选,监控纳税人按期申报;再通过稽查,纠正并处罚不真实的纳税申报,引导纳税人如实申报纳

税。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纳税人自行申报纳税系统。 1.确立简便的申报纳税程序。有三种方式:(1)在法定的纳税申报期内,由纳税人自行计算,自行填写缴款书并向银行(国库经收处)缴纳税款,然后持纳税申报表和有关资料并附盖经收讫印戳的缴款书报查联,向税务机关办理申报。(2)纳税人在税务机关指定的银行开设“税款预储账户”,提前储入当期应纳税款,并在法定的申报纳税期内向税务机关报送纳税申报表和有关资料,由税务机关通知指定银行划款入库。(3)在法定的申报纳税期内,纳税人持纳税申报表和有关资料并附上税款等额支票,报送税务机关;税款的入库由税务机关归集报缴数字清单。支票,统一交由作为同城票据交换单位的国库办理清算。 2.规范纳税表格。这既要考虑纳税人填写使用的方便,又要顾及计算机处理的便捷,为此,规范表格分两步进行:(1)统一分税种的纳税申报表、税款缴款书格式,并规范其内容;(2)简化、合并有关表格,包括相关税种纳税申报表的合并和表列内容的合理化;并将纳税申报表和缴款书一体化。 3.统一申报方式。纳税申报可以采取以下三种方式:(1)直接申报,即由纳税人到税务机关报送纳税申报表及有关资料。(2)邮寄申报,即由纳税人将纳税申报表及有关资料装入专用信封寄达税务机关。(3)申报,在有条件的地方,纳税人可以通过计算机网络将纳税申报表所列有关信息及资料传输给税务机关。(二)建立税务机关和社会中介组织相结合的纳税服务系统。 1.建立税法公告制度。国家税务总局应通过有效的形式及时颁布税务行政规章和其他规范性文件,省以下各级税务机关要定期

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发展战略

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发展战略 “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这是一个综合性的命题。现代化,主要是指世界自产业革命以来现代生产力导致世界经济加速发展和社会适应性变化的大趋势,即以现代工业、科学和技术革命为推动力,引起传统的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的大转变,以及在经济、政治、文化、思想各个领域引起相应的深刻变革的历史过程。这个现代化的一般规律,社会大生产的一般规则、管理方法是任何国家都必须遵循的,就是说搞现代化,必须借鉴和吸收世界文明的一切积极成果。但是,由于所处的时代,各国的历史、文化基础、国情条件和内外环境的不同,各国现代化的方式和进程肯定会呈现出多模式的特点。中国的现代化,是同社会主义制度相联系、从中国国情出发,具有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特殊规律。看不到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同资本主义现代化的原则区别,照搬硬套别国现代化的模式和经验,是注定要失败的。 在我国落后的生产力基础上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是一项十分艰巨的事业,它肩负着既要完成传统的工业化,又要同时追赶世界新技术和产业革命的双重任务。邓小平为我们设计了分“三步走”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宏伟蓝图。这是在深刻分析我国现实社会经济状况的基础上提出和形成的。最早是1979年12月,邓小平在同日本首相大平正芳谈话中提出,中国本世纪的目标是实现小康。党的十二大确定了到本世纪末实现工农业总产值翻两番的经济建设的奋斗目标。十三大进一步概括为分三步走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战略部署。十四大规定了实现第三步战略目标的方针与政策。可见,“分三步走”的战略目标和战略步骤有一个形成过程。 第一步战略目标是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到党的十三大,经过将近九年的努力,全国人均国民生产总值提前两年完成了翻一番的任务,基本实现了解决人民温饱问题的目标。 第二步战略目标是到本世纪末实现小康社会。到2000年,人口控制到13亿以内,实现人均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两番;基本消除贫困现象,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加快现代企业制度建设,初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第三步战略目标是中国21世纪的发展战略,到下一个世纪中叶,再翻两番,15亿人口,国民生产总值达6万亿美元,人均4 000美元,那时就是一个中等发达国家了。 “三步走”的战略体现了我们党和邓小平对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规律的深刻把握和对现代化内涵的准确理解,具有鲜明的特点:一方面,它是革命胆略与实事求是精神的统一。三步走发展战略从战略指导思想的高度解决了我国经济建设中长期存在的急于求成的问题。第一步目标解决温饱,为我国现代化确定了切实的起点;第二步目标实现小康,找准了从温饱到现代化这个较长过程的中间阶段;最后要达到的目标是基本实现现代化,这个过程将历时大约一百年。这样的部署充分考虑了中国国情以及与世界发达国家的差距,确定的目标既积极可靠,又留有余地,充分体现了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另一方面,它是发展国民经济与改善人民生活的统一。以往我国的经济发展战略比较注重经济发展的规模、速度和产值,对改善人民生活有所忽略。三步走发展战略既注重经济发展,又兼顾人民生活,特别是确立了从“温饱”过渡到“小康”最终达到“富裕”的目标序列,使人民每前进一步都能看到和得到实惠,充分体现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目的和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 1、国民经济保持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现代化建设事业稳步前进,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显著提高,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从1979年到2006年,中国国民生产总值由0.40382万亿元增加到20.94万亿元。经济总量已经居世界第四位。外汇储备居世界第一位。经济社会的基础设施建设突飞猛进,国家发展经济和抵御各种风险的物质技术基础

现代化税务管理新模式

李林军副局长到驻马店、平顶山、南阳、郑州四 地调研 提出建立现代化税务管理新模式4月上旬,省局党组副书记、副局长李林军同志先后深入到驻马店、平顶山、南阳、郑州等市局进行调研。在各地调研期间,李林军副局长着重就如何在全省国税系统构建以信息化为基础的税务管理新模式作了重要讲话,指出:信息化管理和运用是全省今年工作的重点。税务管理信息化建设决不仅仅是一个CTAIS和计算机手段的运用,而是涉及到观念、组织、机构、手段、方法和人员素质革新,是建立一种新的税收管理模式,即:河南国税现代化税务管理新模式----“五化”标准: 一、税务管理程序的标准化 要搞信息化就必须把各项工作制度化、把制度程序化,而这些制度、程序都要是标准的。标准化是信息化的前提,如果不统一、不规范,没法搞信息化。就象CTIAS一样,如果没有全国统一的征管流程,就没有今天的CTAIS,业务上提不出这个需求,也开发不出这个软件,其它任何一项工作都是同样道理,所以在税务管理的制度上要向标准化、程序化发展。比如去年省局搞的执法责任制,60万字,就是把法律法规、征管规程、岗责体系、权利义务以及责任追究标准化。第二个制度就是行政管理权监督办法。去年我们已经搞出来了,正在驻马店搞试点。就是说在执法行为规范的同时还要规范行政管理行为,对人事、财务、固定资产、大宗物品采购、基建这些权力的运行要规范,要把这些程序化,这就是ISO9000要求的,把这些制度变成工作程序,而这些程序要符合法律法规制度的规定,是标准的、统一的,有了这个前提才能进一步开发行政管理的CTAIS。 二、税务管理机构的专业化、制衡化和效率化 随着以上观念的转变,特别是信息化带来的这些变化,需要税务机构去适应这个变化。过去的机构是不适应的,包括现在的机构。将来税务管理机构设置的发展方向有4个: 一是由综合性管理机构向专业化管理机构发展。过去是综合职能的局,集征管查于一身,现在是征管查分离了;过去传统的局是即管政工又管业务,按照总局137号文件规定,将来征收局和稽查局不管政工、不管后勤,要市局去管,要专业化。 二是内部机构设置由税种管理向征管流程环节的设置来发展。现在基层局已经这样设置,这就要求市以上的机构来适应这种变化,不能下改上不改。

国家税务总局关于进一步做好税收征管工作的通知

国家税务总局关于进一步做好税收征管工作的通知 【法规类别】税收征收管理 【发文字号】国税发[2009]16号 【失效依据】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公布全文失效废止和部分条款失效废止的税收规范性文件目录的公告 【发布部门】国家税务总局 【发布日期】2009.02.26 【实施日期】2009.02.26 【时效性】失效 【效力级别】部门规范性文件 国家税务总局关于进一步做好税收征管工作的通知 (国税发〔2009〕16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和计划单列市国家税务局、地方税务局: 为充分发挥税收的职能作用,不断提高税收征管质量和效率,确保税收收入持续增长,现就进一步做好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税收征管工作通知如下: 一、坚持依法治税,服从服务大局 (一)坚决执行税收法律、法规和政策。各级税务机关要不折不扣地执行国家税法和中央陆续出台的一系列税收政策,不得擅自变通,积极支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二)坚决贯彻组织收入原则。各级税务机关要落实好“依法征税,应收尽收,坚决不收过头税,坚决防止和制止越权减免税”的组织收入原则,既不能以完成税收任务为名收过头税,转引税款、虚收空转;也不得以各种名义越权减免税,缓缴税、擅自豁免欠税。要主动配合地方政府维护税收秩序,对超越税收管理权限的规定和不切实际追加收入计划的做法,要主动向政府汇报和说明情况,并及时向上级税务机关报告。 (三)坚持强化征管与优化服务并重。各级税务机关要针对税收风险和征管漏洞,落实科学化、专业化、精细化管理,因地制宜采取有效措施,大力规范税收秩序,积极做好风险防范、堵漏挖潜和增收工作。要努力优化纳税服务,牢固树立征纳双方法律地位平等的理念,切实维护纳税人合法权益,提高办税效率,进一步减轻纳税人办税负担,不断提高纳税遵从度。 二、夯实征管基础,创新管理方法 (一)加强户籍管理。充分利用工商等部门提供的企业信息、组织机构代码信息、国家经济普查资料和国税、地税间交换的税务登记信息,认真进行比对,及时发现漏征漏管户和非正常户。加强注销户检查,防止少数纳税人利用注销登记逃避纳税义务。要加快与公安部门共享公民身份信息工作步伐,推进利用公民身份信息查询系统核对税务登记法定代表人身份的试点;逐步建立全国非正常户法定代表人数据库,提供各级税务机关查询,防止不法分子利用虚假身份、证件办理税务登记、涉税资格认定和骗购发票等违法行为。 (二)强化普通发票管理。继续贯彻落实《国家税务总局关于进一步加强普通发票管理工作的通知》(国税发〔2008〕80号)精神。有条件的地区要利用互联网、12366纳税服务热线等渠道,提供发票真伪查询服务。根据“简并票种、统一票样、网络开票、建立平台”的思路,在部分地区选择建筑安装、房地产、农产品收购、机动车销售等行业开展普通发票“网络在线开票”的试点。加大税控收款机推广应用力度,完善相关制度

税收现代化六大目标体系)

税收现代化应该是六大体系的统一,即“完备规范的税法体系、成熟定型的税制体系、优质便捷的服务体系、科学严密的征管体系、稳固强大的信息体系、高效清廉的组织体系”的统一体。 税收现代化六大目标体系。即:完备规范的税法体系、成熟定型的税制体系、优质便捷的服务体系、科学严密的征管体系、稳固强大的信息体系、高效清廉的组织体系,也即“里子上的现代化”,查找当下的“六大差距”,即,“面向科学发展,服务大局有差距;面向市场经济,职能转变有差距;面向法制中国,依法治税有差距;面向科技创新,信息管税有差距;面向事业需要,人才支撑有差距;面向国际潮流,合作竞争有差距”。 以征管现代化推进税收现代化更好更快发展 2014-10-08 10:30:00 | 来源:中国税务网-湖北省阳新县地税局太子镇征收处| 作者:李名海 国家税务总局描绘的税收现代化蓝图中,提出了建立完备规范的税法体系、成熟定型的税制体系、优质便捷的服务体系、科学严密的征管体系、稳固强大的信息体系、高效清廉的组织体系这六大目标,其中的征管体系以税法体系为根本,以税制体系为依据,以服务体系为基础,以信息体系为支撑,以组织体系为保障,既是有效履行税收职能、保障税制效能的重要手段,更是做好纳税服务工作,提高纳税遵从度和满意度的重要载体,科学、严密、现代化的征管体系建设在整个税收现代化建设中的作用可以说是举足轻重,必须引起足够的重视。 实现征管现代化我们要做好哪些功夫呢? 一、促进纳税遵从由被动化向主动化转变 在以往的征管实践中,征纳双方的法律地位存在明显的不对等现象,纳税遵从成了纳税人对税务管理人员的被动服从。因此必须促进征纳双方地位平等,合理划分双方各自的权利义务,一是明确纳税人在税收管理活动中的责任和义务,建立健全纳税人主动、负责的自我评价、自主申报机制,由纳税人对自我评价和自主申报的结果承担法律责任;二是建立纳税人风险提醒、信息发布、结果追踪制度,对一般性的风险由纳税人在自我评价过程中进行自查整改,有效规避税务管理的风险性,充分体现纳税遵从的主动性。 纳税人的纳税意识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税收的最终实现.

现代税收征管模式探索

现代税收征管模式的探究 简介:本文通过浙江国税以市地为单位集中征收的税收征管改革的情况回忆及改革实践中的成效,探究现代税收征管模式,提出全面建立以市地为单位集中征收的新型税收征管体系总体目标。 “九五”期间,浙江省国税系统紧紧围绕“以申报纳税和优化服务为基础,以计算机网络为依托,集中征收、重点稽查”的税收征管新模式建设要求,坚持“探究、实践、创新”的精神,沿着实现县市为单位集中征收这一主线,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征管改革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初步形成了浙江国税的进展优势。进入二十一世纪,按照总局融会贯穿地做好依法治税、从严治队、科技加治理的新要求,立足浙江国税实际,再次提出以信息化建设为突破口,建立以市地为单位集中征收的税收征管体制建设的新目标,积极、稳妥地开展试点和探究。 一、以县市为单位集中征收改革的简要回忆 在“九五”期间的后三年,浙江省国税系统全面开展了以县市为单位集中征收为要紧特征,以规范税收执法、提高行政效率、降低税收成

本、优化干部素养为要紧内容的征管改革,构建了具有浙江国税特色的“一项制度、四大体系”税收征管格局,在县市范围内差不多实现了总局提出的征管新模式的要求。 1.建立了纳税人自行申报纳税制度差不多实现了由税务机关上门收税向全面实行以纳税人上门申报、邮寄申报、电子申报、电话申报等多种申报方式组成的自行申报转变。在税款缴库方式上,差不多实现以预储账户纳税为主的纳税方式。2001年,全省68万户纳税人中,采纳电子申报的纳税人已达189524户,其中使用网络申报78472户,电话申报111052户;通过“税银联网、实时扣款”方式缴库的纳税人已达553194户。 2.建立了“一体两翼”的集中征收体系浙江省国税系统在县市区域内撤并了所有的基层税务所(分局),建立征收、治理、稽查局。统一设置办税服务厅(或少数延伸办税服务窗口),全省、国税基层征收机构(场所)已从1995年的748个,减少到2001年的79个(其中征收局58个,延伸申报点21个)。系统人均征收税款从1996年的88万元上升到2001年的228万元。

提高认识 深化改革 积极构建现代化税收征管体系

提高认识深化改革积极构建现代化税收征管体系

提高认识深化改革积极构建现代化税收征管体系 宋兰 (2012年7月26日) 同志们: 我们召开这次全国税务系统深化税收征管改革工作会议,主要任务是分析税收征管工作面临的形势,研究进一步深化税收征管改革工作。受总局党组委托,我讲四个问题。 一、提高思想认识,增强进一步深化税收征管改革的紧迫感和责任感 税收征管是税收工作永恒的主题,改革创新是提高税收征管水平的不竭动力。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以来,全国税务系统围绕实行科学严密的税收征管方式进行了艰辛有益的探索。特别是1997年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国家税务总局深化税

行税收专业化、信息化管理,开展税源专业化管理试点。各级税务机关积极探索,大胆实践,实施了一系列加强管理的新方法、新举措。主要是:深入推进依法行政,坚持依法征管,税收执法的规范化水平不断提高;高度重视纳税服务工作,征纳双方法律地位平等、纳税服务与税收征管共同构成税务部门核心业务等理念逐步深入人心,减轻纳税人负担、维护纳税人合法权益等工作深入推进,纳税人对税务部门的满意度不断提升;积极探索以风险管理为导向按纳税人规模、行业等实施分类管理,摸索同类税源的管理规律,不断提高管理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实施大企业税收专业化管理试点,建立定点联系企业制度,探索开展大企业风险防控和个性化服务的新路子;切实加强国际税收管理和反避税工作,努力维护国家税收权益;开展税务稽查管理方式改革,优化稽查资源配置,严厉打击涉税违法行为,不断提高稽查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大力深化信息管税,初步搭建税源监控分析平台,开发应用行业风险模型,推进与相关部门的信息共享,提升信息应用能力,创新发票管理方式,加快由以票控

我国税收征管模式现状的分析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aa13607617.html, 我国税收征管模式现状的分析 作者:王丹 来源:《大经贸》2018年第04期 税收是一个国家财政收入的最主要来源,税收征管是保证税收收入的重要手段,也是整个税务工作的前沿阵地和关键环节。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经济建设的快速发展,税收工作的地位越来越重要,税收征管也越来越复杂。建立符合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的税收征管体系,是确保税收征纳关系和谐发展的重要保障。因此,必须要健全税法体系、 树立服务理念,借鉴国际经验,对税收征管模式存在的问题进行研究和改革,以完善我国的税收征管模式和税收征管环境,更好地体现加强税收征管、优化为纳税人服务的要求。 在计划经济条件下,我国施行的是专管员管户制度,采用的是“一员进厂、各税统管”,集“征、管、查”职责与专管员一身的征管模式。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和税收征管改革的逐步深入,实现了“以申报纳税和优化服务为基础,以计算机网络为依托,集中征收,重点稽查”的税收征管,从而使我国的税收征管制度建设发生了质的变化,标志着我国的税收征管有传统的粗放管理向现代化、集约化、规范化、精细化管理的转变。现行的征管体制的运行在提高征管质量和效率,规范税收执法行为,税收收入的稳定增长,税收征管手段和服务方式的改善等方面,基本适应了经济发展的需要并取得了巨大的突破,但不置可否的是现行税收征管模式也存在诸多问题和不完善之处,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税收征管的信息化水平比较低,共享机制未形成,源于税收信息化基础工作薄弱。信 息系统建设缺乏统一规划,建立统一规划的领域缺乏有效执行。由于税收基础工作覆盖面较广,数据采集在全面性、准确性等方面尚有欠缺,不能满足税收征管和税源监控的需要。第一,税收征管软件科技含量仍不高,兼容性比较差,不能满足各管理层次的需要。第二,税务机构内部的统一信息平台未建立。同在政府政务大厅办理税务登记的国税局、地税局,登记信息却不能做到一家录入、两家共享。第三,税务机关与政府其他管理机关的信息共享未实现。在信息高度发展的环境下,税务机关与财政、工商、银行等政府管理机关信息横向联网 的税源监控体系还没有全面建立,难以及时、准确、全面地监控税源动态变化。 二.税法体系不完善,执法行为不规范,缺少良好的税收法制环境。首先,由于我国税收 法规不完善,办税程序、手续、文书还不甚规范,有随意性、弹性大、经常变动,征纳双方在税收法规认识上就会产生偏差,税务机关执法行为不易规范,容易造成税务机关与纳税人 的征纳矛盾,税务人员执法的不规范问题仍然存在。另外,现行税收征管模式下机构设置和 相互之间组织协调并没有形成高效的运行机制。我国税收法规宣传力度不够,宣传的形式、 方法、手段比较单一,大量的税收法规和具体操作规定未能及时送达纳税人,纳税人不了解税法,纳税人纳税意识淡薄。还有,在征纳过程中纳税人不配合税务机关的征管,有的纳税人甚至故意弄虚作假,逃避税务监管,税收法制环境较差。

关于构建现代税收征管体系的思考

关于构建现代税收征管体系的思考 税收管理现代化是税收工作永恒的课题,也是一个非常巨大而又实际的问题,是一个连续不断的过程。构建现代税收征管体系,就是为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发展,立足经济社会和税收征管实际,对传统的税收管理体制、管理方式进行改革和创新,在税收管理的所有领域和所有环节中,充分吸取当代先进的管理理念和方法,有效利用现代技术手段,不断推进税收管理的集约化、法制化、信息化、科学化、社会化,实现税收管理法治公平、文明效率、廉洁规范、社会满意的目标。 一、构建现代税收征管体系的基本内涵 现代税收征管体系是指为落实税法和保证国家、公民的合法权益而采取的更新管理观念、创新管理机制、优化管理模式、完善管理手段、提高人员素质等诸多税务管理措施的总称,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第一是对纳税人和税源的管理;第二是对税务机关的内部管理。因而,现代税收管理体系实际上是由税务机关内部管理体系和税收业务管理体系两部分组成,二者有机统一、协调发展。其中税收业务管理的标准要达到执法规范、征收率高、成本降低、社会满意;内部行政管理的标准要达到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公正透明、廉洁高效。 二、构建现代税收征管体系的必要性 税收征管体系取决于特定历史时期的社会经济条件,同时受到国家政治形势、税收制度、经济环境等诸多方面的影响。税收征管体系的建立,不可能一劳永逸的解决所有问题,适应时代发展,是税收征管体系建设的永恒旋律。正确把握社会经济发展趋势,认真分析各方面因素对税收征管的影响,是建立现代化税收征管体系的基础和前提。

(一)市场经济发展的影响 顺应市场经济发展的内在客观规律,保障税收与经济实现良性循环,对税收征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也造成纳税主体、课税对象、纳税环节日趋复杂,致使税源结构、增量存量的变化规律难以掌握,税收征管难度明显增大,征纳双方利益冲突将更加尖锐。为保护纳税人和税务机关的合法权益,依法治税对税收征管的形式、手段、程序等提出了更加严格的要求。公正、公开、法治、规范成为税收征管体系的必备要素。 (二)经济全球化与税收国际化的影响 从世界范围看,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发展日益加速,资本、人才、物资、信息在全球范围内流动性大大加强。尤其是在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后,一方面,资本、技术、人才的流入和流出必然引起产业结构的调整,相应的税源结构也会发生一定变化;另一方面,大型跨国公司大量涌入国内,国内企业也将更加广泛的走出国门,涉外贸易高速膨胀,利用国际间税制和征管差异逃避、转移税收的行为将进一步增多。在税收国际化的形势下,税收征管肩负着保护国家税收、维护国家权益的重任。同时,与国际相关制度接轨的必然选择,也决定了税收征管必须采取有效措施实现整体进步。 (三)电子商务和知识经济影响 在现今电子商务的形式下,传统的贸易方式被改变,电子介质信息、计算机网络等的广泛应用,致使交易轨迹难以监控,偷逃避税渠道增多,给传统的征管手段带来巨大冲击。知识经济的迅猛发展,在影响经济组织结构的同时,改变了税源的传统产业配置,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的变化不断产生新的规律,税收征管科学化、信息化、知识化已成为发展之必需。 (四)新时期对税收征管体系的基本要求 在遵循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客观规律,充分发挥税收职能作用的总体要求下,新时期对税收征管体系的具体要求可以分解为以下几点: 1.推进依法治税。加强税收法治建设,规范行政行为,合理分解、制约执法机关和执法人员的权力,杜绝税收执法和行政管理中的随意性,维护纳税人合法权益,把税收征管完全纳入法治轨道。 2.优化纳税服务。在征纳双方责任、权力进一步划分和明确的基础上,为纳税人提供优质多元化服务。推进管理服务贴近度,有效提高纳税人纳税素质、意识和技能。简化纳税手续,降低税收成本。

试谈税收征管社会化

试谈税收征管社会化 ” 论文关键词:征管社会化;政府公共管理;现代税收 论文摘要:税收征管社会化是现代税收管理的三大特征之一,是政府公共管理社会化的一项重要内容,是税收现代化的重要标志。相对于税收征管社会化而言,税收征管专业化的提法容易使人产生误解,值得商榷。提出并促进税收征管社会化,是顺应历史潮流、促进社会发展、推动现代税收征管民主、公平、法治的重要措施,是建设公共财政、建设和谐社会的一个重要方面。 一般认为“税收征管社会化”主要是针对个体私营税收征管和基层协税护税问题的。其实,税收征管社会化概念有着更为深刻的内涵,它是顺应历史潮流、促进社会发展、推动现代税收征管民主、公平、法治的重要措施,在新一轮税制改革中具有重要意义。 一、税收征管社会化是政府公共管理社会化的一个方面 税收征管社会化是指税务部门在税收征收管理过程中将一部分征管事项的决策权、执行权和监督权归还纳税人,积极发挥社会中介组织、公民和其他机构在税收征管中的作用,充分调动社会力量参与税收征管,以提高税收征管效率、降低征管成本、建设和谐征纳关系的行为或过程。它是政府公共管理行为社会化的一个方面,是全球性政府职能社会化趋势和我国政府职能转变的结果。税收征管社会化包含对基层个体私营经济中零星税源管理、税收代征代管和社会化协税护税等方面的内容,但不仅局限于这些方面的内容,它还包含有更广泛的外延和更深刻的内涵。 (一)当代世界性的政府公共管理社会化趋势 当代世界性的政府公共管理社会化趋势是一种不可阻挡的时代潮流。所谓政府公共管理社会化,是指政府调整公共事务管理的职能范围和履行职能的行为方式,将一部分公共职能交给社会承担并由此建立起政府与社会的互动关系以有效处理社会公共事务的过程。 政府公共管理社会化是一种世界性的趋势。20世纪70年代以来,在经济全球化、政治民主化和社会信息化浪潮的冲击下,政府行政改革已成为一股不可阻挡的世界性潮流。这场轰轰烈烈的改革运动对传统的行政模式造成了巨大的冲击,不论是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还是转型国家,几乎都被卷入了这一潮流。在

人工智能促进税收征管现代化的方式与影响分析

人工智能促进税收征管现代化的方式与影响分析 摘要:近年来,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不断发展完善,逐渐转变了社会的生产、 管理以及运行模式。而在我国税务体系税收征管层面上,旧有的税收征管模式已 不适用于当下社会的发展进程,而人工智能的应用也是现阶段税收征管现代化发 展的较为明确清晰、可行性较高的发展途径之一。因此笔者对人工智能促进税收 征管现代化的主要方式与具体影响开展深入分析。 关键词:人工智能;税收征管;现代化;影响分析 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我国传统的税收征管模式下的税收效率与管理水平都 有一定程度的下降,而由于人工智能技术具有较强的信息计算能力与智能性,因 此不但可以实现对税收征管工作效率的提升,还在我国税务体系整体改革过程中,短时间内适应新的税收征管工作模式、相关规定,并将改革过程中所出现的各类 问题加以有效预防与处理。然而在我国现阶段税收征管现代化发展过程中,对于 人工智能的应用方式与所造成的影响都缺乏深入了解,因此笔者对其开展以下分析。 一、人工智能在促进税收征管现代化过程中的主要应用方式 (一)在纳税人、纳税企业层面上,人工智能的主要应用方式与应用价值 首先,在纳税人层面上,主要与税收征管领域有所关联的方向普遍为收入应 缴纳税额、用于教育、医疗、购房的开支等等,其主要的税收征管方向集中于纳 税申报层面中。而在纳税人进行纳税申报过程中,往往缺乏对相关纳税流程、各 类问题与要点缺乏深入了解,因此用于纳税申报的时间成本较高。在一定程度上 而言,我国旧有的税收征管模式,会对相当部分纳税人的日常生活造成一定程度 的干扰影响,且这一干扰影响具有长期性与持续性。而随着人工智能技术在税收 征管领域中的应用,从两方面缓解了上述问题:一方面,纳税人在准备纳税申报 阶段中,可以通过对人工智能的问询,来提前准备好各类所需申报提交的材料, 例如通过在各地方政府税务机关官网、APP上的智能询问功能,按照功能中所添 加的常用问题模板,系统性、全面性的了解纳税申报要点,避免出现纳税申报资 料准备不齐全而导致的各类问题的出现;另一方面,在纳税申报表的填写环节中,对于缺乏纳税专业基础的纳税人而言,过于繁琐的纳税表格不但增加了时间成本,还极易出现纳税申报表填写错误等问题。而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可以在纳税人 允许的前提基础上,根据纳税人所需填写纳税申报表中的各类信息数据,自动生 成电子版纳税申报表。 其次,在纳税企业层面上,现阶段被广泛应用的大数据挖掘技术等信息化电 子技术在企业纳税、财务系统运行过程中所扮演的角色主要是数据的采集挖掘与 分析提炼者,而人工智能在其中所扮演的角色不但是数据分析提炼的辅助角色, 更是扮演着决策建议者的角色。例如在企业运营过程中,人工智能可以根据不同 企业的各项运营成本支出、企业营收类型、额度来针对性提出降低企业所需缴纳 税额的决策建议。例如在企业工作人员雇佣环节上,雇佣一定比例的残疾人会享 受税收优惠政策,从而降低企业的运营成本、提高经济效益。此外,我国所制定 的各类税收优惠政策的初衷为刺激市场经济的发展、社会秩序的稳定,因此人工 智能技术的应用,也在一定程度上规范我国市场经济的总体发展。 (二)在我国税务体系层面中,人工智能的主要应用方式与应用价值 第一,在我国税务体系的运行与税收征管工作开展过程中,对于部分税源缺

浅谈新中国的现代化发展战略

浅谈新中国的现代化发展战略 [摘要]新中国成立以来,几代领导人都对中国的现代化战略作了设想和探索,本文试就几代领导人的现代化战略思想做简单概述和分析,揭示新中国现代化战略思想的发展过程和内在联系。 [关键词]工业化四个现代化三步走战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现代化是当代人类社会发展的目标,也是中国几代人的梦想。新中国成立以来,从毛泽东,到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几代领导人在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过程中都提出过关于中国现代化的设想,并带领全国人民为实现中国的现代化做出了不懈的探索和努力。 以毛泽东为为核心的第一代领导集体于1956年,1964年和1975年先后三次制定和规划了我国实现现代化的战略目标和宏伟蓝图。建国初期,中国在一穷二白的条件下,工业基础极其薄弱,没有形成完整独立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历史的教训使毛泽东和中国共产党人充分认识到,没有中国的工业化就没有中国的独立和富强,就没有人民的幸福,也不利于共产党领导地位的巩固。所以毛泽东等人非常重视中国的工业化,把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作为经济建设的奋斗目标。1952年毛泽东提出的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明确地提出了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间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的任务。 1954年9月,毛泽东在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的开幕词中,指出:“我国人民应当努力工作,努力学习……,准备在几个五年计划之内,将我国这样一个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建设成一个工业化的具有高度文化程度的伟大国家”。周恩来在这次大会上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了要在我国建设起强大的现代化工业、现代化的农业、现代化的交通运输业和现代化的国防的宏伟目标。这是关于四个现代化的最初构想。1956年毛泽东《论十大关系》的报告基本精神就是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尽快地把我国建设成为现代化的,繁荣富强的社会主义国家, 1964年月12月,在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周恩来又根据毛泽东的思想,向全国人民提出要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农业现代化、工业现代化和科学技术现代化的社会主义强国。这是我党关于四个现代化概念的最完整的表述。报告还提出了两步走的战略步骤“第一步,用15年左右的时间建立一个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使我国工业大体接近世界先进水平;第二步,力争在本世纪末,全面实现农业、工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的现代化,使我国经济走在世界的前列。” 1975年1月,周恩来在第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再次向全国人民重申了四个现代化的奋斗目标和战略步骤。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