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_给_字给予句与越南语_cho_字给予句的对比_邓玉春

合集下载

汉语“给”和越南语对应词“cho”对比分析

汉语“给”和越南语对应词“cho”对比分析

汉语“给”和越南语对应词“cho”对比分析汉语“给”和越南语“cho”是一组在意义和用法上都具有较高相似性的对应词。

本文从词性的角度较为细致地对比分析了两者作为动词、介词、助词时意义和用法的异同。

动词是其基本用法;其介词用法最为丰富,异同点最多,是学习和使用的难点;作为助词其虚化程度最高,“cho”还可用于句尾表示语气。

标签:给cho 动词介词助词“给”是汉语最常用的词语之一,越南语中也有一个与汉语中“给”相对应的词“cho”。

这两个词在汉越两种语言中都具有较高的使用频率,口语色彩浓厚,用法丰富。

无论在意义上还是用法上,“给”和“cho”都具有较高的相似性,同时又存在一定的差异。

因此这两个词在汉越语法中都是学习的难点,极易造成学习者的使用偏误。

本文试图对汉语“给”和越南语“cho”进行对比分析,以期为汉越语言学习者提供参考。

在汉越语言中,“给”和“cho”的基本词性是动词,其基本意义均为“给予”。

随着语言的发展变化,“给”和“cho”不断语法化,从实词虚化为虚词,从有实在意义演变为无实在意义。

且这两个词的语法化过程也极为相似,即虚化得比较彻底:从动词虚化为介词后,“给”和“cho”还经历了一个由介词再虚化为语用成分的过程。

因此,在现代汉语和现代越南语中,“给”和“cho”除了都具有动词用法外,还可作为介词、助词等虚词使用。

下面我们参照《现代汉语八百词》和《越南语工具词词典》的义项设置,将“给”和“cho”按词性归并为若干义项,并对其异同进行对比分析。

一、动词“给”和“cho”的用法对比(一)动词“给”和“cho”的相同之处动词“给”和“cho”都可用于表示“使对方得到”“使对方遭受”及“容许、致使”等意义,且所带宾语用法一致。

1.使对方得到动词“给”和“cho”都可以表示“使对方得到”,可带双宾语,也可带其中之一;远宾语后面还可以再加动词,其中名词宾语类似兼语。

例如:(1)我给你一点儿尝尝。

①近宾语远宾语动词(2)把这几件东西给出去算了。

越南学生给字句的偏误分析及教学建议

越南学生给字句的偏误分析及教学建议

对未来研究的建议和展望
建议
未来研究可以采用多种研究方法,如实证研究、案例分 析等,以更加全面地了解越南学生给字句的偏误情况。 同时,可以加强对越南学生语言学习的个案研究,深入 探讨个体差异和文化背景等因素对越南学生语言学习的 影响。此外,还可以开展跨文化对比研究,以了解中越 文化差异对越南学生语言学习的影响。
境,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
多元化给字句的教学手段和方法
要点一
互动式教学
要点二
个性化教学
教师应积极引导越南学生参与课堂讨论和互动,通过小 组合作、角色扮演等方式,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积极 性。
针对不同水平的学生,教师应采取个性化的教学方法, 制定不同的学习目标和计划,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在适合 自己的环境中得到最大的发展。
05
结论与展望
研究结论及贡献
结论
通过对越南学生给字句的偏误进行分析,研究发现越 南学生在给字句的偏误主要集中在词汇、语法和语用 等层面。这些偏误产生的原因与母语负迁移、目的语 规则泛化以及文化差异等因素有关。
贡献
该研究为越南学生给字句的教学提供了有益的启示和 建议,有助于改进教学方法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此外,该研究还丰富了对比分析理论和偏误分析理论 ,为其他类似研究提供了参考和借鉴。
04
越南学生给字句的教学建议
提高学生对给字句的认识和意识
01
强调给字句的基本 概念
解释给字句的定义、语法结构和 用法,让学生明确了解其含义和 用法。
02
对比中越给字句的 差异
通过对比分析中越给字句的异同 ,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汉语给字 句的特点。
03
培养语感
通过大量的阅读和写作练习,培 养学生的汉语语感,帮助他们更 好地理解和使用给字句。

汉语和越南语结果补语对比研究

汉语和越南语结果补语对比研究

汉语和越南语结果补语对比研究
马雪燕
【期刊名称】《普洱学院学报》
【年(卷),期】2013(029)004
【摘要】补语是汉语十分重要的句法成分之一,汉语句法关系的许多特点,在动补结构中都有反映。

汉语和越南语都属SVO型语言,但两种语言的动补结构有同有异。

通过运用对比研究原理,从句法和语义层面对比汉语和越南语结果补语的异同,从而进一步发掘汉语独特的句法特点。

【总页数】5页(P95-99)
【作者】马雪燕
【作者单位】普洱学院对外合作交流处,云南普洱6650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H193.5
【相关文献】
1.汉语与越南语缩略语的构成对比研究 [J], 林莉
2.语言类型学视野下的汉语和越南语结果补语对比研究 [J], 马雪燕
3.汉语和越南语结果补语对比研究 [J], 马雪燕
4.汉语"得"字与越南语"c"字对比研究 [J], 武氏暄
5.汉语与越南语时间副词语义指向对比研究 [J], 阮氏兰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越南语与汉语的句法语序比较

越南语与汉语的句法语序比较
妈妈 温和 看 女儿
第6期
武氏河: 越南语与汉语的句法语序比较
% 67 %
妈妈温和地看女儿。
( 2) Chung t oi chi co t he lang le cho doi. 我们 只 能 静静 等待
我们只能静静地等待。
以补语形式对应的时候, 越语的语序与汉语 不一致。例如:
( 3) Anh ay noi m ot cach rat vui ve.
我的房间在三楼。
房间 我
( 2) Mua thu o Nam Kinh t hat dep. 南京的秋天真美。
秋天 南京
越语里只有由数词、量词表示数量的词语或
指示代词! 各∀、! 每∀ 等充当的定语排在中心语之
* 收稿日期: 2005- 02- 24 作者简介: 武氏河( 1979- ) , 女, 越南人, 南京师范大学博士生, 研究方向为现代汉语 语法。
ben duong. 太阳黄黄地照着路边的土墙。
例句中, 汉语状语! 黄黄∀到越语里就转换成 ! 太阳∀的定语, 但其排列顺序相同, 都排在主语之 后、谓语动词之前。
综上所述, 可以看出汉语状语的表达功能比 越语强, 而越语状语的排列位置比汉语灵活。汉
语状语的排列顺序符合汉语以逆行结构为基础的
特点, 同时体现汉民族的思维反映现实要素的顺 序: 主体/ 行为标志/ 行为/ 行为客体, 反映在语序 上就是: 主语+ 状语+ 动词+ 宾语。而越语状语 的排列顺序及其表达 功能则符合顺 行结构的特 点。
[ 关键词] 越南语; 汉语; 单句; 句法语序 中图分类号: H 19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 1306( 2005) 06- 0001- 04

现代汉语与越南语存在句语用比较研究

现代汉语与越南语存在句语用比较研究

现代汉语与越南语存在句语用比较研究
Hoàng T(o) Nguy(e)n
【期刊名称】《海外华文教育》
【年(卷),期】2013(000)002
【摘要】存在句是存现句最典型的一种.对于这种特殊的句子,至今已有不少学者深入研究并在此方面获得了相当大的成果.本文力图将现代汉语与越南语“存在句”(C(A)UT(O)N T(A)I)的语用进行比较分析.
【总页数】14页(P165-178)
【作者】Hoàng T(o) Nguy(e)n
【作者单位】胡志明市人文与社会科学大学中国语文系,越南胡志明市70000【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H193.5
【相关文献】
1.现代汉语与越南语存在句否定形式与情态特征的比较研究 [J],
Hoàng;Tó;Nguyěn;
2.现代汉语与越南语存在句语义比较研究 [J], 黄素源;
3.现代汉语与越南语存在句句法比较研究 [J], 黄素源;
4.现代汉语行为动词中介存在句的语法化动因 [J], 黄婉梅;黄晓莹
5.对外汉语教学应该关注存在句语用条件的教学——从留学生存在句使用的语用偏误谈起 [J], 万凯艳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越南语与汉语在语用层面有何差异

越南语与汉语在语用层面有何差异

越南语与汉语在语用层面有何差异语言是人类交流的重要工具,不同的语言在语用层面往往存在着诸多差异。

越南语和汉语作为两种具有独特特点的语言,在语用方面的差异值得我们深入探讨。

在称呼与称谓方面,越南语和汉语就有明显的不同。

在汉语中,亲属称谓系统非常复杂且精确,区分了辈分、性别、年龄等因素。

例如,“伯伯”“叔叔”“舅舅”“姑姑”“姨妈”等称谓有着明确的区分。

而越南语中的亲属称谓相对简单一些,没有像汉语那样细致的划分。

在社交场合,汉语对于长辈、上级或者尊敬的人,通常会使用特定的尊称,如“您”“先生”“女士”等。

越南语中也有类似的尊称,但使用方式和适用对象可能有所不同。

问候语的使用也是语用差异的一个体现。

在汉语中,常见的问候语如“您好”“早上好”“晚上好”等,比较直接和明确。

而越南语的问候语可能会因时间、场合和关系的不同而有所变化。

例如,在越南,熟人之间见面可能会问“你吃饭了吗?”,这种问候方式更多地关注对方的生活状况。

在表达感谢和道歉方面,两种语言也有各自的特点。

汉语中的感谢表达通常比较直接,如“谢谢”“非常感谢”。

越南语中表达感谢可能会更加委婉和含蓄。

道歉方面,汉语中的道歉用语比较丰富,根据错误的严重程度和场合,会有不同的表达方式。

越南语中的道歉也会因情况而异,但可能在语气和用词上与汉语有所差别。

邀请和拒绝的方式在越南语和汉语中也存在差异。

在汉语中,邀请时通常会比较明确地说明时间、地点和活动内容。

拒绝时,可能会先表达感谢,然后给出合理的理由。

越南语中的邀请可能会相对随意一些,拒绝时可能会更加委婉,尽量避免直接说“不”。

在话题的选择和转换方面,汉语交流中可能会比较注重逻辑和连贯性,话题的转换相对较为自然和有序。

而越南语交流中,话题的跳跃性可能会更大一些,有时可能会根据当时的情境和参与者的情绪而灵活改变话题。

送礼的文化在两种语言中也有所反映。

在汉语文化中,送礼有一定的讲究,礼物的选择、包装和赠送的方式都蕴含着特定的含义。

给 的对比

给 的对比

汉语“给”和越南“cho”的语义对比。

汉语“给“的使用方式和语义非常复杂,也许比越南语“cho” 的语义更丰富。

若想深入探索“给”和“cho”两个词的区别及相同点,首先我们应该弄清楚“给”和“cho”的语义,然后进行对比。

(一)“cho” 的语义:越南语的“cho”主要充当两个任务,一个是句子的主要动词,二是助词。

但是在越南人使用的很多情况下,我们可以发现它具有四个常用的意义。

第一,“cho1” =提供,供给,给予(直接当任句子的动词) cung cấp1.Tôi cho nó một quyển sách。

= 我给他一本书。

2.Tôi cho hắn tiền= 我给他钱。

第二,“cho 2”=允许,有让步的意思 ( 也是动词)1.Tiểu Vương cảm thấy không khoẻ, cho / cho phép cậu ấy nghỉ vài ngàyvậy.=小王觉得不舒服,给他休息几天吧。

(允许)2. Anh cho/ cho phép tôi đi, tôi sẽđi.= 你给我走,我就走。

(允许)3.Nghe đây, cho mày ba ngày nữa đấy! = 听着!给你三天!(允许)第三,“cho 3” ,在动词前面,意思就是“为、替”。

此外,有时才能说明动作的对象,就意味也表示“向、对”的意思(但是“向、对”不等于“cho”,如果这两个词翻译成越语应该是“”。

)。

đứng sau động từ, cho biết đối tượng của hành động4.Tôi mua cho/ nó = 我买给他一本书。

(为,替)5.Tôi đưa cho hắn tiền= 我交给他钱。

汉语“给”字给予句与越南语“cho”字给予句的对比

汉语“给”字给予句与越南语“cho”字给予句的对比

汉语“给”字给予句与越南语“cho”字给予句的对比[摘要]本文从四个方面对汉越给予句进行了对比:1.汉越给予句的相同;2.越汉给予句的相异:3.越汉给予句的否定形式、问答形式的异同;4.越汉给予句出现频率的差别。

了解汉越给予句的异同,对中国人学习越语、越南人学习汉语以及从事汉越教学工作者有很大的帮助。

[关键词】给予句;“给”;“cho”;对比引言每种语言都有给予句,不管是学习越南语的中国学生还是学习汉语的越南学生在学习和运用越南语的给予句和汉语的给予句时,常常出现偏误。

造成这些偏误的原因很多,其中主要的原因有二:其一是受母语的影响;其二是没有掌握好这两种语言的给予句的性质和用法。

文章采用现代语言学理论和方法来解决问题,主张在静态的基础上研究处在动态中的“cho”和“给”。

本文的语言材料以老舍的“骆驼祥子”(以下简称“骆”)、陈进和的“评书聊斋志异”(以下简称“评”)和越南现代小说为主。

本文仅对含”eho”字和“给”字的简单给予句式进行研究,即句中只有一个主谓结构。

本文只选择含“cho”字和“给”字的给予句。

而含“cho”字和“给”字不表示给予义的句子被排除在外。

因此,在掌握的语料中,虽然有5000多个含“cho”字句和“给”字句,只有2000多个含“cho”字的给予句和“给”字句被选上了,剩下的句子因为不表给予义,所以都被排除。

本文就标准普通话含“给”字的给予句和越南语普通话含“cho”的给予句进行对比。

主要内容为了便于讨论,我们将表予者的名词记作N1,将表受者的名词记作N2,将表与者所与亦即受者所受的事物名词记作N3,将句式中除“cho”以外的动词记作V。

N1、N2一般是指人的名词成分p越南语和汉语都有表示给予义的句式。

给予义句式都可以分成两类:完全表给予义的给予句式和混合服务义的给予句式。

从基本语义和语法结构上看,越汉语有8个相应的给予句式。

这8个句式是:a1~A c1~C f~F h~Hb1~B e~E g~G il~I这8个相应句式的整体意义都完全表给予义。

汉语和越南语“定语”的对比分析

汉语和越南语“定语”的对比分析

汉语和越南语“定语”的对比分析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对比分析汉语和越南语中“定语”这一语法现象的异同点。

定语作为语言中修饰名词或代词的重要成分,对于精确表达概念和丰富语言内涵具有重要作用。

通过深入研究两种语言的定语结构、功能及其与中心词的关系,我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汉语和越南语的语法特点,以及这两种语言在表达上的独特之处。

我们将对汉语和越南语中的定语概念进行界定,明确定语在各自语言中的地位和作用。

接着,我们将从定语的构成、位置、功能等方面进行对比分析,探讨两种语言在定语使用上的异同点。

我们还将探讨定语在不同语境下的运用,以及定语对语言表达的影响。

通过对比分析,我们期望能够揭示汉语和越南语在定语使用上的共性和差异,为语言学习者提供有益的参考。

本文也旨在为语言学研究者提供新的视角和研究思路,推动汉语和越南语语法研究的深入发展。

二、汉语定语的特点汉语定语是汉语语法结构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鲜明的特点。

汉语定语的位置相对固定,通常位于名词或代词之前,用来修饰或限制中心词的意义。

这种前置性的位置使得定语在句子中起到明确的标识作用,有助于读者或听者迅速识别和理解中心词的具体内涵。

汉语定语形式多样,包括形容词、名词、代词、动词的各种形式以及短语和从句等。

这些多样的定语形式使得汉语表达更加丰富和灵活,能够精确描述事物的各种属性和特征。

同时,汉语定语还可以通过重叠、并列等方式进行扩展,进一步增强修饰和限制的功能。

汉语定语与中心词之间的关系密切,常常通过“的”字连接。

这种连接方式既体现了定语与中心词之间的从属关系,又有助于凸显定语对中心词的修饰作用。

在汉语中,“的”字的使用频率较高,是定语与中心词连接的重要标记。

汉语定语在句子中的功能多样,既可以起到限定作用,对中心词进行范围或数量的限制;也可以起到描绘作用,对中心词的形象或状态进行生动描绘。

这种多功能性使得汉语定语在语言表达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汉语定语具有位置固定、形式多样、与中心词关系密切以及功能多样等特点。

现代汉语“给”字句研究

现代汉语“给”字句研究

现代汉语“给”字句研究作者:王美艳来源:《语文建设·下半月》2012年第12期摘要:现代汉语中的“给”字句有多种形式和意义,本文以“给”字句最基本的两类结构:NPS+给+NP1+NP2和NPS+V给+NP1+NP2两种句型结构为基础分析“给”字句的语义、语法及语用特征,并对两种结构所包含的句式做出比较分析。

关键词:“给”字句语义句法语用“给”字句是现代汉语中一个常见的句式,本文所研究的“给”字句指汉代汉语书面语中包含有“给”字表达“给予”之义的句子,主要包括以下两个主要句型结构:NPS+给+NP1+NP2和NPS+V给+NP1+NP2,其中第二种结构又可以扩展成(1)NPS+V+NP2+给+NP1;(2)NPS+给+NP1+V+NP2两种句式。

本文试图以这两种基本结构中包含的四种句式为基础,对“给”字句的语义特征、句法特点及语用特征进行综合的探索分析,以期得到对“给”字句系统的认识。

一、“给”字句的语义特征“给”字句一般涉及四个语义要素和两个事件,其中四个语义要素分别指给予者(施事主语)、接受者(与事宾语)、给予动作(“给”或具体动词)给予物(受事宾语)。

因为这里所研究的“给”字句中的“给”表达给予义,所以句子中的施事主语NPS的语义特征应为有生命有能动性,多为人或与人相关的事物,但有时也有例外,如“她相信只有祖国才能给她第二次生命,才能抚慰她受伤的灵魂。

”(唐成茂《寻找自杀时,她寻到了爱》)“柔媚的春天没有给这位欧洲上层社会著名的美人带来任何愉快。

”(犁之《公主的爱心碎了》)这里的“祖国”“春天”没有生命没有能动性但也可以做“给”字句的施事主语,其原因就在于“祖国”“春天”这类词虽然本身无生命和能动意义,但是在人们的主观意识中,它们可以被赋予生命和能动意义。

动词“给”最初的意义是“具体物体传递的实际给予动作”,具有很强的“致移性”、“物理空间性”与“方向性”。

(周红2007)在第一种结构NPS+给+NP1+NP2中“给”的意义比较简单,表示给予的动作;第二种结构中的“给”则主要用于引出给予、交付的对象,或者与动词V紧密结合在一起形成“V给”复合式。

汉语的“给”和越南语的“cho”对比

汉语的“给”和越南语的“cho”对比

汉语“给”和越语“cho”的对比研究姓名:莫锦簪导师:范先钢副教授专业: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研究方向:现代汉语语法年级:2006级内容摘要:本文通过对汉越对应词----“给”和“cho”的对比,着力探讨二者在语义及其用法上的异同,同时对越南学生学“给”字句的习得偏误进行统计分析。

全文共分五个部分。

第一部分是引言。

介绍“给”和“cho”的本体研究及对比研究概况,提出本文拟研究的问题及方法。

第二部分是动词的“给”和“cho”对比。

我们以两个词的语法意义为线索,探索其用法的异同。

主要结论:(1)表示“给予”义的“给”和“cho”在句法上可形成双宾结构和连动结构,在这些结构中“给”和“cho”的用法大同小异。

(2)表示“容许”义的“给”和“cho”在句法上可形成兼语结构,二者的用法也是大同小异。

(3)汉语的动词“给”有“致使”义,越语没有。

(4)越语的动词“cho”还有“使对象位移”、“认为、估计”及“支配、操纵”等义,汉语没有。

第三部分是介词的“给”和“cho”对比。

我们主要以“给”和“cho”组成的介词短语的句法功能为线索,探索其用法的异同。

主要结论:(1)介词短语在动词后时,“给”字介词短语是充当补语而“cho”字介词短语却是充当状语成分,但它们有相同的S1句式:(N s)+ V + 给/cho + N1+ N2。

在该句式中“给”和“cho”的用法大同小异。

(2)介词短语在动词之前时,充当状语的“给”字介词短语与其他成分一起形成S2句式:(N s)+ 给+N1 + V+ N2。

(3)介词短语处在句尾时,“cho”字介词短语作状语成分,形成S3句式:(N s)+ NP/VP/A+cho+ NP/VP/A;对VP、NP和A做出不同的选择,句子所表示的语义也不同。

(4)“cho”字介词短语还可以处在名词之后作定语,汉语“给”字介词短语无此用法。

(5)介词结构中宾语的形式和语义类别,两种语言有所不同。

(6)两种语言都有省略介词和句中动词的现象。

两种“给”字句移位现象的比较分析

两种“给”字句移位现象的比较分析
生变 换 式 。 3 宾 语 0前 边 有 “ ” ,后 边 有否 定词 (“ ”/ “ . 一 不 没
生位 置变换 的成分 一般 是受事 宾语0。s的基本式 中O在动 有 ”) ,构 成 “ … ・ / 不/ … … ”格 式 。 … 也 都 没
( )他 ・封 信 也 没 寄给 我 。 9 4 宾 语O表 多数 , 后边 有 范 围 副词 “ ” 的句 子 。 . 都
前 置于 动 词 之前 ,如 “ 么都 / + + + , 。 什 也 V 给 0”
另一 种 是 由语 用 表 达 的 需 要 而 产 生 的 变 换 式 ,不 是 强 制 性 “ 问代 词 + 词 ” , 后 边 有 “ 、 都 ”相 呼 应 ,使 宾 语 0 疑 名 也 。
本文所使用 的语 料检索软件来 自北京语 言大学研制 的
从检索到 的自然语料 中我们发现s由句法 因素制约而产
生 的变 换 式主 要 有 以下三 种 : 1 把 ”字 句 :S 把/ 0+ + + .“ + 将+ v 给 0
( ) 1 他毅然将 自己的全部积蓄都捐给 了学校。 O
另 外 ,在 语 料 中 我 们 还 发 现 很 多 “ + + 0 ” 结 V 给 O的 。
前 置 于动 词 之 前 。如 :
( )几年前农场主要是向部队提供 蔬菜 肉蛋 ,生产 的 8
从我 们 检 索 到 的 自然 语 料 来 看 ,S这种 基 本 式 的 使用 率 小 麦 、 水 稻 和 多余 的 蔬 菜 大都 销 售给 了地 方 ,连 农 场 的 空 并 不 高 ,而 S的 变 换 式 出现 的频 率 则 比较 高 。这 里 我 们所 说 闲房屋 也 出租 给 了地 方 办工 厂 。 . 的变 换式 是 指 由句 法 因 素 的制 约 而 产 生 的变 换 式 。S句 式 发 词之 后 ,但 有 时 句法 的 强制 性 要 求0移 到动 词 之 前 ,从 而产 。

汉语和越南语的三称差别

汉语和越南语的三称差别

汉语和越南语的三称差别
邓成忠
【期刊名称】《柳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年(卷),期】2004(4)2
【摘要】本文论述汉语与越南语中的三称(自称、对称、他称)差别.给关注相关问题的人提供一些新的材料.
【总页数】5页(P36-40)
【作者】邓成忠
【作者单位】广西师大中文系,广西,桂林,541004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H146.2;H44
【相关文献】
1.浅析上古汉语人称代词与现代汉语人称代词 [J], 严晨
2.汉语与越南语言的关系及越南高校汉语教学情况 [J], 阮光兴
3.中国学生关于越南语人称代词的偏误分析及对策 [J], 莫子祺
4.汉语称数法历时研究的一个坐标--读《中古汉语称数法研究》 [J], 孙婉
5.西周汉语第三人称代词及所指与称数考察 [J], 张玉金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汉语“得”字与越南语“duac”字对比研究

汉语“得”字与越南语“duac”字对比研究

汉语“得”字与越南语“duac”字对比研究-大学语文论文汉语“得”字与越南语“duac”字对比研究[越]武氏暄摘要:“得”字在汉语中是一个使用频率较高的字,能产性很强。

“得”字在汉语中是个多音字。

它不仅可以作助词,还可以是有实际意义的动词。

越南语也有与它相应的使用频率较高、词性复杂的字,为“c”字。

因此汉语“得”字是越南留学生学汉语的一个重点和难点。

我们在借鉴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汉语“得”字和越南语“c”字初步进行比较研究,从“得”字和“c”字的性质、用法来分析汉语“得”字和越南语“c”字在句式中的异同。

关键词:汉语得c越南语句式一、汉语“得”字的性质及用法(一)汉语“得”字的性质汉语“得”字属于什么词类?专家们有不同看法。

黎锦熙(1924)把“得”字看作介词“到”的音转,提出“特别介词”说。

王力(1943)把“得”称为“后附号”。

张志公(1953)称“得”为结构助词。

《暂拟汉语教学语法系统》采用了“结构助词”说,以后的《现代汉语》教材大多继承了这种说法,如现代汉语词典(第六版)注明“得”字为动词、助动词以及助词。

吕叔湘的《现代汉语八百词》则把它统统注明为助词。

宋玉柱(1981)把“得”分为两类:表程度的“得”为结构助词,如“天气好得很”;表结果的“得”为时态助词,表示动作有了结果,如“我跑得直喘”。

张宝敏(1982)在讨论“打得他到处乱跑”这类格式时,也认为“得”是“时态助词”。

朱德熙(1982)把“得”看作动词后缀。

李俊平(1984)认为“得”是构形词尾,只能粘附于词。

聂志平(1992)认为“得”是具有时态和结构义的动词语缀等。

以上各家观点,从多角度展现了“得”的真实面貌和性质。

但汉语“得”字的性质一般以动词和助词为常见词性。

(二)“得”字的用法汉语“得”字性质复杂,用法多变。

中国学者已经进行了很详细的探究,总结起来,汉语“得”字的用法如下:1.“得”字作助词有两种用法。

其一,连接表示程度或结果的补语。

两种_给_字句在语用上的不同

两种_给_字句在语用上的不同

我 们下 班 后也 会 想 方设 法和 您联 系

把包给 您送 去
。 ”
> # 对 张 忠胜 说 &
我 的 水性 好
把 救生 衣 给他们 穿上

%,



,
! & , 和 + 在语 用上 的 不 同是 % 主 要 强 调 的是 动 作 到达 的 终 点
& 而 % 主 要 强 调 的是 动 作 的
,
目标


词序 不 同
词 序 与 时 间顺 序 的

联 系 可 表述为

句 法 成 分 的排 列 顺 序 映 照 它们 所 表达 的 实际 状 态 或 事件 发 生 的先后 顺 序
时 间顺 序原 则


+ ! 语 序 的 不 同 正 好 印证 了
,
应 该说
, ”
,
人 们总 是先 对准 某预 定 的 目标 才 发
相 信 练功能 练好

是 什么

,
你 的 心 如 果 摆正 的 话

把 药停 了
,
,
不 去管
不 去治
,
就有 人 给 你
治了
。 ”

就 有 人 给你 治 了
+ ! 动 词后 的
,
这 句 中的动 词
!



& 后 边没 有 5


上 下 文 中也 没 有
,
但 是 根据 上 下
。 ,
文 的语 境我 们可 以 判断这 里省 略的
是指 代 前边 提 到的 把 字句

对现代汉语中“给字句”的相关研究与探讨

对现代汉语中“给字句”的相关研究与探讨

对现代汉语中“给字句”的相关研究与探讨“给字句”作为汉语语法中一种常见的句型结构,在人们日常交流和沟通的过程中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给”具有动词、介词等多重身份,学界上对“‘给’加动词”中的“给”是介词还是助词成分存在争议,在此我仅做介词处理。

“给”字词性众多,这就意味着汉语中很多意义和用法是可以通过“给”表达出来的。

下面试从“给”的词性方面就“给字句”的相关问题进行研究和探讨。

第一:“给”作动词的用法。

“给”作动词时相当一部分作“给予”义理解,即“某物从甲转移向乙”,其中“甲”为施事者,“乙”为受事者,这件事的发生是“甲”的主观倾向,是“乙”的客观承受。

如《骆驼祥子》第三章中“现在,他自由的走着路,越走越光明,太阳给草叶的露珠一点儿金光,也照亮了祥子的眉发,照暖了他的心。

”从此句分析得知“太阳”是施事者,“草叶上的露珠”是受事者,“某物”指的就是“金光”。

除了“给予”义外,“给”还有使动用法,并部分含有祈使命令语气。

吕叔湘先生认为“给”作动词时至少含有三种意义:使对方得到(即给予义);容许、致使;使对方遭受。

后两种是一种心理上的主观意愿,即“容许或致使某人做某事”、“使对方遭受某某后果”。

如《骆驼祥子》第七章中“他的心象一个绿叶,被个虫儿用丝给缠起来,预备作茧。

”,此中“给”字即为“致使”义,“虫用丝致使他的心被缠了起来”。

再如《四世同堂》第七段中“自从政府迁到南京,你爸爸就教人家给刷下来了”,“给”即为使对方遭受之义。

“给”字句在运用过程中一直处于一种发展的状态,使它得以从最简单的“给予”义发展丰富到后来的使动命令等用法的出现。

借助先辈们的研究成果能够帮助我们更好的了解“给”字作为动词时的一些用法。

第二:“给”作介词的用法。

“给”作动词在使用过程中逐渐虚化成介词,在动词用法中,“给字句”中的“施事者”和“受事者”的位置是相对固定的,即“施事者”在前,“受事者”在后,中间用“给”连接,构成固定结构。

汉语与越南语句子成分对比研究

汉语与越南语句子成分对比研究

汉语与越南语句子成分对比研究作者:张惠鲜来源:《现代语文(语言研究)》2013年第05期摘要:汉、越两种语言在句子成分上既有相同之处,也有相异之处。

相同之处主要表现在句子成分的名称、基本成分在句子中的位置、定语和中心语的关系以及述语和补语、宾语的关系等方面。

不同之处主要表现在状语与中心语的位置、定语与中心语的位置和宾语、补语同时出现时的语序上。

把握两种语言在句子成分上的规律性,对于汉越双语学习者有较大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汉语越南语句子成分句子是语言的基本使用单位,由词和词按照一定语法规则组成,并带有一定的语气、语调。

越南语与汉语一样,词组带上语调就成为句子。

句子中各组成部分之间的关系和词组中各组成部分之间的结构关系是一致的。

汉语的句子成分有主语、谓语、宾语、定语、状语、补语,越南语也是一样。

其中,这几种基本成分在句子当中的位置有相同之处也有不同之处,本文试图从两个方面对其进行研究比较。

一、汉语与越南语句子成分次序的相同点第一,汉语、越南语句子成分的名称具有一致性,即主语()、谓语()、宾语()、状语()、定语()和补语()。

第二,主语、谓语、宾语这几种基本成分在汉语句子中的位置与在越南语句子中的位置相同,都是主语在前,谓语跟后,宾语位于动词之后。

主语是要说明的人或者事物,是谓语陈述的对象,常常由代词、名词或者名词性词组来充当。

动词、动词性词组、形容词、形容词性词组以及主谓词组也能充当主语成分。

谓语是陈述主语的,说明主语怎么样,是什么或做什么。

常常用来作谓语的是动词和动词性词组、形容词和形容词性词组,名词和名词性词组、主谓词组也能充当谓语。

(1).我是大学生。

(2).我们学习越南语。

从这两个例子来看,按照语序规则,汉语和越南语都符合这样的规律:主语在前,谓语跟后,宾语(补语)位于动词之后。

另外,有时候出于表达上的某种需要,这种语序可以颠倒,这就是倒装句,这在汉语和越南语中都存在。

第三,越南语中,在述语和补语的语义关系上,当补语表示述语行为支配的对象时,或者当名词或者名词性词组、主谓词组作补语时,就相当于汉语中的宾语成分。

汉语和越南语疑问句对比

汉语和越南语疑问句对比
通过提问可以表达对对方情况、感受等的关 心,增进人际关系的亲密度。
CHAPTER 03
越南语疑问句概述
越南语疑问句的分类
是非疑问句
这种疑问句通常用于确认或否定一个事实。答 案一般是“是”或“否”。
选择疑问句
给出两个或多个选项,询问其中哪一个是正确 的。
WH疑问句
以“什么”、“哪里”、“何时”、“为什么”等疑问词开头,用于询问特定 信息。
汉语和越南语疑问句 对比
汇报人: 日期:
目录
• 引言 • 汉语疑问句概述 • 越南语疑问句概述 • 汉语和越南语疑问句对比 • 汉语和越南语疑问句的文化内涵 • 结论与展望
CHAPTER 01
引言
对比目的
• 本文的对比目的在于探究汉语和越南语在疑问句表达方面的异同点,通过对比分析,深入了解两种语言的疑问 句构成、语调、语气等方面的特点,为汉语和越南语的学习者提供一定的参考,同时也为两种语言的交流提供 一定的帮助。
疑问句通常通过语气的上扬来表 示疑问,而不需要像陈述句那样 通过语调下降来表示肯定。
汉语疑问句的语用功能
信息获取
疑问句最基本的功能就是获取信息,通过提 问来获取自己所需的知识。
确认和核实
疑问句可以用于确认或核实已知信息,确保 信息的准确性。
引导对话
疑问句可以用来引导对话的进行,推动交流 的深入。
表达关心
正反问句
把陈述句的肯定形式和否定形式并列在一起,通过对方的 选择来判断其意图的疑问句,例如“你会不会游泳?”。
汉语疑问句的语法特点
01
疑问词的使用
汉语疑问句中常常使用疑问词来 引导疑问,疑问词的位置和种类 都具有一定的规律性。
02
03

“给”字句式探索:以台湾华语与新加坡华语的口语语料为例

“给”字句式探索:以台湾华语与新加坡华语的口语语料为例

“给”字句式探索:以台湾华语与新加坡华语的口语语料为例江郁莹
【期刊名称】《国际汉语学报》
【年(卷),期】2013(000)001
【摘要】本文利用对比分析方式(钟荣富2009)探究"给"字句在新加坡华语与台湾华语上使用的异同。

本研究分析的语料包含:新加坡电影《小孩不笨》(第一集及第二集语料)与台湾清华大学语料库中以"给"字句为关键词的相关构式。

语料显示"给"字句的典型用法有四大类:双宾句式("主语+给+间接宾语+直接宾语")、介词用法("动词+给")和使役用法("给+代名词+动词组")与宾语提前用法("主语+宾语+给+动词组")。

【总页数】14页(P118-131)
【作者】江郁莹
【作者单位】台中科技大学中文系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H195
【相关文献】
1.台湾国语词汇与新加坡华语词汇特色比较 [J], 李苗
2.新加坡华语发展的历史动因和华语形态透视 [J], 萧国政
3.新加坡的华语规范化和华语教学 [J], 田惠刚
4.从华语舌战之城到西语繁荣之都——谈新加坡华语演化的历程与展望 [J], 孟晶
5.新加坡中学华语学习中的口语教学初探 [J], 吴宝发;张曦姗;谢瑞芳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句义完全表给予义混合服务义的给予义越南语的给予句a1:N1+Va+cho+N2+N3b1:N1+Va+cho+N3c1:N1+Va+cho+N2d1:N1+Va+cho e:N1+cho+N2+N3f:N1+cho+N3g:N1+cho+N2h:N1+choi1:N1+Va+N3+cho+N2a2:N1+Vb,c+cho+N2+N3b2:N1+Vb,c+cho+N3c2:N1+Vb,c+cho+N2d2:Vb,c+cho i2:Vb,c+N3+cho+N2j:V+N3+cho+N2+N4k:V+N3+cho+N4汉语的给予句A:N1+Va+给+N2+N3B:N1+Va+给+N3C:N1+Va+给+N2E:N1+给+N2+N3F:N1+给+N3G:N1+给+N2H:N1+给I:N1+Va+N3+给+N2M :N1+给+N2+Va,b,c +N32010年8月(总第248期)法制与经济FAZHIYUJINGJI NO.8,2010(Cumulatively ,NO.248)[摘要]本文从四个方面对汉越给予句进行了对比:1.汉越给予句的相同;2.越汉给予句的相异;3.越汉给予句的否定形式、问答形式的异同;4.越汉给予句出现频率的差别。

了解汉越给予句的异同,对中国人学习越语、越南人学习汉语以及从事汉越教学工作者有很大的帮助。

[关键词]给予句;“给”;“cho ”;对比引言每种语言都有给予句,不管是学习越南语的中国学生还是学习汉语的越南学生在学习和运用越南语的给予句和汉语的给予句时,常常出现偏误。

造成这些偏误的原因很多,其中主要的原因有二:其一是受母语的影响;其二是没有掌握好这两种语言的给予句的性质和用法。

文章采用现代语言学理论和方法来解决问题,主张在静态的基础上研究处在动态中的“cho ”和“给”。

本文的语言材料以老舍的“骆驼祥子”(以下简称“骆”)、陈进和的“评书聊斋志异”(以下简称“评”)和越南现代小说为主。

本文仅对含“cho ”字和“给”字的简单给予句式进行研究,即句中只有一个主谓结构。

本文只选择含“cho ”字和“给”字的给予句。

而含“cho ”字和“给”字不表示给予义的句子被排除在外。

因此,在掌握的语料中,虽然有5000多个含“cho ”字句和“给”字句,只有2000多个含“cho ”字的给予句和“给”字句被选上了,剩下的句子因为不表给予义,所以都被排除。

本文就标准普通话含“给”字的给予句和越南语普通话含“cho ”的给予句进行对比。

主要内容为了便于讨论,我们将表予者的名词记作N1,将表受者的名词记作N2,将表与者所与亦即受者所受的事物名词记作N3,将句式中除“cho ”以外的动词记作V 。

N1、N2一般是指人的名词成分或人称代词。

N3、N4一般指可转移的事物。

根据V 的语义特征,我们把V 分成Va,Vb,Vc 是指给予义的动词,Vb 是指取得义的动词,Vc 是指制作义的动词我们把越汉分别含“cho ”和“给”的给予句式概括为下表:表1越南语和汉语的给予句有相同的也有不同的,同中有异。

虽然相异小于相同,却能体现两者的特点。

文章分成四节:1.汉越给予句的相同;2.越汉给予句的相异;3.越汉给予句的否定形式、问答形式的异同;4.越汉给予句出现频率的差别。

第一节越汉给予义句的相同越南语和汉语都有表示给予义的句式。

给予义句式都可以分成两类:完全表给予义的给予句式和混合服务义的给予句式。

从基本语义和语法结构上看,越汉语有8个相应的给予句式。

这8个句式是:a1~A c1~C f ~F h ~H b1~Be ~Eg ~Gi1~I这8个相应句式的整体意义都完全表给予义。

这8个相应的句式中组成部分的数量相同,词性相同,以及组成部分的排列相同(具体看上面的表1)。

不过,我们的研究不只停留在以及码化后的组成部分的数量、词性、排列等因素上,而且还仔细观察各组成部分的内部构造,所指对象及其特点,特别是N3的构造特点。

从这一点着眼,下面句式才真正是一一对应的句式。

g =Gh =H第二节越汉给予句式的相异(一)语义的相异虽然越南语和汉语都有给予句,但是这两种句子能容纳的信息不一样。

越南语的a 式(包括a1和a2)“N1+V+cho+N2+N3”既能表达完全表给予义的,又能表达混合服务义的给予义。

而汉语当中,跟a 式相应的能完全表给予义的句式是A 式,表混合服务义的相应句式是M 。

从语义方面来讲,越南语的一个句式a 可以用来表达汉语A 、M 两个句式的意义。

这样,为了表达给予义和混合服务义的给予义,汉语分别有两种不同的句式:A 式(N1+V+给+N2+N3)和M 式(N1+给+N2+V +N3)而越南语只有一种句式:a 式(N1+V+cho+N2+N3)。

例如,在理解汉语的“我将卖给你一个好位子”和“我将给你卖一个好位子”这两个句子的时候,越南人一般都用同一种表达方式:我将卖给你一位子好(直译)(二)形式的相异1.从总体形式上看,越南语混合服务义的a2、b2、c2、i2、j 、k 等给予句式跟汉语混合服务义的M 式不是相应的(看表1)。

越南语中有d1式“Va+cho ”,汉语没有相应的句式。

据本人所查阅的分析资料,“清中叶的时候存在这个句式,《红楼梦》前八十回中出现了两例,后四十回中出现了两例,后来的作品都没有发现。

可以说这个句式已消失了”(李炜)。

一些越南学生不知道汉语越南语的这个区别,直接将越南语句式搬到汉语里,就会出现偏误:汉语“给”字给予句与越南语“cho ”字给予句的对比邓玉春(广西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广西南宁530007)Tao s 觗cho m 觝t ngonb 觃n m 觓y cho ~~(1)ra mi ,tao cho!T ése ~day .ch ~~u m ù140(8)trao cho B 觓Ch n ítoi ^nu .h m óc i o ~u~Hom ^no .dem -do -^`b étoi ^ch 觃u cua ’(5),anh cho con ch i ~o C ng u~o ~nhung ~~(9)cho hai tai.N ótang 謡.b 觓覾'y 觃c i bat .词译:原来你文盲,我会教给!意译:原来你是文盲的,让我教给你吧!*原来你是文盲的,我教给吧!2.越汉给予句中cho 和“给”的位置不同这个不同点体现在越语X 组的给予句中和汉语的M 式中。

越南语的“cho ”可以直接出现在给予义动词Va 、取得义动词Vb 、制作义动词Vc 的右边。

汉语中完全表给予义的时候,“给”才直接再动词Va 右边,表混合服务义的给予义时,“给”却在动词Vb ,Vc 的左边。

因此,越南语有a2、b2、c2、d2四个句式,而汉语没有形式相应的句式;汉语有M 式而越南语没有相应句式。

直译:我将缝给你一套衣服布。

意译:我将给你做一套衣服*我将缝给你一套衣服。

直译:些东西这我只煮给狗。

意译:这些东西我是给狗煮的。

*这些东西我只煮给狗的。

直译:我买给!意译:我给你买吧!*我买给吧!“cho ”在Vb,c 的右边是越南语的常用句式,汉语没有这样的用法。

所以,不管在越南学习汉语的还是在中国留学的越南学生都容易造出错句。

他们造成这种偏误的原因是受母语的影响,另外也受汉语方言的影响,特别是广东话里面也有这种表达方式所以不只在广东学习的越南人,甚至其他外国学生差不多都受地方语言的影响,容易产生上面的偏误。

2.3越汉给予句中处于句末的N3不同2.3.1N3的定指度不同所谓N3的定指度是指N3前面能否待定指成分作定语。

越南语当中处于句末的N3不但可以带数量词定语,而且还能带专名、指示代词、人称代词、甚至主谓谓语结构作定语。

汉语中处在句末的N3一般只可以带数量词定语。

也就是说,越南语a 、b 、e 、f 中N3即可以是不定指成分,又可以是定指成分,而汉语的A 、B 、E 、F 中N3一般只能是不定指成分。

这是越语的a 、b 、e 、f 和汉语的A 、B 、E 、F 是不完全相应句式的原因之一。

直译:那天,他带给孩子侄子我些玩具的强意译:那天,他把阿强的一些玩具带给我侄子。

*那天,他带给我的侄子阿强的一些玩具。

直译:这我交给你个孩子我。

意译:好,我把孩子交给你。

*好,我教给你我的孩子。

直译:孟马上交给他张照片正要。

意译:阿孟马上把他需要的相片交给他。

*孟马上交给他他正需要的照片。

这是越汉给予句十分重要的不同点。

越南学生因为不掌握这一点所以常常造出“我送给她我的一件新衣服”类似的病句。

2.3.2N3所指的对象具体度不同这个不同点体现在越语的a 式,c 式和汉语的A 式,C 式中。

a 式中的N3即可以是具体事物名词,又可以是抽象事物名词。

A 式中的N3只能是具体事物名词。

直译:奶奶九交给我个笑容幽默。

意译:九奶奶幽默的跟我笑。

*九奶奶交给我幽默的笑容。

直译:他送给她两个耳光。

意译:他给她两个耳光。

*他送给她两个耳光。

c 和C 的N3都是定指成分。

c 的N3只能是具体事物名词,C 的N3一般也是具体事物名词,不过在“把”字句中N3可以是抽象事物名词,也可以是人称代词。

(10)她不仅是朋友,她将把她的一生交给他,两个狱中的人将要抹去泪珠而含着笑携手前进。

(《骆》,22)(11)你呀,你要放明白一点儿,咱们这样的家境,挑来挑去,临完把你嫁给一个穷酸,这简直办不到。

(《评》1集,15)2.3.3N3的音节数不同这一不同点体现在i 和I 两个句式中。

汉语中I 式虽然只出现一例,可以说汉语普通话I 不是典型的给予句式,更不是常用的句式。

不管受到哪个地方的方言影响,我们也要承认汉语有这个句式。

I 式中N3一般都带数量词定语,因此宾语成分N3的音节数往往超过一个音节。

越语相应的句式中N3大部分都只是光杆名词,小部分带数量定语和其他简单成分。

直译:我将要还妻子给你。

意译:我会把妻子还给你。

*我将还妻子给你。

直译:我已寄钱给妈妈孩子她了。

意译:我已经把钱寄给娘儿们了。

*我已经寄钱给他们母子俩了。

第三节越汉给予句的否定形式问答形式的异同(一)越汉给予句的否定形式我们这里只谈越汉给予句普遍性的否定形式。

直译:我不给她什么全。

意译:我什么都不给他。

直译:他不给我借本书哪。

意译:他什么书都不借给我。

可见,在这种否定式的给予句中,汉语中表普遍性的疑问代词一般只能出现在谓语成分前面,句中常有副词“都”,越语句子中普遍性的疑问代词一般在句末。

(2)may cho .T i o ^se ~ch u 觃mot ^.bo ^.quan ^`觃o vai ,sam 謡'(4)Anh cho!(13)Tao cho con .da -~g i u ~’ti n ê`m 觃n ór i `o 謔(14)cho .T i o 謔kh ng o 謔n óg ìca ’thu 'n 觓y toi ^chi ’nau ^'cho '(3)cho .Nhung ~~y Da ^-toi ^cau ^.toi ^(6)giao cho con a u ~d -M anh .lap ^.tam ^'anh ’(7)giao cho anh anh can ^`t c u ~dang -(12)Ta cho .se ~tra ’vo ~.ng i u~o ~(15)cho .N óo 謔kh ng o 謔t i quy n ê’s 觃ch 觓n o m n o ~u ~141[下转第144页]cho ,!Ch 觃u b 觓nhi u `êê'th ti n `êb 觓cam ’n o ~B ài o ~ch 觃u bi u ê'句式问句答句肯定否定越南语V cho N2N3?直译:V 给N2N3没有?V (5)/(6)直译:V 了/了(7)/V 直译:没有/没Vch a u~r i o^`ch a u ~r i o ^`ch a u~汉语V 给N2N3了没有?V 了/V 给N2了没有句式问句答句肯定否定越南语Cho ?直译:给没有?Cho (1)/(2)直译:给了/了(3)/cho (4)直译:没有/没给ch a u~r i o ^`ch a u~r i o ^`ch a u ~汉语给了没有?给了没有/没给(二)越汉只含“cho ”和“给”的给予句的问答形式我们这里主要对正反问句的提问方式和回答形式进行对比。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