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理学课件:3血液
合集下载
(生理学课件)第三章血液

三、血液的理化特性
1.颜色:取决于红细胞内血红蛋白的颜色。 动脉血呈鲜红色;静脉血呈暗红色。
2.比重:全血比重:主要取决红细胞的数量; 血浆比重:主要取决血浆蛋白的含量;
红细胞比重:与细胞内血红蛋白的含量成 正比。
3.粘滞度:
全血的粘滞度:主要取决于血细胞比容 血浆的粘滞度:主要取决于血浆蛋白的含量。 血液的粘滞性是形gren) 男子为0~15mm/h, 女子为0~20mm/h。
意义:血沉越快,表示红细胞悬浮稳定性越小
(主要为NaCl) (主要为白蛋白)
(白蛋白>球蛋白>纤维蛋白原 )
压力 大(300mmol/L或770KPa) 小(1.3mmol/L或3.3KPa)
意义 维持细胞内外水分交换 调节毛细血管内外水分 保持RBC正常形态和功能 的交换和维持血浆容量
临床应用:
①胶体渗透压与水肿的关系:
血浆蛋白(白蛋白)浓度↓→胶渗压↓→水向组 织间隙转移→组织液↑→水肿。
第三章 血 液
第一节 血液的组成和理化特性 第二节 血 细 胞 生 理 第三节 生 理 性 止 血 第四节 血型与输血原则
(一) 血细胞 blood cells
红细胞red blood cell, RBC 数
量最多,占99%
白细胞white blood cell, WBC 血小板platelet 最少
(1)概念
指血液凝固后所析出来的清澈的淡黄色的液体。
(2)与血浆的区别
一无一多一少:
✓ 无纤维蛋白原(主要); ✓ 多了一些血小板释放物质;
✓ 少了一些凝血因子。
抗凝
加
剂
不加
全血
血浆 白细胞 血小板
红细胞
生理学-第三章-血液

1.中性粒细胞:
吞噬、水解细菌及坏死细胞,抗原-抗体复合物。当 急性感染时,白细胞总数增多,尤其是中性粒细胞增 多。
循环池 边缘池
2.单核细胞:
进入组织转变为巨噬细胞后,其吞噬力大为增强。 作用: 1、吞噬、清除细菌、坏死组织和衰老红细胞 2、吞噬、清除病毒(干扰素)、真菌、结核杆菌 3、识别、杀伤肿瘤细胞(肿瘤坏死因子) 4、参与特异性免疫功能
正常值:正常成人血浆蛋白总量约为65-85g/L 白蛋白(A):约40~48g/L 球蛋白(G):约15~30g/L 纤维蛋白原:约2~4g/L A/G比值:1.5~2.5/L
肝脏病变(肝硬化),A/G比值下降
血浆蛋白的作用:
(1)形成胶体渗透压; (2)运输功能: (3)与甲状腺、肾上腺、性激素结合防止这些激素过
4.功能: (1)维持血管完整性。
(2)参与生理性止血。
(二)血小板的生理特性
☆粘附: ⑴粘附成分: ⑵粘附过程: ⑶影响粘附因素: Ca2+促进; 蛋白激酶C抑制。
vWF变构
☆释放:5-HT、ATP、ADP、 Ca2+、血小板因子4、 β血小板球蛋白、纤维蛋白原、vWF、TXA2→释放
☆聚集:血小板彼此粘连聚集成聚合体
摩擦。 ★计算:全血的粘滞度为4-5(取决于红细胞)
血浆的粘滞度为1.6-2.4(取决于血浆蛋白)
贫血→红细胞↓→粘滞度↓ 大面积烧伤→ 血中水分渗出血管→粘滞度↑
第二节 血细胞生理 一、血细胞的生成部位和一般过程
(一)生成部位
胚胎早期:卵黄囊
胚胎第二个月:肝、脾
胚胎第四个月:骨髓
(二)一般过程: 造血干细胞→定向祖细胞→可识别前体细胞
☆收缩: 在Ca+作用下,血小板微管和肌动蛋白、肌 球蛋白收缩→使血凝块回缩
吞噬、水解细菌及坏死细胞,抗原-抗体复合物。当 急性感染时,白细胞总数增多,尤其是中性粒细胞增 多。
循环池 边缘池
2.单核细胞:
进入组织转变为巨噬细胞后,其吞噬力大为增强。 作用: 1、吞噬、清除细菌、坏死组织和衰老红细胞 2、吞噬、清除病毒(干扰素)、真菌、结核杆菌 3、识别、杀伤肿瘤细胞(肿瘤坏死因子) 4、参与特异性免疫功能
正常值:正常成人血浆蛋白总量约为65-85g/L 白蛋白(A):约40~48g/L 球蛋白(G):约15~30g/L 纤维蛋白原:约2~4g/L A/G比值:1.5~2.5/L
肝脏病变(肝硬化),A/G比值下降
血浆蛋白的作用:
(1)形成胶体渗透压; (2)运输功能: (3)与甲状腺、肾上腺、性激素结合防止这些激素过
4.功能: (1)维持血管完整性。
(2)参与生理性止血。
(二)血小板的生理特性
☆粘附: ⑴粘附成分: ⑵粘附过程: ⑶影响粘附因素: Ca2+促进; 蛋白激酶C抑制。
vWF变构
☆释放:5-HT、ATP、ADP、 Ca2+、血小板因子4、 β血小板球蛋白、纤维蛋白原、vWF、TXA2→释放
☆聚集:血小板彼此粘连聚集成聚合体
摩擦。 ★计算:全血的粘滞度为4-5(取决于红细胞)
血浆的粘滞度为1.6-2.4(取决于血浆蛋白)
贫血→红细胞↓→粘滞度↓ 大面积烧伤→ 血中水分渗出血管→粘滞度↑
第二节 血细胞生理 一、血细胞的生成部位和一般过程
(一)生成部位
胚胎早期:卵黄囊
胚胎第二个月:肝、脾
胚胎第四个月:骨髓
(二)一般过程: 造血干细胞→定向祖细胞→可识别前体细胞
☆收缩: 在Ca+作用下,血小板微管和肌动蛋白、肌 球蛋白收缩→使血凝块回缩
生理学课件_血液_ppt

㈣血小板生理功能:
1、参与凝血和生理性止血:
出血时间1^3min
•
2、维持血管内皮的完整性
•
第四节血液凝固与纤维蛋白溶解
• 血液凝固(blood coagulation)
血液由流动的液体状态变成不能流动的凝胶状态的过程。 所需时间叫做凝血时间。 • 实质:血浆中可溶性纤维蛋白原转变成不溶性纤维蛋白的过程 纤维蛋白交织成网,把血细胞和血液的其他成分网罗在内, 形成凝血块 • 需多种凝血因子参与。 • 血清≠ 血浆 • (一)凝血因子 血浆中与组织中直接参与血液凝固的物质统称凝血因子(coagulation factor)。除以国际法命名的12种,还有前激肽释放酶和高分子激 肽原
物原凝 成的 激 血 形活酶
• 内源性凝血途径( intrinsic pathway)
• 参与凝血的因子全部 来自血液,通常因血 液与带负电荷的异物 (如玻璃、白陶土、 硫酸酯、胶原等)表 面接触而启动。
• 外源性凝血途径( extrinsic pathway)
• 由来自于血液之外的 组织因子(TF)暴露 于血液而启动的凝血 过程,又称组织因子 途径
•
• 凝血过程 • • • • • • • •
分
类
•
凝
血
小
结
外源性凝血 •
内源性凝血
血管内膜暴露胶原纤维 • 血管外组织释放因子Ⅲ 激活因子Ⅻ 结合因子Ⅶ • 因子X ↓ ↓ • 激活因子Ⅺ→ ← 凝血因子Ⅶ-Ⅲ复合物 凝血酶原酶复合物形成 ↓ 凝血酶原 凝血酶 ↓ • 纤维蛋白原 •
• 凝血因子分布 参与酶数量 凝血时间
凝血因子特点: •
1、除Ca2+外都是蛋白质 2、Ⅱ、Ⅶ、Ⅸ、Ⅹ、Ⅺ、Ⅻ、PK 都属于蛋白内切酶 3、大多数凝血因子都是以无活性的酶原形式存在
学业水平生理学第3章血液PPt

缺铁性贫血
(3)成熟因子: VitB12、叶酸是红细胞必要的成熟因子,缺
乏时可导致巨幼红细胞性贫血。
巨幼红细胞性贫血
缺铁性贫血 巨幼细胞性贫血
3、红细胞生成的调节
❖ 调节红细胞生成:主要受促红细 胞生成素和雄激素的调节。
❖ 促红细胞生成素由肾合成,肾功 能不全时,促红细胞生成素分泌 不足,可导致肾性贫血)
红细胞膜上A、B凝集 原都有的,称AB型。
红细胞膜上A、B凝集 原都无的,称O型。
❖ 缺O2→肾合成促红细胞生成素↑ → 促使RBC发育和Hb合成,促 进RBC释放→ 血液中RBC数量 ↑
4、红细胞的破坏:主要在脾脏和肝脏。 脾功能亢进时,红细胞破坏过多,可导 致脾性贫血。
二、各类白细胞的基本功能。
(一)白细胞的正常值和分类计数 总数:4.0~10.0×109/L(4000~10000/mm3)
贫血:血液中红细胞数量、血红蛋白浓 度低于正常。
2、红细胞的生成与破坏
(1)前提条件: 红骨髓造血功能正常是红细
胞生成的前提。当红骨髓 造血功能受到破坏,导致 再生障碍性贫血。
(2)生成原料
❖ 蛋白质和铁是合成血红蛋白的基本原料, 各种原因造成机体缺铁时,可导致缺铁性 贫血(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
2、血型 血型:是指红细胞膜上存在的特异性抗原的类型。
ABO血型分型依据
依据红细胞膜上所含A凝集 原和B凝集原的有无和种类 分型。 (凝集原:指红细胞膜上的 抗原物质。 凝集素:指血浆中能与凝集 原结合的特异抗体。)
共分为四型:
红细胞膜上只含有A凝 集原的,称A型。
红细胞膜上只含有B凝 集原的,称B型。
白细胞
❖ 根据胞质有无特殊颗粒
1、有粒白细胞:中性粒细胞 嗜酸性粒细胞 嗜碱性粒细胞
(3)成熟因子: VitB12、叶酸是红细胞必要的成熟因子,缺
乏时可导致巨幼红细胞性贫血。
巨幼红细胞性贫血
缺铁性贫血 巨幼细胞性贫血
3、红细胞生成的调节
❖ 调节红细胞生成:主要受促红细 胞生成素和雄激素的调节。
❖ 促红细胞生成素由肾合成,肾功 能不全时,促红细胞生成素分泌 不足,可导致肾性贫血)
红细胞膜上A、B凝集 原都有的,称AB型。
红细胞膜上A、B凝集 原都无的,称O型。
❖ 缺O2→肾合成促红细胞生成素↑ → 促使RBC发育和Hb合成,促 进RBC释放→ 血液中RBC数量 ↑
4、红细胞的破坏:主要在脾脏和肝脏。 脾功能亢进时,红细胞破坏过多,可导 致脾性贫血。
二、各类白细胞的基本功能。
(一)白细胞的正常值和分类计数 总数:4.0~10.0×109/L(4000~10000/mm3)
贫血:血液中红细胞数量、血红蛋白浓 度低于正常。
2、红细胞的生成与破坏
(1)前提条件: 红骨髓造血功能正常是红细
胞生成的前提。当红骨髓 造血功能受到破坏,导致 再生障碍性贫血。
(2)生成原料
❖ 蛋白质和铁是合成血红蛋白的基本原料, 各种原因造成机体缺铁时,可导致缺铁性 贫血(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
2、血型 血型:是指红细胞膜上存在的特异性抗原的类型。
ABO血型分型依据
依据红细胞膜上所含A凝集 原和B凝集原的有无和种类 分型。 (凝集原:指红细胞膜上的 抗原物质。 凝集素:指血浆中能与凝集 原结合的特异抗体。)
共分为四型:
红细胞膜上只含有A凝 集原的,称A型。
红细胞膜上只含有B凝 集原的,称B型。
白细胞
❖ 根据胞质有无特殊颗粒
1、有粒白细胞:中性粒细胞 嗜酸性粒细胞 嗜碱性粒细胞
03生理学-血液

NaCl溶液
等渗溶液
高渗溶液
低渗溶液
等渗性缺水
高渗性缺水
低渗性缺水
第二节
水和钠代谢紊乱病人的护理
水、钠失衡
135 145
等渗(钠)性缺水
(急性缺水)最常见 水钠成比例丧失 血清钠135-150 渗透压290-310 急性缺水 消化液急性丧失
体液大量丧失 急性肠梗阻、烧伤早期
低渗(钠)性缺水 (慢性缺水)
RBC叠连
红细胞的破坏 红细胞的平均寿命120 d。 衰老红细胞变形能力弱,脆性增加。 ①血流湍急处收机械冲击而破损——血管内破坏; ②滞留在肝、脾、骨髓的血管或血窦的狭窄处, 被巨噬细胞吞噬——血管外破坏。 脾脏功能亢进使得红细胞破坏增多可引起脾性贫 血。
红细胞生成调节 1.促红细胞生成素 (erythropoietin, EPO): 缺氧→肾→EPO→骨髓→刺激骨髓中红细胞 系统的定向干细胞生成原始红细胞,加速决血红 蛋白合成,并促进网织红细胞和成熟红细胞进入 血液,从而保持血液中红细胞数量的相对稳定。 负反馈。 2.雄激素(androgen): 促进红细胞的生成。 ①直接刺激骨髓,促进幼红细胞分裂繁殖和血红蛋 白合成; ②促进肾分泌EPO; ③促进蛋白质合成。
血气分析三步法(案例)
• • • • 例1.病人的pH为6.80,PCO2为60mmHg,PO2为45mmHg。 第一步:pH值小于7.35,提示为酸中毒; 第二步:PCO2和pH值异向改变,表明为呼吸性; 第三步:PCO2增加20mmHg,pH值应降低2×0.08(±0.02)即 为7.24±0.02,但病人实际pH值低于此值,说明存在代谢因 素,而且代谢因素使病人的pH值更偏酸。 • 结论:此病人为原发性呼吸性酸中毒合并代谢性酸中毒。 • • • • • 例2.病人的pH为7.50,PCO2为50mmHg,PO2为100mmHg。 第一步:pH值大于7.45,提示为碱中毒; 第二步:PCO2和pH值同向改变,表明为代谢性; 第三步:不用,因该病人不是呼吸性酸碱平衡紊乱。 结论:此病人为代谢性碱中毒。
生理学第三章血液ppt课件

生成调节物质
促红细胞生成素(EPO) 雄激素
红细胞的破坏:平均寿命120天
白细胞生理
Physiology of leukocyte
白细胞的分类和数量—有核,正常年人:(4.0~ 10)×109/L。
白细胞的形态
特性:变形、游走、趋化和吞噬
白细胞
%
中性粒细胞: 嗜酸性粒细胞: 嗜碱性粒细胞: 单核细胞: 淋巴细胞:
内源性途径对凝血反应开始后的维持和巩固 起非常重要的作用。
三、血液凝固的调控
1.细胞抗凝系统 ✓血管内皮细胞
⑴屏障作用 ⑵抗凝和抗血栓
✓单核巨噬细胞的吞噬
2.纤维蛋白吸附酶抑制物:抗凝血酶Ⅲ (Ⅱa Ⅸa Ⅹa Ⅺa Ⅻa)
⑵肝素 ⑶蛋白酶C系统: Ⅷa、Ⅴa ⑷组织因子途径抑制物: FⅦa-Ⅲ复合物
X→Xa
⑵凝血酶原被激活成凝血酶 Ⅱ → Ⅱa
⑶纤维蛋白原转化为纤维蛋白 Ⅰ→Ⅰa
外源性凝血途径
组织损伤 Ⅲ
内源性凝血途径
表 面
PK
K,胶原,异物
激 活
Ⅻa
Ⅻ
Ⅶa/Ⅲ
Ca2+
Ⅺa
Ⅶ
Ⅸa
Ⅸ
Ca2+ PL
Ⅷa
HK Ⅺ
Ⅷ
①凝
血酶原 酶复合 物形成
Ⅹ
Ⅹa
Ⅹ
磷 脂
Ca2+ PL
Va
V
表
面
Ⅱ
Ⅱa
阶
②凝
血酶原 的激活
第二节 血细胞生理
红细胞生理
Physiology of Erythrocyte
㈠数量和形态:
⒈形态:成熟RBC无核,双凹圆盘状,周边稍厚
⒉数量:正常成人
生理学 血液ppt课件

压力 大(300mmol/L或770KPa) 小(1.3mmol/L或 3.3KPa)
意义 维持细胞内外水分交换 调节毛细血管内外水分
保持RBC正常形态和功能 的交换和维持血浆容量
精选ppt
17
思考:如大量丢失白蛋白,会出现什么情 况?
精选ppt
18
几个概念
等渗溶液——渗透压与血浆渗透压相等的溶液。如
② 影响因素:
遗传性球形细胞增多症
☻表面积与体积的比值:比值大,易变形。 ☻胞内容物粘度: Hb浓度↑→粘度↑→变形能力↓ ☻ 红细胞膜弹性: 弹性大,变形能力大
RBC
通 过 脾 窦 的 过 程
1. 未成熟的RBC变性能力差,难以通过骨髓血窦, 不易进入血液循环。
2. 衰老和异常的RBC难以通过脾窦而被清除
诊断:甲型血友病
问题与思考:
为何患儿有经常出血的现象,但血小板计数,出 血时间,血块收缩正常?
患儿有经常出血的现象与凝血时间延长,血浆 凝血因子VIII活性极低有何关系?
你考虑患儿患有何种血液疾病?你的诊断依据 是什么?
精选ppt
3
血液是内环境中最活跃的部分
血液的功能
1、运输功能 2、缓冲功能 3、维持体温相对稳定 4、参与生理性止血和机体的防御机能
精选ppt
12
3 晶体渗透压(crystal osmotic pressure)
构成: 由血浆中的晶体物质所形成的渗透压,主要来自血浆中
的Na+和Cl-。
作用:维持细胞内外的水平衡,保持细胞的正常体积、形态和
功能。
精选ppt
13
血浆液晶渗压↓ 引起 细胞肿胀
血浆液晶渗压↑ 引起 细胞皱缩
生理学血液PPT课件【可编辑全文】

5.淋巴细胞: 免疫
33
四、血小板 Thrombocytes
(一)血小板的形态和数量
体积小无细胞核双面微凸的圆盘状 内有α颗粒,致密体等颗粒
正常成人为(100~300)×109/L 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34
★血小板的生理功能
1. 参与维持血管内皮的完整性; 数量减少到50X109/L,血管脆性增高
41
★生理性止血的基本过程:
1.血管收缩; 2.血小板活化,形成止松软血栓─初期止血; 3.血液凝固─第二期止血;
纤维组织增生─永久性止血
42
血小板与生理性止血
1.血小板与血管收缩: 血小板释放的TXA2、5-HT→收缩血管。
2.血小板与血栓: ①黏附+聚集→松软血栓; ②释放血小板因子等→ 加固血栓; ③收缩→坚实血栓。
0.1~0.8 0.8~4.0
50~70 1~5 0~1 3~8
20~40
32
(二)白细胞的功能 1.中性粒细胞:
吞噬病原体(特别是化脓性细菌),炎症时的主要反应细胞
2.单核细胞:
单核细胞 组织 巨噬细胞
吞噬力↑
3.嗜酸性粒细胞:
可限制嗜碱性粒细胞和肥大细胞的致敏作用。 参与对蠕虫的免疫反应。
4.嗜碱性粒细胞: 参与过敏反应
巨幼红细胞性贫血 (大细胞高色素性贫血) 影响红细胞成熟的因素( VitB12 +内因子 ;叶酸)
27
2. 红细胞生成的调节
红细胞生成的关键环节:
红系祖细胞 向 红系前体细胞的增殖分化 爆式促进活性因子(BPA)
早期红系祖细胞 晚期红系祖细胞
爆式红系集落形成单位 红系集落形成单位
促红细胞生成素(EPO)
(四)红细胞的破坏
生理学中职课件第三章血液

2024/1/25
23
贫血类型及发生机制
01
02
03
04
缺铁性贫血
由于铁摄入不足或吸收障碍导 致血红蛋白合成减少。
巨幼细胞性贫血
由于叶酸或维生素B12缺乏导 致DNA合成障碍。
再生障碍性贫血
由于骨髓造血功能衰竭导致全 血细胞减少。
溶血性贫血
由于红细胞破坏加速导致贫血 。
2024/1/25
24
白血病发生原因和分类
微循环的组成
微循环是指微动脉和微静脉之间的血 液循环,主要由微动脉、后微动脉、 毛细血管前括约肌、通血毛细血管、 微静脉和动-静脉吻合支等部分组成。
微循环的功能
微循环是血液与组织细胞进行物质交 换的场所,具有调节血流量的作用, 参与血液和组织液的回流,以及维持 组织细胞的正常代谢和功能。
22
05
血液疾病生理基础
蛋白质
包括白蛋白、球蛋白和纤维蛋白原等 ,具有维持血浆渗透压、运输物质和 参与免疫应答等作用。
糖类
以葡萄糖为主,是机体主要的供能物 质之一。
2024/1/25
脂类
包括甘油三酯、磷脂和胆固醇等,参 与机体的能量代谢和细胞膜的构成。
无机盐
如钠、钾、钙、镁等,维持血液的酸 碱平衡和渗透压稳定。
激素和酶
调节机体的生理功能和代谢过程。
2024/1/25
27
06
实验诊断在血液学中 应用
2024/1/25
28
常见实验诊断方法介绍
01
02
03
血液常规检查
通过对血液中红细胞、白 细胞、血小板等指标的计 数和形态学观察,了解血 液的基本情况。
2024/1/25
生理学第三章血液(ppt)

出血时间:临床上用细针刺破耳垂或指尖使血液自 然流出,然后测定从出血到自然停止的这段时间。 作用:判断生理性止血功能。 正常成人出血时间1-3分钟
第四节 血液凝固与纤维蛋白溶解
一、 血液凝固概念:血液由流动的液体状态变成不能流 动的凝胶状态的过程
血清:血液凝固后,血凝块逐渐回缩,析出的淡黄色液 体
二、血液的理化性质
1,颜色 取决于红细胞内血红蛋白的颜色 2,比重 全血—红细胞 血浆---血浆蛋白 3,黏滞性 全血—红细胞 血浆---血浆蛋白 4,血浆渗透压 正常值:300mOsm 5,酸碱度 正常值:7.35-7.45
酸中毒 碱中毒
第二节 血 浆
成分
水(91%-92%)
血浆
溶质(8%-9%)
无机盐 功能:形成和维持晶体渗透压、维持酸碱 平衡、维持神经肌肉正常兴奋性 血浆蛋白 正常含量60-80g/L
非蛋白含氮化合物
其他
(1) 渗透现象和渗透压
(2) 血浆渗透压的形成与数值
血浆晶体渗透压:由血浆中的晶体物质(主要是 Na+,Cl-)所形成的渗透压
血浆胶体渗透压:由血浆中蛋白质(主要是清蛋 白)所形成的渗透压
生理学第三章血液 (ppt)
(优选)生理学第三章血液
第一节 概述
一、血液的组成
血浆 血液
血细胞
红细胞 白细胞
血小板
血细胞比容:
概 念:血细胞在全血中所占的百分比。 正常值: 男性为40~50%,女性为37~ 48% 变 化: 血浆量与红细胞数量发生改变 时,都可使红细胞比容改变。
血量:约占体重的7~8%
细胞性贫血
红细胞生成的调节
促红细胞生成素调节红细胞生成的反馈环 BFU-E :爆式红系集落形成单位; CFU-E :红系集落形成单位 +:表示促进;-:表示抑制
第四节 血液凝固与纤维蛋白溶解
一、 血液凝固概念:血液由流动的液体状态变成不能流 动的凝胶状态的过程
血清:血液凝固后,血凝块逐渐回缩,析出的淡黄色液 体
二、血液的理化性质
1,颜色 取决于红细胞内血红蛋白的颜色 2,比重 全血—红细胞 血浆---血浆蛋白 3,黏滞性 全血—红细胞 血浆---血浆蛋白 4,血浆渗透压 正常值:300mOsm 5,酸碱度 正常值:7.35-7.45
酸中毒 碱中毒
第二节 血 浆
成分
水(91%-92%)
血浆
溶质(8%-9%)
无机盐 功能:形成和维持晶体渗透压、维持酸碱 平衡、维持神经肌肉正常兴奋性 血浆蛋白 正常含量60-80g/L
非蛋白含氮化合物
其他
(1) 渗透现象和渗透压
(2) 血浆渗透压的形成与数值
血浆晶体渗透压:由血浆中的晶体物质(主要是 Na+,Cl-)所形成的渗透压
血浆胶体渗透压:由血浆中蛋白质(主要是清蛋 白)所形成的渗透压
生理学第三章血液 (ppt)
(优选)生理学第三章血液
第一节 概述
一、血液的组成
血浆 血液
血细胞
红细胞 白细胞
血小板
血细胞比容:
概 念:血细胞在全血中所占的百分比。 正常值: 男性为40~50%,女性为37~ 48% 变 化: 血浆量与红细胞数量发生改变 时,都可使红细胞比容改变。
血量:约占体重的7~8%
细胞性贫血
红细胞生成的调节
促红细胞生成素调节红细胞生成的反馈环 BFU-E :爆式红系集落形成单位; CFU-E :红系集落形成单位 +:表示促进;-:表示抑制
生理学课件_血液

2、第二个阶段是定向祖细胞阶段,处 于这个 阶段的造血细胞,进一步分化方向已经限定, 它们可以区分为:红系祖细胞,即红系集落形 成细胞(CFU-E),粒-单核系祖细胞(CFU-GM) , 巨核系祖细胞( CFU-MK)和 TB淋巴系祖细胞 (CFU-TB);
3、第三个阶段是形态可辩认的前体细胞 (precursors)阶段,此时造血细胞已经发育成 形态上可辨认的各系幼稚细胞,这些细胞进一 步分别成熟为具有特殊细胞功能的各类终末血 细胞,然后释放进入血液循环。
血浆胶体渗透压(plasma colloid osmotic pressure)
(三)血浆渗透压
等渗溶液(如0.85%NaCl): 渗透压与血浆相等的溶液,称为等渗溶液。 等张溶液: 能使悬浮于其中的红细胞保持正常体积和形状的盐溶液。
等渗溶液 ≠ 等张溶液
1.1.9% 尿素是等渗溶液,但红细胞置于其中即溶血,因 此其不是等张溶液。
临床上可用切脾治疗以减轻贫血。、白细胞生理1、数量:正常成年人 白细胞总数是400010000/μ1。
当每微升超过10000个白细胞时,称为白 细胞增多,而每微升少于4000个白细胞 时,称为白细胞减少。 机体有炎症时常出现白细胞增多。 2、分类:粒细胞、单核细胞和淋巴细胞。
(二)生理特性和功能
第三章 血
液
概述
1、概念及临床意义。 2、进化过程。 3、作用。 4、重点和难点
第一节 血液的组成和理化特性
一、血液的基本组成和血量
血浆
1、血液
血细胞
2、血细胞比容:细胞在血中所占容积百分比。 3、血量:相当于体重的7%~8%。
◆循环血量(circulationg blood): 大部分在心血管中迅速流动。
生理学课件2018版 03血液 护理本科 人卫第四版

病例——血友病
患者男性,13岁。因多年的止血功能异常就诊。当乳 牙长出后,曾因咬上下嘴唇流血3天;开始爬行和走路时,
四肢经常出现瘀伤,鼻子出血;3岁时,膝盖、肩、手腕
或脚踝处偶尔出现肿胀物,伴有明显的触痛,2~3天消退。 婴儿时就出现血便、血尿。家族史表明,患者的舅舅也有 类似问题。体格检查发现,患者身上存在瘀斑,无法完全 伸屈手肘。实验室检查发现血小板计数正常,出血时间正
或脚踝处偶尔出现肿胀物,伴有明显的触痛,2~3天消退。 婴儿时就出现血便、血尿。家族史表明,患者的舅舅也有 类似问题。体格检查发现,患者身上存在瘀斑,无法完全 伸屈手肘。实验室检查发现血小板计数正常,出血时间正
常,凝血酶原时间(PT)正常,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
(APTT)延长。
39
病例——血友病
40
• 约占体重的7~8% – 失血 < 10%:可代偿
– 失血达20%:失代偿
– 失血达30%:危及生命
12
二、血液的理化特性
• 颜色 • 比重 红细胞 • 黏度
• 血浆渗透压
• 酸碱度 – 7.35~7.45 – 缓冲对:NaHCO3/H2CO3 –肺
–肾
13
血浆渗透压
• 溶质颗粒数目 • 300 mmol/L
疼痛。目前没接受其他治疗。最近一个星期,患者爬楼梯
时呼吸短促,患者的工作压力很大,很少喝酒,但是患者 嗜好吸烟。体格检查发现患者皮肤苍白,结膜和指甲苍白 最为明显,静止时心率100次/min,上腹部压痛。粪便潜 血试验阳性。红细胞计数4 ×1012 /L,血红蛋白60 g/L,
血细胞比容21%,血象提示为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
• 红细胞容量减少
– 红细胞生成不足或减少 • 生成部位异常:再生障碍性贫血 • 造血原料缺乏:巨幼细胞性贫血、缺铁性贫血 – 红细胞破坏过多 • 溶血性贫血 – 慢性失血
《生理学血液》PPT课件

第三章:血液
Blood
新鲜血液 +抗凝剂
4C离心 3000rpm30min,
血浆~55% 白细胞+血小板<1% 红细胞~45%
一、血液的基本组成
水:91~92%
白蛋白(albumin, 清蛋白)~1/2
血 浆
溶质
血浆蛋白
球蛋白(globulin) ~1/3 纤维蛋白原~1/20
血
8~9%
无机盐(电解质)
液
小分子物质
营养物质
血 红细胞
有机物 激素
细 白细胞 胞 血小板
代谢产物
水:91~92%
血
浆
溶质
血
8~9%
液
血 红细胞 RBC (erythrocyte)
细
胞 白细胞 Platelet (thrombocyte)
血小板 WBC (leukocyte)
血细胞比容
• 血细胞在血液中所占的容积百分比 • 成年男性:40~50%,女性:37~48%,新生儿:~55% • 主要是红细胞比容 • 临床意义:如贫血、失水时会发生变化
• 促红细胞生成素 (erythropoietin, EPO)
– 刺激骨髓中红细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系统的定向干细胞→ 原始红细胞
– 加速血红蛋白合成 – 促进网织红细胞和成熟红细胞进入血液
EPO生成的调节
❖ RBC减少 ❖ 血氧减少 ❖ 组织氧需增加
❖ 血氧升高
❖ 肾脏(及肝脏等)产生 促红细胞生成素(EPO)
❖ 作用于骨髓 造血组织
血液的理化性质
• 血量:体重的7~8%=循环血量+储存血量 • 血液的比重
全血:1.050~1.060; 血浆:1.025~1.030 • 血液的粘滞度(viscosity)
Blood
新鲜血液 +抗凝剂
4C离心 3000rpm30min,
血浆~55% 白细胞+血小板<1% 红细胞~45%
一、血液的基本组成
水:91~92%
白蛋白(albumin, 清蛋白)~1/2
血 浆
溶质
血浆蛋白
球蛋白(globulin) ~1/3 纤维蛋白原~1/20
血
8~9%
无机盐(电解质)
液
小分子物质
营养物质
血 红细胞
有机物 激素
细 白细胞 胞 血小板
代谢产物
水:91~92%
血
浆
溶质
血
8~9%
液
血 红细胞 RBC (erythrocyte)
细
胞 白细胞 Platelet (thrombocyte)
血小板 WBC (leukocyte)
血细胞比容
• 血细胞在血液中所占的容积百分比 • 成年男性:40~50%,女性:37~48%,新生儿:~55% • 主要是红细胞比容 • 临床意义:如贫血、失水时会发生变化
• 促红细胞生成素 (erythropoietin, EPO)
– 刺激骨髓中红细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系统的定向干细胞→ 原始红细胞
– 加速血红蛋白合成 – 促进网织红细胞和成熟红细胞进入血液
EPO生成的调节
❖ RBC减少 ❖ 血氧减少 ❖ 组织氧需增加
❖ 血氧升高
❖ 肾脏(及肝脏等)产生 促红细胞生成素(EPO)
❖ 作用于骨髓 造血组织
血液的理化性质
• 血量:体重的7~8%=循环血量+储存血量 • 血液的比重
全血:1.050~1.060; 血浆:1.025~1.030 • 血液的粘滞度(viscosity)
高教版中职生理学基础(第4版)《血液》PPT课件

生理学基础(第4版)第三章 血液电子 课件 中职 高教版
9/25/2023
Li Hongyu, Dept. of Physiology, WCUMS
第 三 章 血 液
2
•
第一节 血液的组成和理化特性
•
第二节 血 细 胞
•
第三节 血液凝固与纤维蛋白溶解
•
第四节 血型与输血原则
第一节 血量和血液的理化特性
凝血时间:血液自流出至出现纤维蛋白丝的时间. 正常值:2-8分.
(一按 )国凝际血命因名子法 编 号 的 凝 血 因 子
•────────────────────────────
• 编凝血号因子同特义点名 :
编号
同义名
•──────────────────────────── • 因①子除Ⅰ因纤子维Ⅲ蛋外白,都原 在血浆中; 因 子 Ⅷ • 抗 血 友 病 因 子 ( A H F ) ,
• •
因因②子子除ⅡⅢ因凝组子血织Ⅳ酶凝外原血,都致 活是素蛋白质;
因
子
Ⅸ
•抗血友病球蛋白 • 血 浆 凝 血 致 活 素 成 分 (PTC)
• •
因因③子子因ⅣⅤ子C前Ⅷa 2加缺+速乏素时, 加将速•发球生蛋 血白•,友因因病子子 。ⅩⅪ •
⑵造血原料: 蛋白质和铁。缺铁性贫血
了解 哟!
(3)成熟因子
了解
●VitB12、叶酸:巨幼红细胞性贫血.
哟!
(4)红细胞的破坏:
在肝脾被破坏,脾性贫血.
2. 红细胞生成的调节
促红细胞生成素(EPO): 雄激素:
肾性贫血
二、白细胞
掌握
啊!
(一) 总数和分类计数▲
总数:
9/25/2023
Li Hongyu, Dept. of Physiology, WCUMS
第 三 章 血 液
2
•
第一节 血液的组成和理化特性
•
第二节 血 细 胞
•
第三节 血液凝固与纤维蛋白溶解
•
第四节 血型与输血原则
第一节 血量和血液的理化特性
凝血时间:血液自流出至出现纤维蛋白丝的时间. 正常值:2-8分.
(一按 )国凝际血命因名子法 编 号 的 凝 血 因 子
•────────────────────────────
• 编凝血号因子同特义点名 :
编号
同义名
•──────────────────────────── • 因①子除Ⅰ因纤子维Ⅲ蛋外白,都原 在血浆中; 因 子 Ⅷ • 抗 血 友 病 因 子 ( A H F ) ,
• •
因因②子子除ⅡⅢ因凝组子血织Ⅳ酶凝外原血,都致 活是素蛋白质;
因
子
Ⅸ
•抗血友病球蛋白 • 血 浆 凝 血 致 活 素 成 分 (PTC)
• •
因因③子子因ⅣⅤ子C前Ⅷa 2加缺+速乏素时, 加将速•发球生蛋 血白•,友因因病子子 。ⅩⅪ •
⑵造血原料: 蛋白质和铁。缺铁性贫血
了解 哟!
(3)成熟因子
了解
●VitB12、叶酸:巨幼红细胞性贫血.
哟!
(4)红细胞的破坏:
在肝脾被破坏,脾性贫血.
2. 红细胞生成的调节
促红细胞生成素(EPO): 雄激素:
肾性贫血
二、白细胞
掌握
啊!
(一) 总数和分类计数▲
总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血管外破坏:肝,脾 脾功能亢进→脾性贫血 ·血管内破坏:机械损伤,溶血
胆色素↑ →黄疸出现
+触珠蛋白→肝↗
↗
↘铁→铁黄素
Hb
↘经肾排出 →尿Hb↑
PO2↓ RBC↓ Hb↓
成纤维细胞 内皮细胞
(主)
肝细胞(次)
雄激素 T3
生长素
二、白细胞生理 Physiology of Leucocytes
(一)白细胞的分类和正常数值
血浆蛋白
白蛋白 (胶体渗透压) 球蛋白 (参与免疫) 纤维蛋白原(生理性止血)
血细胞比容
血细胞比容HCT
★概 念:血细胞在全血中所占的百分比 正常值: 男性为40~50%,女性为37~48% 变 化: 血浆量与红细胞数量发生改变时,
都可使红细胞比容改变。
三、血液的理化特性
Physical and Chemical Properties of Blood
不易通过细胞膜, 易通过毛细血管壁
胶体渗透压
血浆蛋白等胶体物质 (主要为白蛋白)
小(1.3mmol/L或3.3KPa) 易通过细胞膜, 不易通过毛细血管壁
意义
维持细胞内、外水平衡 保持RBC正常形态和功能
调节血管内外、水平衡 和维持正常血浆容量
应用
等渗溶液 低渗溶液 高渗溶液
如:高渗性脱水
血管
组织
50Kg
3500~4000ml
少量失血 <10% 无明显临床症状
中等失血 大量失血
20% 休克症状 >30% 危及生命
输血200ml,以50kg体重来计算,大约占血量5%, 对机体无害
中华人民共和国献血法规定, 健康公民献血的最高年龄为: A.55岁 B.60岁 C.69岁
国家提倡十八周岁至五十五周岁的健康公民自愿献血
贫血
在末梢血液中,单位容积内的红细胞, 血红蛋白及红细胞比容低于正常,或其 中一项明显低于正常.
红细胞形状改变:镰刀形红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胞
(二)★红细胞的生理特征与功能
1、生理特征
1)膜的通透性 2)可塑变形性
3)红细胞的悬浮稳定性
病人 正常人 ESR RBC + 血浆 → 血浆 + RBC ↑
d 通常用血沉反映红细胞悬浮稳定性。
白细胞总数 (4.0~10.0)× 109/L
(一)血液的比重
Specific Gravity
全血比重为1.050~1.060,主要决定于红细胞。
血浆比重为1.025~1.030,主要决定于血浆蛋白。
红细胞比重为1.090,主要决定于血红蛋白。
(二)血液的粘度
Viscosity
(三)血浆渗透压★
Osmotic Pressure
(四)血浆的pH值
存在形式——与铁蛋白结合聚集成铁黄素颗粒 转运形式——与转运蛋白结合 利用形式——Fe2+
孕妇,儿童营养不足 ——缺铁性贫血(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
大量失血,长期慢性出血
②蛋白质:主要从食物中来。机体从食物中摄取的蛋白质
远远满足红细胞生成需要。
⑶必要的成熟因子:合成DNA所需的重要辅酶 ①叶酸
②VitB12 :+内因子(胃内)
胃大部分切除,先天性内因子缺乏——内因子减少 ——B12吸收障碍;叶酸缺乏→巨幼红细胞性贫血
(大细胞高色素性贫血)
2. 红细胞生成的调节
1) EPO
缺氧、RBC↓或Hb↓
↓
肾
肾病、肾功能障碍
↓
↓
促红细胞生成素(EPO)
肾性贫血
2)性激素 雄激素 3)其他激素 T3、生长素
(四) 红细胞的破坏 平均寿命120天
Plasma pH 7.35~7.45
NaHCO3/H2CO3
渗透压 取决于溶质颗粒数目多少
高
半透膜
低
水
渗透
指溶液具有的吸引水分子透过半透膜的力量
(三)血浆渗透压 300mmol/L或770KPa
分类:
晶体渗透压
组成 无机盐、糖等晶体物质
(主要为NaCl)
压力 特点
大(300mmol/L或770KPa)
白细胞
粒细胞 中性粒细胞Neutrophils 嗜酸性粒细胞Eosinophils 嗜碱性粒细胞Basophils
单核细胞Monocytes 淋巴细胞Lyphocytes
绝对值(109/L)
2.0~7.0 0~0.5 0~0.1 0.1~0.8 0.8~4.0
%
50~70 1~5 0~1 3~8 20~40
第三章 血 液
CHAPTER 3 BLOOD
第一节 血液的组成和理化特性
第二节 血 细 胞 生 理
第三节 生 理 性 止 血
第四节 血型与输血原则(自学)
第一节 血液的组成和理化特性
细胞内液 (40)
体液 (60)
细胞外液 (20%)
血浆(血管内液) (1/4)
组织液(血管外液) (3/4)
一、血液的组成 Blood Components
水 肿(组织液增多) 如:营养不良性水肿
肝病(肝功能障碍)
RBC
胶体渗透压↓
血浆蛋白↓白蛋白↓
Isosmotic Hyposmotic Hyperosmotic
第二节 血细胞生理
一、红细胞生理★ Physiology of Erythrocytes
(一)红细胞的数量、形态 • 正常成年人红细胞数
男性为 4.0~5.5×1012/L 女性为 3.5~5.0×1012/L • 血红蛋白 男性为 120 ~160g /L 女性为 110~150g/L
血沉:以红细胞在第一小时末下沉的距离 男 ESR为0~15mm,女 0~20mm
意义: 一些疾病的辅助诊断: 如活动性肺结核、风湿病等,血沉加快
特征: 血沉快慢与红细胞无关, 与血浆的成分有关。
(3) 渗透脆性
概念:红细胞抵抗低渗溶液的能力。
渗透压与溶液的关系: 等渗溶液:由于0.9%NaCl溶液或5%葡萄糖溶液与 血浆渗透压相近称为等渗溶液。
2、功能
• 运输氧和二氧化碳(Hb) • 缓冲作用
(三)红细胞的生成与调节
1、红细胞的生成 2、红细胞生成的调节
(四)红细胞的破坏
1.红细胞的生成
⑴生成部位
胚胎期为肝、脾和骨髓; 出生后主要在骨髓
骨髓造血功能障碍→再生障碍性贫血(再障)
⑵造血原料: 蛋白质和铁
①铁:
内源性铁——红细胞破裂
来源
外源性铁——食物
• 血浆Plasma • 血细胞Blood Cells
– 红细胞Red Blood Cells or Erythrocytes – 白细胞White Blood Cells or Leucocytes – 血小板Platelets or Thrombocytes
二、血量: 约占体重的7~8% 70~80ml/k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