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心律失常药之药理学ppt(90张)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位维持在0mV左右,又称平台期。 3相 K+外流,膜电位下降至静息电位。 4相 非自律细胞膜电位维持在静息水平,称静息期。
自律细胞可发生自动除极。 Na+ 及 Ca2+内流。
心室肌动作电位
mV
+20
1
0
2
-20
-40 0
3
-60
-80
4
-100
普肯耶纤维动作电位
mV +50
0
12
0 -50
4
-100
3 4
窦房结动作用电位
0
-20
0
-40
3
4
-60
-80
正常 奎尼丁
V/S
600
膜反应性
300
-100
-75
-50mv
0
有效不应期(Biblioteka RP) 动作电位时程(APD)(mV)
膜 +40
d
内 +20
电 位
0
1 2
c b
-20
3a
-40 0
-60
-80
4
-100
局部除极化
全面除极化
抗心律失常药之药理学(PPT90页)
生物利用度为70%~80% 血浆蛋白结合率约80% 消除t1/2为5~7h 主要经过肝脏P450氧化代谢,其羟化代谢物三羟 奎尼丁仍有药理活性。其代谢物及原形经肾排泄。
抗心律失常药之药理学(PPT90页)
抗心律失常药之药理学(PPT90页)
[药理作用]
奎尼丁与心肌细胞膜钠通道蛋白结合并阻滞 Na+内流。抑制心肌细胞膜K+、Ca2+通透性。
抗心律失常药之药理学(PPT90页)
抗心律失常药之药理学(PPT90页)
第二节
抗心律失常药物基本电生理 作用及分类
抗心律失常药之药理学(PPT90页)
抗心律失常药之药理学(PPT90页)
一、抗心律失常药的基本 电生理作用
• 降低自律性 • 减少后除极及触发活动 • 改变膜反应性,影响传导性,终止或取消折返
抗心律失常药之药理学(PPT90页)
抗心律失常药之药理学(PPT90页)
(三)冲动传导障碍-折返激动
1.单纯传导障碍 2. 折返激动 (reentrant excitation)
抗心律失常药之药理学(PPT90页)
抗心律失常药之药理学(PPT90页)
正常冲动传导
单向阻滞和折返
早后除极、迟后除极及折返激动的形成机制
停药指征
1 心率减慢(<60次/分) 2 收缩压下降(<90mmHg) 3 Q-T间期延长(>30%)
抗心律失常药之药理学(PPT90页)
抗心律失常药之药理学(PPT90页)
【药物相互作用】
使双香豆素、华法林抗凝血作用增强 肝药酶诱导剂苯巴比妥能加速奎尼丁在 肝中的代谢 西咪替丁、钙通道阻滞药减慢奎尼丁在 肝脏的代谢 奎尼丁降低地高辛肾清除率
该药还具有阻断M受体和阻断外周血管α受体 作用。
抗心律失常药之药理学(PPT90页)
抗心律失常药之药理学(PPT90页)
Quinidine 对心室肌细胞APD和 ERP的影响
1. 降低自律性
2. 减慢传导
3. 延长不应期
抗心律失常药之药理学(PPT90页)
抗心律失常药之药理学(PPT90页)
【临床应用】
抗心律失常药之药理学(PPT90页)
抗心律失常药之药理学(PPT90页)
早后除极与触发活动 A 早后除极的膜电位变化 B 早后除极引起第二个动作电位 C 早后除极引起一连串触发动作电位
抗心律失常药之药理学(PPT90页)
抗心律失常药之药理学(PPT90页)
迟后除极与触发活动 A 迟后除极的膜电位变化(↓指示) B 迟后除极引起的触发活动(⇩指示)
激动 • 改变不应期和动作电位时程
抗心律失常药之药理学(PPT90页)
抗心律失常药之药理学(PPT90页)
二、抗心律失常药物的分类
Ⅰ类 钠通道阻滞药 Ⅰa类 Ⅰb类 Ⅰc类
Ⅱ类 受体阻断药 Ⅲ类 延长动作电位时程药 Ⅳ类 钙通道阻滞药
抗心律失常药之药理学(PPT90页)
抗心律失常药之药理学(PPT90页)
第十九章
抗心律失常药
Antiarrhythmic Drugs
心 律 失 常 ( arrhythmias) 即 心 动 节 律 和频率异常。
缓慢型 窦性心动过缓、传导阻滞
快速型 心房纤颤、心房扑动、阵发 性室上性心动过速、室性早搏、室性心动过 速、心室颤动
第一节
心律失常的电生理学基础
一、正常心肌细胞电生理特性 按照电生理特性,心肌细胞可分为两类:
工作细胞 自律细胞
兴奋性(excitability) 自律性(automaticity) 传导性(conductivity)
正常心肌细胞膜电位
0相 Na+ 迅速内流,膜电位由-90mV升至+30mV。 决定传导速度。
1相 K+外流,膜电位降至0mV左右。 2相 Ca2+内流,同时少量Na+ 内流、K+外流,膜电
广谱抗心律失常药 房颤 房扑 室上性和室性心动过速 频发室上性和室性期前收缩
抗心律失常药之药理学(PPT90页)
抗心律失常药之药理学(PPT90页)
【不良反应】
胃肠道反应 “金鸡纳反应” 房室及室内传导阻滞 室性心动过速或室颤 奎尼丁晕厥 低血压
抗心律失常药之药理学(PPT90页)
抗心律失常药之药理学(PPT90页)
二、心律失常发生的机制
(一)冲动形成障碍 1.正常自律机制改变 2.异常自律机制形成
抗心律失常药之药理学(PPT90页)
抗心律失常药之药理学(PPT90页)
(二)触发活动 (triggered activity)
1.早后除极 (early after-depolarization,EAD)
2.迟后除极 (delayed after-depolarization,DAD)
第三节
临床常用抗心律失常药
抗心律失常药之药理学(PPT90页)
一 、Ⅰ类
抗心律失常药之药理学(PPT90页)
钠通道阻滞药
(一)Ⅰa类药
适度阻滞Na+通道,抑制心肌细胞膜K+、Ca2+通 透性。
抗心律失常药之药理学(PPT90页)
抗心律失常药之药理学(PPT90页)
奎尼丁(quinidine)
【体内过程】
抗心律失常药之药理学(PPT90页)
抗心律失常药之药理学(PPT90页)
(四)心律失常发生的分子机制
Q-T间期延长综合征(long QT syndrome,LQTS)
是目前第一个被肯定由基因缺陷引起的心肌复极异常的 疾病,表现为心电图Q-T间期延长并发生恶性心律失常性晕厥 及猝死。现已鉴定出LQTS的3个突变基因:第3号染色体上的 SCN5A基因,编码心肌钠通道;第7号染色体上的HERG基因, 编码Ikr通道;第11号染色体上的KVLQT1基因,编码Iks通道。 由于以上基因突变造成通道功能异常,心肌复极化减慢导致 Q-T间期延长。
自律细胞可发生自动除极。 Na+ 及 Ca2+内流。
心室肌动作电位
mV
+20
1
0
2
-20
-40 0
3
-60
-80
4
-100
普肯耶纤维动作电位
mV +50
0
12
0 -50
4
-100
3 4
窦房结动作用电位
0
-20
0
-40
3
4
-60
-80
正常 奎尼丁
V/S
600
膜反应性
300
-100
-75
-50mv
0
有效不应期(Biblioteka RP) 动作电位时程(APD)(mV)
膜 +40
d
内 +20
电 位
0
1 2
c b
-20
3a
-40 0
-60
-80
4
-100
局部除极化
全面除极化
抗心律失常药之药理学(PPT90页)
生物利用度为70%~80% 血浆蛋白结合率约80% 消除t1/2为5~7h 主要经过肝脏P450氧化代谢,其羟化代谢物三羟 奎尼丁仍有药理活性。其代谢物及原形经肾排泄。
抗心律失常药之药理学(PPT90页)
抗心律失常药之药理学(PPT90页)
[药理作用]
奎尼丁与心肌细胞膜钠通道蛋白结合并阻滞 Na+内流。抑制心肌细胞膜K+、Ca2+通透性。
抗心律失常药之药理学(PPT90页)
抗心律失常药之药理学(PPT90页)
第二节
抗心律失常药物基本电生理 作用及分类
抗心律失常药之药理学(PPT90页)
抗心律失常药之药理学(PPT90页)
一、抗心律失常药的基本 电生理作用
• 降低自律性 • 减少后除极及触发活动 • 改变膜反应性,影响传导性,终止或取消折返
抗心律失常药之药理学(PPT90页)
抗心律失常药之药理学(PPT90页)
(三)冲动传导障碍-折返激动
1.单纯传导障碍 2. 折返激动 (reentrant excitation)
抗心律失常药之药理学(PPT90页)
抗心律失常药之药理学(PPT90页)
正常冲动传导
单向阻滞和折返
早后除极、迟后除极及折返激动的形成机制
停药指征
1 心率减慢(<60次/分) 2 收缩压下降(<90mmHg) 3 Q-T间期延长(>30%)
抗心律失常药之药理学(PPT90页)
抗心律失常药之药理学(PPT90页)
【药物相互作用】
使双香豆素、华法林抗凝血作用增强 肝药酶诱导剂苯巴比妥能加速奎尼丁在 肝中的代谢 西咪替丁、钙通道阻滞药减慢奎尼丁在 肝脏的代谢 奎尼丁降低地高辛肾清除率
该药还具有阻断M受体和阻断外周血管α受体 作用。
抗心律失常药之药理学(PPT90页)
抗心律失常药之药理学(PPT90页)
Quinidine 对心室肌细胞APD和 ERP的影响
1. 降低自律性
2. 减慢传导
3. 延长不应期
抗心律失常药之药理学(PPT90页)
抗心律失常药之药理学(PPT90页)
【临床应用】
抗心律失常药之药理学(PPT90页)
抗心律失常药之药理学(PPT90页)
早后除极与触发活动 A 早后除极的膜电位变化 B 早后除极引起第二个动作电位 C 早后除极引起一连串触发动作电位
抗心律失常药之药理学(PPT90页)
抗心律失常药之药理学(PPT90页)
迟后除极与触发活动 A 迟后除极的膜电位变化(↓指示) B 迟后除极引起的触发活动(⇩指示)
激动 • 改变不应期和动作电位时程
抗心律失常药之药理学(PPT90页)
抗心律失常药之药理学(PPT90页)
二、抗心律失常药物的分类
Ⅰ类 钠通道阻滞药 Ⅰa类 Ⅰb类 Ⅰc类
Ⅱ类 受体阻断药 Ⅲ类 延长动作电位时程药 Ⅳ类 钙通道阻滞药
抗心律失常药之药理学(PPT90页)
抗心律失常药之药理学(PPT90页)
第十九章
抗心律失常药
Antiarrhythmic Drugs
心 律 失 常 ( arrhythmias) 即 心 动 节 律 和频率异常。
缓慢型 窦性心动过缓、传导阻滞
快速型 心房纤颤、心房扑动、阵发 性室上性心动过速、室性早搏、室性心动过 速、心室颤动
第一节
心律失常的电生理学基础
一、正常心肌细胞电生理特性 按照电生理特性,心肌细胞可分为两类:
工作细胞 自律细胞
兴奋性(excitability) 自律性(automaticity) 传导性(conductivity)
正常心肌细胞膜电位
0相 Na+ 迅速内流,膜电位由-90mV升至+30mV。 决定传导速度。
1相 K+外流,膜电位降至0mV左右。 2相 Ca2+内流,同时少量Na+ 内流、K+外流,膜电
广谱抗心律失常药 房颤 房扑 室上性和室性心动过速 频发室上性和室性期前收缩
抗心律失常药之药理学(PPT90页)
抗心律失常药之药理学(PPT90页)
【不良反应】
胃肠道反应 “金鸡纳反应” 房室及室内传导阻滞 室性心动过速或室颤 奎尼丁晕厥 低血压
抗心律失常药之药理学(PPT90页)
抗心律失常药之药理学(PPT90页)
二、心律失常发生的机制
(一)冲动形成障碍 1.正常自律机制改变 2.异常自律机制形成
抗心律失常药之药理学(PPT90页)
抗心律失常药之药理学(PPT90页)
(二)触发活动 (triggered activity)
1.早后除极 (early after-depolarization,EAD)
2.迟后除极 (delayed after-depolarization,DAD)
第三节
临床常用抗心律失常药
抗心律失常药之药理学(PPT90页)
一 、Ⅰ类
抗心律失常药之药理学(PPT90页)
钠通道阻滞药
(一)Ⅰa类药
适度阻滞Na+通道,抑制心肌细胞膜K+、Ca2+通 透性。
抗心律失常药之药理学(PPT90页)
抗心律失常药之药理学(PPT90页)
奎尼丁(quinidine)
【体内过程】
抗心律失常药之药理学(PPT90页)
抗心律失常药之药理学(PPT90页)
(四)心律失常发生的分子机制
Q-T间期延长综合征(long QT syndrome,LQTS)
是目前第一个被肯定由基因缺陷引起的心肌复极异常的 疾病,表现为心电图Q-T间期延长并发生恶性心律失常性晕厥 及猝死。现已鉴定出LQTS的3个突变基因:第3号染色体上的 SCN5A基因,编码心肌钠通道;第7号染色体上的HERG基因, 编码Ikr通道;第11号染色体上的KVLQT1基因,编码Iks通道。 由于以上基因突变造成通道功能异常,心肌复极化减慢导致 Q-T间期延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