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自然连接的建筑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与自然连接的建筑
摘要:自然界是人类居住、生活的场所,万物的生存依托于自然也改造着自然。

而建筑作为人类生活的固定空间体,是连接人与自然环境的媒介,也毫无例外地成为自然的有机组成部分,与自然环境相辅相成,不可分离。

我们来设想这样一种环境组合体,在茂密的山林间,一组当地特色的木制建筑屹立于山腰,背山面水,前方小溪潺潺流水清澈见底,后方在蔚蓝天空映衬下一座座崇山峻岭巍峨盘旋,静中日月有影,动中风雨有声,闲中诗酒有情,闷中竹石有伴。

生活在其中让人产生一种犹如置身世外桃源的幽幽情怀。

或许在现代都市高楼林立的诱惑和忙碌生活的刺激中,早已有人质疑这种隐居式的生活环境,认为这种生存状态是社会的倒退。

诚然,正在积极寻求入世的年轻人很难想象这种不受外界刺激并隐于自然环境中的生活,我们在努力融入所谓的国际化生活,意欲成为焦点人物而变得浮躁与不安,这一切现象在我们的建筑当中表现尤为明显。

“有没有可能建造一种既不追求象征意义又不刻意追求视觉需
求的建筑呢?”这是隈研吾在这种大环境的悲观氛围中于《负建筑》一书提出的理论观点,本文开篇渲染的和谐意境正是这种观点的生动写照。

在社会发展的今天城市都在朝着相似的方向发展,建筑虽然是自然环境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但环境的每一部分都应该有自己存在的合理性。

这种合理性是根据当地的自然气候、风土人情的特殊情况决定的。

譬如我国皖南古民居建筑群粉墙黛瓦的色彩搭配
与江南阴雨潮湿的自然气候和当地如画的山水风景融为一体,建筑外墙开小高窗这一特点就与当地男主人常年在外经商,妇女在家恪守妇道的风土民情息息有关,诸如此类徽州民居建筑特色都是在徽州文化熏陶下,不断成熟,最终铸造了徽州民居的辉煌。

这种特有的设计风格表明当地的文化创造了建筑的形式,同时也是这种建筑形式承载了当地文化。

正如隈研吾所认为,它们不是刻意追求某种需求,而是结合地域特点来提取代表含义和传达信息的建筑语言形式。

建筑作为自然界的一部分而与自然连接、融于自然,这是建筑的地域性特征。

建筑融于环境还应该与其地形和一些限制性因素有关,因为建筑根植于大地,建筑的形态只有在大地形态的依托下才可以表现出来,但是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建筑形态似乎一直努力去占据主流地位展现自我,而大地只是充当了建筑的一个“基面”。

其实建筑要结合地形充分利用当地的自然材料因地制宜,因为在自然界中地形的起伏变化是客观存在的,它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如果我们说建筑功能是从内部来制约建筑形式,那么地形就是从外部来影响建筑形式,建筑的形式及构成归根溯源就是由功能与地形两方面因素来共同决定的。

所以就地形而言,道路、水体、山体或者一些特殊地带都是我们在设计初期必须统筹的因素。

从宏观上讲,自然美和建筑美需融为一体,才能达到巧夺天工的效果,如长城就像中国一条有生命的线,寓奇险于沉实,藏变化于整齐。

蜿蜒在崇山峻岭中的长城随着地势
上的节奏被自然的地形赋予了一种节奏感,同时又把自然界中的节奏以线的运动变化形式显示出来。

从微观上看建筑融于自然的方式有很多,我们可以把建筑物的一面以悬挑的方式伸入湖内,不仅增加建筑物与自然界碧波盈盈水体的接触面积,而且使建筑物内的人的视野更加开阔,以此加强建筑与环境的紧密结合,同时建筑物背山面水还符合分水理论学和居住者的心理感受。

而现代设计由于结构和技术的发展,人们往往喜欢采用底层架空的形式处理建筑与周围环境的关系,着重强调建筑体,刻意使建筑与大地分离而孤立于环境之外,以使建筑成为自然界的主角。

这种灵活自由的布局形式虽丰富了建筑空间层次的变化,但把建筑与环境人为割裂开来的处理手法,对促进建筑与环境的相互融合是没有益处的。

所以在科技不断进步的同时倘若我们回顾建筑过去与现在的发
展变化,不难看出以前建筑是作为自然中的一个元素,取之于自然并融合于自然,然而当经济利益开始上升到社会主导地位时,建筑开始把与自然界的关系激烈地改变成一种自我凸显,极尽可能地把自己定为自然界的主角的同时让自然环境仅仅作为自己的一件装
饰品而存在。

理论上讲现代科技的进步表现在建筑上是结构和材料的不断更新,尤其是混领土的出现使建筑的造型不再受以前固定美学模式的束缚,各种视觉形式各种千奇百态的造型相继出现,导致各个国家、地区和城市千篇一律,当人们努力为了制造某些新型材料而煞费脑筋时,何不寻找我们身边的一些最原始的素材,那些各个地区所特
有的木、石、竹、瓦甚至是一些唾手可得的垃圾废料不都是我们的建造财富吗?普利兹克建筑奖得主王澍正是凭借对自然材料组合的独特理解和把握用高超的技法将中国传统文化融于建筑,其作品宁波博物馆就以打破常规地使用收集来的拆除的传统建筑旧瓦片而成名,建筑造型上也充分利用建筑与场地的关系来表达一种既饱含传统记忆又不失简洁优美的造型语言来传达建筑师本人对连接自然建筑的理解。

与自然连接的建筑是通过建筑这个媒介把人与自然和谐地连接起来,从而达到人、建筑、自然三者的和谐共生,这是自然界中人类生存的最理想状态。

其实这种状态的存在前提是只要我们不把建筑看成是自然中的一个单体而独立存在,让建筑以谦虚的姿态作为衬托环境的一处景观,在不伤害环境的同时也不会伤害其自身,利用不同的设计场所来设计不同的建筑空间去唤起人们对各自场所的记忆,这本身就是一件利人利己的事情。

【作者单位:陈倪竹,合肥工业大学建筑与艺术学院】
杨永亮,合肥工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