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 闻喜花馍文化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闻喜花馍节”解说词
花馍简介
闻喜县地处山西省南部,是中华民族发祥地之一,“神农”后稷稼穑,三面环山,水土气候特异,光照充足,所产小麦粒饱质优,粉质纯白而有筋丝,再加上特有的蒸制工艺,所蒸之馍松软可口,别有一番风味。
千百年来,人们三餐以馍为主食。
在历史发展的悠悠岁月里,勤劳、智慧的闻喜人民,把他们对上天即大自然的感恩,对生活的感悟,对已故亲人的追念,对美好生活的期盼,种种殷殷之情通过灵巧的双手,赋蒸馍以灵气,注入了深刻文化内涵,使之成为精美的面塑艺术。
闻喜花馍源于封建社会初期,人们用麦面拟捏动物(人、马、牛、羊、猪等)之形代活物以祭祀神灵。
闻喜县地处山西省南部,是中华民族发祥地之一,“神农”后稷稼穑,三面环山,水土气候特异,光照充足,所产小麦粒饱质优,粉质纯白而有筋丝,再加上特有的蒸制工艺,所蒸之馍松软可口,别有一番风味。
千百年来,人们三餐以馍为主食。
在历史发展的悠悠岁月里,勤劳、智慧的闻喜人民,把他们对上天即大自然的感恩,对生活的感悟,对已故亲人的追念,对美好生活的期盼,种种殷殷之情通过灵巧的双手,赋蒸馍以灵气,注入了深刻文化内涵,使之成为精美的面塑艺术。
闻喜花馍源于封建社会初期,人们用麦面拟捏动物(人、
马、牛、羊、猪等)之形代活物以祭祀神灵。
有一些人生礼仪习俗是闻喜所独有的,例如婚俗中新郎家给新娘家蒸制“上头糕”(礼馍),新郎迎亲前,要理发修面,食用似肾的“馄饨馍”,宣示男儿已成熟。
然后新郎虔诚地向摆放在家谱前的“上头糕”“龙凤配”,叩拜,新娘则要等到“上头糕”“龙凤配”到后才绾结、上妆。
新娘新郎走时,妈妈要将“上头糕”的根部一段切下来让一对新人带走,意为女儿应该在婆家扎根,其余切片分送家族与街坊邻里,表示喜鸟翔远了。
闻喜花馍的制作工艺尤其讲究,从选择小麦,到选择面粉;从发酵过程到制作工艺;从蒸制到着色、百道工序精制而成。
一不小心,一个闪失,都将影响花馍的品质,甚着废品。
选择上乘的小麦粉是做为花馍的基本条件。
做为花馍首先应选择生长期长、温差较大的北垣小麦粉、头道粉,同时还应存放30余天才能使用。
这样才能保证面粉的白度、面性和筋度,制作时应用北垣自制的玉米面酵和面。
和面时应严格掌握水温和比例,和出的面还应在一定的温度和湿度下进行发酵。
用发酵好的面酵掺面,经过八道揉面进行捏制,在捏制过程中,经过搓、捻、、擀、剪、切、扎、接、卷、拨、揪、压等工序,使用剪刀、筷子、梳子、竹签等工具,才能制成雏形的一个花馍,然后将制成的半成品进行二次醒发。
醒发时应当保持适当的温度和湿度,根据湿度和温度,严格控制醒发的时间,这样才能使醒出的花馍湿润光滑、逼真、不变形、精细而不干裂。
待花馍发墟后上笼蒸制,蒸制
应急火上气,按时放气,大小分蒸,落气出笼等一整套经验,急火上气是在最短的时间内让花馍外皮结晶,保持花馍的良好形状;放气是花馍外皮组织得到充分的强度;落气出锅保证了花馍揭盖而不裂口;花馍出锅后应趁热着色,这样使花馍色泽艳丽不易脱色。
闻喜花馍是一种兼食用性与观赏性于一体,用于节日、婚嫁、寿宴、上梁、乔迁、丧葬等民俗活动的艺术贡品。
有花糕、花馍、吉祥物、盘顶四大系列,二百多个品种。
花糕,可谓面塑之最,其呈磨盘状,共有四层组成,最下面一层是糕底,中间一层外围是如意祥云夹红枣,中心是白面和白糖、蜂蜜拌红枣,这是糕的主要组成部分,上面一层为糕面,糕面与糕底基本相同,用来铺粘各种花草根藤。
这三层统称为糕座,是可食用的部分。
最上面一层为所欲表达的内容,立体扦插着各种祥鸟、龙凤(龙屈体腾空,凤展翅欲飞)、精美的神话传说、爱情故事和象征吉祥的图案造型。
意在祝愿人们平安吉祥,生活美好。
花糕最具代表性的有:端阳节的“虎镇五毒”、端阳节的“五谷丰登节节高”、立柱上梁的“招财进宝”“九狮(室)同菊(居)”、老人祝寿的“五蝠(福)捧寿”“五女拜寿”“八仙庆寿”“九仙捧莲”“鹤寿延年”等,大喜之日的“上头糕”是花馍系列的精品,一般有“龙凤糕”“鱼跃龙门”“箫笛引凤”“西厢记”“卖水”“天仙配”等。
龙凤取“龙凤相配、阴阳大合、天赐良缘”之意。
花馍是面塑系列中的主体,实用最为广泛,在民俗活动
中无一不用到花馍。
是用半球形、桃形、鱼形等面团作主体,之上扦插各种动植物花型和人物故事,寓其意于其中。
在节日、庆典和日常交往中,花馍能带给人们喜悦和文化氛围,在祭祀和丧葬中更显其庄重。
花馍种类很多,有大烧馍、对对馍、枣花馍、馄饨馍、石榴馍、龙凤配等。
吉祥物每逢佳节吉日和民俗活动,人们总要畅开想象,蒸制出各种各样吉祥物花馍,用以寄托美好的期盼和祝愿。
有龙凤、老虎、遮风火xie、谷积、书包、砚台及各种禽畜家用物什等,真可谓千姿百态、应有尽有。
正月十五有民谣“大门狮子,二门狗,三门上边鸬鸽吼,猪头放在猪圈边,羊头摆在羊栏前,鱼儿要和水缸连,布石上有棒槌杆……等。
盘顶专指丧葬祭祀中,摆在适箩顶节的面塑艺术品,借物寄情,供人们欣赏,没有实用价值,纯属艺术制品,因而制作起来更为讲究。
顶盘有人物,动物等多种艺术造型。
人物顶盘,一般以民间传说和戏剧人物为内容。
动物盘顶,最常见的是一对绿狮子和一对金色老虎,其意是看门守户。
闻喜花馍四大系列之间,虽各有不同,但又相辅相成,相互之间不可分割,无论那种民间活动,所用花馍都不是单一系列。
不同之处在于,制作上:花糕、花馍主要以装饰为主,主体没有多大变化,主体可食用,装饰部分只供欣赏。
吉祥物,是花馍本身形体千变万化,整体可食用。
盘顶,本身就是面塑艺术品,只供欣赏,不可食用。
风俗应用上:花糕主要用于喜事,又可谓喜糕。
花馍,主要用于祭祀,相互馈
赠。
吉祥物,除火喜是赠与孩子希望孩子平安外,大都是节日,特别是过年、十五自家所用。
盘顶只用于丧葬。
闻喜花馍色彩之斑斓艳丽、形态之雍容、造型之逼真、构思之绝妙、内容之丰富、内涵之深远、制作之精湛,所见之人无不为之惊叹。
作为人们餐桌上的美食“花馍”是一次性的食用艺术品,它既无粉本流传,亦无底样可依,完全是凭借巧妇信手捏制而成,有些技巧只可意会而不可言传,它的传承颇具因缘际会,在巧手如云的闻喜,却能使其不断的推陈出新,每件作品都给人以惊喜,这是一种活动的而不是僵死的传承,是一种“母亲艺术”一种活的文化。
“闻喜花馍”于2008年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先后在人民日报、中央电视台、凤凰卫视、山西电视台、“国情民生网”、“百姓焦点新闻网”等多家新闻媒体做了专题报道,并于2009年元宵节期间,代表山西省参加了由文化部、国家发改委等单位举办的《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技艺大展》;2010年参展上海世博会,在这个世界级舞台上展示了我们闻喜悠久的历史文化和传统的地方特色,进一步打响了“闻喜花馍”文化品牌,扩大了闻喜文化的国际影响。
这次参赛作品有以下几大特色:覆盖范围广,立意新,内涵丰富,色彩斑斓艳丽,形态雍容,造型生动逼真,栩栩如生,构思绝妙,制作精湛。
为了充分挖掘、展示“闻喜花馍”制作艺术和“闻喜花馍”产业化发展的人才队伍建设,参展作品覆盖全县343个乡政村。
参赛作品充分展示了我们闻喜南垣、北垣、河谷文化的地域特色和厚重的文化底蕴,其中包括精美的神话传
说、爱情故事,也包括“裴氏文化”、“董父豢龙”、“稷王传说”、“汤王传说”等历史故事。
通过这次花馍艺术节,推动我县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进一步传承和发展“闻喜花馍”这一民俗文化瑰宝,打造“闻喜花馍”文化艺术品牌,弘扬根源文化 ,将深深植根于这片文明之土“闻喜花馍”打造成为具有较强拉动作用的特色产业,为闻喜经济转型跨越发展助威呐喊!
第一展区敬龙祈福
龙是中华民族的图腾和象征,他主宰着世间万物,对每一个炎黄子孙来说,龙的形象是一种符号、一种意绪、一种血肉相联的情感!而我们闻喜的董泽湖曾是舜命董父豢龙之所,龙的故里。
适逢龙年,为振奋闻喜精神,提振士气实现闻喜经济转型跨越发展,卫嫂公司特制此世界上最大龙王面塑作品:重4000公斤、长7.9米、宽6.4米、高12米。
寓意着2012年龙王呵护着闻喜县40万人民在79万亩耕地上播种64万亩小麦,风调雨顺,人寿年丰。
经过多天的精心策划,通过卫嫂食品有限公司30名员工,耗时10天时间,用110袋面制作而成。
第二展区裴氏将相
世界上最大的面塑造像群,由礼元镇阜底村郭长虎等56位农民制作的中华裴氏宰相、将军群像。
共有120尊构成,其中宰相59个,将军59个,其它人物两尊。
人物造像各俱形态,身高在1.8米左右,共用面粉2400公斤。
创世界记录协会最大的面塑造像群世界纪录。
裴氏家族自古为三晋望族,也是中国历史上声势显赫的名门巨族。
“自秦汉以来,历六朝俊迈,明卿贤相,摩肩接踵,辉耀前史,茂郁如林,代有伟人,彪炳史册。
”其家庭人物之盛,德业文章之隆,在中外历史上堪称绝无仅有。
自汉、魏,历南北朝,至隋唐、五代,在中华大地上两千多年的历史进程中,裴氏家族在政治、经济、军事、外交等诸方面,均作出突出的贡献。
其中出宰相59人,将军59人,裴氏家族公侯一门,冠裳不绝。
正史立传与载列者600余人;名垂后世者不下千余人;七品以上官员多达3000余人。
作为一种独特的历史文化现象,两千余年来,裴氏家庭的兴隆与辉煌,引发着人们的深思。
裴氏家庭的礼俗,热烈而隆重,成为家庭联姻、实习、自强不息的载体。
自汉、魏,历南北朝,至隋唐、五代,在中华大地两千多年的历史进程中,裴氏家族在政治、经济、军事、外交等诸方面,均作出突出的贡献。
隋代名臣裴政,是著名的法律学家。
隋朝文林郎裴世清,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代表国家,率领访日友好使团出访日本的外交大臣。
他携带的国书在日本的《日本书记》太籍中被保存下来,成为永久的历史见证,为中日睦邻友好关系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名臣裴矩(547-627年),是供职于周、隋、唐德三朝元老。
为政廉谨,颇负清名。
编撰成《西域国际》3卷。
书中不但以大量的文字介绍了西域44国的国情,还绘制了许多
地图,标出了从敦煌到达地中海的3条大道,其中中道和南道,即为历史上有名的“丝绸之路”。
唐开国元勋裴寂,在隋末群雄并起、天下大乱之际,高瞻远瞩,顺天顺人,鼎助李渊起兵晋阳,建立了李唐王朝。
唐宰相裴耀卿(681-743年),致力于整顿漕运,保证了南梁北调的水道畅通,解决了唐王朝延续了几十年的关中粮荒问题,在开元年间传为佳话。
一代贤相裴度,更是时代传颂,名垂青史。
在唐代政治家中,裴度的名字完全可以与唐初的名相魏征等人相提并论。
裴度为相历宪宗、穆宗、敬宗、文宗四朝。
诗文大家韩愈、柳宗元、白居易、刘禹锡等都曾撰写诗文颂扬他的功德。
他的一些事迹,甚至被编写传奇小说,在民间广为流传。
在各个学术领域中,裴氏家族卓有成就者更是狼若群星,闪耀古今,不胜枚举。
西晋地图学家裴秀(224-271年)总结我国古代地图绘制的经验,创造性地制定出“制图六体”的原则,为编制地图奠定了科学的基础,为地图学的发展做出了划时代的贡献。
他所著《禹贡地域图》18篇,是我国第一部关于地图学说的专著。
他被誉为“中国制图之父”。
南北朝时期的“史学三裴”——裴松之、裴骃、裴子野,皆以治史享有盛誉。
裴松之为陈寿《三国志》作注65卷,博采群书,史料翔实,流传千古,开注史之先河。
宋文帝称赞他“裴世期为不朽矣!”他的儿子裴骃为司马迁《史记》作注,写成《史记集解》130卷,流传于世。
裴骃之孙辈子
野撰写编年体《宋略》20卷,其叙事、评论都超出了沈久所著《宋史》水平。
二著均影响非凡,永垂后世。
第三展区历史文化
1、董父豢龙
东镇官庄的“董父豢龙”董父形象身高170㎝,龙身总长31m,冠径22m,龙体附鳞片6000余片,用面粉4吨左右,用时15天。
设计者:董兆武
反映了董父在董泽湖养龙服侍舜帝,龙是中华民族的图腾和象征,董泽湖是豢龙之地,为此闻喜史称“龙乡”,同时该地还是闻喜古八景“十里荷乡”所在地,亦称“荷乡”。
展现了当年董父在董泽湖养龙的热闹场景,地域特色浓郁,人物个性鲜明,制作工艺精湛,既是传统技法与现代文明的完美结合,更是官庄人民追求幸福、向往美好的愿望。
2、董泽荷香
董泽在县东四十里,白水滩以东,裴村以北,官庄、仓底之西。
传说舜时候有一个会豢龙驯龙的人,服饰帝舜,赐姓为董。
后人把董父豢龙的地方称董泽,也称董湖、董泊。
这是闻喜历史上最值得自豪的两位政治家。
前人诗云“裴乡连赵里,相望树交枝,”正是对闻喜历史上双壁的赞颂。
董泽宜枝莲稻原有观莲亭等建筑。
盛夏花开烂漫,翠盖绿茎,红白交央,霞光四照,白鹭迎人,风景宛若吴下。
可惜现在我们只能从前人的诗篇中去领略当年董泽的风光了:“董泽香浮十里菏,人来曲岸赏心多。
碧筒暗叽咕酒,画浆平飞渡艳歌。
月泛背怜花邑露,风茼最爱影凌波。
豢龙客去余馨在,
凭吊年年策骑过。
”
3 、闻喜县名的由来
公元前111年,汉武帝刘彻率领一干文臣武将。
出巡中州。
时值阳春三月,桃红柳绿,百蕊争荣,行乐鸣春。
野外青青一片,树舍红红数点。
三春美景如画,刘彻却紧锁双眉,不时翘首南望。
大臣主父偃,司马相如心下明白,南粤反叛未平,武帝正惦记着呢。
为此,武帝刘彻一直隐忧在心,郁郁寡欢。
刘彻一行人马驾舟渡过黄河,进入河东。
这日,行近一城郭,遂问左右:“此为何地?”主父偃答道:“桐乡。
”刘彻问:“莫不是当年周成王与其弟叔相戏,以桐叶所封之桐乡?”主父偃道“正是。
”忽然,背后一骑飞奔而来,至驾前,一将滚鞍下马,跪呈一份表彰,武帝急忙接过,一看,大喜,连说:“喜讯,喜讯,我师平粤大捷,赵佗一败涂地了也。
”左右听了,趋前祝贺,山呼万岁。
从此,就把左邑桐乡改为闻喜。
闻喜县名一直延用至今。
第四展区特色精品
1、“龙腾盛世”
这次卫嫂公司制作的大型花馍是:“龙腾盛世”直径2.012米,寓意今年是2012年,高3.3米,代表闻喜33万农民生活在这龙腾盛世的桐乡大地,用面45袋,用工180个,历时10天制成重约1600公斤的卫嫂大花馍。
整个花馍分11层。
一层是“民族大团结”用56朵向日葵组成,寓意中华56个民族大家庭和睦幸福;二层是百花争艳;三层是
三星高照;四层是四季发财;五层是五谷丰登;六层是六畜兴旺;七层是招财进宝;八层是八仙过海;九层是九狮同居;十层是盛世中华,这些都寓意中华民族大团结,在各项事业上百业俱兴、天泰人和、蒸蒸日上;十一层是人寿年丰、寓意中国人民物阜民丰、安康长寿。
本花糕创意者有:闻喜花馍省级传承人支建康和王志刚联合创意构思,由花馍艺人董巧兰、刘红菊、杨婷枝、卫梅等人制作。
2、百花迎春塔糕
畖底镇人民政府的百花迎春塔糕,直径2.2米、高3.05米、用面1200斤、历时10天,花象征美丽,百花争艳方显万紫千红,春是人们向往的季节,它意味着新生之始端,畖底镇3万人民在党的富民政策惠及下,犹如千万朵鲜花争奇斗艳。
改革开放30年来,畖底镇人民政府象芝麻开花节节升高,它如同一座宝塔耸入云霄,寓有腾飞之意。
此塔糕凝聚着全镇人民的心血,汇集着能工巧匠之才华,彰显畖底人民政府领导下这片沃土无限的魅力。
第五展区民俗传统
1、麒麟送子。
直径50㎝,高80㎝,用精制面粉68斤,枣6斤,美术用料50克。
由李宝兰制作,用时3天。
寓意:麒麟送子是我国古时候祈子法的一种。
传说中麒麟是仁兽,是吉祥的象征,能为人们带来子嗣。
晋王嘉《拾遗记》。
中描述,孔子诞生之前,有麒麟吐玉书于其家院。
这个典故成为“麒麟送子”的来源。
2、百凤朝阳
直径50㎝,高80㎝,用精制面粉68斤,枣6斤,美术用料50克。
由马满满制作,用时3天。
寓意:在中国传统理念里,龙和凤代表着吉祥如意,龙凤一起使用多表示喜庆之事。
成语“龙凤呈祥”出自《孔丛子。
记问》,也有许多关于“龙凤呈祥”的典故传说流传和几部同名影视作品出品。
3、二龙戏珠
寓意:龙分雌雄,这是二龙戏珠的图案比较多的原因。
如果珠分卵解,就是父母双方呵护,爱抚他们的子女;如果珠作太阳解,就是雌雄二龙共迎旭日东升,让灿烂的阳光普照大地。
寓意:为老百姓希望过着安居乐业的日子。
4、龙凤呈祥
象征一对新人恩恩爱爱、生活幸福美满
5 、五龙庙
直径1.2米、高1.6米、用精制面粉500斤、历时10天,五龙庙始建于东晋,鼎盛于唐宋。
昔日之庙宇,飞檐斗拱,雕梁画栋,龙盘兽伏,金碧辉煌,十分雄伟。
1942年,日寇侵华,使已存在1600年的文物古迹化为乌有。
当今社会贤达,仁人志士,顺应民意,重建古庙。
昔日金碧辉煌之庙宇,今朝再现。
介子推爱国忠君,淡泊名利,廉洁奉公。
后人怀念他的高尚品德,就在龙王爷与她母亲怀胎的地方建立脚点五龙庙。
庙会之日,男女老幼,商贾云集,摩肩接踵,烟雾缭绕。
闹红火,唱大戏,载歌载舞,祈求龙王爷保佑百
姓风调雨顺,国泰民安。
6、五龙壁
五龙壁用精制面粉750斤,历时10天,其厚12厘米,长5米,2米,上有五龙腾飞图案,为浮雕形式,构图严谨,气势宏伟。
五龙昂首摆尾,盘绕弯曲,在海波上翻腾,在流云中穿行,犹如真龙再现,宛然如生。
造型动感十足,腾挪跳跃之体态刻画生动,威风凛然,风姿雄健。
故事取自晋国贤臣介子推,介子推生于闻喜户头村,长在夏县裴介村,因“割股奉君”,隐居“不言禄”之壮举,深得世人怀念。
死后葬于介休绵山。
晋文公重耳深为愧疚,由此产生了(清明节前一天)“寒食节”,历代诗家文人留有大量吟咏缅怀诗篇。
寒食节的深层内蕴是让人们崇尚忠贞高洁,懂得悔过与感恩,对中华民族精神的形成起了催化的作用。
介子推的高洁情操,在汉民族世世代代的人心里,激起了强烈的反响,具有震憾人心的力量。
7、五谷丰登
长2.2米左右象征着庄稼丰收的期盼,来年有个好收成。
8、汤王山风光
直径80cm、高60cm,历时5天、用面粉90千克。
汤王山位于石门乡境内,海拔1752米,满山青松郁葱,奇石林立,八大景区,七十二景观,春来百花盛开,盛夏凉爽怡人,深秋红叶似火,严冬雪原苍茫,是三晋难得的休闲避暑的好去处。
相传汤王在此山操练兵马,出兵伐桀,灭夏建商。
现有文物古迹汤王庙、
将军庙、祭风塔、龙王塔、郭璞窑等十余处。
9、商朝冶炼
直径80cm,历时5天,用面粉90千克,2011年5月国家博物馆在石门乡玉坡村千斤耙区域发掘考察古代青铜冶炼遗址,该遗址年代久远,保存完整。
据考古专家分析,这个区域的冶炼遗址从夏代延至战国早期,该遗址的发现把我国的青铜冶炼史向前推进了一千年。
西湖公园展区
世界上最长面塑龙
由本县礼元镇阜底村郭长虎等56个农民做成的面塑龙直线长度20米,曲线长度30米。
整个龙身由骨架和面塑两部分构成,其中龙头长16米,共用面粉1100公斤,整个龙身由4500片龙鳞构成,同时采用了古代龙口中喷火和喷水技术,具有动态,将创世界记录协会最长最奇的面塑世界记录。
闻喜文化馆安冬梅
二0一二年元月三十一日。